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当代国学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6 23:40 作者:国际在线 围观:

从这些故事里感受习近平与书的“不解之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国际在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代国学的故事有哪些1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读书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

他博览古今中外,从书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智慧;他身体力行垂范,用书香涵养民族精神力量。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和首届全民阅读大会来临之际,新华社4月22日播发通讯《习近平的读书故事》,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与书的“不解之缘”。

【“‘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书,陪伴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

童年时,母亲带着习近平,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小人书。回来之后,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两个箱子里,满满都是书】

青山环抱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2019年8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1969年新年刚过,辗转火车、卡车、徒步,不到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

村里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瘦高的后生有两个很沉的箱子”。直到与习近平相熟了之后,他们才知道,两个箱子里,原来装的满满都是书。

乡亲们记得:“近平炕上都是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干了一天活后,晚上他还点着煤油灯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习近平曾回忆说,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

【“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回忆知青岁月的读书经历,“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

听说一位从北京来的知青有《浮士德》,他徒步30里去借;读诗词读得兴奋了,干脆跑到院子里放声朗诵,读过后喜欢的诗词大多都要背下来;读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他效仿主人公磨练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一到雨雪天就出去摸爬滚打。

【上山放羊,看新华字典】

2013年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总书记又谈起当年情景:“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这本书要“多看几遍”】

有一次,习近平与友人议论起《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问题。谈到从俄、日、德、英、法不同语言翻译过来的中文本各有侧重,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时,习近平感慨道:“这么一个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不容易。”

多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仍感叹,“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的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2021年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在窑洞的煤油灯下通读过三遍《资本论》】

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副市长的习近平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学习,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要重视序、跋以及书页下面和书后附录的注释,还有马克思、恩格斯之间有关《资本论》的通信内容。”“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张宏樑暗暗吃惊:“您怎么对《资本论》这么熟悉?”习近平回答,自己下乡时在窑洞的煤油灯下通读过三遍《资本论》,记了很多本笔记,还读过几种不同译本,最喜欢厦大老师郭大力、王亚南的译本。

2018年5月,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当年的读书心得:“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两个托尔斯泰】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陆树棠等友人谈论俄国文学,大家聊到托尔斯泰。

习近平说:“哪个托尔斯泰?”

陆树棠愣了一下,心里想:习书记这么有学问,难道不知道托尔斯泰的大名?

习近平接着说:“俄国有两个托尔斯泰。一个是列夫·托尔斯泰,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读过。还有一个是阿·托尔斯泰,他是剧作家和诗人。”

【读县志、看古籍】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提议编写一本关于正定的书。缺少电脑和网络的年代,资料奇缺,负责编写的同志犯了愁,只好找习近平想办法。没想到,习近平胸有成竹地说:“我手头有一整套《真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

这些古籍,一共有8本,都是他从博物馆复印来的。

后来到浙江工作,习近平仍然保留着读县志、看古籍、品经典的习惯。在《浙江日报》撰写“之江新语”专栏,他旁征博引,《礼记》《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章句信手拈来。为大学生作报告,《大学》《孟子》《资治通鉴》《思想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如数家珍。

【书架上放着一本《群书治要》】

2015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细心的人们发现,在他身后的书架上,放着一本《群书治要》。

这本由唐初魏征等编撰的匡政经典,被视作古圣先贤政治智慧与治国之道集大成者。

汲取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蕴涵的思想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将其融入治国理政实践中,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意义。

【对“三言”爱不释手】

年轻时,他对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爱不释手。“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翻看‘三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冯梦龙当过福建寿宁县知县。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是山路。冯梦龙去时,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月。

习近平在宁德任职时,寿宁县的交通条件依然不便。在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只能踩着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步行前往。为了去寿宁县下党乡实地考察,他从早上7点半走到中午12点多才进到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

【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及这段往事】

上世纪80年代,去河北正定工作前夕,他听作家王愿坚讲了柳青的故事。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定居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蹲点14年,《创业史》很多素材就是从14年的农村生活中得来的。

“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王愿坚对习近平说,中央一个文件发下来,柳青会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如果对人民的心声能了解到这个程度,那对施政是不是很有帮助呢?

32年后,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及这段往事,鞭策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

【忆大山】

这次会上,他还提起“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的已逝故人贾大山。1982年,年轻的习近平到河北正定工作,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彼时的习近平是盼望老乡们日子能红火起来的县领导,而贾大山是一位来自群众、热爱人民的当地作家。饱含着对人民同样的深情,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习近平曾说:“文艺与从政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也有一些通行的规律”。多年后,他在《忆大山》一文中感念:“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从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2015年9月,在美国西雅图,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文学情缘”:

“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巴黎,他细数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及著作,表明“了解法兰西文化,使我能够更好认识中华文化,更好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在莫斯科,他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句“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深刻揭示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伦敦,他以培根的名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为喻,希望两国面向未来、开辟崭新时代……

【“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参观者在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内参观(2018年1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拿起桌上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饶有兴趣地翻看着:“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一个多月后,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到北大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编纂情况;赴北师大看望教师时提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在出访途中万米高空的专机上,与记者谈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少年读书学习,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鼓励年轻一代“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弘扬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

藏书阁里书声琅琅,吸引了总书记的脚步。他走进去,倾听学生们伴着古筝乐曲朗诵《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希望孩子多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

“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

【“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

这是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2014年12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魏蒙 摄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考察,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他告诉学生们,自己在青少年时代也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学。“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

“看好的文章,常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往往因为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内心会受到深深的触动。”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来到位于兰州市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这是位于兰州市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是兰州的特色名片。一条河指黄河,一碗面指兰州牛肉面,一本书就是指《读者》杂志。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他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更多细节请点击阅读全文:《习近平的读书故事》

当代国学的故事有哪些2

最是书香能致远。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读书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

他博览古今中外,从书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智慧;他身体力行垂范,用书香涵养民族精神力量。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书,陪伴着他的成长。

童年时,母亲带着习近平,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小人书。回来之后,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1969年新年刚过,辗转火车、卡车、徒步,不到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

村里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瘦高的后生有两个很沉的箱子”。直到与习近平相熟了之后,他们才知道,两个箱子里,原来装的满满都是书。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回忆道,“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

听说一位从北京来的知青有《浮士德》,他徒步30里去借;读诗词读得兴奋了,干脆跑到院子里放声朗诵,读过后喜欢的诗词大多都要背下来;读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他效仿主人公磨练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一到雨雪天就出去摸爬滚打。

乡亲们记得:“近平炕上都是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干了一天活后,晚上他还点着煤油灯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习近平曾回忆说,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

2013年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总书记又谈起当年情景:“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他熟读经典、手不释卷——

有一次,习近平与友人议论起《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问题。谈到从俄、日、德、英、法不同语言翻译过来的中文本各有侧重,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时,习近平感慨道:“这么一个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不容易。”

多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仍感叹,“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副市长的习近平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学习,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要重视序、跋以及书页下面和书后附录的注释,还有马克思、恩格斯之间有关《资本论》的通信内容。”“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张宏樑暗暗吃惊:“您怎么对《资本论》这么熟悉?”习近平回答,自己下乡时在窑洞的煤油灯下通读过三遍《资本论》,记了很多本笔记,还读过几种不同译本,最喜欢厦大老师郭大力、王亚南的译本。

2018年5月,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当年的读书心得:“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同陆树棠等友人谈论俄国文学,大家聊到托尔斯泰。

习近平说:“哪个托尔斯泰?”

陆树棠愣了一下,心里想:习书记这么有学问,难道不知道托尔斯泰的大名?

习近平接着说:“俄国有两个托尔斯泰。一个是列夫·托尔斯泰,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读过。还有一个是阿·托尔斯泰,他是剧作家和诗人。”

习近平提议编写一本关于正定的书。缺少电脑和网络的年代,资料奇缺,负责编写的同志犯了愁,只好找习近平想办法。没想到,习近平胸有成竹地说:“我手头有一整套《真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细记载。”

这些古籍,一共有8本,都是他从博物馆复印来的。

后来到浙江工作,习近平仍然保留着读县志、看古籍、品经典的习惯。在《浙江日报》撰写“之江新语”专栏,他旁征博引,《礼记》《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章句信手拈来。为大学生作报告,《大学》《孟子》《资治通鉴》《思想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如数家珍。

他俯仰古今、学而深思——

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提到诸多对他产生过影响的著作:

“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2015年10月,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已是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深情回忆起自己的读书心路:

“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2015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细心的人们发现,在他身后的书架上,放着一本《群书治要》。

这本由唐初魏征等编撰的匡政经典,被视作古圣先贤政治智慧与治国之道集大成者。

汲取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蕴涵的思想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将其融入治国理政实践中,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意义。

年轻时,他对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爱不释手。“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翻看‘三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冯梦龙当过福建寿宁县知县。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是山路。冯梦龙去时,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月。

习近平在宁德任职时,寿宁县的交通条件依然不便。在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只能踩着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步行前往。为了去寿宁县下党乡实地考察,他从早上7点半走到中午12点多才进到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

借《警世通言》告诫省部级干部“人心似铁,官法如炉”,读《四书集注》“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坚定为民初心,引《韩非子》“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敲响从严治党警钟……

在俄罗斯出版的《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一书如此评价:“仔细阅读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会发现里面引用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警句”“‘中国梦’凝聚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率先垂范,还躬行实践,推动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读书修德,知行合一——

在福建宁德,组织当地县委书记参加地委学习中心组读书班,扛着自己的书带大家一起学、一起读;

在浙江,要求绍兴领导干部背诵《兰亭集序》《钗头凤》,增进对当地历史文化了解;

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提出“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对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要求贯穿始终……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为大家指出读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智不竭”;

“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并努力带动和影响各界别群众开展读书活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深知文学艺术蕴藏的巨大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博览中外文学经典,涵养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

上世纪80年代,去河北正定工作前夕,他听作家王愿坚讲了柳青的故事。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定居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蹲点14年,《创业史》很多素材就是从14年的农村生活中得来的。

“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王愿坚对习近平说,中央一个文件发下来,柳青会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如果对人民的心声能了解到这个程度,那对施政是不是很有帮助呢?

32年后,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及这段往事,鞭策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

这次会上,他还提起“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的已逝故人贾大山。1982年,年轻的习近平到河北正定工作,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彼时的习近平是盼望老乡们日子能红火起来的县领导,而贾大山是一位来自群众、热爱人民的当地作家。饱含着对人民同样的深情,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习近平曾说:“文艺与从政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也有一些通行的规律”。多年后,他在《忆大山》一文中感念:“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从政与为人的参谋和榜样。”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

2015年9月,在美国西雅图,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文学情缘”:

“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巴黎,他细数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及著作,表明“了解法兰西文化,使我能够更好认识中华文化,更好领略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在莫斯科,他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句“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深刻揭示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伦敦,他以培根的名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为喻,希望两国面向未来、开辟崭新时代……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

历史长河汹涌澎湃,唯有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尽劫波从未中断。琅琅读书声中薪火相传,对学习的热爱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

在文明意义上,中华民族该如何实现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阅读,正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构筑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途径。

犹如开凿一眼清泉,习近平总书记立民族文化之根,用书香赓续中华文脉——

2014年9月,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以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的“小康”为例,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拿起桌上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饶有兴趣地翻看着:“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一个多月后,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到北大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编纂情况;赴北师大看望教师时提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在出访途中万米高空的专机上,与记者谈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少年读书学习,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鼓励年轻一代“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弘扬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

藏书阁里书声琅琅,吸引了总书记的脚步。他走进去,倾听学生们伴着古筝乐曲朗诵《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希望孩子多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

“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

谆谆嘱托、殷殷期盼。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考察,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他告诉学生们,自己在青少年时代也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籍,坚持一点一滴学。“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

“看好的文章,常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往往因为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内心会受到深深的触动。”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来到位于兰州市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是兰州的特色名片。一条河指黄河,一碗面指兰州牛肉面,一本书就是指《读者》杂志。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他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10多天后,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他再次提起“阅读”,希望国图“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图书馆建设。

早在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专程来到浙江图书馆调研,详细询问馆藏数量和古籍藏量、读者借阅数量、数字文献利用等情况,并仔细翻阅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等馆藏珍品。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春风浩荡,诗书飘香。

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和亲自推动下,放眼神州大地,书香氛围愈发浓厚,精神之花繁茂芬芳。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林晖、史竞男、王思北、徐壮)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3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当代国学的故事有哪些3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从这一章节开始,讲述战国故事。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下启大秦帝国,几百年间刀兵四起、动荡不休,最后秦国一统华夷,中国进入漫长的中央集权社会。

这是最坏的时代。以秦、楚为代表“战国七雄”欲霸天下,征战不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是最好的时代。百业俱兴、百家争鸣。人们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空前觉醒,科技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为后世大一统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

从今天起,《国学成语故事》以“国别”分类,以成语引故事,以故事说成语,首篇从大秦帝国开始,进入一段刀光剑影的历史。

(上)失意公子遇贵人

公元前267年,年近花甲的秦昭襄王遇到了伤心事——太子死了。

好在那时没有“计划生育”,昭王还有别的儿子,两年之后,昭王另立安国君为太子。

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和一个特别宠爱的妃子,来自楚国。可惜没生儿子,但安国君依然立为她为正室,号华阳夫人。

在安国君的姬妾中还有个不受待见的夏姬,生了个儿子叫异人(后认华阳夫人为妈,改名子楚)。子楚长大后,被送到赵国当人质,但期间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气得牙痒痒,对子楚冷脸以对。

更令子楚郁闷的是,因为自己是庶出,秦国不给“工作经费”,赵国也不太待见,子楚生活困顿,光景惨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顾影自怜的子楚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位来自异国的富商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富商叫吕不韦,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一个贱买贵卖,搞“国际贸易”的“二道贩子”,啥也没有只有钱。

一天,吕老板到赵国首都邯郸经商,恰巧遇见形单影只、自怨自艾的子楚,吕不韦非常激动说:“此奇货可居。”

第二天,吕不韦收拾停当,登门拜见子楚说:“我能广大您的门庭。”

子楚看他口气不小,认定就是个大忽悠,于是笑着说:“你还是先广大你的门庭吧。”

吕不韦说:“您还不知道,我的门庭要等您来广大。”

子楚似乎明白了什么,就留下吕不韦长谈。

吕不韦说:“现在秦王老了,安国君是太子。我听说太子最宠爱华阳夫人,可惜她没有儿子。尽管如此,能决定太子人选的却只有华阳夫人。现在的问题是您兄弟众多,您在中间,而且又在外做人质,照这样下去,太子的职位永远落不到您身上。”

子楚说:“这些我早想到了,可又能怎么办呢?”

吕不韦说:“我知道您手头不宽裕,但是我多少有俩钱,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到秦国去游说,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您为太子。”

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尽管子楚心存疑虑,但还是立刻叩首拜谢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分秦国土地与您共享。”

(中)子楚得立 吕氏显贵

说干就干,吕不韦索性生意也不做了,拿出五百金给子楚,让他做生活和交际费用,又拿出五百金购买了大量奇珍异宝,西去秦国游说。

要说这吕老板真不简单,来到秦国后,他先找了一个“中介”——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贵重礼物统统送给华阳夫人说:“这都是子楚的一点孝心。子楚虽然在身在赵国,但是在他心目中,您就是天,经常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您。”

其间,吕不韦还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夸奖说,子楚聪明贤能,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天下,比“网红”还红(战国时代不但拼爹,还特看重一个人的人脉资源)。

华阳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看时机成熟,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她说:“以色事人者,色弛而爱衰。您现在受到太子宠爱,但是没有儿子,如果现在不选择一个贤能和孝顺的立为继承人,并像亲生儿子一样照顾他,等你年老了,新太子继位,你可就坐冷板凳了。再说,漂亮女人到处都有,你能保证一直受宠吗?”

一句话戳中了华阳夫人的心窝子。姐姐趁机说:“我看子楚就很不错,聪明贤能又孝顺,他也知道如果没人帮助,凭他的身份和地位,当太子根本没戏。如果你拉他一把立为太子,你就是他最大的恩人,一生都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一番话说得华阳夫人频频点头。此后,华阳夫人不时给安国君吹枕边风,说子楚如何贤能,如何有人脉,如何如何孝顺。然后说着说着就梨花带雨说:“我有幸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没有儿子。我希望立子楚为太子,以后能有个依靠。”

安国君答应了,和华阳夫人刻下玉符,立子楚为太子,并送给子楚很多财物,让吕不韦做他的老师,很快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在辅佐太子期间,吕不韦和赵国一位能歌善舞的绝色女子同居,女子有了身孕。

一天,子楚到吕不韦家喝酒,正好碰见赵女,就站起身向吕不韦敬酒,请求把女子赐给他。

吕不韦很生气,或者说假装很生气,但转念一想答应了子楚的请求,但隐瞒了她怀孕的事。而且据《史记》记载,女子怀孕十二月才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始皇帝嬴政。

当然,此事的真实性究竟如何千百年来争议颇多,这里不做考据,备为一说。

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继位,立华阳夫人为后,立此时已经逃回秦国的子楚为太子。后来,赵女和嬴政也被赵人护送回到了秦国。

安国君只当了一年皇帝就撒手人寰,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并于前249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以洛阳十万户为其食邑,鼎盛时,吕家仅奴仆就有上万人。

昔日的吕老板,今日的吕丞相,梦里都要笑出声来,这笔“风投”实在太划算了。

(三)秽乱后宫 失势自杀

吕不韦没有想到,庄襄王竟然也是短命之人,在位三年就撒手西去。太子嬴政继任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呼为仲父。

当时嬴政还小,吕不韦就和昔日情人赵女鸳梦重温,重新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后来,嬴政一天天长大,但赵女的情欲却越来旺盛,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于是就找了一个叫嫪毐(lao ai)的超级猛男冒充宦官进宫侍奉。

后来,赵女有了身孕,为了掩人耳目,就迁居雍宫居住,并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

因为攀附上了太后这棵大树,嫪毐屌丝变凤凰,鼎盛时家中仆从多达数千,想走他门路捞个一官半职的门客就有上千人。

然而德不配位,必有余殃。前238年,有人告发嫪毐不是宦官,并和太后有了儿子,甚至想有朝一日让自己的儿子当秦王。

嬴政勃然大怒,命令法官严查此事,随之将嫪毐灭三族,而且法官还进一步查实,此事和吕不韦有直接干系。

嬴政本想杀掉吕不韦,但念及他有大功于父王,再加上很多人为他求情,嬴政没有将吕不韦绳之以法。

秦始皇十年十月,吕不韦被免职,并赶出京城,迁居河南的封地。

或许吕不韦的名声实在太大,又或许吕不韦以为灾祸已过,赋闲一年多之后,吕不韦在河南的家中又挤满了各诸侯国的宾客和使者。

早有细作回报嬴政,嬴政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于是写信斥责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和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和家属赶快迁到蜀地去。”

吕不韦见嬴政开始翻脸不认人,担心以后引来更大的灾祸,于是饮鸩自杀。

外话音:

问:走到这一步你后悔吗?

答:一点也不。如果有来生,我还会这样。君不见乡野之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鸡鸣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仅饱食而已。而那些贪墨之吏,天天花天酒地,吃尽穿绝,即便不慎落马,监禁几年而已矣。值!

国学经典欣赏: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於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於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

——《史记·吕不韦列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