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要学会变通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10:26 作者:苏林老师 围观:

3个孟母教子的故事,提高认知层级,学习教育智慧,培养优秀孩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苏林老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要学会变通的故事有哪些1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孩子整个人生的成败都建立在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认知层级上,今天我们来看孟母教子的三个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教育启示,来学习如何培养一个像孟子一样优秀的孩子。

一.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

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母三迁》·刘向(汉)

2.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离去。

之后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虽然生活中两千年前的古代,但是孟母是一个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来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会了祭拜和丧葬的游戏,后来又住在集市旁边,孟子就学会了买卖和屠杀,再后来搬到学堂附近,孟子学会了礼仪和知识。

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能做到的人很少。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

要知道孟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已经去世,孟母一个人把他拉扯大,搬一次家到底有多困难!

如果没有很强的教育理念做支撑,如果没有很强的信念,是很难做到的,更何况是搬了三次家。

对我们现代家长的教育启示:

1.如果有条件的话,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

更好的学校意味着有更好的老师和更优秀的同学,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受到浓厚学习氛围的影响,孩子会变得更优秀。

2.在家庭里面做家长的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形象。

孩子学习的时候尽量放下手机,不要看电视,孩子读书的时候,我们最好能在旁边一起读书。

据说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也曾经不爱读书和学习,但他的父母放弃了一些娱乐爱好,陪他一起阅读,全家一起玩诗词接龙的游戏,之后武亦姝参加诗词大赛拿下冠军,最终高考613分考入了清华大学。

二.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教孩子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选自《列女传》

这个故事流传也很广,虽然住到了学堂旁边,孟子从小也聪慧好学,但是也有普通孩子偷懒贪玩的习惯。孟母得知以后,当着孟子的面用剪刀剪,断了已经快织好的布,用比喻的方式告诉孟子:你荒废学业、半途而废,就像我剪断这块织好的布一样。“断织促学”给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深刻印象,从此孟子孜孜不倦,日夜勤学不息,终成一代圣人。

我们在日常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发现及时制止,很多学生之所以成绩越来越差,都是因为,开始的不良习惯没有被发现,直到后来漏洞太多,可能想补都补不回来了。

几个教孩子持之以恒的方法:

1.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对于意志力薄弱的孩子,父母要经常鼓励他们,要创设情景,锻炼他们的意志力,比如说让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平时在家里面做家务等。

当他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要及时给他们打气,鼓励他们想办法继续坚持下去。

日常生活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都要坚持到底。

2.父母要减轻对孩子的期望,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要符合孩子的能力

虽然每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之以后大有作为,但是如果家人的期望太高,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会造成消极逃避的心理,导致学习过程中半途而废,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

在给孩子进行学习目标的时候,建议是和孩子一块制定目标,做到在孩子现有的基础上制定“跳一跳,摘个桃”的这种小目标,等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再次制定更高一点的目标,而不要一想着一口气吃成胖子。

3.父母要监督引导,和孩子在学习中约法三章

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有贪玩的本能,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是需要我们家长监督引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孩子在学习中约法三章、制定规则,讲清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样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有法所依,能够不断提醒自己,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买肉啖子的故事——诚信教育,与孩子相处也要讲诚信

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即使与孩子相处也要讲诚信,如果你欺骗过孩子一次,那么有两个结果,一是他以后可能不再相信你,一是他也会学会欺骗别人,造成严重的后果。诚信是做人之本,对待孩子也应如此。

孟母教子的种种做法对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可以说孟子之所以成为一代圣人,与孟母的教育大智慧是分不开的。

总结一下今天的三个故事: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教孩子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买肉啖子的故事——诚信教育,与孩子相处也要讲诚信。

结束语:

《陪孩子长大》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

人无完人,况且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在所难免。

我们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认知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不能光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是心生羡慕,我们做家长的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层级和教育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够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与君共勉!

要学会变通的故事有哪些2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寓言小故事:

一条河流从发源的高山上流下来之后,经过了很多地方,然后它遇到了沙漠。它想尽了办法,也过不去沙漠,不由得灰心丧气,想要放弃。

这时,沙漠发出声音:“你按之前的老样子,是永远无法跨越我的。只要你愿意放弃你现在的河流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就可以跨越我了。”

“这么做不等于是自我毁灭吗?”小河流这么问。

“不会!微风可以带着水气飘过沙漠,到了合适的地方,再将水气释放出来,变成了雨水,然后再次形成河流,继续前进。”沙漠耐心地回答。

“那我还是原来的我吗?”小河流问。

“无论你是河流或是水蒸气,都改变不了你身为水的本质,你还是你。”

小河流终于明白了,它鼓起勇气,投入微风中,让微风带着它,越过沙漠。

人生的道理也一样,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很多时候就需要具备变通思维,懂得变通,才是智慧的人生。具体而言,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有以下七种“变通思维”!掌握这七种“变通思维”,你也会越来越厉害。

变通思维一、一切皆为目标而变

人的生活并非是浩渺的沧海,而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与调控的,人生的方向和成就是由你所定的目标来决定。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同,确定了高远的目标,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找准了人生的坐标,寻找到了自己的绿洲,然后围绕着目标去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就能取得人生的辉煌。

变通思维二、人生求变靠勇气

成功的路并非从一开始就有,或许有的也是充满坎坷荆棘崎岖之路,但你连战胜困难、主动求变的勇气都没有,怎么能有路出现在你面前呢?不怕困难的人,前面才能走出一条路来。“要想摘一朵冰雪中的雪莲,就要有爬上高山不怕严寒的勇气。”

变通思维三、主动求变,在进取中求赢

人生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要奢想安逸度日,你只能把终点“变”为起点。进取,进取,必须脚步不停、一路奋进,在进取中寻求自我改变,在改变中寻求和把握成功的机会。

变通思维四、随机应变,稳中求赢

信息化的社会,变幻莫测,机遇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成功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如何能把握住变化着的机遇,也就是做到随机应变,有机会,抓机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

变通思维五、因人而变,塑造灵活处世的你

古语有云:夏虫不可以语冰。同样道理,为人处世,人际交往要灵活多变,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左右逢源,让你更受欢迎、广受欢迎。

变通思维六、有思路才会有出路,善于转变思维、角度和方法

对待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只需要我们转变一下思维,变一个角度,换一个视角,就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变化思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变通思维七、转变观念,快乐生活

很多人常常埋怨世界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节奏,使得生活过得不顺心,心情抑郁,生活无味。这就要求我们能转变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始终站在这个社会的最前沿,如此,就不愁没有快乐。

要学会变通的故事有哪些3

大家好,我是Maco。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美可玩故事服务号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清朝皇帝光绪帝的故事。

作为清朝倒数第二的皇帝,他的生命就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瞬间的灿烂,之后便黯淡无光。

而瞬间的灿烂,差点拯救已经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虽然这次变法失败了,但它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实,光绪帝是一位思想开放,很有前瞻性眼界的皇帝,他经常要求大臣议论政事,不得“附会古义”,不得“缘饰经术”,不得“胶执成则”。

意思是说,不要被以前的旧思想禁锢住自己,要懂得变通。

实事求是的说,自鸦片战争以来,光绪帝是清朝皇帝中第一位认识到传统治国之道已经不适合时势的皇帝。

他深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简单点来说,就是做人做事要通达,要懂得变通。而让孩子学会变通,是为了让他们在遇到困境时,懂得转变思路,寻找新的出路。

懂得转变思路对孩子的重要性,或许可以从下面这个故事中体会到。

一位汽车修理师傅问一位来店里修车的教授:

“有一位聋哑人到五金店买钉子,他把两个手指头并拢放在柜台上,用另一只手做了几次锤击动作,店员给他拿来一把锤子。

他摇摇头,指了指正在敲击的那两个手指头,店员便给他拿来了钉子,他选出合适的就走了。

那么,接着进来了一个盲人,他要买剪刀,你猜他要怎样表示呢?”

教授自信地笑了笑,举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了几次剪东西的动作。

修理师傅大笑说,“他可以用嘴巴说要买剪刀呀。”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日常生活中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

例子中的教授就是受到了前面聋哑人通过动作来传达消息的思维影响,而忽略了盲人可以说话的事实,但实际上教授的回答并没有错误,只是用嘴巴说比猜动作更清晰高效。

所以,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缺乏灵活性。比如,有老师问学生:“杯子可以用来做什么?”

学生回答:“装水、装沙子、装花......”

这些答案很明显都是常规的思维想出来的。但是杯子的用途不仅限于用来装东西,比如杯子的材质是玻璃,玻璃可以折射光线;玻璃还很锋利,可以用来割断绳子......

我们从杯子的材质上去思考,就会发现其实杯子除了装水,还有其他很多用途,以此类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同样的题目,如果孩子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那他得到的答案肯定比其他同学更快、更精准、更全面。

就像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数学老师让他们全班计算:“1+2+3+...+100=?”的答案,当其他学生都忙着在草稿纸上计算时,高斯却在思考一定要一个数一个数的相加吗?

思考之后,他发现1+100=101、2+99=101......这样的等式一共有50个,因此可以简化成:101*50=5050。

当其他同学都在“认真验算”时,高斯突破了思维定势,快速地得出了答案。

当然一个数一个数的相加也可以得出答案,只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其实,我们都知道知识是死的,如果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切都按照书本所教的方法,那么就会受到思维定势的禁锢而脱离实际,就变成了人们常说的“死读书”。

不仅不能综合地运用知识,反而会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持思想的灵活性,通过学习基本原理,学会“善于归纳,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一物多用”等本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于简单问题,可以让孩子直接去寻求答案;对于复杂,我们要让孩子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 ,从固有的思维习惯出发,想用一般的方法来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又事与愿违时,就改变方向,从另一个方向入手,从完全不同的方向来思考问题。

现实生活中,做事灵活,懂得变通的人,总是能够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就。因此,学会思维变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习惯,而培养孩子的这个习惯需要家长们有意识地去引导和鼓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