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团结文化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1:29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 围观:

扬州槐泗镇团结村:文明到家,讲讲老百姓自己的文明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团结文化的故事有哪些1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自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团结村“文明满家”项目启动以来,涌现了一大批乡风文明的村民。9月初,团结村积极寻找文明家庭代表,请他们讲述文明家风故事。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管在春同志,61岁的管在春退休前曾先后担任过团结村的支书、镇村建科的负责人。他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影响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也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体现。各个家庭要用好家风这一“传家宝”,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家风文化,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严于律己管好身边人,以家风促政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支撑。

管在春说,作为一家之主必须身端影正,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培育、引领好家风。自己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健康生活情趣,远离不良诱惑;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做到家里和家外一个样、台下和台上一个样;要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帮助子女树立高远志向,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在管在春等“领头雁”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文明满家”活动中来,共同打造文明家园。

通讯员 孙倩 朱旭涵

编辑: 周晶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于团结文化的故事有哪些2

团结读书会,是团结报社媒体深度融合的又一标志性产品。自2021年启动以来,活动和民主党派组织自身建设紧密结合,以读书学习提升履职水平、促进凝聚共识,在坚定信仰上扎根,在理论领悟上用心,在学以致用上发力,在解决问题上见效,体现了主题的契合性、联络的精准性、领读的权威性、共读的广泛性、传播的有效性,成为团结报社履行媒体职责、加强舆论引导、服务统一战线的有效载体。

本期团结读书会

【领读人】

米卫娜,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

【共读支部】民革上海市长宁区委会第三支部

主委致辞

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长宁区委会主委 金可可

民革长宁区委会受邀参加团结报社举办的“与经典对话 与时代同行”团结读书会活动,深感荣幸。品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有裨益。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看到,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出大量的优秀成果,它们滋养了国人的精神,更为民族复兴征途注入了正能量。

作为参政党成员,我们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团结奋进的能量。此次读书会活动,长宁民革的党员们共同学习了《墨子》。孙中山先生对墨子有极高的评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博爱’是一样的。”孙中山先生将“兼爱”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他所倡导的“博爱”“天下为公”等观念。作为民革党员,我们通过学习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亦加深了对中山精神的认同,这必将为我们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致力于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墨子》的核心要义与当代价值

米卫娜

墨子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人文和科学精神的优秀遗产。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并列显学百余年。《韩非子·显学》的开篇说,“世之显学,儒、墨是也”,由此可见,墨家在诸子学说中的重要性。《墨子》是墨子思想的结晶,原有71篇,现存53篇,散佚18篇,其中“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十论构成了其思想的核心要义。作为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所留下的历史烙印和文化记忆,墨子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爱人若爱其身”的兼爱精神

春秋战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空前活跃的时代。面对王权衰落、群雄争霸、攻伐迭起的社会现状,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救世良方。

墨子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对人民的痛苦感受至深,故而求治之心最为深切。他认为天下混乱、社会不稳的根源在于“不相爱”,指出:“当察乱何自起?故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是何也?起不相爱。”墨子给出的医治良方就是“兼爱”,认为“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何谓“兼爱”?“兼”即无差别,“兼爱”即无差别的爱。所谓“兼相爱”,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若“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人人各安其位,就不会有战争;上位者爱惜民力,励精图治,百姓也就得以安居乐业。故墨子欲通过“兼爱”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为达到爱利天下的目的,墨子穷其一生都在倡导“非攻”并为之奔走。“非攻”是墨子提出“兼爱”的重要目的。墨子认为,“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墨子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对当时统治者损人利己的战争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谴责。他首先从理论上说明了战争的危害。军队征伐,冬行恐寒,夏行恐暑,一般都是春秋兴师,而百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春秋兴师必毁损庄稼,百姓因此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还为君主们算了一笔账,出兵时所用的竹箭、羽旄、幄幕、甲盾、刀、矛、戟、戈、剑、兵车、牛马、粮食等物资耗费多得不计其数。百姓病死,军兵阵亡,夺民之用,废民之利,只为了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贪胜”之名是得不偿失的。为制止战争,救民于水深火热,墨子及其众门徒还积极践行“非攻”的主张。《墨子》一书现存有防守兵书性质的“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11篇,至于防御效果在“止楚攻宋”的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公输般为楚国造出了攻城的云梯,要来攻打宋国,墨子亲赴楚国与公输般较量高下,“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般之攻携尽,子墨子守御有余,公输般屈。”

墨家“兼爱”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张岱年认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实即墨子所谓兼爱。‘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更可谓兼爱之至极。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则较墨子之兼爱说尤为具体而易行。”近代之后,“扬墨救世”成为近代中国拯救危亡的重要学术手段。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写道:“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即是得墨子“兴天下之利”的精髓。梁启超、章炳麟、刘师培、胡适、傅斯年、冯友兰等人都从各自的立场阐发墨子思想,“近代墨学”为之复兴。此外,墨子的“兼爱”思想更与马克思主义相通。近代学者张纯一说,“墨子的劳农主义包括平等观、互助论、尚勤劳、均贫富……此即近世马克思主义主张之要义。”他认为马克思铲除阶级、社会平等的主张,“颇与墨子一揆”。陈独秀对墨子兼爱精神也极为推崇,称“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节用”“节葬”与“非乐”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墨子·节用上》的开篇即讲道:“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本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则,劝导君主们效法圣王,“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墨子一生极力倡俭,其节俭思想包括“节用”“节葬”“非乐”三个方面,其中“节用”在墨子尚俭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节用”思想指的是生活上要节约用度,提倡实用。墨子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规定了一套节用标准。衣服、房子要冬以圉寒,夏以圉暑,武器要圉寇乱盗贼,车舟行陵陆川谷,通四方之利即可,“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倡导一切以“用”为旨归,这样就会起到“倍增”的效应,因此“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墨子及其门徒以身作则,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为了止楚攻宋,墨子能做到十天十夜连续赶路,足重茧而不休,裂裳裹足而前行。

“节葬”“非乐”是“节用”思想的具体表现。墨子极其反对当时盛行的“厚葬久丧”,力主“节葬短丧”,以求移风易俗,有益于社会民生。他认为,儒家“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厚葬“为多埋赋之财者”,久丧“为久禁从事者”,既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又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的健康及劳作。故墨子提出效仿古圣王制的埋葬之法:“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坎,掘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一切以去无用之费为标准,棺三寸,足以朽体;衾三领,足以覆恶,如此足矣。从节用的实际出发,墨子还主张“非乐”。墨子认为一切形式的活动都应当以对天下万民有利为第一要义。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在墨子看来,音乐“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即是说音乐在社会功能上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都无可取之处。通过论述音乐造成的负面影响,墨子从节约的角度得出结论:“为乐,非也。”

在中国历史上,墨子第一次对节俭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然而,由于墨子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的限制,其节俭思想带有明显的小生产者的色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郭沫若曾批评墨子“一味地以不费为原则,以合实用为标准,而因陋就简,那只是阻挠进化的契机”。墨子非乐,甚至于“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都要反对,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意义。但是,墨子的节俭思想在春秋战国那个战乱动荡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且墨子所提出的“节用”主张、“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命题潜移默化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道德实践。

“言必有三表”的朴素唯物认识论

为了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宏愿,墨子认识到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墨子从民本立场出发,构建了包括“本”“原”“用”在内的“三表法”作为其理性思维逻辑认证的基本方法。

墨子生活的年代,“有命”论甚嚣尘上,“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命虽强劲,何益哉?”即无论是富贵贫贱都是命运的安排,非人力所能为。先天命定,是墨子所厌恶的。在墨子看来,主张有命论的人是天下之大害,其言论是对现实苦难的无动于衷,没有仁爱之心的表现,故“不可不明辨”。如何去明辨呢?墨子说:“言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即要确立和论证一种观点,必须有一个统一标准,否则就无法辨明是非利害。驳斥“有命”论,评判是非利害的标准是什么呢?墨子指出:“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归纳起来,墨子的“三表法”提出了逻辑思维的三个项:本、原、用,指出检验认识应从前人的经验智慧、广大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具体的实践效果三个层次着手进行。

墨子以禹、汤、文、武圣王之治的历史经验,以百姓耳目之实的亲身体验,以百姓人民之利的施政效果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通过此“三表”认识客观世界。鉴于此,墨子反对听之任之,消极认命;主张事在人为,积极向上。于是,墨子看到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卿大夫“竭股肱之力,殚其思虑之知,内治官府,外敛关市、林泽”;农夫早出晚归,勤于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纴,认为这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正确做法,而“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

毛泽东曾评价墨子:“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墨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使其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接近于真实,这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共读

【民革上海市长宁区委会】

民革上海市长宁区委会于1960年2月17日成立。区委会设13个工作委员会,10个基层支部。截至2022年8月,共有党员407人,平均年龄55岁,大学以上学历301人,拥有中高级职称党员179人,担任民革中央委员1人,市委委员2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1人。

在民革上海市委会和中共长宁区委的领导下,区委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思想建设为基础,以参政议政为抓手,以祖统工作为特色,精心打造“长宁民革动态”“参政议政大家谈”“长宁区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等工作平台,深入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四史”和民革党史学习,抓好社情民意信息征集专项工作,举办两岸武术交流、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夏令营等活动,先后荣获“民革全国机关工作先进集体”“民革市委会宣传工作特别奖”“参政议政工作先进集体”“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组织”“民革上海市委会2017-2021年祖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民革长宁区委会第三支部开展读书活动

学习感悟

第三支部主委 穆晓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毛泽东主席曾经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作为先秦两大显学(儒、墨)之一,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流派,《墨子》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支部很荣幸具体承办了团结报组织的此次“团结读书会”活动。党员们一起通过线下自助阅读、在线集中阅读等方式,品读《墨子》,分享读书感悟,共同提升文化素养与理论水平。

支部今后还将继续举办读书学习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民革党员 严佳亮:

从《墨子》的“兼爱”与“非攻”中,我看到了一种包容一切的无差别的爱,这种思想的基础是博爱,初心是建立在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理念之上,其核心思想是天下为公。

墨子的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政治精英和文化巨擘来说影响巨大。其中,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不仅继承了墨子的兼爱思想,而且还把它融入自己的思想理念之中,从而形成了“博爱”的思想。孙中山曾说过:“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希望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之分,孙中山则提出了国民革命的理念:“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

在反清斗争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法令,旨在革除社会陋习,改进社会风尚和进行政权机构建设,如孙中山将人身自由等各项权利通过法律进行保护。在日常生活中,取消了跪拜礼,取而代之的是握手和鞠躬,改变“大人”“老爷”等具有尊卑等级观念的称呼,用先生来代替,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到了人民心中。

民革党员 丁明:

墨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并称为“世之显学”,在当时“百家争鸣”的环境下,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一生为了实现安邦治国、济世利民和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崇高理想,创造性地提出许多思想主张,这不仅是墨子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墨家学说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兼爱”意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爱,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人的一切,要做到“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其次是“非攻”,在墨子看来,“攻”不义且不利,“非攻”并不是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恃强凌弱、以众暴寡的非正义战争。墨子的“非攻”义正词严地否定了那些鼓吹战争的野心家,呼吁爱好和平、互帮互助,救援受侵略的弱小国家。

另外,墨子提出的“尚贤”主张,希望国君能够任人唯贤。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有才能的人,人才的选拔应重视品行、辩才和技艺,选拔人才应不避远近、亲疏和贵贱,量才而任用,量能而授官。

墨子还从国家人民之大利的立场提出了“节葬”“节用”“非乐”原则,推崇节约、反对浪费,这些在如今看来依旧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民革党员 吉东剑:

墨子对于爱的主张不同于孔子,墨子是站在小生产者、贫民的立场讲爱。墨子认为的爱不像儒家“亲亲有疏,尊贤有等”,而是“天下皆相爱”,是更加广义上的爱,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以及人们之间彼此相互关爱、互助互利。

这种爱的体现就是“非攻”,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

民革党员 邵春雷: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其现实意义。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非攻”为反对侵略战争,致力于世界和平。此外,墨子思想中还有很多有益内容值得今人借鉴。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深入学习研究,古为今用,与时偕行。

《团结报》10月1日 5版

本期编辑 _ 李艳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团结文化的故事有哪些3

作者:王彬

在草原上、在毡房里、在篝火旁、在舞台中,悠长的歌声穿越历史长河依然清晰可辨……《玛纳斯》《格萨(斯)尔》《江格尔》三大英雄史诗源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至今仍在多地广泛传唱、活态传承,散发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伟大史诗彰显伟大创造精神

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观看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并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这些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这三部史诗的保护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曾多次提出要求。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2019年7月15日,在内蒙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扶持下,一系列政策落地实施,一大批非遗项目得到保护传承,其中凝聚的创造精神令人鼓舞、诉说的民族团结故事引人共鸣。

近年来,《“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等政策文件接连出台,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遵循。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流传

近年来,围绕《玛纳斯》《格萨(斯)尔》《江格尔》的保护传承,各地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玛纳斯》史诗源自新疆柯尔克孜族,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故事,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加强《玛纳斯》传承人队伍建设与保护,相关部门先后认定并命名州级《玛纳斯》代表性传承人72名,通过财政拨款和民政部门最低生活保障等途径,对《玛纳斯》代表性传承人予以传承补助。

据了解,当地计划建立非遗展厅和《玛纳斯》成果展厅,扩大特色非遗的社会可见度和影响力。同时,依托三级文化阵地建设非遗传习所,开展《玛纳斯》演唱等传承活动,该州各县(市)每年利用寒暑假在文化馆、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场所举办文化传承培训班,对有兴趣爱好和擅长表演的青少年进行《玛纳斯》演唱集中培训。特克斯县玛纳斯研究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地已制定《玛纳斯》5年保护相关规划,对《玛纳斯》进行系统研究,推进相关宣传和展演展示,促进《玛纳斯》传承普及和长远发展。

《格萨尔王》讲述了格萨(斯)尔降临人间降妖伏魔、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近年来,青海、西藏等地将《格萨(斯)尔》传承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写入当地发展规划,一方面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中,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和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鼓励支持高等院校、中职学校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专项研究,培养非遗保护、传承等专业人才。社区则通过实施非遗传习展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非遗传承人能力提升、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措施,促进非遗在社区保护、传承和发展。

数百年来,民间艺人“江格尔其”在马头琴和托布秀尔的伴奏下,用演唱的方式讲述着《江格尔》史诗中的故事,激励着人民克服困难。在内蒙古、新疆等地,每逢重大节日或是喜庆日子,人们都要请“江格尔其”来演唱《江格尔》。在新疆和静县,已开始试行《江格尔》校本教材,一批小“江格尔其”正在扛起传承大旗。

融入民族团结大局

史诗兼具主题的崇高性和内容结构的宏大性。《玛纳斯》《格萨(斯)尔》《江格尔》三部英雄史诗,都讲述了人类和平、统一、团结、平等的大主题,包含诗、词、歌、赋等不同叙事门类,涵盖社会、经济、历史、宗教等学科。正因如此,史诗对于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保护、传承、弘扬,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守护,更是为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必应有之的行动。

业界专家认为,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首先要学习和挖掘英雄史诗讲故事的功能,进一步挖掘古老史诗的时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将宏大的主题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讲出来,吸引群众主动参与传承,以此激励广大群众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保护非遗,既要整理好相关项目,也要保护孕育其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续传承。

说唱艺术的传承人是核心,不同传承人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随着时代发展,创新一直在继续,这正是史诗的魅力所在。不少专家指出,说唱艺术要把握其传承规律,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保持其生命力。同时,要通过图书、电影、电视、短视频等形式来呈现,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文化保护传承故事、讲好中国民族团结的故事。

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看来,在传承的过程中,对史诗等饱含民族文化底蕴的非遗保护尤其要注重语言的传承,只有用本民族语言去讲述,才不会失去其原有的风格。同时,要注重传统音乐艺术的舞台化呈现,为传承保护提供新的土壤。当前,学校教育也越来越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主要渠道。张天彤认为,应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之推进传承教育,从教材入手,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用作教学的知识生产力,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士编写专用教材,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片段和篇幅进行课堂传授。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像《玛纳斯》《格萨(斯)尔》《江格尔》这样的文化瑰宝,蕴含着的英雄气概、民族魂魄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写照,更催生出中华儿女从生存发展到生生不息,经过蜕变和不断的自我超越,从不断壮大到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王彬)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