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陕西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2-10-25 06:15 作者:中国日报网 围观:

陕西擦亮秦腔文化名片——为传统文化创新赋能,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日报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陕西的历史故事有哪些1

核心阅读

在陕西,秦腔不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们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文化元素。近年来,陕西通过“秦腔+”跨界尝试、创排新剧目、丰富表达方式、推动文旅融合等,让秦腔唱得更响亮,让这张文化名片更闪亮。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句民谣道出秦腔在陕西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如今的秦腔不只有“吼”出来的高亢激越,更以愈发新鲜多样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喜爱。

巧笑嫣然,水袖摇曳,秦腔虚拟数字人“圈粉”不少年轻人;将传统戏曲搬上大银幕,秦腔3D电影《三滴血》让观众感受经典魅力;《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关西夫子》等秦腔现代剧、新编历史剧续写时代弦歌……近年来,古老的秦腔艺术正在通过多种方式亲近群众,焕发新活力,将陕西的这张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跨界,打通沟通渠道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樱桃小口,眉似柳叶,清嗓悠扬,水袖曼舞,一名秦腔小旦款款而出。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这个名叫秦筱雅的虚拟推荐官让人耳目一新。

在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的先导片中,秦筱雅与摇滚歌手同台献唱,完成了一次有趣的跨界演出。西安市民李柳感到很新奇:“原来秦腔也可以这样‘潮’。”

“秦筱雅的人物形象和动作采用三维建模完成,一般动画人物的整体解析建模大概只要3万个面,但这次仅头饰建模就达到了70万个面。”秦筱雅设计制作团队成员张曦说,“我们希望通过制作数字化代言人,拉近秦腔与年轻人的距离,让更多人爱上秦腔。”

6月15日,秦腔3D电影《三滴血》在西安首映。《三滴血》创作于1918年,是西安易俗社的经典剧目,1960年就曾被制作为黑白电影。“老电影《三滴血》我也看过,这次的3D版好像自己就站在舞台上,演员就在面前唱似的,跟在剧院看戏的感觉很不一样。”一名老戏迷看后兴奋地感慨。

市场太小,听戏的人越来越少,是秦腔业内人士的普遍感受。“多元的文化娱乐方式兴起、城镇化步伐加快都是戏曲变成‘小众’的外部因素。”秦腔史研究学者苏育生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戏,秦腔包含着西北地区深厚的文化基因,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思考如何巧妙地将唱腔、服饰、仪态、舞台等文化元素有效利用,增加秦腔的吸引力,让秦腔符合现代文化品位。”

“秦腔+摇滚”“秦腔+动漫”“秦腔+电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秦腔+”让秦腔跨界出圈,探索传统戏曲现代传播的更多可能性。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寇雅玲说:“要找到秦腔文化与当代观众沟通的新渠道。只有不断为传统文化创新赋能,才能让秦腔在兼容并包中不断成长,让秦腔在陕西唱得更响亮。”

创新,演绎时代故事

“听了秦腔,肉酒不香。”戏迷们这样形容对秦腔的痴迷。如今的秦腔创作也在求新求变,吸引更多观众。

今年5月,秦腔现代剧《守护者》在西安上演。台上,层叠林立的楼宇让不少观众感到新奇。生动的舞台效果是由一面168平方米的“冰屏”完成的,这种透明的显示屏极大丰富了舞台视觉语言。“有的秦腔剧还会用到多块移动的‘冰屏’。”《守护者》导演、三意社艺术总监何红星说,“近年来,现代舞台美术设计被大量运用在秦腔剧的创作当中,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

秦腔音乐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秦腔表演的乐队只有几个人,现在大型的秦腔剧会用到五六十人的民乐队。比如拉弦乐器,我们就会用到高胡、中胡、二胡等,给观众更丰富立体的听觉享受。”何红星说。

秦腔的当代创作对演员也提出了更多挑战。“不少戏迷都说我这次是‘脱胎换骨’。”35岁的青年演员王航说。今年6月,秦腔新编历史剧《诗圣杜甫》在西安上演,王航饰演主角杜甫。“新创剧目对演员创造力的考验极大。比如其中的一场高潮戏,我原本是收着唱,而导演要求我将情绪爆发出来,真正上台后,我才懂得其中的奥妙。”

最近,秦腔导演王化武正在排演一部讲述返乡大学生带动群众致富的新戏。他认为,秦腔创作应当找到传统与时代的结合点,“提升舞台的感染力,要丰富我们的表达手段。”近年来,陕西创作了一批质量高、口碑好的秦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要创作出能与当下现实生活同频共振的优秀现代戏作品,需要反映百姓的心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

目前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戏迷不爱看新戏,年轻戏迷领略不了传统戏的魅力。“这说明秦腔的抢救传承迫在眉睫。”苏育生认为,“创新的前提是传承。许多秦腔表演者的唱腔、表演、特技与老艺人有明显差距,随着受众审美意识的提高,自然要对艺术深度有更高要求。要系统地研究总结秦腔传统技艺,各剧团应当有继承总体规划,充分创造条件培养接班人。”

融合,传承城市文脉

秦腔脸谱、传统戏楼,唱腔飘入耳畔,精致的浮雕诉说百年往事,这里就是易俗社文化街区。2021年9月,这个以秦腔剧团易俗社为核心的秦腔文化展示区正式开放,集“馆、展、演、旅游、体验互动”于一体,成为展现西安城市文化的新窗口。

成立于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社团。为了让秦腔拥抱更多观众,易俗社文化街区应运而生。

在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设中,不仅易俗大剧院得到了硬件提升,让观众能够得到更好的观戏体验,还新增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让游客可以领略秦腔文化和易俗社的百年历史与艺术成就。在地下一层,情景式文化街区还原了老西安的许多文化生活场景,为易俗社文化街区增添了不少烟火气。

“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设整合盘活了周边的硬件资源,让秦腔文化有了更有力的传播载体,不仅保留了浓厚的秦腔艺术文化气息,更为城市增添了活力。”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说。

每到周末,紧邻西安城墙的三意社小剧场都有好戏开场,精彩的折子戏和名家清唱让观众感受秦腔的魅力。何红星介绍,这个小剧场由有100多年演艺史的三意社与西安城墙景区联手打造,让更多游客在短时间内可以领略秦腔艺术和关中文化。

在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何桑看来,戏曲艺术与城市文化是融合共生的,戏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城市的文化气质。“应当鼓励推出具有秦腔艺术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沉浸式体验场景和主题旅游线路,鼓励合理利用秦腔艺术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这样才能培养熏陶更多年轻的戏曲工作者和受众,戏曲保护传承才能永葆活力。”何桑说。

《人民日报》( 2022年09月15日15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陕西的历史故事有哪些2

#头条创作挑战赛#

19年自己背着包,一个人去坐了二十个小时的火车,从广州出发到的西安;

火车站出来就是古城墙,转车到钟楼鼓楼附近住宿;

我是一个很喜欢规划路线的人,每天都出去玩了很多景点,因为出去玩时间少,一定要避免走回头路,来看看我是怎么走的!

1. 钟楼、鼓楼买联票(单买30,联票50)上楼打卡,看下西安城的繁华;钟楼准点打钟,十点打十下,钟声震耳。

2. 下楼就到附近的回民街吃个泡馍,吃不惯羊肉的点牛肉;其实我陕西盆友说,本地人基本都是吃牛肉的,羊肉推荐柳枝羊肉串,配个肉夹馍,biangbiang面也要试一下;不过北方饭量大,这些美食得分好几天才能打卡完。

3. 出来后上城墙,需要买门票;上城墙后,租车骑一圈,看看城里城外的风景;那时候刚好中途飘了雪,南方人第一次看到雪的激动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4. 晚上逛一下回民街,晚上的灯光一打,感觉穿越了一般,跟白天完全两个样;


第二天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有部分展馆要门票,门口有很多大叔阿姨在卖书签,不贵;看过《国家宝藏》的一定会像证实来打卡,看看那些故事的文物。

博物馆出来不远处就是大雁塔,是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的砖塔。需要门票,塔前是玄奘法师的法相;

而法相面朝着的就是大唐不夜城,是西安最繁华的地方。建议晚上来逛,灯光一开,从古风古色的古都氛围中脱颖而出,整一个变样,成为潮人打卡点。

第三天可以去下大唐芙蓉园,多座仿古建筑集群,可以租一套古装,化上妆发,可以在园里逛好久。晚上可以买个演出票,看一场盛大的演出,真的满足。

西安最不缺的就是遗址,可以到曲江池遗址公园看下秦二世墓,不需要门票;青龙寺遗址公园也是免费的,虽然是后来盖的,但是园区也挺好看;再去看看兴庆宫公园,也是免费的。

最后一天收拾好,一大早到火车站寄存,然后登上去临潼的车。来西安怎么能错过兵马俑!门票有点贵,但是一定要带个导游,导游绘声绘色的给你介绍当时是怎样发现的,又面对了什么困难;当时出土的时候兵俑是彩色的!

看完就结束了西安之旅,因为时间原因就没有去华山;至于华清池,当地人介绍说冬天去真没啥,春天还可以去看看花!

陕西的历史故事有哪些3

最近,写电视剧《雍正王朝》方面的文章比较多,我的这个账号快成了解读《雍正王朝》的专栏。

那么今天,咱们不聊《雍正王朝》,聊一些更有趣的,也是笔者之前曾经研究过的话题:青铜器。

青铜器,大家经常在博物馆里历史文物展区看到,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那些传世至今的青铜器,有的雄浑大气、有的小巧玲珑,无不展现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工艺技巧。

在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技术,并不是普遍存在,而是掌握在少数人、少数群体手中,而且青铜器铸造所需的铜、锡、铅等资源,也往往被少数人所控制着。这少数人自然是当时历史阶段的最高统治者。

青铜器这种特殊的属性,使得无论是青铜器本身的铸造问世,还是其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其背后往往会和彼时的大时代背景相关联。

因此,当我们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放到历史场合中去探索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青铜器问世的背后,往往关联着更多有趣的历史事件。

(一)越王勾践剑

对于这把宝剑,相信很多朋友都不会陌生。

越王勾践剑,号称天下第一剑,剑身手柄处刻有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显然这把剑和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勾践密切相关。

这把剑的精妙之处无需我多言,不过有个真相却耐人寻味:越王勾践的佩剑却是出土于楚国的墓葬。

这个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呢?

我们知道,楚国、吴国、越国,是春秋时期,位于南方的三个诸侯国。其中,楚国和吴国世代为敌,吴国为了对付楚国,暗中结交楚国的宿敌晋国,借助春秋霸主晋国的力量,压制楚国。同时楚国为了牵制吴国,也不断扶持和吴国相邻的越国。

这种外交策略被称为“远交近攻”。

而历史上,勾践为了和楚国交好,的确曾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楚昭王。

结合这个历史背景来看,越王勾践的佩剑出现在楚国的墓葬中,似乎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因为这把佩剑有可能是楚、越二国关系密切时期,作为赠品进入了楚国,甚至不排除是作为勾践女儿的嫁妆,送给了楚王也未可知。

当然了,还有另一个原因也是有可能的,那就是春秋末期,楚国接连灭了吴国和越国,然后将勾践的这把佩剑作为战利品带回了楚国。

因为这时候吴国不存在了,与之相邻的越国,对楚国没有了利用价值,也就成为了楚国的猎物,两国之前曾经的友好往来变成了历史。

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那么这把越王勾践剑所见证的历史,或许更为复杂、更令我们感慨唏嘘。

二、秦始皇铜车马和马踏飞燕

这是收藏于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秦铜车马,相信去过西安的朋友一定听说过它,甚至还在博物院内一睹它的风采。

乍一看这件青铜车马,威武雄浑,让观者无不遥想到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治下的军队扫荡六合、一统天下的雄浑气势。

不过,如果我们用它对比另一件青铜宝器“马踏飞燕”,或许咱们还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端倪”在哪里呢?

显然,马踏飞燕中的这匹马,要比秦铜车马中拉车的马,腿更长、更有力,整体体型更为高大。

这是什么原因呢?

秦铜车马中所展现的马匹,还是彼时华夏中原地区马匹的种类,比较矮小、腿短,作为战马的话,在中原地区对付诸侯国还行,但是对阵西域匈奴等外族的骑兵,马匹的劣势就凸显了出来。

秦之后,西汉武帝发誓要将匈奴人彻底打败。想要战胜匈奴,就要战胜他们的骑兵,想要战胜他们的骑兵,就要拥有比匈奴的马匹更优秀的战马。

为此,汉武帝曾经不惜一切代价,命将士从西域大宛国带回几千匹身材硕健的宝马,并与中原地区的马匹进行配种杂交,大大改善了中原马匹的品质和战斗力。

有了优良的战马,大汉军队在面对匈奴骑兵之时,便可形成对攻之势,再加上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汉朝终于以战止战,将曾经连年进犯我边境的匈奴人,赶到了漠北。

“马踏飞燕”青铜器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如今的甘肃地区,彼时甘肃早已成为汉朝屯兵开垦,用于震慑西域诸国的重镇。而“马踏飞燕”这件年代久远的青铜器,则向我们展现了彼时汉朝军队的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三、曾侯乙编钟

正如我前文所说,由于青铜器制作的原材料所限和工艺所限,每一件青铜宝器诞生的背后,都必定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时代,并且所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区域。

对于曾侯乙编钟这类既有着繁杂的工艺、又有着巨大体量的青铜重器,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曾侯乙是个人名,他是位于江汉地区的曾国国君,曾国在历史上又被称为“随国”,曾侯乙的先祖即南宫括,是辅佐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的重臣。

周朝建立后,正是南宫括和周王室的亲密关系,他被分封到了江汉地区,建立了曾国,目的就是替周王朝驻守南方。

而江汉地区铜矿资源非常丰富,曾国人便利用这难得的珍贵资源,大力发展青铜冶炼技术,所制作出的青铜器,无论是工艺还是造型,独步天下。

曾国虽然面临着春秋霸主楚国,不过两个国家的关系却处得还不错。

历史上,楚国的两个君王楚成王和楚昭王被政敌四处追杀的时候,曾国还曾经为他们二人提供了收留庇护,并助其复位。

而纵观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楚国的青铜器技艺也是非常发达,想必也受到曾国的很多影响和技术传入。

今天只是简单聊了一下越王勾践剑、秦铜车马、马踏飞燕、曾侯乙编钟这几件著名的青铜宝器背后的历史故事。

正是因为青铜器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寓意,所以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底蕴非常的深厚,甚至亲自见证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当我们将之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每一件青铜宝器所能见证的历史更显得尤为厚重和深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