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对医护职业的看法的文章

2023-05-21 01:03 作者:二三里资讯 围观:

20多年坚守护理岗位,白娟:超负荷工作只为用心护理病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二三里资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对医护职业的看法的文章1

白娟是榆林星元医院内分泌肾病科护士长,小时候她的弟弟体弱多病,父母经常带着弟弟去医院。从小与医院打交道比较多,从那时候开始,她树立了要学医的理想,长大能够救死扶伤,帮助别人,学医至少能够减轻弟弟的病痛,减轻母亲的愁苦。“后来是长大以后,受我姑父的影响,我的姑父是位军医,然后他给了我很多的红色的教育和鼓励,最终促使我学习了这个医学这个专业。”白娟说。

“起初我就觉得医护这个职业高尚,救死扶伤肯定是受人尊敬的,但是实际参加工作的时候,还是感到了理想跟现实的这种差距。”白娟介绍,首先是这份工作的性质,护士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不是普通的服务性行业人员,然后工作的时候,必须是脑力和体力一起工作,精神需要高度集中,不能出差错,医学的容错率很低。每个人的生命都无价无法重来。来自于医疗安全方面的压力和担心,护士经常超负荷工作,所以体力消耗很大,很辛苦。

白娟说,护士一年走的这个路估计能绕地球两圈,病房的走廊短短的一小节,但是护士每天要来回穿梭走廊无数次,能够做到不怕脏累。

从业20多年来,白娟见过很多温暖,也见过很多辛酸。其中有两件事令她印象非常深刻。前段时间,病房里来了一家人探视其他患者,这家人中一位先生突然叫住了她,一进门很惊讶的说,“哎呀,白护士你还在这上班,我说是的,我有点懵,一天接触病人想不起来这位家属是谁?一位父亲就说他们儿子以前在儿科住院。我在儿科当护士的时候应该是20年前的事情了,过了20多年了,家属还把我认出来真的非常高兴。”白娟告诉记者,那位父亲说孩子当时是肺炎心衰,扎针困难每次都是她能扎进去,并且还抱过他们儿子,那位父亲指着身后的青年说,看看儿子现在长多大了。那一刻她真的是感觉到非常开心,经过她亲手护理的病人,能够健康的长大,有自己的生活,非常有自豪感。

另外有一位患者对她来说印象比较深刻,一位年轻女性糖尿病患者,面容清秀,但是因为糖尿病合并尿毒症以后,导致肾衰竭。入院的时候全身严重水肿,当时脸就肿的像小盆一样大,眼睛肿的只能眯一条缝。因为家庭状况不是很好,所以病人没有了求生的欲望,给自己注射了100多个单位的胰岛素,送到医院抢救以后,经过治疗慢慢好转,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她们除了对患者精心的护理,科室每位护士进病房以后,都会给她进行一些心理安慰,然后鼓励她好好生活。

“现在条件允许,血液透析技术都能将患者健康状况维持很好,经济方面除了政府的支持外,她们星元医院还有大病救助基金,这些都能帮你减轻负担,你要有信心活下去,而且你还有自己的孩子,哪个母亲不想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大,所以一定要坚强。”白娟说,该患者出院的时候,给她们留言:“首先感谢医护人员对我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你们不仅治愈了我的身体,而且还让我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护理是结合爱和责任的职业,需要护士们有不忘初心、救死扶伤的信念,需要有持之以恒、终生学习的毅力;需要有无私奉献、博爱宽容的胸怀;需要有果敢坚毅、百折不挠的精神。“希望后来的护士们做好准备,厚积薄发,我们手里的接力棒等着大家来传递,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照亮患者,温暖社会的一束光芒。”白娟给予后辈的寄语。

榆林市星元医院副院长贺艳霞这样评价白娟:“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夜深人静,无论任何时候,一旦有需要,随时都有白娟的身影。作为护理人员,她们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及家属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虽然辛苦,但再苦再累也从未改变大家服务的志向,因为她们有坚定的信念,有南丁格尔精神。”

华商报记者 郝锦龙 编辑 常娜

对医护职业的看法的文章2

记者 王文彬 通讯员 耿文燕 盛敏

崔玉梅,女,43岁,本科学历,主管护师,从事护理工作20余年。曾先后获得“滨州市优秀护士长”“无棣县最美护士”“无棣县优秀护士”等荣誉称号,滨州市门诊岗位竞赛中荣获个人三等奖。

崔玉梅同志自参加工作,从事护理23年来,始终视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她以高尚的医德,优质的服务赢得了身边同行的尊敬,患者的信赖。她热爱工作,敬业求实,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不忘初心,用信念与行动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一面坚实的防护墙。

精勤不倦,认真履职

工作中,崔玉梅总能以极大的热情及爱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始终用一颗真诚的心诠释着白衣天使的人格魅力。在护理工作中,任劳任怨,随叫随到,以自己真成的服务和患者之间建立起了信任的桥梁。从事护理工作多年,自己从未发生医疗事故和重大差错事故,无任何违法违纪行为。在惠民县中医院工作一年多以来,依靠精准的中医护理技术、热情的服务践行着一名护士的初衷和使命,护理住院患者近千人,门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护理近万人,得到同事、患者的一致认可和普遍赞誉。

临危受命,勇担重任

2022年3月,在全县疫情紧张状态时,崔玉梅同志临危受命,按照全县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自3月中旬开始,吃住皆在单位,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2022年10月,崔玉梅同志又先后到博兴、青岛支援疫情防控,她凭借严谨的工作态度、过硬的工作能力和完美的医护服务,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获得了各地的一致好评。

不忘初心,再踏征程

2022年12月,43岁的崔玉梅同志几乎没休息,又接单位通知前往北京参与医疗救治工作。虽然连日奔波,但是崔玉梅同志毫无怨言,立刻准备随身物品,和全市各医院的25名医护人员一同赶往北京进行医疗救助工作。她承担着被感染的风险和压力,与望京医护人员患难与共,并肩作战,夜以继日奋战在危急重症抢救第一线。加药的手磨出了血泡,贴上胶布继续工作,防护服内布满汗水,稍作休息又紧急的投入工作中,为的是能让病人早点接受治疗,当看着病人脸上露出的微笑,听到病人一声声的“谢谢”,她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这些年来,崔玉梅工作中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事事带头做,处处让人先。始终把微笑服务、优质服务、高效服务作为工作的基点,辛勤付出,不求回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南丁格尔誓言。

对医护职业的看法的文章3

潮新闻 见习记者 林晓晖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王蕊 朱诗意

图为赵雪红 浙大一院供图

护士,这个最平凡琐碎、但却最繁忙又责任重大的岗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浙江大学护理硕士生导师赵雪红已坚守了整整37年。

今天,第112个国际护士节,这位勇敢的白衣天使又多了一个光荣的身份——第49届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奖章获奖者。

作为中华护理学会灾害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灾害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护理专家,赵雪红长期奋战在急危重症一线,面对SARS、汶川地震、H1N1甲流、人感染H7N9禽流感、西非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新冠疫情……“人民第一、忠于使命”的信念,更使她那瘦小的身躯,暴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意志力和生命力。她以镇定自若的大将气魄、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总能组织有序,打赢每一次战斗,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她勇毅担当、身先士卒,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2020年1月,随着新冠疫情在全国多点暴发,感染患者急剧增加。作为浙江抗疫主战场,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接收了越来越多的患者、特别是危重症患者。一个刻不容缓的严峻问题随之出现:在一线“战场”有大量的护理人员,急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进入隔离区对护理工作进行统筹协调。

更关键的是,因为当时的武汉己有不少一线医护人员也被传染上,恐慌情绪在医护人员、尤其是要近距离接触患者承担大量护理工作的护士中蔓延。

大家几乎同时都想到了一个人——赵雪红!

而此时,赵雪红正在国外,与家人和好友一起在新西兰旅行,原计划2月5日回国。

大都想到了赵雪红,但是谁都不忍心提出请她提前回来,大家都知道,这可是赵雪红已筹划了近10年才成行的旅游啊!对于她来说,真的是太不容易、太难得了。

然而,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赵雪红却心系祖国。新冠疫情的新闻,让她坐不住了;异国风情,再也激不起她游玩的兴趣。“我沒心思玩了。”当她对同伴说出“我要马上回国!”时,顿时大家都惊呆了。

“急危重症是我的专业,现在医院一定需要我!”赵雪红冷静而坚定地说。

一阵沉默过后,凝视着已经不停地和国内同事紧张联系着的赵雪红,同伴们开始默默地帮她整理返程的行李。

几十年来,她们太了解赵雪红的性格了。看到赵雪红拼命地刷各大航空公司的航班信息、打电话咨询,想方设法买机票……她们不想劝、无法劝、不能劝、也劝不了啊!

赵雪红几经周折,终于买到了一张回国的机票,她告别亲人、朋友,历时36个小时,转了三趟机,1月28日上午,终于回到杭州。出了机场,她拎着行李,拖着疲惫的身子,打的直接奔赴之江院区。当她的身影出现在重症监护隔离病房时,同事们先是一脸惊讶,继而欢呼雀跃:“赵老师回来了!”这一刻,那些曾先后和赵雪红搭档过的“老战友”们,纷纷湿润了眼眶,多少往事涌上她们的心头。

这一刻,已经在隔离病房的ICU护士长高春华喉咙哽咽了,眼睛湿润了,多少往事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

浙大一院医疗队赴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左一是赵雪红 浙大一院供图

2003年,“SARS”横行。赵雪红负责筹建发热门诊,曾几天几夜连续奋战;

2008年,汶川地震。作为浙江省派驻汶川救护医疗队成员,赵雪红不顾余震危险,带领转运小组一次次逆行深入灾区核心,救治、护送、转运伤员;

2009年的H1N1甲流、2013年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暴发时,赵雪红均在一线,主动请缨接手病房护理管理工作,一直“战斗”到疫情结束;

2015年,埃博拉肆虐西非大地。赵雪红挺身而出,告别即将高考的女儿,远赴地球另一端,与病死率高达50%-90%的凶猛病毒搏斗,从死神手里挽救回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被重生的非洲孩子叫“中国妈妈”……

自从穿上护士服,赵雪红就把自己当作一名“战士”,哪里有需要、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她的身影,面对祖国的召唤、面对人民的期盼,她从不缺席并且总是身先士卒,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她亦是如此。

赵雪红在重症监护隔离病房里,一“扎”就是整整105天。为新冠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有被痰液喷溅传染的危险,是她不顾危险、身先士卒,协助医生完成浙江省第一例插管,为后续实施“尽早插管”的救治策略赢得了时间。

俯卧位通气、危重症患者转运、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围手术期护理、各类急诊手术的急救保障……几乎在每个高风险环节,赵雪红都会第一个“跳出来”:“有我‘打样’,大家就没那么害怕了。”

她带领着护理团队累计收治确诊新冠肺炎患者105例,承担了浙江省95%危重型患者的救治,ICU同期最多有12台ECMO同步运行,完成肺移植手术2例,创造“危重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奇迹。

图为赵雪红 浙大一院供图

在创造生命奇迹同时,赵雪红还以非凡的毅力、强烈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利用间隙时间,总结整理出10多万字的护理笔记,让大家分享。她参与编写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经验》被翻译成26个语种,在全世界232个国家发布,为世界抗击新冠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2022年4月,上海疫情告急。浙江省卫建委紧急组建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她担任医疗队护理部主任,作为先头部队驰援上海,为了确保方舱医院能够顺利开舱运行,每天只睡二三个小时;同年8月,海南三亚疫情反复,她再次请缨,参加浙江援琼重症救治医疗队,这也是全国唯一支援三亚的重症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三亚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她再次担任护理领队,圆满完成任务。

让护理工作闪耀人性的光辉

非洲利比里亚,深夜,简陋的板房医院,浓烈的消毒水味道。在摄氏35度的高温里,赵雪红穿着厚重、闷热的三层防护服,穿过狭长的走道,进入幽暗的隔离病房。病房里是埃博拉病患者,她轻轻地走过每一位患者的病床,查看他们的情况。

突然,她看到一位约莫10余岁的男孩,黝黑的面庞上,一双惊恐的大眼睛噙着泪水。赵雪红快步走过去,弯下腰,握着孩子的手,用英语对孩子说:“孩子,已经很晚了,怎么还不睡?哪里不舒服吗?”

“我害怕,我不敢睡,我怕我闭上眼睛,就要死了。”孩子用夹杂着当地方言的不流利的英语害怕地问,“我会死吗?”

“不会的。孩子!我们一定会治好你的病,我陪着你,你安心睡觉。”赵雪红对孩子说。从那以后的每个夜晚,赵雪红都会进入病房陪伴这个孩子,直到他安然入睡。当孩子康复后离开中国埃博拉治疗中心时,他脸上绽放着笑容,向医护人员敬礼,当他听到赵雪红喊他名字时,他开心极了:“我认识您的声音,您就是那位经常陪着我的中国妈妈。”

赵雪红在利比里亚埃博拉遗孤院 浙大一院供图

非洲的孩子不知道,赵雪红,这位来自中国的白衣天使,她是“扔下”了自己正在准备高考的孩子,跨越半个地球,来到他们的国家,冒着生命危险来救治他们,帮助他们一起对抗死神,陪伴守护他们度过这段最黑暗、最恐惧的时光。

在救治埃博拉患者的同时,赵雪红还将中国先进的护理和防护经验带到这里,并积极牵线搭桥为埃博拉幸存者和遗孤募集善款。她的大爱无疆和无私奉献,展现了中国医护的博大胸怀,闪耀着人道主义的精神之光。因其杰出的工作表现,她被授予“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和“浙江骄傲最美浙江人”的称号。

同事们说,赵雪红的果敢勇毅,以及精湛的专业技术是她身上“硬”的一面,而对患者的爱心、细心、耐心与责任心,则是她身上“柔”的一面。

有一位来自武汉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男性患者在辗转就医中,和妻子家人失去了联系。该患者心急如焚,焦虑不已。

“你们总是要我冷静,要我配合治疗,让我怎么冷静呀?现在,我被隔离了,我的妻子也不知道去哪里了,我那才6岁的孩子,还在武汉老家!”在赵雪红面前,这位患者几近崩溃,大声发泄着情绪,“我才36岁,你们要让我在这里等死吗?”

然而,他可曾知道,他面前这位个子瘦小的白衣战士,已经多少天没好好吃上一顿饭,睡上一个好觉。她也上有老,下有小,她也很久没有和亲人联系了。甚至她更为艰难,因为她不仅要和患者们一起面对这种未知的病毒,承担起超负荷、超极限的工作,还要宽慰安抚其他护士。她的牵挂如何倾诉?她的压力如何释放?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要理解患者。”赵雪红说,“每个人在面对未知的危险,一定都难免会有恐惧心理的。我们不仅要保障患者的安全,还必须要关注他们的情绪。”

为此,赵雪红再一次发挥“不肯罢休”的精神,一次次和相关部门联络、搜寻,千方百计,终于让这位患者和家人取得了联系。

在电话接通的那一刻,电话那头的妻子嚎啕大哭,这边的患者也泪流满面。一向冷静淡定的赵雪红也背过身子,悄悄落泪,她何尝不也想自己的亲人啊!

当这位患者最终顺利康复出院后,这之后的每一年,夫妻俩都会从家乡驱车800多公里,专程回到浙大一院看望赵雪红和其他医护人员。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间自有真情在,在赵雪红37年的护理生涯中,每天都会发生,数不胜数,把自己给父亲买的珍贵药材拿出来给患者、半夜为患者找藕粉……很多时候,她自己都忘了,更不愿意拿出来说。

“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赵雪红总是这么说,她甚至感谢这些患者,让她收获了许多美好与信任。

在工作之余,赵雪红多年来还用休假时间,参加“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志愿服务,随医疗队深入祖国中西部、印度等,帮助贫困家庭,承担唇腭裂修补患儿术后监护工作,已累计护理国内外患儿800余人次。

赵雪红的身上,无疑闪耀着新时代医护工作者身上应具备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只有平凡的岗位,没有平凡的人生

作为一名护理专家,她37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无数患者带去安慰和健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医护工作者,赵雪红则思考得更多更深:作为“国家队”医院中一名长期在急危重症一线的护理专家,她可否从多年的实践中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与理论,惠及更多人?又是否能发现问题,进行创新性改革,进一步推动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急诊,是一家医院面对最多突发、最多危急情况的地方。多年来,急诊分诊一直都靠接诊人员的经验进行,不仅可能因为人员经验的不同,导致个体差异化大,而且效率也比较低。

长期在急诊工作的赵雪红发现了这个问题,她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当时国内医院急诊基本都是人工分诊,没有太多可参考的经验。”

2008年,赵雪红组建循证护理小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经过3年的研究,于2011年主持开发了“智能化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用于快速筛查高危患者,彻底改变了传统经验分诊的不确定性和异质性,实现了分诊工作的同质化和标准化。目前,该系统已在数十家综合医院推广应用,该项目荣获全国“护理管理创新奖”。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群体伤、群体中毒急诊分诊模型,先后在各类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右一为赵雪红 浙大一院供图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赵雪红又在原来的系统基础上,带领护理团队开发了“智能化发热门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和“智能化传染病风险预警模型”,实现了发热门诊分区管理,降低了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该项目再次获亚洲和中国“医院管理持续质量改进项目金奖”,并入选2022年中国医院协会“十大患者安全目标典型案例”。

在一次致死性极强的2,4-二硝基苯酚群体中毒事件中,赵雪红第一时间察觉到伤者家属的异样,快速组织评估和救治,找到了接触患者汗液导致二次中毒的原因,避免了中毒事故的进一步扩大。随后,她展开了一系列针对群体中毒事件流程再造、对特殊毒物中毒途径及防护的研究以及针对化工企业中毒防范的培训等工作,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她还以中毒急救护理专家的身份参与了全国首个民用洗消中心的设计。

不仅如此,多年来赵雪红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荣获亚洲和中国“持续质量改进项目金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这累累硕果,对一位工作已经忙碌到几乎没有自己时间的护理专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多少个深夜,她脱下白天的疲惫,又坐到书桌前秉烛夜读,不断吸收着新知识,用宝贵的时间将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一点点化成文字。

三十多年来,赵雪红继承和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一次次舍生忘死投入到灾害和疫情的救治中,她用精湛的护理、科学的管理,用积极的探索、严谨的态度,为护理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