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朗读者4观后感(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2022-08-22 19:40 作者:华商网 围观:

《朗读者》让我遇见了小时候的自己,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华商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朗读者4观后感(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1

上周央视的《朗读者》节目中,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朗读了《写给童年的一封信》,他娓娓道来,儿时的朱德庸仿佛蹦蹦跳跳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前日,朱德庸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朗读者》,我遇见了小时候的自己。”

《朗读者》让我回到童年

华商报:是什么原因让你接受导演组的邀请登上《朗读者》的舞台?

朱德庸:去年11月10号《朗读者》导演组就邀请我,但是因为那个时候我做新书非常忙碌,而且我觉得朗读对我来说好像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但是因为导演组一直非常有诚意地邀请我,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也许自己是可以尝试去朗读给我自己的。而且我自己有轻微的阅读障碍以及识字困难,所以我觉得决定参加《朗读者》,对我自己本身来说也是一个蛮大的考验和决定。

华商报:录制《朗读者》这段经历,现在想想有没有留下特别的回忆?

朱德庸: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特别好的回忆,让我重新回到了童年,尤其是在舞台上朗读的时候,光影效果以及灯光美术的这些呈现,真的让我觉得好像回到了过去。就好像乘坐时光机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遇见了小时候的自己。

华商报:这次和董卿有很多交流接触,你如何评价这位制作人、主持人?

朱德庸:我觉得董卿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节目制作人。当我知道《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就觉得首先这个节目立意的创新是非常好的。然后我在跟她录节目对谈的时候,她也是真的能够让人卸下心防的。我对着她,就像对着自己的家人一样,可以谈论非常多我小时候的事情。对于我这样一个有自闭倾向的人来说,能够在董卿老师面前这样子侃侃而谈,其实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不会再让童年从身边溜走

华商报:十年前你开始画小孩的第一部作品《绝对小孩》,对你日后的生活、思想和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朱德庸:其实我觉得我十年前在画《绝对小孩》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但在画的过程中是真的勾起了我许多小时候的回忆,我在画这个作品的时候,穿梭于现在与过去,在一个成人的我、一个小时候的我之间穿梭着。其实我也重新过了一次自己的童年,并且也跟我的小孩过了一次她的童年。我的童年跟我小孩的童年就在漫画中交流着,我们的童年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童年的那种想象,其实也让我能够重新获得许多的创造力,然后通过画《绝对小孩》,也让我和我的童年永远连接在了一起。而且我不会再让我的童年从我的身边溜走,我会花更多的时间让现在的我跟小时候的我做更多的连接。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尝试着和童年的自己连接在一起。因为小孩的世界才是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他会在你遇到人生中的一些选择以及困难的时候让你做出符合你内心的抉择。

华商报:在《朗读者》(第二季)中,你朗读了写给童年的一封信,“成功是,就算所有的价值观都变成钱的时候,你还是不违反你的梦天性,永远拥有梦。”这段话让网友感动不已。当时为什么选择读这封信?

朱德庸:不管怎么样都不要放弃你的梦天性,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人过于一味追求财富。其实财富不应该是我们人生中的梦。财富只是让我们能够选择过我们要的生活。梦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许大家觉得这种说法是很唱高调的,但是人如果没有了梦,就会只是一个躯壳,没有了灵魂。

华商报:你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是否也一直保持着这种“梦天性”?

朱德庸:其实我觉得我不但在创作里维持自己的梦天性,在我的生活里面我也维持着自己的梦天性。因为我觉得人不能没有梦,即便这个梦是那么荒谬,我也觉得都是值得的。所谓的梦天性,其实就是你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你想为你的人生完成的一件事情。它未必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它可能只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梦,但是我觉得再微小的梦,只要是属于你的,那就是很伟大的。

童年是一个人的根

华商报:你会与孩子共度哪些纪念日?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庆祝呢?

朱德庸:我会跟我的小孩共度的其实只有生日,因为我觉得生日是最重要的,代表着你从这个世界诞生了,将在这个世界里度过喜怒哀乐。我们都会选择陪着小孩过他的生日,他最希望用什么方式去庆祝,我们就会顺着他的意思。通常都是我们家三个人一起在马路上慢慢散步,然后走累了就找一家咖啡厅坐下来,一起聊天,聊这些年下来我们经历的所有的事情。

华商报:马上就要到六一儿童节了,想对还在童年之中的他们说些什么?

朱德庸:我想要送给孩子们几句话:珍惜你的童年,保护你的童年,童年是一辈子的童年,而不只是短短的童年。

华商报:童真是最难保有的品质,生活中的辛酸、困苦会催促我们长大,瓦解我们的童真。应该如何保持呢?

朱德庸:其实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面临所有的环境都在催促我们长大。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依照着我们的本性,慢慢去成长,即使长大成人都不该忘记小时候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不快乐?我认为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他的根,那个根,其实就是童年的自己。我觉得童年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因为小孩子的世界里永远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未来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想象力与创造力,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了想象力,我们的孩子就已经从这个时代出局了。 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朗读者4观后感(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2

作者:曹增敏 (赣州市南康区龙回祖炎小学)

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

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这是我观看2月25日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后,写下的感触良多的一段话。

而这一期的《朗读者》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数郑渊洁父子了。

郑渊洁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父亲郑洪升是密不可分。

郑渊洁上小学时,有一次因改变了老师出的作文题,写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羞辱,他则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从而被学校开除。父亲看了他写的“检查”后,则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父亲则开始了对郑渊洁的“家教”模式。

还有一次,父亲半夜偷偷给儿子钢笔灌完钢笔水,被儿子发现。父子俩聊了许久。最后父亲问,“你一个人能把《童话大王》写多少年?”郑渊洁回答,“只要你和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而父亲则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妈就一直活下去。”

父亲的陪伴和对儿子的鼓励,由此可见一斑。而父爱之深沉,也令人为之动容。

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12月14日的下午5点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车,离开了生活了21年的家乡和父母。殊不知,这一次分别让我整整两年再也没见过我的父母。

因为,这是开往福建的军列。我要去部队服役了。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从小也没出过远门,求学之路:小学在村里,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里,大学在市里,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我到部队后往家里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情不自禁地哭了。这并不是因为受不了训练的苦与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2013年11月。当时的我纠结于留队还是退伍。打电话给家里,父亲说,“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来吧!”

就这样,2013年12月,我毅然选择退伍,回到了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

现在,我已参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满足于这样“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会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总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亲的人。

有人说,再多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特别申明:本文著作权属作者个人所有,经作者本人同意特此分享展示,仅供读者参考交流讨论。任何个人或单位请勿抄袭盗用,否则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江西网(大江网)无关。)

朗读者4观后感(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3

《朗读者》是严肃的,是温暖的。


主人公汉娜一生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无论是在米夏的面前,还是在审判官面前,她都绝口不提自己是文盲的事情。她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她也小心翼翼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自尊,她穷尽生命也牢牢维护的这份自尊,哪怕为此继续坐牢,在她看来自尊比自由更要重要。 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文盲与自尊没有太多的关系,可是每个人的自尊容量都是不同的,在汉娜的那里,文盲身份使她自尊心所不能容忍的。对于汉娜的审判,虽然汉娜是有罪的,但在更大意义上她是替更多的人做了替罪的羔羊,包括那位审判她的法官。她以自己一个人轻微的生命去承受着德国人的正义之重。 卡夫卡说过,“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的一把斧子”。这本《朗读者》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一生忏悔。用严肃的沉稳的文字来凿破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片冰封。 汉娜的一生都在捍卫自己的自尊。不认识字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耻辱,为了掩饰这个秘密,她付出了所有的代价,爱情,自由,甚至是生命。当西门子公司要提拔她的时候,她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认识字,选择去当兵,在集中营里做守卫。这个错误的决定造成了她悲剧的一生,纳粹时代结束,她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为自己曾经的错误,层层的更加深刻的隐藏着自己,不停的更换居住地 ,当她被诬告是她执笔写了当时的决策时候,她为了不再法庭上的众人知道她是个不会读写的文盲,她主动承担了所有的罪责,虽然她知道承认罪责的后果。 朗读很美好。米夏在为汉娜朗读一本本名著的时候,米夏的内心也得到了宁静,他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和嘈杂,忘却了人生的悲苦凄凉,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美好纯净的氛围里,这种朗读“超越了喧嚣,超越了生死”。汉娜在他的富有磁性的朗读里也获得了文化的属地,开拓了更大的视野。 但最后的最后 ,当监狱长告诉米夏可以来接汉娜出狱的时候,汉娜却选择了上吊。那是的汉娜虽然可以获得自由,但是她明白,她再也等不到那富有磁性的录音磁带,她再也没办法获得那因为距离而产生的关爱和温暖,她知道她不再等待,也没有希望,所以只有选择死亡。 人性都是有局限的,这本书毫不掩饰的把人性的局限血淋淋的展示给我们,这里的真相关乎着每一个人,一些细节会刺痛每个人的神经末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有在众人面前的得体大方的堂而皇之,也有在黑夜里小心翼翼的隐匿,史铁生曾经说过,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但还是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等待和希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