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古人反思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8:30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宋词与科举|13:都知道包公铁面无私,未必知道他还是学霸诗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古人反思的故事有哪些1

大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科题名榜,是科举史上的名榜之一,被后人称为“宰执榜”。所谓“宰”,自然是指宰相。所谓“执”,指副宰相级高官参知政事。宋代的参知政事,简称为 “执政”。称本榜为“宰执榜”,是因为录取人员中,出现了多位担任过宰相、参知政事职务的名人。

先来看看本榜部分上榜考生的从政成绩单:状元王尧臣,参知政事。榜眼韩琦,宰相。探花赵概,尚书左丞,与参知政事同为执政官。进士文彦博,宰相。进士吴育,参知政事。在各类宋代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出镜露脸率很高的包青天包拯,也是本科进士,并曾担任过枢密副使这样的重要职务。尤为难得的是,这些身居高位之人,还都是心系民众、忠心报国的好官忠臣。

由于本榜名人太多,不可能一一进行介绍。讲述宋词(诗)与科举的故事,自然要以诗词为主。在此,选取有较大影响诗词作品的三位,向各位读者做一个简要介绍。

韩琦,乃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氏,祖籍为河北赞皇,出生于福建泉州。金榜题名之时,韩琦只有十九岁,标准的翩翩少年一个。

韩琦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几个哥哥抚养长大。“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史籍如此评价少年韩琦。就是说他少年老成,懂事明理,一门心思读书学习,不像一般孩子那样只知道调皮玩闹。

这样的孩子很有自律性,基本不用大人操心他的学习问题,成才的概率自然就比较高。在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看起来还是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入仕后,韩琦既有比较丰富的地方任职历练,也有多个岗位的京官履历。韩琦担任大宋宰相累计十余载,先后为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位皇帝服务过,是个典型的三朝元老。在四十余年的从政生涯中,韩琦一心为公、励精图治,在整顿吏治、巩固边防、服务民生、选贤任能、开扩言路等方面,多有建树,官声颇佳。

比方说,韩琦曾与范仲淹、富弼等人一起,力推“庆历新政”。再比方说,韩琦曾奉旨赈灾,拯救无数灾民于水火,灾民感激涕零,称颂其“使者之来,更生我也。”又比方说,韩琦在汲取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与范仲淹密切配合,运筹帷幄,应对得当,对西夏形成了强大震慑,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在当时的西北边陲,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足见韩琦、范仲淹的作用和影响。

“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对于韩琦的为官作为,大文豪欧阳修是如此评价的。这样的评价,真是够高。从那些民声民谣来看,欧阳修对韩琦的评价,绝对不是官员之间无原则的相互吹捧。

不苟言笑的韩琦,威仪十足,令那些贪官庸官望而生畏。但是这并不妨碍,韩琦拥有一颗敏感的诗人之心。在从政之余,韩琦创作了不少诗词作品,其中不乏水准较高之作。名臣韩琦,也无愧于诗人称号。从韩琦的诗词作品看,他极富悲天悯人之情怀。为官之人,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怀,纵然是清官能吏,也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官。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的这首《九日水阁》,是为宋诗名作。虽然生长在荒凉破败的庭院苗圃之中,但盛开在重阳之时的金色菊花,依然发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所谓诗如其人。以菊花喻晚节,韩琦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

文彦博,乃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氏。进士及第之时,文彦博二十有一,也属少年成名。少年时的文彦博,曾跟从一个名叫史照的人学习经术。史照的母亲见到文彦博之后,一眼就看出这孩子不一般,不禁惊叹道:“这孩子不得了,将来一定会成为大贵人!”

少年时代的文彦博,就极有自律意识。他准备了两个罐子,一个用来装黑豆,一个用来装红豆。每当他认为自己做了错事,就往装黑豆的罐子里放一颗黑豆。反之,则放红豆。文彦博可不是一放了之,只等着盖棺论定时算总账,而是过一段时间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检视,改正错的,发扬好的。如果不是这样,黑豆红豆除了简单计数,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思检视之下,罐子里的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也有些资料把这件事安在了本科探花赵概身上,是张冠李戴,还是两人都做过这样的事,不得而知了。

从政后,文彦博做过多个地方的知府知州这样的行政主官,也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并且两度出任大宋宰相。文彦博为人宽厚,同情弱势,崇德乐善,待人谦逊。在众人眼中,文彦博既是德高望重一长者,又是谦谦一君子。“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史籍如此评价文彦博。

有意思的是,著名奸相蔡京的儿子蔡绦,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回忆,少时跟小伙伴玩耍,只要谈到文彦博和韩琦,家中长辈立马就会变色制止:“那么德高望重的人物,你们小孩子怎么可以说三道四!”这些长辈之中,是否包括蔡京,不得而知。但是就连奸臣家人都奉文彦博为神明,足见其人格之高洁。

文彦博也有不少诗词作品传世,其人其作完全配得上诗人之头衔。“销磨岁月功名内,检束身心礼法中。除却高阳诗酒伴,人间谁解惜春风。”文彦博的这首《追和》,明志与劝世兼具,是说无论求取科举功名,还是从政为官,都必须时刻注意约束自己的身心言行,遵纪守法,践行正确的价值观。不管别人怎么做、怎么看,自己一以贯之,无怨无悔。

“浅水深山一径通,樵夫涉水出林中。可怜画笔多情思,写在霜纨一扇风。”文彦博的这首《题郭熙画樵夫渡水扇》,从题目上看虽然是为友人所画扇面而写,但是也表现出了文彦博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在文彦博的诗作中,以山林田园为题材的为数不少,其中可见陶渊明之遗风,说明他是个宁静安然、淡泊名利之人。

因为心性淡然,胸襟开阔,文彦博是个长寿之人。有一年,大辽国派代表团出访大宋。大辽代表团长见了古稀之年的文彦博之后,同负责接待的苏轼说,“文大丞相年龄那么大,身体精神还那么好,真不简单。”苏轼说,“你只是见了他一面,对他还不够了解。如果你同他深入交谈一番,就会明白那简直就是大神级的存在。他头脑清楚、逻辑严密,远远超过年轻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间万事。跟他探讨任何专业问题,他的见解都远远高出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大辽代表团长听罢,不由肃然起敬。能被大才子苏轼如此崇拜敬佩的人物,委实不多。

耄耋之年的文彦博,依然精神矍铄、体魄康健。宋神宗很好奇,就向文彦博讨教养生长寿之道。文彦博说,自己还真没有刻意去搞什么养生,只不过是顺其自然、自得其乐,遇事想得开,不因身外之物伤心劳神,不做过分的事情罢了。文彦博此说,被宋神宗视为至理名言。文彦博是在告诫人们,非分之想,实为伤身之利刃。

包拯,乃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氏。金榜题名之时,包拯二十有八,比韩琦、文彦博大了不少。进士及第后,包拯做过一些地方的主官,比如人所共知的权知开封府,还担任过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重要职务。

包拯包青天,在中国堪称一位“三高”人物。所谓“三高”,并非医学术语,乃历史知名度高、民间知名度高、文学作品出镜率高是也。根据包拯事迹创作改编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但是以包青天为原型的文学作品,多数都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不一定是真人真事。比如老幼皆知的戏剧《铡美案》,包公是个嫉恶如仇、主持正义的好官没错,但是剧中故事压根儿就是虚构的。在北宋,也根本没有一个叫做陈世美的状元驸马。纵然是这样,也不影响包拯以好官、清官的形象流芳百世。

包拯一身正气,铁面无私。他从政最著名的政绩,就是直言敢谏,为民伸冤。无论和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只要有不法行为,包拯一概无情弹劾没商量,使之不受惩处不罢休。为此,朝野送其雅号“包弹”。对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人们会这样议论:“就让他去作死吧,有个‘包弹’在等着他呢。”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是包拯恪守终生的座右铭。因为两袖清风、不徇私情,当时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行贿送礼这招儿不灵的人,阴间有阎王爷,阳间有包老头。”包拯以高尚的人格和不凡的作为,赢得了朝野的一致拥戴和敬重。史载,包拯去世后“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包拯的诗词作品,存世很少。翻来查去很是费了一番功夫,笔者只是查到了一首,这便是著名的《题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应为包拯出任端州知州时所作。此诗语言明白易懂,无需再做解析。

包拯的这首诗,意在明志,浩然正气、铁肩担当跃然纸上。表里如一的包拯,既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比方说,端州特产端砚,历来为文人墨客珍爱之物,也曾是朝廷贡品。在端州任职的一些地方官,不免使用多制多收等手段中饱私囊。为了扭转这一陋习,减轻民众负担,包拯在端州任职期间,始终坚持按进贡数额组织制作端砚,而自己从不使用端砚,离任时也没有带走一方端砚。

在广东肇庆附近,有个地方叫做“砚洲”。这个地名的由来,源自于关于包拯的一个故事传说。包拯在端州任满北返途中,乘船渡过一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包拯不由大为不解,自己为官清正廉明,没做什么亏心事,何以离任之际天公不满,江河不平?细问之下,原来是一个随从偷偷携带了一方端砚。包拯勃然大怒,拿起那方端砚狠狠投入江中,江面立时风平浪静。而那方端砚落水之处,后来竟变成了一片沙洲。为了赞美并纪念包拯一尘不染的高洁品行,人们将这片沙洲命名为“砚洲”。这个故事传说,就是“包公掷砚成洲”。

包拯的存世诗作虽然很少,但只此一首,便足以流传千古。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于古人反思的故事有哪些2

一代大儒韩愈曾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由古人祭祀“天地君亲师”,便可看出师者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师者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是学生道德精神的培育者。下面,笔者便从历史的海洋中采撷几朵关于师生情深的浪花,每一朵细细看去,都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动人的光彩。

01

万世师表,有教无类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不止源于他渊博的学问,还因他打破了“学在王官”的局面,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让教育惠及到普通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述而不作,后形成了记录他与弟子之间言行的《论语》,成为“五经”之一。

孔子擅长因材施教,子路向他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要立刻去做么?”孔子慢条斯理道:“总要问一下父兄的意见吧?”另一个学生冉有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鼓励道:“对,应该马上实行。”又有一个学生公西华很不解,问孔子为何面对同一个问题,答案却不一样呢?孔子笑答:“冉有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劝他要果断,而子路做事鲁莽争强,所以我才劝他要三思啊。”

孔子注重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学生,他教育有治国抱负的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最为欣赏的弟子是颜回,他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品格:“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曾说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于谁可为师,孔子认为人皆可师,要不耻下问,虚心好学,他就曾向老子问礼。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从正反两面来鉴照与反省。孔子这样简练而深邃的论述还有很多很多,他用他的大智慧,深刻影响了后世每一个中国人。

02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

尊重老师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曾有张良、魏昭拜师的故事传为佳话,而最为著名的,当数程门立雪的典故。

杨时考中进士后,有心钻研学问,朝廷授官,他也没有赴任,便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深入研习理学。后来,他到外地任职。杨时三十三岁时,听说老师病逝,悲痛万分,设灵位哭祭老师,洒泪写下祭文和哀辞,直陈自身“伏纸摧咽,言不伦次”之状,充满怀思,感人至深。

四十一岁时,已经对理学很有造诣的杨时仍谦虚谨慎、求学心切,又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争论不下,于是一起到老师程颐家求教。正值寒冬,铅云悬顶,朔风割面,当来到程颐家时,恰逢老师在炉边坐睡,杨时二人不敢惊扰,就立在门外静候。这时雪花纷飞,天地一色,杨时等变成了雪人也一动不动,恭敬侍立。程颐醒后,发现风雪中的杨时,脚边已雪深一尺了,忙迎入屋中,师生共同探讨各自参悟的学说之奥妙,互有问答,其乐何极。

03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与老师苏轼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一生悲喜相通,荣辱与共。两人本是以诗文神交,黄庭坚寄诗表达对苏轼的仰慕,此时的苏轼名满四海,但因赏识黄庭坚,作文《答黄鲁直》,不吝称其“如精金美玉”,从此两人惺惺相惜。

一年后,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黄庭坚虽与苏轼未曾谋面,但因与其酬唱来往,被处以罚俸,而黄庭坚无怨无悔。直至七年后,黄庭坚与苏轼才初次相逢,开始了过从甚密的岁月。苏轼举荐过黄庭坚,黄庭坚又因苏轼贬谪而命运坎坷,但人生得此良师良友足矣,黄庭坚晚年悬老师画像于室中,“衣冠荐香,肃揖甚敬”,执弟子之礼甚恭。

苏轼去世四年后,黄庭坚也追随泉下。多年过去,后人编定其诗文集,将他写给苏轼的第一首诗放在了最前面,这诗不一定是写得最好的,却因背后的故事,已化作一段让人回味的纪念。

04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师者,在保持廉洁自守的风骨同时,还要对学生及时提醒纠偏,把稳做人做事的方向。

明朝工部尚书刘麟一生清正刚直,在早年任绍兴知府时,因不肯私谢宦官刘谨,被刘谨怀恨在心,将其罢职为民。退休后,他喜欢楼居,但因家贫盖不起,就悬篮舆于梁上,让自己曲卧其中,悠悠哉自得其乐,还美其名曰“神楼”。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官员奢靡之风甚重,终日因饮食问题苛求下属,让大家见了他都很惧怕。刘麟道:“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有义务教他道理啊。”于是,唤他来家中吃饭,这人早早到来,刘麟对他说:“本来想以宴席款待你,又恐妨碍你的公务,就请你在家吃饭吧,但你师母又不在家,没人烧菜,咱们简单点,你能吃吗?”

学生岂敢违背老师的安排,结果,过了中午,饭菜还迟迟不上,学生饿得前心贴后背。看火候差不多了,刘麟才拿来一些粗米饭、淡豆腐,学生顾不得许多,连吃三碗。这时,刘麟又摆上佳肴美酒,劝他再食,学生连说:“吃饱了,吃不下了。”刘麟意味深长道:“饥了想吃,饱了无味,看来你挑剔饮食精粗没必要嘛。”学生很是惭愧,明白老师又给他上了一课。

05

何为师?师为道

在明末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一对师生上演了悲壮的一幕。左佥都御史左光斗为弹劾魏忠贤而含冤下狱,受尽酷刑,他的弟子史可法入狱探望,看到老师血肉模糊,筋骨尽脱,不禁失声痛哭。

左光斗怕连累弟子,连连斥道:“这不是你来的地方,快走!”见史可法留恋不去,又怒道:“我已老了,死便死了,你如此轻率,以后国事谁来支撑?”说着,挣扎起来做出驱逐状。这一场景深深震撼了史可法,他一步一回头离去,没多久,左光斗遇害。

多年后,史可法率军守御,置生死于度外,只因他时刻牢记着老师的嘱托。史可法坚持与士兵共同守夜,若抖振盔甲,能听得冰霜迸落之声,有下属劝他休息,他却说:“假如我去睡觉,刚好这个时候敌兵来犯,国家受到损害,那我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我的老师。”

忠烈的生命因支大厦于将颓、挽狂澜于既倒而永垂不朽,史可法无愧自己的老师,这是一种师生之间至深的情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无数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汗水,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辛勤奉献……青丝白发终偷换,幼苗渐成栋梁材。又是一年教师节即将到来,我们向师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蔡相龙),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古人反思的故事有哪些3

提起童年时代我们最喜欢做的事你还记得吗?我想起的一是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二就是特别喜欢听故事,那时我们一边听着父母讲着那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一边进入梦乡。

如今,长大了,也成了那个讲故事的人。

我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呢?因为这些故事里寓含着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而国学典故更加有意思,我们边听故事边了解历史,还可以从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可谓小故事大智慧。

所以,今无我想把这两个典故引发的感悟记录下来,本人是国学初学者,如有错误,还希望得到指正。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几次出使强大的秦国,不辱使命,“渑池会秦王”、“怒发冲冠、完璧归赵,深受赵王器重,于是封为上卿,位列战功赫赫的老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将军很不服气,他到处扬言说:“我为赵国出生入死,有攻城夺地的大功。而这个蔺相如,出身低微,只是凭着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位在我之上,这实在是让我难堪!以后我再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就总是处处躲开廉颇。有一次,蔺相如坐车在大街上走,忽然看见廉颇的马车正迎面驰来,便赶紧命人将自己的车拐进一条小巷,待廉颇的车马走过,才从小巷出来继续前行。

后来,有人问起此事,蔺相如问道:“你们看,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

对方回答说:“廉颇哪能跟秦王相比!”

蔺相如说:“这就是了。人们都知道秦王厉害,可是我连威震天下的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我之所以不跟廉将军发生冲突,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啊!你们想,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不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吗?如果我们两个人互相争斗,那就好比两虎相斗,结果必有一伤,赵国的力量被削弱,赵国就危险了。所以我不计较廉将军,是为了赵国啊!”

后来这些话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大受感动,脱光了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蔺相如赶紧挽起老将军。从此后,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将相团结,一心为国,建立了生死不渝的友情。当时一些诸侯国听说了以后,都不敢侵犯赵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负荆请罪”、“将相和。”

这是小学课本上曾经学过的耳熟能详的故事。它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启发。


运用到生活中我们将如何做呢?

1.我们要有一颗容人之心。我们总是习惯看到别人的弱点并且无限放大。而对于优秀的人却怀有妒忌之心,丝毫没有虚逊之心,这样怎么可能进步。

这个故事的最初,蔺相如和廉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将军妒忌相如的才能,并且到处宣扬人家的弱点来提高自己的功劳,想当众羞辱。

而相如却不予理睬,以退为进,我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退让并不等于软弱,而是顾全大局、着眼未来。

其实,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有句话说得很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高山从不拒绝每一粒尘埃的融入,所以高山更高,蔚然成风;江海从不阻止细流的加入,所以江海成川,滔滔不绝。

做一个有格局的人吧,把眼光放长远,把胸怀放宽广,这样做事才可以有大成就。不要只想着个人的小利益,斤斤计较,这样的人如井底之蛙,只能虚度一生。


2.知错就改。

蔺相如的真诚和宽容感动了廉颇。他能够用这种方式来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仅表现出了他超人的勇气,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真诚道歉的心。

反省是一种美德。无论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真正敢于承认错误的人少之又少,根本没想过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如何解决?如何避免下次再犯?而更多的人是寻找客观原因,别人的错,别人的不好,所以,我们要学会一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遇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推卸责任,不逃避错误。承认并且加以改正,这样做有很大的益处。


3.只有和气才可以建立和谐的关系。

尽管廉颇对蔺相如百般刁难羞辱,蔺相如都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不与之争论。有些事,争来争去,两败惧伤。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们要想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就应该团结一致,不要因为一点儿私人的利益而刁难周围的人。时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人相处,是利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做那个篮筐里的螃蟹,总想践踏别人,结果谁也爬不上去,那最后的结局就是全部被宰杀。

所以,无论我们是在职场中还是在生活中,不要与人争执,一副得理不挠人的样子。不要忘记,这个世上有很多令人生厌的人,唯恐天下不乱,当你们相互诋毁相互伤害时,Ta们就会坐享其成,你们争得越厉害,Ta们就越会开心。遇事时一定要冷静,与对方心平地和地沟通,这样不会给那些居心叵测的人伤害你们的机会。

如何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是要我们通过终身学习来渐渐明白一些道理,然后实践起来。


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1.做人要有宽容的心,不要斤斤计较,放大格局,不为小利益所牵绊。

2.知错必改。人无完人,勇于承认错误,不断自省,才可以取得进步。

3.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与人争执,避免互相伤害,也不给他人可趁之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