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其内容和表现手法)

2022-10-26 23:42 作者:洞悉微视界 围观: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洞悉微视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1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诗经》内容向上,思想丰富,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期间的311篇诗歌,是儒家“五经”之一,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件瑰宝。

在先秦时期,《诗经》被称作《诗》,后在经西汉文人的推广,《诗》的文学地位逐渐提高,甚至被尊为儒家经典,然后更名为《诗经》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诗经》共分三部分,分别为风、雅、颂。“风”指民风、土风、风谣,囊括了15个地域的民歌,所以又叫“十五国风”,收录160首各地民谣,为《诗经》的主体内容;“雅”指正声雅乐,下面又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两部分;“颂”专指祭祀时的乐章,它下面又被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共收录诗歌40篇。

北宋时期,辽国派来使者,以一句绝对“三光日月星”要北宋王朝应对。上句有“三”,后面是三件事物,下句不能用“三”,但还得有三件事物,极为难对。翰林学士苏东坡苦思冥想后对出了“四诗风雅颂”,原来“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两者又各不相同,辽国使者十分钦佩。

《诗经》中收录的诗歌都没有具体的年代,历史学家推断,“颂”和“雅”出现的年代应该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时期,“风”大部分应该都出现在春秋前期和中期。从这些诗歌的性质来看,《雅》、《颂)大多数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创作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风》大多是民间创作的。

《诗经》共收录311篇诗歌,有6篇情况特殊,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属于吟诗范畴。据考证,这些诗当初是配乐诗,应该有音乐和舞蹈相结合,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乐谱和舞蹈失传了,仅诗歌流传了下来。

《诗经》有多种表现手法,分别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开创了中国文化史的新高度。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刘幼君

诗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具文学特征的文学样式,几千年来一直是我国文学史的主流。它是一种有韵律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根据《礼记.乐记》记载: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所以早期,诗歌与乐舞是一体的,诗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随着社会进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以入乐与否为区别,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出来成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就是入乐歌唱的,严格说它是歌。因为如此才被称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标志。


一、诗歌起源于上古社会的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和原始宗教


起源于劳动生产。人们在原始的生产劳动中,无论是狩猎,抵抗外族侵略,改造生存环境,防御自然灾害等等,都需要多人合作来进行,为了更好的完成或达到上述活动的目的,必须步调一致、言行配合,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劳动号子″或“劳动调子”。这种劳动号子、调子往往就是一种简单的吼叫,单音调。随着人类语言的丰富和发展,逐步演变为多音节、有停顿、有节奏、有明确意思,有丰富情感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例如石匠打大锤时哼唱的大锤调,石工号子;江河上的纤夫在拉船时的船工号子;还有修房造屋时哼唱的打夯歌(调子)等等。这些劳动号子和劳动调子调整了劳动节奏,增添了劳动情趣,缓解了疲劳,振奋了精神。

起源于两性相恋。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男女两性从相识、相恋,到相爱、相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纠葛,如嫉妒、吃醋和猜疑,如初恋、热恋、失恋和思念等等。在人类语言不丰富时,只有以简单的呼叫、呼喊来表示爱意或追求。例如"漂亮"、"美丽"、"好看"、"好棒"、"想你"、"啊呀"、"啊……"。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两性相恋的表示渐渐丰富起来,例如青年男女互赠私物以示爱情的情景。

《国风》中的"卫风·木瓜"

原文 译文

投我以木瓜 (你送我一只木瓜)

报之以琼瑶 (我赠你一块玉佩)

匪报也 (这不是简单的报答呀)

永远为好耶 (这是为了永远的相爱呀)


起源于祭祀。原始社会科学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如风雨雷电、生老病死。为表示敬畏、顺从之意,表达期盼与祈求,例如对风调雨顺、平安健康、获得丰收的表示。这些祭祀的语言,最初也只是简单的吼叫,单音节,也是随着人类语言文字的丰富发展,才表现为多音节、有节奏、有停顿、有感情的语言。


二、诗歌的发展


1,古体诗。最早的诗歌是先秦时代的原始诗歌,也称原始歌谣。那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文字。人们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的形式来表达。原始诗歌(各种号子、调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其鲜明的特点,诗歌题材涉及劳动生活的描绘,爱情生活的歌颂和自然生活的期盼。但毕竟没有文字记载,绝大部分没有留存下来。后来经过收集、整理,就成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再后来又有了《楚辞》,汉朝的《乐府诗》。

《楚辞》是战国时期我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屈原创作的,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楚辞》的本义是指楚地(今两湖一带)的言辞,除屈原外,楚辞还收录了宋玉、贾谊、东方朔等人的作品。

《汉乐府》是继《诗经》以后我国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与《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不同,它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的作品占有重要位置。他它采用通俗的语言贴近现实生活,用叙事手段刻画人物,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在典型的描绘中突出思想内涵,开拓了叙事诗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我国五言诗重要阶段。

《南北民歌》。由于南北方长期对峙,政治、经济、文化及民间习俗差距甚远,且自然环境各异,所以南北方民歌也各显风格、情调。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反映了纯洁、真挚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则粗犷、豪放,反映了北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南朝民歌中著名的抒情长歌《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经典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这个时期以"五言四句"为主,"七绝"、"七言"及杂言体也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很大。

"永明体″。它强调格律声韵,对后来唐朝格律诗发展影响甚远,产生于南齐永明年间。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为诗人们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其代表人物有沈约(浙江湖州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萧赜(齐高帝萧道成的长子,南朝第二任皇帝)。永明体是诗歌技巧变革,标志我国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古体诗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转折,是近体诗的前奏,它还提出了创作理念上的"四声(文字的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八病″。

2,近体诗。形成于唐代并得以盛行,为与古体诗区别,故取名为近体诗。它对格律极为严整,其主要表现为: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联,联有定对。与古体诗比较,近体诗的形式更加整齐、更为节奏,但同时也增添了更多的限制和约束。所以,诗歌创作的这些严格规定作用是两方面的,即有利于规范创作诗歌,让诗歌更趋成熟。相反却不利于诗歌发展,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限制。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拉开了边塞诗的帷幕。初唐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诗的定型。到了盛唐时代,五言和七言律诗、绝句形式完备,佳作如云、各尽其妙。诗的题材丰富广泛、内容丰富。山水田园、边塞风情、送行赠别、羁旅行役、友谊爱情、人情世态、咏史怀古等,无所不包、举不胜举。诗人层出不穷、名家辈出、流派并立、风格多样、异彩纷呈。盛唐诗对中国诗词最突出的贡献是诞育了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的诗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早已成为千世百代人的共识。中唐是唐诗的极盛时期,诗人辈出,作品更是群芳争艳,其中白居易取得了与李、杜并称唐代"三大诗人″的显赫地位。晚唐诗歌虽不及盛唐、中唐,但也出现了杜牧、李商隐等大家名手。

宋词兴盛于宋,但其发源在五代十国,甚至更早。词在唐代没有引起重视,到了宋代,词就以它的集大成精华,成了宋代最出色的文化,也出现了代表性的词人,如秦观、周邦彦、贺铸、苏轼、欧阳修、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杰出词人。

元明清时期相对于唐宋,虽然诗人词人不断,只是杰出的大家名家不多而已。

3,现代诗(也称新诗、自由诗)。开始于上世纪的五四运动。它以百话文为语言载体,适应当时的政治变革需要,基于与古典诗歌的彻底决裂,打破古典诗歌一统天下的局面,带来了创作观念的变革。从胡适,郭沫若,刘半农,王进之,冰心等人的积极响应和参与,现代诗经历了语言形式到内容的革命过程,重破了僵硬、呆板的格律束缚,树立了百话文的正宗地位,创造出了接近百姓的崭新的诗歌形式。只有现代诗的出现,才让诗歌成为了人民大众的诗歌。

现代诗经历了从校园转向都市的短暂繁荣,也经历了民族救亡和民族解放的重大时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涌现了大量的诗人,诗歌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新中国建立后,当时受政治环境的影响诗的主题也由赞美"新生活"转向了"继续革命″的激进情感。文革时期,大批诗人打成右派,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包括现代诗在内的中国诗歌也被排除出了主流文学之列,沦为了地下文学。改革开放后,大量诗人复出,写了不少"归来的歌″;青年人的"朦胧诗"开始出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进入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化娱乐以消费为主体,诗歌作为纯文学受到严重冲击,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读者期待和关注。现代诗与旧体诗一样,日渐失去了社会的优越地位,无法与大众流行的文化抗衡,逐步趋于边缘化。整个文学艺术大不如前,虽然有时也见"勃勃生机",但毕竟大势已去,不可逆转。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3

文\本刊特约撰稿 金满楼

“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在文化界可谓由来已久。不过,事物一向有两面性,有“不分家”的传统,也就有“分家”的相应做法。以后者而言,梁朝太子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就是其中一例。《昭明文选》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选编标准有讲究

萧统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开国皇帝萧衍的长子,因为去世后谥号“昭明”,所以历史上又称他为“昭明太子”。据《梁书·昭明太子传》中记载,萧统自幼聪颖好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虽然贵为太子,却为人谦和。因为喜爱文学的缘故,萧统“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

古画《归去来兮辞》。

当时,萧统藏书三万卷,一些著名的文人如殷芸、徐勉、萧子范、刘勰等也都来往于东宫,一时“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朝普通七年(526)至中大通三年(531),萧统和门下文人共同编选了一部文学选集,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昭明文选》。

作为梁朝太子,萧统亲自参与,这无疑给编选《昭明文选》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和历史上其他附庸风雅的权臣如吕不韦等人所不同的是,萧统本人在文学鉴赏上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对《昭明文选》的选取标准也有十分清晰的认识。

在《昭明文选》序中,萧统认为:艺术的发展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的过程,《昭明文选》以文为本,主要选取词人才子的名篇,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均不予收录。而这几类,也就是后来说的“经、史、子”之类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昭明文选》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文史哲分家”的先河,也为后人树立了“文”与“非文”的典范。

萧统雕塑。

在萧统看来,所谓的“文”,应该具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和“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特点;至于经、史、子这三类作品,主要以思辨或实用为主,且文辞质朴,两者的分野十分清楚。不过,史传中的一些赞、论、序、述却可以收录,因为后者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由此可见,《昭明文选》不但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同时也要求内容典雅、丽而不浮,那些流行一时但又空洞无物的玄言诗、咏物诗或放荡空虚的艳体诗之类,也都予以摒弃。就此而言,《昭明文选》的编选也不全是文人口味,而具有相当的官方色彩。

内容丰富价值高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共30卷,选录了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从时间上看,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时间跨度近一千年。从作者情况看,《昭明文选》共收录了130名作者的作品,最早的如先秦时期的子夏、屈原,最晚至梁朝的陆倕。按照“不录存者”的原则,《昭明文选》没有收录当时仍旧健在的作者。

从文体编排上看,《昭明文选》大致可分为赋、诗、杂文三大类。细分的话,又可以分列为赋、诗、骚、诏、册、令、教等38小类。700余篇作品中,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序,其中又以赋、诗所占比重最多。为此,萧统及门客又按内容将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将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如此细密的文体分类,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八目和陆机在《文赋》中将文体分为十类的做法要更为精确合理。

《昭明文选》。

从文学发展的进程看,文体的辨析既是文学繁荣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之一。以此而论,《昭明文选》不仅选录了近千年来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后人提供文体分类的最早范本,这对于文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萧统及门人的努力下,从先秦至梁初的重要文学作品得以整理和保存,此举为后人的学习与研究留下了极其可贵的文学资料。在《昭明文选》中,收录的名篇比比皆是,如班固、司马相如、左思的名赋,曹操父子的名诗,还有《古诗十九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

当然,《昭明文选》也不能说是尽善尽美,它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譬如,书中入选的一些作品未经考证,如李陵《答苏武书》和苏、李的赠答诗实系伪作,刘宋年间颜延之已提出质疑;再如孔安国的《尚书序》,同样也是晋人伪造,但《昭明文选》仍予以收录。此外,对于《昭明文选》的分类,后世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也曾批评过于琐碎杂乱,意义不大。至于入选作品的优秀与否,其他重要作品是否遗漏,后人都对此有过不同意见和讨论。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流传后世影响大

梁朝中大通三年(531)三月,萧统在后池游玩时因落水而伤及大腿,后因此而英年早逝,终年30岁。据记载,萧统曾著有文集二十卷,但未能得以保存。现存的《昭明太子集》,文学价值不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主持编选的《昭明文选》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和历史上的其他诗文总集相比,《昭明文选》选材严谨、内容丰富、文辞华美,所选作品大多为典雅之作。《昭明文选》问世后,很快受到了士人的极大重视,并由此成为古代读书人不可或缺的文学教科书,历经千年而不衰。

隋朝时期,科考设明经、进士二科,而后者的考试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昭明文选》中的作品。唐朝以后,科考以诗赋取士,《昭明文选》也成为读书人学习诗文辞赋的最佳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譬如大诗人杜甫,就有两首诗提到《昭明文选》:一是《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另一是《宗武生日》:“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这两首诗的大意,无非是让儿子诵读《昭明文选》,以学习诗赋的写作。杜甫如此,其他唐朝文人想必也相差无几。

宋朝初期,也和唐朝一样以诗赋取士,《昭明文选》仍旧十分盛行,乃至于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直到王安石当政后,科考以经学取士,《昭明文选》的热度才由盛转衰,相对式微。但是,即使在以“八股取士”的明清时期,《昭明文选》也仍是读书人的案头必备书之一。毕竟,明清科考需要写诗,文章虽然讲究义理和考证,但文采也是缺一不可。

无可否认,《昭明文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尤其是唐宋时期诗词歌赋的繁荣是功不可没的。它就像一个文学宝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鉴于《昭明文选》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从隋唐以来,就有很多学者对它进行了各种角度的研究。据统计,历史上研究《昭明文选》的专著不下90种,而其他散见的研究文章更是难以计数。时至如今,《昭明文选》仍旧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会一直传承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