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个真实的故事国语

2022-10-27 23:47 作者:信阳乐人 围观:

记录一个,真实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信阳乐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个真实的故事国语1

改革开放初期,只要走进息县某村,提起彭超他这个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那个时代里,十里八村的风云人物呀!

他不仅是改革开放后,村里第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他还是大学毕业后,第一个农村人在城市端上铁饭碗的人。

彭超,他人精明强干大学毕业后,就考入他本县城的某机关单位。

正当他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佼佼者,年轻学者追逐的目标时。

他却做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他要辞职下海捞金。

他辞职的原因,听起来令人感觉有些荒唐,而他认为,只要是金子放哪里都会发光。

他想辞职的根本原因,就是彭超参加工作一年后,就和本村村花李平恋爱结婚生子。

最让彭超纠结的事,他一个人在县城工作,而老婆孩子都在农村,生活就好像拉锯一样来来往往,多有不便。他既不能照顾家庭孩子老婆,月薪又不高。

如果一家人都生活在一起,每月工资紧紧巴巴还能接受,但是夫妻两地生活,人情礼份的等等,不仅工资是月光族,甚至于经常老婆在家借钱开支。

于是他脑海里,就经常闪现一个想放弃工作,去下海挣钱的想法。这个想法尽管没有十分的把握,但是他也要选择去尝试。

他的父母亲得知彭超要辞退工作下海捞金,就苦口婆心地劝留他:“要他不要做出傻事,铁饭碗是目前很多年轻人,可遇而不可求的终极目标,而你有那么好的工作,不珍惜却选择放弃,你最终会后悔的等等。”

他的回答是:“凡事我自己决定的事,从不后悔。不管今后结果如何,我都无怨无悔。

无论他父母亲,怎样挽留都无济于事。

一天,他还是去单位毅然决然地辞了职,坚定不移地带着他老婆孩子去了南方城市——珠海市。

但是,当他到了珠海后,看到繁华富饶的城市,一栋栋高耸入云的大厦,川流不息的豪车,熙熙攘攘都穿着西装革履的人群,他有些迷茫。

他在想,要想在这座城市里发展站稳脚跟,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一技之长是不太可能的。

他又转念一想,来就来了,已经没有了退路。

既然选择了,再艰难也要坚持往前走,活人怎能让尿憋死呀!

要相信自己,目前摆在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这条路无论怎样艰难,也要咬紧牙坚持走下去。

这时他一拍脑门,灵机一动,他智慧的脑袋瓜就派上用场了。对!与其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倒不如骑驴去找驴来得快。

于是他先去工厂应聘,目的不是只单纯地靠做工挣钱,而是一边做工,一边给老板学习经商经验;一边在找能挣钱多的商机。他就这样按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等到时机成熟后自己再创业当老板。

一天,他来到一家加工电器厂去应聘。运气不错,还真的如愿以偿的聘用上了。

在该工厂,只做了一年工。月薪不高,与自己想要的目标相差甚远。

出人头地心切的他,就又在规划着自己人生第二个挣钱计划。正当他在思考,没钱能做什么事时。

他吃了晚饭没事,去夜市溜达一圈,这一溜达他看到了投资小赚钱快的商机。

夜里摆地摊不错,本钱小适合自己去做。于是他说干就干,磊磊风行,他立刻辞退了电器厂的工作。

做起了摆地摊的小生意,买过菜,水果等,不同的季节卖过不同的小商品。只要他看着能赚到钱的小买卖,他就不会错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

虽然摆地摊很辛苦,但他心中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就这样他又坚持摆了两年地摊,也积攒了一些钱。他认为,摆地摊不是长久之计,和他规划的目标还相差特别远,而且摆地摊风吹雨淋特别辛苦。不甘示弱的他,又看到了一个大的赚钱商机。

听一位朋友说,销售汽车配件特别赚钱,但是最让他困惑的是,凡事能挣钱的事,前提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来支撑,钱大才能赢钱二。

钱对于他而言,只困扰他的最大难题,但是又想抓住这次赚钱的机会不想放弃。

于是他找到一位原厂同事小李,小李是珠海市当地人,人品很好!

彭超就把他的真实想法如实地告诉了小李。

小李一听,他俩人是一拍即合。

“你这个想法不错,我们一起做吧!我有房,有资金周转,你出力跑腿……”

就这样,他们的汽车配件生意很快就开业了,通过他的努力,生意是越做越红火,钱赚得也是越来越多。

后来,他们又先后增加了三个门脸房。生意依然是风生水起,货供不应求。

几年后,彭超又买豪车,在珠海闹区又买了新房,又让两个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可是,他钱多了,他人就飘飘然,酒肉朋友也是越来越多了。

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家也不想回去了。

身边年轻貌美的靓女也多了,不管出门到什么地方,都是开着豪车,带着美女,日子过得那真叫一个潇洒自在呀!

可是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早已名存实亡了。不过他老婆为了两个孩子,要面子。不去和他撕破脸皮。彭超他无论在外面做些什么,好像都与她无关。她只要把两个孩子照顾好就行。

就这样一晃,几年过去了。他只顾着在外过着纸醉金迷地的日子,他却无心经营自己的生意。

后来生意是月月亏,不久已经到了资不抵债。

自己的日常生活就要刷卡消费,很快就到了挖东墙补西墙,外债累累的可悲下场了。

不仅如此,他的房子,车子都被法院查封。

从此后他一个人,就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靠捡破烂维持生活。

在一个深夜,他出门去捡破烂,不小心大腿摔骨折了。

被好心人发现,把他送往医院,可他没钱。他告诉医生:“他有老婆,儿子,女儿。他儿女事业有成,都有钱。”

对此,医院通知他的老婆、儿女,说明彭超的身体情况,要他们拿钱给彭超交医疗费。”

可是,他的儿女根本就不买他这个爸爸的账。不仅没有一个人愿意出钱给他治疗退,甚至于连一个人到医院看他一眼就没有。

那时,彭超是真的彻底绝望了。他是抱头大声痛哭呀!

他看到病友床边上,都有儿女、老婆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在想想他自己,曾经做一些伤害老婆孩子们的丢人现眼的事。自己如今沦落到如此悲惨下场。

又联想到,曾经他有钱时,身边那么多称兄道弟的朋友,情人。

可他有难了,没有一个朋友,情人来看他一眼。

他是悔不当初,捶胸顿足,不停地打自己的脸。嘴巴里还念叨,这都是自作孽不可活,自作自受呀!

这个故事虽然结束了!可是彭超的晚年凄凉生活,才刚刚开始……

有个真实的故事国语2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经历了一场方法论与视角上的革命。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介入之下,历史学开始告别传统的视角去看待“精英”,而格外重视“仪式”与“结构”的作用。而以往历史学忽略与一笔带过的,已经成为二十世纪历史学研究的重心。那些边缘性的、被忽略的、地方性的、不被听见但非沉默的声音。历史学不再关注聚光灯下的精英和政治事件,而是走向了那些劳动的、行动的,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着的普通人身上。于是我们看见了《奶酪与蛆虫》《蒙塔尤》和《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同样的挑战也发生在中国史研究中,在普通“编户齐民”身上,在常见的史料与典籍之中,去发现历史对于研究者来说既是一种有趣的尝试,更是一种挑战。挑战在于,如何切换自己的视角,去代入到历史上的行动者,去体谅他们的处境,还原他们的生活场景乃至情感体验?而熟稔的史料中,又该如何在字里行间发现普通人生活过与挑战过的痕迹。

然而在中国史的研究中都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历史学家都有着不谋而合的价值关怀。我们都可以把唐长孺的《〈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以及陈寅恪的《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周一良的《乞活考》看作以新的方法与眼光,精读史料的一种尝试。他们都试图还原普通人的一生,以此去想象一个更宽宏的历史背景,以及这种时代演变中,人的经验与观念变化。而这种对于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研究持续至今,我们可以在今天新一辈的历史学者身上看到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的尝试。在传世史料和出土文献之间,去观察历史演进的节奏中,普通人具体而微的反应。

撰文 | 冯夷

一般人了解历史知识,过去大多是通过戏剧,现在则更多是通过影视作品。不过戏剧也好,影视作品也罢,其展现的历史大多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历史,其实这也是中国史籍书写的中心,无怪乎梁启超会说“正史专为帝王作家谱”。旁出的野史、札记等,大多也是士大夫广见闻和录佚事的载体,其间史料虽然不完全似正史那般,其中还残余有历史上失败者和失意者的影子,但这些人仍然属于王侯将相的范畴。至于说出土的碑版资料,虽然数量巨大,但能通过这种方式留下陈迹的,绝不能够是普通人。所以,“劳动人民”虽然是“历史的主体”,但“主体”却往往在历史上“失语”和“缺位”,原因就在于,历史要记录的是“非常”,庸常自然就不在通常所谓历史的记录当中。

居延汉简。

“庸常”并非是一个贬义词,相反的,它才是历史的最本色。庸常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上下班、娱乐、休息、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等等,日复一日,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那些波澜壮阔的经历,只会是少数人的,它会成为新闻的典型,供一般人仰望和崇拜,大多数人都要“和平凡的自己和解”。但庸常并不代表索然无味,看似重复无聊的生活,其实也受诸多限制,整个时代的思想风貌、信仰、贯穿整个社会层级的各种制度等等,今人如此,古人亦然。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另外的一些资料来透视一般人民的历史。这些资料涉及的并不是事件,而是知识与制度,关于信仰、风俗,以及文史星历医卜等技术性知识,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专门的称呼——数术。这些知识是古代的“科学”,其中绝大多数的内容,都为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所共享。所以观察这些知识,能够看到社会的一般面相。另外,某些涉及全社会的制度,贯穿整个社会的所有层级,也是用来观察历史上普通人生活的渠道。

庄奕杰教授的《古代中国十二时辰》正是探讨时空之中的一般民众生活的著作。此书以文学的方式展开历史的叙事,虽然并非是“个性的真实”,但却具有历史的“通性的真实”。不过,从这本书出发,又稍微溢出这本书,仍然还有值得说的话。

十二时辰:被选择的观念

从哲学上来说,时间是一个内在概念,根植于内心,是一种人定观念。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所说一天、十二时辰,都是人为选择而产生的观念。这里就要问,为什么一天是十二时辰?这样规定的原因是什么?

在此,我们首先不必急着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要先指出一个事实,在战国秦汉时代的中国,其实存在着多种时间计量方式,它们基于不同的天道运行系统来对自身进行定位,十二时辰不过是最后在这多种计算时间方式的竞争中“胜出”了而已。

根据庄奕杰教授书中的描述,十二时辰有它们专门的称呼(我们把这种专门的称呼叫作“时称”),依次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这十二时称对应十二支辰,是古代最常见的时间计量方式。事实上,在战国秦汉的出土文献中,还有其他的时间计量方式,如战国秦汉民间实际应用的十六时制、三十二时制,另外在如周家台秦简中《二十八宿占》还存在一种二十八时对应二十八宿的占卜形式。这些都是具体的时间划分方式。

《淮南子》光绪二年,浙江书局刊。

比如十六时制,传世文献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今本《淮南子》只有十五时的时称,而《初学记》引《淮南子》则保留了十六时的时称),东汉王充所著《论衡·说日篇》也有相关记载。《淮南子·天文》中的时称名称如等,又见于屈原的《天问》,可见这些时称可能都是来自楚地的计时系统。在出土文献如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和放马滩秦简《日书》甲乙种,也有十六时制的记载。在居延汉简中甚至能看到十六时制实际应用的例子,如《居延新简》中记载的一件传送文书延误的事件,就正好有关于十六时制的线索,问询文书如下(这里径直翻译简文,不再著录原文):

甲渠候官至居延都尉府的距离是七十里,(按照规定)文书一日一夜应该行一百六十里,但这封文书却积压了二又二分之一天,原因是什么?各候官在自己的辖区内检查,务必找到原因。调查事件的文书到达之后,相关调查的结果按照律令当于本月二十六日完成。二月二十四日(文书签发)。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文书一日一夜应该行一百六十里”。在居延汉简中,文书传递通常每时是十里,这里一日一夜一百六十里,就应该是以十六时为计算标准。此简的年代大概是西汉后期,也就是说,在西汉后期,西北边塞地区还在实行十六时制。

根据何双全、李解民等的研究,十六时制从平旦开始,到鸡鸣结束,依次为:平旦、日出、夙食、莫食、日中、日过中、日则(昃)、日下则(昃)、日未入、日入、昏、夜莫、夜未中、夜中、夜过中、鸡鸣。这一十六时制的时称与十二时制的时称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就是在一些地方增加了一些名称而已。其实完全不是,正如前文所说,不同的划分是基于不同的天道系统。

李零在《中国方术正考》中指出:“六壬式有两种十二神,太一式有十六神,皆配于天盘,用以表示时间划分。我们怀疑,上述十二时、十六时制,可能就是对应于这种时间划分而来。”而六壬式所根据的是斗建系统,十六时虽然不能确切知到基于何种天道运行系统,但很可能与太一行九宫有关。至于说周家台秦简二十八时称,则与岁星指二十八宿有密切关系无疑,虽然没有真实实行过,但基于二十八宿的天道系统则是肯定的。

在战国秦汉时代,计时系统存在彼此竞争,即人们在使用计时系统时存在多种选择性,十二时制应该最为古老,而十六时制反而是在楚地习俗中后期,在秦汉被使用的一种计时制,三十二时的划分则更加详细。但最后,十二时制在竞争中获得了胜利,让我们今天认为,历史上只有一种记时制,电影电视剧作品中似乎也这么演,又强化了这种认识,其实历史远远比影视作品要复杂。

周家台秦简“时称图”。(源自《关沮秦汉墓简牍》)

贯穿时间:制度、知识、生产力

要了解历史上一般人的生活,很难从历史典籍中找到典型案例,但是当具备了对当时最一般情况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文学的手法将当时真实情况表现出来,是张三还是李四,都不重要,重要的我们在看到这些故事时,已经进入了历史主义的场域,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通性的真实”。

庄奕杰教授此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用文学的手法杜撰了所有的主角,但其所写的事实却都基于两汉之际的制度变革和史籍关于当时的一般知识、生产力水平等内容的记录。仔细追究庄书中的细节会发现,此书在制度、知识、生产力发展等各种方面,几乎是到了入微的程度。这里不妨借助 “医者开药方”这个故事来分析。

广大夫的姓氏看起来并不常见,不过这个姓氏在汉代确实存在,甚至根据这个姓氏,我们可以推定,故事的发生地应该是赵国故地,大致在山西山阴县,而广大夫很可能是广武君李左车的后代。李左车也许不如韩信那么出名,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名言大家肯定不陌生,它正是出自李左车之口。

到广大夫时,广家距离汉家开国已近二百年,广大夫大概连“祖上也阔过”这种事也压根儿不知道了。他的身份是一个游方医。直到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师。他的老师的子女没有人继承他的医术,直到遇到了广大夫。

汉代买地券。

司马迁曾说过,“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意思是史官、星官、历官、律官等,都和卜祝差不多。在张家山二四七号墓中有专门的《史律》等文献,规定相应的专业必须专人传授,进行专门考核,其实这些专业由于过于专精,所以往往是父子世代相传。医学尤其如此,《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所谓“禁方”和秘传,其实就是反映了当时医学传承的实际情况,《后汉书·郭玉传》中记载郭玉从师的故事,也正是两汉时代医学传承的反映。所以广大夫能够从师学到上乘的医术,摆脱游方医的身份,具有相当的偶然性。

广大夫学成之后,在乡里仍然被人厌恶,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份仍然是游方医,他不能随意透露他的老师的名讳和医学传承的来龙去脉,因为医学传承的秘密性非常强,要在静室中赌咒发誓,之后才能获得传承。在战国秦汉时代,游方医实际上几乎和骗子是同义词。曾经的初中课本中有一篇叫《扁鹊见蔡桓公》(一作齐桓公),其中蔡桓公对扁鹊的评价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蔡桓公或齐桓公早已经是“讳疾忌医”的代表,成为了上位者虚心不接受不同意见的一个反面典型,但其实桓公不信扁鹊的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当时的游方医基本上都兼具巫者的身份,其中还混杂了大量的骗子。扁鹊一个卫国的游方医,看到蔡国或齐国的君主就说他有病,被当成一般的骗子,是很正常的事。

不过广大夫以事实证明了,自己确实有一身上乘的医术,很快在乡里确立起了口碑,以至于广大夫曾在平帝元始年间被征召入京,这件事实际的促成者是当时掌握大权的安汉公王莽。广大夫在京师五年,之后回到家乡,他没有看到王孙庆被王莽下令解剖的惨状(见《汉书·王莽传》),当然也错失了一次进一步了解人体的机会。

今天广大夫要救治的是自己的侄孙。在救助侄孙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广大夫并不是如现今的中医一样,只切了病人的桡动脉,而是先切颈动脉,之后又切了桡动脉。这是《黄帝内经》中介绍的切脉方式,即一种特殊的“三部九侯”脉法,切人迎脉(颈总动脉)和寸口脉(手寸口)。在《黄帝内经》的记载中,人迎脉主六腑的病症,属于阳,而寸口脉主五脏的病症,属阴。广大夫注意到“患者颈动脉脉搏正常,桡动脉脉搏却异常缓慢且不稳”,断定这是“阴盛阳虚”。这一诊断确实符合经典关于疾病的理论依据。作者在处理这一细节时,确实花费了相当的工夫。

广大夫根据病人盗汗、呕吐,汗出不止而不感觉口渴的症状,开出了杜衡、桂枝、茅苍术三种药,不仅对症,而且也与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相符合。众所周知,成熟而系统的中医组方要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以后才定型(中医将这些方剂称为“经方”),虽然汉初已经有马王堆《五十二病方》的出现,但那还是组方在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到了广大夫所处的两汉之际,医学虽然经过了相当的发展,但距离经方的形成还有差不多两百年时间。因此,广大夫开的杜衡、桂枝、茅苍术,还都是针对病人的症状开出的。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针对病人的出汗而不渴,广大夫开出了能够温阳化气的桂枝;杜衡即细辛,具有祛风止痛,温寒化饮的功效;而病人的根本病症在于阴盛阳虚,加上寒食节吃了冷食,所以广大夫又开了可以治疗胃腹冷痛的茅苍术,桂枝也具有与茅苍术相同的功效。三种药都能助长阳气,因此,广大夫这三味药虽然还没有达到可以彻底治愈侄孙病症的地步,但是确实是根据病人的情况开出的药方,对于缓解病人痛苦,帮助其恢复健康,无疑是有效的。

我们看到,作者在故事书写中,将两汉之际的朝廷之都、医学知识传承与发展、医学发展水平(反映的生产力水平),通过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细节处理上尤其用心。只有对当时贯穿上下的制度、一般知识以及生产力发展的一般水平都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把握,才能用看似平淡的语言写出这个故事来。其他的十一个故事的细节,就等着读者自己去发现了。

如何续写一个故事?

介绍了广大夫的故事,读者大概已经知道,庄奕杰教授这本看起来平淡的故事书中隐藏了多大的能量。或者大家也跃跃欲试,想要自己去找到古代的那些材料,通过文学的方法写一个可以符合历史的“真实”故事。既然真的要写故事,我们又需要注意到什么呢?

故事要面对的首先是人物。人物的名字要符合小说的主题,又要与其所处时代相符合,还要与人物性格、遭际、情节等各方面都符合,这真是大学问。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名字就是来自唐代就流传下来的蒙童字帖,“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将全文连读,孔乙己的旧式文人的人生目标(上大人)、以回字四种写法卖弄学问(其实也就是蒙学水平),以及时人起名用典等方面是不是都照顾到了。所以汉人不能叫“子轩”,也不能叫“雨涵”,但如果姓吴,恰好在家中排第七,或许可以叫“吴复”。

宋高宗手书《女孝经》。

其次是要明了知识演进的脉络,尤其是一些数术类知识,这些是当时不论上中下哪个层级的社会都一起共享的知识。如果你要写一家人造好房子,不如这样来写:

连续三年的丰收让庐江的吴三郎家终于有时间和精力来翻修自己家的房子了。如今房子已经盖好,解除的时间是请乡亭里最有学问的人,也是三郎的堂弟七郎选的。七郎五岁的时候就能诵读《张侯论》和《孝经》,九岁就已经跟随郡里学校的博士学习《春秋》和《夏侯尚书》,据说再过两年还要去太学学习。这次解除时间的选择,请了七郎选了时辰,一定不会有问题。

到了未初刻,一切手续都准备就绪,巫师也来了,吴三郎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土偶人,交给巫师,巫师将土人放在祭案前,在祭品前站定,念出一系列吴三郎听不懂的咒语。虽然吴三郎听不懂,但心里却很高兴,因为动土之后必须谢解土神,家中才能平安;而且时间是请七郎选的,灾祸肯定不会降临他的家中。

这个故事中,包含了汉代太学、郡国学校的设置,地方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谢土这一汉代兴盛,而至今仍在流传的数术知识等。相关记载见于《汉书》《论衡》等典籍中。可以说,想要写好一个故事,没有对那个时代进行全面把握是根本不可行的。

近年来,我们都在感叹影视作品,特别是与古代相关的影视作品的质量的下降,或者是专注于走服道化路线,而往往将人物设定、人物对话和故事情节等牺牲掉,作品的质量也往往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个时候,不妨去认真阅读庄奕杰教授的这本书,深挖其文本,或许能获得不一样的收获。而写出优秀的故事,当然不仅仅是影视编剧工作者的特殊本领,也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的兴趣。

撰文/冯夷

编辑/朱天元 罗东

校对/贾宁

有个真实的故事国语3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945位真人的故事

我叫爱黎,法国巴黎人,现居住在上海。

16岁第一次来到中国,我说得最溜的话是“可以便宜一点吗?”“这个很好看,我想送给我妈妈,便宜点可以吗?”

“讲价”这件事让我感觉很神奇,也让我对中国着迷。原来,地球这一端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国度。回到法国后,我毅然选择了中文这条路。

硕士毕业后,我飞到了中国,一心想扎根这片热土,想找个中国男朋友,过着属于我们的浪漫日子。

(享受生活,永远向阳的自己)

1995年,我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以浪漫闻名世界的城市。我的爸爸妈妈是地道的巴黎人。妈妈是医药国际营销顾问,爸爸是名心理硕士。总的来说,生活过得还算说得过去。

说来很巧,最初我们住的地方离中国城很近,我也是在那附近的医院出生的,这似乎早早注定了和中国的缘分。

但是,在我两岁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便搬离了那个地方。爸爸梦想中的房子是有院子、有花园,他更喜欢亲近大自然,而不是呆在被污染的城市里。

但是在巴黎市区,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别墅是我们承担不起的。退而求其次,爸爸有了搬离巴黎的念头,去郊区生活。

对于搬离市区,妈妈是不同意的。妈妈喜欢城市生活,方便又热闹,但是最终没经住爸爸的说服。于是,那一年,我们一家搬去了郊区。不过那个地方离市区也不远,坐地铁也就20分钟,生活还是很方便。

(婴儿时期的自己)

在那里,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期,也度过了美好的学生时代。小时候,我理科成绩都不是很好,但是特别喜欢语言、画画、唱歌这些艺术类的东西。

爸爸妈妈也看到了我对艺术的天赋,从我8岁开始,每天放学后或者周末,他们就送我去音乐学院。在那里,我学了钢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乐器,还参与爵士乐队。也正是那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我现在的生活充满了色彩。

除去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对于理科的课程,我也曾努力过,结果是无论我如何卖力,我就是搞不明白数理化。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高中分科的时候,我最终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文科。

在法国,作为一名文科生,除了学习法语和英语之外,我还需要学习第三种语言。看着一个个陌生国度的文字,我觉得这太神奇了,恨不得都想学个遍。

但是当我看到了中文和俄语,我的灵魂似乎被击中了,这个文字太有意思了,跟画画一样。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喜欢上亚洲的语言系统。

之前,妈妈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去亚洲出差。每次回来,她都会给我带来一些汉字书或者书法作品。虽然我不懂中文,但是看着它们的模样,就让我十分着迷。

在我眼里,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和法语的拉丁文语系完全不同,像是另一个世界,特别有魔力。于是,我选择了中文。

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就会享有什么样的人生。但无论你要选择什么、放弃什么,都要弄清楚这样做值不值得。

而我选择了中文,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中文把我带进了一个未知的世界,而这个世界让我沉沦。

(小时候,我和弟弟的合影)

大约学习了一年多的中文,学校组织大家去中国旅游,但是所有费用需要自己掏腰包。我听到这个消息,兴奋极了,但又有些担心,毕竟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回到家后,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爸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们,希望能够花钱让我去看一看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

看着我可怜巴巴的样子,爸妈没有丝毫的犹豫,点头答应了。我开心地跳了起来,犹如中了彩票头奖一样。

其实,爸妈之所以这么痛快地答应,主要是我们一家人都是资深驴友,对旅游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

小时候,我跟着他们开车去过很多地方,比如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但是对于亚洲国家,去得很少,或者说是几乎没有。

2011年,我跟着学校的老师,和几位同学来到了中国。这次旅游实际上属于一次实践。我们的路线是去洛阳、上海、北京和西安这几个非常有特色的城市。

(2015年,我和弟弟在一起)

来到中国,我觉得这里太有趣了。中国和法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我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感觉超级棒。

以前和爸妈去欧洲旅行,都没有这样的感觉,主要是欧洲整体上的文化非常相似,去到任何一个国家,内心深处少了很多的期待和惊喜。

而在中国,十几天的旅游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吃鸡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吃鸡头,内脏也是吃得很少,可在中国鸡头、鸡心、鸡肝什么都可以见到……

在这里我第一次吃到了鸭血,太不可思议了,在法国我只吃过猪血。但是更让我不可思议的还在后头。

我们都想着给家里人带些礼物回家。可就在挑选礼物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世界上原来还存在“讲价”这两个字,直接惊掉了下巴。

以至于,我们当时说的最顺口的汉语,竟然是“可以便宜一点吗?”、“这个很好看,我想送给我妈妈,便宜点可以吗?”

(和妈妈,弟弟一起吃小笼包)

说着撇脚的中文,我给妈妈买了一条丝巾。妈妈也很喜欢,一直带了很久。这一次的中国之旅,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奇妙。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也正是这一段时间不长的中国体验,让我回去之后,更加刻苦地学习中文。在2013年考上大学后,我毅然选择了英文和中文的专业,主要就是学习这两种语言。

因为我所在的大学并不大,学习中文的人并不多,我们班级只有八名学生。不过人数少也有少的优势,学习效果更佳,有点类似一对一教学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因为人少,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中国。

一般学校,去中国做交换生也就6个月就得回来,然后是其他的同学再过去,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担忧。本科的时候,我一年半的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

(2015年,盐城师范大学的中国朋友)

第一站,我们8个人去的是台湾。在那里主要是学习中国的书法、画画。我自己也很喜欢画画,到了台湾看到中国的山水水墨画,也是爱到不行。

在学习书法、画画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过程也让我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给我的中文学习之路指明了方向。

学习中文,不仅是要会说会写,更重要的是去学习中国古老的文化知识。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老师发现了我对语言很有天赋。为了让我有个更好的发展,他建议我去一个小的城市学习。在他看来,小地方外国人很少,一旦有个外国人就成了香饽饽,这对于我语言的学习是有益无害。

我听了之后将信将疑,这是什么理论啊?人人都往大城市跑,他却让我去小城市。虽然心里有疑惑,但是我还是听从了他的建议,来到了江苏盐城。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幸亏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在盐城呆了一年半的时间,我的语言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参加汉语演讲比赛)

盐城那边的外国人只有一些韩国人、俄罗斯人等,而欧洲人,就我一个。我想着找个人聊点法语,都找不到。

这样的环境逼迫着我去学中文,去说汉语,去交中国朋友。因为没有太多讲英文或者法语的机会,我完全沉浸在中文的世界里。

中文似乎也有一种魔力,让我爱得无法自拔。一年半的学习结束后,我回到了法国。但是为了继续在中文上面深造,我考取了法国一所古老大学——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的硕士研究生。

这所大学诞生于1795年,是一所专门研究东欧、中东、非洲、亚洲语言及其文化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有着极高的国际声誉,是公认的语言类精英大学。

在这里,我可以接触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也能够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唯一不好的是这里去中国的机会不是很多,毕竟是僧多肉少,都是要排队的。

(去浙江龙井茶园游玩)

但是机会是要靠自己创造的,当别人不给你机会的时候,你必须愿意替自己创造机会。即使别人不肯给你机会,自己也要给自己机会,甚至想办法替自己创造机会。

为了达成自己的心愿,我主动去寻找一些可以去中国实习的机会。

第一年的时候,我申请去了武汉的法国领事馆,第二年我又申请到上海的一家法国公司实习。当时的我就不想在法国实习,一心想来中国。既然选择了学习中文这条路,来中国发展是我的最好的出路。

经过两次的实习,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中国的职场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以后找工作有了很多正面的加持。

2018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第二年,我就在中国上海波尔多列级名庄酒商公司找到了工作。从此,我开始扎根中国。

(2017年,硕士第一年在武汉法国领事馆实习)

我喜欢我的工作,也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在我眼里,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包容性特别强。她有着现代国际化都市的气息,还保留着中国非常传统的文化,是一个完美的中西合璧的城市。

在这里生活特别的自在,若是我想吃传统的法国菜,0K,这里有;哪天我想吃中国的粤菜,没问题,到处都有正宗的粤菜餐馆。无论是什么样的需求,上海似乎都能满足你。

工作上,我在旅游零售奢侈品部门,主要负责新媒体方面的业务。疫情之前,我们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线下的。但因为疫情,旅游人员骤减,线下门店不得不减少。我们开始转战线上,做新媒体策划和创意,后来变成了公司的形象代言人。

(宣传法国文化)

为了公司的发展,我做了很多的新媒体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一个新手小白,慢慢地变成了独当一面的大拿,学会了很多新媒体运营的技能。

新媒体是一个新兴又很特别的行业,你可以在上面记录自己 的经历,或者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如果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其他人,自媒体也可以做到。

有了对新媒体的认识,我自己开始试水,开通了属于自己的个人自媒体账号。

我的初心很简单,一个在中国的法国人,一方面是向身边的法国朋友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是将法国有趣的事情分享给中国的小伙伴们。

我是一座桥梁,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中法友谊添砖加瓦。

除了自媒体,我有时候会和一些品牌合作,去做演讲,做主持人或者组织一些文化活动。

随着自己自媒体经验的积累,以及曾经工作中的人脉,我决定辞职创业。于是,在今年夏天,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拿到营业执照的那天我开心极了,就如宝妈看到自己孩子呱呱落地一样。

中国有句老话,万事开头难,对于创业更是如此。因为之前我在公司或者业余宣传的时候,积累了一些人脉,也有合作的品牌,创业之初还是很顺利的。

(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艺)

到现在,我的公司正式营业也就两三个月,每天都在进步,我相信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顺。

关于我以后的家庭,我希望那个他最好是和我流着不一样的血统,我想组建一个国际家庭,生个混血宝宝。

一个家庭里有不同的文化碰撞,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格局也会不一样,不会像我最初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还会有一些刻板印象。

一个国际家庭避免不了经常飞来飞去,这个过程也会带给孩子不同的体验,孩子的视野也会变大,认识更大的世界。他的思维方式也会更开阔,有一个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我期待期待未来的美好生活。

来中国已经四年多,我已经是半个中国人。我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中文,也很感谢曾经的自己,为了来中国做出的一次次的努力。

人生没有再版的机会。我们处于什么方向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朝什么方向移动,而我的方向一直是中国。

【口述:爱黎】

【编辑:小柒】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