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变迁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10:29 作者:好好老师讲作文 围观: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文学作品阅读之词语赏析(附练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好好老师讲作文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变迁的成语故事有哪些1

文学作品阅读之词语赏析

【考点分析】

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是“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句含义的能力。“在语言环境中”是指对语言的赏析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中考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考生进行考查:一是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二是理解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中考对词语赏析的设问方式通常有: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把句子中的“xx”改成“xx”好不好? 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4、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xx”词象征什么?

6、段中写“xx”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7、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8、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一次的理解。

9、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技巧点拨】

  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起修饰限定作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副词、量词等。这部分试题的常见考点有如下三种: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中考对词语含义的考查设问方式通常有: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xx一词的理解;某句中xx一词有什么含义?

(一)答题思路

  1、通读全文,把握主旨。其实不单单是做词语含义理解题,做任何题的前提都是把全文仔细阅读一遍,把握住文章主旨再去做题才能有的放矢。

  2、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时其含义不同,因此,解释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3、明确词语本义(日常生活常见、常用义)。

4、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特别关注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情况。

5、把握语境义(指代义、双关义、修辞义、临时义)。

(二)答题技巧

1、语境推断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句、段、篇中,分析上下文的相关内容,可用原文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概括。

2、联系主题释义法:词语在具体的句、段、篇中无法概括时,可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进行分析概括。

3、心理揣摩法:对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可从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揣摩,从而概括其含义。

4近义词换词比较法:选用与该词本义相接近的词语,进行替换,将两个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

二、指出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词语指代义)

这类题主要 考查“这”、“那”、“此”等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解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就出来了。具体有两种情况:

指示代词:确定是远指、近指,还是不定指(“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由近及远,找文中的关键词句,再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非指示词语:理解词义,找关键词句,把所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三、词语赏析

(一)词语赏析题的设问方式通常有:

1、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句中的xx一词用得很好,说说好在哪里。

3、一位同学认为,阅读时需关注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他已做了两条批注,请你在画线句中选择两处,补写批注。

4、结合所给语句,自选角度赏析词语。(说明:如果没有明确标注具体词语,需要赏析的词一般选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或区别于普通词语,具有自己特色的词)

(二)答题思路

1、词义角度。理解词语本义→揣摩词语语境义→表达的情感。

2、词性角度。

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或人)……的特征。

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 xx一词,形象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情感。

叠词:音律和谐;渲染气氛,使事物或人的……特点更鲜明。

拟声词:使描写生动逼真,让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之感,形象写出事物的特点,展现人物的心情 (或情绪)。

3、修辞角度。修辞手法→修辞作用→表达的情感。

4、感情色彩角度。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主旨,特别注意褒贬词反用的情况)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如陕西中考试题:解释“只是在与我的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中加点的词语。“执拗”本来是一个贬义词,与“固执”同义,这里是来形容父亲的,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赞美父亲,所以这里不能解释为“固执”,这里的“执拗”是贬义词褒用,应理解为: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的深沉、独特。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对解释那些“贬义词褒用”、“褒义词贬用”等特殊用法有很大的帮助。

5、人物描写角度。(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三)答题模板

1、加点词语的原义为……,这里指……,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加点词语写出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点词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如江苏常州试题:解释“我以为是玉兰花香,再低头闻闻,不对啊,分明是在我身边,一阵一阵的,固执地绕鼻不息。”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此处的“固执”就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栀子花的香气袭人。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对词语含义的考查经常结合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考,要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就应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去回答。这就要牢记一些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拟人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内容浅显化,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排比能加强语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感染力等。

三、某个词语能否删去

这类试题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阅读中都有涉及。解答这类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采用比较法,即去掉加点词语之后句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前后变化写出答案。

  在说明文中,这类题一般考察“大约”、“上下”、“左右”、“之一”等修饰限定词语的作用。回答此类题有固定的套路,即先表明观点,再回答原句中为什么要使用该词语(符合实际情况,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等),最后回答出该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一)答题思路

1、从词语含义角度。注意词义的不同侧重点。

2、从词语感情色彩角度。

3、从词语生动形象角度。

(二)答题模板:

①(一般情况)不能删。②结合句子分析效果(该词突出/限制了……,表现出……的特点)。③如果删掉,则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④所以不能删。

四、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

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③答出原词的表达效果。比如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准确地表明了某种程度、范围等。④换了之后,没有这种交果。⑤所以不能换。

五、某几个词顺序能否调换

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②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等)不一致;或该词与上文的……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③所以不能调换。

六、从词性角度赏析词语

1、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和行为的词;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形状、颜色、状态的词。因此,好的动词和形容词能够鲜明生动地表现景色的特征,展现人物的心理状况及思想感情。如《济南的冬天》“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个“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把山尖上小雪的情态写得呼之欲出,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由于动词和形容词多是写人或事物的状态和状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的时候,要把握两点:一是写清楚动词或形容词所能表现出来的事物的特征。二是学会用术语。可以用这样的字眼: “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形象逼真”、“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生动传神”、“给人留下想象空间”等。

2、叠音

叠音词的作用:

1、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例如,“红红的苹果”、“蓝蓝的天空”这两个短语中“红红”和“蓝蓝”两词,不仅包含着“红”、“蓝”之意,而且包含着“很红很红”、“很蓝很蓝” 之意。写出了物象色彩红的程度和蓝的程度。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叠音形容词不仅描绘出景物的特征,而且突出了景物的特征。

2、叠音动词,在描写人物中能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性格。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它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让人顿时感到词人心神不定,怅然若失的精神状态。

3、叠音词在表达人物及作者感情时,使情感更浓烈。当我们用一个或几个叠音形容词去描绘物象时,实际上就表达了我们自己对所写对象的爱憎情感。

总之,叠音词的表达效果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强化、突出了所写事物的特征及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形象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在写景抒情的文章中,如果叠音词连用,会有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一唱三叹的美感。

3、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和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频率、语气等的词。所以,在词语的表达效果上,副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我们在赏析现代文词语的妙处的时候,也要把副词列在其中。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点出了孔乙己的尴尬处境。因为他穷困潦倒,所以不能“踱进屋里慢慢坐喝”,又因为他不肯放下读书人的面子,所以就永远穿着那件“几十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他在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是“唯一”的一个多余人。

赏析副词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突出人物形象(用于写人记事)。如: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的母亲》胡适)两个“又”字,写出母亲因责罚儿子而使儿子害病的懊悔与焦急;而一个“真”字更是意味深长,让我们体味到母亲除了“教之严”之外的“爱之慈”。一个“真”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一是仅仅听说而已,不一定可靠,母亲却信以为真,这是爱子心切,其心之急可知;二是也不顾讲不讲卫生了,也不管病眼的脏是否会影响到自己,恨不能让自己代替儿子受苦,这是护子情深,其情之诚可知。

第二、彰显景物特征(用于写景)。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5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第三 准确说明事物(用于说明)。如: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中国石拱桥》)文中加点的副词,恰当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为无法确定“旅人桥”的具体建造时间和是不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作者用“大约”和“可能”表示推测;又因为我国的石拱桥虽然多,但并不是到处都有,再者也不都是“惊人的杰作”,所以作者用“几乎”和“许多”限制了程度和范围。

第四,突出作者的感情和观点(用于抒情和议论)。如: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的母亲》胡适)这里的两个“最”分量很重,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小小年纪便跟母亲同喜同忧,母亲的委屈和忍耐他全看在眼里,悲在心上,但爱莫能助,以致影响到成人后的看法,他如实道来,真诚倾吐。

四、量词

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行为的单位的,它们不仅能确切的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更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韵味平添。量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有哪些呢?

1、比喻功能 形象生动。如: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朵”平常是用来修饰“花”的,用“朵”来修饰“流星”,就使人聪慧到流星像花朵一样美丽,这样,天上的街市就越发显得神奇美妙,令人向往。

2、夸张功能 突出特征。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清•张岱《湖心亭看雪》)用“痕”“点”“芥”“粒”表微小的量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等,突出山涉水到陕北的艰难。了想像中居高俯瞰的视点上所看到的雪中景物之小,这是缩小夸张。

3、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如:当水花和那红艳艳的凤凰花瓣一齐飘落时,便激起一串笑声,沿着大街小巷滚流。(张水《泼水节的怀念》)用“串”修饰“笑声”,是用通感的手法沟通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将无形的美好事物化成了有形之物表现了欢声笑语的连绵不断。加上与后面的动词“滚流”搭配起来,形象地表达出了赞美南疆人民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强化功能 强化特征。数量词如果叠用或者连用,就会强化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的数量。从而更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动作所反映出的事物的动态。

【典型题析】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樟树下,外婆家

朝颜

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

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

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

④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如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

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

⑥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1]第一村”的旗帜。

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

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

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选自《民族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

[1]扩红:扩大红军的力量。

【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参考答案】“村庄的符号”,老樟树己经成了村庄的标志。(“标志”答成“特征”“象征”“代表”也可):村庄名叫“樟树下”。“几代人的记忆”:当年樟树下百姓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的时代;我读书前外婆家生活艰辛的年代;如今脱贫致富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解释出词语的语境义。符号的意思是象征、代表、标志等意思。“村庄的符号”意思就是这五十六棵香樟树已经是村庄的标志了,村庄以 “樟树下”命名;“几代人的记忆”结合文章④⑦⑧段内容可知,“几代人”指我读书前外婆家艰苦生活时期,村民积极投身革命的时期,从几年前到现在的精准扶贫政策下的脱贫致富时期,这些时期成了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

变迁的成语故事有哪些2

唐朝中期的文坛“铁三角”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各人只是站队不同,他们都当过监察御史,都有勤政御史的清名。

“永新革新”,打击的是藩镇割据、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只不过当时皇帝是唐顺宗李诵,用的是“二王刘柳”,阻挡了唐宪宗李纯上位的步伐,是政治不正确。当时顺宗李诵因为中风不能理政,“永新革新”因为准备不足,打击面过大而导致失败。宪宗李纯即位后起用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等,打击的只是藩镇割据,结果武元衡还是被节度使李师道刺杀,裴度受重伤,引起了白居易犯言直谏被贬江州。

就是这个宪宗李纯,曾经呼唤“再给我十年,我再还一个盛世大唐!”但他过于重用宦官,在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被内侍王守澄、陈弘庆等人给杀害了。

犯言谏迎佛骨

韩愈不只是在当监察御史时犯言直谏,在不同职位上都心直口快,敢言上谏。

在宪宗李纯被杀害的前一年,诏命使者去凤翔迎佛骨在宫内供奉,长安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当时,担任刑部员外郎的韩愈认为不妥,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奏章进行谏阻。

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先贤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刘庄时期传入中国的,但明帝刘庄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等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可这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祀不用牲畜, 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 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 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自己的身体(象不象有些邪教),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成语“伤风败俗”的出处)

宪宗李纯看了韩愈的奏表后非常生气,按他后来的说法,“你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就是促寿短(但让他一语成谶)”,要用极刑处死韩愈,丞相裴度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然很愤怒。一时之间人心震惊叹惜,甚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处罚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写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被贬到潮州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李纯也认为对韩愈处理太重,有意欲重新起用韩愈,但有人恨他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对自已不利,建议朝廷将韩愈改调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有趣的是,韩愈反对宪宗李纯奉迎佛骨的迷信行为,在他被贬到潮州当刺史上任后,听说当地的恶溪里有鳄鱼伤害人畜,就写一篇《祭鳄鱼文》去警告鳄鱼7日内迁往南海。如果继续冥顽不灵的话将遭到捕杀,正好赶上一场暴雨赶走了鳄鱼。(《祭鳄鱼文》也是成语“冥顽不灵”“朝发夕至”的出处。)

甚至后来,在宪宗李纯遇害,唐穆宗李恒即位遇赦被召回长安,韩愈对佛教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你不得不说造化弄人。

胡杨

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还是一个面对叛军、视死如归的真汉子。宋代大文豪苏轼称赞韩愈“勇夺三军之帅”。

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刚刚上任不久的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韩愈,就面临一项棘手使命和一次生死考验。

当时,在镇州(今河北正定),因为刚加封为成德节度使不久的田弘正以前经常和成德军交战,加上不知体恤部下,引起镇州将士的极度不满。而成德军都知兵马使王庭凑乘机激怒将士进行兵变,把田弘正、幕僚,连同他们的家属几百人一起杀了,并要求朝廷正式任命王庭凑做成德节度使。这是中唐时期发生的藩镇尾大不掉、又一次割据自立事件。

穆宗李恒不能容忍,派遣十五万大军前去讨伐。而王庭凑则利用讨伐大军的内部矛盾,以一敌十各个击破,还围困了深州(今河北深州)。朝廷无力再战,只好同意任命王庭凑为成德节度使,派55岁的兵部侍郎韩愈前往镇州宣慰,劝说王庭凑解除深州之围,放出城中守将牛元翼等。

韩愈这次任务,可不是威风八面的钦差大臣,而是有生命之忧的宣慰使。因为有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颜真卿去宣慰李希烈被杀的前车之鉴。

时任宰相元稹对穆宗李恒说:“韩愈可惜!”

穆宗也有些后怕,连忙派人赶去召回。可韩愈慨然说道:

“止,君之仁;死,臣之义。”

在镇州,王庭凑严阵以待,士兵全副武装,一片萧杀之气,“夹道欢迎”宣慰使,想给韩愈一个下马威。

镇州驿馆内,韩愈与王庭凑刚刚落坐堂上,士兵便拥进庭下。王庭凑先是推卸责任,说成德军出现叛乱是因为士兵不满田令公刻薄造成的,自己也是被架到这个位子上,没有办法。同时,庭下的士兵们也一起拥到堂下起哄。

韩愈知道自已必须镇住这些人,否则,颜真卿的悲剧可就要重演了。于是,他泰然自若地站起来对士兵们说:“儿郎们,且莫乱闹,听我分析一下忠顺与背叛朝廷的利害关系吧。远的不说,只看本朝安禄山、史思明,还有吴元济和李师道,这些乱臣贼子他们的下场大家就知道了。如今,他们的子孙还在吗?还有在朝当官的没有?”

士兵们齐声答道:“没有了!”

韩愈接着说:“田令公忠义,被封为节度使,又加封司徒、中书令,子孙还都那么小,就已经被封了官职,这是何等的荣耀!”

士兵们喊道:“可田弘正待我们也太刻薄了!”

韩愈说:“你们都把人家杀了,还提他刻薄?为什么还要反叛朝廷呢?反叛是要诛九族的!我想你们也不知道这就是叛乱,知道了你们也不会参与,谁想惹祸上身,参加叛乱是要殃及自己的家族妻儿的!”

士兵们都默默低下了头,因为再刻薄毕竟把人家杀死了,谁也不想被灭族。

王庭凑一看军心动摇,便令兵士退下,对韩愈说道:“侍郎此次来镇州,对庭凑有何指教?”

韩愈说:“朝廷以为你有将帅之才,才任命你为成德节度使,现在你连这些士兵都管不住,也太让人瞧不起,枉顾天恩了!""另外,军中像牛元翼这样的将领不少,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还不能随便抛弃他,令公又何必围住他不放呢?”

王庭凑马上借坡下驴,说:“放!放!我马上放他走。”

韩愈说:“果真如此,那便是好!”

于是,王庭凑设宴款待韩愈,并下令解除深州之围。樯橹灰飞烟灭,一场干戈化为玉帛,成德军算是被稳住了。

喜鹊

韩愈的“穷与富”

韩愈的少年时期很苦,中年时期很穷,一生之中处处充满了“贫穷”和“穷途”二字,到了晚年才稍好一些。

韩愈的少年时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18岁去参加科举考试,久试不第,25岁进士及第,却又卡在了博学宏词科。当不了官是没有薪俸的。没有收入,只能经常依靠接济为生,才有他几次三番上书。《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中,他在信中大声疾呼丞相赵璟应像救水火之灾那样来援助和任用那些有才学而面临困境的人(成语“大声疾呼”出处)。

后来,韩愈在武军节度使张建手下做推官,随张建一同出去打猎,即兴作《雉带箭》:

“原头火猎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成语“盘马弯弓”出处)

韩愈生活困难是有原因的。韩愈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来说,俸禄并不低,但是韩愈家中却有包括侄子韩老成一家在内的三十多口人需要去养。韩愈每天一睁眼,面临的就是一家人的吃喝拉撒,也真的是“压力山大”。

韩愈的收入情况如何呢?韩愈在京城长安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一个月大约薪俸是16000文,折合人民币约8000元。担任国子博士时,大约一个月有薪俸四十贯,折合人民币约20000元,虽然已经算高薪,但是远远不够一家人使用。除了节衣缩食之外,不得不重拾旧业,经常到处去借钱。韩愈为人性格豪爽,因此朋友众多,通过朋友们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例如当时的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等人都是韩愈去借钱的好朋友。

宪宗李纯元和六年(公元806年),韩愈被召回长安,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送穷文》。“送穷”就是送掉穷鬼,迎来富贵。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写自己的“五穷”,分别为“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由此可见韩愈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并没有说把致富放在人生第一位。在他看来,文化修养方面的“智、学、文”占了生命的五分之三,物质生活上的穷则不值一提。

《送穷文》是成语“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垂头丧气”“蝇营狗苟”“小黠大痴”“百世不磨”“去故就新”“转喉触讳”等的出处。

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被贬潮州刺史,虽然被贬放,但收入却提高了。

在地方担任刺史后,收入直接蹦到了一百贯,还获得了一笔高达五十贯的“送使钱”,这两笔钱加起来韩愈的月收入就达到一百五十贯,是担任国子博士时的近四倍,折合人民币就是75000元。韩愈是文坛泰山北斗,文章写得好,好多人来求他写墓志铭,以白居易为元稹写墓志铭一次润笔费六七十万钱的收入水平,每次又是韩愈半个月的薪俸,每月都是“10万+”的收入,他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因为有白居易的评价在这里。

"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马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

收入高了改善生活是第一要务。韩愈曾经嘲笑自己的哥哥:

“食必视《本草》,年止于四十二。”

韩会虽然非常注意饮食,但是最后只活了四十二岁。

但韩愈自己睌年因为身体的原因做得更甚。

韩愈去世时是公元824年,57岁。据韩愈自己说,他的牙齿都是“无故动摇脱去”。因此韩愈在饮食方面往往是吃比较松软的食物。自嘲:

“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饲。”

牙好!胃口好!虽然是广告词,但牙齿脱落可以肯定身体不是太好。于是就有了想补自己的身体打算,这时候的韩愈也有这个条件。

道士说丹药能长生不老,韩愈就想到了用丹药的成份去食补。

他将刚刚孵化出来的小公鸡用硫磺来喂养,喂够50天把鸡杀了炖着吃。

但结果,还是没有长生。

还是白居易的诗《思旧·闲日一思旧》:

“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

麻鹊

成语出自韩愈

作为文坛巨匠,出自韩愈的成语有几百条,仅次于《史记》和《汉书》,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有:

白发苍苍”[bái fà cāng cāng]出处《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白发苍苍,而齿牙摇动。”...

不可收拾”[bù kě shōu shí]出处《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

大展宏图”[dà zhǎn hóng tú]出处《为裴相公让官表》:“启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

百孔千疮”[bǎi kǒng qiān chuāng]出处《与孟尚书书》:“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

光芒万丈”[guāng máng wàn zhàng]、“蚍蜉撼树”[pí fú hàn shù]出处《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名存实亡”[míng cún shí wáng]出处《处州孔子庙碑》:“郡邑皆有孔子庙,...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

大书特书”[dà shū tè shū]出处《答元侍御书》:“而足下年尚强,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

颠倒是非”[diān dǎo shì fēi]出处《唐太学博士施先生墓志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无理取闹”[wú lǐ qǔ nào]出处《答柳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曾几何时”[céng jǐ hé shí]出处《东都遇春》:“少年气真狂,有意与春竞……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愤世嫉俗”[fèn shì jí sú]出处《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

举手之劳”[jǔ shǒu zhī láo]“举手投足”[jǔ shǒu tóu zú]出处《应科目时与人书》: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弱肉强食”[ruò ròu qiáng shí]、“深居简出”[shēn jū jiǎn chū]出处《送浮屠文畅师序》:“弱之肉,强之食。”...“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

痛定思痛”[tòng dìng sī tòng]出处《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

银杏叶

变迁的成语故事有哪些3

成语故事:小心翼翼

【原文】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1)此文王(2),小心翼翼。昭事(3)上帝,聿怀(4)多福。厥德(5)不回(6),以受方国(7)。

《诗经.大雅.大明》

【注释】

(1)维:语气词,无义。

(2)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详。商纣时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3)昭事:以明德事奉上帝

(4)聿怀多福:得到了许多的福禄。聿,音同“育”,发语词,无义。

(5)厥德:德行。厥,语助词,无义。

(6)回:邪也。

(7)方国:四方诸侯之国。

【故事阐述】

《诗经》是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主要是采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文学诗歌总集之祖。

〈大雅.大明〉篇是在歌颂周文王,他行事非常的恭敬谨慎,以虔敬的心和美好的德行来事奉上帝,因此得到了许多的福禄。行动举止中,不违背应有的德行,由于他的美德,所以四方的诸侯国都来归附。

后来诗中的“小心翼翼”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举止十分谨慎,不敢懈怠疏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