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918展馆观后感(918博物馆观后感)

2022-09-05 03:40 作者:岁月茶馆 围观:

勿忘“九一八”,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岁月茶馆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918展馆观后感(918博物馆观后感)1

图文来源: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

明天,全国各族人民都会听到沉重悠长的钟声回荡在城市上空,我们很快就迎来“九一八”事变88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回望那段山河喋血、壮怀激烈的历史,进而激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这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柳条湖立交桥北侧,始建于1991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之际,是国内外唯一一家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专题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该馆位于“九一八”事变爆发地——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的东南侧,是依托遗址在铁路沿线、狭长地带建立起来的。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展览面积9180平方米。由“九一八”事变残历碑、警世钟、展览主馆、胜利纪念碑等建筑群组成。通过大量文物、历史照片、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真实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及对我国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生动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序厅

序厅是不等边的方形,有350平方米。四周的墙壁全部装饰花岗岩石板,镶嵌有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白色山脉浮雕。在灯光的作用下,白色山脉倒映在黑色大理石地面上,墙面、地面浑然一体,营造出白山黑水的壮美景象,象征着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好河山。地面的中央有一座金字塔形的铜铸卧碑。碑的顶部是一块红色的宝石,在寓意14年抗战的14盏灯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象征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民族英烈浩气永存。在碑的四面,分别用中、英、俄、日四国文字铭刻着这样一段碑文:这是一个永远凝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日子,这一天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序厅的一侧有楼梯通向地下展厅。拾级而下,屋顶的采光窗由大变小,光线也渐渐由明变暗,这是“黑暗”即将降临的暗示。楼梯旁的地坪上铺满了石砾,石砾中又分布着14盏紫灯,象征14年的苦难与抗争。

残历碑

残历碑是“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因碑体酷似一本翻开的台历而得名,由鲁迅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贺中令教授设计。残历碑由花岗岩筑成,高达18米,宽30米,进深11米。残历碑的左碑文由已故著名书法家杨仁凯先生题写:“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右侧则镌刻着令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星期五,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十三秋分。残历碑的日历是残缺不全的,上面密布的累累弹痕组成了一组组隐约可见的骷髅群,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对日军的血腥罪行进行控诉,时刻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勿忘“九一八”。

铜铸警世钟

铜铸警世钟高2.38米,直径1.6米,重达4.2吨。正面铸有“勿忘国耻”四个大字。自2005年起,每年的9月18日9时18分,社会各界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撞钟鸣警仪式。届时,警世钟将被敲响14下,并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以警示后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

2013年5月18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分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海外占领地设立的200多个战俘营中最典型的一座,其关押盟军战俘国别最多、级别最高、高级别战俘数量最多。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占地面积12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55平方米,由史实陈列馆、战俘营房复原展区、日军办公用房复原展区、遗址纪念广场等部分组成。馆内基本陈列“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实展”通过盟军战俘保存下来的珍贵历史照片、档案、日记、回忆录以及战俘当年绘制的漫画和复原陈列,真实再现和全面展示了盟军战俘在沈阳鲜为人知的历史以及盟军战俘在这里的苦难生活、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及与中国工友的深厚友情。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

2014年5月18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分馆——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展陈主要围绕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两次开庭审判36名日本战犯的历史展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供图)

918展馆观后感(918博物馆观后感)2

中新社南京9月18日电 (记者 申冉)杨翠英、李如富、马继武、徐家庆……2021年9月18日9时18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厅内,一盏盏小灯静静熄灭,微亮的照片和名字随之暗淡下去,代表着一位曾从战争中幸存的老人逝去。

当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纪念馆为今年以来去世的8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了熄灯仪式。幸存者家属在馆内撞响和平大钟,警醒世人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

90年前,自九一八事变始,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中华大地。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最为残忍的罪行之一,无数普通民众死于屠刀之下。即使是幸存者,也仍承受着战争留下的痛苦和折磨。他们是受害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

“当年日军侵入南京城,外婆因忧心家人,在悲痛中自杀。外公也因此失踪。一夜之间失去至亲的8岁母亲和两个妹妹辗转寄养家庭。当时年仅11岁的父亲也亲眼目睹了日军残杀同胞的一幕幕,留下精神创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继武于今年7月逝世,女儿马敬东擦拭着父亲的照片,说起父母的往事:“战争毁掉了母亲的家,也毁掉了父亲的童年,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痛苦。每每说起,他们都叮嘱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

杨怀清是幸存者杨翠英的女儿,年迈的她坚持参加了当天的熄灯和撞钟仪式。“这是我们传承历史的重要责任。母亲的遭遇对我们这一代来说是真切的;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却是遥远的。随着幸存者的逝去,孩子们要如何铭记这段历史?我们能做一份努力都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幸存者老人日渐凋零。

中新社记者从纪念馆获悉,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世的幸存者仅剩64人。

“当警报响起时,我想,所有在世和离世的幸存者们都在凝视着、倾听着。他们不仅在告诫我们勿忘历史,更在期待我们自立自强。这就是‘历史的凝视’的意义。”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告诉中新社记者。(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918展馆观后感(918博物馆观后感)3

来源:人民网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这首《松花江上》,唱出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

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曾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又到一年9月18日。上午9时18分,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前举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撞响“警世钟”,14响钟声回荡在长空,代表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艰苦历程。

随后,全国多地上空拉响防空警报。

警报响起,请全体注意。

在擦亮历史记忆中砥砺前行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距离“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不到800米的地方,就是当年发生“九一八”事变的地点——辽宁省沈阳市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

90年前的今天,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路轨,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仅4个多月,128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同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就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发出抗日号召。到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游击队发展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

作为土生土长的辽宁人,沈阳科技学院2020级学生李京颐虽然是个“零零后”,但对这段历史铭记于心。

“从小时候起,爷爷就给我讲抗战的故事。作为日军侵华战争开始的‘九一八’事变更是被常常提起,所以记忆深刻。”她说,上学期间,学校每到9月都会组织各种纪念活动。

不只是东北地区,9月18日前夕,全国多地都举办了关于“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的主题活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副主任宋苗认为,组织这样的主题活动,不仅是为了发挥红色展馆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职能作用,更是为了让大家特别是孩子们牢记历史。

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人们常说不忘历史,砥砺前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加,我越来越体会到以史为鉴、以史明志的重要性。岁月静好,真的是有人在负重前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扛在肩上,尽自己所能去守护锦绣中华。”谈到从我做起,李京颐激动地挥了挥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13日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历史不可也不容忘却,请时刻铭记!

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中奋勇前进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上,高18米的残历碑上布满了弹痕与骷髅,仿佛在诉说那段历史,残历碑上的日期则永远停留在“1931年9月18日”。

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多少人牺牲在抵抗列强的战场上,多少人鲜血洒在了胜利曙光的前夕。铭记历史就是对革命先辈最大的褒奖与尊重。

辽宁省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九一八”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长江曾任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这段工作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建馆过程中,我们时时要接触‘九一八’事变及抗日战争的相关史料,我特别深刻地感受到东北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活,华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救亡图存的伟大历程。”刘长江说,每当聊起其中的一些人或事,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

今年不仅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从1931年9月到1945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4年的坚持和战斗,为全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这样强调。

谈起抗战精神,刘长江深有感触:“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是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为了崇高理想信念,为了人类和平,不惜牺牲生命的行为,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请倍加珍惜。

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开启伟大征程

鉴往事,知来者。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九一八”对中华民族来讲是一个永久的痛,历史可以淡去,但伤口则难以抚平。

痛定思痛,国耻难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将军表示,忘记“九一八”,就等于再造一个“九一八”。为了避免“悲惨的日子”重演,为了不再失去那“可爱的家乡”,为了不再“流浪啊,流浪”,我们必须居安思危,紧握钢枪,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队伍。

和平可以期盼,但和平不能乞求。乞求来的和平,那就孕育着下一个“九一八”。罗援表示,我们主张“向前看”,但“向前看”的基础是历史的原点。失去了历史原点的“向前看”,是没有根基的虚幻。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

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纪念“九一八”,缅怀逝者、珍爱和平,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开启我们新的伟大征程!(记者李楠楠何淼)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