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你们家乡有哪些好听的故事

2022-11-05 21:28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当代散文|村里有眼老泉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你们家乡有哪些好听的故事1

文/朱玉富

家乡济南市钢城区罗汉峪村是一个偏僻的山村,那里有连绵雄伟的莲花山山脉,那里有香火缭绕的观音老母古刹,村里有丹参药谷,更重要的是,村西的卧虎山从山顶到山下有着数不清的山泉。山泉像是上苍赐予这块土地的琼浆甘露,把故乡滋育得丰实润泽。

在外闯荡了三十多年。我见过的泉水很多。供游人欣赏的天下第一泉-----济南的趵突泉,太原的晋祠---龙泉仙景、山东泗水县盗泉等等。可在我的印象之中最深的还是故乡卧虎山的那眼清泉。也许是我喝那泉水长大的缘故吧。儿时的艰苦生活磨练出我坚毅的性格。也使我常常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活在世上。

家乡莱芜钢城艾山居于莲花山脉。西南北都是海拔800多米的山丘,东西是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小河,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之缘故,山脚下的小喷泉很多,最有名的四棵柳、功家泉,沙林峪、鳖汪子崖和孙岩沟泉子。一股股小小的泉水汇聚成一条条小溪,山脚下三条小溪汇成那曲曲折折的河,泉水的清澈甘甜使小河的名字好听动人----卧虎山山泉。

村子罗汉峪村在三座山的脚下,在山村的西面有一眼泉水井叫小西井。这也是祖先选建村址时为了饮用泉水方便而定居于此地的缘故。先人们为了保护泉水,在泉的四周用方形长青石砌成了一个深十米宽一米的圆形井,四周井盘是由青石条砌成略高于地面的平台。每天清晨最喧嚣的就是泉井里取水。一大早村民便起来挑水,伴随着亲热的相互问候声,无数的水桶在咣咚声中满载而回,力气大的年轻人扁担不离肩膀,只是稍稍的弯了两下腰,一副水桶就盛的满满的了,然后是快步的往家走,遇上有人的扁担老旧还会发出各种咯吱咯吱的节奏,形成与脚步和扁担吱呀谐合拍的优美乐章.....奇怪的是无论多少人从泉里往上用桶提水,那井泉水一点也不见减少,也不浑浊,泉水总是清澈见底。

到了中午,那时的老人习惯说晌午。就是放牧归来的牛群,牛群来槽中饮水的时候。放牛人身挎一卷雨衣斜挎水壶,骑在自己训练有素的坐骑上高声吆喝着集体的牛,牛群顺着下山的牛路一路小跑,带着山上刚吃完的百草香与牛马特有的味道扬着尘烟直奔泉水而来。牛儿爱干净,总是抢着喝刚打上来第一桶泉水,争抢的高潮是牛的嘶咬鸣叫,和拥挤的牛蹄踏在青石上的咔咔声。公牛的吼声,几里地以外都可以听得到。每当人们听到公牛的粗吼,就吓唬小孩子不要出去玩了,当心公牛抵。(用牛角顶伤的意思)其实是公牛在寻找他的伴侣,下午就有仨仨俩俩的男女小孩每人拿个盛水的玻璃瓶来取水,连喝带玩,年纪小的就在母亲洗菜,洗衣的档儿看看泉水,看看泉水之中自己的倒影。有时孩子也有不小心甩倒在井盘上,但都是受了一点惊吓。到了夜深人静时分,当妈的拿件小孩常穿的上衣去泉口上给叫叫魂,据说娘叫儿魂呼千里啊。第二天就相安无事了。

学校其实有水井,但教师和学生都喜欢饮用泉水,据说是泉水在水缸里存上一个星期都不会变质,于是老校长就安排了校工老谷天天不停的赶着牛车装个大水桶往学校拉(运)水,老牛识途,给它把谁装好自己就回学校了。泉子的清水日就这样无声无息白昼不停的流淌着,滋润着村里的村民、牲畜和鸡狗鹅鸭。 到了严冬,越是天冷,泉水就越显得热乎,清晨她的四周是雾气腾腾,可它的边上却是冰山一样。

严冬人们还是习惯早早的去挑水回家。牛儿跑着,蹿着,鼻孔里喷着热气,来喝那似乎热乎的泉水。一天天就这样过去,春夏秋冬,泉水小溪旁的青草黄了又青,年复一年,喝泉水长大的人渐渐的走出了村子,走向四方。泉水启使于何年?无从考究。但耳闻老年人传说,早在唐朝时就有了这眼泉水。多少年过去了。远在他乡的浪子相聚时总是爱谈起故乡的那眼泉水。有了话题,就有了故事。想起泉水,就想起了那过去的岁月,故事就有了许多丰富感人的内容。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有了水就有了活生生的命,有了水,这个世界该红的红,该绿的绿,自然就有了万物的生长。香甜的泉水养育了一代代村民,也滋润了十里八村的相邻,新一届村两委领导,自筹资金把山泉水引到了村里,先后有村民吴会强和朱玉良开发出圣水山泉和卧虎山泉,让山泉水走进了机关、学校,也见到了外面的大世面!邻村的寨子、方家庄、雁埠子、卧龙岗、胡家宅、肖马、纸坊、双阳桥和九龙村等十几个村的村民都来取水。

是夜,我躺在家乡冬暖夏凉的土炕上,抚今追昔,久久难以 入眠。从风雨中走过来的人,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乡亲们的日子,也像甘甜的泉水一样,汩汩不断地流淌着香甜,流淌出小康的乐章。

【作者简介】朱玉富,出生于1962年5月份。大学文化,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神州文艺》签约作家、《中国乡村》认证作家、《望月文学》特约作家,《中国陶瓷报》、《山东医院报》特约记者。曾供职于《首都公安报》《淄博晚报》编辑/记者。现任《中外法制网》记者、编辑。论文《浅议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获山东省政府奖;小小说《酸涩的葡萄》获山东省五个一文化三等奖。自参加工作至今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等60余家中央省市媒体刊用新闻、文学和摄影新闻稿子上万余篇件。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电话:13853164811 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21 (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你们家乡有哪些好听的故事2


我叫小芳,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家是住在一个广安市的一个小乡村。

在那里景色优美,没有城市的喧嚣,但有着浓厚的乡村气息。

今天要谈到是:在我们院子里,有一户人家。他的家里非常贫穷,可能也是现实版的隐入尘烟吧。

故事还得从1966年说起,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经济非常落后,更不用说小乡村了,他们家可以说就是隐入尘烟的特写。

他们家共4人分别是他与他的妻子和母亲父亲。

在1954年他出生在了这小乡村,出生时腿脚天生残疾,导致在走路时腿脚非常不方便。

在出生后,母亲希望他做事应该树立信心,有勇气,敢于拼搏,母亲便给他取名叫信勇。

信勇家里非常贫穷,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让人狼狈不堪。

有一次信勇发生高烧,烧得特别厉害,导致双目失明。

母亲在为治疗信勇高烧,便在一次去山上采药时,不小心摔倒与悬崖之下,年仅43岁的母亲便永远地离开了他。

父亲一个人在家里种很多庄稼。

可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

父亲在信勇22岁时因为患上肺癌,导致永远离开了信勇。

那时候家里便只剩下了信勇一人。

作为邻居的小刘,见信勇家庭非常狼狈不堪,于是给信勇在24岁的时候说了媒。

因为信勇天生残疾,信勇便在小刘的介绍下认识了秀群。

秀群具有天生智力障碍且不孕不育,相当于3岁小孩。

秀群跟信勇相依为命至今已有60多年。因为家里非常贫穷,村干部和政府每个月都会来都会前来看望他们家里,给予关心和问候。

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他们终于从原来的茅草屋变成了如今的小平房。

尽管他腿脚天生残疾,妻子天生智力障碍,但他从未放弃生活,依旧过好生活每一天。

这种坚强的人,活下去就很值得我们敬佩。

人生短短几十年,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生活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活着”。命运不同,道路不同,风景自然也不一样。

在你们村里还有这样的家庭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我的家乡记忆#​#农村#​#贫穷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多大影响#​

你们家乡有哪些好听的故事3

文:塘中水仙 图:来自网络

图片和文章内容无关

有明日歌,很喜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这是提醒一个人重视今天,此刻。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家邻居大娘,她大女儿——我叫她大姐——嫁到北京,这话说起来有点长——

大姐是少有的我们那一片的老闺女,二十八岁,在现在的城里也该归为“大龄剩女”了,那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古镇上。

同时,她作为家里的长女,也是大娘大爷的第一个孩子。她下面有六个弟弟两个妹妹。因为老人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她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只有任何女孩都可以叫的一个字:妮,加儿化韵之后变成两个字:妮儿。

她大弟媳娶进了门,她还待字闺中;二弟媳娶进门,她还在原始家庭里;三弟媳眼看也要娶进门了,大姐相亲见面的也不少了,可都不合她意。

弟媳结婚后,和大姐很合得来,彼此就像闺蜜一样相处。后来还是大弟媳将之前曾经有人给她介绍过的对象,向大姐介绍了:那人当兵,老家离我们镇子不远,只有七八里地的路程,家中并没有其他亲人。

当初大弟媳之所以不愿意,是因为他当兵的地方离家太远了,在湖北,那是一个交通不便的时代,是一个与外界接触交流极少的时代,三十公里外的最近的县城,仿佛就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

没想到的是,没上过学的大姐和军人彼此只看了看照片,便同意了。于是爱看古书、识文断字的大爷,直接从大队里开着介绍信,领着大姐就下了湖北。

令人更感到可喜的是:大姐和那军人一见钟情。当时刚见到那军人时,他手里正拿着饭盒和小勺在食堂外排队,一边还用小勺敲打着饭盒,一派潇洒自在之气。

那军人高大魁梧,足有一米八多,而大姐在他家九兄妹中个子最矮,还不够一米五。却是长得白白的皮肤,圆圆的脸,笑起来一张娃娃脸,特好看。


后来他们有了两儿一女,一家人又都搬去了北京。

大姐知道家中大娘不容易,家里兄弟姐妹多,光吃饭都是一个大事,穿衣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一件衣服往往大的穿了小的穿,大的没有新的可换的时候,就将穿短了的衣服从裤腿脚和袖子处再接上一块。

而大姐离家远,没有别的孝顺大娘,就在每个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给大娘买两块布料,一块用来做上衣,一块用来做裤子,通过邮局给大娘寄到家里。仿佛固定的节目。而邻居家一看到邮局工作人员,穿着淡蓝衣服,骑着自行车,带着装信件报纸的大袋子过来,便发出注目艳羡的目光。

可是一向俭省节约惯了的大娘,却不舍得穿,尤其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只以为:反正是农村老太太,穿那么新那么好干什么呢?就将大姐给她寄来的布料,叠得方方正正,放进家中老式的柜子里。就想等将来有一天有什么她所以为的喜事降临的时候,再可以做成衣服,穿得板板整整、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

在这期间,家中媳妇闺女儿子那么多,渐渐都成了家,哪个有事都找她,哪个内心不高兴就甩脸子给她看。而家中什么事都不管、只知道吃了饭天天抱着古书看的大爷,一有点不合适,哪个孩子惹他生了气,他第一个就是先对着大娘张口就骂,拖着长长的腔调,慢言慢语,却狠到骨子里,不管眼前是不是有儿媳妇在场。这让大娘十分伤心。

而大娘是一个善良又忍耐的人,从不说一句过头的话,更不会骂人。该盛的也盛,不该盛的也都忍了,只为息事宁人。

她时常抱着孙子或者孙女,去我家找我母亲玩,心里受了委屈,见面后对我母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嗨,他大婶子哎……说么呢?什么都不能说!什么也别说……”母亲看在眼里,从内心体谅着大娘。

每天看着慢慢悠悠的大娘,不急不躁,自己一个人时却愁眉不展,因为早年生孩子多,营养又不好,落了一身毛病。而在街上见了人时,却强作欢颜。

大娘和母亲二人可以说是从十几岁就在一起劳动、生活,又是一墙之隔的邻居,而且早些年两家在一个院子里,中间并没有后来才垒起来的那堵墙,那么多年,彼此和睦相处,两家还喂着同一条叫做“黑妮儿”的狗,大娘和母亲真的是亲如姐妹。

后来,时间到了1995年,大娘已经七十三岁。这是夏季的一天,早饭后母亲去赶集,大娘也刚出家门,两人见面后还开玩笑。母亲对她说:“走啊,大嫂,赶集去!”

大娘对我母亲说:“去这么早呀?买什么好东西?”

母亲说:“去买个大‘糊弄’,好哄着人不哭!去晚了可没有了!”两人便哈哈大笑。二人心知肚明:“糊弄”可是个动词,动词用作名词,那是来自生活的一种情趣,尽管彼此并没有什么文化,母亲连“识字班”都没毕业。

母亲言归正传,又告诉大娘:“早去早回,趁着天凉快,赶完集回来好喝茶呢!”

父母喜欢饮茶,大约是从1980年父亲因工伤提前退休回到家里就开始的,邻居们也知道,父母有饮茶的习惯,都是在上午,从九点半喝到十一点左右,才开始做中午饭吃。

母亲说完这话,大娘笑着说:“好,你有什么好茶叶?回来我也跟着你去喝茶去,沾沾光!”

但是当母亲真的赶集回来时,就听见大娘六儿媳和二儿媳在哭娘,母亲以为是闹了什么矛盾吵架呢,再仔细听,才感觉不对。

正涮着茶壶的母亲,赶紧放下茶壶过去看看,大娘正坐在椅子上,歪着头人就已经不行了,叫了卫生室里的医生来,摸不着脉搏了,眼睛已经散光……

人多好办事,一家人忙活开了,好邻居也来了,立刻有人去集上买来新布料准备做送老的衣服,母亲一边哭着,一边帮着缝制衣服,料理后事。没人会想起来大娘攒在旧柜子里的那些大姐寄来的布料。

当大娘出殡的时候,惹了一街筒子人,因为都知道她的善良,又是突然间去世的,都感到惋惜。而有的人却说,大娘一辈子好行好,落个这样的“走法”,也算善终,没得病受罪,只是让活着的人一时难以接受。

大姐接到电报,也回来奔丧。当她找到大娘那满满一柜子布料的时候,一边哭一边烧,念叨着:“这些布料别看是新的,你们一个个谁也甭想拿一块去!我都烧了,让娘都带着……”

大姐的语言里,是对母亲的理解和抱怨:“为什么不舍得做成衣服穿?离着裁缝家只隔了一家远!不舍得花钱,你自己给自己做也行啊,又不是不会!光给别人看孩子做饭,一点没有你自己!淘了一辈子孩子还没淘够?你们哪一个怎么都不体谅体谅这当娘的?但肯有一个为娘想一想,替她解解内心郁闷,知道疼她一下,她也不至于说走就走了吧?一辈子一天福也没享……”

而这些被抱怨的人当中,自然也会有她的父亲。

而从此之后,直到大姐六十七岁去世,她都没有再回过一次娘家……

一个人的心疼,一定不是一天;同样道理,一个人的心寒,也一定不是一天造成的。时间留下了无情,让大娘的对于那个未来的不知道的美好日子——可以穿新衣服的日子,终于没有等到,一切的一切,就在这无数个“明天”的期盼里一下子都化为乌有。

而大姐对于大娘的去世,一直耿耿于怀。时间没有消除大姐对造成大娘不幸原因的原谅,任何家人都不放过,包括她的父亲。

俗话说“养儿不知娘受的苦,养女才知报娘的恩。”唯有她这一个做大女儿的,从小看着母亲有多么不容易,又是以这样装满了内心的苦闷而去世的。

大儿子做了校长,从民办教师,改成公办教师,收入大幅提高,每晚和自己的媳妇炒两个小菜喝二两小酒,而大娘连一滴油都吃不起,所有的日子也都是苦苦地熬着,就这样直到熬不住了,一下轰然倒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