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现实的社会故事有哪些名字

2022-11-05 01:23 作者:中工网 围观:

《我们这十年》:“人民视角”里的中国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工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现实的社会故事有哪些名字1

天津日报记者 张洁

“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重点剧目《我们这十年》正在热播。该剧通过11个单元故事,展现了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变迁,讴歌了人民群众的新风貌、新奋斗,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和广泛共鸣,该剧被专家评价为“现实题材创作的新突破”。那些属于普通人的泪点、笑点、燃点最动人,观众为这部剧的贴近生活与真实感点赞。剧集在充满烟火气的“人民视角”里,升腾起一个真实的中国。

■ 11个主题塑造新时代群像

《我们这十年》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真实故事,是“我们”书写、书写“我们”的时代画卷。该剧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全景绘制出一幅绚丽多彩、温暖厚重的新时代画卷。

该剧由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华策影视(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在东方卫视等平台播出。该剧由赵依芳担任总出品人,傅斌星担任总制片人,张晓东担任总策划,集结了总编审程蔚东、艺术总监毛卫宁;安建、杨阳、滕华涛、刘海波、库尔班江、刘雪松、李昂、杨磊等分别执导各个单元;王凯、谭松韵、杨烁、郭晓冬、侯勇、闫妮、白百何、白宇帆、黄志忠、王雷等主演。剧作集结了国产剧创作一线的中坚力量。

自2020年“时代报告剧”概念诞生后,《在一起》《石头开花》《功勋》等作品相继问世,收获了不俗反响。相比于电视连续剧,单元剧有突出的优点,但也有其独特的创作难度。《我们这十年》同样采取单元剧形式并对真实案例进行加工,在叙事节奏和结构形式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毛卫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这十年》是4集一个单元。不同长度讲述一个故事,它的方式、结构和节奏也不一样。我们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单元,需要做一次探索。”另外,他表示,该剧在选材上煞费苦心,“这个题目很大,《我们这十年》从2012—2022这十年中,我们要表现什么,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功勋》中八个人物都是英雄模范,《在一起》是以事件为主,《我们这十年》是写事件中的小人物,小事件反映的是大主题,就在这个原则下,我们确定了现在看到的这11个方向。”

通过11个单元故事,捕捉了这十年间无数瞬间记忆,以影像为笔,塑造了新时代群像。十年来,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灿若繁星。程蔚东介绍,筛选的过程颇费工夫,“从最初的200多个选题创意到最终11个单元,内部讨论不下100次。”之后又围绕这些故事展开更深入的调研。讲述抗疫故事的《坚持》,剧组的采访记录就超过23万字;讲述军队建设的《砺剑》,编剧深入部队采风,在生病的情况下,为更好搜集素材、打磨剧本甚至推迟了手术时间。

为了把故事讲深、讲透,各个单元的主创团队前期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前海》单元的导演刘雪松表示,在开机之前,编剧在前海“梦工厂”开展了将近四个月的采风工作。刘雪松说:“采风完了之后,我们决定把剧本重新调整一下,只截取其中一个小点。就像《我们这十年》所有单元的戏,都不可能用四集讲述十年,只能找一个小的切口作为落脚点。”

在演员选择上,毛卫宁介绍,《我们这十年》每个单元的演员均按照符合角色的原则挑选,比如《唐宫夜宴》的所有演员都有舞蹈基础,《热爱》里踢球的孩子是从当地找的足球少年。《我们这十年》里主要演员也是导演熟悉并合作过的。毛卫宁解释说:“因为每个单元的拍摄时间只有十几天,所以每个团队一开始就确定了必须选择熟悉、默契的演员,才能让他们很快进入角色,高效率地完成这个角色。”

谈及令人难忘的创作过程,毛卫宁说:“过去拍再大、再难的戏,都是一个团队班底拍,按照一个进度走。但《我们这十年》进度不一样,今天解决了问题,明天新的单元还会出现新的问题,11个团队同时做11个不同类型的电视剧,这是我创作生涯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剧组有一个包括总制片人、总策划、总编审、艺术总监在内的核心微信群,从成立至今,这个群每天都有人在说话,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毛卫宁感叹:“这部剧的前期工作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4000多名工作人员,十几个国家的演员参与了拍摄,从前期到后期,地点遍布祖国各地,地域之广、参与人数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 讲述“我们”的烟火日常

这是一次见微知著、由小见大的贴地创作。“由始至终,‘我们’是剧的主体,因为剧中所反映的生活,就是由所有观众共同创造的。”张晓东说,所有的“我们”在这十年里齐心协力缔造了新时代的奇迹,也正在共享时代赋予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新时代为取景框,我们做主角──这便是《我们这十年》剧情的高度凝练。

第一单元《唐宫夜宴》以河南卫视2021年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为原型,通过讲述“爆款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该单元在彰显文化自信的主题表达之外,加入了传统与现代、艺术标准与大众审美之间的思辨,客观呈现了当下舞蹈演员所面临的生育问题、事业抉择,传统歌舞剧院与现代科技、媒体融合发展等话题。

编剧任宝茹、高璇介绍,在面对“唐宫夜宴”选题的时候,不仅关注到节目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还关注到了背后文艺工作者的困境:“我们写舞蹈背后的人,写光鲜背后的困和窘,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她们的文化自信,这些人是这十年文化和文艺界中颇具代表的形象。”

在令人记忆深刻的第二单元《热爱》中,体育老师张雷来到新疆偏远的某镇中学任教,他发掘学生的足球天赋,帮助少年改变人生命运。故事里的另一条副线,援疆干部推广农业无人机技术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多年之后,该镇实现了脱贫,孩子们改变了命运,而张雷则和其他教练继续耕耘在此。《热爱》多角度展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图景。

程蔚东说:“《一日三餐》是我们舍弃了编剧郝岩原先的《回乡记》(写省委副书记两次回乡的变化)创意后,编剧为此在大年初一就离家千里去广东调研,这才产生了《一日三餐》。”故事借广东一家肠粉店十年来的变化展开,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就体现在一蔬一饭的朴素回归。剧中表现了传统手艺人的娴熟与坚守以及普通市民的朴实与善良,而焦俊艳与侯勇的父女情感戏份也让人动容。

不同单元,相似的是对人民生活的朴素贴近和真实再现,这非常考验主创团队“讲故事”的能力。毛卫宁坦言,“这其实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真实生活,我也希望大家能从这部剧中,获得继续努力的勇气。”

剧中有的瞬间深深镌刻在了网友心中:“看蔡五味回忆多年前跟女儿卖肠粉的细节,泪目了,想起了上学时父亲接送我的样子。”“《热爱》这个单元看哭了好多次……孩子们流着汗水的笑脸刻在我心里了。”“‘如果不行的话,随时回来找我’。叶舟父亲的一番话太让人感动了,家庭永远是船舶停靠的港湾、在外拼搏的孩子的避风港。”

“我们”是谁?《我们这十年》娓娓道来、充满温情,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这十年的美好生活里有你有我。从陈冉到张雷,再从叶舟到蔡云,包括佩姐、项海、蓓蓓等配角,这样的面孔丰富立体,把“我们”描绘得更加清晰。甚至在群像中的新疆孩子们,他们的眼泪,也让更多观众热泪盈眶。

有的网友看完后忆起温暖的过往:“看到《热爱》,想起了自己在新疆支教的经历,真的感同身受,果然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本来是抱着看喜剧的心情来的,但剧情真实到让我想起曾经支教的日子,最后流着泪看完的。青春真好,热爱真好,有梦想真好。”

毛卫宁表示,“《我们这十年》展现的故事离我们很近,所表现的方方面面都是观众非常熟悉的,甚至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所以一定要真实,真实的才能有共情,更有艺术感染力。希望观众看《我们这十年》,会哭着、笑着、感动着、自豪着。”

■ 展现生机勃勃的大美中国

《我们这十年》覆盖了天南海北广袤大地的多彩中国故事,跨越北京、浙江、内蒙古、广东、新疆、河南、宁夏、湖北等十余个省区市。因此,观剧的过程,也不失为遍览锦绣山河的一次巡礼。每一个单元故事,从生活细处落笔,各有缤纷,又汇成延绵的多彩画卷。

以《心之所向》为例,该单元是《我们这十年》中唯一一个反映乡村振兴的单元。摄制组以“绿水青山、美丽中国”为主题,从江南水乡撷取诗画田园的景观,还专门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学者姬鹏担任这一单元的美术总监,以绘画的情愫介入影像创作,营造出“富春山居图”般的江南韵味。

在拍摄中,剧组更是克服了高温、台风等各种困难,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单元进入拍摄正值今年酷暑,在历史罕见的热浪中,《沙漠之光》单元剧组在60多摄氏度的沙漠高温中连续拍摄,工作环境逼近生理极限;《唐宫夜宴》单元剧组,演员们在40多摄氏度高温下穿上厚厚的长羽绒服,还原冰天雪地里的故事。

除了担任全剧的艺术总监,毛卫宁同时还是《一日三餐》《西乡明月》《砺剑》三个单元的导演。疫情是拍摄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毛卫宁说:“我们拍摄的两个地点,保定和包头都因疫情受到影响,但是我们要求《砺剑》一定要如期开机,完成拍摄。制作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尤其在包头,拍的是坦克、靶场、沙漠等,自然环境很恶劣,尤其要拍军人的摸爬滚打,有别于一般的戏,它的创作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有观众表示,“《我们这十年》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在感叹变化、感悟成长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对美好的相信,愿意更努力地走下去。”“主旋律的故事是没有悬念的,但故事怎么讲,能不能戳到人心,就要看剧本的设置了。《我们这十年》每个单元都一唱三叹、一波三折,抵达的过程最动人。”

在统筹制作《我们这十年》的过程中,傅斌星对现实题材创作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故事要取自于真实的原型,要从人物和事件的细微处出发。此外,我们要努力抓取时代人物的精神内核,并撰写不失去既有戏剧性魅力的故事。进行现实题材创作,需要情感是真实的,脉络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故事是精彩的。”

毛卫宁曾执导过《十送红军》《平凡的世界》《百炼成钢》《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麗山之歌》等众多作品。谈及现实主义创作,他表示,今天的观众一定会排斥假大空,“我认为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应该是故事源于生活、人物真实可信、行为符合逻辑、情节丰富生动,这几个特质缺一不可。真实才能可信、可信从而代入、代入进而共情。”

主旋律剧集在扎实的选材与强大的主创护航下,收获了不俗的口碑与评价,然而由于题材的局限、类型化不强、单元模式创作的不连贯性等原因,导致剧集热度不高、难以出圈,这也是创作者面对的问题。但从《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到《大山的女儿》《我们这十年》,主旋律剧集年轻化的表达,关照现实的题材与故事等,也令该类剧集收获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口碑一再攀高的同时,热度再上一层。

现实题材创作需要构建具有共时性的价值观反馈。这部剧创作的启示也在于,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记录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历程中那些应该被铭记、被歌颂的美好闪光点。在这短暂的十年中,人们回首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展望未来途,这或许是这部剧能给予的答案。

现实的社会故事有哪些名字2

01


要你身体的人很多,照顾你身体的人很少;要你青春的人很多,陪你到老的人有几个?


02


想脱你衣服的人很多,给你洗衣服的人有吗?请你吃饭的人很多,愿意给你做饭的人很少。


03


垃圾食品一般都特别好吃,衣冠禽兽看起来也是一表人才。


04


狗不能喂得太饱,人不能对他太好。喂狗三天,它记你三年;养人三年,他只记你三天。


05


身边总是有那么一些人,用你的时候一脸殷勤,不用你的时候爱答不理。


06


人没钱不如鬼,汤没盐不如水,你会慢慢发现,一颗好心,永远比不上一张好嘴。


07


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08


你成功了,放屁都有道理,你失败了,再有道理都是放屁。你风光时,有无数人绕你周围,但真心为你高兴的没有几个,你落魄时,伴你左右的屈指可数,背后看热闹的却不计其数。


09


做个好人,做个老实人,会让你感受到这世界上最大的恶意,你会发现,当你是个好人的时候,一切烂人烂事,都会找上你。


10


你总是期待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有好的想法或者有什么计划,总是迫不及待要让所有人知道。可其实大家都害怕你努力,有人嘴上说着加油,心里想的却是反的,大家都不希望你成功。故:事以密成,言以泄败。


11

鱼放三天发臭,客住三天讨嫌。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做人,懂得分寸,才是大智慧!


12


男人之间,比车子;女人之间,比脸蛋;老人之间,比儿女;穷人之间,比温饱;富人之间,比赚钱。都说活着累,却没有人喜欢死。都说钱难挣,却没人愿意放弃它。都说红尘多泪、世道艰难,却很少有人出家。都说感情伤人,却人人都在寻找。累吗?累!死了吗?没死!没死就得继续。累就对了,证明还活着。这就是生活。


13


做律师的,希望你被告;开药店的,希望你生病;修理车的,希望你爆胎;只有小偷,希望你有钱。社会在发展,人心变险恶。为了自己利益,常心生恶念。占不到你便宜,谁问你过得怎么样?恨人有,笑人无,你一倒霉,他便像中奖一样高兴。这种无聊的人多了,社会才复杂的。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家人会关心你过得累不累,大多数人,根本没兴趣关心你过得怎样,他们更关心的,是你摔得惨不惨,然后假装关心地跑过来,打探完你的悲惨故事,心满意足地离开……


14


很多人一见面,就问你的谋生方式,本质是在计算对你的尊重程度。


15


游戏上写着:请勿沉迷于游戏!

烟盒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

药房门口贴着:消费满68元送20个鸡蛋。


16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曾经写道:这个世界上但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所谈论的话题无外乎三个:


1、拐弯抹角地炫耀自己;

2、添油加醋地贬低别人;

3、互相窥探地搬弄是非。


17


在抖音等短视频的带动下,很多人都喜欢跟风,哪里火往哪里冲,看别人玩机车很飒,冲;觉得打高尔夫很高端,冲。脸都没洗干净,你穿的哪门子白色西装呢?真是服了!


18


明明很简单的事,弄得全国人民跟二傻子似的,跑步也不会,睡觉也不会,吃饭也不会,电视里整天教呀,书店里就这类书卖得好。请名医,找明星,治个脚气就能讲半小时,而且还请看下集。做个土豆丝也要名人教课,讲要点做示范,我可真是服了。

现实的社会故事有哪些名字3

“死亡既然是一个随时发生的事情,早知道早准备”


整理/ 王丽娜 口述/ 刘寅

编/ 王小


与一般病房不同,安宁疗护病房外的走廊里放置了圆桌、绿植,墙上还有一些患者的画画和手工作品。摄/王丽娜


在临终前,压在患者、家属和医生心头的除了诊疗,还有如何让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能活得有尊严、活出精彩。


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养老善终,这是当下80后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随着父母逐渐老去将面临生死诀别的艰难现实。随着诊疗技术、药品的增多,如何做临终治疗选择也往往让一个家庭陷入两难境地。


过去讲“优生优育”,但长期以来忽视了“优逝”。“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30年人人享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在退休前,刘寅曾从事30余年的临床工作,最近20年的肿瘤治疗让她经常看到一些终末期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治疗选择的困难,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时有发生,患者忍受着躯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接触安宁疗护理念后,刘寅决心把安宁疗护做起来,她表示,当死亡不可避免地到来,走到生命末期,伴随着癌症晚期遭受种种折磨,治与不治之间,我们对自己、对亲属如何做出生死决策,我们还能为生命做些什么?这些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近日,刘寅医生接受《财经》记者采访,讲述作为一名医生的转变,她在安宁疗护病房见到的生死、和解与告别,那些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在生命末期的孤独和照护难题,以及安宁疗护或临终关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以下是刘寅的口述整理:


可治与可不治之间,如何抉择?


知道有个老人跟我说的最让我感动的话是什么吗?他说,把我的骨灰撒向大运河,让运河的水把我带回故乡——杭州。


他明确说,不想无意义地活着。他是一名80多岁的科研人员,患有直肠癌。他做过手术、做了结肠造瘘,术后化疗,化疗后造瘘回纳手术,完全是按照标准流程来治疗。两年后,癌症复发了,他做了结肠癌的全套基因检测,他发现K-ras基因和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的结果都对他不利。


老人把他的病情和病理全看完后,认为没有什么可治疗的方法了。他说,就别折腾了。他在家里立了“生前预嘱”,所有的插管子、上呼吸机,以及无意义的抢救,他统统不干,他就希望能够有尊严地死掉。如果还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他可能会选择继续治疗。


和老人谈过几次后,我意识到他能够很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处境,关键点在于他本人对疾病有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有正确的判断能力,最后他才能决定治疗方案。


我们大部分患者和家属是没有对“疾病的诊治”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很多患者做完治疗,问他用的什么方案,开刀切到哪儿、手术做的范围、手术切下来的病变性质和程度等,他都不清楚。大部分人都认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太专业的事情,无从下手了解,那你让他如何去判断后续的治疗方法和愈后?


更何况中国的大部分家属都会对患者隐瞒病情,让患者失去做判断的前提。前提不知情,怎么能正确地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跟患者交流和沟通就会非常困难。最终导致有时过度治疗,有时治疗不足。当然,这肯定不是唯一的条件。


有的家属认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做百分之百努力。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下很多都是过度医疗。从治疗中获益可能低于30%的病人,花那么多钱、受那么多痛苦,划算与否是不可言喻的。但有时候,他有机会去挽救治疗,因为种种原因放弃治疗,又非常遗憾和可惜。


缺乏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选择的判断能力的患者,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甚至超过50%。


对于生命后期患者,如果患者处于临终状态,不管是家属还是患者本人,大部分还是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也有盲目的。


前面我说的这个患者的女儿是学医的,出于亲情她非常希望父亲能多活两年。她认为,她父亲的肝功能、肾功能、胰腺功能等都正常,只要能给予正确的营养支持治疗,父亲撑两年没问题。患者的老伴更理性一些,希望患者能坚持到今年11月女儿回国,这样的话就算圆满。


但是老爷子说不用听她们的,听我的,我不会痛苦地撑着,我不想难受地活着。那这时候就是要尊重患者,给患者自主权。


我后来跟他女儿讲,你希望父亲能多活着我们非常理解,从肝肾功能的角度判断也没有错,但他的肿瘤还在进展,肿瘤患者后期病情的进展会越来越快,到时候病人可能会一天一个样。肿瘤的死亡曲线是从平台期之后跳水的,可能就没有两年时光了。患者的女儿沉默了。


多数家属对患者的判断不准确,如何准确判断患者需求?


病人家属的想法我们非常理解,她希望爸爸多活两年,除了基于她基础的医学知识的判断,还建立在情感基础和对家庭的考虑上。


人做判断和决策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也要看到家属的角色、患者的感情、家里的经济基础、患者的病情,及治疗对家庭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因素,很复杂。甚至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过去、未来的想法都会变化。


如果患者非常想向我们了解病情,在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后我们基本会如实告诉患者。很多时候家属因为担心患者的接受度,担心患者会情绪崩塌,往往要求我们不要告知患者病情,即便是患者本人要求。但是,我发现很多时候家属的判断不准确。


有一位肺癌晚期的老人住院,她的女儿、儿子尽心尽力,每日亲自陪伴,但是要求不能跟老人谈病情,怕老人受不了,每天报喜不报忧,老人也不知道她面临生命尽头。但是,老人的病情每况愈下,身体经常不舒服的原因又解释不清楚,所以经常对儿女发脾气。有一天查房,我就问那个老人哪不舒服?为什么发脾气,老人说话已经有点困难,但是她还能表述。


我问她希望我们给你做些什么,是否还希望做什么检查和治疗。患者表述,想知道我的病到什么程度?我希望他们(儿女)能听我的话。


原来,在患者得病之初,患者就明确对儿女表示,不希望过度治疗,不做无意义的检查和治疗,如果她自己不能做决定时由儿女为她做决定。


但是,在患者病情进展后,患者的儿女却不忍心“放弃”妈妈,为妈妈寻求各种靶向治疗,因为这样做又违背妈妈的意愿导致他们本身也很焦虑;患者自己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决策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但是她现在卧病在床、有气无力,所以就靠“发脾气”来表示自己对儿女“不听话”的不满。


我们在患者的床旁开了一个家庭会议,随着沟通的深入,平时对妈妈“强颜欢笑”的儿女终于卸下伪装后流露出真实的情感,他们热泪盈眶,“噢,原来我妈是这么想的”。


这种事很常见。我们有一个60多岁的男性患者,住院后经常哭。家属跟我说,你千万不能告诉他得的这个病啊,他胆小,他可不想死。


后来我单独和他聊,我说现在没有别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一个大男人天天哭到底是为什么?原来,在患者患癌后的检查、治疗中,都是家属做决定,从来没有征求过他的意见。他是一个肺癌脊柱转移患者,但是他不知道,后背疼就让儿子给捶背,他嫌捶得太轻,就让儿子多用点劲,结果导致锥体骨折,家属又带他去化疗,效果也不好,最后出现下肢截瘫。他就认为是家属把他折腾成这样,可是埋怨的话又说不出口。


他说,我告诉你吧,我这辈子啊,就没做过一回主,我这辈子活得真是特别委屈。就因为这个原因(哭)。


我问他怎么看待自己的病呢?他说,那没事儿,我不怕死。我告诉你我的后事我全都安排好了。


所以有时候家属对患者的判断真是南辕北辙。这个患者已经意识到他这病治不好,肯定是时日不多了,但是在回想自己的一生时觉得自己活得委屈想哭。我问他家里的“柴米油盐”都谁管?他说他从来没有管过。我说你活得多潇洒呀!他想一想说也对。


自从他把心里的委屈说出来以后,再也没有哭过。当然,这事最后我也没有告诉家属。也不希望那个家属对号入座。


面对死亡,大部分人是被动无奈地接受


我们病房收治过一个老年知识分子,他跟我说,“得肺癌5年,我既没有手术也没放化疗,就采取保守治疗。跟我同期得病的人全走了,只有我还活着,我已经赚了。”他说因为他活得最长,并且没有受什么罪。他先跟我交了底,你看这个人是不是很明白。


当着他家人的面我问他,咱们这次入院做检查,如果结果好,我肯定告诉你;如果结果不好,我是告诉你呢,还是咱们心照不宣?他说,心照不宣吧。我说,那好,咱俩就达成共识,我们做不做那些抢救?他说,不做。


我们会跟患者和家属开诚布公地去说病情。前提是看患者和家属的意愿。有些患者即使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到了尽头,他也不愿意把这个事情说白了,他从心里头还是不愿意去提起,我们也会尊重他的想法。能特别坦然地接受走到生命尽头的人还是不太多,大部分人是被动地、无奈地接受。也有特别求死的,太痛苦了,希望加快死亡的进程,因为太痛苦了。


这个老人最后病情特别重,但是他的求生意愿仍十分强烈,我建议他喜欢什么,那就给他念什么。呼吸困难的时候,家属给他念一些他喜欢的诗词,他的血氧就能上升,家属觉得特别神奇。


有一个患者小提琴拉得特别好,到生命最后阶段,我就给他放小提琴曲“梁祝”。有患者喜欢京剧,就给他放“锁麟囊”。这些特别能让患者安定下来。


有一个消化道晚期癌症患者,后期基本不能进食。有一天查房,他从卫生间里抽完烟刚出来。我就问他,对于你抽烟这事,我该采取什么态度。他说,姑息。是的,对有些晚期患者来说,就剩下抽烟这唯一的乐趣,为什么要剥夺他的快乐呢?


我们有一个30多岁的离异患者,确诊时已经到了乳腺癌晚期,她特别不甘心、不想死,脾气躁。她跟我说,哪怕再多活一段时间也好。最后她瘦得皮包骨,她还特别怕扎针,只要一给她扎针,她就哭嚎,摁都摁不住。


我们安慰她,让她儿子来看她。她的儿子特别乖,我们志愿者还给她和她儿子拍了写真。我们给她放一些助眠的阿尔法舒缓音乐,同时给她适当注射镇静药物,尽可能地帮助她放松并接受现实。


有一个59岁的男性患者,患有十二指肠癌,面临疼痛、黄疸、肠梗阻、营养不良、失眠、贫血等很多痛苦的症状,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跟我讲,人活到75岁拿完退休金,交的社保本钱就能回来了。


他是技术人员,个人多才多艺,画画、吹箫、作词作曲、写作都可以,他热爱生活,特想出去旅游。我当时就鼓励他,发挥他的爱好。他在春节写福字,写对联,并在科室春节联欢会上演奏曲目。我们用他在我们病房期间画的10幅画,加上他夫人的两幅画,为他出了一套春夏秋冬明信片。


在生命的最后40多天,他一边和病痛做斗争,打着止痛泵,一边还能“风花雪月”,活得丰富多彩。活到最后一天,都可以精彩地活着,而不是等死,是我们安宁疗护最推崇的理念。


我们尽力发现摒弃患者的不幸或者致命的弱点,寻找他的闪光点或者说能让他幸福的那些因素,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的离开,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生命质量。


那些空巢老人


再说开头那个老人,我问他后悔不后悔让孩子出国。老夫妻毫不犹豫,异口同声说后悔,非常后悔。


孩子出国的时候,他身体还健康,甚至还能去上班,所以他觉得孩子奔前程去,我在这照顾自己没问题。


但是年迈力不从心,特别是面临死亡时,他们后悔把孩子放出去。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非常有道理。如有远游,你得把父母安顿好,这个安顿好不光是经济上的,还有生活上谁来帮他。


老太太说在家里用打车软件打车,没有人愿意去接他们。他们住那个老楼没有电梯,司机即使开到楼下,也不可能上楼把他背下来。这对老夫妇都80多岁,老头走不了路,老太太怎么能把他从家里弄到路上去?老人还特别自律,不想麻烦单位。


像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很多,而且越是高知越多,怎么帮他们解决生活的实际难题,这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难题。


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我接触过几对。有一对就住附近养老院,两个儿子都在国外,很少回来看他们。儿子回来可能就意味着丢掉工作,他们甚至都觉得儿子在国外听着好像挺风光的,但是苦处和难处只有自己知道。老人说,这么多年美元长啥样都没见着,全靠自己退休金生活,有事找70多岁的小姨子帮忙。现在他老伴有点痴呆,他说老伴是幸福的,我还能管她、照顾她,将来我咋回事就不知道了。


还有一个老人,儿子出国十几年发展并不理想,在国外至今未婚。这个老人跟老伴住在远郊区县一个养老院,她一心一意惦记着将城里房子留给儿子,让儿子最后有一个退路和安身立命的地方。每次她生病住院都是她的学生管她。


还有一对老两口,老太太是乳腺癌,一直在维持治疗。儿子出国了,他们住在北京昌平区一个公寓,说准备卖掉房子,搬到南城去,侄子、外甥都在那边住,儿子指望不上了得去投靠亲友,可房子卖了这几个月了还没卖掉。


所以,中国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非常严峻。


安宁疗护可持续发展


从2019年来到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办安宁疗护病房,到2022年上半年,我们这个病区一共送走离世患者700多名。


我还记得第一个安宁疗护的患者,是一位70多岁的男性,前列腺癌合并多发性骨转移,贫血非常严重,患者每天愁眉苦脸,由女儿照顾着他,生命期预期只剩下1个月左右。


他说他有儿子,但跟他17年不来往。他女儿跟我说,她哥哥和爸爸的矛盾非常深。我问他想不想见儿子,他说有点害怕,不敢见。我们当时分析,他还是希望见儿子一面,得帮他实现。我们的志愿者去他家家访,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也特想见父亲。


父子终于见面了,那天他的很多亲戚都在,当着一屋子人的面,儿子给爸爸跪下赔不是。


父子间的矛盾也有原因,爸爸望子成龙心切,用儿子的话说是一天三顿打长大的。但这个儿子非常孝顺妈妈,***妈得了尿毒症在医院透析,全是他陪着,老头不管,这也是儿子对父亲不满的原因。等老太太一死,父子两人彻底不再联系。


但儿子对父亲、妹妹还是很感激的。他下岗没有工作,做冠状动脉支架搭桥都没有钱,他靠出租房子的租金活着。他说,实际上还是爸爸、妹妹给了他生存的机会,如果他们把房子收走,那他就没有这份收入。


帮助他们和解后,那个老头一改过去的愁眉苦脸,又想着给儿子规划未来,老头就又快乐地活了20多天。最后,老爷子是带着亲人的满满祝福离开的。


这个案例让所有的医生、护士、志愿者都特别振奋。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患者临近死亡,还能帮他做到这些。他女儿最后跟我讲,“我真没有想到我爸爸能那么圆满离去。更没有想到,爸爸去世的时候,有那么多人给他送行,我以为爸爸离开以后,我会在这个世界上变得特别孤单,我没有想到收获了那么多亲情。”


死亡,随时可能发生,对每个人都是如此。有些人可能是突然间遭遇意外,有些人可能会经过漫长的疾病折磨后离开。有人说,癌症也许是最好的礼物,因为癌症能告诉你的死亡时间,让你为死亡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


死亡既然是一个随时发生的事情,早知道早做准备。北京生前预嘱学会推广生前预嘱,实际上说的就是生命最后阶段,要不要做一些有创治疗,如血液透析、心肺复苏、鼻饲管,上不上呼吸机,进不进ICU等,以及谁来帮你执行、身后事的安排等。提前做好安排,可从容面对生死。


我在工作之余会尽力忘掉那些离世的病人,身在其中,要能跳出来。不能用情感去工作,要用方法做工作。我不会让患者的离世给我们的医生、护士造成心理伤害,我经常说在为生命末期患者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只要我们尽力了,不留遗憾,那么就没有伤害。


有时家属为了能见患者最后一面,会要求让我们一定给患者撑20分钟,等待最后一位到场的家属。刚开始我也挺生气的,你早干嘛去了,他活着的时候你不来见,让濒死之人垂死挣扎地等着活着的人,这对患者很残忍。后来我想,也可能在生命最后刹那间,看一眼,会有无形的能量传递给他的亲人和他在意的人吧,所以患者自己也在撑着。但我们还是会建议家属早些过来探视患者。


随着人口深度老龄化,养老善终变成刚需,成为社会及家庭面临的突出问题。这几年,对安宁疗护的社会认知度在不断提升。


目前,特别需要解决的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安宁疗护目前的收费,不足以支持安宁疗护的长期发展;二是安宁疗护还没有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从业人员的晋升通道有待解决。


解决好安宁疗护的发展路径,建立行业标准,安宁疗护行业才能逐渐规范化、规模化和社会化。很多国家和地区,社区居家安宁疗护占主导地位。中国也同样希望推广居家安宁疗护,而怎么能做出中国特色也需要探索和研究。


很快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迈入老年行列,家庭成员的减少,年轻人工作、生存压力的增加,居家安宁的患者谁来照顾,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