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包公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5 06:17 作者:安徽名人馆 围观:

包拯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安徽名人馆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包公的故事有哪些1

大家好,我是安徽名人馆“小名人之声”第17期小学员,我叫姜昕玥,今年7岁了,来自金斗路小学一年级,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包拯的故事。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之名。

包拯幼年时即已显示出非同寻常的破案才能。相传其七八岁还在读私塾时,有一天去儿时的伙伴家里玩,正好遇上一件怪事。小伙伴家当时是小有名气的财主世家,雇佣了不少丫鬟仆役。包拯去的时候,看到同伴的员外父亲正在院子里召集一大帮下人训话。天生对此好奇的包拯就在一旁侧耳倾听,原来是员外给新纳的小妾买了一对翡翠玉镯。小妾爱不释手,总是戴在手上四下里炫耀。不料今天一大早起来,小妾发现放在梳妆台上的玉镯不见了踪影,四下寻找无果,于是哭天抹地的来找老爷诉说。老爷闻听火冒三丈,随即召集所有下人问责。可下人们一问三不知,个个都不承认拿了玉镯。员外无奈之下准备报官。包拯围着一圈人等转了转,随后用手指着一个仆役道: 贼就是他!众人大惊,员外也有些怀疑,认为一个黄口小儿之言不可信。包拯胸有成竹道:若不信我可去他住处搜寻,我想他定来不及转移赃物出去!员外想想也是,反正也费不了多少事,就派人去搜寻。只一刻功夫,就在那人床下发现了翡翠玉镯。下人顿时瘫痪于地。员外大喜,问包拯如何识得贼人,小包公笑曰: 无他,乃感觉耳!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第六感觉吧。其实就是包拯察言观色,再凭推断得出的结论罢了。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包拯自幼就有异于常人的断案天才,其眼力观察以及逻辑推理方面比同龄人无疑高出许多。

本期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敬请期待下一期安徽名人的故事吧。

关于包公的故事有哪些2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题包公遗像》

我们在看古代案侦类的影视剧时,经常会注意到其中百姓跪地高呼“青天大老爷”的情节。

而这时大多数人应该就会想到包拯,不过你知道历史上的包公究竟有多廉洁公正吗?

包拯其人

包拯是北宋名臣天圣五年的时候,包拯登进士第。当时朝廷希望他去建昌县当知县,但考虑到父母与缘故,包拯并没有立即上任。

他深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于是决定先回家照顾父母,父母去世后包拯开始守丧,在孝期满后又在父母墓前住了10年,这之后才正式走马上任。

包拯一生担任过很多官职,且最难得的是他做到了“在其位谋其事”,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因为廉洁公正而备受百姓敬重。

由于包拯严格要求自己手中不许出现冤案错案,再加上他确实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因此百姓们也将包拯称为“包青天”

六亲不认

关于包拯的廉洁公正程度,很多人都用六亲不认来形容。据悉,南宋思想家朱熹曾与学生们讨论过“交际之道”,当时朱熹恰好讲了一个关于包拯的故事。

彼时包拯还非常年轻,他与一名姓李的同学就读于家乡庐州合肥的某僧舍。这两人均是品学兼优之人,再加上共同话题比较多,因此总是互有来往。

后来有一天,他们在学习结束返回各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位邀请他们做客的富翁。当时两人非常委婉地拒绝了这个邀请。

不过令二人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二人又受到了邀请。这一次包拯依旧拒绝了邀请,而李姓同学碍于情面便答应了富翁。

对此包拯表示:如果不注意小节与富翁称兄道弟,他日学成归来,做官的时候这些人情债难道不会影响公正吗?难道要在人家官司缠身的时候徇私枉法吗?

于是包拯果断拒绝了邀请,并与李姓学生逐渐拉开了距离。

铁面无私

除了六亲不认外,很多人也用铁面无私来称赞包拯。在宋仁宗嘉祐三年的时候,包拯出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

当时三司使张方平一直在利用手中的职权,低价收购一位商人的住宅,以便自己能够获取足够多的利益。

包拯知道后非常愤怒,他认为三司使是朝廷最高财政官员,一定要足够公正廉洁,张方平显然不符合这一点,于是包拯上书弹劾了张方平

等到案件审理清楚之后,张方平直接被罢免。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包拯究竟有多铁面无私。

总结

正是因为包拯过于公正廉洁,因此他的朋友以及故人都逐渐离他而去。传闻在当时的官场上,包拯可谓是“形影相吊,门可罗雀”

这样一个人面对着孤独从未妥协,他执拗地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臣。



关于包公的故事有哪些3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古今清廉故事精选》选取了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清廉文化故事,重点选编了当代领导干部、共产党人清廉从政、执政为民的典型事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古为今用的政治智慧和清廉养分。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铁面无私的包拯》之“为民伸冤披肝胆”。

为民伸冤披肝胆

包拯一生中很长时间是担任掌有实际办案权的要员。他曾经亲手处理不少案件,为百姓审清很多冤案,为百姓讨回公道。

嘉佑元年(1056年)12月,包拯第三次奉调入京,任开封府知事。开封府是当时京师所在地,皇亲国戚、宦官权贵众多。他们直通皇帝,有后台,有靠山,政令不易推行。据史书记载,在北宋的100多年中,担任开封知府的有180余人,人事更动频繁,反映出京官难当的事实。包拯到开封府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不合理的诉讼程序。原来百姓申诉,须把状纸先递交给门牌司,有人就从中勒索钱财,营私舞弊。包拯取消这一程序,衙门大开,使百姓能直接向他递交状纸辨明曲直,这样,有理无钱的黎民百姓就能申冤雪恨了。

包拯平日常板着面孔,难得一笑,但执法非常严明,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包公到任后的第二年,流经开封的惠民河暴涨,洪水淹没了大批民房。包拯视察灾情,发现许多达官贵人在河边建有私家花园,楼台、亭阁、水榭触目皆是,两岸伸延而出的地基和建筑物使河道变窄,导致水流不畅,泛滥成灾。包拯要求他们拆除“违章建筑”,但这些官宦人家借口有地契不拆。包拯经核查发现他们的地契全都是弄虚作假,就当场命令立即拆除,而且把这些人的名单一一上报朝廷,追究其罪或撤其官职。

如果说弹劾不法的皇亲国戚,杜绝外戚窃权的通路和避免外戚擅权的悲剧,是包拯从政的一大历史功绩,那么,大力平反冤狱则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称颂的又一大功劳。

前文提及的那个王逵,在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竟然非法预征数十年的谣役,并且限令百姓折交现金。有人变卖房屋、典押田地亦无法缴足这笔钱,王赴就规定其佃户陪纳。这样一来,有的逃进深山老林,有的聚众揭竿反抗。一些州县小官稍有不从命的,王逵就对他们施以酷刑,被其迫害致死者“难以数计”。消息传到京城,王逵怀疑是洪州前任知州卞咸在告发他,于是指使爪牙诬告卞咸,为此受到株连的人竟达五六百。包拯闻知这起骇人听闻的大冤案,震怒之极,他向仁宗皇帝一连递交七道奏折,在奏折里详细列举了王逵的罪行,极力主张依法严惩。他说:“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以示惩戒于后哉!”包拯还指出:“若命酷吏为之司职,而令一方之民独受其患,是一夫之幸而一方之不幸也。窃恐伤陛下爱民恤物之心。”言辞痛切淋漓,无情揭发,无所畏惧。在包拯披肝沥胆、舍命直谏之下,仁宗终于被感动,下诏细察严办,这一惊天冤案才得以昭雪。

庆历年间,中央掌握司法大权的审刑院、大理寺收到的案件年年有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捏造事实、诬陷忠良和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因此与日俱增。许多孤弱无援的百姓往往惨遭重刑,而一些豪强刁民却逍遥法外。包拯针对这种社会现象,竭力主张平反冤狱,发挥监察机关的权力,几次在奏疏中深刻地揭示出酷吏的作弊和造成危害的严重性,同时还具体提出了纠正酷吏弊端和避免冤假错案的办法。他主张仁宗诏令宰相精选一批清廉能干的官吏去代替那些苛刻、残忍的转运使和提点刑狱,使那些酷吏不能再继续为所欲为。这次仁宗倒很爽快,他很快采纳了包拯的办法,从而有力地制止了酷吏的舞弊行为,亦降低了产生冤假错案的概率。包公为民申冤的思想和行为,虽然在整个封建社会只是风毛麟角,但犹如长夜之光、久旱之霖,是民众急切盼望的。

今天,在开封波光激净的包公湖西畔的包公祠,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那里瞻仰正气千古的包公。大殿正中高悬着“铁面无私”的匾额,两侧陈列着妇儒皆知的三口侧刀和一组塑像——包拯左手高托乌纱帽,右手直指浑身颤抖、恐惧万状的赵王,看了这不绚私情、勇铡奸逆、为民除害的情景,凡有正义感的人都会感到痛快而回肠荡气。包拯任开封知府只有年余时间,但在开封人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包拯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人公简介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东乡(今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曾任知州、知府和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又担任过监察御史、兵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重要职位。尽管一生仕途,晚年位高权重,但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勤政爱民,死后被朝廷赠予礼部尚书,溢号“孝肃”。


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