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公益劳动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1:37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 围观:

致敬师者!这64名教师的故事值得讲给每个人听,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公益劳动的故事有哪些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春风化雨 教书育人“大先生”

——二〇二二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群像扫描

九月,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稻浪翻涌。

九月,歌颂辛勤,歌颂奉献,歌颂丰收。

这是属于耕耘者的季节。躬身杏坛的他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教师节。

今年,共有64名教师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他们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排头兵,他们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他们是践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军……

他们用行动诠释“大先生”的使命与担当,用心血渲染人民教师的光辉与崇高。

一片丹心映山河

2021年,把学校发的鸡腿带回家给妈妈的“鸡腿姑娘”火了,也让该校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学校办成孩子之家的校长张鹏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还记得2018年暑假前夕,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学生花名册上仅剩22个名字,学校面临撤并。张鹏程急坏了,这是他的母校,他更不想看着孩子们多跑好几里路去求学。

他主动请缨当校长:“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3年里,每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家访,张鹏程和教师们跑遍了全村每个学生的家。“现在,村里的狗都不咬我们,因为已经认识了!”

为了方便农村孩子上学,张鹏程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他是校长,又是教师、厨师、建筑工、维修工,亲自动手为孩子们铺地、造床、安装防护措施;嫌学生餐标太低,就拿自己的工资补贴给孩子,大虾、鸡腿……“城里孩子有的,我们也不能少。”

花名册上,学生人数增长到180多,一所濒临停办的小学保住了,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80后”的张鹏程头发却白了大半。

放眼全国,2021年底,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教师功不可没。

青山绿水畔的山区“摆渡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吹雨打,都驾船接送学生,作传递知识的桨。

对学生比对自己的孩子都亲的留守儿童“妈妈”——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油召乡李元寨小学教师白恒云,看见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心无旁骛,作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伞。

不恋城市去乡村,不恋“官位”爱课堂的“痴心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寓教于乐,带着学生们亲近自然,作孩子们逐梦的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风吹向边疆大地,唤醒边陲每一颗渴望教育的心灵。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来到西藏,忍着流鼻血、胸闷、心悸的不适,坚持给学生上课;带领全班学生义卖报纸捐款做公益;顶烈日、战寒风,操场上、小路边,她带着藏族孩子组成了“舞蹈啦啦操”队,站在全国的舞台上,向全国人民展示西藏学生的青春风采,一张张笑颜仿佛高原上绽放的格桑花。

高原上的太阳晒黑了她的皮肤,从肤白貌美的“丹顶鹤”变成了黑黑瘦瘦的“小黑鸭”。爱美的马丹偶尔也会对镜感叹,但几年的援藏经历却让她的教育信念越发坚定,“选择了援藏就选择了奉献和担当”是她骨子里的执念。3年期满后,她毅然选择留下。

海归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阿拉坦仓不曾后悔。一句“内蒙古更需要我”,他放弃了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抛出的橄榄枝,留在生养他、培育他的大草原,坚守在高等教育的岗位上,追求创新、潜心研究,把数学讲成故事。

他体验过烈日当头,晒掉一层皮的苦;也体验过冬日薄衣单鞋,风如刀割的痛。他更明白,边疆孩子想要接受优质教育的不易。他说:“民族团结就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于是,“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启动,各民族的学生心连在一起。

曾几何时,特殊教育学校被认为是暂时收纳残障孩子的“收容所”。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为特教“定调”:特教学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

她利用信息化平台,给特教课堂带来一抹新色,也将数字化之路延伸到学生个别化康复训练中,走出一条“医教结合”的道路,构建了以脑瘫孩子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更带着特殊教育走上了国际化之路。

“我要把最美的青春献给这些听障孩子,我愿站在他们人生的起点上,为他们加油、呐喊。”这是福建省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付心知立下的铮铮誓言。

剪刘海、送棉衣、手把手地教听障孩子剥花生米……她把培养聋生、服务聋生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无声世界里默默耕耘。

纵然山高水远,教师们甘用身躯作桥作路,铺成条条上学路,绘就教育均衡的崭新蓝图。

不负韶华谱华章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当天,湖南省的中小学生和香港的同学们一同收看了一堂特别的课程“心连心 向未来”,共同唱响《东方之珠》。他们的“班主任”是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郭晓芳。

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决定创办新型网络思政大课“我是接班人”,郭晓芳被选为总班主任、总制片人。“这样一堂课,如果不能走入学生心中,在线听课人数再多,也只是数字的叠加,而非育人实效的增强。”郭晓芳深知责任重大。

但这堂课,没有教材。每做一个选题,郭晓芳都要“苦学”一番。讲劳动教育,她先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劳动的阐述,寻根溯源;介绍航天系列,她潜心研读孙家栋、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人物传记,“恶补”航空航天知识……袁隆平、钟南山、杨长风、杨孟飞等名师大家受邀来到镜头前,为广大中小学生答疑解惑。

如今,郭晓芳已成为1000万名孩子的“班主任”,她的网课累计学习人次超过12亿。学生们给她留言:“我要努力学习,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者,是学生心中的那束光,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趣味,在劳动中发现自我,成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说这话的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章振乐。

十几年来,他打造“开心农场”,与孩子们一同劳作、收获;带领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方方面面;将村民吸纳成为劳动教育教师,乡村也有了活力。他将热爱劳动的种子种在孩子心田,树立起全国劳动教育的标杆。

师者,是教育事业的火种,孕育着国家的希望。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曾是百姓不认可、生源外流的一所学校。校长杨明生带着使命到任。“决不以牺牲学生的睡眠与健康为代价提高学生暂时的成绩。”“决不能通过加班加点取得暂时的分数。”他态度坚定。

杨明生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备课抓起”,把学校打造成“花园、果园、植物园、生态园、学生学习的乐园和师生生活与发展的精神家园”理念深入人心。他笔耕不辍,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作为课题,对课标、教材等进行深入研究,将思考与结论与同行共享。

几年过去,学生回流了,家长回乡了,奔的就是霍邱一中的品牌。

为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校长郑丹娜,25年来用500多万字的“悄悄话”走进学生心里;

为了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焕发人生光彩,天津职业大学教授李建国总是带着学生产学结合真刀真枪地实践,8000余名学生成长为企业技术技能骨干;

为了传承好冷门绝学,兰州大学教授郑炳林在课前常常闭门备课,为了精准阐述一个知识点,甚至花费几天乃至月余查找资料;

……

今日人人皆学、学有所获的笑容,汇集起来,便是中华民族明日的盛景。

师者,薪火相传,以星星之火点燃中国教育蓬勃发展之势。

300余万字的教育理论笔记和学习心得,记录着山东省青岛第六十六中学校长相佃国与教师们的前进道路。

“教育科研是解决学校发展的有力武器。”相佃国带领全校干部教师持续开展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研究,自己紧密跟踪教师课题研究,热心与教师讨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改进,每年听课近百节。10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省市级课题30余项,一个个教育教学难题得以破解,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博士毕业后,谢贵华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学院附属中学之初,全校没有几个州级、省级课题,作为校长他带头申报课题,从研究方法到研究步骤入手,手把手带着教师干。

石子入水,激活全校生命力。两年下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教研能手,立项省级重点课题6项;3年后,学校2名中青年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省州级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从原来的1个增加到6个,特级教师、省州级教育名师、骨干教师数量大幅增加。

在教育发展的长河里,永远倒映着教师奔忙的身影,流淌着他们奋斗的汗水。

初心不改报家国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投入多久时间?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陈政清给出答案:20年。

2003年,我国大跨桥梁减振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公司没有相应的大型阻尼器设计、制造能力,所有产品只能依赖德国和美国的公司进口。时年56岁,已经是湖南大学“985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的陈政清,不愿再看到这种情况。瞄准这一实际工程急需的重大问题,他开始了攻坚之路。

二十年铸一剑。如今,国产大型工程结构减振的电涡流阻尼器系列产品,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大型桥梁工程、重要建筑工程、电力工程、新能源工程到野战车辆、武器装备制造、航天科工,陈政清的研究应用到关键领域方方面面。

年逾古稀的陈政清至今仍长期坚持在办公室工作,积极与学生讨论交流,亲自前往一线加工现场。

在祖国的西南,也有这样一个人。在冶金实验室里,他时刻面临有害气体和高温熔体的威胁;走出实验室,进入冶炼车间,这里的高温、粉尘、烟气更加危险。但这些都没能挡住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杨斌探索的脚步。为了突破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瓶颈,他常常一连两三天吃住在实验室;为了研究真空冶金,他到全国各地的冶炼厂“化缘”,筹集科研经费;他把课堂设在车间里,把专利融入产品中,把奖章挂到设备上。

30年攻坚克难,杨斌只有一个目的——保障我国战略金属供应安全。

青灯黄卷,埋首苦读。他以哲启思,以文化人,把培根铸魂融入育人全过程,他希望自己能像马克思那样,“为全人类而工作”。

国家级教学名师、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把培养人作为终生大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苦读”和“笨想”中,他让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

心怀“国之大者”,不辞辛苦,在遥远的地方播下希望。

乡村振兴,造福当地,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事业。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教授马均“真的就像一匹马”。从1987年毕业工作至今,巴蜀大地多少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留下了马均的足迹。眉山东坡、成都崇州、自贡荣县、乐山井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却如履平地,只因他割舍不下“三农”情。

实训学生1000多名,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培养种粮大户200多人……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数字背后,是马均为乡村振兴作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研究水稻让中国人丰衣足食,研究蘑菇也可以让乡村脱贫致富。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被人誉为“蘑菇院士”。怀揣科教兴农、产业扶贫的梦想,他率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进行科技扶贫。在云贵山区、新疆边陲,冒着严寒酷暑和高原反应,他把良种良法送到田间地头、菇室大棚。

300余项食用菌栽培技术、45个食用菌新品种、30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途上,他用辛勤和汗水谱写了战贫斗困、奔向小康的大地之歌。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教书育人楷模不变的风采。

三十二载从教路,从临床教育到教书育人,从科研攻关到社会服务,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教授张先庚践行社会服务时代使命,把事业当生命,把奉献当信仰,把责任当使命。

她组建健康服务志愿队,聚焦农牧民健康问题,走村入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宣教、疾病防治、中医保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她带领团队,3天编写完成社区居家防护手册6本;深入社区开展入户排查、疑似病人转诊、隔离监测和心理疏导;募集40万元制作中药香囊,完成入户医学观察2332人、体检服务6279人次,她和团队一起守护了24万名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师者,将身心献与人民,将热爱融于家国,成就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岁月峥嵘,初心不改;历史沧桑,精神永恒。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师者致敬。

本文选自 | 中国教育报2022年9月10日第12版

作者 | 本报记者 林焕新 张欣 见习记者 程旭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于公益劳动的故事有哪些2

我叫冯守平,是一名老志愿者,从接触公益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的时间。

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深知在困难时期有人能帮一把的重要性,于是,从1992年开始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尽己所能地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1994年,同村的一位老友干建筑时不慎从脚手架掉落,导致高位截瘫,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下肢溃烂,家中全靠老母亲照顾。昂贵的医药费,生活的艰难,使母子二人有了寻死的念头。当我得知情况后,先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又主动承担起治疗资助。老友每天都需要打4到5支抗菌消炎药,一支就需要7块钱,而那时一天的工资标准也只有4到5块钱,我当时从事医药销售工作,有能力为其进行资助,两个月后老友的炎症得到了控制。之后我都坚持为他承担所需药品和生活帮助,到现在28年从未间断,老友经常说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读书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明白这个道理的我,多年来也一直力所能及地去资助困难家庭学生,有的从小学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其中不少孩子已学业有成,并受我的影响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每当看到这些我资助的人纷纷用自己实际行动传递爱心的时候,我感到十分欣慰,志愿服务也已融入到我的生命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社会上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有些人不单单需要经济上的帮助,还需要精神上的鼓励与心理上的疏导等等,而这些单凭我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联络广大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帮助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于2015年8月组织成立了潍坊市坊子区志愿者协会。

我们从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一步步把我们热爱的公益志愿事业做大、做强,并逐渐形成了一批优秀志愿服务特色项目。慢慢地,我们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拓展到了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在扶贫济困、城市文明、关爱帮扶、助老助残、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生态环保、捐资助学、婚姻调解、社会管理、助力高考、文化公益各个方面均做出了较大贡献,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展现了“红马甲”的强大正能量。目前,协会已发展到10个分会、 12个志愿服务工作站,159支志愿服务队。

在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活动中,我同协会志愿者们走访救助困难孤寡家庭近4000户,累计发放救助物资款160多万元;先后为7名家庭困难小学生发动社会捐款100多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近300人,捐资助学款项达120余万元。在我们志愿者团队的感召带动下,坊子区的一些优秀企业单位也积极投身到公益志愿服务中,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社会温暖。

自2017年开始,我带领协会近百名志愿者辅导帮助有意向的离婚家庭3000余对,挽回濒临分散家庭1000多个,此事得到了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2018年寿光水灾,我带领协会志愿者筹集援助物资并参加灾后重建工作。2021年7月份河南发生水灾,我第一时间组织各爱心单位与爱心人士筹款捐物,将总价值83万余元的物资分两批驰援河南灾区,收到了灾区政府的感谢信,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肯定和赞扬。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带头发起了“疫线红马甲”行动,每天与协会其他负责人一起组织志愿者义务为小区消杀、小区门口值岗以及高速路口值岗、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为物资紧缺单位捐赠防护物资、配合防疫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工作等。

这些年,我只是尽了一个志愿者应尽的社会义务,而党和政府给了我个人很多荣誉,先后荣获山东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潍坊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潍坊市志愿服务之星、潍坊好人、潍坊市四德模范人物、潍坊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一入公益,终身无悔。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会觉得心里坦然、快乐、知足,我始终认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我一生的幸福。我将继续前行,发扬志愿者精神,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为我们这座有温度的城市加温添彩。

(作者:潍坊市坊子区志愿者协会 冯守平)

关于公益劳动的故事有哪些3

白癜风是一种疑难性皮肤病,虽不疼不痒,但损坏容貌,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就业、婚姻和社交。该病需要一定的治疗周期,尤其是长在暴露部位,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

在山东枣庄有这样一位与“白魔”抗争的励志女孩,她苦练书法转移内心伤痛,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选集;她自学心理学调节心理障碍,不仅没有因病遭同学疏远,反而成为励志的榜样;家庭因病致贫,她就拼命学习争取奖学金和利用假期打零工,来减轻家庭的负担。她从不向命运低头,最终战胜疾病,实现了人生“蜕变”。她就是被誉为“励志妹”的宋天娇。

曾经脸上顽固的白斑让宋天娇的人生看不到任何希望

>> 家庭不幸,女大学生精神压力大患上白癜风

宋天娇出生在枣庄市薛城区兴城办事处一个农村,曾经就读于青岛科技大学。她不仅品学兼优,连年获得省级奖学金和三好学生证书,而且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被聘为学校书画研究协会的副会长,在书法圈里已是小有名气。在别人眼中她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前途无量。

可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人生中却充满了种种坎坷。她早年丧父,母亲为了生活带着她改嫁,可继父在矿上干活时被石头击中了头部、受了重伤,全家仅靠母亲种几亩山地维持生计,还要给父亲治病、供她和妹妹上学,家庭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由于心疼母亲,以及常年精神苦恼和心理压力,大二期间宋天娇的脸上患上了白癜风,母亲借钱带她到处求医治疗,但因白癜风是顽固性疾病,需要一定的治疗周期,对于这样一个原本就入不敷出的家庭来讲,根本没条件持续给宋天娇治病,最终无奈放弃了治疗,母亲愧疚地整日以泪洗面。

一说起女儿脸上的病,母亲就忍不住痛哭流涕

>> 立志考研,却因白癜风毁容在面试环节落榜

宋天娇脸上的白斑不断发展扩散,最终形成大面积顽固的类型,造成了她面部毁容。但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她强忍着毁容带来的精神痛苦,即使周围的人对这个病有万般误解和偏见,但她始终以乐观坚强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病,从没有因病而一蹶不振。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拼命用功学习争取奖学金,还利用假期的时间勤工俭学;空闲时间她苦练书法缓解自己的心情,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受到多位书法名家的赞赏,还自学心理学来调节心理障碍;她面对疾病坚强的心态感动了身边的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励志妹”。

转眼快到了大学毕业,宋天娇又向考研发起了冲刺,力争让自己的学业再上一个层次。历经无数个日夜备考,最终考研的笔试成绩出来了,宋天娇满心欢喜,她的分数超过了很多名牌大学的分数线。但转眼又是一个无情的坏消息,她报考的专业,因她面部的白癜风,没有一个导师愿意录取她,就这样无奈地落榜了。

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也抵挡不住命运的摆布

>> 自强不息,感动爱心医院院长免费为她救治

命运的不公,又一次深深打击了宋天娇的内心,未来何去何从、希望在哪,前途看不到任何希望。

天无绝人之路,自助者天助。就在全家迷茫无助的时刻,滨州华海白癜风医院的成爱华院长听说了宋天娇的遭遇,既感动又同情,恰逢医院正在开展“美丽笑脸齐鲁行”救助贫困白癜风患者的公益行动,她立刻带领工作人员驱车千里到宋天娇的家中考察了解情况。“这么优秀的孩子,如果不帮她一把,整个家庭就没有任何希望了,她也不会再有好的前途了。”成院长当即与活动组委会商议决定,把宋天娇纳入免费救助的计划。

为了让她尽快恢复,考察人员一行把宋天娇接回了医院进行住院治疗。成院长亲自为她诊断病情,和专家组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随着病情好转,宋天娇逐渐又恢复了自信,一边治病,一边努力学习再次备战考研。同时,她还利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帮住院病友进行心理辅导。

爱心医院成院长把宋天娇接到医院免费为她治病

>> 爱心传递,用亲身经历鼓励更多病友治好病

经过爱心医院的专业治疗,很快宋天娇的病完全康复了,医护人员欢送她出院。功夫也不负有心人,第二年考研宋天娇同时被两所大学录取,她最终选择了闽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在谈到下一步的理想时,宋天娇说以后要当一名心理学老师,去帮助更多因不幸遭遇造成心灵创伤的人群。

梦想终于如愿以偿,研究生毕业后宋天娇顺利地在济南一所大学就业,从事起自己理想的教育事业。如今的宋天娇不仅事业有成,还遇到了美好的姻缘,找到了志趣相投的另一半结婚成立了新家庭,更可喜的是婚后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看到眼前真真实实的这一切宋天娇感慨万千。她说要感谢自己经历的这些痛苦和磨难,造就了她遇到任何困难都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

病治好了、考研成功了,宋天娇感恩成院长

人生中遇到好心人的救助,宋天娇也希望把这份爱心继续传递出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广大病友:白癜风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坚持科学治疗一定能够痊愈,乐观坚强的心态才是战胜疾病的关键,希望广大病友像她一样早日康复!

【爱心提示】:

治好一个患者,就是挽救一个家庭。为了让广大患者放心选择、明白就医,华海白癜风医院发起中医药“黑白同治”白癜风新技术“免费试治”公益行动,疗效怎么样,亲身来体验,见效再选择,避免时间和经济损失。每月仅限50个名额。请添加工作人员微信【hhrljl】咨询申请。

壹点号华海白癜风医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