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道经说说

2022-10-02 17:12 作者:泰和散人 围观:

《道德经》玄牝第六:天地运行,自有其道,人类无需杞人忧天,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泰和散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道经说说1

虚空之动,道在其中,变幻莫测,永不停息,这就是玄妙的母性。玄妙母性之门,正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根。道体运行起来,绵绵不绝,纤软柔弱,却是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天地万物的运转,自有其规律,根本无需杞人忧天,而人类要做的一切,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乃至于和谐之境,天人合一。

【原文】(泰和本,融汇了楚简本和汉帛本)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虚空之动,道在其中,变幻莫测,永不停息这就是玄妙的母性。

玄妙母性之门,也就是天地万物诞生的本根。

它作用起来绵绵不绝,若存若无,却是自然而然,毫不费力。


【浅释】

本章阐述道体之态,强调道体运行起来变幻莫测,永不停息,连绵不绝,自然而然,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原。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是说,弥散在虚空之中的道体聚合物,变幻莫测,永不停息,这就是玄妙的母性。“谷”的象形文字,上为流体之形,下像山口,本义是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或流水道,侧重于有形物质(所谓“有”——客观有且主观有)之间的虚空(所谓“无”——客观有但主观无),道体弥散其中,流动不已。所谓“神”,从示,为祭祀;从申,象天空中闪电之形状,以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神。故而,“神”表示变幻莫测,“阴阳不测之谓神”。“死”,从歺从人,本义是人之肉体与灵魂分离,只剩下残骨,生命终止,这里指道体运行之停息。所谓“玄”,本义是赤黑色,黑中带红,引申为深奥不容易理解,这里指幽微难测,故而深远神妙。“牝”,本义指雌性的禽兽,后泛指阴性的事物,这里是指道体弥散于宇空之中,聚散为天地万物,故为天地万物之母。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是说道体弥散于虚空,聚散为天地万物,故而正是天地万物生成之本根。所谓“玄牝之门”,转借自雌性禽兽的生育之门,来指代天地万物孕育其中的玄妙的母性之门。从这个玄妙的母性之门,道体聚散而成天地万物,故为天地万物之本根。换句话说,道体聚散,经由玄妙之门而出,演化为天地万物。道体聚散为天地万物的过程,是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道生一”,是道体聚合为太一或无极;“一生二”,是无极生太极,是太一或无极与道体继续聚合,生成阴阳二气;“二生三”,是阴阳二气聚合而平衡,产生了和气;“三生万物”,是指阴阳和气与道体继续聚合,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化过程,终至于形成了天地万物。在这里,用雌性禽兽的生育之门,来比拟天地万物孕育产生的玄牝之门。



“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勤”,是说,道体弥散在宇空之中,运行起来连绵不绝,若存若无,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毫不费力。“緜緜呵”,是连绵不绝而又柔弱绵软的样子;“其若存”,是说道体若存若无的样子。为什么若存若无呢?因为相对于道体及其聚合物来说,人类感知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算法都是极其有限的,能够看得到的称为“形而下”,而更多看不到的称为“形而上”,故而从心灵妙体的感受上来说,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为何又说“用之不勤”呢?因为这一切的发生,都是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勤”字从堇从力,堇表音,又有黏土义,是说在黏土地上劳动很辛苦;“力”的字形像农具,有用力之义。在黏土地上工作很辛苦,需要勤快而用心,故而勤的本意为辛劳。道体运行起来,一切自然而然,又哪有辛劳可言呢?

道体的运行,自有其规律,是为道法,故而无需人类杞人忧天。人类要做的一切,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故而《阴符经》有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也就是说,观察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然后按照自然规律做事,就可以在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乃至于人类大同,天人合一,是为泰和文化的“大道五阶法,“观—知—行—和—同”观是格物致知,探索自然规律;知是掌握自然规律;行是运用自然规律去做事;和是结果很和谐;同是大同。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知而能行,行而益知,知行合一,追求的是和谐,乃至于大同,故阳明心法,从属于大道五阶法。其实何止呢?人类一切入世法,乃至于出世法,皆入其彀中。

欢喜赞叹,口不能言,如是而已。

吕秉中,号道安 于天心阁

中元庚子年乙酉月丙子日

西元2020年9月30日

【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道经说说2

《道德经》中最主要的概念是“道”,在《道德经》中七十三见。

无论是从《道德经》本身的表述,还是今天我们对它的理解,应该这样来概括它:

“道”就是“路”,本来是看得见的物体运行的路,也是供人行走的路,是客观事物运行因循的轨迹;同时又是看不见形、听不着声、品不出味、触不到体的抽象于物质的潜在轨迹,还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运行轨迹的大致的经验的认知,是应该取法依据的而不应该违背和对抗的动态的行事原则。

在《道德经》中,“道”的比喻义与本义常常交织在一起。

是“道”就可以沿着它走,所以“道可道”。沿着它走是有条件的,比如没设路障,没封闭;比如没有山体滑坡,没有洪水冲击,没有塌陷,所以“非常道”。

“道可道”通俗一些说就是“道可以当作道”,进一步说就是“道可以因循”“道可以沿着它走”。 “非常道”就是“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就是说“道”没有完全固定的因循模式,要因循道前行,但大可不必教条地、机械地沿着它走。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一样,“道”作为“路”虽然可以沿着它前行,但没有永恒的路,没有固定不变的因循模式:可以凭借不同的工具,也可以步行;可以靠近左侧一些,也可以偏向右侧一点;可以小跑,也可以漫步;甚至可以像为避免寒风背对着它倒着走……

再打个比方:航天器飞行器也都要依循一定的轨迹,但是没有永远不变的轨迹。设计得很精确,不等于一成不变。

飞机飞行、船只航行要有航标,那只是飞行的参照,避免飞得离了谱,脱离了航线。这里的“航线”就是“道”,就是飞行或航行依循的大致轨迹,上一点、下一点,左一点、右一点,快一点、慢一点,飞行器或船只大一点、小一点等等,没有绝对的——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为什么会出现“非常道”的情况呢?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道”是动态的,要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修正自己走上可因循的“道”。比如人们根据动物的习性下套捕猎,动物没察觉到“套”,不会修正改变“道”,就会“上套”。比如“大道”虽然好行,但如果修路或像王弼所说有人设置了路障,不修改路线依旧难以前行。

“道”可以不可以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呢?从一定角度来说,用今天的一个时髦的词,“道”大致相当于与方针、政策经常并列说的“路线”,也就是《道德经》中四次出现的“大道”,比如国家发展建设的总路线,就是一种既抽象又较为具体的“大道”。

“路线”实际上是人为设计规划出来的“道”,是治国安天下潜在的运行轨迹,是治国安天下者的主流道德标准,核心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在治国安天下上的体现,是由治国安天下者思想行为潜在导向而形成的社会主流官风、民风,即整个社会的主流风气。人为设计的“道”必须顺应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让人有所遵循,才能走得顺,展现出“大象”来。可以说为政治国、为人治家,确定一条正确的大道十分重要。判断大道好与不好,实践能检验它,走在这条道上的人最有体会。

当然,道虽然可以设计,但实际运行的轨迹可能需要修正,这样才能使道更平坦、更光明。道不是装模作样的口头文章,不能南辕北辙,不能划一条道却不行其道。违背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规划设计的“道”没有前途,大吹大擂的只是“假象”,最后必然是“乱象”。

文/陈广逵

道经说说3

现在的好多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误解,有时候小编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或者是自己拿出来看被别人看到,他们就会笑着问小编:“你修仙呐?”说真的,我不知道这是传统文化的悲哀还是我们自己的悲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那么这个国家注定是悲哀的。现在国家大力支持国学的发展,小编认为是非常好的。

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圣人,以其惊人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巨作,它等着我们去发掘,跨越时空,感受我们祖先的智慧吧。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看一看圣人老子的巨著《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等。它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其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道德规范、自然规律、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众多方面。它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今天我们来说说道德经的第一章的一小部分内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抛去译文不说,从我们自身的实际看这句话,你会有许多感悟。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你迷茫吗?问问自己,现在的自己是什么状态,自己拥有些什么,自己失去了什么。这不是心灵鸡汤,这是一场找自我的心灵历程。你现在的生活状态,你所有的不满,都是因为你处于“常道”的状态下,你认为现在的状态是你该有的状态,因此你会迷茫,你会浑浑噩噩。你每天所有的感觉好像都是一样的,对新事物的感知力在下降。安逸成了你最大的障碍。如果你想找回自己,那就需要走向“非常道”的状态,怎么走?其实当你有这个想要向“非常道”转变的意识后,你会不自觉地想要脱离“常道”的状态,会去寻找新的感觉,新的事物。相信自己是积极的,向上的。

不要将自己限制在一个地方,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认知上的。你目前所有的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认知。当你不再怀疑时,所有的一切都会为成为“常道”。若迷茫,若彷徨。先要打破自身认知的局限,而这个打破局限地过程就是你走向“非常道”的过程。无论生活、学习还是工作。认知的局限永远比无知可破。所以,要学会以非常名的意识去进入非常道的境界。那么你就能够改变自己,不再彷徨,不再迷茫。

读一读《道德经》,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