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北宋有故事的青瓷大师

2022-10-27 23:51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他酷爱石头、独宠妓女、荒淫无度,却让后人膜拜了1000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北宋有故事的青瓷大师1

精品商家晓梦姑娘私人微信:18722429984 (长按复制)

欢迎阅读 华夏收藏 第 234 期 推送

每晚 18点 更新,最全的古玩资讯平台

他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男人,也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

执政期间他将画家的地位,提升到在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点。 让中国的美学遥遥领先西方,影响了后世近千年。

他促使了中国艺术的大繁荣,催生了像米芾、张择端等等一代大师。

他也是一位荒淫无度的亡国皇帝在位25年轻佻为政、任性享受,终使百姓民不聊生,败了祖先打下来的江山一片。

他就是被后世评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宋朝第八位皇帝,也是北宋的末代皇帝—— 宋徽宗赵佶 。

01

上万佳丽妃子侍寝,心中却只装得下一个妓女。

据说,开国时,宋太祖后宫嫔妃和宫女不足三百人,可到了宋徽宗时期,后宫阵容,光嫔妃和宫女激增到了过万人。

而宋徽宗的后宫更是美人如花,佳丽如云,史书中就有记载有“三千粉黛,八百烟娇”的句子。

而宋徽宗身边最有名的美人胚子,就是一代名妓了。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3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天有不测风云,一年之后,王寅因罪死于狱中,师师被迫流落街头。

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便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表演,以便侍人。

后来,李师师经过培养和磨练,成为京城名妓,风月场头牌小姐,是公子王孙、贪官富商争相光临的对象。

得知京都名妓李师师在樊楼坐镇接客之后,爱美人的宋徽宗自然也要去会会这位名响四方的才女。

李师师有一种怪癖,凡是到她这里来的人,只要略通文墨,便得留诗词一首。

宋徽宗正好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风流皇帝,自然不会推辞。

于是宋徽宗欣然提笔,用他那独一无二的“瘦金体”书法写道:

“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含情。

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忒颠犯,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

在之后的相处下宋徽宗就逐渐被李师师的美貌和才艺吸引,不惜屈身降贵拜倒在李师师的石榴裙下,开始了与李师师长达数十年的情缘。

02

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闲暇时就出宫与李师师私会,渐渐地师师便成为宋徽宗的独家秘密情人。

自从李师师与宋徽宗在一起之后,李师师的院子就大兴土木,建得美仑美奂,光宋徽宗赏赐给师师的金银财宝,就有十万两之多。

一次,著名才子周邦彦私会李师师,两人谈论正欢,忽报来人通报说皇帝要来了,因没有后门,周邦彦只好藏于了李师师的床下。

宋徽宗此来只因江南新贡一批上等的密桔,皇帝一时想见佳人,就提着水果兴匆匆地赶来了。

期间,李师师为宋徽宗剥橘子,还亲手喂到了嘴边,弹奏小曲,说着情话,两个人之间的香艳的悄悄话全被躲在床下的周邦彦听得一清二楚。

待宋徽宗睡去,师师便叫床下的周赶紧离开,可周邦彦却不紧不慢得讨来了纸笔,当场作下了一首诗《少年游》,记录下了这对恋人的温存体贴和婉言劝留。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

03

玩石头,一块石头,败了整个盛世王朝。

宋徽宗有个特殊的癖好,那就是痴迷收罗奇花异石,于是就专门派人沿海地区打听消息。

起初,阵势还不大,后来因为进贡者得到宋徽宗加官晋爵的赏赐。

于是,皇帝个人的爱好就变成了国家行为,为了侍奉讨好这么一位“石痴”皇帝,眼红金权的朝野群臣们积极响应。

奸相蔡京更是投其所好,在苏州设应奉局,专门在江浙一带收集奇花异石运往汴京。

运送花石的船队,每十艘为一纲,于是就有了宋徽宗强征“花石纲”的故事。

运一些小巧奇石也罢,偏偏会寻到些天然巨石,为了方便运输这些庞然大物,朝廷还专门打造了大容量的货船,造船就要用钱用人力,问钱和人从哪来?

自然是靠增税、抓壮丁! 久而久之,百姓自然就苦不堪言了。

宋徽宗赵佶 祥龙石图 设色绢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有次运来的石头个头太大了,虽平安到达了汴京,可进不来城门,于是就把城门拆了,等石头送进去了,又重建了城门,这也是需要征用人力的。

除了群臣的供奉,宋徽宗爱石也会上演强取豪夺的戏码。

米芾拜石

据说,大书法家米芾也是爱石成癖,他有一块名为研山天然灵璧石,

该石头原是南唐后主李煜所藏,后被李煜第五代后人也就是米芾之妻李氏收藏。

李氏将传家之宝赠予米芾,米芾本就爱石如命,又因为石头是自己与夫人爱情婚姻的见证,所以米芾对此格外珍惜。

不巧的是,米芾的这块石头被挚友宋徽宗看上了,并意欲索取,米芾不忍,就夺了回来。

此后,宋徽宗念念不忘,为了得到石头便想利用皇权强夺,这就令米芾陷入性命与爱石的艰难抉择。

万般无奈之下,救夫心切的米夫人就亲手将石头予了宋徽宗,被救回一命的米芾却也因此深深地伤了心。

北宋“艮岳”遗石

还有次,寻石的队伍,在平民百姓家发现了一块奇石,可主人就是不肯贡出,所以官员强拆了私宅,取出了石头。

在宋徽宗亲自主持修建的极具江南风味的皇家园林建筑“艮岳”里,就点缀着从全国各地采集的怪石,林间还放养着世间难得一见的奇禽异兽,可谓是极致奢华。

宋徽宗爱石头的爱好,其中耗费的几年精力财力,让许许多多平民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后来也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04

玩诗书画

心里装着自己的文人梦,却做了百姓的皇帝

说起这位皇帝最具魅力的地方,就不得不提其诗书画了。

这位在历代帝王中,文化艺术成就最高的宋徽宗,在发展美术事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更是不容忽视。

宋徽宗 赵佶 蠟梅山禽 台北故宫藏

雅怀素态,

向闲中、天与风流标格。

绿锁窗前湘簟展,终日风清人寂。

玉子声乾,

纹楸色净,星点连还直。

跳九日月,算应局上销得。

全似落浦斜晖,

寒鸦游鹭,乱点沙汀碛。

妙算神机,

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

玳席欢余,

芸堂香暖,赢取专良夕。

桃源归路,烂柯应笑凡客。

——《念奴娇》

据说,宋徽宗当朝时收藏的花鸟画即有两千七百八十六件,在对名画的临摹中,他的绘画技艺不断提升。

又因为喜收集奇珍异兽,为其绘画提供了素材,所以宋徽宗的绘画中数花鸟画最为精妙,当人他对于花鸟画的理解也与众不同。

有一年,宣和殿前花辅里,一只孔雀正展翅飞上藤墩,赵佶以此为题要在座画师作画。

不多久,画师们都交了卷,个个自然都画得不错。

最后赵佶说:

“画是画得漂亮,可惜都画错了。 ”画师们一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赵佶说: “孔雀登高,都是先举左脚的,而你们画的是先举右脚,所以说画错了。 ”

从这个故事中,

我们就能看出宋徽宗花鸟画之所以如此传神,除了画工了得,更得益于对于所要描摹事物的细心观察与思考。

在历代擅长书法的帝王中,赵佶最具创造性。 他初习黄庭坚,后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既取众家所长,又能独出己意。

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

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体现出这种时代审美趣味,其书结体严谨,骨格纤瘦,笔画细挺,顿挫有节,外露锋芒,风流飘洒,在刚劲中透出秀丽的丰姿,堪称书苑奇葩。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

他的草书,信笔挥洒,一气呵成,狂放酣畅,可以看出张旭和怀素的门径。

对于前辈和当代书家,他总是师其神髓而变其法度,自出新意,自成一家。

04

玩瓷器

只因一场梦,造出了“天青色”汝瓷

拍出亿元天价的宋代葵花汝瓷笔洗

这样的艺术天才,一辈子最喜汝瓷,是汝瓷发展的最大的开拓者、推动者。

他喜欢“雨过天晴云破处”那份内敛优雅的青,从此让汝瓷有了超越任何其他瓷器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传,汝瓷的釉色,源于宋徽宗的一场梦。 这个挑剔的帝王不喜欢定窑的白瓷,他更向往的是梦中的天青色。

于是下令,命工匠烧制类似颜色的瓷器。 为了烧制出令徽宗沉醉的天青,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后来,梦中的天青色。

竟然真的从汝窑工匠们的手中造了出来: 出窑的瓷器果然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温润古朴似玉而又非玉。

北宋 汝瓷天青釉花口注碗

徽宗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使他褪去了艺术家原有的天真浪漫,转而成为一个近乎残忍的改革者。

烧制出的瓷器给徽宗过目后即便只有一丁点的不满都会被当场砸碎,窑工也会被问斩。

而面对汝瓷的“崩釉”,汝窑的匠师们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

把釉表缺陷人为地转化成自然装饰,并且控制得恰到好处,使“梨皮蟹爪芝麻花”的开片纹饰成为汝瓷一绝。

宋 汝窑无纹水仙盆

汝瓷从开创到其第一次走上登峰造极的时间不过只有短短的20年,宋徽宗的在位时间也不过25年,就是着25年宋徽宗推动汝瓷走上瓷器的顶峰。

但汝瓷也伴着宋徽宗的王朝的衰败而败落。

时至今日,我们再看宋代汝瓷时,似乎也在素淡的天青色里瞧见了那宋徽宗梦中最澄澈的天空。

宋 汝窑青瓷椭圆小洗

宋 汝窑青瓷奉华碟

北宋汝窑青瓷盆

05

最后把命也玩掉了

一代书画皇帝含屈而终,死相惨烈至极

金国灭北宋,赵佶不仅成了亡国之君,而且还做了敌国的俘虏。

他和儿子被金人押往北大荒,金人要求他们“穿民服,露上体,披羊裘”,堂堂中原皇帝,穿上了金人百姓的衣服,还不得不光着上身,披上羊皮。

这种强加的“行为艺术”,让画家皇帝羞愧交加,一度想悬梁自尽,虽被儿子死死抱住没有死成,但不久还是忧愤成疾,“疮疾满腹”,含恨而去。

画家皇帝死后也没得安生。 据《宣和遗事》记载,宋徽宗死后,没有被“厚葬”,而是被金人“废物利用”,碎尸焚之。

“直至一石坑前,架尸于其旁,用茶肭及野蔓焚之。 焦烂及半,复以水灭,以木杖贯其尸,曳弃坑中。 ”

赵佶《鸲鹆图轴》南京博物院藏

蓦然回首,年轻时,正值风华正茂的赵佶,估计从没想过,自己会有一天当什么一国之君。

他将时间精力都花在,书法、绘画、骑射、蹴鞠上。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当至上的权利与负重着黎民百姓千千万种心愿的

帝位扣在了这位的理想家身上时,

疯狂的艺术遂变成了一种玉石俱焚的灾难,与纸醉金迷的奢靡,

这场任性的游戏唯一的筹码,却是整个江山社稷。

宋徽宗 《欲借 风霜二诗贴》

或许到死前,这位曾满心充盈着浪漫的男 人, 还不清楚是自己亲手断送了北宋王朝。

他仅是以他作为,艺术家的天真、浪漫、美学主义 去缔造着, 他心目中追逐的梦幻王国。

天空永远不会只有天青色,宋徽宗的一朝美梦也终究是醒了。

《行家看看》 帮你鉴定,帮你估价

还等什么?赶紧点击试试看吧!

温馨提示:图片、文章来源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北宋有故事的青瓷大师2

一天工作16小时以上,在别人看来很拼,但对热爱此事的艺术家来说一点都没有累的感觉,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非常快乐的,哪里需要“拼”呢?

每个行业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杰出人物,无不是一生沉浸于自己的专业中,终其才华、努力,守住寂寞,斩过荆棘,归于平静朴实,把自己与“业”融于一体的“充实快乐”之人。

夏侯文—科班出身,探索一生,获终身成就奖

直至2017,从事青瓷创作已经55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的夏侯文老师,便是这样一位大师。

他1935年生于江西分宜,1960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主攻彩绘;196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龙泉瓷厂从事青瓷造型、美术设计工作,从此再也没有与龙泉青瓷分开。

那时,国家号召恢复龙泉青瓷,于是龙泉青瓷烧造技艺在部分老艺人和专家的努力下逐渐得到了恢复。

作为陶瓷美术设计专业科班出身的夏侯文,被厂里寄予了“设计精品特色青瓷”的厚望。

而夏侯文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龙泉青瓷烧造技艺已基本恢复,传统青瓷世家的传人算是建国后恢复青瓷的第一批人,我们这些学陶瓷美术专业的算是第二批人。既然是科班出身,我就要把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好好运用到龙泉青瓷的设计、创作中,让青瓷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基础上,焕发新的光彩。艺术应该是随着时代走、记录时代符号,要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和文化。”

在工作中,夏侯文一边实践、加强自己的技艺基本功,一边结合自己的绘画功底、美学理论,创作出一系列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与表现大自然和谐美好意境的作品来。

在车间工作之余,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山林田野,花、鸟、虫、鱼,梅、兰、竹、菊……

自然界有太多美丽的事物可以被捕捉,被刻画,被运用。

而这些多彩而丰富的元素怎样与“龙泉青瓷”这种单色釉瓷器结合,既不破坏青瓷固有的整体美感,又有新的创造和意境。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艺制作的大中心,各种技艺精湛繁杂,彩绘运用得也特别多,釉上彩、釉下彩……因为景德镇的瓷器是取材于高岭土制作的白瓷,用彩绘表现,容易出彩;而龙泉青瓷是单色釉,向来是以造型、釉色取胜,不像景德镇白瓷那样适合展示丰富的色彩,是否可以把彩绘艺术运用于青瓷中,突破青瓷单一的表现力,又为青瓷在创新上找到一条探索之路?”

有了这个思路以后,夏侯文便来了劲,每天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不是在实践,就是在查阅资料,就是在思考……通过对不同坯料、釉料、色料,用手工彩绘、喷、刷、各色贴花纸及浮雕与釉下彩结合的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后,夏侯文终于创作出青瓷釉下彩作品。

而夏侯老师的“引画入瓷”,并非简单的把具象化的自然界造物形象简单而逼真的搬上青瓷,而是以青瓷为底,在脑中构画出“青”与“白”、“青”与陶泥色、“青”与其他色彩,“瓷”与其他材质互相映衬,配合激发表现出彼此最大的精彩,形成中式文人画意境、东方之美的创作。

同时,他利用青瓷厚釉的特点,结合浮雕的各种表现手法,瓷面凹的地方釉多,凸的地方釉少,手法娴熟以后,便可根据设计效果呈现出中国水墨山水画中“层峦叠嶂”、“云波浩渺”、“树影婆娑”的如诗如画般的意境。

其代表作《宋人诗意石榴尊》,便是以浅浮雕的手法,琢刻了月色皎洁、恬淡宁静的入夜时分,一只喜鹊伫立于枝头栖息的画面。

线条圆润流畅,鸟儿丰腴呈肥美之姿;而其停靠的枝丫,是象征君子气节不折不屈的竹子,在大多数文人画匠笔下,那挺直纤细的形象多用有力刚直或弧线圆润的线条表现;而在夏侯文的手下,竹枝蜿蜒蔓折,有一种野生野长的自然意趣,无人修剪,尽凭大自然恣意生长出“自己的活法”。

鸟儿的丰满圆润,工笔细刻,与竹枝的自然野趣,写意挥洒形成独特的对比,而使画面内容满饱满而不显得刻意雕琢,充满生命力的自然流动韵律。

瓶口折沿下方,鸟儿的上方,一抹月牙儿型的褐色釉料,如子夜时夜空中悬挂的残月,倦鸟归巢便以此有了暗示之笔。

最有趣的是,作者运用色彩学的“反白”手法,将原本实物中有色的物体全部刻画为白的,原本白色的反衬为有色的。

青瓷的天空微青色,如白色般单一纯粹,占瓷瓶表面大面积画面的鸟儿、竹枝全部用青瓷釉料本色刻画,而不采用其他釉色,最大程度的保持青瓷的釉色之美,不破坏整体美感,而点睛的一笔“残月”施以点滴褐色釉,其构图、画面、色彩在青瓷作品上的表现堪称绝佳!

自小深得父亲真传的儿子夏侯辉,也在手中继承了龙泉青瓷事业。

而最好的,是他发自内心的喜欢瓷艺,在父亲的鼓励和自由创作中,放开一切固有的传统制式束缚,遵从内心的声音,去尝试青瓷在当代的新表现艺术。

长久在景德镇、龙泉等地域浸淫江南技法风格,他萌生了吸取北派瓷艺精华的想法。

1987年,夏侯辉考入了河北轻工业学院,主修陶瓷设计。1991年毕业后回到龙泉,与父亲一起从事青瓷创作,同时,夏侯辉也探索了自己的创作设计方向。

延承父亲对青瓷本质之美的理解的精髓,夏侯辉把“宋代美学”意境在同龄陶瓷艺术家中发挥到了一个高度。

不难看出在《雁纹印盒》、《鹿回头印盒》、《莲纹印盒》中体现了洗练、清丽又婉约至极的美,作者采用浅浮雕刻画的每一幅作品均笔法到位,而又不刻意浮凸,呈现浅淡朦胧的意象。

而夏侯辉跳出技法的细腻,通过运用材料的反差、碰撞,呈现艺术语言的探索之路的,是他的《顽石尊》、《祥云玉柱尊》。在简洁流畅的器形线条上,作者未做过多的雕刻、彩绘等装饰,大片的青,恰似雨过天青,不着一丝杂色,不沾一粒尘埃,呈现大气的美,和从上至下始终如一的和谐。

但在这统领性的材料、釉色中,器皿的摘手,却用了朱砂色、太湖石形,青釉与紫红泥,明色调与暗色调,圆润婉约与棱角分明,形成了强烈对比,有趣但不突兀。
青瓷的沉静与婉约还是占统领性的美,却被注入了后现代美术的激发力量。

在夏侯辉的创作中,青瓷是他探索艺术无限可能性尝试的一种材料。青瓷有釉色固定观感,而青瓷艺术却可以结合一切可结合的材料、符号、元素去呈现自然之美,引领社会审美风尚。

创业初期,父子俩各有建树:夏侯文成就斐然,获誉颇多,彼时已60多岁;夏侯辉30多岁,基础扎实,功力深厚,创作、创新热情迸发,一路向前。

如今,夏侯文老师年已83岁,夏侯辉则过不惑之年,但他们依然保持充足的干劲和敏捷的创作思维。

对他们而言,在青瓷的艺术创作中,是快乐的,充实的,幸福感自然流淌心底。

从前慢,是追载的回忆;在当下,每一个用心慢慢打磨、雕琢的日子,便是匠心成就的满满快乐和成就。

| 夏侯文 夏侯辉 (东家ID:夏侯文艺术馆)

作者:霁蓝

北宋有故事的青瓷大师3

文/图 张英杰

“我的学术生命是耀州窑给的,我很感恩,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成就了我,耀州窑的博大精深让我此生都念念不忘……”83岁的禚振西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说起耀州窑,她满怀感激,“退休”是件很遥远的事情。

耋耋之年不忘初心,考古路上求索不辍。家在西安,但她却选择用青春扎根基层、把深情奉献耀州,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从青丝到白发,她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一位共产党员文物保护的初心和使命,用经历见证着陕西铜川耀州窑的历史变迁。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回顾半个多世纪的考古生涯,禚振西语重心长地说,“耀州窑就是我的家,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我愿燃尽余生,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给耀州窑一个准确的定位。”

不忘初心 与耀州窑结下一生未了情

禚振西是谁?也许你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尤其是耀州窑考古研究,却很出名。

她先后出版了《唐代黄堡窑址》、《五代黄堡窑址》、《宋代耀州窑址》等数十本系列大型考古报告、迄今首位获得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的华人、全国首届田野考古奖、陕西建国50年十大杰出女性代表之一……是考古界为数不多的一名“铿锵玫瑰”。

因她为耀州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禚振西先生”。每年的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这天也正是禚振西的生日,冥冥之中注定了她此生和文物的缘分。

“十里窑场不夜天,精比琢玉耀州瓷。很多人不知道,当他们看到久负盛名、精美绝伦的耀州瓷时,已和这位著名的古陶瓷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产生了微妙的关联。

对这位坚守铜川耀州窑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她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虽年事已高,但她用只争朝夕的劲头和时间赛跑,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走进禚先生的办公室,陈设极其简单,宿办一体,书柜里满满的摆放着各式考古报告和研究专著,她正带着一群学生在这十多平方米的屋里攻坚克难,整理研究。

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物质至简、精神丰盈,全然不像耋耄之年,与她对话,没有年龄差异和沟通障碍。

从耀瓷情缘到使命担当,从海上丝路到陆上丝路,从耀州窑的制瓷工艺到柴窑的“千古之谜”……对于耀州窑的历史渊源,没有谁比禚振西更熟知。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她说,“作为一名考古学家,要博览群书,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一生不讲究吃穿,多半积蓄全用于买书、学习、考古,家中书架达36个,拍摄了三百多万张陶瓷照片,只希望把耀州窑发扬光大。”

多年来,禚振西利用业余时间,带着儿子到甘肃、宁夏、东北、江苏、浙江等全国100多个耀州窑系及其他窑址自费考察,赴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讲学超百余次,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江南北,培养了无数会发掘、绘图、编写报告的学生。

在禚振西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下,她把学法律专业的儿子也培养成了著名的文博专家,她孙子在西安上大学读的也是考古相关专业,毕业后也将从事陶瓷考古工作。祖孙三代人坚守耀瓷,让耀瓷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青春绽放 献给耀州窑的发掘研究无怨无悔

“十里窑场不夜天,精比琢玉耀州瓷。耀州窑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名窑,创建于唐,鼎盛于宋,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和北方青瓷代表,也是中国各大窑系中烧造时间最长的窑系,曾沿着古丝绸之路漂洋过海,畅达世界……”说起耀州窑的历史渊源,禚振西如数家珍。

1961年,23岁的禚振西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当时她有幸触摸、整理从耀州窑首次考古发掘的8万多瓷片标本时,被造型精美、做工精湛的耀瓷所吸引,让她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1973年5月,耀州窑遗址的铜川市灯泡厂进行基建,出土了大量耀瓷碎片。铜川市文化馆派人将瓷片背到西安,找专家鉴定,禚振西因此前对耀瓷已有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她将瓷片按年代摆放的井然有序,深入了解瓷片的文化内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领导慧眼识金,当即决定让她带队到黄堡镇进行实地挖掘研究。禚振西撇下8岁的大儿子和3岁的小儿子,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和他人,带着只有两个队员的考古队,开始了对耀州窑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

禚振西说,最艰难的时候要数生小儿子月子期间,丈夫外出考古发掘、父母不在身边,买菜、做饭、看娃全靠自己,她时常把儿子捆在身上拉着架子车外出买煤球。

“刚到铜川进行考古发掘时,小儿子哭闹不止,一天不吃不喝,一次她忙里偷闲晚上去看望孩子,从门缝里悄悄地望了一眼,看到孩子躺在小床上,口中一直念着妈妈,她流着泪离开了。

“那个时候,生活环境非常恶劣,连自己的床铺都没有,电瓷厂的女工三班倒,谁上班我们就睡在谁的铺上,人家下班回来了我们再换铺,没一个夜晚能睡一个囫囵觉……”禚振西回忆。

“当时我们白天参加发掘劳动,晚上自己动手洗瓷片、写发掘日记,直至深夜。”禚振西带领考古队在这里开展了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5万平方米,出土了瓷片和窑具2万多件。找到了五代青瓷和唐宋多样瓷类品种,为日后耀州窑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

“1976年,我以陕西编写组组长的身份,参加了国家组织的首部关于古代陶瓷发展史的专著——《中国陶瓷史》的编写,才让我对耀州窑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禚振西说,这是她学术生涯的一次重要契机和升华。

构筑耀州窑学术体系 填补中国古陶瓷史空白

1984年,当地农民在打石灰窑时,发现了大量瓷片,陕西文物考古所再次派禚振西和同为陕西省考古研究研究员的丈夫杜葆仁前来主持长达14年的耀州窑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他们被大家称为“陶瓷伉俪”、“考古夫妻档”。

不论是科研人员还是行政人员,不论是正式职工还是临时学员,禚振西夫妇和大家都以考古工作站为家,常年坚守工地,顾不上照看自己的父母、家人和孩子,夜以继日进行发掘、整理、研究。

遗址挖掘珍贵文物200多万件,明确了耀州窑系的组成窑址和烧造年代。场面宏大的耀州“十里窑场”也逐渐被展现出来,发掘出的多座唐三彩作坊和窑炉为我国首次考古之所见。

在窑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先后建立起“耀州窑遗址”和“唐三彩遗址”保护厅,并于1994年建成耀州窑博物馆,成为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所古陶瓷专题博物馆。

鉴于她对耀州窑做出的贡献,1997年,成为迄今首位获英国东方古陶瓷学会“希尔金奖”的华人学者。

耀州窑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耀州窑考古发掘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耀州窑的辉煌风采和考古成果为世界瞩目。

专家认为,这次考古研究填补了北方地区该段制瓷史的空白,揭示出唐至元明各时期耀瓷的特征,系统地解决了其时代区分问题,促进了日后耀瓷的复兴。

1998年,禚振西退休后,主动请缨继续从事耀州窑研究,她受聘为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长期主持耀州窑考古发掘与研究。

创烧于唐代的耀州窑,历经800多年,到元明时期日渐衰落,陈炉地区的立地坡、上店、陈炉窑场,是黄堡耀州窑的延续和继承者,特别是陈炉窑场,成为明代以来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至今炉火不息。

2002年,禚振西带队,先后5年主持了铜川上店、陈炉、立地坡等耀州窑址考古,发掘了30多处烧造区,窑炉20多座,面积逾上千平方米,出土陶瓷标本20万多件。

找到了金末蒙古、元、明、清、民国、解放初等时代的文化层,其中可复原器物3000余件。理清了每个时期耀州窑的烧瓷史,类型,出版了《立地坡、上店耀州窑址》等多本陶瓷考古报告。

2006年,陈炉耀州窑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陈炉镇被命名为陕西目前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延续了近1400年的耀州窑陶瓷技艺在此得到传承,耀州瓷文化在这片厚土上延绵不绝,禚先生用行动诠释了“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

“禚老师白天要带队去田野考古发掘,晚上还要给学生培训,当时和禚老师同住,老师每晚都要看书到凌晨一点,当我早上起来时发现老师早已端坐在书桌前开始认真学习了。”禚老的学生、耀州窑博物馆业务科赵雅莉说,禚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如此。

“那时禚老师已65岁,每天要沿着山路步行少则30里,多达80里路,在多个发掘点查看发掘情况、工程进度、遗址现象,并进行现场指导。”赵雅莉说,此前她对耀州窑的了解仅限于课本,通过老师的指点,如今能独立发掘,业务技能也逐渐提升。

禚振西的丈夫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他在生命弥留之际依然叮嘱禚振西:“我们要对的起耀州窑,你要想尽千方百计,为这件事画上句号。”她将这份嘱托铭记内心深处。

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如今,83岁的她大部分时间还战斗在耀州窑,世界各地奔波参加陶瓷学术会议。

在《耀州窑考古记事》中,禚振西写到,“正是耀州窑的考古工作赋予了我学术生命,使我的大半生的奋斗和追求都融入其中”。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无数考古工作者呕心沥血和团队合作的成果,才有了耀州窑这座千年名窑的重见天日,使之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离不开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协作支撑。”禚老说。

交谈过程中,她一直在强调“荣誉属于集体,我只是幸运地成为了耀州窑荣誉金字塔的顶峰。”尽管如此,禚振西和“耀州窑”的名字仍蜚声国际。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蒙回忆曾和禚先生一起参加耀州窑考古7年的点点滴滴,动情地说,当时的考古条件很艰苦,风吹日晒、严寒酷暑,常停水停电,为赶工期,夙兴夜寐,禚老师身先士卒、坚守一线,精密部署、耐心指导,是我们考古队的主心骨,时常亲自下厨为我们改善生活,对我们关怀备至,让考古队很有凝聚力,时常充满欢歌笑语。

在禚振西先生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下,她生完孩子后,把保姆孩子一起带到考古队,边工作边照顾他们。王小蒙说,“考古工作虽很枯燥、辛苦,但很有价值,我能在这行业坚持30多年,与禚老师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密不可分,她希望我们能学到更多知识,帮助更多人。”

王小蒙表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耀州窑遗址考古以及柴窑研究论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作为五大名窑之首的柴窑之谜的最终揭晓,还需从考古发掘、文献资料收集等诸多方面下功夫。而柴窑遗址的寻找也需要地方政府、文博部门的共同努力,加强文保文物保护意识,不放过每一个线索和有条件实施勘探发掘机会,如此则破解柴窑“千古之谜”指日可待。

揭开柴窑“千古之谜” 细说耀瓷前世今生

何为柴窑?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姓氏命名的御窑瓷器,被后人誉为“五大名窑”之首“诸窑之冠”,“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为了揭开柴窑的“千古之谜”,还原柴窑的历史面目,禚振西的脚步从未停歇。

明朝曹昭著的《格古要论》中记载了“柴窑出北地”,禚振西说,“北地”是郡名,耀州在历史上确属北地郡管辖,历史文献及《耀州志》有详述,并有大量碑刻、题记佐证。

1984年,禚振西在铜川耀州窑遗发掘中找到了五代时期的地层,出土有精美的天青釉瓷标本,还发现有“官”字款和龙凤纹饰的瓷标本。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柴窑吗?”她兴奋不已,经过查阅文献,她发现其天青釉瓷片“多足粗黄土、有细纹”等特征与曹昭《格古要论》中对柴窑的描述相符,那一瞬间,她浑身发颤。

“五代时期黄堡耀州窑青瓷精品,很有可能就是柴窑。”1985年,禚先生率先提出柴窑就是耀州窑的观点。她认为,“耀州窑在五代首创天青釉色”,五代末耀州窑就是柴窑,为官窑、汝窑开辟了先河,柴窑窑址在北地郡同官黄堡,也就是耀州窑遗址所在地。

“耀州窑是五代中央朝廷管辖范围内唯一的青瓷窑厂,晚唐时期耀州窑青瓷位居全国第二,代表登峰造极的至高标准。天青釉颜色静雅、温润如玉的质感与北宋天子所倡导的美学意识非常接近。”禚振西说。

“同时,耀州窑是大唐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贸中心和金银器最大销售市场,具备当时皇家的政治需要和生产基础。”禚振西说,在古丝绸之路上,中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在全国大量销售,以供高层所需,五代天青瓷器在造型、纹饰、装饰方法等方面,以仿制唐以来的金银器为主,推动制瓷工艺不断进步。

“以史证物,以物证史,还可通过科技检测,断源断代证明,辽国东北古墓出土大量的天青釉瓷和耀州窑出土的一致,证明五代末耀州窑就是柴窑。”禚振西欣慰地说,如今,她的论断及学说已得到了业内权威人士的认可,盖棺定论,还需进一步发掘研究。

为了进一步廓清耀州窑五代青瓷与柴窑的关系,2014年5月,由中国古陶瓷学会与耀州窑博物馆举办的“耀州窑天青釉瓷与柴窑关系的考察与研讨”活动上,经部分古陶瓷研究专家论证,耀州窑五代天青釉瓷就是柴窑的产品。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在2012年“第二届中国柴窑文化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众多柴窑说法中,唯有五代末北宋初耀州窑天青釉瓷器中的精品与文献中有关柴窑瓷器特征的描述相符合。”

当好耀州窑保护神 让铜川耀瓷绽放新辉

文献记载,唐宋时期,黄堡漆水河两岸,沿河十里,皆为陶冶之地,十里窑场红透天,是当时的盛景,1988年,黄堡耀州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8月,铜川灯泡厂和电磁厂旧房改造,刚动工,禚振西闻讯赶来,叫立刻停工,她要看施工方案,并带领博物馆两位同志驻场。

30多度的高温天气,禚振西顶着草帽,蹲在土堆顶上,眼睛紧盯土层,汗流浃背地坚守在考古现一线,经过半个多月的随工清理,挖出北宋时期为宋微宗进贡的耀瓷淘汰品,上有文字纪年。

同时发现五个宋代耀州窑并排窑炉,真实再现宋代耀州窑家庭作坊开始出现规模化烧造、并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此外,还发现了一座金代建筑遗迹。

“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遗产“金名片”保护好,并让它们焕发时代光芒。”禚振西说。

如何处理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难题?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何建平表示,禚振西先生是耀州窑的保护神,耀州窑如果没有禚振西,定被破坏的千疮百孔。一文不值。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文物保护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主动把施工图拿给禚老看,一经发现异样,即可停工,进行文物抢救性保护。

去过陈炉古镇的人都说漂亮,尤其是那“瓷片铺路、罐罐垒墙,层层叠叠、状若蜂房”的古镇风貌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没有禚振西,陈炉可能早已破坏的面目全非,在她的努力下,2006年,陈炉古镇作为耀州窑的延伸,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遗产“金名片”保护好,并让它们焕发时代光芒。”禚先生说。

“下一步,我们将在耀瓷小镇建设柴窑文化博物馆,筹备召开第三届柴窑文化论坛,不断推进柴窑与耀州窑的关系研究。”何建平表示,努力把耀瓷小镇建设成中国瓷文化高地、研学营地和旅游目的地,成为展示铜川名片,讲述陕西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与世界对话的新窗口。

如何传承与创新耀州窑文化?禚振西认为,“目前大众陶瓷市场饱和,但特色陶瓷稀缺。要想做大做强耀州陶瓷,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研发出既能融合传统文化、又符合现代人生活和审美需求的文创衍生品,才能将耀州瓷发扬光大。

关于耀州窑未来的发展,禚振西满怀期待地说,“耀州窑不仅是铜川的文化名片,更是陕西和世界的。希望由铜川市政府统筹管理,耀州窑文化基地管委会和耀州窑博物馆、陈炉古镇形成合力,一起助推耀州窑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工业,让耀瓷闪耀世界。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禚振西说,我很感恩退休后还能被耀州窑博物馆返聘,我要珍惜这个机遇,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尽快完成《金元耀州窑址》与《陈炉耀州窑址》这两本陶瓷研究报告和书籍,培养更多耀瓷考古研究接班人,能找到柴窑的新发现,以此证实自己的论断,从而圆了我人生最后一个梦。”禚振西坦言。

经过禚振西的坚守和耀州窑千年传承发展,由以煤兴城到以瓷兴城,从曾经“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到构建“全景铜川”,以漆水河生态廊道为轴,耀瓷小镇和陶瓷产业新城为翼,“一河两岸”新画卷在铜川耀州窑文化基地徐徐展开……

责编:李朋

总编辑:姚启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