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番禺的红色故事有哪些

2022-11-06 06:25 作者:番禺日报 围观:

「番禺红色保密故事」市桥解放前夕的秘密战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番禺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番禺的红色故事有哪些1

内容摘要:为解放广州番禺,禺南游击队员杨孟成功隐蔽并为党获得了多份重要情报。市桥解放前夜,他接受秘密任务,深入地方武装势力老巢,说服地方武装头目提供船只,架设浮桥,为解放市桥提供了便利条件。

提起广州番禺市桥和平解放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杨孟。杨孟,广东英德县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他年仅18岁。他用自己英勇的行动,先后2次出色完成了党组织交办的秘密任务,为广州番禺市桥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孟同志书法作品

1947年,杨孟初中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被广州几所学校同时录取。因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进步思想的影响,他选择去了学风进步的番禺师范学校就读。在学校里,杨孟思想活跃,关心时政,积极上进,在学校进步青年中特别突出,很快就引起地下党组织的关注,被秘密发展为番禺游击队考察对象。

1949年10月,番禺独立团部分战友在“群园“合照,前排左三为杨孟同志。

1949年春天,似乎要比往年来得更加早一点,岭南大地到处洋溢着即将迎来全国解放的浓厚喜庆气氛。但事实上,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是最难熬的时刻。在广州,特别是在番禺,敌我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各种反动势力进行垂死挣扎,不愿退出历史舞台,光明与黑暗的最后较量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激烈上演。

1949年5月初的一天,杨孟接到地下党组织通知,令其离开学校做好隐蔽,等待正式加入游击队的通知。接到指示后,杨孟思来想去,决定利用与番禺国民党胜利通讯社社长杨季湘的老乡关系,以“借宿”为名进行隐蔽。杨季湘出于老乡情谊和对共产党革命的同情,同意了杨孟的“借宿”。就这样,杨孟在杨季湘家住了下来。当时的番禺还是国民党统治,隔三差五就有反动武装“扫荡”我游击武装和革命力量,杨孟的处境是极其危险的。在隐蔽期间,杨孟严格遵守党的保密纪律,在杨季湘的掩护和帮助下,丝毫没有引起国民党方面的怀疑。

杨季湘虽然是国民党的人,但他同情革命、保护杨孟的行为让党组织觉得他是可以争取的对象。于是,在杨孟加入游击队后,考虑到他与杨季湘的良好关系,组织决定让其牵线争取杨季湘。一天,禺南游击队队长郑乃行当面交代杨孟让其约杨季湘出来见面详谈。杨孟巧妙躲过敌人的监视,将郑队长见面的要求转告杨季湘,并得到了杨季湘的应允。到了约定的日子,杨孟又躲过反动武装的重重检查,来到石碁新桥茶楼与杨季湘汇合,然后将其带到茶东土地庙,让杨季湘与郑乃行商谈重要事宜,杨孟则在庙外放哨。就这样,杨季湘被成功争取,先后为地下党组织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情报和帮助。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解放番禺的工作被我党我军提上议事日程。几天后,珠江地委通知中共番禺县工委,追歼国民党南逃之敌的粤赣湘边纵队主力部队已进入东莞水乡,预计10月20日前后,抵达禺南。要求番禺县工委紧急动员群众征集粮食、船只,组织好民工,保证粮食供应和交通顺畅,以便迎接大军解放番禺。番禺县工委即成立番禺支前委员会,命令禺南东区、西区、南区各党组织和武工队立即投入各项支前工作。接到命令后,各区迅速行动,有的筹集粮草,有的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等。

1949年10月21日,番禺独立团领导收到上级指示,粤赣湘边纵队参谋长严尚民将于近日率边纵主力从东莞横渡狮子洋,登陆莲花山,进入禺南境内解放番禺,独立团必须做好解放军的联络接应工作。

杨孟当时刚从东区武工队调到西区武工队不久,任西区武工队第四武工组组长,经常活动于韦涌、石壁、大洲、会江、钟村、谢村、诜敦等地开展政策宣讲,发动群众拥护我党我军的政策方针,表现出色,并且很快在当地组织起地下农会和民兵组织,深得组织和民众的信任。1949年10月22日上午10时许(即市桥解放的前一天),一位地下党交通员送来一封独立团领导交办的紧急密件,要求杨孟火速到紫坭、古坝向地方武装势力头目黎巨、韩锡忠各借机船一艘,连夜开到石楼砺江河面,搭建浮桥,让从东莞横渡狮子洋登陆莲花山的解放军渡过砺江河进入番禺,解放市桥。

军令如山,不容有失。杨孟立即与武工组李民、赵华到韦涌农会主席方焯家里商议,最后决定由方焯提供农艇一只,由农会会员卢沃从水路划艇一路护送杨孟,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目的地执行紧急任务。杨孟把急件放在身上隐藏好,在方焯处草草吃了点东西,就立即从韦涌登船出发了。途中将经过韦涌、碧江、屏山等河段,这些河段属屏山恶势力“生疳辉”(简辉)管辖范围,异常危险,出发前大家一再叮嘱杨孟一定要注意安全。

经数小时险象环生的水路行程,杨孟终于在下午4时左右到达紫坭码头。他首先到黎巨武装驻扎的一间祠堂里找到黎巨,把以番禺独立团名义写的信件交给他。当杨孟说明来意之后,黎巨爽快地表示:“欢迎贵军到来,只要我能做得到的,一定大力支持。”当即同意立即将电船开出。杨孟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古坝找到韩锡忠。这个貌似秀才的地方势力头子,听杨孟说明来意并看过密信后,也忙表示会配合解放军的行动,马上准备船只。此时此刻,为何黎、韩两个地方武装头目能这么卖杨孟的面子、如此顺从配合呢?这是因为他们看到全国解放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想乘此机会拉拢共产党,为自己找好后路。虽然杨孟只是一个年仅18岁的青年党员,但此刻他代表的就是共产党和解放军。

时间不断过去,夜色也越来越浓,虽然借到了船,但任务还未完成。一想到自己肩负着番禺能否顺利解放的重任,杨孟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赶紧组织人员将借来的两条电船连夜开赴石楼砺江。经过几小时摸黑航行,船终于开到了砺江涌口。但由于河水太浅,夜色已深,水手对当地航道又不熟悉,不得已只能将船暂时停泊涌口。等到东方破晓,潮水渐渐上涨后,杨孟他们才将两条电船开进指定的砺江河段,与早已停泊在江中两岸的大小船只连在一起,组成了一道浮桥。

早晨霞光万丈,照亮了岸边的树林和村庄。看着从狮子洋登陆莲花山的解放军大队人马浩浩荡荡从船上快速通过,杨孟知道自己已经顺利完成了上级交待的任务,紧绷的神经才终于松了下来。

以何清为团长的边纵一团先头部队,是首批渡江部队。部队过江后,杨孟又奉番禺独立团团长郑吉之命,作为独立团向导,配合边纵一团先头部队,快速挺进市桥。按边纵首长和中共番禺工委领导原部署,为防止国民党番禺自卫总队长郭耀球、参谋长辛镜棠在市桥负隅顽抗,部队拟以边纵主力从市桥的东面、北面进攻,强攻入城歼敌;番禺独立团则从南郊沿河一线围攻市桥,切断敌人从水上逃跑的去路,最后从三面攻入市桥,完成解放市桥任务。

但后来部队从地下党联络人员处获悉,城中由于中共番禺县工委做了大量工作,市桥各界人士组织成立了和平解放市桥委员会。郭耀球、辛镜棠残部闻风丧胆、早已逃跑,市桥没有什么抵抗力量,部队可以和平进城。于是部队首长即令队伍在石岗、傍江地段一带就地休息,随后东面部队以三路纵队整队进城。而杨孟是独立团向导,又在接应战斗中表现出色,故在整队时,部队首长特意安排杨孟为左路纵队第一人。随即,全体官兵以高昂的情绪,雄赳赳气昂昂地向着市桥挺进。

部队进城,先后经过桥东路、大东路、大南路和海傍西路,最后进占国民党番禺县政府所在地李塱鸡“皇宫”(群园)、县参议办公楼和白宫酒店、大戏院、西炮楼等地。随后,边纵主力部队又继续朝顺德方向西进追歼残敌。

部队进军市桥时,国民党驻市桥近郊平康社一带的番禺保警大队大队长罗礼廉(原省保警七团二营营长),由于已接受我地下党统战工作的影响,愿意弃暗投明,争取为家乡为人民立功。罗礼廉率保警大队官兵800多人宣布起义,接受番禺独立团改编。市桥宣告和平解放,至此番禺全境全面解放。

1949年10月23日粤赣湘边队队政治部文工团打着腰鼓、扭着秧歌参加番禺解放入城式

市桥镇各界人民欢庆解放大游行

注:当事人杨孟于1949年5月参加禺南武工队,同年6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为番禺老干部局局长。作者于2020年9月25日采访杨孟后整理出本文。


来源:广州保密

作者: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办公室何爱高

关于番禺的红色故事有哪些2

内容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番禺(现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北村人何小静(原名何雪晴,又名何筱静)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何小静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坚持抗争,至死保守党的秘密,最终英勇牺牲。

保守党的秘密而英勇献身的坚强战士

1941年冬天的一个中午,当亲密的战友何小静牺牲的消息传到党组织负责人钟紫的耳朵里,他眼前一黑,怔怔地瘫坐在长凳上,目光呆滞地望着阴阴沉沉的天空,感觉这天空仿佛越压越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而那些淅淅沥沥的细雨又像满天的利箭一样纷纷飞落,裹着严寒的冰晶,一支一支地插进他的心里……如果不是何小静之前秘密掩护,如果不是何小静宁死不屈保守党组织的秘密,也许他自己和更多的战友都已遭受国民党的迫害,相关的党组织也将难逃厄运……

钟紫勉强抑制住心中的悲痛,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与何小静一同并肩作战的点点滴滴,想起了何小静在狱中写的战斗之歌《囹歌》,忽然间他感到心中一股热流喷涌而出,随即拿起了笔,和着热泪,在笔记本上写下了“长夜粤北难明时,偶获知音赋新诗,篇篇字字都是泪,烈士碧血染红旗”……斯人已逝,他也只能化悲痛为力量,以诗为志纪念亲密的战友,并继承她的革命遗志,继续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中去。

与钟紫一样悲痛万分、久久也不能平静的,除了何小静的两个妹妹何虹、何芸外,还有何小静的入党联系人刘秉楷。当何小静牺牲的消息传来,刘秉楷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早前何小静通过何芸带给刘秉楷的信都说:“我是无罪的,很快就会释放”,而且敌人也并未从何小静身上获得任何东西,甚至是否共产党员也不能证实。只是他内心里不敢想象国民党反动派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残忍,也不愿意接受何小静牺牲的事实。

何小静烈士遗像(何润霖供图)

3年前,他初见何小静的情境还历历在目,尤其是作为她的入党联系人,何小静入党宣誓时发自肺腑的铮铮誓言还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不曾想就这样永别了,一位多才多艺、信念坚定、性格刚强、勇敢无畏的共产党员女战士就这样英勇地为党的事业献出了短暂而宝贵的生命。

刘秉楷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深感痛心和惋惜,一方面又深感自豪和鼓舞,痛心和惋惜的是党组织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何家失去了一位好女儿;自豪和鼓舞的是何小静践行誓言为了党的事业、为了自己心中崇高的理想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她视死如归、敢于牺牲的精神将激励更多包括他在内的共产党员舍身忘我、英勇奋斗,她的赤胆忠心将永远为人民所怀念、为历史所铭记!这一天,刘秉楷的思绪也飘了很远,很远……

“女中先觉”的铮铮誓言 

1938年10月21日夜,奉中共南顺工委领导指示负责秘密接应大沥社教实验区人员撤往罗定的刘秉楷同志,正乘着一艘从南海县大沥镇口岸开出的破旧机轮船沿着西江航道上溯。

半夜,他一觉醒来后,想去舱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便从床位走出来,一眼便看见了两位在船头昏黄灯光下聚精会神看书的少女。两位少女看起来年纪不大,也就十多岁的样子,身体虽略显瘦弱,但面容清秀,头发短短的,看起来很精神,她们看书也看得津津有味,好像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位于番禺区沙湾街沙湾北村官巷街大马巷五横巷5号的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邓慧珍供图)

他好奇地走上去一看,瞟了一眼封面,“论持久战”四个醒目的黑体字映入了眼帘。啊!这不正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一书么?刘秉楷一时惊呆了,她们是什么人呢?在这白色恐怖的年代里,竟敢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公开看共产党的书报!此事给刘秉楷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经过大沥社教实验区负责人之一的俞福亲介绍,才知道她们是两姐妹,姐姐叫何小静,妹妹叫何芸,是番禺沙湾北村人。何小静(原名何雪晴,又名何筱静)生于1921年,读小学时参加了广州市艺协剧团少年组,并任广州市少年抗敌先锋队的副大队长,有很好的音乐和表演才能,还被称赞为战时小学的“小何先生”,后因家贫失学出来谋生,被吸收为大沥社教实验区的职员,这次奉命赴西江地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中共罗定县中心支部成立后,根据何小静抗日救亡运动宣传工作的优异表现,决定发展她为第一批建党对象,指定由刘秉楷负责联系。经过了一个月时间的考察,刘秉楷认为何小静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表现已达到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便向组织申请决定吸收何小静为中共党员。

1938年11月的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人们都熟睡了,刘秉楷在罗城附近大沥社教实验区驻地的一间小房子里,单独为何小静举行入党宣誓仪式。何小静面向党旗,站得笔直,举起瘦小而又紧握拳头的右手,目光坚定,激动得眼里微微泛红,眼光里渗着热泪,经折射着油灯的光,绽放着别样的光芒。

“我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她的声音洪亮而有力,神情坚决而庄严,仿佛凝聚了她全身所有细胞的力量,连刘秉楷也为之动容。

当何小静宣誓完毕,刘秉楷的第一句话便说:“我祝贺你,筱静同志,从现在起你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了!”

十七岁的何小静顿时热泪盈眶,长久地握紧刘秉楷的手,“谢谢你!秉楷同志!今天是我入党的生日,从现在起,我将我的一生都交给党,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决保守党的秘密,任何危险都不怕,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抗日救亡显身手

何小静入党后,除继续以实验区职工身份参加抗日救亡的各项活动外,组织上还分配她到设在罗城北关庙的郁南二中教音乐,同刘秉楷一道工作。

为配合抗日宣传活动的开展,何小静主动参加了学校的下乡宣传队,成为宣传队的骨干人物。每到一处,她都会唱《义勇军进行曲》《打倒日本救中国》《救国军歌》等歌曲,用歌声去唤起民众,就像一只矫健的海燕,勇敢而机智地搏击着抗日救亡时代的风浪,乘着《义勇军进行曲》的豪迈澎湃的节奏,一往无前,“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由于何小静工作表现突出,1939年1月,何小静随广东省动员会战时工作队一四七队调往粤北韶关,参加了中共广东省委在此举办的党员训练班。不久,何小静又奉命来到翁源县香泉水政工工作队学习班,在1940年夏训结束后,何小静被派往国民党十二集团军151师政工总队工作。此时的她名义上是为国民党军队做政治工作,实质上是按照党的指示,秘密潜伏到国民党军内发展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官兵宣传抗日,鼓舞斗志,坚定其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公开竖起反共的旗帜,在广东也掀起了一股反共逆流。

大批国民党军统特务从重庆调到十二集团军政治部,在军内开始清党运动,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被搜捕和迫害,当时韶关被一片白色恐怖的气氛笼罩着。

何小静并未被眼前的白色恐怖吓倒,依然冒着生命的危险,机智地传递消息,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党内其他同志,敦促同志们提高警惕,秘密掩护自己的同志和党组织,而对自己可能被捕和牺牲做好了足够的思想准备。

6月下旬,在政工总队部任视导组长的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廖锦涛和党员王珠、邝清辉三同志在前线被扣押了,不久便被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致死。

何小静闻讯她直接的领导者廖锦涛同志遇难,顿时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但她很快就镇定了,理智的声音告诉她,她需要及时将此消息通报给其他同志。

于是她又立即冒着生命危险秘密通知党组织及另一位负责人钟紫同志。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一角(邓慧珍供图)

当时,何小静白天仍在十二集团军部工作,而晚间她则主动保护钟紫的人身安全,并将自己住所搬到钟紫住所附近,钟紫每夜外出,何小静必随其后,小心翼翼地观察四周,防止被军统特务跟踪监视。那时何小静和钟紫的共产党员身份均未暴露,但军统特务的魔爪四面伸张,敌人对钟紫已有所怀疑,并引起了敌人的警觉。为了安全起见,钟紫多次对何小静说:“你别跟我,我已被注意了,抓了我也不会放过你的。”但何小静总是说:“我就怕你被抓走了连个通风报信的人都没有。”于是何小静一直秘密掩护着钟紫,直到钟紫安全转移。

7月下旬,何小静也接到党组织通知,要求必须马上离开韶关,否则有被捕危险。于是,她立即以去广西桂林探亲为借口向集团军政治部请假离开了韶关。但由于叛徒出卖,何小静在赴桂林途中于衡阳被国民党特务逮捕。随即被押回韶关,关在国民党第七战区监狱里(韶州北门奋勇巷的广府义庄)。不久,到了冬天又被转移到韶关的芙蓉山监狱。

在狱中,何小静始终坚贞不屈,对国民党当局的所作所为早有思想准备。无论是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的审讯,还是在狱中夜深人静的时刻,她时常总是想起入党誓词,想起那时她握住刘秉楷同志的手时许下的诺言,她早已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党,全心全意为党工作,坚决保守党的秘密,也随时准备付出一切代价,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于是她对身陷囹圄的处境非常坦然,她觉得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战斗,换了一个战场与敌人厮杀罢了。

因此,何小静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方面对难友们非常关心,尽己所能帮助难友,其中有一位是即将分娩的年轻母亲,何小静嘱托家人送些面料来给即将出世的婴儿做衣服,还叫家人送些咸菜来给难友们改善生活。

另一方面又耐心做看守她的士兵工作,对他们开展抗日救国宣传。

此外,何小静还用诗歌进行顽强的战斗。她写过很多诗歌,其中《囹歌》一诗最有代表意义,记录着她在狱中的所思所想,宣示着她无限忠诚的革命信念,洋溢着她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这首诗歌后来被她的大哥何平探监时秘密带了出来。

“这儿是需要个性的解放,/但不是卑怯者的昏狂。/这儿荡漾着/但丁神曲的热浪,/但不像秋夜里,/西庙钟声的荒凉。/沉重的狱门,/关不住深邃的心。/正如孤独的/悲泣于无人的原野,/微风就是唯一的抚慰了。/像南归的北雁,/在高空中滑过。/心儿是这么的轻快,/安静与崇高啊!”(《囹歌》第一节“A.序唱”)

“都冲出去呀!/难友们!/昨天/我们是被压迫的囚徒,/今天/我们要站太阳底下面啊!”(《囹歌》最后一节“I.尾声”)《囹歌》既像是一份狱中的汇报书,是何小静向她的党组织、向她在一线战斗中的同志们汇报自己的思想和战斗情况;又像是一份宣言书,向她的敌人宣示嫉恶如仇、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向所有的难友们乃至尚未觉醒的人民宣示抗战必胜、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心!

视死如归的女中豪杰

1941年的冬天,又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此时何小静被捕入狱已有几个月,由于时不时的严刑逼供,何小静已被敌人残酷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不管反动派怎样逼供、诱供,软硬兼施,她坚持不暴露自己的真正身份,对组织内的事更是守口如瓶,使敌人束手无策。家人前去探望她,发现她脸部浮肿,满是伤痕,十分担心。然而,何小静却并不在乎,轻松说道:“昨天提审,我骂他们假抗日、真投降,气得他们骂我是共产党的顽固分子。我抗日无罪,我要与他们斗争到底!”

一天上午,何小静突然听到看守叫唤:“何小静,下午要转移!”她心下一沉,到了此时此刻,这一天还是来了。前几天已有好几位难友被通知转移,过后就再杳无音讯。是啊,敌人向来是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她随即通过平日帮忙传递消息的看守通知大沥社教实验区负责人之一的俞福亲,随后俞福亲等同志及时赶到监狱探望她。俞福亲等同志见到被折磨得满身伤痕、奄奄一息地躺在木板床上的何小静,大家都相顾无言,哗哗地流泪。何小静不想看到大家如此难过,慢慢地坐了起来,缓缓对着俞福亲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快帮忙弄些好吃的吧!”由于在敌人眼皮底下,大家说话都是很小心,只是说家长里短的话。吃完午饭后,何小静整理了一下容颜,同大家一一握手告别,并最后嘱咐俞福亲:“我不见我家人了,我妹妹何芸尚小,还有劳您帮忙照应。还有,我始终都记得在罗定过的那次隆重的生日!谢谢您!”何小静双眼紧紧盯着俞福亲,“罗定”、“隆重的生日”,俞福亲脑子里飞快地转着这两个关键词,忽然间,她明白了,罗定那是何小静入党的地方,生日是她入党宣誓的日子。她明白了,何小静是在暗示她,她始终践行入党的誓言,始终未泄露她保守的秘密。此刻生离死别,俞福亲紧紧握住了何小静的手,眼里强忍着热泪,久久不肯放开……

下午,昏暗的牢房里,入狱后早已做好了牺牲思想准备的何小静,继续躺在冰冷的木板床上闭目养神。此时此刻,她反而觉得无比从容和坦然,就像她写的诗一样:“沉重的狱门,关不住深邃的心”,“心儿是这么的轻快,安静与崇高啊!”她仿佛听到了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出那掷地有声的结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她仿佛听到了同志们同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她仿佛看到了李大钊无比坚定的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她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微笑了……

“何小静,立即转移!”看守急促地叫唤着。

何小静这才缓缓地从床上起来,望着周围的难友们,沉着而坚毅地说:“难友们,我走了,你们要坚持到最后胜利,直到法西斯灭亡!”说罢,她镇定地跨出牢门,习惯地昂起头,整整衣领,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当何小静快要走出监狱门口时,监狱里头传来了一声悲愤的呐喊:“今天,我们要站太阳底下面啊!”

芙蓉山上,深冬的北风尤为猛烈,吹得树木呼呼作响,风声在山谷里来回游荡,像是万木反抗烈风的呐喊,像是山神控诉寒风的怒号。山坡上,特务头子用声嘶力竭的声音叫喊:“一边是自由,一边是死亡,现在是你最后的选择机会了!”何小静面不改色,理直气壮、意气决绝地说:“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特务头子面无表情地嘴角抽搐了一下,心里在冷笑:这话又是什么鬼意思!真是不可救药的顽固分子,服软招供身份便可过关,何必要固执找死呢。只是这些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流哪会懂得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这些贪生怕死、蝇营狗苟之徒哪会懂得何小静宁愿做专司警戒的孤雁为了保护雁群而死掉,也不愿做引诱野鹤被捕的训鹤而苟且偷生的高尚品格,哪会懂得何小静勇于为保守秘密和保护党内同志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就像这满山的芙蓉一样,那些庸碌之辈哪会欣赏“看来却是最宜霜”的“只有芙蓉独自芳”呢。

随后,一阵短促的枪声响起,何小静坚挺的身躯倒下了……这一年,何小静仅仅20岁。

参考文稿:

1.《革命诗篇血写成——记党的好儿女何小静》(何芸、陈慎旃、钟紫作)

2.《何小静战友》(钟嫦英作)

3.《芙蓉花开》(作家出版社,朱德瑞著)

4.《芙蓉花开英雄泪——抗日英烈何小静在韶关的最后岁月》(韶关日报,冯春华作)

5.《烈士碧血染红旗——记何小静烈士抗日事迹》(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广州文史”栏目,司徒彤作)

6.《歌为武器》(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主办的“广东老区网”,“革命故事”栏目)

7.《入党誓词有过几个版本?》(学习强国平台,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段春义作)


来源:广州保密

作者:番禺区沙湾街党政办李锦铭

编辑:番禺融媒何进欣

关于番禺的红色故事有哪些3




红色七月悄然来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9周年,这99年,有波澜壮阔的革命画面,有值得寻味的历史细节,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革命印迹和遗址。番禺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地之一,“七一”建党节,让我们一起去探访这些熟悉又陌生的革命遗迹,追忆建党伟业中那些红色往事。


大岭村革命烈士纪念亭

在大岭村小学门口左侧,有一座烈士纪念亭。这座纪念亭建成于1996年,由镇、村和革命前辈合资兴建,以纪念大岭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牺牲的14位英烈。

该亭是一座边长7.8米的方形建筑,顶部四周镶有黄色琉璃瓦,简约而不失庄严。亭子的外围设有白色的石栏围护,亭子内立有黑色石碑,记述了14位英烈的名字和大岭村的主要抗战事迹。



碑文上记录着关于大岭革命烈士亭的说明:

抗日战争时期,一九三八年十月广州、番禺等地相继沦陷之后,至一九四七年八月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这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广州市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在广州、番禺等地进行了胜利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当时,我们大岭是许多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据点之一。这个据点的人民,在中共大岭乡支部的领导和部队的帮助下,积极地进行了各项抗日救国活动。其中以支援部队的活动最多,成绩最显著。这期间,在尖锐复杂的对敌斗争当中,我们大岭共牺牲了十一名英雄儿女,他们是:在工作中被敌人暗刺身亡的俊杰抗日同志社大岭分社主任陈超;参加部队后在战场顽强作战,英勇献身的陈步明、陈裕添、陈沛文、陈永潮、陈锦泉、陈锡斗、陈柱针、陈信祥、陈如春;不幸被敌人逮捕,在敌后刑场宁死不屈,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从容就义的女共产党员陈绍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解放海南战争中,有大岭籍战士陈兆煊献身沙场。抗美援朝时,在战斗中牺牲的两名大岭战士是陈满、陈兆。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合共有十四名大岭战士英勇牺牲。为对上述十四名为国为民而奋斗牺牲的英烈深切的怀念,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特建立此纪念亭。


视频:


视频:https://v.qq.com/x/page/l31070ycdcu.html


大岭村革命烈士证明书


(以上三图由陈华佳提供)


茭塘东村文武庙

茭塘东文武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茭塘东村蒲江大道。该庙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咸丰十一年(1861)重修,光绪十八年(1892)迁建至该址,1988年再次重修。坐西向东,三间三进,总面阔11.54米,总进深17.4米,占地面积为254.41平方米。该庙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还曾是解放番禺时解放军的登陆点,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2010年11月,公布为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庙的建筑格式坐西向东。面阔三间11.78米,深三进17米,建筑面积200.26平方米。水式封火山墙。青砖墙,花岗岩石脚。庙前为一空地,长19米,宽6米,面积114平方米。周边有石护栏,石栏高0.8米,地面全部用白花岗石铺砌。头门面阔三间11.78米,进深两间6.15米共九架。前后廊各有两根花岗岩石檐柱。前廊次间有虾公梁、石柁墩、雕花异形斗拱。墀头灰塑花草雀鸟,青石挑头雕刻戏曲人物,雕工精湛。前廊梁架及封檐板雕有人物花鸟等纹饰。



花岗岩石门夹,石门额阳刻“文武殿”,两边挂对联“阳鸷雨言文字骨;春秋一卷圣神心”。墙上端绘有山水画。香亭面阔三间11.78米,进深两间2.80米共五架。两根花岗岩石前檐柱。正中设一面阔4米的拜桌。两侧墙上端绘有壁画。后殿面阔三间11.78米,进深三间8.05米共十一架。两根石前檐柱,4根楠木圆金柱。明间后有一神龛,奉祀文昌和关羽的泥塑像。庙左有座“包相府”,庙后有座5层高的砖塔,攒尖顶,塔直径1.80米,高约6米。



2008年8月份,茭东村突然来了几位客人,原来他们就是1949年进驻茭塘村解放番禺的珠江纵队老解放军。当时村委十分重视,特安排了两位老前辈:黄汉柱、黄啟祯老人一起陪同几位老革命故地重游。几位老革命所到之处印象仍然记忆犹新。


从几位老革命和村的两位老前辈的口中了解到当时:1949年解放军(东江纵队)从东莞横渡珠江河,由茭塘村边的芦苇埠头登陆。登陆后受到茭塘学校童子军和村民在观音庙路边欢迎。当晚,解放军分别在文武庙包相府(当时为解放军临时指挥部)、黄氏大宗祠、表海黄公祠等多处地方居住,同时茭塘村的群众做了点心炒粉等慰问解放军。解放军当时在茭塘村居住了一晚,于次日天还未亮,集体整装,兵分多路,一直解放到市桥。



拉开时光之窗,走进这一处处红色革命旧址,我们仿佛看到战争年代弥漫的硝烟,听到红军战士对新中国的呐喊,感受到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那一处处红色遗址,是永不熄灭的革命精神,是催人奋进的战斗力量,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图文记者 小石头】

【编辑 方米妮】

来源:微社区e家通石楼快讯(微信号: xxsbejts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