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遇到苦难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7 23:56 作者:中国青年网 围观:

他们的无声世界从此有了天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青年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遇到苦难的故事有哪些1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前,李桢在后台与《冬残奥圆舞曲》的演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视频加载中...

如果不是12年前临时受邀带一群聋哑孩子练舞,35岁的李桢如今可能正在舞台上追寻自己的“舞蹈家”之梦,抑或在某所高校当舞蹈教师。

这个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教育专业2010届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便已拿到全国“荷花杯”舞蹈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金奖等诸多奖项;还未毕业,就收到湖北省歌舞剧院及多所高校发出的邀约。

2010年夏,许多人曾不理解他的选择:到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任教,与聋哑孩子继续待在一起,教他们跳舞。

不久前,李桢获评武汉市2022年度“最美教师”。荣誉背后,12年时光里,他带着一批批听障孩子,走出了国门、拿到了国际赛事的世界级冠军,也走上了包括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内的各种舞台,完美绽放。

熟悉他的人称赞,他“成就了一批批特殊的孩子”。他说,他和孩子们是彼此陪伴、彼此成就,一起在无声的世界里“寻找天籁”。

贴在音箱上的耳朵

转身、踢腿、下腰……在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舞蹈房里,一群有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正在李桢的指挥下学习舞蹈。李桢根据音乐节奏高举双手打拍子、做提示,飞速变换手势。孩子们紧盯他手上的每一个动作,用眼睛“聆听”节奏,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李桢12年来一直负责该校一年级到高三的律动课,同时担任校艺术团指导老师。

吸引他留下来的,就是孩子们对律动的虔诚——

2010年5月,临近大学毕业的李桢因专业成绩优异,受邀到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帮忙编排舞蹈。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听障孩子。在一位手语老师的协助下,排练正常进行。唯一的困难是由于听不见,学生无法感受、捕捉到音乐节奏。

为尽快将节目排好,晚饭后李桢提前回到教室。还未走近,只见学生们围坐在音箱旁边,一个个把耳朵贴在音箱上面。

原来,这群学生是想感受一下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却不小心将音箱调成了收音机模式。他们并不知道,整个教室充斥的,是音箱发出的“滋滋滋”刺耳的噪声。

李桢的心“颤抖了一下”。他走上前想要帮他们调出音乐。可那一刻,孩子们都慌张跑开了……

“一面是他们对艺术那种纯粹的向往,一面是执着又自卑的身影。”这一幕深深打动了他。他当时就决定,留下来——要带着这群特殊的孩子“找回原本属于他们的那份自信”。

当年9月,入职不久,李桢就遇到了“拦路虎”。

李桢没有学过特殊教育,手语不熟练,导致课堂效率低,学生们也开始不集中精力,课堂常常乱成“一锅粥”。他很着急,却又束手无策。

一次,在又一堂失败的课后,李桢心态“崩”了。课间,他把自己关进休息室不肯出来。他以为会有学生来找他回教室,但没有。沮丧之余,他想到了“放弃”。

突然,一只小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他转身一看,一名有些先天愚型的无声天使正看着他,送给他一个静默的微笑。

李桢突然觉得“世界反转了”。在这个学生面前,他意识到自己反而像个任性的孩子,遇到不顺只会情绪化;而这个孩子却像个成年人,“仿佛在默默告诉我:不要着急,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做,一定可以”。

李桢回到教室,又开始从每一个动作、每一拍节奏和每一个舞台画面教起,带领大家一点点练习。

就这样,李桢和学生们共同完成了第一支舞蹈《楚韵雄风》。他们反复完善,第二年,这支舞蹈夺得全国特殊学校舞蹈比赛二等奖。

伴随学生们第一次夺奖时兴奋得如花儿一般的脸庞,那些紧贴在音箱上的耳朵、突然跑开时的慌张,那个学生无声的微笑……如电影画面般一一再次涌入他的心间。他想着,要继续努力,“让每一个聋哑孩子能够在舞台上发光”。

练舞也是“练心”

为提高教学效率,李桢用两个月掌握了《国家通用手语词典》全部8214个词语。其中绝大部分,是他的听障学生教会他的。上课时,为帮助大家感受律动,李桢从让他们把手放在鼓上感受做起,一步步统一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艺术团主要由高二、高三学生组成,为了不耽误文化课学习,他和学生们利用每天午休和课外活动时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跳舞是个体力活,舞蹈室之外,还需要以跑步、仰卧起坐等训练体能。其间,曾有学生提出不想排练了,甚至想退团。

李桢言传身教,给学生讲自己理解的练舞哲学:跳舞很辛苦、可能也无法带来现实利益,但日复一日训练的过程,看似是提升体质、练习技艺,更重要的是同时磨炼了内心——学会吃苦与坚持,“这两项品质将带领我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通往成功的路没有捷径,这群特殊的孩子更需付出几倍的努力。“健全人练习时,一个动作不到位可以暂时停下来,专抠这个动作,但聋哑人听不见,如果中间动作不到位,他们只能全部从头再来。我们的练习就是一次次从头来过。”李桢介绍,或许因为聋哑,“这些孩子比健全人更加刻苦和专注”。

2013年8月,全国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在长沙举办,李桢带着孩子们如约参赛。训练场地紧张,他们只能顶着烈日在一处水泥地上排练。

那支舞蹈有许多动作需要在地面完成。排练结束,看到孩子们发红的膝盖与手掌,有的还破了皮、伤口夹着沙砾,李桢心里“像被狠狠地割了一刀”。他默默拥抱每一个孩子,汗水、泪水肆意流淌。

那次,他们拿到全国银奖,和金奖的大学生作品仅差0.01分。孩子们收获了莫大的鼓舞,大家都觉得,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厉兵秣马多年,这支艺术团开始在更大的舞台绽放光芒。

2018年元旦,李桢和孩子们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啦啦操公开赛。作为唯一的一支残疾人队伍,他们的表演在30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高中组集体花球和双人花球两项世界冠军。

“双向拯救与奔赴”

随着一块块奖牌、一张张证书、掌声与鲜花接踵而来,在特教领域,“武汉市二聋校艺术团”逐渐成为一张闪亮名片。

李桢却始终站在舞台下的阴影里“打节拍”。那个只有孩子们才会“聚焦”的角落里,他是孩子们跳舞的“指南针”。

年复一年陪伴学生练舞,李桢好像渐渐“遗失”了自己大学时的梦想,他曾和这些孩子们一样,也多么希望在舞台上尽情绽放自己、拥抱属于自己的鲜花和掌声。而今,舞台角落——似乎渐渐已成为李桢无法摆脱的“位置”。

常年累月“打节拍”,李桢还落下了肩周炎。面对自己的选择,想起当年的“舞蹈家”梦,未来何去何从,一度,他也有些踟蹰。

直到2018年4月,东方卫视邀请他和学生们到上海参加《完美搭档》节目录制。孩子们瞒着他,悄悄写下一封信。

“在我小时候,我的世界就没有声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直到有一天你出现了……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不会说话,听不到声音,但我也可以跳舞,跳这么漂亮的啦啦操。我们第一次登台,都紧张得全身发抖,但我们知道你永远都在那里。你常跟我们说舞台是一个能感受到自己发光的地方。我们知道你也热爱舞蹈,但自从遇到我们以后就再也没有登上过舞台,只能在舞台的阴影里,当我们的节拍器……是你的坚持,没有让我们放弃,你就是我们心中的世界冠军,也是我们的完美搭档!”

李桢泪流满面,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舞台角落”有着任何位置都无法比拟的价值。

仿佛有了更足的动力,在他的潜心带领下,截至目前,武汉市二聋校艺术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1个、省级奖项13个、市级奖项35个。

该校一位退休老教师介绍,李桢是新生代实践型教师代表,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学习舞蹈拓宽了成才之路。艺术团先后有70余名学生受益于特长加分,考入理想的大学。他们如今活跃在各个行业,“都在自己的领域继续绽放着青春”。

2012级学生张梦银,刚入艺术团时胆怯不愿展示自己,“李老师给我们讲‘井底之蛙’的故事,鼓励我们迎难而上走出去,做最精彩的自己。”从组长成为艺术团团长,张梦银在李桢的指引下,一步步蜕变。从郑州师范学院舞蹈系毕业后,张梦银也选择扎根特校,如今在湖北襄阳做一名特教老师。

在特教领域耕耘多年,李桢甘之如饴,持续积淀。2021年9月,他收到邀请——加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团队。同时,他还参与了闭幕式两个舞蹈节目的编排、训练、手语翻译及现场指挥。

一起参与开幕式工作的,还有两名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毕业生——郭家聚和何武康。他们如今都已成长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主要舞蹈演员。3个多月紧张的排练之余,李桢还用“摸喉咙、掰口型、吹气息”的笨办法,教原本不会说自己名字的郭家聚清晰讲出了名字。

“李桢早已把对听障学生的关爱融进了自己的生活,他对学生的付出是毫无保留的。”大学同窗、同样在教育领域工作的董振浩注意到,每次见面,李桢都会分享学生的点点滴滴:学生参加舞蹈比赛、考上心仪的大学、艺术团里发现了好苗子……“他在谈论学生时,眼睛里总闪着光彩。”

“走近一个孩子,就像凑近一朵花。”12年的陪伴与坚守,别人眼中难能可贵的坚持,在李桢眼里云淡风轻。在他看来,所谓的付出与牺牲,“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时光流转,无声天使的静默微笑,早已在他心间凝结成一块美丽琥珀。尔后,他收获的,是与无数无声天使的双向拯救与奔赴,是一起“找到自己的天籁”。

杨爱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遇到苦难的故事有哪些2


可以这样说,我们“50后”这代人,不,很多代人,是读长征故事、听长征故事长大的。那些真实又传奇的红军长征故事,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有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尤其红军长征等革命战斗故事之类的东西,或小说或连环画,一股脑儿找来看,哪怕囫囵吞枣。大家互相借阅红色小说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大特征。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最爱看打仗的。长征故事之类的“红色题材”,更是着迷,更是废寝忘食,常常睡醒来书还抱在身上。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星火燎原》中许多长征故事。中央红军血染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打腊子口、大捷直罗镇,红二方面军智取鸭池河、转战黔西北,红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浴血西征等可歌可泣事迹,永远存留在记忆中。杨得志、杨成武、邓华、肖克、王震、王树声、许世友等红军将士的名字,和他们的英雄事迹,就是从这本著名的革命回忆录中知晓的。还有那本散文集《飘动的篝火》,描述长征中一些小故事,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我如今还记忆深刻,恍如昨天刚刚看过似的。每次读那些长征纪实作品,幼小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和震撼,感到胸前的红领巾,就是那些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就是千千万万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随着年龄增长,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更多,我收藏好多种长征的回忆史料、文学作品、理论文章等等,包括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出差、旅游到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我都要去书店找几本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前几年单位组织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有人忙着去买“遵义蛋糕”,我却抱了一大摞红军长征到贵州的书。

2004年,我出差到四川巴中市,那曾是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苏区中心,建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巴中日报同志问我要逛什么风景名胜,我说一处都不去,只去“将帅碑林”。瞻仰红军碑林后,购了不少川陕红军的书籍,其中有的还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的珍贵资料。

近两年,学会上网购书后,我在孔网上购了两百多本长征回忆录,以及有关长征的书籍。

几十年了,我经常翻阅有关红军长征的书刊资料,每次都会浮想联翩、感慨万端。是啊,阅读这些宝贵精神食粮,净化心灵,振奋精神,催人奋进。确实,当我遇到什么困难,或不顺心时,一想起那些红军长征的故事,浑身就充满正能量,从不向困难和逆境低头。

听红军长征的故事,很多。但有两次印象极深。

一次是50多年前的事了。1971年,安顺一中不时请老工人、老贫农“忆苦思甜”,请老红军、老八路讲革命故事。有天下午,晴空万里,阳光炽烈,一中大操场坐满了学生,大家规规矩矩,洗耳恭听。台子上主讲人是一位姓张的老红军,在粮食局工作。他是四川人,没有读过书,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大上”英武形象,看上去是个极平常的老头,还拿着一根烟杆哩。他讲述自己在饥寒交迫下,看不惯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小小年纪就参加红军,跟着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草啃树皮,还要同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作战。真人真事,话语朴实却很生动,一个下午,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英雄莫问出处。眼前的这个普通老头,才是伟丈夫、真英雄!此时此刻,时空回到枪林弹雨、食不果腹的长征艰苦日子,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老红军当年克服艰难困苦、英勇杀敌的高大身影。

我印象中,讲红军长征故事最精彩的,要数罗开富。但他不是红军,是经济日报记者。

1991年秋,我到北京新华社新闻培训班学习。来讲课的老师很多,其中就有罗开富。

1984年10月,为了纪念中央红军长征50周年,罗开富徒步重走长征路,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采访。他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11个省、自治区,历经368天,坚持每天发稿,共写了300多篇报道,结集成《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影响很大。

记得他来上课那天,同学们纷纷要求罗老师其它别讲了,就讲徒步重走长征路的故事。

罗开富老师用了两天时间,讲述了他耳闻目睹的红军长征路途之惊险、生活之艰辛、战斗之激烈,以及红军长征50年后当地人民对红军的感情、对红军的思念等等。罗开富讲得有板有眼,绘声绘色,大家感受到了红军长征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罗开富到过安顺境内。1985年4月,他徒步来到镇宁六马,采访陆瑞光烈士的英雄事迹。陆瑞光的妻子罗凤岐当时还健在,她曾在家里为红三军团彭德怀、杨尚昆等领导做过饭。罗开富采访结束时,罗凤岐老人送他一根拐棍,并饱含深情地说:“这拐棍我用了十多年了,你拿去,帮你走路,走到延安,走到北京,告诉红军领导,我想念他们!”

42岁的罗开富,在1年零3天的时间里,以汗水、信念甚至生命做支撑,用脚、眼睛和绷紧的大脑神经,写就了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他徒步两万五千里,堪称长征精神的再现。

我们是沐浴着长征故事、长征精神成长的。今天,我还一如既往爱读长征故事,不仅百读不厌,还倍添无限敬仰之情!“要了解当代中国,就必须了解它的起点,回到长征时期,这是个关键的年代。”索尔兹伯里说得太好了。

遇到苦难的故事有哪些3

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你该怎么做?朋友,请耐心看完这个无腿女孩的故事,



告诉你答案。

有一位无腿的女孩,她是王娟,来自河南省新野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在她五岁那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她的双腿,在这样崩溃沉重的压力下母qin寻了短见,父qin也离家出走,一直杳无音信。为此,年幼的王娟与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三个人相依为命,因为买不起轮椅,爷爷奶奶就用家里破旧的麻袋剪裁后为王娟做成一个坐垫。自此以后,王娟只能用身体裹着这个坐垫,双手穿着鞋子,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前挪动着身体走路。爷爷特别疼爱王娟,鼓励王娟要去读书,并希望王娟能够考上大学,改变自己往后的人生道路。孝顺的王娟开始发愤读书,成绩一直在班上名 lie 前 mao。然而不幸的命运再次降临在王娟gao kao,这一年爷爷因病去世。虽然王娟在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河南省商丘学院,王娟zui da的遗憾是爷爷没能qin眼看到她上大学。王娟去上大学报到时,老师们看到其他学生都有家长陪着,而王娟这个没有双腿的女孩,却独自一个人来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无不被这个坚强自信的女孩感动的热泪盈眶。经学校研究决定,学校免除了王娟所有学杂费。面对命运的坎坷,王娟用自己的坚强一步一步的往着前进的道路爬着,老师和同学们都为这个自强、孝顺的王娟点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失去双腿的女孩都这样勇敢的面对生活,而作为我们健全人的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上、工作遇到一点不顺利就怨天尤人,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逃避。朋友,看了这个故事后你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脸红了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