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关老树的的文章名字

2023-05-15 19:38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当代散文|父爱,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关老树的的文章名字1

文/张颖

周末拖儿挈女回母亲家小聚,家还是那样熟悉,家里陈设依然如故,父亲看到女儿和外孙很开心,核桃般的脸上漾出两朵花,深邃混浊的眼神也含着笑,配合母亲做饭的动作却迟缓了很多,相同问题问小外孙好几遍,惹的小外孙都不耐烦了,父亲这个老小孩却呵呵乐。

那个丰神俊朗坚毅自信雷厉风行的父亲哪儿去了呢?正如王国维所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父亲老了,真真实实的老了,老的那样自然,那样心酸。老了的父亲总爱陷入回忆中,最爱讲述他的故事,而我则是那个最忠实的听众。 我的父亲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偏僻荒远,交通阻塞,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回家,再顺着同样弯弯曲曲凹凸不平的土石路通向外面的世界。

父亲是苦命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了父亲,跟着奶奶来到继父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们挣扎在温饱线上,那有多余的钱上学啊。古代俗语:“宁无当官爹,不离讨饭娘”用在父亲身上很贴切。 奶奶看见父亲敏而好学,就省吃俭用支持父亲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勤奋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老师特别喜欢。

父亲总是第一个背诵者,晚上在灯如星的油灯下读书,为了读书钱,年仅12岁的父亲,从家里背着一只小猪,走在多见石头少见人的弯曲幽静的小径上,到距离30多里路的舅舅家卖小猪换钱,别说路程的远近,亦别说路上的寂静,单是一个12岁的孩子敢做这样的事,这份勇气与胆量就值得赞赏。父亲不负众望完小考试全公社第一名。现在母亲还保存着父亲的荣誉证呢!那是父亲青春岁月勤奋学习的见证,也是我们子女努力攀爬的榜样!人啊,要想从低处走向高处,没有更好的捷径,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不愁吃不愁穿的时间一闪而过,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度日如年。板着手指头上完了初中,中考结束回家的路上,父亲饿到头晕眼花腿发软,无奈之下跑到快成熟的豌豆地里,吃了许多豌豆荚,倒地睡了一觉才回家。俗话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有道理的。父亲吃的这些苦首先被中考榜上的名次冲刷掉一部分。接着秋收季节,也收获了朔州农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喜庆之余,愁啊,上学的钱从那里来啊?再次凸显出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名言。奶奶说只要娃考上学校,吃任何苦,受任何累,也要让娃读书。

父亲背起行囊,用感恩告别奶奶,走向心中的未来之梦。 学校的生活是美好的,父亲的聪慧与能力到哪里都会闪闪发光,不长时间,三好学生,班里的干部,学生会都有父亲的名字,正是父亲踌躇满志施展抱负时,却遭遇特殊时期,学生不上课,工人不到厂,无奈之下,父亲回到了家。 青壮年的小伙,回到农村,唯一的出路便是务农,饥饿加读书的父亲看着特别单薄,哪是做农活的样呢。

村里就有了说风凉话的村民:“读书有甚用了,读了那么多书,花了那么多钱,还不是农民一个”、“看那清秀的样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能干了甚”、“就那样的,谁家的闺女敢给他呀”。父亲无视这些尖酸刻薄的话,拿起农具,跟在继爷爷身边干起了农活,没多久父亲就把地里的活学会学精。 农活空闲时,父亲始终没有忘记读书,累了,就用柳条学编箩筐,笸箩,小篮……父亲的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是有目共睹的。

原以为父亲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许是上天垂怜父亲的辛苦,也许是父亲勤奋努力换来的机会。国家人才奇缺,各单位考试筛选人才,恢复高考,工厂复工,一切步入正轨。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报名考试,十年寒窗苦读的父亲不负众望,一下考取两份工作,思考再三,最终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这一选择,从青丝走到白发,三十多年在三尺讲台上度量了父亲的半辈子人生。抓住退休的小尾巴,评上了当时为数不多的高级教师。

我问父亲有何感想,父亲回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心中”哈哈,看来父亲挺满意自己的教书匠工作啊! 曾国藩言:“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父亲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民身上勤劳俭朴善良谦虚的品质已经和爸融为一体,无法分割。

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超过七点起床。没有上班前父亲是名副其实的农民,早晨起床后挑水担碳,打理牛羊圈,或者整修田地,只要父亲在家,水缸里永远是满的,院里的烧火柴碳如小山般堆放着,整齐有型,让人看着就养眼舒服,牛羊圈打理的干净整洁,牛羊住着也舒服,田地被父亲整修的方块字似的,父亲本就勤劳,再加上聪明,只要是父亲经手过得营生,没有人说不好的。

上班后,父亲由农民变成了吃皇粮的人,薪水虽微薄,却与书打交道,父亲非常满意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用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态度对待工作。刚开始父亲在邻村教书,每天早晨微微亮,父亲就步行去上班了,晚上踏星回家,也许是父亲敬岗爱业的口碑不错,也许是父亲教书优异,更或许是父亲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后来父亲带着姐姐哥哥到离家更远的东寨中学上班,只有比以前更辛苦,因为父亲除了照料孩子,还当班主任管理学生,那几年,父亲像上紧的发条,一点也不敢松懈,上照料白发老人,下养育未成年孩子,家里是顶梁柱,单位是中流砥柱,多重任务压在父亲的肩上,硬是练就了一副铁肩膀。

即使生活鸡零狗碎,父亲依然把日子整理的井井有条。教学中不计其数的荣誉与奖状,一届又一届的毕业学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每当下课铃想起,父亲急匆匆奔回家,赶紧给儿女做饭,当时粮食不是很充足,基本上是农家饭,土豆,莜面窝窝,这也练就了父亲推窝窝的精巧手艺。星期六父亲心急如焚地骑着自行车行驶六十多里路风尘仆仆的朝家的方向驶去,那里不仅有牵挂的妻子和小女儿,还有养育我们一家人的土地母亲。

父亲一回家便和母亲投入到紧张忙碌的田地中,星期天,父亲又骑着自行车不辞劳苦返回学校,那里也有父亲的牵挂与心中的理想之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种秋收,夏耘冬藏,父亲似乎是铜筋铁骨,从来不感觉累,也从不会生病,但上天似乎很眷顾父亲,让父亲有了休息的借口。 那年,我和哥哥中考前,一向身强力壮的父亲感觉经常疲劳,还伴有水肿现象,经确诊父亲病了,是因为劳累过度,营养缺乏引起的。

父亲极不情愿的请假休息,一副副中药抓回来,一碗碗药汤端出来,一口口喝进父亲的胃里,平时就瘦削的父亲更瘦了,棱角分明的脸,深邃深情的眼睛里溢满担忧,由于家里无人照顾,父亲只好到姐姐家去。 随着倒计时的减少,中考不期而至,父亲全然不顾生病的自己,陪伴做饭,心里宽慰,重视午休,好像上考场的不是我和哥,而是父亲,上考场前父亲的满怀希望:别着急,用心考,认真查,相信你们!考场回来,父亲早早就等待我们了:别紧张,全心备考下一门。听着父亲温暖的话,看着父亲因病更加弱不胜衣却心里想的全是他的儿女,我禁不住留下心酸心疼的泪水,心里默默发誓:父亲,放心吧,女儿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坚持一天一月也不难,难的是三十年如一日,父亲做到了。一直到我师范毕业,父亲才恋恋不舍告别了劳作三十多年的田地,结束这种循环往复的生活。因此,父亲深知农民的不易,粮食的珍贵,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父亲,您的一言一行,是我心中的人生坐标! 如今,古稀之年的父亲更是将早起发挥的淋漓尽致。退休后的父亲和一帮老朋友迷恋上了太极拳,每天五点半,精神抖擞的起床练太极,除天公不作美外,一年四季从不缺席,父亲说过: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的三光,晚起的三忙。空余时间,养蜂,将木头刻成手串,烟灰缸等,闲不住的父亲,心灵手巧的父亲总是把单调枯燥的生活过得充实富有诗意。

父亲一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父亲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就是我们子女的楷模。父亲一生朴实节俭,朴实的心灵、朴实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朴实的生活贯穿一生。 过惯苦日子的父亲,特别珍惜一粥一饭,并教育我们当思来之不易。对于小辈们铺张浪费的行为,父亲是深恶痛绝的。

每次去饭店吃饭,都不舍得浪费一点饭食,实在吃不了的,就打包,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吃到嘴边的饭,不能轻易浪费。父亲,您用博爱和勤劳的双手,与母亲共同撑起我们这个贫困的家;您用坚强的意志和瘦弱的身体,与母亲共同抚育我们三个子女的成长。您是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你是女儿心中可亲可敬可爱的父亲! 人这辈子啊,真不容易,生活累,日子难,一生辛辛苦苦忙不停,好在心中有信念。

也许那几年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刻吧!先是我们家唯一的长辈奶奶去世,父亲伤心不已,一直到现在说起来还自责,没有好好孝顺奶奶。父亲,其实您已经做的很好了,我们子女都是见证者,奶奶也会为有您这样的儿子骄傲和自豪! 后来姐姐考上学校,学费生活费那可是一笔巨费啊,当时有许多同事劝你,闺女,将来也是外人,花那么多钱读书,不值当,同事中有许多和姐姐一样的女娃子,都回了家。

父亲愣是眉头也没皱一下,东挪西借把姐姐送进了太原工业经济管理学校,接着是哥哥和我的上学,俗话说,一分钱逼到英雄汉,那几年我们家太困了,但是再父亲的带领下,没有翻不过的山,也没有跨不过去的河,咱们家都过去了。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幸福的人走过的路,大概总是先克服困难,后得到美好的前途!或许这就是“先苦后甜”吧!现在,我们姐妹三的光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并且是一天比一天好,今年更甚往年,这都是父亲的苦换来子女的甜!父亲,您勤劳中充满了智慧,俭朴中蕴含善良。

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你用灵巧的双手像变戏法般做出了许多木头凳子,你用智慧的大脑买了冰柜利用节假日出售雪糕,父亲忙进忙出,不亦乐乎,每收获一分钱,父亲沧桑的脸上就会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勤劳致富最光荣,儿女们拿着还残留父亲温度的辛苦钱,换取了一生的依靠与幸福,那温度是父爱的温度,也是幸福的温度! 非典那年,交通阻断,被困学校,一床一炉一锅,简单简陋简朴,初为人妻,已成准妈。

本就是穷乡僻壤之地,又和外界隔绝好久,基本上是清汤寡水的生活,端午节款款而至,忍不住内心生出些悲伤,想着以往端午节这天,父母的呵护,上山采艾,粽子凉糕,美食美味,都是父母的爱家的味道,而今,形单影只一时竟眼眶泛红,珍珠滚落下来,正在我思念伤心时,一声熟悉亲切的声音传来,“咦,好像是父亲的声音,在喊我的小名呢”,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次传来我的小名时,我确信了,是父亲,我喜出望外的跑出去,父亲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个篮子,风尘仆仆的脸上挂着微笑朝我走来,亲人见亲人两眼泪汪汪。

真的,分别这么长时间,看着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父亲,我笑着流着泪,那种久别重逢的兴奋无以言表。 父亲说端午了,给我送些吃的,现在是两个人,更需要营养,父亲边放东西边嘱咐我照顾好自己,那沉甸甸的东西都是满满的父爱,相见是那么短,别离是那么快,父亲骑着自行车走了,我望着父亲越走越远的背影,心中的波涛越来越汹涌,眼泪不由得流下来。父亲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亦是坚强不屈幸福的一生。

父亲,您遇到困难时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总是想方设法把困难踩在脚下。您告诉我们,困难不可怕,只要一直向前看。 父亲,您与母亲相濡以沫相互扶持,风风雨雨走过55年,走向幸福。如今,子女生活和谐,子孙满堂,您就颐养天年静享天伦之乐吧!前几年,姐姐陪伴父母亲到北京、华东五市、大同、山西名胜古迹等地旅游;哥哥也带父亲出去旅游名山大川;父亲说想去西安,有幸小女儿带您去旅游过。

父亲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品吃当地佳肴小吃,父母开心的像小孩一样,看这摸那,问这查那,满脸的喜悦,满心的幸福。父亲,您对邻居说“您的晚年才开始幸福生活啊,您会一直陪伴我们”,那种幸福和自豪,从父亲布满皱纹的额头上荡漾出来…… 时光飞逝,韶华易逝。流年似水,淡薄多少记忆,叠加无数怀念,春去秋来,燕归燕去,父亲老了,却始终牵挂他的子女及子女的子女,老了的父亲,依然是我心中一座坚毅的山,永远傲然挺立在女儿心中。

【作者简介】张颖:山西宁武一中教师,宁武作协会员。感恩在左,努力在右。爱好文学,崇尚运动,向往静美,喜欢一个个跳动的文字小精灵。愿用一支清瘦的笔描述丰满的生活,书写心中的喜怒哀乐,将一地鸡毛串成五彩丝线。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有关老树的的文章名字2

战友美文】于天松老领导新著《夕阳晚霞》诗集问世啦[赞][玫瑰][谢谢]这一喜讯今晚“原26军战友群”里一直激荡哈[笑]祝贺、称颂满满(附后[谢谢])[作揖]

我(郭 磊)连夜将赵景涛老领导为此书所作序言刊发[谢谢][作揖]这应该是《夕阳晚霞》最佳导读[赞][玫瑰][作揖]

高宗如 供图

汤华中(伟德山叟)摄影

胡彦伟 摄制

周朝荣 摄制

高宗如 供图

老树春深更著花

——读于天松《夕阳晚霞》诗集有感

文/赵景涛

1985年10月,原济南军区一纸命令,我到77师任政治部副主任。那时,天松老首长已是任职多年的老主任了,我俩一对一的直接上下级。他的名气、人品和水平我早有所闻,庆幸自己能和高人为伍。若干年后,我们的部属中走出了8名共和国将军、12名师级军官。我们搭档期间,互相支持,紧密配合,渡过了一段充实、开心、美好而难忘的岁月。

星转斗移。天松老首长后来从师副政委岗位转业地方,任烟台市工商局副局长直至退休。历史总有巧合,我步其后尘,多次接他的“班”。有了和他一样的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师副政委、转业地方工作的相同经历。转业地方后,虽然不在一个单位谋事,但都工作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道同气合志相感,虽旷百世如同僚”,我们常聚常聊,推心置腹,相互往来,从未间断,算来从我们初识到现在已有40多年的交往史了。

前排左为于天松、右为赵景涛

后排右二为赵景涛,前排右三为高绪平、右二为于天松、右一为孙明勇

天松是我的老师、老哥、老首长,也是我的知心、知音、挚友。我对他始终存有佩服、感恩和敬畏之心。我清楚地记得,我们一起共事的1986年一年间,他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在《解放军报》发表了21篇评论文章。军报理论部的同志讲,这个成果,不少专业理论工作者也自叹不如。其政治洞察力,问题分析力,理论水平、文字功底和勤奋精神可见一斑。他的工作经验、政治视角、驾驭能力,胸怀格局、处事水平,人格魅力,学识才华等诸多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和他相处,我受益匪浅。

平心而论,天松老首长从部队基层出来后,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政治工作、行政工作和领导工作,是个实干家,执行力的践行者,完全务实派的行事风格。写点东西只能称得上业余爱好。他不是理论家,也不是写散文和诗的作家,工商局的同事甚至不知道他在部队曾经是个“笔杆子”。“前贤多晚达,莫怕鬓霜侵。”他的文学素养和创作冲动至退休以后才厚积薄发,高产盛产,硕果累累,连珠炮似的一发而不可收。三年时间,先后出版了《今生不了情》、《老松阅世》、《夕阳晚霞》三部散文诗歌集,第四部诗集也正在准备出版之中。

高宗如 摄制

周朝荣 摄影

前两部作品分别由荣获国家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的著名作家李延国和著名诗词作家陆德军作序,溢美之词跃然纸上,既锦上添花高度评价,又实事求是恰到好处,读来令人叹服!

因工作关系,我曾连续三年担任过山东省广播电视节目的评委。二十多年过去了,省广播电台一位老台长的话,如今仍响在耳畔。他说,“什么是好的广播节目?一是听众听得懂,二是听众喜欢听”。《夕阳晚霞》中每一部篇章,每一首诗作,都能做到“让读者看得懂,让读者喜欢看”。这和老台长说的好广播节目的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宗如 供图

文艺是为大众服务的。作品好不好,不是领导说了算,也不是专家说了算,而是读者说了算。关键要看读者认可不认可,欢迎不欢迎,受用不受用。说《夕阳晚霞》是一部难得的好诗集,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广大读者的共鸣。

我们26军退役的战友有一个微信群,那是一百多名由几代人组成的新老战友相互联系和交流的平台。群中活跃着一批当年曾在26军军师机关工作过的“老笔杆子”。喜欢写写画画的战友,常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喜所爱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散文、诗词、回忆录、书法、绘画、摄影、美篇等等,我们那个微信群简直成了文艺作品的百花园,观察社会的万花筒。《夕阳晚霞》中的每一首诗一经定稿,都是带着“体温”,第一时间发在战友群里与大家分享。不少战友形成了习惯,每天打开微信,点开26军战友群,先看看天松老首长有什么新作问世。看他的新作,成了老战友们的一种文化期待和精神享受。

汤华中(伟德山叟)摄影

家林 供图

一般情况下,一部作品的叫好,都是产生于出版发行之后。而《夕阳晚霞》中的诗作是写一首发一首,发一首写一首,像泉水一样不停地“叮当滴嗒”。很像如今网上流行的“视频号”、“抖音”、“小红书”、“街闪”等短视频,适应了人们短平快、碎片化、耐心有限的阅读习惯而深受欢迎。《夕阳晚霞》全书分四大章节,共计100多首诗作,可以说是章章硬核,篇篇精彩,很少留有瑕疵。每一首新作在群里刚一露“脸”,相隔两分钟就有人开始点赞,不出五分钟就有人发出了留言。十分钟过后,像模像样的点评就会陆续“登场”。

为作品点赞的有将军有士兵,有领导有群众,老军事、老政工、老作家、老编辑、老记者、老画家,男女老少各方人士无所不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济南、深圳、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的老战友王少荣、高绪平、孙明勇等近百位老战友对本书的100多首诗作,篇篇都有发自内心的赞誉和评价。有些点评与原作一样精彩,一样熠熠生辉,感人肺腑!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作者和读者互动的文学场景,成为新时代大众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独特风景。

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几乎超出人的想象。

汤华中(伟德山叟)摄影

周朝荣 摄影

天松老首长的诗作在群里刚刚发表,就像春天里刚开出花瓣的槐树花,马上引来大批自媒体平台的“蜜蜂”前来采蜜。北京的“鸡鸣书屋”,济南的“前卫报人”,烟台的“今日头条”等公众号传媒,争先恐后予以刊发和转载,在社会层面上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和阅读。在网络传媒上,每篇原文的后边都有大量的“留言”接踵而来,赞扬的、鼓励的、共鸣的,可谓好评如潮。有的单篇诗作的阅读点击量达到3万多人次。一部《夕阳晚霞》诗集仅此一本书,而他的留言赞语整合编辑起来可以出三本书。作为自由体的白话诗,作为一个业余作者,《夕阳晚霞》的诗作阅读率和赞誉率不能不说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学现象和文学奇迹!

《夕阳晚霞》中的看起来很平凡的诗作,为什么会在读者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兴趣和喜好?诗词评论家可能会找出更精准更专业的答案。作为一名战友中的读者,我只能按照对他本人的了解和读他作品的感受以及平常人的思维逻辑去寻找,去解读。我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的分析,感到他的作品最独特最核心的优势就是两个字:“本真”。

他在本书的后记中写到“这些小文,来自我的心,来自我的脚印,来自现实生活”。看得出,诗中所涉及的事件、人物、思想、语言、情感、立场、观点都是他的亲历亲为和真情实感,贯穿了他的人生经历,渗透了他的独立思考,表达了他的喜怒哀乐,散发着他的人格味道。这就形成了他的责任、担当、敢做、善为、简约、纯朴、大实话、大白话、接地气,甚至土的“掉渣”的“于氏风格”。

汤华中(伟德山叟)摄影

汤华中(伟德山叟)供图

他的创作逻辑和一般作者不同,是一位自由洒脱,不那么循规蹈矩拘泥于文学形式和文学概念的人。想到一个题目,灵感一来,只要是憋在心里想说的话,想到哪说到哪,想说啥就说啥,一气呵成,急就成章,从不刻意雕琢。有些针砭时弊的话说出来可能不被一些人待见,甚至自找麻烦,别人不敢轻言,而他则不然,坚持真理,直抒胸怀,从不忌惮。

我看过《夕阳晚霞》诗中的大部分读者留言,大家有一条共识:看天松老首长的诗作,感觉不是在读文学作品,而是像朋友间拉闲呱,茶余饭后,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探讨人生,无拘无束,倾心而谈,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没有任何大话、空话、套话。

某种意义上讲,他的诗作是一册“本真”之作,时代本真,经历本真,心态本真,故事本真,情怀本真,思考本真,语言本真。2021年春节在全国很走红的一部电影叫《你好,李焕英》,艺术平平,但却能打动人,靠的就是本真。《夕阳晚霞》受到广泛赞誉的根本原因,靠的也是本真。“本真”是天松老首长一生做人的信条,也成就了他晚年的文学创作之路。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天松老首长如今已80岁了,身体健硕,壮心犹存,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学而不厌,笔耕不止。他说:“自己写作的目的不为名利,只因有话想说,与朋友拉呱儿交流,玩玩而已”。这个“玩”字不一般,充满了自信、智慧、幽默和价值。我们期待天松老首长继续“玩”下去,“玩出”更多的精彩与华章。

汤华中(伟德山叟)摄影

于仁和 制图

摘录部分老战友、老领导的 “贺赞”——

郭志强:祝贺松政委又出新著!

张传禄:祝贺松政委新作问世。

李培璞:于政委:老松长青,笔耕不辍,新作发行,表示祝贺!

李延国:祝贺天松政委又出新作!老骥伏枥,志在不息!

于仁和:贺松政委新书面世——

一觉醒来新书成,

夕阳瞬变东方红;

历经风雨松坚翠,

树下盘臧一巨龙。

李德忠:看到政委精神抖擞,又出新作很高兴。祝贺老领导新作问世,祝愿老首长健康快乐! 

赵希庄:恭喜老首长又出新作,期盼尽早捧读!

张洪岩:老首长笔耕不辍,难能可贵,很值得我们学习啊!

孙明勇

夕阳晚霞射光束,

近年连著三本书。

老松阅世不了情,

人生真谛卷中敍。

陆德军:热烈祝贺老领导又一新作面示!

一年一本书,年年有进步。老松阅世广,根深扎沃土。善思兼好学,识见积深厚。莫道桑榆晚,霞光才初露。愿君春长在,松龄千年寿。留下五车书,传我炎黄后。

逄志坚

说起老兵天松,

其实还很年轻。

莫道八十已老,

贵在童心正萌。

手握乒乓球拍,

脚步虎虎生风,

任尔猛抽狂打,

步履从容淡定。

若是拿起笔杆,

思绪喷泉奔涌。

心怀俄乌战争,

目系云云众生。

广场大妈抢蛋,

雨中小伞含情。

昔日军旅往事,

今朝逸事风景。

逗乐群中战友,

欢渡晚年余生。

有心奉送小三,

激励首长前行,

苦于当下无有,

又怕引发战争。

希望首长理解,

希望首长包容。

多多保重身体,

笑看夕阳正红!

陈 民:写给于天松——《老牛反刍》

烟台有个老兵

名字叫于天松

有颗聪明大脑

装了不少事情

当兵三十年整

肩扛两杠四星

转业烟台工商

管过个体私营

如今早已退休

八十仍在笔耕

他写当兵故事

他写绿色军营

他写城里见闻

他写农村务农

他写父母老人

他写姊妹弟兄

他写儿时童趣

他写少年游泳

他写初恋姑娘

他写老伴爱情

他写人生哲理

他写延年寿经

他写社会万象

他写世间不平

他象一头老牛

每天反刍不停

满眼都是题材

凡事可以辩证

出口即可成章

形成于式诗风

他的笔下生花

又有新书发行

愿他常写常新

写不尽这一生

于天松逊谢:

陈民夸人受不了,

他的诗作可真好。

又顺暢,

又自然,

又老道。

超强记忆力,

用词很巧妙。

有关老树的的文章名字3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易舜

瑞虎辞旧去,玉兔迎新来。兔是中国人喜爱的动物,它近在我们的身边,又远在天顶的一轮明月中。癸卯兔年到来之际,我们一起赏与兔有关的文物、品与兔有关的故事。

动若脱兔 以快著称

世间的动物千千万,唯有十二种能成为人的属相,十二生肖可以看成是我们熟悉的动物的一次聚会。可爱乖巧的兔惹人怜爱,在中国早期艺术中,兔的形象已频繁出现在各种器物上。

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其中有许多动物形象玉器,既有想象中的动物,也有真实的动物。一件玉兔佩饰仅用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兔的特点,长长的耳朵、圆圆的眼、分成三瓣的嘴唇、上翘的短尾,玉兔前肢上开圆孔,说明这是一件可以佩戴的玉器,后肢微微离地,似在奔跑。这是一只真正的玉兔,用玉雕成的兔,虽然细节不够丰富,但它散发出一种古拙之气,展示了商代晚期人们的审美。

兔以奔跑速度快而著称。古人有言“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话本来是说用兵之道,两军对战之前,要如未出阁的女子一样沉稳,使敌人放松警惕,两军开战之后,兵贵神速,要如逃脱的兔一样迅速出击,使敌人猝不及防。“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张弛有度,懂得何时静何时动,并且静时能纹丝不动,动时眼疾手快。

三国猛将吕布的马名字叫赤兔。赤兔马,顾名思义,全身如血一样鲜红,如兔一样迅捷。《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有诗称赞:“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赤兔马和他的主人、手持方天画戟的吕布一样战力十足,故而人们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来说一个人能力出众,堪为翘楚。

在古代艺术中,也有一些作品表现兔的速度感,若论个中翘楚,当推敦煌石窟第407窟藻井图案。该窟开凿于隋朝,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藻井图案的颜色已不如当初那么鲜亮了,现代研究者将暗淡的颜色补回,让图案有新生的机会。

我们从藻井中间向外看,中间的四层莲花花瓣内有三只逆时针方向奔跑的兔,三只兔按理说应该有六只耳朵,但却只见三只耳朵,每只兔都与相邻的兔共用一只耳朵。

“三兔共耳”的图案在敦煌其他石窟中也有发现,在域外也有发现,它的寓意为何,至今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有一定的宗教内涵,也有学者认为并无宗教内涵,“三兔共耳图像来自日常生活,可能产生于一念之间,因为喜闻乐见而传播四方,大概创造者都没有想到能有多少象征意义,事实可能也是如此”。不过在视觉上,“三兔共耳”能够强化兔奔跑的动感,尤其是它布置在藻井时,需要观看者抬头观看。

更增其动感的是莲花花瓣外的图案,八身飞天旋转跳跃不停歇,撒下五彩花瓣,密集而流畅的线条、丰富而多变的色彩,动感十足,加上奔跑的兔,简直让观看者目眩神迷,叹为观止。

天资洁白 惹人怜爱

看过了奔跑的兔,我们再来看看端庄一些的兔。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西周时期的“立兔形典尊”。该名囊括了这件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它是一件尊,外形是站立的兔。制作这件青铜器的工匠,以写实的方式塑造兔的外形,它站立的姿势、圆睁的双目、竖起的双耳,表明它受到了惊吓,它正在观察周围的情况,也许下一秒就要飞奔而出。这件青铜器的匠心之处,体现在兔身上开了一长方形口,口上的盖子有钮,正好是一只匍匐的小兔。

这件青铜器上还有13字的铭文,据历史学家李学勤的释读,从铭文字体可推知该器可能是西周穆王时制作的,铭文内容与射礼有关,说的是小臣丰受周王之命,赐给典正弓用的器具,典为纪念此事而制作了这件青铜器。小臣是射礼中的执事人员。

兔是常见的猎物,典制作兔尊,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古人的打猎活动颇多,有时猎兔也能敷演出一段精彩的故事,呈现在戏剧舞台上。元代戏剧发达,男女老少都爱看,杂剧流行大江南北,南方还流行南戏。南戏四大本中有一出《刘知远白兔记》,且看白兔在这出戏中有何作用。

《刘知远白兔记》讲的是刘知远和李三娘的故事。刘知远是五代后汉的建立者,他未发迹前,曾在外漂泊,恰被李文奎遇见,李文奎发觉他乃是“人中吕布”,未来必大有作为,遂将自己的女儿李三娘嫁给他。李文奎死后,三娘的兄嫂容不下刘知远,将他赶走,并让他写休书。刘知远被迫与三娘分离,而三娘已有身孕。兄嫂对三娘也很残忍,令其白天挑水,晚上在磨房磨麦,三娘就在磨房中生下儿子,自己咬断了脐带,所以三娘就称他咬脐郎。三娘知道兄嫂肯定也容不下咬脐郎,请人速将儿子送到父亲处抚养。咬脐郎长到十六岁,不知自己的母亲是谁,一日外出打猎,在追赶一只白兔时,遇到一位在井边打水神思劳苦的妇人。这位妇人正是三娘,母子终于相认,咬脐郎将此事告诉父亲,父亲把始末说给儿子,最后一家三口团聚,是一出大团圆的剧。

有猎兔者,也有宠兔者。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曾被贬滁州,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不为人知的是,他在滁州还偶然获得了一只兔,并将其带回汴京。欧阳修有《白兔》诗,“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捣药姮娥宫。玉关金锁夜不闭,窜入滁山千万重”,这白兔是从忘了关门的月宫中窜到滁州。欧阳修“网罗百计偶得之,千里持为翰林宝”,可是白兔从此就不能自由活动了,只能待在笼子里供人赏玩,“主人邀客醉笼下,京洛风埃不沾席。群诗名貌极豪纵,尔兔有意果谁识?”欧阳修为此白兔先后两次邀请诗友聚会,来的都是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大家,王安石、苏洵、梅尧臣等人都有相关诗作流传,然而又有谁关心过白兔为何要从月宫中出走呢。

欧阳修最后感叹“天资洁白已为累,物性拘囚尽无益。上林荣落几时休,回首峰峦断消息”,白兔的洁白本就不易保持,现在又关进笼中更不自由,虽贵为翰林之宝,但宫中园囿岂是白兔的家,而要走出宫中走向更广阔无拘的世界就更不可能了。欧阳修这几句,说的岂是白兔,分明说的是自己“欲采苹花不自由”。

十二生肖作为古代艺术作品常见的题材,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其中一种将十二生肖的头与人的身体搭配起来。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组明朝的白玉十二辰,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是可以一一对应的,兔对应卯,是早上的5点至7点。这组白玉十二辰中的兔,人的身体搭配兔的头,身穿交领衫,席地而坐,右手持扇,左手微抬,似乎握着什么东西。这只兔看上去是一位翩翩佳公子,文质彬彬。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一组清朝的青玉十二辰,其中的兔也是人身兔首,也是席地而坐,也是右手持扇,左手则握着两片树叶,或许白玉十二辰中的兔左手也握着两片树叶。这两片树叶将我们带到神话的世界,带到清冷的月宫中。

唐朝热衷搜罗奇闻逸事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有个叫吴刚的人,因为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树,他砍的是桂花树,此树高五百丈,“常斫之,树创随合”,每当吴刚用力砍出一个创口,它随即就愈合了,这是一棵永远不能砍倒的树,与西西弗斯推石到山顶旋即滚下的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兔手持的树叶是桂叶,据说每年八月十六,这棵桂花树上的一片叶子会从月宫掉落凡间,谁能捡到这片叶子,就能拥有无尽财富,因此桂叶又象征着财富。

玉兔捣药 飞向太空

在古代艺术中,兔持桂叶不如兔持玉杵常见。古人为清冷的月宫安排了吴刚、嫦娥,安排了玉兔、蟾蜍,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一时间好不热闹。

扬州博物馆藏一面唐代的月宫飞龙镜,镜钮两侧各饰一展翅飞翔的鸟,镜子下半部分是蛟龙出海图,上半部分是月宫图,月宫内有一棵桂花树,树下一只玉兔呈站立姿势,手持玉杵正在捣药。这面铜镜在不大的尺幅内,将海与天都囊括在内,布局疏朗大气,线条流畅有力,乃镜中精品。

玉兔怎么到了月宫中,又怎么捣起药来?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屈原的《天问》一口气问了172个问题,其中有这样两个问题“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夜光指月亮,月亮何德何能,竟能缺了又圆?月亮贪图什么好处,让顾菟在它的腹中?顾菟二字究竟指什么,学者的看法不一致,有一派认为顾菟指顾盼的兔子。

月中有兔在汉代已基本成为人们的共识。与月中有兔对应的是日中有乌,不过可不是一般的乌鸦,一般的乌鸦只有两条腿,而日中金乌有三条腿。按照古人的阴阳观念,日为阳,月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日中金乌要有三条腿,而月中玉兔本来就是四条腿。古语有云“乌飞兔走”,日出转眼到月升,时间过得真快啊。

汉代画像砖上反复出现玉兔捣药的图像,但大多数时候陪伴在玉兔身边的是西王母。西王母的传说在汉代有强大的影响力,西王母住在昆仑山,有长生药,而玉兔所捣之药就是长生药。汉代之后,西王母传说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或许这成为了玉兔前往月宫中捣药的契机。

玉兔与月亮的联系,浪漫又富有诗意,这种诗意今天已写入了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中。2013年12月,嫦娥三号着陆月面,其巡视器月球车的名字叫“玉兔号”。2019年1月,玉兔二号首次驶抵月球背面。未来玉兔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如果不去追溯玉兔捣药复杂的演变流程,就是图像本身也令人感觉到可爱,具有一种吸引力。也许北宋一位精明的商家就是这么想的,并将玉兔捣药作为自己店铺的商标。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青铜版,这是中国最早的广告。

青铜版上方刻有店铺的名字“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往下就是商家选定的商标——玉兔捣药,商标两侧还写着“认门前白兔儿为记”,提醒顾客认准商铺门前的白兔儿,可别走到其他人家去了。再下方是广告词:“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兴贩(□代表模糊不清的字,有的学者认为是转卖二字),别有加饶。请记白。”这功夫细针,顾客既可以买回去自家使用,也可以转卖给其他人,量多还可以给批发价。由此可以推想当时同业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商家除了在商品质量上下功夫,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将自己的好商品吆喝出去,吸引更多的顾客。

兔因乖巧可爱而获得人们的喜爱,许多人都有小时养兔的经历,由此牵起一段童真可爱的岁月回忆。在可爱的兔年来临之际,愿大家做一个可爱的自己,将温暖与爱传出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