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观后感枣阅读(枣悦读观后感)

2022-09-05 03:43 作者:李意逸 围观:

看动画《老婆婆的枣树》有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李意逸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观后感枣阅读(枣悦读观后感)1

1958年的国产动画,画面很唯美!想象很美好!

一个有爱心的老婆婆,家里有一颗枣树!

秋天来了,一树红彤彤的枣甚是喜人!丰收了,老婆婆要分一些给朋友,打了一篮子枣果子就离开家给朋友送去了!

这时候出现的小动物,花喜鹊,小刺猬,啄木鸟!

老婆婆走后不久就刮风下雨,把老婆婆的枣果全部刮下来,小刺猬出去觅食,发现好吃的枣果,连吃带拿地带走一身果子,被啄木鸟发现了,询问果子哪里来?说是地上捡的,花喜鹊说,这是老婆婆的,因为刮风下雨才掉在地上,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三只小动物一起同意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而且还决定帮助老婆婆把枣果还回去!它们三个分工合作,把所有的果子都帮忙放回了老婆婆的屋里!

老婆婆回家后发现,树上的枣果一个也没有了,地上也是一个都没有,走进屋里才发现,枣果居然都在屋里!

她又走出门外,说要谢谢帮忙的人,三只小动物笑了!

想象很美好!有小动物帮忙干活!

可是现实呢,很让人担心,一位老婆婆独居深山,刚出门就刮风下雨,她不会滑倒吗?她不会遇到危险吗?

她平安回来了,进门就摔一跤,身体还允许吗?摔一跤能爬起来吗?满头白发的老人最怕的就是摔跤,有的一摔就骨折了!她没事吗?满满的让人担心!

虽然有传达正能量,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可是作为现在的我来说,独居深山的老人还是放心不下啊!

观后感枣阅读(枣悦读观后感)2

枣子的不幸也是大幸——读憨夫的《枣子》【在线读诗76】

文/我是圆的

.

黄绿小花不引人,埋头结果惜良辰。

丰收日子甘挨打,粒粒欢迎众口亲。

——憨夫《枣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fc9a50102y3h2.html

.

这是华中师范大学黄济华教授,2017-04-14用笔名憨夫发表在新浪网上的一首诗。

诗有喻意。借枣子的品质来抒发情感,含蓄而真实,很打动人。

表面看诗在写枣子,其实诗是借枣写人。写枣一样只会“埋头结果”,“不引人”注目,但却又努力奉献于人的人。这样的“人”尽管终得“众口亲”,但在“丰收”的“日子”还得“甘挨打”。这让我想起许多不拍马,不作秀,又不懂夸大其辞炒作自己,只会耕地、结果的“枣子”或老黄“牛”的不公待遇。这是社会生态问题,也是“枣子”或者是老黄“牛”,以及它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不幸。

“穷”则思变。“变”才是根本。诗人通过对《枣子》的详细刻画或描写,引导我们重新思想,辨认好坏,让那些只会“埋头结果”的“枣子”们,在它们利用自身的努力,在恶劣的环境里不计个人得失,默默贡献社会的时候,一直都能得到本就该有的公平礼遇。这又是“枣”们的大幸,是善的结果,值得推广、宣传和肯定。

===

诗作者:黄济华(憨夫)

黄济华, 1934年10月20日生于湖北黄梅。笔名黄梅子,花甲之年自号憨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退休。幼年先在家乡黄梅读私塾、小学,后到九江读初中二年,之后辍学务农。1951年又到九江师范简师就读,1953年简师毕业,被选到中师继续学习,1955年中师毕业后,有幸又被选送到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深造,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并出版了《夏丏尊丰子恺作品欣赏》(大陆、台湾均已出二版)《文学名篇选读》(主编)、《当代文学审鉴卮言》、《中国当代文学》(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当代文学采英》、《当代文学创作潮流》、《文艺创作知识辞典》、《中外散文辞典》和散文、小说集:《憨夫诗文选集》、长篇小说《牛午生》、回忆录《黄金岁月——憨夫琐忆》和诗集《百花诗谱——憨夫百花吟》、《金婚之旅——憨夫随笔》等书。

===

诗导读:我是圆的

我是圆的,本名陈丰。诗人,诗歌评论家。福建省自学成才者。福州福清市城头镇人。他出生在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黎升村塘池自然村一个普通家庭,幼年跟随大姨妈刘兰英在仓山区仓山镇联建村白鹭岭长大。做过农民、木工、泥水工、电工,商店营业员、采购员、核算员和多家报社的编辑记者、文化干部、政协委员、福州市晋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图书馆副馆长、福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福州市文联委员、福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州市城市管理民评代表、政风行风廉政监督员,福州市群众路线教育督导组成员,民盟福州市委会参政议政小组成员、民盟福建省委社科委委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州市鼓楼区作家协会顾问等职。1989年发表作品,1996年辍笔停止写作;2008年12月上网开博重归写作。已出版诗集《日子那边》《月圆月缺》《我把风留在了风中》《抚摸自己》《我是你的颜色》《时间之外》《在你的江南》《落单的幸福》《像鱼一样的鱼》等书;此外他还计划出版《书缘(随笔)》和《100人读100首——陈丰诗歌鉴赏》《诗歌陈丰》《当下福州诗歌导读》《陈丰评诗》等书。

======

并附郑新芳老师、老严老师的读后感觉及论讨:

======

附1:郑新芳老师的读后感觉:

《枣子》写得很好,形象鲜明,意象内涵丰富。你的解读也很好,以物喻人,切中肯綮。后面引申的道理,应属见仁见智,很深刻。古人云,诗无达诂。10人读同一首诗有10种解读,说明写得好,10人一种解读 ,诗肯定写的有问题。我欣赏你的解读,我不认为这是唯一的解读。不知说的对否。

===

点评:郑新芳老师

郑新芳,河北唐山滦州市人。1966年毕业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河北分会。现任新莲池书院院长,《莲池学刊》主编。曾任《学语文》报总编,河北省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保定莎士比亚学会会长,保定“中语会”副理事长,保定一中副校长,保定教师进修学校书记,保定市政协七、八、九届委员等职。出版《诗美品鉴》《心海飞梦》《永远的诗美》《恋歌·放歌·漫歌》《审美论稿》《保定名胜古迹诗话》《月旦名流》《情牵梦绕芦苇庄》等十余部专著;主编出版《记叙文写作技巧示例》《议论文写作技巧示例》《说明文写作技巧示例》《百年名校风采纪实》《实践与探索》《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保定旧志集成》《雄安新区旧志集成》等114部。在《人民日报》《天津日报》《黄河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1000余篇。

======

附2:老严 老师的读后感觉:

这评写得真好,乃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维,思想家的论断——处处妙笔生花。帮助我这个诗盲目读懂了诗,我非常喜欢!

===

点评:上海老严(严伯祥)

老严,高级政工师、经济师,模范共产党员。本名严伯祥,年过古稀。退休前为上海某大型企业的党委书记、中国化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曾荣获两次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两次上海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百佳公仆”、上海市工业系统标兵等称号,同时并获中国化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特殊贡献奖。退休后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并发表《创建学习型企业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借鉴•融合•发展——关于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试论未来老年教育的八大变化》《老年人在隔代教育中角色定位之我见》《增加基层党建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含量》等等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文章,为改革护航。是个不可多得的真正的优秀党员。圆永赞。

===

附3:我是圆的 回复了 老严 的评论:

老严老师客气了。这是黄老师诗写的好。有章可循。这也与当下不少“诗”不同的地方。从思路上说,黄老师的这首诗是根据枣子们的生活轨迹:开花——结果——献果——与“口亲”依次展开。这样的思路让人比较容易发挥联想,填补诗中留下的“空白”,从而得出因人而异的读诗感受。因此,我觉得这样的诗才能称为诗。学生因此读。因此品。并品出不一定是作者本意,但却符合诗歌的创作与品读规律的意思来。

当然,我知道这是读者读诗的权力,但却不一定对,因此借此向黄老师和广大读者,希望得到老师和大家的指导斧正,提高自己的品读能力。在此先谢了。

观后感枣阅读(枣悦读观后感)3

枣树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其花香清新,果实可口,木质坚硬,多被文人墨客歌咏。历代咏枣的诗词歌赋比比皆是。

关于枣的诗歌,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豳风·七月》中便有吟咏:“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较早作咏枣诗文的是西晋文学家傅玄,其作《枣赋》赞美:“既乃繁枝四合,丰茂蓊郁,斐斐素华,离离朱实。脆若离雪,甘如含蜜。”后秦文人赵整有《咏枣诗》传世:“北园有一树,布叶重重阴;外虽多枣棘,内实怀赤心。”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也曾作《赋枣诗》赞扬:“日纷英靡靡,紫实标离离。风摇羊角树,日映鸡心枝。”南朝皇帝陈后主作《枣赋》赞美:“芳园列干,森梢繁罗;蕊余茎少,叶暗枝多。复有奇树,风间临柯。深夜影来,未若丹心美,实绛质嘉枝。重针共暗,枝瓠同瑰;羞金盘于冰水,荐玉案于深杯。”透过这些诗文,枣树的形、状、色、味宛在眼前。

为何枣树多被文人骚客吟咏?我想,一定是被枣树朴实无华、堪当重负的高尚品质折服的缘故吧。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杏园中枣树》一诗颇有趣,开篇先贬:“人言白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鬼手,夜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结语再褒:“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赋枣》诗盛赞:“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枣树耐盐碱、干旱,生命力极强,而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有着甘于奉献的精神。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树理也在 《咏枣诗》中极尽称颂:“虬龙爪兮钢铁干,耐碱耐贫复耐旱。春献绿阴秋吐珠,多像鲁北庄稼汉。”

枣树在所有果树中发芽最晚、落叶最早,其生长规律与柳树恰恰相反。清代庆云县令桂山在《杂诗》中就有描绘:“轻寒轻暖逗芳菲,又见檐牙乳燕飞。正是晴和好时节,枣芽初长麦初肥。”

枣花虽小,但在诗人眼里它最美。宋代文豪苏轼所作《浣溪沙》尤为传神:“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无独有偶,宋代另一诗人王溥所作《咏牡丹》诗则多了几分调侃:“枣花最小能结实,桑叶虽柔解作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清代诗人潘内召还特作《咏枣花》诗盛赞枣花之美:“忽忆故乡树,枣花色正新。枝迎馌饷妇,香惹卖浆人。纂纂飞轻雪,离离缀素珍。祗今秋渐好,频扑任西邻。”

为多结枣,在枣花盛开初期,枣农都要对枣树“开甲”,俗称“嫁树”,即在枣树身上进行环剥,所以老枣树都伤痕累累。清代庆云名士崔旭在《鬲津竹枝词》中便有记述:“野鸟声声嫂打婆,锄田嫁树事偏多。”王树理在《咏枣诗》中多有感喟:“挥斧嫁树声铿锵,留下身上道道伤。试问天下食枣人,几个怜惜几个伤。”(部分文章来自网络)

枣花最美,红枣最甜。能吃上香甜可口的红枣,连文坛大家们都赞不绝口。“诗仙”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中表达了对枣的惊奇:“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诗圣”杜甫在《百忧集行》诗中表达了对枣的嗜爱:“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临江仙》诗中则表达了对枣的欣喜:“枣瓜如可啖,直欲觅安期。”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在《戏书示黎教授》诗中亦写道:“乌衔枣实园林熟,蜂采桧花村落香。”看来,乌鸦等鸟儿也喜食甜甜的枣子。

到了收获季节,枣乡的大人孩子就一块儿打枣,尽享着丰收带来的喜悦。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在《食枣杂咏》中有诗赞道”破枣观其核,中空无所有。乐陵传此种,海内云无偶。“中共乐陵县委书记贾震在《题山东乐陵金丝枣节》诗中则赞叹不已:“小小金丝连故里,元老赤胆壮山河。”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乐陵人,他曾在《题乐陵金丝小枣节》一诗中赞道:”秋日枣林片片红,金丝无核贡称雄。“金秋时节小枣丰收的景象如观其景,如闻其声。

枣乡风景美如画,放眼望去尽是红遍云天的枣子。清代诗人吴泰庞所作《晚眺》一诗把枣乡美景写到极致:“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漫步枣园里,抑或走进枣林深处,人们感受更多的就是曲径通幽的情趣。”清代诗人李鲁所作《枣园桥畔》一诗则写出了枣林美景:“添得枣林路欲歧,行人道是旧西溪。”

枣林里,这些历经战乱、天灾、人祸仍幸存的千年古树处处可见,至今,乐陵仍保留着一颗”枣王“树。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回京途中路过乐陵,经过枣林,正值秋季,看到硕果累累,便顺手摘下这棵树上的小枣品尝,说道:“好果,称朕意。”回到宫中后,十分怀念,提笔写下”枣王“二字,赐予乐陵,并下旨每年将乐陵小枣作为贡品进贡于朝廷。

乐陵小枣历史悠久,它的栽培始于商州,兴于魏晋,盛于明清,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了,是由酸枣演变而来,掰开一个半干的小枣,在阳光的照射下屡屡金丝镶嵌于果肉之间,拉至一到两寸不断,”金丝小枣“由此而得名。1955年由于乐陵小枣规模大、产量多、品质好等特点,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命名为:中国金丝小枣之乡。

沧桑三千年

商周魏晋风

日月天光泽润地

先民留下一道景

金丝枣乡

古邑富平

春也丹青

秋也丹青

顾名解义

惟金丝可匹枣乡誉

问鼎天下

独枣乡方配金丝名

(李占钢 潘淑伟)

编辑:马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