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秋天思亲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10:49 作者:彼岸garden 围观:

关于中秋那些事,每逢佳节倍思亲,月亮还是故乡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彼岸garden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秋天思亲的故事有哪些1

毫无疑问,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中秋节,也即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农历秋季三个月的最中间那一天,这也许正是中秋节之所以称之为中秋节的缘故吧。这一天,往往秋高气爽,浩月如盘,象征着合家团圆,又称团圆节。

有人说,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如《礼记》中就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所谓"夕月"正是拜月的意思,这可以看作是中秋节最早的渊源之一。两汉时已初具雏形,到到了大唐盛世时,中秋赏月之俗开始在民间盛行,中秋节正式成为人们庆祝的重要节日。唐朝诗人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就有过这样的阐述:"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另有人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而有人认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还有人认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个月中间的一天。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盛况。

但不管怎样,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融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心灵深处。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中秋有着太多的内涵和意义。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月圆、月缺都有着特殊的情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的是一种游子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有一种惆怅;“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却寄托着诗人的忠诚与坚贞。而对于中秋之月,脍炙人口的诗词更是不少,其中如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辛弃疾的“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晏殊的“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徐有贞的“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中秋节有着很多美丽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据说:"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也为此被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中秋节,赏月、拜月、吃月饼等自然是少不了的。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明、清时拜月赏月活动更是规模宏大。 在我国很多地方,至今还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对于月饼,苏东坡就有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见月饼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了。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和人们还用自己的方式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还有些部分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跳月、拜月的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值此中秋佳节,愿你合家欢聚,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对于在外的游子们,纵然身在他乡,也别忘了给亲人送去一声问候,更别忘了祝自己幸福快乐!

关于秋天思亲的故事有哪些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是不是你的现状呢?正值佳节,有人阖家欢乐,有人想外出游玩,有人还在加班,有人独在异乡,只身一人……每个人的悲欢不尽相同。那么,过了这么多年中秋,你可知,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1.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又称仲秋、秋夕、月夕、拜月节、月娘节等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我们这儿习惯性地称为八月十五,你们本地又称中秋节为什么呢?
而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众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祭祀的活动,后来慢慢地传到了民间;第二种说法是中秋节的起源于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秋天,本来就是收获的季节,而秋字,释义里本就有着收获的意思,而中秋正值八月中旬,各种农作物成熟,农民为庆祝丰收,便定这天为中秋节。
2.中秋节的不同节日习俗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边有着独特的庆祝习俗,我国地大物博,有着56个名族,自然就有着不同的习俗,以此来表达对中秋节的喜悦。
赏月和吃月饼想必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最初月饼也就是一种视频,渐渐的,随着中秋节的深入人心,人们便把赏月和吃月饼与家人团聚联系起来,古诗里常常也把思念寄于月亮,来表达对远处亲人的思念,现代也还有着如此寓意。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有的地方还有赏桂花的习俗。
3.我家乡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每逢中秋佳节,除了月饼,还会吃蜂蜜和油馍馍,热腾腾的油馍馍蘸着蜂蜜,小时候最喜欢了,到了晚上,在院子里先放着一张桌子,上边放上月饼、还有籽瓜,有时还会有一些水果,记得小时候老是想偷吃,但奶奶总会阻止我,说是得等月亮先吃,吃完了你们才能吃,我们只好规规矩矩地等着,晚上十点多,家里的长辈终于是把好吃的拿进屋子里了,这时便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会给我们每个人分一块。只不过这种习俗随着我们的长大,渐渐的没有了。况且,我们长大了,每逢中秋过节,一家人分居各地,唯一的便是打个视频,问一下今年中秋,有没有给自己吃得好一点儿,嘘寒问暖。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你和家人团聚了吗?

关于秋天思亲的故事有哪些3

作者:刘齐

今天是重阳节,时值国庆假期,可谓“佳节又重阳”。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所以叫“重阳”,是因这一天为农历九月初九,《易》以“阳爻为九”,故九为阳数。因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中国人自古就有九九归真,一元肇始的说法,因此,这一天是十分重要的日子。

重阳,是可以“食”的日子。《礼记·月令》:“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在先秦之时便有了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以谢恩德的活动。农历九月,金秋时节,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我们刚刚经历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正是对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因此,重阳既可以看作是秋收冬藏的结束,也是春耕夏种的起始。在这一天里,人们自然也要做出美食来犒劳一下辛勤耕耘一年的自己。《玉烛宝典》记载:“食饵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食饵”就是我们今天的“重阳糕”。有的地方,还要将糕做成九层,上面还捏出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这样一来,就是尝新庆丰收,高升祝吉祥了。

重阳,是可以“观”的日子。无论是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眺山川”,还是李益的“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亦或是岑参的“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等,不少古诗词都描述了重阳要登高远眺。在古人看来,阳春“踏青”,重阳“辞青”,也象征了一年的有始有终。同时,由于这一时期“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于是重阳登高,以畅享清气也就成了一项重要活动。《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这也体现出古人对山川的敬畏与崇拜。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会去登高山、登高楼、或是登高台,这是我们欣赏自然、赞美自然、崇拜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情感的隆重表达,也是新时代人们在绿水青山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动写照。

重阳,是可以“思”的日子。一个重阳,心绪百结。多少高人韵士,在选胜登临之时,难掩相思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对于远离故土的人来说,月总是故乡明,季羡林先生曾写道,“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但今天,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到新的地方求学深造,求职工作,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这既是新一代人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梦想。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平凡中国人,不凡中国梦。因此,对于身处外地的人们来说,重阳虽不能与亲人团聚,但飒爽的秋风,能够将对家乡的思念带到远方。而一个个出彩的追梦故事,也在这金秋时节,成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重阳,是可以“敬”的日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又取长久、久远之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便含有天长地久、长长久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在里面。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因在秋季,百物肃敛,惟菊花傲霜独放,因此也备受世人尊崇,故有“松菊延年”“杞菊延年”等祝寿语,这也体现出对长者的尊重。《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又《荆楚岁时记》:“四民并籍野饮宴。”时至今日,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一些地方流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是家庭的根,是远行时村头默默凝望的眼神,是夜归时窗口永远亮着的灯火。老人也是国家的财富、社会的宝藏,是经验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促进和谐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重阳定为老人节。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从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到“以人为本”做好老龄工作应对“银发潮”,近十年来,我国已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秋风词更远,窃抃乐康哉。

(作者刘齐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