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讲现代英雄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8:27 作者:光明网 围观:

热播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受好评 讲述英雄背后真实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讲现代英雄的故事有哪些1

近日,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正在爱奇艺热播,广受好评。

《特级英雄黄继光》为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优秀网络视听节目扶持作品,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青春中国梦”网络视听精品创作项目入选作品。以黄继光参军为起点,讲述了他从一名穷苦孩子成长为特级英雄的故事。通过细致的描述和动情的演绎,生动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平凡英雄形象。影片影像表达冷静克制,视听运用紧凑流畅。

“不说教,不煽情。角色有动机,人物有弧光。”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京榜剧评”栏目评论认为,《特级英雄黄继光》得到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高度认可。面对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主创们以大量的史料记载为依据,深入挖掘角色有血有肉的一面,让黄继光从过往熟悉的文字概念中走出来,“重新变成一个可以置信的人”。尤为可贵的是,影片在讲述英雄故事的同时,也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普通人面对枪林弹雨时的恐惧。作为一部低成本的战争影片,主创们把经费都用在了“刀刃”上,将战争镜头聚焦在局部战斗,对高地战争、武器装备和战斗过程都进行了细致还原,包括枪械故障排除、重机短点压制、三三制交替掩护等战术细节,都硬核还原,力求真实。

在影片叙事创新和人物塑造上,《特级英雄黄继光》大胆采用多线叙事,将朝鲜前线的战斗与黄继光参军入伍及战前训练巧妙穿插,并通过家书朗读展示黄继光与母亲的互动点滴,详尽介绍了黄继光的入伍动机和成长轨迹,为最后的高潮叙事铺陈了丰富而又真实的背景。长达一分半钟的手持长镜头,声音从教导员的家书逐渐汇集了天南海北不同战士的家书,声音蒙太奇的巧妙运用令人惊艳。有网友感慨,影片讲清楚了“为何而战”,也让“舍身堵抢眼的英雄”黄继光的形象更立体、更可敬。

不书英雄榜,便涂烈士碑。英雄的名字不朽,烈士的精神长存。(王超)

来源: 光明网

讲现代英雄的故事有哪些2

根据“救助救治新疆和田断臂男孩”真实事迹改编的影片《平凡英雄》于9月19日首映,9月30日正式上映,国庆期间实现票房过亿并赢得普遍好评。该片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再现了救助救治和田断臂男孩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影片在呈现这场跨越1400公里的陆空生命接力中,塑造了一批各行各业生动鲜活的平凡英雄形象。这些平凡英雄拼尽全力,用真情真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为观众唱响了一曲扣人心弦的人间大爱的英雄赞歌。

善于抓住观众的情绪情感

激发起观众的观影热情

电影作为叙事艺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讲好故事。故事好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是否能够抓住观众的情绪、情感,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调动起观众的观影热情。电影《平凡英雄》一经播映就能好评如潮,充分说明本片善于抓住观众的观影热情,激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首先,叙事节奏极强,紧紧抓住了观众情绪,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影片开始,温柔的母亲和帅气的哥哥带着可爱的小男孩在田间劳动,调皮的小男孩在无忧无虑玩耍,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祥和。此处叙事非常平缓。突然,小男孩的小风轮飞到了农机转轮下,他带着恐惧的表情试探着去拿小风轮,几次伸出手去抓小风轮,转轮不住地转动,母亲和哥哥完全沉浸在劳动之中,对于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知觉。此处叙事节奏逐渐紧张。小男孩的手越来越靠近农机转轮,观众紧张得情绪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啊!”随着一声惨叫,小男孩的胳膊被锋利的农机转轮生生切断。叙事的节奏非常迅捷,观众也紧张到了极致,似乎亲身感受到那种渗入心头的剧痛。在这一场景中,故事由舒缓到紧张再到激烈,观众的情绪完全被叙事节奏所带动,全身心沉浸到影片之中,与片中人物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次,善于设置悬念,调动观众的好奇心,激起观众的情绪共振。断臂男孩的事迹在新闻媒体已经广泛报道,观众故事的结局也都提前知道了。但是电影《平凡英雄》却依旧能够巧妙地利用救助救治的每个细节来设置悬念,从而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在这场救助救治过程中,最令人紧张的就是“时间”。断臂男孩必须在八小时内从和田到乌鲁木齐横跨1400公里完成接臂手术。八小时是小男孩生命能否挽救的时间上限,八小时内的每分每秒都弥足珍贵。

为了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该片在叙事过程中非常善用时间的畸变来制造紧张的情节,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如开车到医院偏偏遇到严重的堵车,车辆被堵死了?怎么办?观众的心被揪了起来;断臂男孩赶往飞机场,最后一班飞机恰好刚刚起飞?怎么办?登上飞机,偏偏没有了座位?怎么办?男孩坐上了飞机,乌鲁木齐的医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他动手术?手术能否成功?电影《平凡英雄》就是在这个生命接力中制造了一系列“障碍”,由此产生了这一系列连环的悬念,让观众的心犹如在坐过山车,忽上忽下,紧张不已。观众的情绪与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同频共振,深深地为断臂男孩的命运所担忧,也被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剧情所吸引。正因为影片《平凡英雄》再现这场“生死时速”的生命接力赛时善于利用观众的紧张的心理激起强烈的情绪共振,才将这个观众非常熟悉的故事讲述得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这是影片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善于塑造英雄群像

展现美好的人性

在这场生命接力中,涌现出了医生、机组人员、乘客、警察等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他们虽然与断臂男孩素昧平生,但却都能够挺身而出,竭尽所能地为挽救小男孩而不懈努力。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平凡英雄齐心协力,争分夺秒,才共同创造了挑战时间极限的生命奇迹。影片非常艺术化地将这些人物形象置身于紧张激烈的救助情境中,用他们各自的言行诠释出对生命的呵护与尊重。为了让男孩能够赶上飞机,在堵车非常严重的情况下,警察自告奋勇开着警车护送男孩到机场。虽然飞机已经起飞,但是1分钟内,南航值班领导就作出决策“立即拖回飞机,二次开门,确保把受伤旅客尽快送到乌鲁木齐,同时协调机场各部门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在决策运载受伤男孩时,南航新疆分公司运行指挥部向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申请紧邻一号道口的机位,由原145号远机位改至103号机位,节省地面运输时间至少4分钟。当小男孩没有座位时,那不知名的一家三口主动让位。得知孩子顺利登机,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立即启动应急救治预案,开启绿色通道,20余名医护人员迅速集结,彻夜不眠地等待着断臂男孩进行救治。3时15分,和田断臂男孩被推进负压手术室,几乎同一时间,血红细胞和血浆送到。4时,做完所有术前准备,黎立团队开始了整个手术最关键的环节——接通肱动脉。1针、2针、3针,1秒、2秒、3秒,最终赶在断臂再植黄金8小时内,接上了孩子的右臂,建立起离断肢体血供。

正是因为这些平凡英雄们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为断臂男孩能够在8小时内开展手术节省了每分每秒,最终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在时长为90分钟的电影里,影片为观众塑造了这一大批全心全意救助救治断臂男孩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平凡朴实、正直善良、真实亲切,共同组成了一组生动感人的英雄群像。影片中都是英雄,对于素昧平生的断臂男孩,每一个平凡的人都竭尽全力挽救生命,充分表现了他们善良无私的美好人性以及尊重生命的大爱精神。没有一个“坏人”,也就是没有所谓的反面人物。本来在一部戏中如果没有正反对立,就很难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而缺少戏核而使得故事戏剧性不强,观众会不愿意观看,但是《平凡英雄》在没有反面人物形成矛盾对立的情况下,却能紧紧抓住观众的观影热情,原因何在?

第一是紧扣“平凡”的特点,塑造出一批可亲可爱可信的英雄群像。在塑造这群英雄群像时,电影《平凡英雄》整个故事的叙述完全是按照救治救助事件发展的顺序以线性结构的形式进行的,没有穿插任何闪回、切入的镜头来故意煽情。这样的表达不仅使得整个故事讲述得流畅平顺、繁而不乱,错落有致而又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而且人物的出现、事件的发展都很平实自然,没有故意夸张煽情,观众更加容易接受。其次、善于抓住生活化的朴素的语言、动作、日常化的行为来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没有故意拔高所谓的英雄形象,挖掘出“平凡英雄”身上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最本真的美好善良的人性,拉近了观众与“平凡英雄”之间的心理距离。观众对这些平凡英雄身上所具备的闪光的人性感觉真实可信,因此审美教育的效果更加容易实现。

第二是巧妙地抓住了“时间”这个关键性的元素,设置极其紧张的情境,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影片紧紧扣住挽救男孩生命的时间上限8小时来推进情节。因此每一分每一秒对于断臂男孩来说都弥足珍贵,人们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在与死神搏斗。而途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意外,而每一个意外都有可能让这场救助救治活动付之一炬。可以说故事情节是处处涉险,险象环生,每一个关键情节点的设置都环环相扣、惊心动魄,由此深深抓住了观众紧张的观影情绪,观众与各位真心付出的平凡英雄形成了强烈的情绪共振,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影片最后,当断臂男孩救治成功时,所有的观众都会长舒一口气,露出由衷的微笑,这样的结局完全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激起了观众精神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升华。

电影《平凡英雄》能够赢得一致好评,不仅仅是李冰冰、黄晓明、林永健这些大牌明星以及新疆本土明星阿孜古丽、尼加提等精湛的表演,更是巧妙地利用时间这个关键性的元素,在情节设计、悬念设置以及英雄形象的塑造方面独具匠心,将救助救治和田断臂男孩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讲述得悬念迭起、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紧紧抓住了观众的观影情绪,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观众在观影后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他们能够通过这部电影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凡英雄们高贵的精神品质以及美好的人性,也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亲如一家的和谐,还能真切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一心的强大凝聚力。这些审美感受对于建构与传播团结、和谐、美好的新疆形象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充分展示了影片《平凡英雄》在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中的巨大成功。

(作者吴玉霞,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新疆艺术学院教授)

供稿a丨中国艺术报

来 源丨中国电影报

编 辑丨杜欢

投稿邮箱 | xinjiangwenlian@qq.com

来源:新疆文联

讲现代英雄的故事有哪些3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由饶晓志执导,郭帆、王红卫监制,张译、王俊凯、殷桃领衔主演的电影《万里归途》,在国庆假期中票房节节攀升,最终票房破10亿元,成为今年国庆档的票房冠军。

《万里归途》改编自真实事件,揭秘中国外交官撤侨幕后。电影中,努米亚共和国发生暴乱,撤侨行动刻不容缓。由于使馆人手不够,原本只是协助撤侨工作的外交官宗大伟和新人成朗临危受命,主动放弃回家机会,支援撤侨行动。他们逆行深入战区,营救被困同胞。

不少观众觉得,这部主旋律电影特别之处在于,每个人物的情感都被表达得很细腻,很真实。他们的所思所想贴合普通人日常的感受,在极端情境中超越了自己的恐惧和极限。

日前,《万里归途》第一编剧秦海燕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分享创作这部电影以及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的感受。

因为真实才写故事

《万里归途》创作开始得很早。

2018年,秦海燕开始进行一些翻译职业的采访。那年7月,“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夏夜”,秦海燕采访到了一位前外交部工作人员,听到了对方的亲身经历——“他在北京前一晚吃着火锅第二天就奔赴万里之外,不开一枪,用沟通和信念带回上万同胞的故事”。

“他略带调侃的讲述着自己学阿拉伯语早晚要碰到战乱,‘没辙’;又说自己这辈子做了这事,‘也值了’。当时的每一个字句每一个细节因为真实,深深触动了我。最打动我的,还是面前的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孤身在外对小家的牵挂对妻儿的亏欠对职责的奉献,身上那种人性的东西。他也说到如果不是背靠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也做不成这样的事,挺打动我的,感觉很燃。”

秦海燕说,当时她一下子就有了信念。

定下这个方向后,秦海燕和团队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才发现,这样的故事在外交工作人员身上,并不特殊。

“实际上现在故事里的宗大伟,是许多宗大伟身上的故事的融合,来源于真实故事,又进行戏剧化的处理。就是鲁迅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这样的一个方法。”

秦海燕坦言,是因为采访到了真实的故事,“相信作为一个个真实的人的情感”,才写这个故事。

《万里归途》导演饶晓志此前也表示,他原先对外交官的印象是风度翩翩、仪表堂堂、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拍完电影,他对外交官有了新的认识。“最打动我的,是真实撤侨的外交官们,他们在生活中是普通人,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但职责要求他们冲在一线”。

饶晓志带领剧组翻阅了大量的撤侨报告文学,基于真实情况编织故事,让电影不仅可看性强,更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

是故事战胜了杀戮

秦海燕认为,《万里归途》电影剧本最大的难点,就是拿捏真实与类型之间的尺度,过于真实则少了戏剧性,假定性过高则让人不敢相信,必须要在这个中间找平衡。

她表示,剧作上的确采纳了所谓的英雄之旅、冒险故事的方法。小人物卷入一场冒险,直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主动地承担起这个责任。但是,她强调,从触发这个剧本的源头开始,始终遵循要写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这个原则。

“剧本一开始就是传统的三幕,但二幕下和第三幕的戏剧任务,和最初的框架比,改变比较大。饶晓志导演,非常擅长写限制空间内的小人物群像,导演进入剧本后最大的发展是把剧本的后半程的重点放在宗大伟和成朗返回去救那100多个人身上,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秦海燕说,那一百多个演员,很多都是导演剧团的人,敬业程度让人肃然起敬。他们很早就跟着导演看景,排练,拍摄的几个月一直作着努力,发展自己人物的故事,然后反向作用于剧本。“如果说我一开始搭建的框架更接近真实性,我觉得导演进入后更多的努力就是加强了可看性和戏剧性”。

秦海燕记得,很早期和郭帆、王红卫监制沟通时,大家就讨论出一个主题——“沟通”。而最终呈现的影片也延续下来这个价值:沟通和信念,给人以希望,要和平,不要战乱;要合作,不要对抗。

《万里归途》中,漫长撤侨路与努米亚小女孩朗读《一千零一夜》故事巧妙融合,感动了很多观众。

片中,当外交官带领中国同胞艰难穿越沙漠时,小女孩清澈而坚定的声音响起:“很久以前,在沙漠之城里有一个人名叫辛巴达。有一天他变卖了所有地产和田地,造了一艘巨大的船,开始了他的海上冒险……”

2021年11月,秦海燕闭关完成又一稿剧本后,监制王红卫提出要求,希望影片中的人物除了语言的沟通,还有更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希望宗大伟和小女孩这两个人之间,能有什么抓手可以建立一些情感。

秦海燕在修订这一稿剧本期间,从懂阿拉伯语的采访对象那里确认了《一千零一夜》是当地文化和中国人共同熟知的故事。

于是就有了《一千零一夜》的意象。

“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意象把我迷住了:只要故事继续讲下去,就可以停止杀戮。我把这个放进了剧本里,只要故事讲下去,就不会死。这个是很打动我的,是故事战胜了杀戮。”秦海燕说,之后导演带领团队确定了“辛巴达航海历险记”故事,和影片的冒险故事更加贴合。

从现实中来再戏剧创作

《万里归途》结尾“彩蛋”中,由吴京饰演的成朗父亲,原本在看儿子记录的努米亚画面,宗大伟合上了笔记本电脑,对着眼前平静美好的场景说:“这多好。”

“125个人,我们没有枪,带回来了。”彩蛋里,成朗如是对父亲说。

“结尾郭帆监制拍的彩蛋,我觉得是神来之笔,也是点睛之笔,把这个电影一句话就说明白了,我们没有枪,不是用武力,但是带回来这么多人,以文撤侨。”秦海燕说。

秦海燕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弧线”,还是宗大伟出发自小家,承担起家国的责任,又回归小家。

“宗大伟与即将临产的妻子的互动,家的烟火气,那是他情感的支点。最后回到北京的小家,那场美好的仗他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已经走过了,英雄回归寻常烟火之中,那种兴味,百味杂陈的,我很动容。”

秦海燕说,《万里归途》电影上映后,有很多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和家属,说看到电影非常感动,非常真实。“有的家属说连宗大伟回到北京家的住房条件都很写实。当时采访的一位领事司的工作人员,看到万茜哭的时候他也哭了,因为他马上就要奔赴阿富汗又要离开家人。这些反馈,让我们觉得做这个电影非常有意义”。

近年来,秦海燕一直致力于创作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并开始尝试自己当导演,执导了《我经过风暴》。“在剧本阶段,我采访了大概两三百个家暴案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着被采访者的痛苦,看到他们的力量,所以写剧本的时候确实非常有使命感”。

秦海燕感慨,从事编剧20年,可以说是初心未改。“其实也写过非常多的题材,即便不是现实题材,也觉得其中的人物情感要和观众发生共鸣和连接,要有现实情感的依托。这两年,确实接触现实题材创作比较多,也在实践田野调查、从现实中来,再进行戏剧化创作的方法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