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中国唐朝旅游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10:35 作者:光明网 围观:

古人旅行那些事儿,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唐朝旅游的故事有哪些1

□ 汪菲菲

旅行是人的天性,古人今人都一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古人虽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一面,但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另一面。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种文教与践行相结合的观念,也深深嵌在士大夫的生活哲学之中。

明末清初的文人张履祥谈到文人旅游时认为有“三乐”:“一者尽交其地所产贤人,一者多购其地所传典书,一者登览其地山川奇丽,与夫古人往迹。”(《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寄倪寄生闽中》)现代人出门旅行,互联网订票,查攻略订酒店都十分便捷,可在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古代,古人出游如何准备,如何出行,如何分享所见所感?

古人出行也要做攻略?

古代有旅游图书可以获取旅游信息,如路程书、舆地图、游记、地方志……大名鼎鼎的《山海经》就是出行宝典之一,作为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仅记载了几十种旅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和解决办法,还记录了百余种野菜野味,简直就是古人旅行的生存手册、保命指南。另一种简便省事的办法就是参考前人游记,这类作品模山范水、专门记游,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主,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这无疑起到了旅游手册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描摹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兴起,自唐代起,记录旅游路线的作品也开始兴起,除了介绍行路路线,还会搜罗沿途的名胜古迹,并细心地给出投宿建议、食宿交通的收费标准以及注意事项。徐霞客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写作的《徐霞客游记》,对中国的山川名胜、地形地质、民情风俗等都进行了详细记述,可谓一册在手,旅行不愁。直至今日,仍有不少驴友拿着此书打卡。无论古今,跟着资深旅行博主走总没错。

古人出门也要查“身份证”?

据说西周时期,周王在边境设立的十二道关卡是我国最早的关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列强争霸,狼烟四起,各国设卡立哨就十分普遍了。由于哨卡功能特殊,地位重要,关系到各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要枢,所以普通人要通过这些关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即使是一些社会“名流”,想要蒙混过关也很难,于是就有了伍子胥因无法出韶关而急得一夜白头的故事。

古代所查的“证”也就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通关文牒。通关文牒,也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

古人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一想到古代旅游,是不是立刻“脑补”出纵马踏风、恣意潇洒的场景?其实古代想要行万里路当真不易,大部分时候都是靠双脚丈量世界。古人先后用过的交通工具有牛、驴、马、船。于是就有了骑牛的士族大夫、骑驴的说客、骑马的侠士以及游船的文豪等等。车也有很多种,骡车以速度取胜,即便是千里长途,戴星而行,数日可达。以稳著称的“太平车”,重大粗陋,以牛牵挽,每天行程不超过30里,多是达官贵人使用。车身悬挂铁铃,行进时发出声响,数里之外可闻,宛如喇叭,好让对面来的车辆有预先避让的准备。无论是步行,还是骑骆驼、骑马、坐牛车、坐轿子……出行一趟十天半个月很平常,半年一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古人出行吃住在哪里?

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的汴京客店林立,尤其是临着汴河大街的相国寺附近更是客店密集,往来官员、商贾、士兵,皆安泊于此。如此繁华情景,可以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形象的描绘。虽然古时候通信不发达,但旅店业已经比较发达,那时住旅店前还要登记姓名、籍贯、职业、目的地等资料。古代旅店也有豪华间、标间,以及多人间的区分,不仅可以在店里吃饱喝足安心睡觉,店小二还会帮忙喂马、修车,为客官提供五星级的服务。

古人出行带什么?

古人可不像现代人那般潇洒,背个包就走,旅行动辄数月,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行李里要准备各种生活用品。北宋科学家沈括游历后作的《梦溪笔谈》中提到,出远门的行李很重要,除了衣服、铺盖、炊具外,笔墨纸砚、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子等都不能少,尤其古代客栈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夜壶也必须自带。此外,旅行还要准备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古代交通不太便利,其间天气阴晴不定,薄厚衣物是行囊必备。此外,防雨的蓑衣、斗笠、便于行路的鞋子也必不可少。在西北一些风沙较大的地方,则需要准备斗篷与束口的衣裤。

文人旅游颇为讲究,携带很多游具。很有生活情趣的张岱就说:“凡游以一人司会,备小船、坐毡、茶点、盏箸、香炉、薪米之属,每人携一簋、一壶、二小菜。游无定所,出无常期,客无限数。六人则分坐二舟,有大量则自携多酿。”(《琅嬛文集》卷二)真是雅致又随性的趣味之旅。竟还有人在旅游时携带烟火助兴,明代的李日华就在日记中记载,他和朋友出游,携带歌伎和歌童,“游者鼓吹间作,丝肉杂陈,亦有以火花烟爆佐之者。”(《味水轩日记》卷二)

古人旅行如何发“朋友圈”?

不像今人有微博微信朋友圈,古人纪念出行的方式就是写文和绘画,比如收到海量赞誉之词的四大名楼。写文是为纪念,更是为博出彩,写得好自然就流传开来,也算给自己和名景打广告。画画就等同于拍照,古人常用山水画记录美景,草木皆有情,有心即成景。早期的山水旅游画以人物为主、以山水风光为辅。人与景相和,人物可大可小,景致可远可近。同咱们现在的拍照是一个道理。隋唐时,人们旅游的思想已是更注重于景,看见特别美的景物时,常醉心其中,只画山水而不入人像。一幅美妙的画作,既能回忆过去,又能陶冶身心,岂不美哉?当然古人的画作更多追求意境之美,跟实际可能会有所出入,可以看作古代版的美图秀秀。部分驴友还会把诗刻在石碑上,当作“到此一游”。古代出行虽不如当代这样方便快捷,但正因如此,才更能让人静下心来体会领悟旅途中的风景,留下更多的传世佳作。

古人的旅游是一种深度参与、全身心投入、慢节奏享受的文化体验过程。这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衷于通过旅行来丰富人生体验、寄寓精神追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 大众日报

中国唐朝旅游的故事有哪些2

这本八十年代出版的《唐诗故事》共十二章,选录与唐代历史、名胜古迹、逸闻趣事和风俗掌故等有关的诗词,编写成为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和片段;取材既考虑真实性,充分利用考古成果;又注重趣味性,采录各种民间传说和故事,并附有唐代古迹的照片和宫殿复原原图,无论翻到哪一章,都能吸引人读下去。

作者王曙,笔名栗斯,是一位研究地质学的自然科学家,专业之余他却致力于研究唐诗和宋词,多次实地考察陕西、河南等地,收集唐陵汉墓的传闻与变迁,增删多次,完成了此书。

本书先重点介绍唐玄宗与杨贵妃行程相关的诗篇,然后在安史之乱中讲述颠沛流离的诗人和诗歌。

接下来是黄河长江孕育的经典古诗词,一路南下,来到蜀地,介绍杜甫,通过诗人们考科举的足迹,讲述献诗干谒是怎么回事,再接着略略提到帝王们长生的梦想,就转到了边塞诗。

后面一部分关于大唐艺术,包括音乐、绘画、武器、书法,简单介绍唐朝妇女的社会地位,举例闺怨诗,最后由介李商隐、杜牧、元稹、白居易几位诗人的情感故事以及经典诗篇作收尾。

补充了一些知识上的盲区,例如寒食节的由来;华胥国的传说;整个长安城的形态和分布;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的相对位置及对应的宫殿陈设;安史之乱的前后等等。

这本书讲述唐诗的方式非常通俗易懂,但又不是毫无价值地平铺直叙,它会详细地介绍一首诗或者一组诗的背景,比如《兵车行》,说明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详细介绍唐朝攻打南诏国的事件,让读者对于杨国忠勾结鲜于仲通,欺瞒皇上,只手遮天,奴役人民的行为感到愤慨。

诗人李白始终是我崇拜的偶像,通过《唐诗故事》我才知道他也有吃瘪的时候。当他看到黄鹤楼壮美景色诗兴大发的时候,崔颢写的《黄鹤楼》赫然在目:“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读罢此诗,李白知道自己无法超越,提笔写下顺口溜:“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之后怅然而去。然而他始终不甘心,后来仿照崔颢的笔调、格式和韵律,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由此可见,崔颢的《黄鹤楼》对李白的刺激之大、影响之深。

通过这本《唐诗故事》,我知道了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多年后有机会到剧场观看后印象深刻。舞剧中的“霓裳羽衣舞”、“波斯舞”、“盘上舞”、“反弹琵琶舞”都能在敦煌壁画中找到原型,《丝路花雨》通过千姿百态的舞姿,融入丝路沿线国家民族舞蹈的特色和文化元素,独创的“两个S三道弯”的舞姿,将东方女性的优雅妩媚表现到了极致,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力、穿透力和感染力。

总之,这套《唐诗故事》为我的童年开启了一扇活色生香,气象万千的古诗大门,从此生出一辈子的情结,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也能从此书中有所收获。

中国唐朝旅游的故事有哪些3

作者 周翔 (克明峻德挚友 中国有识之士)

为唐朝的非常时期,一位寻常女子的遭遇作传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笛儿,你且出来一下。”相公,或者说,大人,张大人的声音冷峻地在门外想起。他的声音从没这么冷。一听之下,我全身也冷得像冰。夜里纠缠我百次的梦魇,真的要来了?


六年前,姑苏。我十六岁,村里大疫,十室九空。爹爹也离世了,娘只得改嫁,继父家却不肯要我,说女孩儿做不来农活,又白费妆奁。继父托人把我卖给了洛阳教坊。


教坊来人领我离开村子时,娘抱住我,大哭着说,囡囡,别怨娘啊。只有这样,我们才都能活下来。囡囡这去,衣食无忧。在外面须小心见事,说不定还有个好出路的。我抱着娘说,娘尽管安心。我也在哭,却是一滴泪没流。


教坊的日子并不算苦,只是没了亲人陪伴。每天都得学些歌舞曲目,箜篌琵琶。乐师们又极严厉,或打或骂。总是嫌我年纪太大,身段唱腔都走了样,再也矫不过来。终是有一天,做好做歹又把我卖了去,卖给河南真源县张家,给张大人做了妾室。那年,我十九岁。


张大人尊讳张巡,都说他本不是个好色之徒,纳妾是为了生娃娃,嗣香火。自家夫人又要留在老家侍奉公婆,不便跟着大人四处宦游,他也需要个随侍之人。张家选了我,恰是因我出身在贫寒农家,觉得我该比较质朴健壮。其实,这个出身,还总被教坊里姐妹们瞧不上,她们多是来自得了罪的大户人家。


张大人第一眼见到我时,我注意到,他流露有极淡的一丝欣喜。该当是不讨厌我的模样儿吧。张大人问我,叫什么名字,在教坊里学了什么乐器。可学了《秦王破阵舞》?

我只得一一作答:乡下女孩儿,没取得名儿,姓柳,教坊里按班排序都叫我柳十五。只在教坊两三年时间,资质又愚钝,只羌笛吹得略熟一些。《秦王破阵舞》女孩们学不来,倒学了一点点《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舞”,大人沉吟道:“也罢,你既然能吹笛,我就给你取个名,以后你就叫笛儿吧,柳笛儿。”


就这样,我,柳笛儿,成了真源县令张大人的小妾,而且是他唯一的小妾。他对我很好,好到我从没想见过的地步。却不因为是锦衣玉食之类,应该说,他让我找到了“我自己”。


在家里,我虽然是爹娘最疼的囡囡,也是继父眼中的累赘;在教坊,我是乐师眼中成色不行的毛胚,卖不出高价的赔钱货。而在张家,大人和夫人,都把我当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什么物件儿。张大人,一家之主,对我这买来的小女子,嘻嘻哈哈的,从来没显出一点人上人的样子。其实后来,我发现他对别人也是如此,可我就是特别感激。


在旁人看来,他可不光是一县父母官,他还是京城有职务的,随时是可能高升回京的。旁人还觉得,他非常有才,还慷概豪侠。我在京城,也听得说“五十少进士”,大人可是三十出头就中了进士的。总之,大家都很崇拜他,觉得他说什么都是对的。


他这样一个人,也能在我面前像孩子一样,开心起来手舞足蹈,想到不开心的事,却也骂出很多难听的话,但从不欺负我,没半点端着老爷的身份架子。渐渐的,我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胆子越来越大了。在家没旁人的时候,在我想听故事他又不开口的时候,也忍不住要去揪他的胡子。我知道他不会发火。

和爹娘一起的时候,快乐又清苦,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在洛阳教坊的时候,再不会饿肚子,心里却空荡荡的。直到在真源这几年,才又有了在亲人身边的感觉。


这就是传说中的“爱情”么?不,应该不是。大人,他,年纪还是太大了,甚至比我去世的爹爹还大着几岁。我总还是觉得,他是个宠溺我的长辈。他时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汉代张敞画眉的故事,他说“大丈夫匡扶天下,也不拒闺房之乐”,他要我叫他“张郎”,总之,是极不喜欢我叫他“大人”。我实在是叫不出口。后来拧不过,扭捏地,学着夫人叫了一声“相公”,他高兴得大笑。他以为我是不好意思,其实我就是不想叫,可不敢告诉他。我尊重他,也仰慕他,却还总觉得这不是爱,还隔着点什么。


十岁那年,我上山捡柴火,被一只野狼盯上了。想跑又不敢,听村里人说,不能用背对着野狼,我一转身,野狼就会扑上来,我只能面对面的看着野狼,想哭,又发不出声音。一个男孩突然出现在我身边,拿着一把柴刀,虎视眈眈的瞪着野狼。野狼退却了,他带着我慢慢下了山。


这个男孩叫獭子,只比我大一岁,是村头猎户家的孩子。从那次后,我时常会想起他,想起他那勇敢的表情,其实还有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想起他握着柴刀坚定的手,其实还有微微的颤抖。


从那次以后,我总想见到獭子。我甚至下了决心,再看到他出汗,我就用帕子帮他擦擦。可那次以后,獭子变得更加骄傲,每次村里偶遇,他都对我爱理不理的样子,我心里那一声“獭子哥”,就嗫嚅着叫不出来。但当我有些悻悻地离去时,又分明的感觉到,他在偷偷看我。这样过了好几年,如果不是这场瘟疫,我和獭子哥这样的感觉,会不会变成爱呢?不知道。可能穷苦人家的女儿,就没资格说爱吧。

唉,我就不该胡思乱想的。相公这么优秀,对我这么好。我就该好好服侍他,陪伴他。闲下来,我还要回去看看我的娘。她可是我唯一在世的亲人了。相公和夫人这么好,他们一定会应允的。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