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红军有哪些忠诚的故事呢

2022-11-05 10:22 作者:中国新闻网 围观:

甘肃祁连山下四代人续“守”无名烈士墓:80余载述红军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新闻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红军有哪些忠诚的故事呢1

图为陈宗新同女儿陈梦雪祭拜安葬在龙渠烈士公墓红军烈士。(资料图)张掖市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陈宗新同女儿陈梦雪祭拜安葬在龙渠烈士公墓红军烈士。(资料图)张掖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兰州4月21日电(记者 崔琳 杨艳敏)世代居住在甘肃张掖市甘州区祁连山脚下龙渠乡白城村的陈德宝、陈榆林、陈宗新祖孙三人接续守护无名烈士墓长达86年,并义务当起宣讲员,旨在让红军的故事代代流传。

近日,中新网记者随甘肃省党史学习教育集中采访团了解到该事迹。陈家守墓的渊源得从1937年讲起。当时,300多名红西路军在甘州区取得西洞堡大捷返回营地时,途经白城村休息之际,被马匪军用炮猛轰、机关枪强攻,缺乏弹药的红军依托白城堡子英勇还击,战至中午,红军弹药殆尽,敌人蜂拥而入,一小时后全部阵亡。

图为陈宗新清扫龙渠烈士公墓。(资料图)张掖市委宣传部供图

枪声彻底停止后,白城村村民胆战心惊地走出家门,看到村外四处躺满红军战士的尸体,触目惊心。据知情人讲述,陈德宝来到村头,望着村边战后的惨景,想到红军自从来到村子后,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再冷也不随意走进百姓家,衣衫单薄靠着墙角就睡了,他被红军那种秋毫无犯的精神深深感染。

随后,陈德宝发动村民们收敛红军遗体。当时,在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下,胆小的乡亲们害怕马匪报复,多数人不敢前来,陈德宝无奈,就靠一己之力,在自己房屋旁边挖了一个很大的墓穴,虔诚地将烈士们的遗体合葬在那里。

自此年年月月,陈德宝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守护着这座无名烈士墓。每年他都给学生们义务讲解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故事,直到他去世前,还叮嘱儿子陈榆林一定要好好看护红军烈士墓。

后来,村民取沙土垫地蔓延至红军烈士墓周围,陈榆林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十分着急。为防止烈士墓遭到破坏,他一遍遍地及时劝阻村民,告诉大家说:“这墓里埋的都是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我们翻身解放,牺牲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我们决不能破坏烈士的安宁。”

村民们听到劝说,决定不到这里挖沙取土,烈士墓才得以完好保存。数十年来,为了守墓方便,陈家一直住在离墓地不远的农家独院里,期间几次翻修房屋都原地进行。就这样,一家人朝夕陪伴着红军的英灵,守护着烈士墓完好无损。

1963年,陈榆林的儿子陈宗新出生,这是陈家守墓的第三代人了,自从孩子记事起,每逢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和腊月三十,陈榆林都像当年父亲带着他给烈士扫墓一样,带着儿子陈宗新去烈士墓前扫墓,清除杂草,焚烧纸钱,祭奠英灵。

1970年,在轰轰烈烈的平田整地行动中,眼看危及红军墓,心急如焚的陈榆林跑到当时的龙渠人民公社,向公社领导张建财汇报了这一“紧急情况”,并带着儿子陈宗新将烈士遗骨全部拾捡到现在的位置,用砖头砌成了墙,将烈士坟墓围在了中间。为防后人再次惊动英灵,陈榆林用木头立了一块木碑,木碑上写道:“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2005年在国家、省、市、区民政部门的支持下,龙渠乡党委、政府多方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精心设计陵园图样,筹资80多万元对烈士墓进行修缮,重修了烈士纪念碑、公墓和附属设施,并邀请原西路军战士王定烈将军为烈士陵园题名。

龙渠烈士陵园主纪念碑总高9.27米,代表红西路军九军二十七团,碑座浮雕高1米、宽2.18米,代表21800名红西路军战士,这些都记录着当年红西路军浴血祁连、白城子战斗、龙渠会议、挥军西进等主题。

几十年来,陈宗新时常为前来烈士陵园的师生们讲红军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感人故事,他的女儿陈梦雪也成为龙渠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

至今,陈家四代人“续”守护红军墓长达86年。陈宗新说,西路军虽然兵败祁连,但却把忠诚理想,坚定信念留在了龙渠乡,也留在了千里河西走廊,陈家会把这个故事一代代讲下去,这是光荣的使命。(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红军有哪些忠诚的故事呢2

这是展示于龙州起义纪念馆里的油画。图为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打响,1万多名军民在龙州县城新填地广场集会。(龙州起义纪念馆供图)

祖国南疆,左江之畔。

91年前,在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龙州起义响惊雷,中国红军第八军和左江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建立了左江革命根据地,开启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翻开历史篇章,一个个红色故事震撼人心,令人敬仰。

一生的等待

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革命岁月里,许多军民为了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留给家人无限思念。

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红八军军长俞作豫、参谋长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牺牲时年龄都在30岁左右,其中宛旦平是4人中牺牲最早的。

1930年3月20日,国民党军队围攻龙州,红八军和左江工农赤卫大队英勇迎敌,打响阻击战。龙州失陷后,红八军军部和二纵队被迫撤往凭祥。1930年3月22日,敌军追踪进逼凭祥,红八军参谋长兼二纵队队长宛旦平率部阻击敌人,在战斗中献出了生命。

“宛旦平是湖南新宁人,他曾参加过北伐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名非常英勇的战士。”中国红军第八军革命纪念馆馆长李敏介绍,宛旦平非其原名,因革命需要改名旦平,他牺牲后,其妻子李竹青在很长时间里都不知道这一消息,一直在等待丈夫回家。

宛旦平和李竹青是同乡,两人经人介绍相识。1928年冬,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宛旦平获组织批准,返回老家与恋人李竹青完婚。结婚当天,他接到上级紧急通知要返回上海。当晚临行前,宛旦平对新婚妻子说:“等我打完仗,就回来接你!”

宛旦平这一去,便没了音讯,留在家乡的李竹青将思念放在心底,日复一日地盼着爱人归来,一等就是几十年。

“直到1984年宛旦平革命事迹见报,李竹青才知道爱人已长眠异乡。”在龙州起义纪念馆宛旦平事迹展板前,李敏动情地给记者讲述了这段感人故事:她等了爱人半个世纪,终身未改嫁,当李竹青拿到宛旦平的烈士证书时,昔日年轻的面容已多了一道道皱纹,她捧着爱人的烈士证书来到宛家祖坟前,放声痛哭:“你说,等打完了仗,就回来接我的啊!”

宛旦平牺牲后,俞作豫、何世昌率领部队沿中越边境前进,并转战桂南。1930年7月,何世昌率部辗转到邕宁、钦州一带活动,在前往右江寻找红七军途中不幸被捕,后在南宁英勇就义,年仅25岁。

1930年8月,俞作豫在寻找党组织过程中被敌人逮捕,押至广州,同年9月6日在黄花岗英勇就义。1930年秋,李明瑞率部北上,1931年10月,他在“肃反”中被错杀于江西省于都县,时年35岁。1945年,李明瑞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十载英名宜自慰,一腔热血岂徒流。”这是俞作豫慷慨就义前留下的悲壮诗句。“在红八军的征战中,一个个革命者面对生死,表现出崇高的英雄主义和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心,留下了永恒的精神力量。”李敏说。

最后的党费

20枚“光洋”,这是龙州起义时红八军战士们的军饷。

1930年3月,红八军二纵队在凭祥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据守白马山过程中,二纵队一营政治指导员林景云带领数十名战士、赤卫队员,在长达数小时的战斗中,在敌人密集的炮火攻击下,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战斗中,林景云不幸中弹负伤。“林景云负伤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身上带的文件全部掏出来烧掉,第二件事是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5枚‘光洋’交给身边战友,嘱咐战友‘你用3枚作路费,一定要活着出去,然后把剩下的2枚作为我的党费交给党组织’。”龙州起义纪念馆讲解员梁雪萍说。

红军梁玉汉是这场战斗的亲历者,梁玉汉的儿子梁炳聪记得父亲讲述过的这段红色故事。“战斗打得非常惨烈,打了2个多小时。”梁炳聪说,红军战士在敌人的一轮轮进攻中一个个倒下,最后只剩下几个人。

林景云负伤后仍顽强战斗,最后因弹尽被捕,当晚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8岁。

每次在龙州起义纪念馆给参观者讲述“最后的党费”,梁雪萍都深受触动:“一个战士在死之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保守党的秘密,把重要文件销毁,而且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信仰无比坚定,对党无比忠诚。”

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红八军队伍中,走出了一位百岁将军——吴西。

吴西1900年出生在广西扶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投身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吴西离开家乡前往南宁,投身革命的洪流中,此后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龙州起义前,吴西作为先遣部队的一员,跟随部队沿左江行舟向龙州进发,行至扶绥的一个码头,机帆船靠岸维修、补给,此时码头距离吴西老家仅有几公里,怀着对革命的热情憧憬,他路过家门而不入,等待机帆船继续起航。”龙州起义纪念馆讲解员张纯璐说。

1930年3月,龙州失陷后,吴西随部队转战至距离老家很近的渠黎圩,恰逢家中亲人赶圩,亲人们急切劝其回家。面对许久未见的亲人,已准备为革命理想献出一切的吴西劝慰道,“等革命成功了再回来见你们”,而后跟着大部队继续前进。

在告别亲人约5个月后,吴西受党组织委派,从香港护送中央代表到红七军传达党中央指示。在完成这项任务过程中,受敌情等影响,吴西曾取道渠黎圩附近的小村,这次距离老家只有二三里,心系组织任务的他回望家乡方向,而后继续赶路。

“吴西将军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组织观念。”张纯璐说。

为民的红军井

龙州县城新街19号,一栋古朴的建筑灯笼高挂,这里是红八军军部旧址。

“军部旧址前身是西南地区当时有名的瑞丰祥钱庄,后红八军在此设立军部,指挥左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和军事行动,因此钱庄内这栋法式风格的洋楼也被称为‘红军楼’。”红八军军部旧址讲解员肖丽丽说。

沿着灰砖铺成的路面走进军部旧址内部,几间屋子围着的一口“红军井”出现在记者眼前,井内水质十分清澈。“这口井原为钱庄主人私人使用,钱庄所在地势东高西低,过去附近的百姓大都住在东边,打口井很不容易,吃水只能走远路到河边挑水。”肖丽丽说,红八军接管瑞丰祥钱庄后,发现周围群众吃水难,于是派人将井口扩大并且加深,让群众就近来钱庄取水。红八军离开龙州后,龙州人民亲切地称之为“红军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直到如今,本地民众一说起这口‘红军井’,就想起那一支为劳苦大众着想的红八军。”肖丽丽介绍,20世纪80年代,龙州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河水受到污染,当时正是这口“红军井”解决了大家用水之急。

“一口井,体现的是为民情怀。”李敏说,龙州起义大会上,《中国红军第八军目前实施政纲》就明确提出,“本军是民众的武力,负责解除民众的痛苦,图谋民众利益的使命”,起义官兵还在大会上集体庄严宣誓,“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

铁桥阻击战

悠悠左江穿过龙州县城,城南河岸的一处桥台上,矗立着一个铁桥支架。

这座兴建于1913年的铁桥是民国时期唯一连接龙州县城南北的桥梁,龙州起义后,这里曾打响一场阻击战,革命血迹遍洒桥面、河道、两岸。

龙州起义后,左江地区的反革命武装和地主豪绅暗地勾结,趁红军部队集中在龙州的时候,实行武装叛乱,扰乱人心。红八军根据形势,分兵进行剿匪征战。

1930年3月中旬,国民党桂系当局得悉红八军主力已分赴各地去剿匪,派兵4000多人分两路对龙州进犯。3月20日,桂系军队突袭龙州城,当时驻守龙州城内的仅有红八军3个主力营和左江工农赤卫大队,共1000多人,形势十分危急。

面对敌人突袭,红八军军长俞作豫指挥龙州军民英勇阻击,但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敌人形成了包围态势,龙州城东、城北、城西三面皆被桂军所占。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为保存革命实力,俞作豫果断决定向南撤出龙州城。

一场鏖战在龙州铁桥展开。据李敏介绍,桂军发现红八军南撤意图后,集中火力向铁桥进攻。为掩护军部和主力部队撤出龙州,左江地区第一路游击大队政治部主任严敏率部坚守桥头阵地,左江工农赤卫大队也参与保卫战。

战斗一直持续到夜晚,其间桂军一路继续正面攻击,一面派兵从下游偷渡过河,直奔铁桥南头,红八军腹背受敌。在掩护部队撤退过程中,守桥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员顽强阻击敌人,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后,与敌人肉搏,40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至此龙州失陷。

特制的帽徽

在龙州起义纪念馆,约2700平方米的展厅展现着昔日革命岁月。一个红色文物展柜里,一块红布上摆放着的3枚金属帽徽,吸引许多人驻足。

帽徽椭圆形状,每枚长宽只有两三厘米,有的历经岁月洗礼已有些残缺,在有着2900多件馆藏文物的龙州起义纪念馆内,被誉为“镇馆之宝”的正是这几枚小小的帽徽。

“这是中国红军第八军的军帽帽徽,为铜片精制而成,正面隆起的图案有斧头、镰刀、五角星组成。据考证,它是1928年中国红军成立以来唯一使用这样图案、形状和质地的红军佩戴物,199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梁雪萍说。

帽徽缘何如此设计?有哪些特殊寓意?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帽徽背后的故事被一一揭晓。

1929年12月初,在筹备龙州起义和组建红八军过程中,军队标识、军帽帽徽等工作被提上日程,经过讨论,帽徽的形状被定为椭圆形,寓意红太阳,也代表着中国。斧头代表着工人,镰刀代表农民,五角星代表着共产党,五角星位于斧头镰刀之上,寓意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带领广大工农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

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打响。1万多名军民在龙州县城新填地广场集会,中国红军第八军和左江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在起义大会上,数千名红八军将士高扬革命的红旗,换上特制的帽徽,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会场。

“当年红八军帽徽一共制作了2000多枚,现仅存5枚,除龙州起义纪念馆内的3枚,还有1枚借展于广西民族博物馆,另1枚借展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李敏说,这些帽徽跟随红军战士历经浴血奋战,见证了红军战士誓死捍卫革命的坚定决心。

七千里远征

“龙州起义后,红八军曾经历过一次约7000里的远征。”在龙州起义纪念馆,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参观者都会听到这样一段关于红八军的特殊经历。

1930年龙州阻击战时,正在靖西围攻敌军的红八军一纵队与龙州军部无线电联系突然中断,判断龙州有变,便紧急回援龙州。而后,部队侦悉龙州失陷,军部率二纵队突围转移。为保存实力,一纵队决定绕道转移到右江与红七军会合。

寻找红七军的过程充满艰辛,一纵队转战中越、滇桂黔边境,边走边打听红七军消息。1930年4月29日,红八军一纵队在凌云县彩架村遭遇国民党包围袭击,红军将士在群山间展开一场激烈的突围战,战斗一直从早上打到下午,最后胜利突围。

“1930年10月23日,红八军一纵队历时半年多、行程约7000里,一路艰苦征战,终于与红七军在凌云县讲肥村岗里屯(今乐业县上岗村)会师。”梁雪萍说。

红八军与红七军会师后,红八军一纵队到达广西河池,编入红七军序列,成为红七军的一支劲旅。1930年11月,部队跟随红七军主力又转战7000里,北上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汇入革命的大洪流,后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记者刘伟、徐海涛、陈一帆、雷嘉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红军有哪些忠诚的故事呢3

红网时刻通讯员 李琦 杨文星 娄底报道

从新化县城往西出发,跨越资江河、进入双林界,在群山之间顺着溪流蜿蜒而下,就能到达奉家镇上团村,在这个离县城100公里外的山区村落,有一座古朴的四合院。这里,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竹园。闪耀的红星、飘扬的旗帜、醒目的毛泽东语录和入党誓词,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这里曾经的红色历史……

1935年12月12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进入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设军团部于此,并驻扎一周。红军在这里打地主、分粮食,时间虽不长,但留下了送军毯、救失火的故事,临行还送给乡亲们行军灯,虽是星星之火,但精神的力量,足以燎原。斗转星移、薪火相传,红军为奉家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地公安机关带来不断前行的力量。

奉家派出所用红色精神凝聚警心。

近年来,奉家派出所坚持传承“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进农村警务和社会治理创新,用忠诚担当、默默奉献保障山区群众的平安幸福。

党建引领,用红色精神凝聚警心

奉家派出所有民警3名、警辅人员12名,共有党员7名,发展对象1名。奉家派出所经常组织民警、辅警走进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触摸历史脉搏,追思历史厚重,与老党员、老革命回望红军入奉家的点滴细节,这样的探访成为了奉家派出所红色教育的常规活动。“每次来这里走走,听老人家讲述当年的历史,都有不同的体会。红军精神就是长征精神,战士们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不怕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值得我们这些年轻的共产党员学习、传承!”奉家派出所负责人李琦讲出他对红军精神的理解。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奉家派出所结合“党史教育”的要求,把“三会一课”的学习教育常态化,与每周例会、法治宣传“七进”活动、网格化管理等工作等有机结合,翻山越岭、走村串街到群众家中发放宣传材料,与群众座谈交流,为群众办实事,让党员民警在走访宣传中不断升华从警初心和使命,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越发凸显。

2021年1月,奉家镇居民刘某被诈骗集团用网络贷款的手段骗去15万余元,奉家派出所一方面加强防范宣传,一方面对案件深入追查,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4月,在云南边境发现一名犯罪嫌疑人从缅北逃回中国境内,根据局领导安排,由奉家所和刑侦大队联合办案。当时,云南正好有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缅甸回来的人员也有大风险,谁去?“我是党员,我还打了疫苗,我去!”副所长陆佳举手,紧接着大家都举起了手。经过往返4天的舟车劳顿和对案件细致入微地侦查,该犯罪嫌疑人被顺利接回并被刑事拘留。

远赴云南将犯罪嫌疑人带回。

履职为先,用实干担当创建平安

奉家镇拥有246平方公里的面积,整体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历来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气。近年来,旅游和农业的开发给山区群众带来了经济收入,但同时也把一些歪风邪气带进了山里,一些流窜作案的违法犯罪分子利用山区居民防范心较轻的特点,频频滋扰着山区的安宁。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辖区大、处处设防,人力、经费难以到位,我们争取做到发一起案就破一起案,让违法犯罪人员闻风丧胆!”奉家派出所全体民辅警将始终保持嫉恶如仇的工作状态,对盗窃、赌博、寻衅滋事等突出治安问题保持高压态势。

2020年12月19日晚,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奉家镇海拔较高的双林村的山头已是白雪皑皑,奉家所接到报警,一个独居山腰的老人藏在床垫下的4万余元被盗!顾不上冰雪封路,奉家派出所立即全所出动。经勘查,现场是在村后山腰的独门独户,该村几乎没有监控设施,房间内也没有留下明显痕迹。如何破案?有过刑侦经验的李琦断定,大雪封山几乎可以排除流窜作案,必须全方位开展调查走访。零下的气温并不能阻止民警办案,经过近12小时的走访,村内群众的行动轨迹基本清晰,经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一个重大嫌疑人员罗某浮现出来,经查,罗某曾在案发时间段内单独外出,并在当晚用现金偿还过欠债。在追查到罗某使用过的现金后,民警在人民币上闻到了与被盗老人家床垫下稻草一模一样的味道。攻心谈话随即开始,虽然嫌疑人罗某试图狡辩,但在民警充足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面前败下阵来,在家中就如实交代了犯罪事实,并在被害人家中床板夹层中指认了现场。至此,一起毫无头绪的入室盗窃案仅用时不到24小时,就人赃俱获,所有赃款如数追回。

依靠着奉家派出所全体民辅警的履职尽责,奉家镇近半年以来所发的3起入室盗窃案全部侦破,共刑拘3人,为群众挽损5万余元,近四个月再未发生过入室盗窃案;治安处罚赌博人员20余人,捣毁赌博场所5处;打掉寻衅滋事团伙1个,打架警情减少40%,2021年第一季度总警情较去年同期下降40%。“我们奉家风清气正又风平浪静的感觉回来了,给你们派出所点赞”。双林村的村干部陪同被盗老人给该所送来锦旗,上面写着——忠诚履职,为民解忧!

驻村警务,用共建共治做实服务

奉家派出所辖区面积2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万余人,分布在1个社区、17个村,整个辖区全部位于雪峰山脉,“看见屋,走到黑”,居民聚集点比较分散,日常的服务管理难度较大。“所里到我们村出警至少要90分钟,群众意见很大,我们也很尴尬”。奉家派出所的驻墨溪村辅警邹序雄说。以前,民警要从所里去墨溪村、白茶源村、浪山坪村等偏远地区出警,开车至少需两、三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附近,下车后还要步行上下山,出警时长难以估计。

2020年以来,根据省公安厅县域警务的工作要求,奉家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社区和出警单边时间超过40分钟以上的村里设置村警务室,在当地治保积极分子、各类专干、村干部中间选拔驻村辅警,协助民警开展“一标三实”数据采集更新、安全防范、纠纷排调、法律宣传、服务群众等工作。村辅警共协助采集基础信息2.5万条,获取线索协助破案3起,参与排查、调解纠纷30余起,先期处置各类警情20余起,上门服务录入信息3000余条。其中,渠江源村、墨溪村、白茶源村的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让村民参与群防群治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玄溪村邹某英和邹某玉两家历来存在矛盾纠纷,曾5次调解未果,双方家人都外出务工,见不到面矛盾才缓和。2021年春节期间,两家人都回家过年,双方一碰面就火气十足,并扬言“过年就要搞出大事”,气氛十分紧张,当晚村辅警掌握到情况后迅速赶到现场,一方面安抚双方情况,一方面立即向派出所领导报告。经奉家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同意,民警连夜把懂情况的镇干部和司法所、综治办、驻村干部都请到现场,讲法律、将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开展调解工作,成功化解矛盾纠纷。“你们为我们的事这么上心,我们也不好意思再吵了”,邹某英当即表态。

因社区警务工作到位,奉家所被评为娄底市“枫桥式”派出所,墨溪警务室被评为市级优秀村警务室,罗松青、罗玉明两名村辅警被评为市级先进村辅警。2021年,在全县公安工作会议上,奉家派出所被评为县域警务工作先进单位。

科技强警,用现代警务提升后劲

“民警也只有一双手、两条腿,要靠科技手段的建设来把打造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和“三头六臂”。2019年以来,奉家派出所加强科技信息化投入运用,强化重点部位、重点路段、治安复杂区域的监控建设,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的预警防范。在奉家派出所的推动下,全镇旅游景点、学校、医院、电站等重点部位全部实现监控覆盖。奉家镇渠江源村建成“小天网”,在手机上就能对区域实施实时监控和预警回放,该村建成小天网后,实现刑事案件“零发案”。奉家派出所还组织民警积极参与县局“三人行”大课堂,多次组织民警到相关业务警种部门学习科技侦查手段,民警侦查破案的科技能力水平得到提升。2021年,奉家派出所执法办案区正在改造施工,建成后,在所内就能实施嫌疑人信息采集、人脸识别,询(讯)问等一系列正规化流程办案,将更加增强派出所的执法办案能力。

春晖四月,奉家镇的山头正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片红色热土到处一派平安祥和之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