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什么题材的故事

2022-10-25 22:59 作者:光明网 围观: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三位来自一线工匠们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什么题材的故事1

他们虽然没有专家、工程师般的响亮头衔,但却有着非凡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创新本领,凭借着十年磨一剑般的钻研精神和那股不达目的不服输的劲头,在平凡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工匠技艺世代传承的价值理念,也是我们开启新征程,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时代需要。

近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联想武汉产业基地三位产业技术一线老工匠,通过讲述自己真实的创新故事,完美演绎新时代技术工人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在这个温暖的春天,让我们追随这些劳动者的步伐,聆听他们平凡却又不凡的故事,向劳动者致敬。

李贵成:

电工大拿“临危受命”确保设备安全“零”事故

一台手机从物料进厂到贴片焊接、部件检测,再到组装和整机检测,最终包装与交付出厂,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产线强电电路的精心设计和质量管控。

在武汉产业基地有这样一位被大伙熟知的设备安全守护者,他叫李贵成。一直保持着289台设备线路安全“零”事故的记录,在过去9年时间里,参与了15个厂级改善项目,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电工专业知识。

“因为我是搞设备服务的,搞设备这一行,我喜欢钻研。”采访伊始,李贵成就亮明了自己的制胜法宝。

据他回忆,建厂初期,整个厂区里没有桥架一片空白,没有桥架意味着生产过程中设备线路完全暴露在外,极易造成安全隐患。上级把他叫到办公室要求两周内一次性架起24个桥架才能满足生产需要。

“当时条件极其有限,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合适的材料,技术方面很短缺。”临危受命之际,李贵成很快组建了一个6人小组“突击队”,夜以继日地作业,一项一项地去解决困难,没有材料他们就利用原来供应商不要、剩下来的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研究出了一系列方便、快捷和安全的新方法出来。

“整整两个星期我们把所有原供应商不要的材料进行手工打造,最终24个桥架按时按点完成交付作用”。

每当回想这段往事,李贵成心里仍自豪满满。多年来正是凭借着这股子拼劲和闯劲,他才成为大家公认的电工大拿。

刘元刚:

主板维修“门外汉”变身质量控制“把关人”

随着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各种电子元器件电路信号交联数目庞大,系统复杂度呈指数式增加,主板维修集成度高,修理难度大,多件产品故障排除,一度成为业界拦路虎。

在联想工作16年的刘元刚主动挑起这份重担,他告诉记者如果把主板维修比作是给病人治病的医生,如何能快速的判断“患者”生了什么病,而且能马上把“病灶”切除是制胜的关键,而电流类缺陷板的诊断就好比“疑难杂症”中的杂症,通常维修好一台电流缺陷板,大家会先用手挨个触摸怀疑的芯片,观察其有没有发热迹象。

一旦没有发现,就只能“盲目”换料,维修成本高,且效率低。关键时刻,刘元刚迎难而上,通过对电路原理图的仔细研究摸索,自创了电流倒灌与压差性,并搭配红外热成像设备,极大程度提升了故障主板的诊断准确率,降低主板报废及物料成本,攻克了板件测试难题。

而这一切都是从“0”开始,刚入厂时刘元刚只是一名没有任何主板维修经验的“门外汉”,做学徒的前几年,由于没有什么基础,只能帮厂里的老师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活。

从主板维修“门外汉”变身质量控制“把关人”,除了刘元刚对业务的熟练程度外,与他参与武汉工厂的学历提升计划也有着紧密关系。早在2018年,他所在的单位就和武汉知名高等院校合作,利用高校的官方学习中心,给工厂员工提供一个学历提升平台,刘元刚顺利完成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继续教育专科学历。

此后的岁月里,他潜心学习扎根生产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认识各种类型的产品开始到精通主板上的元器件,熟悉工作原理,变身质量控制“把关人”,如今成为行业内标杆式维修技术人才。

甘友琴:

上天钻地“女汉子”被称工厂“活地图”

车间、仓库、办公区......经常看到一位健步如飞的女工程师,时而跟电、气、网打交道,时而又跑工地指挥作业,工友们给她起了一个外号上天钻地的“女汉子”。她就是甘友琴,主要负责厂房设施规划和现场改善,在武汉工厂工作的8年,从一名基层班组长成长为专业的IE技能专精技师。

2019年,武汉工厂的车间、仓库、办公区等车间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升级规划,这项任务落在了甘友琴身上,除了要跟电、气、网打交道,还得天天跑工地做实地勘测,同组的6人中也仅有她一位女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拿着一大本建设图纸穿梭在各车间了解车间线体和机房的电、气、网、GPS、测试信号等配置要求,每天在车间至少走上2万步,对于隐蔽管线,我逐一核对和定位”,接受采访时甘友琴说,为了能够方便查找,根据工厂建筑特点,创造了“甘氏标记法”,结合网格法,将建筑中的1万多个水、电、气点和上千条电缆走向入心入脑。

“我相信在工作和技术上,没有男生女生之分,只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甘友琴介绍,如今厂区7栋建筑,20万平方米里每个车间多少面积,多少生产线,每条生产线多少网络和电气配置她均熟记于心,只要有新的规划和故障排查,她都能随时找到精准定位点。

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六年下来,虽然记不清自己写坏了多少支笔,走坏了多少双防静电鞋,但却留着6大本自己手写的工作笔记,这些笔记本在后来的工作中,都成了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渐渐地工友嘴里那个“女汉子”的称号也变成了工厂活的“GPS”......

手记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开创未来。5月1日,劳动节,既是全国人民的小长假,也是各单位劳动者忙碌坚守的奋战日,无数产业一线的劳动者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劳动最光荣”的深刻涵义。

此次采访联想(武汉)产业基地的三位一线老工匠,他们虽然没有专家、工程师般的响亮头衔,但却有着非凡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创新本领,凭借着十年磨一剑的钻研精神和那股不达目的不服输的劲头,在平凡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在产业一线。

在这激情似火的五月,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成为劳动节所有为美好生活而努力的人最美的缩影。致敬每一位劳动者!

(文中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 中国日报网

有什么题材的故事2

革命先烈故事(一):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小侦察员张嘎

  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

  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x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x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x枪发给他使用。

  革命先烈故事(二):

  王璞

  王璞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王璞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我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

  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璞不仅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扫荡到王璞的家乡,王璞和乡亲们躲进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围了王璞和乡亲们。鬼子拿着汉奸带给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璞和***妈张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

  鬼子把刀架在王璞的脖子上,威逼他说出八路军兵工厂的枪和藏在哪里。王璞勇敢地推开鬼子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不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残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齐杀人惨案——野场惨案:118名无辜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岁的王璞、王璞的母亲、弟弟和奶奶。

  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

  王璞生前学习时用过的石板,站岗时用过的红缨枪,以及牺牲时压在身下,被鲜血染红的石块,陈列于中国革命博物馆。

  革命先烈故事(三):

  革命烈士郭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他在长沙侗官东山寺小学读书时,就一身正气,敢说敢为。

  有一次上作文课,郭亮写了一首题名《问问社会》的白话诗,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当局的腐败。这下子可触怒了反动派,郭亮立即被传进了东山寺自治所。

  郭亮从容不迫地走进自治所的大厅,只见所长懒洋洋地躺在榻上,正吞云吐雾地吸着x片。里间屋,传出了刺耳的麻将声。

  郭亮有意跺了一下脚,所长这才抬起头来,以审问的口气说:“你是学生,为何倡导邪说”

  “我一不提倡吸毒,二不提倡嫖赌,三不鱼肉百姓,四不坑害好人,怎叫倡导邪说”郭亮面无惧色,针锋相对。

  所长一惊:这学生好不厉害!他想了半天,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来:“你想诬赖不成!”

  郭亮冷笑一声,反问道:“我的作文既未贴在街头,又未刊于报端,岂能说是蛊惑民心再者,作文提问,乃学生之学业。学者不问,教者不容。

  请问,办学校是干什么的”

  一席话驳得所长哑口无言,只好让郭亮回去了。郭亮走出大门,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立即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治所门上:“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猪公、狗公、乌龟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存!”

  这副对联骂得痛快淋漓。老百姓见了无不拍手称快,扬眉吐气。

  革命先烈故事(四):

  刘伯承

  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阐公一齐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一齐组织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伯承到苏联学习,躲过了追捕。

  革命先烈故事(五):

  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进取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很多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我所携x药用光的情景下,黄继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终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向先烈致敬

有什么题材的故事3

南美部落的狩猎毒箭,如何为现代急救做出贡献?美容护肤的绿黏土,怎样成为治疗腹泻的基础药?大蜥蜴吉拉怪兽,竟给糖尿病治疗带来新的曙光?武侠小说里的“十香软筋散”到底是什么……译林出版社近日推出的《新药的故事3》,围绕着九种扭转顽疾困局的重磅新药,讲述了九个峰回路转的研发幕后故事。从银屑病、糖尿病到肢端肥大症、肺纤维化,从病理研究、药物研发到临床试验、上市审批,本书聚焦讲述实验室、科学家和制药团队经年累月地探索,带领读者一同见证人类挑战病痛的曲折历史。

新药研发的历史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人人都无法躲避的伟大斗争,这场斗争永远不会结束,也不可能结束。正如《新药的故事3》作者梁贵柏在后记中所说的:“如果大家确实很想了解健康与疾病、科研与制药的故事,一直有这个需求,我这辈子是写不完的。原因很简单:基础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才刚刚为我们揭开了健康与疾病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挖掘,去尝试。每一次成功都将是一个值得撰写的故事。”

《新药的故事3》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文风,聚焦诺西那生钠、思密达、阿普米司特、尼达尼布、司美格鲁肽、兰瑞肽、舒更葡糖钠等九种改变顽疾困局的新药如何诞生,又如何走入临床;一个个治疗里程碑如何平地惊雷,改变无药可医的绝境;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制药人如何通力协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提高人们的生活尊严。

这是一本知识丰富的药学科普书,同时也是一部有趣好看的医学故事集。这得益于作者的“跨界”功底,既是在新药研发一线奋斗多年的科学家,又是多年来孜孜不倦于为广大普通读者奉上科普知识的作家。钟南山院士曾这样评价作者梁贵柏:“作为一名理科出身的资深科学家,作者的文字素养可圈可点,尤其是在解释新药研发的科技背景时,并不令人感到艰深和乏味,而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

梁贵柏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20世纪80年代后期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留学,并获博士学位,在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梁贵柏在默沙东实验室工作多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之后,他终于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即“在将来离开默沙东之前,我希望能设计一个新型的化合物,通过药效与安评,进入临床试验”。在2型糖尿病新药西格列汀的研发过程中,梁贵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设计和优化,临床候选药物的推荐以及合成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因为他经历过研发新药失败的沮丧,也感受过成功带来的喜悦,他对新药研发有自己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当年,他离开默沙东实验室,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在与国内药界同行接触并进行合作的过程中,经常谈论有关新药研发的各种问题,感到有必要为国内的同行写一本关于新药研发的书。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他的第一本专业科普书《新药研发的故事》在2014年初出版。5年后的2019年,梁贵柏的第二本通俗科普读物问世了,定名为“新药的故事”。后来梁贵柏笔耕不辍,接着讲述制药和制药人的故事,在新冠疫情中的2020年出版了《新药的故事2》。

前两本“新药的故事”分别讲述了10个重要新药的故事,那么,《新药的故事3》又写了哪些故事?也许有的读者会想,真有那么多故事可写吗?梁贵柏在本书后记中就表示:真有!他说:“现在我们可以精准定位基因变异,很多遗传病都可以在很早期,甚至产前做基本无创的精准诊断。我不止一次讲过,精准医疗的基础是精准诊断。如果我们不知道两个患者的不同之处,‘精准’又从何谈起呢?现在我们有了人类基因图谱,再加上准确、快捷和廉价的基因测序,就可以精准地诊断尚未出生的患儿哪一条染色体上的哪一个位点出现了怎样的变异。从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到致病基因的修复和调控;从生物工程的替代酶(见《新药的故事2》第九章《追根寻源戈谢病,对症下药思而赞》),到反义寡核苷酸的药物(见《新药的故事3》第一章《反义终成正果:诺西那生钠的故事》)……经常有朋友问我到底什么是精准医药学?这就是。不是未来,就在当下。说我们只揭开了健康与疾病的冰山一角是一点都不为过的,而我写的这些故事就是这露出水面的一角冰山上的几个晶莹的亮点。”

虽然同样都是介绍新药背后的故事,但《新药的故事3》也有很多新鲜的故事。对此,梁贵柏在书中写道:“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给制药工业提供了极具多样性的研发平台,这也许是它们之间最显著的不同之处。虽然以化学合成技术为基础的小分子药物依然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以各种新型生物工程技术为平台的药物研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引领着新的潮流。就拿反义寡核苷酸的技术平台来说,它经历了几十年的起起落落,承受着长久的寂寞,终于在遗传病的基因调控上找了自己的位置,修成正果。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去填补众多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再比如与传统药物截然相反的‘解药’这个概念,也已经不再是武侠小说作家的想象,而是切切实实的临床需求。无论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凝血功能的依达赛珠单抗(见本书第六章《血液的‘两面性’:血栓与抗凝》),还是麻醉手术后醒来能恢复肌肉功能的舒更葡糖钠(见本书第九章《真实世界里的‘十香软筋散’及其解药舒更葡糖钠》),都在它们各自特殊的医药领域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梁贵柏并不仅仅满足于传递专业科学知识,他更希望融入自己在多年科学一线实践中获得的独到见解,也融入自己对于医药、科学与疾病、健康之间关系的深度思索,毕竟,医药探索最终的目的在于人本身。《新药的故事3》融合科学与人文,既是科学普及佳作,也饱含人文思考。在讲述银屑病及其特效药阿普米司特时,梁贵柏就谈到了这种疾病不只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也让患者遭遇歧视,心理受创。他希望通过知识普及,使公众正确认识银屑病,重视和尊重患者;他也高度评价阿普米司特的作用,因为它不单单治疗顽疾,还给予患者走出病耻的珍贵机会。“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有效药物可以治疗这个疾病,让所有的银屑病患者从‘银’影里走出来,跟大家一起,在阳光下愉快健康地生活。”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病因是生存运动神经元基因1存在缺陷。它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其中婴儿患者的死亡率很高。经过成功的临床试验,诺西那生钠于2016年推出,作为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首个疾病改善治疗。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1000名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简称SMA)患者接受了诺西那生钠的治疗,显示出显著的疾病改善效果,改变了人生。然而人们认识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却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早在130多年前的19世纪90年代,一位名叫吉多·韦德尼格的奥地利科学家和另一位名叫约翰·霍夫曼的德国科学家就首先注意到,有几例患病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内出现了肌肉无力的症状,他们还了解到,这种情况似乎在这些家庭的其他成员的身上也出现过。于是,他们对这种神秘而又可怕的疾病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病理解剖发现,这些患病婴儿的运动神经细胞发生了退变,特别是在被称为前角的脊髓部分,主要与骨骼肌群相关。他们的研究工作使得脊髓性肌萎缩症得以确认和诊断,所以1型SMA通常也被称为韦德尼格—霍夫曼病。……虽然专家们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种罕见病的家庭遗传特征,但是,在基因层面发现SMA的遗传缺陷已经是100多年之后了。1995年,法国女科学家朱迪思·梅尔基和她的研究团队找到了与SMA这种遗传病相关的基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简称SMN1),并确定了该基因的DNA碱基序列。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SMA患者5号染色体上的SMN1基因都出现了问题,其中超过90%是纯合缺失。也就是说,有关这个基因的两个拷贝都出现了功能缺失性变异。(只要有一个拷贝正常就不会发病,但仍旧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因此,最常见的SMA类型也被称为5qSMA,此类型占SMA患者人群的95%。”

“新药的故事”系列前作曾获得钟南山、陈凯先院士推荐,《新药的故事》荣获2020苏版好书、第十一届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新药的故事2》入选得到2020年度书单,它们从题材到写作水准都独树一帜,受到广大读者和专业人士的认可。《新药的故事3》则获得神经生物学家、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所长梅镇彤,以及神经生物学家、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科作序推荐。梅镇彤与徐科称赞道:“新作《新药的故事3》依然保留了贵柏原有的风格,以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以他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把新药研发的科学真谛尽可能传递得准确无误,让读者了解每一种药背后的科学和技术。……我们相信,本书一定会像《新药的故事》和《新药的故事2》一样受到药理学、生理学、化学领域专业人员以及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对制药人来说则将是重要的启示;对普通大众来说,本书也不失为一本非常有益的科普好书,因为人类离不开药物,新药研发的历史也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