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道德寓意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01:29 作者:艾雅书影 围观:

《面包香里读哲学》:17个道德假设,让人思辨终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艾雅书影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道德寓意的故事有哪些1

今天我们要来读的这本书叫《面包香里读哲学》,作者是胡文·欧江,他是一位法国的作者。他是法国当代哲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主任。他主要关注道德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1981年加入法国科学研究中心,成为研究员,这是一本介绍伦理学的书。


道德难题:电车正高速的驶向悬崖峭壁,司机突然发现刹车失灵了,前方轨道上有5个工人,正在修复工程。但疯狂的列车继续开过,就会碾压那5个工人。旁边不远处,有1个分支干道,但另外也有1个工人,在分支干道上工作。那么司机就有两个选择,第一,碾压主干道上的工人,第二,碾压分干道上的工人。

1967年,英国哲学家菲利帕福特提出了这个实验,他的想法是把司机,困在和其他很多状况作比较。他的提问是,在道德上争论,是否牺牲一个人?就可以挽救好几个人,这样做的价值判断。这就是道德实验哲学。

什么是道德实验哲学?道德实验哲学,是一门仍处于建立阶段的学科。它包含了对人类和动物、社会,所做的道德规范,起源的科学研究,以及对这些规范的价值,所进行的思索。然而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切的知道它会朝着哪个方向前进,也不知道他对哲学有哪种性质的贡献。

这本书看上去非常枯燥,但是,这本书比我们看到的其他的书籍更有意思。他对我们提出了许多的假设,这应该是辨证论里的一些问题。因为这个世界其实是多元和多维的,很多问题,如果去讨论的话,是没有一个所谓完全正确的答案。

当下,对于思想实验,很多人有很大的分歧。有些人会说,自己并不反对把虚构的故事,运用在伦理思考上,但前提必须是内容丰富,态度开放的文学作品。不接受这一类思想实验的哲学家,会说这些的故事内容太重,太过抽象,离现实太遥远,绝对无法让人从中获取什么思想价值。

每一个思想实验都是很短的故事,特地为了引起道德困惑而创作。由于故事单纯简单,又不带有文学价值,简单的小故事,当然无法像伟大的作品,扮演教化人心的角色。不过,小故事具有更明确的方式,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影响我们,作出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

天下·面包香里读哲学

¥66.24

购买

所以任何有利于推进道德思考,对叙述元素进行操作的手法,都是可行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这些思想实验,可以加入任何的背景。思想实验和物理实验,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前者的终极目标,不是帮助我们更了解现实,而是让我们知道,是否有什么理由,来保存或实现改变现实。

有道德寓意的故事有哪些2

我是未城朝雨,用文字表达我对生活的态度。


西施真的是美女吗?


《庄子.齐物论》原文如下: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恶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躺然乎哉?

木处则惴栗愉惧,猿猴然乎哉?三者熟知正处?

民食刍豢,糜鹿食荐,卿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猿编狙以为雌,糜与鹿交,鳝与鱼游。

毛墙、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乱,吾恶能知其辩!”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啮缺,他有一个朋友叫王倪,他们俩经常喜欢在一起谈天说地,这一天他们又聚在一起,啮缺就对王倪说,你知道万物有共同的标准吗?


王倪回答说,我哪儿知道,啮缺又问那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王倪说我哪儿知道?

啮缺再问,这样说来万物都是无法认知的吗?王倪回答说,我哪儿知道?


不过即便这样我还是可以试着说说看,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并不是知道呢?


我问你,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得风湿病,腰痛或半身不遂但是你就会这样吗?人爬上高处就会头晕而害怕但猿猴会这样吗?人,泥鳅,和猿猴这三种动物到底谁的居所是合乎标准的呢?



还有人类之家畜的肉,麋鹿吃的是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却喜欢吃老鼠,这四种动物到底谁吃的是最美味的呢?再有编狙和雌猿做配偶,麋和鹿交配,泥鳅和鱼交尾些又该怎么看呢?


再比如说吧,毛墙和西施是世人公认的美女,但是鱼见了就沉入水底,鸟见了就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就赶紧跑开,谁知道在这四种动物眼里究竟哪一种美色才最好看呢?


照我说仁义的论点是非的途径纷繁复杂,我哪儿知道该怎样分辨呢?


庄子讲这个故事,想说什么呢?



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得风湿病,但是泥鳅就不会,人爬到高树上就会头晕,但是猿猴就不会,猿猴在高大的树枝间能够腾跃自如如履平地。人类喜欢吃家畜的肉,但糜鹿却喜欢吃草,蜈蚣却喜欢吃小蛇,乌鸦却喜欢吃老鼠,人认为西施毛墙是美女但是鱼见了鱼沉水里,鸟见了鸟高飞,鹿见了鹿会跑开。


由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标准,人类的标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且我们用来衡量外物的标准也并不是唯一的。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常常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前提,自己的条件。


但如果换了立场,换了视角,换了前提,换了条件,看法就会迥然不同,所以庄子借王倪之口说仁义的论点是非的观念纷繁复杂又怎么能用一刀切的标准去衡量呢?


这让我想起了发生在孔子的学生子贡身上的故事,说当时在鲁国有一条法令,如果鲁国的人在外国看到自己本国的同胞遭遇了苦难,或者沦为奴隶能够帮助他赎身,那么回到鲁国以后就可以到官府去领赏金。



有一回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外国帮助了一个鲁国的奴隶赎身回到鲁国以后,他并没有去官府领赏金,这个事被传出去以后人们都赞颂子贡,说子贡这人真是高尚,一时间子贡就成了道德楷模了。


可是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以后一点儿也不高兴,他把子贡叫过来批评了一顿说,你给人家赎身是好事,可是你为什么不去官府领赏金呢?子贡感到委屈就反问孔子说,老师您平时不是常常教导我们要心怀仁义,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君子之风吗?


现在我做了好事不求回报有什么过错吗?孔子说你当然错了,你帮助同胞赎身本可以领赏金却没有去,这样的行为被广泛传颂成了高尚的楷模。以后别人如果帮助同胞赎身去领赏金的话就会被人说是不高尚,不领赏金的话帮人赎身这笔钱又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出得起的。


慢慢的人们就会对同胞的苦难视而不见,导致落难的同胞没人拯救,你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是你破坏了规则反而使更多的人受到伤害。



子贡替人赎身不领赏金这件事子贡站在他的立场,被赎身的那个人也站在自己的立场都会觉得子贡的行为是对的,而且是仁义的,广大鲁国的人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也会觉得子贡是对的。


但是那些看到同胞受苦想要去给帮忙赎身的人,就会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心想,原本我做了好事可以去领赏金,这个受苦的同胞也可以获得自由,但是都怪子贡这个始作俑者他把自己搞得那么高尚,好像我领了赏金就不高尚了一样,那我才不会自己去贴那么大一笔钱去帮别人。


所以在他们眼中,子贡的高尚行为却变成了他们做好事的绊脚石。



而孔子正是从长远的社会风气来考虑,觉得子贡这样做虽然获得了高尚的名声却破坏了鲁国营造的助人为乐的社会氛围,因此批评了他。


人生在世,社会纷繁复杂,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人们常常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能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还可能会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么做呢?


我想在利益面前,在是非面前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视角,我们说话做事的时候,不要只是以自己为中心,如果我们能够多角度的看问题,能够考虑到别人的立场和感受。


那么,我们就会和别人少一些纠纷,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


本文作者: 未城朝雨,一个步履不停的写字人,一直在路上。

有道德寓意的故事有哪些3

我是未城朝雨,用文字表达我对生活的态度。


庄子竟然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用草绳系的绳子去见魏王,结果呢?


这个故事选自《庄子.山木》原文如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縻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意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意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

其得枂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晒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懦,

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有一天庄子身上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粗布衣服然后扎好腰带,脚上穿着一双用麻绳绑着的破烂鞋子,收拾停当之后,便前去拜访魏王。


魏王见他如此寒酸的模样对他说,先生为何这么狼狈?庄子泰然答道,庄周这是贫穷,不是狼狈,有志之士怀有道德却不得实现那才是狼狈。


衣服破旧鞋子磨烂,这是贫穷不是狼狈,这就是所谓的生不逢时,大王你难道不曾看到过善于腾越的猿猴吗?他们活动在高大的枂树,梓树,豫树,樟树之中,在树枝间牵引腾跃称王称霸,这时候即使是神射手后裔和他的弟子彭蒙也不能瞄准他们,但是如果遇到柘树,棘树,枳树,枸树之类的长满尖刺的灌木丛,他就只能谨慎行动,左顾右盼提心吊胆了。


这不是此时由于过度紧张,而是筋骨不柔软,而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利,不足以施展他的本领。现在我处在君王昏庸臣子乱国的时代,想要不觉得狼狈,又怎么可能,忠臣比干被纣王开胸剖心而死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


魏王看庄子穿着破烂说庄子狼狈,其实是想讽刺庄子的思想不合时宜,不太实用,所以狼狈不堪。


那庄子说的是什么,庄子的意思是你魏王看到的是我衣服穿的破烂就觉得我狼狈,其实那是贫穷,而我庄子真正的狼狈不是衣服穿的破烂,而是虽然身怀大志但有志不能伸,虽然身怀大道但有道不能行,这些岂是你魏王那种肉眼凡胎所能看到的,这就好比善于腾越的猿猴,如果生活在正常的树林里,就可以跳跃自如如鱼得水。


可是如果周围全是长满尖刺的灌木丛,他就是再善于腾越,再有本事能施展得开吗,而我庄子现在所处的时代,不就像那长满尖似的灌木丛吗,我现在正处在一个君王昏庸臣子乱国的时代,我庄子就是再有本事能施展吗。



庄子说出了自己真正的狼狈,是志不能伸道不能行而为之,不能伸道不能行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源就是生不逢时国君昏庸。庄子这一句生不逢时国君昏庸,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有志之士,有才之人的心酸。


向那屈原,李白,杜甫,阮籍,嵇康,陶渊明,像司马迁,苏东坡等等,这些志士和才子,他们无不是像庄子一样生活在荆棘丛生的时代。


那么,在荆棘丛生,国君昏庸的时代他们是怎样活的呢?他们有的避开时代的荆棘辞官归隐,小心谨慎地活着保全了自己,最终活在自己精神的世界里,活出了精彩。


像庄子像陶渊明,他们离开官场之后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他们写出了留名千古的好作品。再如李白经历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士酒中仙,但最后依然发现,官场不是我李白待的地方,我李白怎能催眉折腰示权贵,使我不得开心言呢。最终,他离开了恶俗的官场,回到了属于他的大自然的怀抱。



他虽然官场失意,但是文坛得意,他袖口一开便是半个盛唐,他们有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惜与荆棘为伴,过着战战兢兢朝不虑夕的日子,虽然最终保住了自己,但是早已遍体鳞伤。


像苏轼他这一生,有人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甚至几次差点丢了性命。可以说苏轼作为一个围观者,一生都比较失意,可是官场上的诗意让他被迫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加上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出了一首首令人称奇的经典之作。


但是谁又能说,那个醉心于山水与世无争的苏轼,不是对朝廷对政治心寒了呢?最后一类是被时代的荆棘刺死的人,比如屈原屈原,品行高洁,宁折不弯,楚王昏庸,小人当道,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又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那就唯有一死。


再比如嵇康,尽管他一生重奉老庄之学,尽管政治上采取小心避祸的态度,但司马氏集团像拉拢嵇康这样的大才子。而嵇康他又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因此招致了灾祸。



当嵇康的朋友吕安出事的时候,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最终受小人的挑唆,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死。再比如阮籍,司马昭派自己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石氏的看法,阮籍都用憨醉的办法来躲避回答,而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试探他对政治的意见,甚至还想与阮籍联姻。


阮籍无奈之际,竟大醉六十天,使联姻之事无法进行。司马昭想,正式篡权的时候,故意让恭亲大臣劝进阮籍被逼写下劝进表,但写完不到一个月就死了,人们都说他是因此事郁闷而死。


我们看,上面这些才子,他们都是生不逢时的有志之士,但为什么命运不同呢?这是因为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最终的命运就不同。


他们有的远离官场,侥幸活下来,有的与统治者纠缠不清,最终被统治者害死。也许至此,我们才明白庄子的选择了。



他们有的远离官场,侥幸活下来,有的与统治者纠缠不清,最终被统治者害死。也许至此,我们才明白庄子的选择了。


楚王聘请屈原做国相,他为什么拒绝了,因为他一早便看清了那个黑暗时代的面目,因为他知道自己生不逢时,所以宁可治不能深道不能行,宁可活得极为狼狈,也不愿到官场上去赴死,因为智者都想保全自己。


本文作者: 未城朝雨,一个步履不停的写字人,一直在路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