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河南的文化故事有哪些

2022-11-06 06:31 作者:国学小孩 围观:

河南民间小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国学小孩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河南的文化故事有哪些1

#头条故事会#相传,商朝时,有个宰相(那时叫阿衡)名叫伊尹,他出生在嵩县伊河岸边莘乐沟的一棵空桑树里,有个姓尹的采桑女听见树壁内有哭声就把他抱回家中,取名伊尹。伊尹长大后聪明伶俐,开荒种田、栽桑养蚕,什么都会干,他还学着尧舜的办法治理乡郡,百姓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当时,还是夏桀当王,他十分残暴,百姓们叫苦连天,但谁也没有办法。成汤是夏桀手下的一个部落官,他时常劝谏夏桀,但夏桀根本不听。后来成汤听说伊尹治理天下很有办法,就想把他弄到身边。成汤知道那些有本事的人都有一股子傲气,派人去请他肯定不会来,便亲自去请。第一次,伊尹正在用牛耕地,听说成汤来请他,便撇下牛跑了。成汤到地里一看,叹了一口气说:“唉,人不在而牛在!”此后,这个地方就取名叫“牛在”,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在的“牛寨”。隔了些时候,成汤带着礼物又来请伊尹。伊尹听说后,就沿着伊河往东跑,眼看成汤快要撵上了,伊尹急中生智,躲进伊河的一个弯曲的山沟里。后来,这里也成了一个村子,取名叫“曲里”。第三次成汤又来请伊尹,这次他早早就坐在一个高台上,在高台上看见伊尹走过来,成汤就向伊尹诉说着自己治理国家的决心。伊尹听了很受感动,便跟着成汤走了。后来,伊尹助成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并做了商朝的阿衡。因为成汤三次请伊尹,第三次终得成功,人们便在那个高台上盖了座房子,以后形成了村庄,取名“三聘台”。

关于河南的文化故事有哪些2

在中原大地河南有5个历史文化传说,流传上千年,植根于人民的心中,这些传说可谓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与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传统文化经典。

商丘虞城木兰传说

木兰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之一,木兰传说的故事始于南北朝或者隋唐时期,早期是民间口头的流传为主,唐以后才出现完整简练的文字记载。从隋代流传至今,1000多年来,涉及民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千百年来,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传说之一,同时也在不断被补充和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特征,富有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供学习参考。现在关于花木兰的戏剧、影视、话剧都有,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据史料记载,木兰祠位于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小魏庄。唐代就已经建有木兰庙,现称木兰祠,存有记载木兰身世的记事碑,有木兰当年辞世的陵墓。按照当地风俗,木兰生前并未出嫁,死后只能葬在自家地里面。墓所在地就在木兰祠附近,即如今的木兰陵墓。

2007年3月,商丘市虞城县申报的木兰传说被列为第一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决定,正式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2008年6月,木兰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济源愚公移山传说

愚公移山传说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故事之一,相传愚公家住河南济源王屋山下,愚公因不满大山给村民们带来的苦难,太行与王屋两座大山,方圆700里,高几千米。愚公在山下居住了80多年,他苦于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决定挖王屋与平太行两座巨山的故事。

在《列子》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在学术上,显然对于愚公移山,传承者很难对信以为真,而重点是在于说明其中的教育意义。

禹州大禹神话传说

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神话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大禹治水的故事,从古至今代代流传于民间,大禹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他公而忘私、献身于人民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许多地方世代相传,禹的足迹不仅遍于全国各地。大禹率领人民,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洪水,大禹从前人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这个传说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坚毅不屈、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

灵宝黄帝传说

黄帝铸鼎塬位于灵宝市阳平镇,距三门峡市80公里。《史记封禅书》记载,古代荆山一带灾情严重,黄帝闻讯从昆山来到荆山察看。为了炼出仙丹给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铜,汲湖水,铸鼎于荆山之下。

相传黄帝铸好鼎,黄龙来迎黄帝升天时,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让他走,有的牵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脚,脱下了他的金靴,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他铸鼎之地,这里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

黄帝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米的土堆,传为黄帝陵冢。由于这里位于长安古道,函谷关和潼关两雄关之间,屡遭战火毁灭,但历代都曾进行过修复和重建。

泌阳、桐柏盘古神话传说

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之一,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后来人们以天圆地方为大,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期才被完整记录下来。现在桐柏山的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与盘古神话相关的地名。

在河南泌阳盘古山,位于县城南15公里处。传说此山就是当年的盘古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地方。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说之一,盘古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在当地民间流传着许多习俗,可以说是原始盘古神话的遗存。

盘古传说是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南北均有。盘古精神可以概括为开天辟地的开创精神,创新精神。其次,盘古精神包含唯物辩证法的实事求是精神。同时,盘古精神就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一切的信念,就是不怕困难,刻苦坚持,长期奋斗的精神。

2005年河南省桐柏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盘古之乡。当地的盘古庙会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以上5个起源于河南的古代传说,彰显中原文化底蕴。看看有你家乡的吗?如果有请转发起来吧,没有的话请留言吧!

喜欢的朋友,请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关于河南的文化故事有哪些3

今天的文章已到达,大家快来看看吧!

信阳概述

信阳别称申城,位于河南省南部,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豫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鄂豫皖区域性中心城市。信阳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誉,是全国唯一一个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地方。信阳,春秋时期为申国,后被楚文王所灭。春朝属于南阳群义阳乡。曹魏时设置义阳郡。隋明大业初改为义州。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开始改称“信阳”。因古文中“信”与“申”同,改称“信阳”是认为这里为“申国”故地的缘故。对于“信阳”的改名,有另一种说法是:宋太祖赵光义,讳“义”字,古代“信”与“义”意近,故改名“信阳”。

信阳历史人物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今河南桐柏),是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心怀不满。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被灭三族。

孙叔敖—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河南省淮滨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以民为本,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汉族,信阳(今属河南省)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之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是“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有《大复集》38卷传于世。

信阳传说故事

磨盘传奇

相传古时候,穷人为了糊口度命就到磨盘石下挖葛根,一根碗口粗葛根顺着悬岩向下生长。老农顺滕摸瓜,见一秘密岩石洞口,出于好奇,进入洞中,发现洞央突显一副石磨,有一风簸斗,边上有一头骡子,就象一个骡马磨粮加工作坊一样。老农奇怪山中哪有人家磨粮,百思不得其解。四周一望,洞壁上有一行咒语:磨盘大、磨盘小,管磨之人张果老……。老农刚一念完,咒语不见,骡子快速拉磨,顷刻之间磨出大米,白粉面来。

老农见此情景惊得半晌无语,知道仙人张果老度苦难之人来了,老农慌忙跪拜谢恩,每天背起大米白面,向周围百姓送去救命粮,就这样百姓才得以度日。 但是好景不长,无恶不作的财主狗腿子,一日发现老农在周边送粮,忙向财主报告,财主也怀好奇之心,在暗处观察,尾随进入,发现老农念动咒语,骡马立刻带动磨盘飞转,米面俱全。财主大惊,跳了出来,指使狗腿抓住老农,恐吓老农磨了他库中之粮。

威胁他说出咒语,老农无赖只好告之,财主遂霸占之,念动咒,顷刻间磨出几箩筐金银珠宝,财主大喜,贪得无厌的继续念咒语,最后金银将整个山洞撑炸,石破天惊一声巨响,磨盘山上地裂山崩尘土飞扬,财主也被埋葬在洞中。此后张果老现身,体恤百姓之苦,白尘扫动将骡子归东,又生下一小骡子,让骡马成群六畜兴旺为百姓耕耘。将风簸斗扫上九峰尖,将碾子扫入地基渣,碾出米粒,晶莹透亮,芳香可口,营养丰富。而后神奇传说家喻户晓,百姓将整座山峰叫磨盘山,峰顶叫磨盘脑至今。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啦!下期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