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东坡书院的小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10:31 作者:慢慢旅行记 围观: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图说狗仔花的故事,感受千年东坡文化,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慢慢旅行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东坡书院的小故事有哪些1

坐落在儋州中和镇的东坡书院,是苏东坡教学所在地,始建于宋,明朝时历经翻修,现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书院”四字,是清代举人张绩所题。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图说狗仔花的故事,感受千年东坡文化

直通载酒亭,亭中悬一块“鱼鸟亲人”横匾,意为苏东坡远谪海南岛,只有鱼鸟是他的亲人。亭上绘了苏东坡在儋州的生活情景图。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图说狗仔花的故事,感受千年东坡文化

载酒堂,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曾是苏东坡讲学、会友的地方,大殿正中有一组彩塑,是苏东坡和儿子苏过以及好友黎子云,殿上题匾为“鸣雪因缘”。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图说狗仔花的故事,感受千年东坡文化

院中种有一种狗仔花,王安石有诗云,“明月当空叫,五犬卧花心”,东坡认为王安石这诗不合事理,遂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阴”,王安石看到后,笑东坡见闻不广,东坡心中略有不服,直到被贬儋州,他才得知当地有鸟叫明月,有花叫做狗仔花,花蕊正像是五只小犬托起花心,东坡这才恍然大悟,而这也让生性豁达的他,感受到天地之大无奇不有的博大魅力。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图说狗仔花的故事,感受千年东坡文化

书院两侧是东园和西园。西园是座花圃,在花圃中蠢立着苏东坡铜像,他手握书卷,脚踏芒鞋,儒雅风流。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图说狗仔花的故事,感受千年东坡文化

再往西是东坡香文化馆,馆内展示了香品香具,呈现了千年东坡的和香艺术、品香生活及咏香诗词,让人感受和领略到芬芳馥郁的东坡香文化。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图说狗仔花的故事,感受千年东坡文化

东园里有一口井,为明万历年间所挖,为纪念曾短期任过兵部尚书的苏东坡而命名为“钦帅泉”,有碑在泉旁,铭曰:塘或浊兮,而泉常清。可酿苏酒,可调商羹……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图说狗仔花的故事,感受千年东坡文化

再往东侧,是饮帅堂,堂前两旁挂满了祈福牌,走近堂前,堂上悬一块一代文宗的牌匾,一尊苏东坡手握书卷的彩塑坐立大堂中央。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图说狗仔花的故事,感受千年东坡文化

在儋州,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他随缘自适,内心平和,乐观豁达,把一蓑烟雨过成了诗与远方。他朴素的民本思想,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他都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景仰!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图说狗仔花的故事,感受千年东坡文化

东坡书院的小故事有哪些2

两位大师的"君子"之交

一一浅赏郭沫若题诗裴石民制梅花紫砂笔海

丁酉春日的一个双休日,前往一山庄谒友,无意之中发现他家有一只尘封多年的紫砂小砵,上面梅花隐现,诗文洒脱包浆自然,泛紫泛红。一看便知是文房雅器。

细看砵外金石味浓,草刻诗文道:“今与石民配合双,汇进紫海叹汪洋,恭赡东坡书院扬,袖铭阳羡留世方。”落款是:民国廿八年阳羡(春)月郭沫若书裴石民制,梅花图案间刻有“东坡书院专用”字样。底款为:“家兴人旺 裴石民 铭句盘上”,在落款的下面有瓜子章款“裴”字。此时精神为之一振,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手捧笔海已无心喝酒,便打听此笔海的出处。朋友讲,改革开放初期,他走村穿巷,在乡下一个老教师家里收购的,回家一直放在供桌柜内盛放香火,几年前脱贫致富后儿女搬出农村老宅子,住上楼房供桌没用才把这砵收拾干净,我一直存放乡下,孩子们都不稀罕,并说如老兄喜欢我可以转让给你。经讨价还价,三下五除二,我便把此笔海收入囊中,回家后仔细探究,并撰写此文,与文友共同分享。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人。早年习艺,艺成后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仿真果品最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成熟期间精品之作,以中小件为主,以古器作借鉴,以超凡的构思,能放能收,简繁匀称,既能作典雅脱俗的光素茗壶,又能作千姿百态之花货茶具,风格清秀不俗,技艺精湛严谨,在紫砂艺苑中独树一帜,为紫砂历史上求新求变,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近现代公认的大文豪。一九七三年郭先生在日本写了一首《西江月》颂陶: "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征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陕西人把此诗当作国宝从日本请回家,并专门投巨资建博物馆。我这只紫砂笔海,不正是郭老与裴石民老艺人逛东坡书院题诗的姐妹篇吗?

东坡书院经查有三处,一处在海南,一处在江苏宜兴,器物上的东坡书院是指宜兴的东坡书院专属之物, 还有一处在我们河南光山。

宜兴东坡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书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历次重建,现今留下的建筑是明代重建的。郭沫若、邹韬奋等知名人士曾前来讲学。书院曾培育了潘序伦、倪维德、范保文等我国一流的学者。它还是陶都历史上诸多紫砂工艺大师的启蒙摇篮。由于年久失修,东坡书院逐年破落。在建设历史文化名镇过程中,丁蜀镇决定修缮东坡书院。江苏省规划设计院、苏州园林设计院精心设计了整修方案。

\

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浜”。大门上有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进门一条砖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砚池”。左新建有碑廊,陈列历代碑刻。第一进,面阔七间,前左右有石鼓墩。西面二间保存匾额三块:一为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的:“东坡买田处”,二为清浙江巡抚任道榕手书的“讲堂”;三为清道光江宁布政使杨能格手书的“似蜀堂”;第一进与第二进倚东墙有屋二间,栋梁窗格较讲究。第二进是主建筑,七间。上悬三块匾额,是第一进三块匾的复制品。大厅宽畅,可容三、四百人。檐下斗拱,东西枋上雕云鹤、卷草,中枋刻人物画像,中间神座,朱漆贴金,出于名匠之手。正面墙上,嵌碑刻七块,皆清代重修书院的碑刻。东边是三间二层楼房,西面二间是“湖山拱秀厅”。第三进天井的东西,各有侧室三间。第三进建筑古朴,前部原为“讲堂”,后部名“似蜀堂”。由此上行,地势渐高,登上石级可上最后一进。第四进原是七间楼房,登楼可见市镇全景和太湖远景,楼早已焚毁,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建,建国后政府加以修葺。

三处在光山净居寺。净居寺又名梵天寺,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南四十里的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北齐天宝年间(555年),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者慧思、智大师创建。被誉为“苏轼灵魂家园”。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贬黄州团练副使,赴黄州途中,经光山县游净居寺。有《游净居寺并叙》诗。苏轼在诗中,把大苏山、小苏山称之为“家山”。有“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之句。嘉清三十五年(1556年),县令沈绍庆刊刻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碑高1.14米,宽0.44米,楷书。1987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居寺后山腰处有一高台,名曰苏东坡“读书台”。苏东坡《梵天寺见守诠小诗清远可爱次韵》诗,是当年游净居寺“读书其上,留题壁间”的地方。还留有“四壁青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的佳句。后人作堂,又名“东坡读书堂。历代不少高僧大儒、文人骚客,以游净居寺,拜读书堂,步东坡诗韵,为人生一大乐事。故有“诗城乐地”之称。清朝乾隆丙午(1768年),立有“诗城乐地”碑。嵌在净居寺佛殿院西厢走廊界墙上。碑高0.27米,宽0.43米,碑文共198字,行书。

清乾隆《光山县志》:东坡祠 在城西南四十里净居山梵天寺左。宋元丰三年,苏公谪黄州,尝游净居,有读书堂,后人因祠祀之。明崇祯初,里人重修。以邑学士蔡毅中,曾读书其间,因以配祀,改名二学士祠。

清乾隆《光山县志》:东坡读书堂 《通志》云:在光山县西南四十里净居山寺中,宋苏东坡谪黄州寓此。州志云:旧志称东坡谪黄州寓此寺读书。《东坡年谱》:元丰三年谪黄州,自京师道出陈州。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乃正月十四日也。至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有次子由韵诗,过新息有《留示乡人任师中》诗,又有《过淮》诗、《游净居寺》诗。至歧亭,访故人陈,为留五日赋诗一首而去。以二月一日至黄州,寓居定惠院。未久迁临皋亭、辛酉营。东坡甲子四月乃量移汝州。以是考之,东坡于净居寺仅途次一游,实未寓此读书也。愚按东坡寓止净居,虽非积旬累月之久,然名人游屐所至,后人作堂章之,亦景仰前贤之意。非牵援附会者比。州志所云未免太泥。东坡游净居诗,旧有石刻,久而失去。明嘉靖间,知县沈绍庆为重刻,跋之。岁久剥蚀。乾隆丙午,知县杨殿梓觅旧刻重镌,有跋。

清乾隆《光山县志》:净居山在县西南四十里花杨保。上有塔,望如文笔插天。前有香炉山,左右列有蜡烛山、花瓶山,俱以形似得名。山本名苏山,其东接起二岭,北曰大苏,南曰小苏,旧传为汉苏耽升仙之所。北齐天保中,僧慧思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为净居寺。至宋敕名梵天寺,有东坡读书台,名人题咏甚多,俱见《艺文》。金兴定五年伐宋,仆散安贞出息州,军于七里镇。宋兵据净居山,即此。又山之西,分一支绕净居山北,至东起一高岭,曰苏山寨,下名苏山口。山有梦真观,与净居山对峙,仅隔一溪。按净居山即大苏山。苏山之名以为因苏耽者,或于附会;其谓因东坡得名者,下知北齐天保中已名苏山矣,至建净居寺,因山更名。旧志:净居山,在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语本东坡诗引,盖谓寺非谓山),是净居山外另有大苏山也。今考兹山之后,西来一小岭,至东为苏山寨,原非大山。

自净居接连东下有二岭,一曰大苏山岭,一曰小苏山岭,大约皆以主山得名,即苏山寨亦然。可知净居寺外别无苏山。东坡书院乃读书堂也。

苏东坡,名轼,四川眉山人。他在北宋元丰年间,曾先后三次来到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宜兴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将独山改名为“蜀山”,并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似蜀堂”。明天顺年年间,宜兴人工部侍郎沈晖建筑造了“东坡书院”,占地三十多亩,讲堂六楹,中立苏轼像,每月朔望讲学,清康熙、乾隆间都曾修葺,后毁于咸丰太平军之役,同治八年重建,光绪八年再修,每逢东坡诞辰举行纪念活动。1983年,丁蜀镇政府再修东坡书院。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此笔海的尺寸:高9.5公分;口径10。5公分;腹径15公分;底径8.9公分。材质为纯正老紫砂。小则称洗大则称海,被称为“文房第五宝”。

此物颜色仿青铜色,型制规正,古朴典雅,文化价值大于实甪价值若干倍。郭沬若先生当什么官不怎么重要,五十岁以上的文人不知郭沫若的甚少,裴石民因给故宫配一把缺盖的供春茶壶壶盖而一举杨名中外,被郭沬若老先生奉为"切玉能手"。这只笔海,因时代变迁而浙次失去了它的功用价值,但其尘封的岁月却逾加彰显它的历史厚重,并溢出耀眼文化光环。笔海本是无情物,当它与现实和历史碰撞,工艺与文化结合,那该撞出怎样的火花?更何况它还负载着大文豪苏东坡、郭沫若这两位大家的名份。无不显现“梅兰竹菊"四君子的伟大品德和精神呢?而今,我们光山县正在对千年古剎"净居寺"进行修缮,苏山八景之一苏东坡当年的"读书堂"中,智慧之光光芒四射,耀眼的“东坡书院”三居天下必有其一,能摆上我收藏的这只笔海,让文人雅观,让诗人品味,让百姓共赏。这款文化大餐,那该是一种多么有滋有味啊? (作者:杨克)

东坡书院的小故事有哪些3

苏轼《菩萨蛮 阳羡作》:“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阳羡,宜兴的古称,宋代文豪苏东坡曾在此留下买田终老的心愿。来过这里的人都说:“生活在这里,是一种幸福”。

苏东坡一生中曾多次到过宜兴,与宜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一者,他与宜兴的蒋之奇、单锡为同科进士,早在琼林宴上已结下了鸡黍之约;二者,宜兴山水秀美,民风淳朴,苏东坡曾称宜兴独山“此山似蜀”,有一种认同感,因而有买田阳羡以度终老之意。

后人还因此将独山改为蜀山。为此他在《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中说“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准备在阳羡的垅上阡陌间做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舍翁。

苏东坡在宜兴居住期间,设馆讲学、设计紫壶,做了许多好事,同时还留下了许多诗词墨迹,其中《楚颂帖》就是非常珍贵的书法作品。《楚颂帖》亦称《种橘帖》、《买田阳羡帖》,原帖真迹早已毁灭,明代徐溥的拓本存世也很难见到。民国时有人在市上以重金购得此拓本,后来又落到了日本人手中,后辗转至台湾。

苏东坡《楚颂帖》拓本

释文: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乐死。”殆非虚言。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之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

苏东坡当年欲在宜兴买田时,本想在太湖边上购一小园种植柑橘(太湖有洞庭之称),后因流放迁徙频繁,此愿未遂。此帖中,苏字之神韵尽显其中,其书随意命笔,随着诗情的起伏而变化,参差错落,时大时小,忽长忽短,感情随着笔尖自然的流出。其对未来田园生活的向往,随缘旷达、乐观豪放的性格跃然于字里行间,“楚颂”二字饱满有力,表达出苏轼以屈原为榜样,虽政治失意,却义无返顾,“不改其操”,仍旧追求其远大理想的信念。苏轼追求一种人生哲理、精致空灵、自由奔放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轼在宜兴未能建成橘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买田后不久即离开了宜兴,赴登州就任知州。此后苏轼在人生的26年间,三度入朝为官,做过翰林学士,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又三度外放,做过杭州、颖州、扬州、定州太守;三度被贬,先是英州,接着惠州,最后儋州。在这复杂纷纭的人生下半程里,不管腾达还是黯淡,苏轼都没有忘记归老阳羡,并准备再次于阳羡买田,从而有了著名的《阳羡帖》:“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讬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及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苏东坡《阳羡帖》(现藏旅顺博物馆)

释文: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果如何,托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白,得之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

苏轼晚年从南方的流放地归来,想过定居于阳羡。而此时的他罪名未除,囊中羞涩,幸亏当地的好友四处奔波,为他物色了一所房子。苏轼倾尽所有,勉强买下了那所房子。在快搬进新居的时候,苏轼在一次散步时听到路边村舍有一老妇在哭泣。原来这个老妇就是苏轼所买房子的旧主人,因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房子被不肖子卖掉,无家可归所以伤心。苏轼听后立即吩咐家人取来房契,当场焚毁,并叫老妇的儿子迎接母亲回去居住。而自己付出的房钱却丝毫没有提起。这便是苏东坡《焚契还宅》的故事。

苏轼在宜兴短住时,被当地的乡绅邀去为学生做讲座,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人,把蜀山学堂改名为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内的东坡塑像

现在宜兴的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他的书童常常晚上提了一个灯笼为先生照路,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照着这灯笼样子做一把壶。由于当时的饮茶习惯,壶把装在壶身侧面,火一烧, 壶把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很不实用,于是,就有了“提梁”这一创意,提梁式紫砂壶是苏东坡第一个想到的,他从文人的角度,设计了壶把在壶的上部,并用枯树形状做把,他烹茶审味,怡然自得,由此,他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

东坡煮茶图

东坡煮茶图

汪宝根制 东坡提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