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起伏的故事情节摘抄

2022-11-30 12:04 作者:北北的读书日记 围观:

你有偷过别人的影子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北北的读书日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起伏的故事情节摘抄1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为每一个你所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为他们找回隐匿的记忆拼图,这便是我们对你的全部请托。这句话摘抄于马克.李维《偷影子的人》。这书没有什么高低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只是平平淡淡通过主人公可以偷别人影子的这一特异功能来体会他人的悲伤、难过、无奈于快乐。

初读《偷影子的人》大概是在中学,那个时候只是爱读小说,同学有就借来读读,没觉得有什么好的地方,只不过是平淡讲述了主人公从小时候到成年的一个成长过程。最近,再拿起来读,热泪盈眶,真的如同书的封面介绍的一样,是一部令整个法国为之动容的温情疗愈小说。

在亲情中,自从他的父母离婚后,他认为父亲离开家里都是因为他,而且父亲是不爱他,但是当他看到父亲写给他的信时才明白,父亲虽然离开家里不跟他一起生活了,但是也深深的爱着他。

在友情中,吕克是他不离不弃的朋友,他通过偷吕克的影子了解到他真实的想法,帮助吕克实现梦想,而吕克也在他一直鼓励和陪伴他...

在爱情中,他曾在小时候陪妈妈去姥姥家的时候遇见了一个聋哑女孩,他们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那个小女孩说会等他回来,直到他成为了一名医生后,和苏菲在一起之后,觉得感情不尽如人意,才决定去寻找他儿时的约定,最后他的影子与自己重合在一起,亲吻了克蕾儿。

书中也多次提到,小男孩与自己的影子对话,实际上应该是与自己的内心在对话。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迷茫了,从不清楚要什么,也没有真正关心过身边的朋友,在他们华丽的辞藻下边,他们需要的是什么。认真的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小事,因为“人们常常把一些小事套在脑后,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我们可以试着忽略,但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一点一单形成一条链子,将你牢牢的与过去链接在一起”

有起伏的故事情节摘抄2

前言: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更多的人喜欢读书,但现在忙忙碌碌的时代里,有谁肯拿出些许时间,静静地去阅读一本好书呢?孙中山先生曾指出,他的一生有两大爱好,一个是革命,另一个就是读书。

读书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推荐书目为第八节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推拿》。(本文部分图片选自电影《推拿》海报)

作者简介:

毕飞宇,男,1964生于江苏省兴化市,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1992年起任《南京日报》记者。1998年供职于江苏省作家协会。他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代表作品有《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平原》等。2011年8月,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读书小悟:

初中语文老师曾告诉我们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近来也读过很多不错的小说。我便自己思考,一部好看的小说到底是看什么?有人说好看的小说重点在情节,看那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一般。

受网络文学的影响,我觉得如今很多小说只注重情节了,打开一本书,我们看不到环境,体会不到人物,只是被那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所充斥着眼球。

我阅读小说的时候会深深地被作者所思考出来的各种情节所折服,但读过后更令我拍案叫好的,我想应该是小说所塑造的各种不同人物。

虽说小说最重要的部分是情节,但我认为人物始终是小说的核心。

《推拿》这部小说是作者毕飞宇和一位盲人推拿师交流后写出的,小说的情节不复杂,就是讲述了一个名为“沙宗琪推拿中心”里形形色色的盲人推拿师们的故事。关于描写盲人的小说,我曾读过史铁生的《命若琴弦》,作者史铁生本身就是一位残疾人,所以史铁生笔下的一老一小两位说书盲艺人让人懂得希望的重要性,相比较于《推拿》里塑造的盲人,我觉得他们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一些。

我们的身边总会遇到一些残疾人,作为正常人的我们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呢?小时候的我们可能会嘲笑那些残疾人,我清楚地记得我小学的班中就有一位因脑萎缩而患有智力残疾的同学。他几乎是我们整个小学生活中所有快乐的源泉。我们会在他的桌子上,课本上写上满“呆呆”的字样;甚至会用他的自画像在校园里制作坟墓和葬礼来取乐;我们会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眼神来模仿他的样子以供别人赞美;我们会把垃圾桶扣在他的头上来回地敲打,欺骗他在大扫除的时候干谁都不愿意干的活;我们会在学校停水而无法洗脸的时候把沾满五颜六色粉笔末的黑板擦当做化妆品拍在他的脸上……

就连我们的老师也常常用“人家谁谁谁都做对了,你竟然做错了!”的语句来指责我们的愚笨和粗心。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还是善良的,那时候的我们可能仅仅只是出于顽皮,我们会对一只小狗小猫的惨死而悲伤流泪,也会为动画片里悲惨人物的命运去难过伤心,但我们却绝对不会对身边的活生生的残疾人报以同情。

长大后的我们呢?对待残疾人虽然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子充满了恶意的嘲笑,我们会充满同情,我们会给那些残疾人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归根结底,我们始终不是以平等的心去看待他们,我们心中不过是换上了同情面具的歧视罢了。

《推拿》小说中有一位女推拿师名叫都红。都红的推拿技术并不是推拿中心最好的,但她的客人却也不少,原因就在于她的美。她是个妥妥的美女,就连拍电影的导演都赞叹她的美,直言倘若不是因为眼盲的缘故,他一定会邀请她来拍电影,她也一定会因此成为大明星。假设很棒,但只是假设。都红其实当过一阵子明星。都红在学推拿前是位有名的“盲人音乐家”,她曾在慈善晚会中弹奏钢琴,尽管都红因着紧张而在表演中出现了明显的差错,但她仍然获得了满堂的掌声。她知道,那些掌声多半出于人们的同情和包容。她喜欢音乐,但却厌烦这种被人同情的生活,她厌烦被人搀扶着走上舞台,又被人搀扶着走下舞台,她厌烦记者对她经历的各种采访以及对她事迹的各种报道,很多电视台宣传都红的时候均是以“身残志坚”,“励志”等标签来包装她,这样的做法让都红很反感。她不愿意活在别人的同情之中,其实她只是想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当然,除了眼睛以外,于是她厌烦了音乐,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上海,加入了“沙宗琪推拿中心”。

心理上的残疾要远比身体上的残疾更可怕。

《推拿》中有一位推拿技艺精湛的王大夫,技艺精湛到什么地步呢?小说没有提他的名字,而是以“王大夫”来称呼他。王大夫来自安徽,是家中的老大,由于眼睛有残疾,父母便将所有的关爱都放到王大夫的弟弟身上,于是一个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心理上的残疾诞生了。王大夫很能干,他早年间在深圳靠着推拿摸打滚爬了多年,挣了不少钱。他一心希望攒够钱自己开一个推拿中心,可惜,当他钱攒够了的时候,却因受到了别人的蛊惑,又把钱赔光在了股市之中。但王大夫却不气馁,因为他凭着自己的手艺吃饭。而他的弟弟却只知道啃老和啃大哥。

作为家中的老大,王大夫曾在弟弟的婚礼上随了一份大礼,他认为那是对父母和弟弟的报复,一个从小就不被家人看好的盲人,最终却成了家里钱财的主要来源,那当真是大有讽刺的。王大夫爱钱,但他最终在金钱和亲情中选择了后者。弟弟终日无所事事,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当欠了别人巨额赌债,被人堵在家门口讨要钱的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盲人哥哥。也正是这位盲人哥哥,用菜刀伤害自己的身体来吓退上门讨赌债的“黑社会”。弟弟身体健康,但却心理残疾,他不知道哥哥所挣得钱是凭着自己的手指头一下一下按出来的。王大夫虽然眼盲,但他却知道世间什么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弟弟虽然眼亮,但却心瞎。

《推拿》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小马了,小马是个很帅的青年,但小时候由于一场疾病,使得他的眼睛失明了。他在推拿中心里从不多说话,对待任何人都是一副冷冷的样子,就连老板也不买账。但是小马表面冰冷,但是心里却火热,而且只对王大夫的未婚妻“小孔”火热。小马的脖子上有道很深的伤疤,那是他小的时候,父亲带他去医院治疗眼睛,当医生告诫他的父亲,小马的眼睛恢复视力无望,父亲苦苦哀求医生的时候,小马趁人不注意用碎玻璃划破的。我们不能想象是什么样的绝望让一个孩子选择自杀。令小马绝望的或许不是他的失明,而是父亲丧失尊严的苦苦哀求。小马的冷,跟他小时候的经历绝对大有关系。小马正处于精力旺盛的年纪,所以当陌生的,温柔的,头发上带有香味的嫂子(王大夫的未婚妻小孔,也是盲人)突然闯入了他青春懵懂的世界里,就像是一块石顽石投入到一湾平静的湖面一样炸裂开来。盲人也是人,盲人也有正常的七情六欲。他们的心中也有对异性的渴求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并不可耻,小马也是个很专一的人,等到他向嫂子表白遭拒绝后,他在洗头房认识了失足女子小蛮,小蛮长得并不漂亮,但是小马每次却只点小蛮。所以在推拿中心的不远处的洗头房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双目无神的帅哥男生,下了班后痴情地等待着一个名叫小蛮的风尘女子。

我常常想,如果小马的童年里没有那场疾病,他的眼睛和正常人一样的话,凭借小马那俊美帅气的面貌,肯定会吸引无数女孩子的眼光,那样小马的人生又将会是如何?

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也很可爱,他叫张一光,他在书中出现的次数很少,并不是书中的主角,但却活得比谁都洒脱。张一光是个好色男,他是隔壁洗头房的常客,也正是他带着年轻的小马第一次踏进了洗头房。张一光以前是矿场工人,由于一场瓦斯爆炸导致他的眼睛失明。但他却不因此怨天尤人,因为他是那场事故中唯一幸存的人。他有一大笔抚恤金,还有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但他却不甘心当一具活着的尸体,学习推拿后,他挣来的所有钱全部花在了洗头房里。若不是之前经历了死里逃生,张一光也绝对不会看透一切,将享受放在生活的首位。

整本小说中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他们是盲人(除了有一位前台服务员是健全人)。由于眼睛看不到,所以毕飞宇格外细腻的描写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一个盲人背后都有不同的经历通过介绍不同的人物,作者穿插着讲了每一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又通过“沙宗琪推拿中心”将这一伙盲人聚集在了一起,小说的情节不复杂,但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作者始终站在一个正常的,平等的角度去观察描写这些盲人技师,既没有因为他们是残疾人而鄙视他们,也没有因为他们是残疾人而同情他们,他笔下的盲人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七情,有六欲,有困惑,有迷茫,有烦恼,有悲伤,但更多的是他们骨子里的那份伟大精彩的人性。

好句摘抄:

他们把有眼睛的地方叫做主流社会。

没有哪个女人是看不到爱情的,眼瞎的女人尤其看得到。

反正故事都是假的,假的有趣,假的好玩,无论小蛮是假戏真做,真戏假做,假戏假做,小马都喜欢。

人就是这样,一旦有了信仰,他就有决心与毅力去浪费时光。

钱是孩子,不经手不要紧,一经手就必须搂在怀里。

盲人和健全人终究还是隔了一层,道理很简单,他们在明处,健全人却藏在暗处。这就是为什么盲人一般不和健全人打交道的根本缘由。在盲人的心目中,健全人是另外的一种动物,是更高一级的动物,是有眼睛的动物,是无所不知的动物,具有神灵的意味。他们对待健全人的态度完全等同于健全人对待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

你见过在大街上讨饭的瞎子吗?讨饭,我也会,但我不能,我们也有一张脸,我们要这张脸,我们得拿自己当人。

每个人的眼泪不一样,但是想哭的念头是一样的。

对面走过来一个人,你撞上去了,那是爱情;对面开过来一辆车,你撞上去了,是车祸。但是呢,车和车总是撞,人和人总是让。

眼睛是有分工的,一部分眼睛看得见光,一部分眼睛看得见黑。

命运实在一件难以捉摸的事,在命运面前,其实盲人和健全人都是迷信的。盲人甚至比健全人更相信命运,因为命运是看不见的。对于盲人的来说,看得见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看不见的东西才真的存在。

看不见是一种局限。看得见同样是一种局限。

这世界有人眼盲,有人心盲,眼盲的人可以用心去感受,心盲的人有眼也是摆设。

你以为你是爱情,其实就是你的虚荣心迷恋上一个概念,仅此而已。

一般来说,当事人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在某个方面的才能,当这种才能展露出来的时候,他能知道的只有一点——做起来特别地简单。

爱原来是这样的,自己可以一丝不挂,却愿意把所有的羽毛毫无保留地强加到对方的身上。

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意,只要牵扯到劳动力的价格,大陆人一定能把它做到泣鬼神的地步。

积怨到底来了。“怨”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积”怨。积怨是翅膀。翅膀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有一个,张开来,朝着黑咕隆咚的方向振翅飞翔。

作者:孙情,喜欢写点东西的普通90后中学思政老师

壹点号孙情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有起伏的故事情节摘抄3

一堂作文课

专注中小学生阅读和作文指导;关注回复「领取」千元资料免费领

关注

1搜集故事的能力

为什么武侠传奇、侦探言情等故事叫人喜欢不商量?也许你会说,是它们的情节太曲折吸引人了。是的,文似看山。文章曲平起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等等,说的就是文章情节的曲折摇曳。

文章若一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变化,像流水账,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如何才能使自己笔下的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呢?我们首先必须具备搜集故事的能力。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恐怕没有人不喜欢看吧?为什么呢?因为蒲松龄学会了用耳朵阅读,专门摆摊请人喝茶,喝茶是假,想听人家说故事是真,那花妖鬼狐的故事多吸引人啊。这是因为故事本身就是曲折离奇摇曳多姿的。蒲松龄的本事在于善于搜集,于是成就了《聊斋》,也成就了蒲松龄。

身边经常揣一个本子,凡听到生动的、曲折的故事,就把它记录下来,稍作整理,就会因生活事件本身的曲折性而使你笔下的文章腾挪跌宕、变化多姿。平时阅读时注意摘抄,凡是富有故事性的材料要用心记住,天长日久,我们的脑海就会成为好故事的宝藏,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开采,什么时候就能有丰硕的收获。我国古代优秀的章回小说,哪一篇故事不是一波三折、张弛起伏、扣人心弦的。

2曲说故事的能力

什么叫"曲说"?很简单,这是相对于"直说"而言。本来曲折的生活你只要实说出来,就是变化多端的。但生活和事件并不都是曲折的,多变的,有的本身就很平实。你不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直的,我就让它直,生活是平面的,我就让它平面。因为人们的阅读习惯不接受,审美的欲求不能满足。如实直陈,要你作家、作者干什么,有照相机就行了,拍下来就得了,还多一点真实感呢。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不喜平",就是阅读习惯,就是审美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因此,"曲说故事"就成了写作者的一大能耐。说书艺人都是"曲说故事"的大师,你说哪一段故事说得不是煞有介事,让你哭,让你笑,让你紧张,让你疯狂。其中奥妙就是一个"曲"字。即"尺水"也能"兴波",更何况是生活故事呢?

"曲说"的哲学依据是事物的偶然性和多变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必然的一面,而忽略了偶然的一面。我们不能只看到常态的一面,而忘记了变态的一面。其实很多必然都是隐藏在偶然背后的,很多常态都是潜伏在变态之中的。只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我们就能在笔下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

显示出一定的波澜。如小说《项链》,让女主人公为之付出十年辛劳和青春的项链竟是赝品,直到最后才被道破,这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意外,但仔细想想,看似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3技法例说

如何"曲说故事"?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与技巧的问题了。古人创造了许多技法技巧,应该说都很管用。比如:悬念法。在写复杂记叙文时恰当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对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紧张的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写作时可抓住读者的这种心理,在文章开头或情节展开的关键时刻运用各种手段造成神秘感,比如"先闻

其声后见其人",先写结局后叙过程,先写问题(事件)暂后交代为什么(背景介绍),或者借助间接描写,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等,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从而获得引人人胜的效果。再比如: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天下就有许多巧合的事,巧,要巧得出入意料;合,要合乎事理合乎人之常情,就是既要让读者感到意外吃惊,又要感觉结局本该如此。又如:误会法。就是利用人物间的一次或多次误会,并且又不急于解释,于是一波连一波,推进事件矛盾复杂变化,造成情节的不断展开,最后误会解除。有时还可以是一个误会刚刚消除,一个新的误会又产生,而且误会之间都有前

因后果的联系,形成连环误会。误会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如山上看山,一峰背后又耸一峰,美不胜收。还有抑扬法。"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写作中则指作者情调先低沉后高昂、观点先含蓄后显露、笔力由柔变健的控制和运用。可分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和抑扬交错三种。先抑后扬或欲抑先扬运用得体,就会造成如同平缓的水流突然跌人深岩,随即激起千朵浪花的效果。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正反照应,而且曲折生姿。抑扬交错的写法更使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生动感人。当然,还有倒叙法、补叙法、夸张法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得体运用都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慑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为了把这些技法说得具体一点,这里结合下面一篇为小说《项链》续写的短文来点评一下。

我这两天才发现在精神病院工作真难,尤其是当一个女护士,我都快被那个新来的患者折磨死了,而且女护士都不敢戴项链了。

(开篇就设计了一系列悬念: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病患者?女护士为什么不敢带项链?倒叙手法引人入境。)

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昨天我们医院来了一位女患者,是由一位妇女和两位警察送来的。那位妇女和警察都是一副狼狈相--那位妇女的脖子之上露着一道鲜红的血痕。两个警察的纽扣也所剩无几。

(为什么会有如此狼狈相呢?又是一个悬念,留给读者想象。)

昨天我当班。只见那两个警察正按着一个看上去五十岁左右(后来知道她才三十多岁)、头发披散着的女人。她的鞋只剩下一只,眼睛半睁着,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我想凑近看清她的脸,可没想到竟惹下了大麻烦。我的项链从颈上坠到她脸的正上方。("项链从颈上坠到她脸的正上方"这一句表达不太妥当。)她半睁着的双眼突然全睁开,直勾勾地盯着我的项链。她仿佛从哪儿又获得了许多力量,挣开了人们的手。她那双瞪得大大的眼睛露出凶恶的目光,吓得我直往后退。可她谁都不追单追我,她那双手伸得长长的,手指叉开,仿佛要扑上来掏走我的心似的。我早吓得六神无主,绕着医院的长凳拼命跑。她那张恐怖的脸,那披散的头发,那伸得直直的胳膊……你能想象出有多吓人吗!更要命的是她那惊人的速度--头发都直了,幸亏这时送她来的那个中年妇女叫嚷着:"快扔掉你的项链!"这一招还真灵。由于在那种情况下我早被吓坏了,便扔了出去--我那漂亮的项链被我一把拉断。她看到了扔在地上的项链,便扑了上去。她那时的样子,让你觉得你面前的这位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头猛兽,一只饿虎。她上去把项链当作她的仇敌,又唾又踩又踩,把我那可怜的项链弄成几截撒得满地都是。

(这段文字里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渲染了紧张气氛。她为什么见到项链并不捡却是"又唾又踩又跺"呢?三设悬念。)

我被吓了个半死才逃离了她。那三个送她来的人告诉了我她奇怪的病症:她早晨去公园散步时不知怎的疯了。她的疯与众不同:她既不说疯话.也不乱跑。只要见了戴项链的少女便开始发疯。先是追那些少女,速度惊人,绝不亚于一头猎豹;追上后猛抓猛扑,像一头饿虎。将别人的项链拽下来后便又唾又跺直至项链达到不可修复的地步,然后她便满头大汗地笑着走开。

("她早晨去公园时不知怎的疯了。"莫泊桑再三捉弄小说主人公命运的正是这个时候、这个地方;此处关照一笔便于读者追溯事情原委,为文章解释悬念作暗示,也使文章的文脉与原文更贯通,不过导致奇怪病症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患者到底是什么人?依然是悬念。)

我真不懂天下竟有这样的病人。她的那位送她的朋友在那儿不住地叹气,也让人搞不懂,(她的这位朋友是什么人?也是悬念)可后来的事更令我搞不懂。不久,一个叫路瓦栽的先生赶到医院,为她办理了登记手续,我才得知那个病人叫玛蒂尔德。(噢,文章到此,前面的悬念基本都得到解释了:患者的不幸又是源于项链;依据原文信息推知,她的朋友就是弗来思节夫人,她叹息也是因为项链。)他自称是她的朋友,但我的一个同事认出他是那女人的丈夫。(无巧不成书,有人认识路瓦栽先生,这为下文的情节作了伏笔。)

我才不关心这些,我只关心他能否替那个疯子赔我的项链。我本想诈他一笔钱来赔我的假项链,可看他那苍白沮丧的脸,我便决定说实话:"路瓦栽先生。您的朋友弄坏了我的项链。您能否对此负责呢?我的那串项链虽然是假的,但也还值五百法郎……"当我说到他的名字,他面无表情;当我提到项链时,他的脸开始抽搐了起来;当我说到项链是假的时,他非但没有感谢上帝,却突然怔住,说了两个字"又是……"便昏过去了。

(结尾出人意料,而且作者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在情感的渐变过程:面无表情--开始抽搐--突然怔住--昏过去。起因是项链,高潮是一个"假"字。)

《项链》原文情节层层推进,好比一步一步登上滑梯的高处,然后从上面直落而下,爬得越高,跌得也越重。层层推进就是文章的蓄势、铺垫,最后的直落而下则是蓄势之后的总爆发,是震憾人心的爆响。一盘好菜,会令人有满嘴余香的感觉,同样,一个好的结尾,也会令人回味不绝。这样的结尾,又可称之为"豹尾"。我们学过的课文如《药》、《荷花淀》等都有这样的艺术特点。续写文以第一人称讲述玛蒂尔德在听到"假项链"这个消息时,终于经受不了再次的打击,精神崩溃了的不幸。情节合乎人物性格发展规律,合乎生活实际。文章结束时,她的丈夫也昏过去,应该是可能的,因为就是假项链弄得他家破人疯的。文章情节跌宕不多,但想象丰富,悬念迭出,前呼后应,扣人心弦,"藏头"技巧用得不错。文章内容给读者的震撼比原文更强烈,读者不能不深思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

4课文链接

1.《德军剩下来的东西》片段。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一个落泊女人在街上拉客,拉的竟是自己的恋人!她该是怎样的羞愧难当,痛苦万分啊!读者不能不思考起来:侵略者剩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文章正是运用了合乎事理的巧合,收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憾了每一个读者。

2.《在柏林》片段。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智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了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了口:"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就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老妇人重复数数,又加以小姑娘们一次又一次笑的渲染,然后再陈述原委。文笔看似平常,实际上是在设置悬念。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悬念和渲染,后面的陈述才有慑心动魄的力量,才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战争多么可怕。

3.《范进中举》片段。

范进向丈人借钱去参加乡试,不仅被拒绝,还遭到奚落。如果范进因此不去乡试了呢,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矛盾冲突,而范进偏偏要去,他觉得不去试一试对不起老师的教诲;范进去乡试如果不中也就罢了,他偏偏中了;中了之后如果从此一帆风顺也就万事大吉,而他偏偏又狂喜得发疯了;他如果从此疯癫一生,也就没有续写的必要了,而胡屠户一巴掌下去,他又清醒过来了。是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处处出人意料,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呢?

4.《装在套子里的人》片段。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

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这是一段描写别里科夫多疑和胆怯性格的文字。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可恶又可悲的命运,达到了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的目的。

当然,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笔底生澜,尺水兴波,让文章平中见奇。比如《祝福》,先写祥林嫂在鲁镇人的新年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再写她的不幸遭遇。这是倒叙的方法。祥林嫂被捆绑的原因以及后来的遭遇,则是在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才让读者知道,这是补叙的方法。《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相会"时,黛玉早在心里有了"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的陈见,这是先抑后扬。写黛玉见王熙风时设置了悬念:"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而且还有对比手法运用其中,这就突出了人物的特殊地位。同时也要注意,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5实战演练

1.题目设计。

(1)请以《相处时难别亦难》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

(2)请以《笑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

2.写作导引。

题(1)是写人写事的,要写出波澜起伏、变化过程,不能平平淡淡地说一件事,轻描淡抹写一个人。如何设计出跌宕起伏、跳跃转折的情节来,这就要把握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即两个"难"字。相处时困难离别时也困难,这题目本身已有了曲折。这就既要表现充分的理解、深深的依恋,更要表现彼此的误会、尖锐的矛盾;要写得跌宕起伏,并给人一定的启迪。

题(2)是写"笑声"的,如何使"笑声"曲折有致呢?看来不写误会、矛盾,甚至哭闹之类的变奏曲是曲折不起来的。事情可以是发生在同学间的、家人间的,可以是自己经历的、耳闻目睹的,结局是大团圆,更好。

3.范文展示。

相处时难别亦难

吴敏敏

"新闻,新闻,据本台最新报道。我们的班主任要换了!怎么样,英语本子买多了吧?哈哈哈……"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班的"万事通"窜进了教室,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个重大新闻。顿时,教室里犹如刚烧开的水沸腾起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热烈气氛啊!乍听这一消息,我的心里也掠过一丝兴奋,但这丝兴奋很快便被一种无名的失落所替代。真是相处时难别亦难呀。

此刻.班主任的一招一式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眼前显现……

"你.竟敢抄作业?"犹如一声炸雷在我脑后响起。接着,便是"嘶嘶嘶"一阵乱响,我后面那位仁兄的作业本子霎时间化成了片片飞蝶。班内鸦雀无声,我的心"咚咚"跳个不停,要知道那位抄的正是我的作业!我吓呆了,灵魂似乎已经出窍。等回过神来的时候。那招祸的作业本亦已飞到了我的桌上。"重抄两遍!"老师从牙缝里摒出几个字来。这是发生在开学第三天的事。我当时真的很疑惑。那同学抄的并不是什么别的作业,只是课文里面的词语,抄书上的跟抄本子上的有什么两样?这便是我们班主任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大概也是我们师生不谐和的第一粒种子吧?我想。

班主任是体育老师,同学们本以为她只是一个尚武之材,没想到她在别的学科中竟然也是那么"酷"。初一的Endish是她的拿手好戏。每天晚上她总会把一些同学留下来亲自主教。噢,对了。我们每个人都备有一叠英语本,那正是为班主任所准备的。只要你英语默写有一次不过关,那么,你的手指头就有得罪受了。一星期下来,手臂力量可以大大增强。真可谓一举两得,又利于英语又利于体育。初中数学,似乎也是她的强项。凡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下的便成了她当然的学徒。而一旦成了她的学徒,你每天便享有了与星星相伴着回家的"优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班主任的"暴政"似乎与日俱增,同学们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强烈了。学校这次换"帅",一定程度上也许是为了照顾同学们的情绪吧。可是.这种因换"帅"而带来的兴奋并不持久。同学们一个个相继安静下来,连"万事通"也若有所思地

望着窗外,脸上分明写着一丝茫然和失落。看着黑板上方的那一张张奖状,还有那似乎已经扎根在我们教室的鲜艳的流动红旗.想到每次考试我们班都是全年级第一的荣耀,我的脸开始发烫:这一切之中,班主任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老师,如果你知道教室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幕,也许你的心里会涌起阵阵悲哀;其实。我们的心里又何尝不充满着愧意?有人曾说,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爱,其实,都可以归为两类:一种是严厉的,一种是温和的。爱的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无私的。老师,您为什么不能让两种爱兼容呢?那样,您会在秋季收获甜蜜;我们会在夏季享受清凉。

(选自2001年2月5日《成才导报》)

点评:

"相处时难别亦难",这题目耐人寻味。文中的老师具有很好的知识素养,也具有满腔育人热情,但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而被换了"帅"呢?学生有集体荣誉感,也有学习的内在要求,但为什么却任凭不满情绪泛滥而只等到换了"帅"才去品尝"愧意"呢?文章超出了一般层面的叙事,而具有深度的蕴含,引人思索;倒叙起笔,首段点题,主体部分取总分式结构,脉络清晰,收结时悄然变换了人称,由记叙而倾诉,情意真切。构思上摆脱了欲扬先抑的老套,富有新意;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END-

"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学习资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