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描写英雄战士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6 01:36 作者:环球网 围观:

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强军路上)——聆听4位老兵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描写英雄战士的故事有哪些1

来源:人民日报

图⑤:“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辽宁考察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老战士老同志和革命烈士亲属,让老战士老同志享有幸福晚年,让烈士亲属体会到党的关怀和温暖。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人民军队栉风沐雨九十五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胜势,从筚路蓝缕到强军兴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的革命军人。战争年代,他们在枪林弹雨中不惧牺牲、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们持续奋斗、甘于奉献。让我们走近从烽火岁月里走来的4位老兵,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编 者

101岁红军战士周志先——

“志做革命的先锋”

本报记者 李卓尔

“爷爷,这两天休息得还好吗?”老红军周志先(图①,受访者供图)的孙子周华像往常一样来到海军第九七一医院陪爷爷唠家常。

周华说,家里摆放着许多爷爷获得过的奖章——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等。“爷爷最念念不忘的物件还是那顶红军帽,每年过生日的时候一定要戴上。”

1921年,周志先出生在山西省石楼县,1936年,15岁的他成为红军的一员。参加革命后,他把名字从“怀忠”改为了“志先”,意为“志做革命的先锋”。

1936年秋,周志先所在的红一方面军独立第5团奉命随队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合。周志先被调到团部当打旗兵——平时负责保管红旗,行军打仗时高举红旗,打了胜仗就把红旗插在阵地上。

光荣的任务往往伴随着危险:红旗举到哪里,敌人的炮火就集中打向哪里。一天拂晓时分,敌人从后山扑上来。团部下达战斗命令后,周志先迅速扛起红旗,跟着团长向山头冲。周志先迎着炮火把红旗插上山头制高点,官兵士气大增。

周志先始终难忘当打旗兵的那段经历,他经常说:“军人不能怕死,要勇于扛红旗、打头阵、当先锋!”

新中国成立后,周志先奉命前往浙江,参与组建海军航空兵某师。经过数月苦战,机场抢修工程顺利完成。1958年,周志先又接到命令前往海南组建南海舰队航空兵并担任政治委员。当时岛上生活条件极为简陋,营房是用木板搭建的简易高脚屋,住在里面,湿热难耐。“我是党的干部,党指向哪里,我就去哪里!”上级首长找周志先谈话时,他毫不犹豫扛下这副担子。

从西北高原到东南沿海,周志先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祖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先后担任海军航空兵第二师政委、南海舰队航空兵政治委员、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在周华的记忆中,爷爷一生艰苦朴素。“爷爷奶奶的衣服鞋袜几乎都有补丁,往往穿十几年都不会扔掉,但国家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却尽自己的能力捐款捐物,对党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周华感慨。

翻开周志先的回忆录,有这样一段话:“我从战争中一路走来,虽然很残酷,但看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感觉一切都很值得。”

96岁八路军战士陈学文——

“老兵永远跟党走”

本报记者 刘博通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年“八一”前夕,江西省军区赣州离职干部休养所组织老干部和官兵代表庄严宣誓,陈学文(图②,钟昀雯摄)声音铿锵、目光坚定。

“我是穷苦人家出身,我的成长全靠党的培养、军队的教育,党的恩情大于天。”陈学文是河北省饶阳县人,1926年出生。1937年,11岁的陈学文跟着父亲参加了饶阳县的抗日义勇军。1938年,他正式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起初,他被培养为司号员,由于总是冲锋在前吹响冲锋号,陈学文多次负伤。在炮火洗礼下,陈学文逐渐成长为一名不怕牺牲、意志坚定的战士。

“从军多年,地道战的经历让我始终难忘。”陈学文回忆,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陈学文所在的部队便利用地道开展抗日斗争。“当时敌人虽然据点多、武器更精良,但是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法,不断与敌人斗争,取得了很好的战果。”陈学文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陈学文参加过五一反扫荡、大同战役、平汉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负重伤,身体里至今留有多少弹片,陈学文自己都不清楚。他战斗英勇,荣获了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等。

后来,陈学文跟随部队南下前往江西,先后在江西省军区税警团、吉安军分区、江西省军区机关、九江军分区等单位工作,奋战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一线。1983年离休后,陈学文致力于研究井冈山革命史、宣传井冈山精神。这些年,陈学文免费开办相关讲座300多次,听众超过2万人次。

“陈老经常说,活到老,要学到老,至今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干休所政委徐世勇介绍,在“七一”“八一”等重要节日,陈学文还为干休所的官兵、文职人员上“微党课”,激励大家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虽然年过九旬,陈学文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老兵永远跟党走,一定要努力做到退役不褪色、离岗不忘责,努力为党和人民继续贡献力量。”陈学文说。

96岁解放军战士胡兆富——

“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本报记者 徐 隽

清晨,浙江省常山县一栋住宅楼内,一抹阳光洒了进来。胡兆富(图③,受访者供图)打开电视机,认真收看新闻节目。

胡兆富,1926年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1943年参加泰宁抗日游击队,后被编入八路军鲁南军区警备旅。经过培训学习后,他成为一名卫生员,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各类战役战斗46次,26次立功受奖,其中2次特等功、7次一等功,曾荣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战功赫赫却深藏功名,就连胡兆富的子女们,在很长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当过兵。直到2019年7月,浙江省常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核对工作时,才揭开了胡兆富的英雄经历。

1948年,在开封战役中,胡兆富跟随突击部队冲进城里,突遇敌机轰炸,他头部和胸部都被流弹击伤,但他仍旧忙着包扎伤员,直到失血过多昏倒在战场上,被战友们救回做了手术后,留下了至今还让他不时头痛发作的伤疤。

“我比不得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胡兆富说,不管情况如何危急,他都没丢掉过一名负伤的战友。最艰难的一个晚上,大部队整夜行进作战,胡兆富先后救护了200多名伤员。

1958年,胡兆富转业到浙江一家医院工作。后来,胡兆富主动申请到当时浙江血吸虫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常山县,支援血吸虫病防疫和治疗工作。之后胡兆富被调入县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

从1963年到1985年,胡兆富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1985年离休后,胡兆富被县人民医院返聘,在此期间,他只象征性地领取1元钱工资。身子骨硬朗的时候,他还经常义务给附近的居民量血压、测血糖。“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作为共产党员,我就应该多为人民做点贡献。”胡兆富说。

在胡兆富女儿胡玲的童年记忆里,因为父亲经常在医院值班,一家人几乎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完整的年夜饭。“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是父亲对我们的教诲。”胡玲后来成了一名医务工作者,一直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

近年来,虽然年事已高,胡兆富仍然积极参加各种宣讲活动,作为亲历者,讲述革命故事、弘扬革命传统。“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胡兆富说。

91岁志愿军战士周述烈——

“入党是我近70年的心愿”

本报记者 李龙伊

6月30日,一场特殊的入党仪式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石江镇大塘村村委会举行。只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穿着一身旧式军装,胸前别着数枚军功章,在旁人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到人群中间。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是坚持着站得笔直。

这位老人就是这场入党仪式的主角——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周述烈(图④,刘金汉摄)。

“入党,是我近70年的心愿。”周述烈说。2020年8月,洞口县委组织部在全县范围内走访抗美援朝老兵。工作人员在走访完周述烈后准备离开时,周述烈突然从家里快步走出,说出了自己的入党心愿和一段尘封数十载的往事。

抗美援朝战争中,周述烈的子弹从敌人坦克观察孔射进去,把敌方坦克打到趴窝。没有了坦克的掩护,敌人最终被全歼。因为作战英勇,多次申请入党的周述烈被连队确立为火线入党对象。

然而,在入党宣誓仪式前的一次战斗中,周述烈被敌方炮弹炸伤昏迷,并被紧急送往战时医疗点救治,后因伤势严重又转回国内医治。那次受伤,弹片擦着周述烈的心脏而过,在左胸前留下一个长约20厘米的伤疤。

等到身体完全康复,战争已经结束。当年与周述烈一同被确定为火线入党对象的4名战友,全部牺牲在战场上。周述烈人回到了祖国,心却留在了朝鲜战场,留在了战友身边。那场没来得及举行的入党仪式,周述烈一直都没再提起。

“周述烈老人告诉我,这些年一直不想给组织添麻烦。只是那次碰巧遇到我们走访,怕留有遗憾,才和我们说出了心声。”洞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唐建新说,“我们研究再三,既尽量简化程序,又不搞特殊化,确保把好事办好。”

经过培训、考察等一系列入党程序,在党的生日前一天,周述烈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入党仪式。工作人员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询问是否要坐着宣誓时,他目光坚毅地说:“我站得住、站得住。这一天,我等了快70年。”

周述烈面朝党旗,举起右手,一字一句地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宣誓完毕时,他早已泪流满面。对周述烈来说,加入党组织,让自己曾一度留在战场的心灵,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

版式设计:张芳曼

(钟昀雯、郭冬明、刘金汉参与采写)

描写英雄战士的故事有哪些2


著名画家、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姬国强《开国元勋》系列中国画作品赏析

不同我们以往所看到的那些骑着高头大马、雄姿英挺近似天神下凡的将领,画家用自己特有的视角去描绘每个人物,突出其独特的性格和故事。画里的人物仿佛具有了灵魂,使我们感受到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一面。不管有没有经历那个时代,当细细观赏这些作品时,都会被感动,因为会有一种共鸣,一种精神崇拜。而正是那个年代,这几位性格迥异、各具才能的将领托起了整个中国的命运。

姬国强作品《难忘的岁月》

姬国强作品《戎马一生功卓著 鞠躬尽瘁气恢宏》

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温和,没有脾气,无论身边工作人员出什么错,他都不会虎下脸训人的,更不会骂娘。尽管这样,他们都很服朱德,说朱德是“响鼓不用重锤”,也有震天的威力。画面中的他更象一个温厚的长者,带有农民与生俱来的朴实与憨厚。而事实上朱德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了足够的人生智慧:人到无求品自高。

姬国强作品《谁敢横刀立刀 唯有彭大将军》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军事家。原名彭清宗,字怀归,号得华。彭德怀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国防及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画面以硝烟弥漫的战场、三角形的构图和硝烟四起的激烈冲突为背景,与人物面部表情所表现的淡定从容,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们在欣赏画作时,为彭大将军叱咤战场的霸气和异于常人的镇定而感到惊叹。


姬国强作品《淡泊名利堪楷模 多谋善战功自高》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事家。原名刘明昭,字伯承。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他剪掉辫子,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朱德元帅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作者通过对人物面部阴影面的处理方法、以及对神情和肢体语言的微妙刻画,将一位智慧型英雄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使抛开人物的标签,仅仅通过画面,我们也能从画面中的隐隐微笑、环于胸前的双臂,感受到一切尽在掌握的智慧和坚毅不让的态度。

姬国强作品《岁月》

贺龙(1896-1969),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湖南桑植人。1916年,他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夺取了反动派的武器,组织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在贺龙的坚强领导下,武装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在讨袁护国和护法战争中屡建战功。画面中的人物一手烟斗,一手背后,一脚向前,一脚八字,身体微微后仰,那种豁达豪放、为人坦荡、刚直不阿、光明磊落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

姬国强作品《大雪压青松 》

陈毅 (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陈毅最有价值的是他的性格和人品。画面中的陈毅,眼神透露着机敏、风趣和意味深长,既不失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身份,又给人以诚恳、亲切之感,看得出有着良好的修养,也显示了豪爽、直率、幽默、睿智的性格特征。

姬国强作品《必胜征战多奇谋 》

罗荣桓(1902-1963),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通过画面中人物不苟言笑的表情、紧闭的双唇及紧紧贴附着身体的双臂,便能体会到人物一丝不苟的性格和周密细致的思想。而事实上罗荣桓将军确实也属于完美主义者。其内心的正确标准会变成严格的自我要求,在行为上,往往喜欢亲历亲为、事事操心。他明明知道自己“有些吃不消,准备休息”,但他压根没有停止工作的想法。从1942年起罗荣桓经常带病指挥作战,1946年曾切除一侧肾脏,而后长期抱病工作。

姬国强作品《经百战定九州勇往直前》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他襟怀宽广,光明磊落,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严守党的纪律。他心里总是装着人民群众,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严格教育子女。在生活中,徐向前心灵手巧、爱好广泛,通摄影、喜戏曲、会乐器、能缝补、善手工、爱读书、好书法。画面中的他表情严肃,双手背后,甚至有些古板的感觉。因为他平常话不多,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平生没有官气,给人的印象比较“土气”,人称“布衣元帅”。而这一切也符合一个知识分子类型的设定,因为人们常常用“教书先生”或“小学校长”这样的词来形容他。然而,这种性格与职业的反差,正是徐向前作为元帅所独具的个性魅力之所在。

姬国强作品《用兵出奇善攻心 将军百战多仁厚》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05月14日),字福骈,四川江津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当面对画面时,这位微微驼背、稍显瘦弱、手牵小女孩的男子,你很难将他和叱咤风云的大将军联系起来。但你若知道他手牵的是一位由于战火成为孤儿、而被聂将军收养日本小女孩时,你一定会为具有如此胸襟的伟人所折服。在那样一个日阀横暴,侵我中华的残酷年代,元帅战火救孤,已成历史佳话。

姬国强作品《风云变幻志更坚 危难关头显本色》

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在九十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在无数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他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纵观九位元帅,画面中最不显眼也最不具有明显的性格特征便是这位,古代有句非常富于哲理的话:“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叶剑英在“文化大革命”中,是十大元帅里受到冲击最少的一个。叶帅说话、做事很少“漏洞”。从江西到陕北,从广州到北京,叶剑英各个时期都在不显眼之处稳定着全盘局势。他在暗中剑拔弩张,表面波澜不惊当中,又解决了“四人帮”的问题,扭转了中国的命运,成为一生中收拾残局最流光异彩之作。叶剑英能全身而稳坐掌军核心层内之一员,没有超凡的为人技巧来周旋,恐怕不行。特别是在粉碎“四人帮”的时候,更加突显了叶剑英深谋远虑的雄才大略。此后,叶剑英力举邓小平出山掌控国家大局,就又进一步突显了叶剑英胸怀国家复兴、谋划富国强兵之路的伟大人格。


姬国强作品《鞠躬尽瘁为人民 一片丹心照汗青》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他坚持中共中央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了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在河北省平山县主持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少奇性格小心谨慎、异常俭省、具有理性和有条不紊等严肃认真的性格特点。他坚定、勤奋、严谨、随和、不苟言笑,有献身精神,工作狂,有理论素养,不修边幅,不善言语。

姬国强作品《雄才伟略堪重任 鼎世革新兴中华》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邓小平的性格内向。他不爱说话,出言谨慎。1920年邓小平在巴黎和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就学会了完全依靠自己的记忆力——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笔记。“文革”期间批判他的人想搜集他的错误记录,但没有找到任何书面证据。其余大多数谈话或会议发言都不需要讲稿,因为邓只靠记忆就能做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条理分明的讲话。他曾三次被打倒、三次奇迹般地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更加成功。

邓小平的伟大之处,不仅是因为他推动了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还在于他把一个世界最古老的文明转变成现代化国家。邓小平在国内和国外都采取了冷静的策略,他安抚四邻,持续发展与美国的外交,并修复与苏联的关系。在国内,邓小平建立自由贸易区、放弃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体制、引进外国资本,这标志着某种意识形态的转变。他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上改变了中国,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让中国成为一个强国。邓小平在克服看似不可能克服的障碍,并引导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表现出的技巧、远见和勇气,使他成为历史上伟大的领导人。《开国元勋》系列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海画院美术馆、甘肃省博物馆等多地展出,现收藏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当我们远看作品的笔墨时,似乎能感受到画家那种浑毫渲泻,惊天地、泣鬼魂的气势;近观则更能感受到画家的意境与内涵。凡画忌浮燥、空泛,而能工、能写、能精、能放,才方有天地可言。观赏他的作品,既有气势,又有内涵,传统功力深厚,个人风格特征明确,作品呈现出雄浑、朴厚而豪放的特色。

画家简介

姬国强,生于1956年1,197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82年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生导师。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览获奖,也曾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并被各个大使馆、博物馆收藏。发表专业论文多篇。有关艺术生涯载入贾平凹文集。


自古以来品评艺术品的高低、雅俗,有两个条件,就是艺品和人品,二者合一,才属上乘。姬国强教授的作品是他平常心、净化心、智慧心的反映,是人品和艺品的高度统一的结晶。四十多年的执教生涯,使姬国强不仅在艺术的高峰上不断超越自我,也明白并只有寡欲才能静心、养心,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创作实践中来。他的作品不浮不燥、明净而沉厚,这种沉厚得自于他的“静”。当日积月累、笔墨的锤炼与修成,进化作苍劲和“解衣盘膊”无拘无束的气质,而这一切在《开国元勋》系列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END

描写英雄战士的故事有哪些3

图⑤:“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摄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辽宁考察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老战士老同志和革命烈士亲属,让老战士老同志享有幸福晚年,让烈士亲属体会到党的关怀和温暖。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人民军队栉风沐雨九十五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胜势,从筚路蓝缕到强军兴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的革命军人。战争年代,他们在枪林弹雨中不惧牺牲、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们持续奋斗、甘于奉献。让我们走近从烽火岁月里走来的4位老兵,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编者

101岁红军战士周志先——

“志做革命的先锋”

人民日报记者 李卓尔

“爷爷,这两天休息得还好吗?”老红军周志先(图①,受访者供图)的孙子周华像往常一样来到海军第九七一医院陪爷爷唠家常。

周华说,家里摆放着许多爷爷获得过的奖章——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等。“爷爷最念念不忘的物件还是那顶红军帽,每年过生日的时候一定要戴上。”

1921年,周志先出生在山西省石楼县,1936年,15岁的他成为红军的一员。参加革命后,他把名字从“怀忠”改为了“志先”,意为“志做革命的先锋”。

1936年秋,周志先所在的红一方面军独立第5团奉命随队与红二、四方面军会合。周志先被调到团部当打旗兵——平时负责保管红旗,行军打仗时高举红旗,打了胜仗就把红旗插在阵地上。

光荣的任务往往伴随着危险:红旗举到哪里,敌人的炮火就集中打向哪里。一天拂晓时分,敌人从后山扑上来。团部下达战斗命令后,周志先迅速扛起红旗,跟着团长向山头冲。周志先迎着炮火把红旗插上山头制高点,官兵士气大增。

周志先始终难忘当打旗兵的那段经历,他经常说:“军人不能怕死,要勇于扛红旗、打头阵、当先锋!”

新中国成立后,周志先奉命前往浙江,参与组建海军航空兵某师。经过数月苦战,机场抢修工程顺利完成。1958年,周志先又接到命令前往海南组建南海舰队航空兵并担任政治委员。当时岛上生活条件极为简陋,营房是用木板搭建的简易高脚屋,住在里面,湿热难耐。“我是党的干部,党指向哪里,我就去哪里!”上级首长找周志先谈话时,他毫不犹豫扛下这副担子。

从西北高原到东南沿海,周志先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祖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他先后担任海军航空兵第二师政委、南海舰队航空兵政治委员、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在周华的记忆中,爷爷一生艰苦朴素。“爷爷奶奶的衣服鞋袜几乎都有补丁,往往穿十几年都不会扔掉,但国家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却尽自己的能力捐款捐物,对党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周华感慨。

翻开周志先的回忆录,有这样一段话:“我从战争中一路走来,虽然很残酷,但看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感觉一切都很值得。”

96岁八路军战士陈学文——

“老兵永远跟党走”

人民日报记者 刘博通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年“八一”前夕,江西省军区赣州离职干部休养所组织老干部和官兵代表庄严宣誓,陈学文(图②,钟昀雯摄)声音铿锵、目光坚定。

“我是穷苦人家出身,我的成长全靠党的培养、军队的教育,党的恩情大于天。”陈学文是河北省饶阳县人,1926年出生。1937年,11岁的陈学文跟着父亲参加了饶阳县的抗日义勇军。1938年,他正式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起初,他被培养为司号员,由于总是冲锋在前吹响冲锋号,陈学文多次负伤。在炮火洗礼下,陈学文逐渐成长为一名不怕牺牲、意志坚定的战士。

“从军多年,地道战的经历让我始终难忘。”陈学文回忆,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陈学文所在的部队便利用地道开展抗日斗争。“当时敌人虽然据点多、武器更精良,但是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法,不断与敌人斗争,取得了很好的战果。”陈学文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陈学文参加过五一反扫荡、大同战役、平汉战役、平津战役等,多次负重伤,身体里至今留有多少弹片,陈学文自己都不清楚。他战斗英勇,荣获了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等。

后来,陈学文跟随部队南下前往江西,先后在江西省军区税警团、吉安军分区、江西省军区机关、九江军分区等单位工作,奋战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一线。1983年离休后,陈学文致力于研究井冈山革命史、宣传井冈山精神。这些年,陈学文免费开办相关讲座300多次,听众超过2万人次。

“陈老经常说,活到老,要学到老,至今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干休所政委徐世勇介绍,在“七一”“八一”等重要节日,陈学文还为干休所的官兵、文职人员上“微党课”,激励大家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虽然年过九旬,陈学文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老兵永远跟党走,一定要努力做到退役不褪色、离岗不忘责,努力为党和人民继续贡献力量。”陈学文说。

96岁解放军战士胡兆富——

“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人民日报记者 徐隽

清晨,浙江省常山县一栋住宅楼内,一抹阳光洒了进来。胡兆富(图③,受访者供图)打开电视机,认真收看新闻节目。

胡兆富,1926年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1943年参加泰宁抗日游击队,后被编入八路军鲁南军区警备旅。经过培训学习后,他成为一名卫生员,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各类战役战斗46次,26次立功受奖,其中2次特等功、7次一等功,曾荣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战功赫赫却深藏功名,就连胡兆富的子女们,在很长时间里也只知道父亲当过兵。直到2019年7月,浙江省常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核对工作时,才揭开了胡兆富的英雄经历。

1948年,在开封战役中,胡兆富跟随突击部队冲进城里,突遇敌机轰炸,他头部和胸部都被流弹击伤,但他仍旧忙着包扎伤员,直到失血过多昏倒在战场上,被战友们救回做了手术后,留下了至今还让他不时头痛发作的伤疤。

“我比不得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胡兆富说,不管情况如何危急,他都没丢掉过一名负伤的战友。最艰难的一个晚上,大部队整夜行进作战,胡兆富先后救护了200多名伤员。

1958年,胡兆富转业到浙江一家医院工作。后来,胡兆富主动申请到当时浙江血吸虫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常山县,支援血吸虫病防疫和治疗工作。之后胡兆富被调入县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生。

从1963年到1985年,胡兆富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1985年离休后,胡兆富被县人民医院返聘,在此期间,他只象征性地领取1元钱工资。身子骨硬朗的时候,他还经常义务给附近的居民量血压、测血糖。“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作为共产党员,我就应该多为人民做点贡献。”胡兆富说。

在胡兆富女儿胡玲的童年记忆里,因为父亲经常在医院值班,一家人几乎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完整的年夜饭。“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是父亲对我们的教诲。”胡玲后来成了一名医务工作者,一直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

近年来,虽然年事已高,胡兆富仍然积极参加各种宣讲活动,作为亲历者,讲述革命故事、弘扬革命传统。“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胡兆富说。

91岁志愿军战士周述烈——

“入党是我近70年的心愿”

人民日报记者 李龙伊

6月30日,一场特殊的入党仪式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石江镇大塘村村委会举行。只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穿着一身旧式军装,胸前别着数枚军功章,在旁人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到人群中间。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是坚持着站得笔直。

这位老人就是这场入党仪式的主角——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周述烈(图④,刘金汉摄)。

“入党,是我近70年的心愿。”周述烈说。2020年8月,洞口县委组织部在全县范围内走访抗美援朝老兵。工作人员在走访完周述烈后准备离开时,周述烈突然从家里快步走出,说出了自己的入党心愿和一段尘封数十载的往事。

抗美援朝战争中,周述烈的子弹从敌人坦克观察孔射进去,把敌方坦克打到趴窝。没有了坦克的掩护,敌人最终被全歼。因为作战英勇,多次申请入党的周述烈被连队确立为火线入党对象。

然而,在入党宣誓仪式前的一次战斗中,周述烈被敌方炮弹炸伤昏迷,并被紧急送往战时医疗点救治,后因伤势严重又转回国内医治。那次受伤,弹片擦着周述烈的心脏而过,在左胸前留下一个长约20厘米的伤疤。

等到身体完全康复,战争已经结束。当年与周述烈一同被确定为火线入党对象的4名战友,全部牺牲在战场上。周述烈人回到了祖国,心却留在了朝鲜战场,留在了战友身边。那场没来得及举行的入党仪式,周述烈一直都没再提起。

“周述烈老人告诉我,这些年一直不想给组织添麻烦。只是那次碰巧遇到我们走访,怕留有遗憾,才和我们说出了心声。”洞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唐建新说,“我们研究再三,既尽量简化程序,又不搞特殊化,确保把好事办好。”

经过培训、考察等一系列入党程序,在党的生日前一天,周述烈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入党仪式。工作人员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询问是否要坐着宣誓时,他目光坚毅地说:“我站得住、站得住。这一天,我等了快70年。”

周述烈面朝党旗,举起右手,一字一句地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宣誓完毕时,他早已泪流满面。对周述烈来说,加入党组织,让自己曾一度留在战场的心灵,终于找到了家的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