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黄衣之王中的经典语录

2022-11-30 12:07 作者:闻是文化 围观:

「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各讲的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闻是文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黄衣之王中的经典语录1

诸子百家 各讲的什么?

诸子百家

传统上关於百家的划分,最早源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儒家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於存活於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於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於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墨家讲求刻苦、节俭,「兼爱」比「仁爱」更难遵从,又因记载较少,所以日后发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於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於《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於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擅於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於《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於》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韩非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於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於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於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於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於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於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於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於「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代表人物:

公孙龙

公孙龙,赵国人,或曰魏人,有传字子秉。约生於周显四十四年,死於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公孙龙因为是「专决於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自身所展开,离开了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公孙龙善为同异之辩,达巅峰的境界,其主要辩论有: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名实论等。

惠施

惠施,生於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传卒於公元前310年,战国中期宋国著名学者,名家鼻祖,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梁惠王)的相国;后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遭到失败,被张仪驱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学善辩,长於雄辩与逻辑推理,曾与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掀起了名辩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

阴阳家

阴阳家 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赞成儒家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旧史所载他的事迹有所谬误,但可肯定他是战国晚期人。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重於齐。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赵,平原君待之以宾主之礼。到燕,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竭石宫,执弟子礼。故此有史推测他可能死在长平之战后。

邹衍的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十余万言,但早已夫失。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

纵横家:

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苏秦和张仪学说多散见於史书之中,而少有专著。

代表人物:

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於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於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於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

十二年,张仪相於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於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杂家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代表人物:

吕不韦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於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当时异人为人质於赵,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以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接著,游说华阳夫人之姊,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立以为太子。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公子异人得以回国即位,是谓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国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秦庄襄王死,秦王嬴政即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代秦王摄政。

秦王政亲政后,吕不韦被免职。先居河南,后徒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杀。著名的《吕氏春秋》就是他组织门客编写的。

农家

农家者流,出於农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连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见此为其所长。

农家主张与民同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者之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

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故能免於秦始皇之《焚书令》。但其最高之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平等阶级口号,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代表人物:

许行

许行是鲁国的农业专家,亦为先秦诸子农家的代表人物,为神农之言者。

他的事迹大多不可考。据《孟子?滕文公》所载,他曾自楚至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更与之处。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跟许行学其术。

另外,许行主以数量为标准画市价。

小说家

小说家者之起源,当盖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说故事为生者。其意多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於刍荛。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代表人物:

虞初

虞初为西汉河南洛阳人。其事迹多已散佚。据《史记》、《汉志》所载,虞初於武帝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衣使者。而在《郊祀志》有载:「雒阳虞初等以方词阻匈奴、大宛。」

虞初虽为西汉人,其功於小说家者为汇编丛谈之小说。据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可见虞初在整编小说上的地位。

虞初著有《虞初周说》,内容为其所辑小说之汇编,篇类近千,非汇编而何。然卷帙浩繁,尤易散失,故其书亡佚亦早。

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代表人物:

孙武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孙膑

齐国阿鄄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

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於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

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医家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代表人物:

扁鹊

扁鹊齐国卢邑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人,或勃海郡郑人。「扁鹊」并非真名实姓。人们把他和黄帝时的扁鹊相比,并且称呼他「扁鹊先生」。连史书也以扁鹊称呼他。扁鹊原姓秦氏,名越人。生於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约和孔子同时。由於扁鹊是卢人,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卢医」。扁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

扁鹊能够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医学,并能吸取民间的医疗经验,在医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扁鹊长期在民间行医、走遍齐、赵、卫、郑、秦诸国。

(来自;新锐人文生活)

黄衣之王中的经典语录2


先就题目声明一点,中国的缠足始于南唐李后主的皇宫浓艳之风,后在北宋年间在官宦人家流行,南宋理学泛滥成为民间女子缠足推波助澜的幕后黑手,可以说是朱熹儒教的“诺贝尔”大奖。而卖炭翁是李唐王朝的子民,这里并不想“掠人之美”地上演一出“关公战秦琼”的盗版故事。也并非生拉硬拽地把“三寸金莲”装在卖炭翁的腿上凑成另一个“大观园里的刘姥姥”卖笑读者,实则是其间有“殊途同归”的曲径通幽之处。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文学价值自不必说,以世人微观视角的山野人家得能“青史留名”,其史学价值也是留给后人的一个弥足珍贵的宝库。中国文学界和史学界有句名言虽然未必是“放之四海皆标准”的真理,如果我们能够慢斟细酌的品味,又何尝没有几分道理呢?其大意是这样的:史学中的人物,除了名字是真的,其余未必真实,因为历史上每一场中原逐鹿的“胜者王侯”都会无一例外的重修历朝史学,续写本朝盛事,这种由胜利者执笔,秉承着“为尊者讳”的原则,又怎会有真实可敬的“失败者”,没有真实的敌人,又怎会有真实的胜利者呢?

相比之下,倒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除了名字是假的,其余都是真的,比如千古奇书《红楼梦》的“假门假氏的假语村言”,谁能说没有反映社会现实?正因为依托虚构之名,才可以在“避席畏闻文字狱”的恐怖时代说出更多的真话。才可以跳出伪证如山的典籍资料的束缚,更自由地“隐其名说其事”。这里的真实,当然是艺术真实。所谓的艺术真实,就是在客观的环境下,人们虽然因种种限制未必真的去做某件事,但是只要条件具备就必然会去做的事实。

唐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白居易写成《卖炭翁》这首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算是值得一提的小事,但是这件小事不小,特别在经济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在中国甚至世界经济史上所衍生出的深远意义,远远超过在唐诗宋词中的狭义范畴的文学意义。起手四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28个字道尽专制社会手工业者的生存状况的艰难和畸形。卖炭翁的处境,就是私有工商业者的处境,卖炭翁的遭遇就是私有工商业者的遭遇。卖炭翁这个艺术形象,当然也是产生在唐元和四年之前诗人偶遇的某一个或几个“卖炭翁”的经历合成。

比如长安南街有个勤俭持家张老汉,每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又比如长安东街上有个悲惨的李老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虽然没有“城外立雪”,却不幸地遭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但是我们每一个旁观者都心如明镜:只要有独裁集权的皇宫“集体招标采购”这回事,只要有权力参与市场交换,或者说,只要有权力货币这种贵比黄金的资源在社会上横行霸道,就必然会有“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人寰惨剧的发生。就必然会使得“卖炭翁们”生存于果腹度日的悲惨之地,苟延残喘自己的“天年”,只能挣扎在死亡线上朝不保夕的艰难完成下一次生命的呼吸。


作者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赏赐点东西,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实际上,只要特权的幽灵有蝇营狗苟的投胎之地,贪腐的丑恶就像沼泽滋生的蚊蝇一样无可避免。只要有权钱结盟的土壤,就一定会有经济史上“卖炭翁”式的悲剧。这虽然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推理上的必然。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客观存在”。中国历朝的自有产业者,与生俱来的受到“利出一孔”的权力专制的有意无意地排挤和打击。特别是自汉武以来,就被缠上裹脚布,成为权贵心中的“三寸金莲”。

在一个特权社会中,权可以生利,权是利之源,利是权之出,利益的垄断,既是专制的基础、更是专制的本质,利益的垄断的不断强化和完善,就成为特权社会史的灵魂和内核。比如盐铁专卖,酒专卖,茶专卖,醋专卖。总之民生之必备,权力必然“一剑封喉”,当然是堂而皇之的宣称是打击囤货居奇鱼肉百姓的奸商的。所谓的“国之命脉不可与人”“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就是“榻卧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的防微杜渐,就是对民间私营的“蚕食鲸吞”。

要想百分之百的占有并奴役女人,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像养鸟一样养女人,鸟会飞的,但是你把它关在“金丝笼”里,它要想活下来,只能小鸟依人的靠主人的鸟食度日,久而久之,小鸟的翅膀就退化了,她也只能“谄媚人间”,此时,自由对它而言,已经成为瞎子点灯白费蜡的摆设,她已经离不开主人的金丝笼了,主人“利出一孔”(更确切的是“生出一孔”)的险恶用心已达到目的,主人可以为所欲为的占有她,成为类似“性奴”的玩物。并且类似“性奴”的玩物又岂止是金丝鸟和女人?以卖炭翁为代表的私有工商业者又何尝不是类似“性奴”的玩物。集天下之利于权力之手的不二法门,就是把私有工商业者缠出“三寸金莲”,这其实不正是“博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最好的专制特权的演绎吗?

黄衣之王中的经典语录3

如果要说现在美剧的出品大佬,HBO排第二,估计也没人敢排第一。

从1972年开播至今,HBO总订户已达3500万,占到美国付费电视频道市场的90%




从美剧启蒙的《黑道家族》、《兄弟连》再到如今大受追捧的《权力的游戏》、《西部世界》。

在神剧频出的美剧中,HBO一直保持着高产出、高品质、高评分的“三高”精神。




快节奏的剧情,庞大的叙事和设定,以及超多信息量的埋藏,再加上大尺度的画面,这就是大多数观众眼中HBO量产的神剧模型。

“神剧”一词用得次数多了,便觉得这样评判的标准变得平庸和简单。

其实那些带有强烈娱乐爽点的作品,包括《权游》在内的美剧,可以称之为爽剧,而并非神剧。(个人观点,无意贬低)


▲《西部世界.》剧照

今天要介绍的这一部HBO出品的巅峰美剧,才是在我心中能够称真的称得上神剧的作品 ——

《真探》

True Detective



《真探》是一部八集的悬疑迷你剧,是2014年HBO的开年首作。

该剧豆瓣评分:9.2,IMBD评分:9.0




开播之后,以另类的高冷风格收获火爆的收视和口碑。

连时任总统奥巴马都是该剧的忠实剧迷。


首季大结局时全美吸引352万人同时收看,因为点播人数太多,还导致HBO的直播网站服务器一度瘫痪。


HBO见此乘胜追击,又在第二年推出了第二季,结果口碑惨遭大幅下滑。

而第一季的惊天气质也随着主演马修·麦康纳 、伍迪·哈里森的更换变得荡然无存。

这不禁让人为此系列剧倍感惋惜。


▲《真探》第一季剧照

前面说了,《真探》是一部神剧。

比其噱头,它肯定不如《权利游戏》的魔幻世界,比其剧情的精彩度,它也不及《西部世界》的烧脑反转。

在电影评论下面一句评论高度概括了它的特点。

《真探》是具有严肃文学性的作品。



正是这样的严肃性,才会让《真探》异于平常的美剧,呈现出节奏缓慢却后劲十足的观赏体验。

而其涉及的哲学、宗教、神秘学、心理学也扩大了该剧极为丰富的外延。

比较之下同为悬疑侦探剧的《神探夏洛克》,卖腐、刷嘴炮等伎俩确实幼稚太多。


故事采用非线性的方式讲述。

2012年,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州立警署,马修·麦康纳饰演的科尔,与伍迪·哈里森饰演的小马,被叫去询问一起连环杀人案。

两人曾是经搭档的警探,一起联手调查过此案。





通过两人的讲述,故事回到了1995案件的事发现场。

被害女人赤裸跪在一颗大树下,双手捆绑,头上带着一个鹿角。

尸体周围摆放着树枝搭建的三角形王冠。

同时女人背部还被画上了螺旋状的神秘符号。




心思敏感的科尔,立马断定这是一起宗教谋杀,而且这样的案件可能并不止一起。




搭档小马觉得科尔很聪明,但对他的言论却十分不屑。

两人作为搭档的第一次合作,从观点到方式都十分地不合拍。




事实上两个人的性格也是大相径庭。

小马是一个十分入世的人,他热爱家庭却也有情人,富有正义感但审时度势,脾气火爆也不主动惹事。

科尔则相反,他喜欢谈哲学,是一个完全悲观主义者,甚至有些反社会人格


这样的性格和科尔以往的经历有关。

科尔曾经拥有美好的家庭,却因女儿的夭折而破碎。

后来他被派去缉毒科担任警方的卧底,过着黑白模糊的生活,甚至在精神病院接受过治疗。




科尔和小马在调查案件中又发现了一起儿童失踪案。

失踪的女孩十岁,名叫方特诺特。

五年前她在森林失踪后一直未找到,另一名小女孩还声称在那里被一个绿耳朵怪物追赶过。



两人赶到失踪女孩的住处,又发现了一样的神秘三角王冠。





在一位黑人牧师的帮助下,了解到这个三角王冠名叫恶魔网,器物来源于一种土著宗教。




在《真探》的前两集,叙事节奏十分缓慢,主要以塑造人物和预埋伏笔为主,案件的推进也毫无突破性进展。

故事剧作思路就像一部8小时电影,并非一集一案一个爆点,而是在于整体的破案结构,可以看作加长版的《七宗罪》

剧集制作也像电影一样采用35毫米胶片拍摄,阴郁沉重的画面质感和故事基调十分契合。

刚刚看时,很多观众受不了这样的进度,于是选择了弃剧,但他们也失去了观赏这部剧的精髓。

本剧的文学灵感和背景故事来源一部虚构文学著作《黄衣王》


这部由罗伯特·W·钱伯斯一八九五年出版问世的短篇小说集,诞生了美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魔神形象——“邪神克苏鲁”。

在此影响下,美国小说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完善整理了一套克苏鲁神话体系。

黄衣国王的线索在剧中的案件里贯穿始终。



被害者朵拉生前是一名妓女,她信奉一个宗教组织,经常去教堂,在日记中声称遇见了一个黄衣国王,带她去一个叫卡寇萨城的地方。



在一张宣传教会宣传单中,科尔和小马找到了一个被焚烧的教堂。

而在教堂后面的墙上发现了一幅人形的涂鸦。



科尔和小马在经过排查潜伏,追查到背后的凶手杜勒家族

他们服务于教会下面,以传教为名义,囚禁虐待小孩,经行邪教仪式

愤怒的两个人当场将其击毙了犯人,救出了被关押的儿童。




破案后科尔和小马得到晋升。

但在七年之后,一名罪犯为了减刑却透露出了另一个线索。

宗教谋杀案的凶手没有抓住,仍然在逍遥法外。




当科尔和小马两人决定再次审问时,这个人同一个神秘律师通话后,已经在狱中自杀身亡。

科尔又回到七年前的案发地点,发现那棵树前用树枝编制了一个巨大的螺旋图案。




从这个阶段开始,剧集的走向开始变得紧张和压抑。

之前埋下的线索也一一浮现出来。

比如之前失踪儿童所读的一所教会资助的光明之路小学。




这个学校在一次飓风中被摧毁遗弃。

科尔走进学校的废墟中,再次发现了被树枝搭建的恶魔网。



科尔想要继续追查教会背后的塔特尔家族

却意外地被上级叫停,让他不准再调查此案。




科尔不听指示,私下拜访了塔特尔的教会牧师,结果被停职。

与此同时,搭档小马因为出轨和妻子关系破裂。

搭档两人的矛盾日益增加,最后分道扬镳,案件再次被搁置。

10年后,两人又因为一宗类似的谋杀案被同时叫去陈述,也就是第一集的开头。




10年间,科尔从未放弃过调查,并且搜集了大量关于塔特尔教会的资料,其中就包括教会背后邪教祭祀小孩的仪式录像。

当科尔把这一证据给小马看时,小马也忍不住崩溃了,于是下决心调查到底。




这一次的突破线索依然来自于前面的伏笔。

一是受害者朵拉小时候的一张在丛林里的照片。




第二个便是丛林中出现过的绿耳朵怪。




于此俩人找到了教会背后的第三个组织,查尔德里斯家族




两人根据线索找到了凶手祭祀的地方。

追捕时科尔在黑暗中一度产生了幻觉。




这里的幻觉的场景是有根据的。

沿着岸边划开云波双子太阳没入湖的彼端长长的斜影互横在这卡尔克萨不可思议的是夜里升起的黑星还有不可思议的月亮环绕天际但最不可思议的还是这失落的卡尔克萨——黄衣之王,第一幕,第二场


这就是当初朵拉说跟随黄衣国王去往的卡寇萨。

幻觉中科尔被凶手袭击,支援的小马也深受重伤。

科尔在关键时刻,捡起手枪击毙了罪犯。




两人被前来的警察所救,教会的真相得以水落石出。

但是其中教会中最大的塔特尔家族,表示对此事无关,这也表示可能真正的组织者依然没有落网。

剧集在科尔和小马在夜幕下的对话中结束。





在剧集的宣传海报中,标出了一深有蕴意的句话:

Touch darkness, and darkness touches you back


这是尼采那句广为流传的名言的翻版。

When you look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looks into you。(当你凝望深渊太久时,深渊也会回望向你)


人和黑暗深渊的相对关系成为了剧集重要的内涵点,而触摸黑暗的代表便是主角科尔本人。



克苏鲁神话中,居住在海底的黑暗处有一位恶魔叫旧日支配者

在神话文本中是这样描述的,

它沉睡在南太平洋的海底都市拉莱耶(R'lyeh)。当繁星的位置正确之时,拉莱耶将从海底浮上,克苏鲁将醒来,为地球带来浩劫。


这也对应最后科尔产生幻觉的场景。




再来仔细回味科尔最开始对小马陈述的那段富有哲学意味的对白,就会发现科尔的黑暗属性尤为严重。


剧中关于谁是黄衣国王没有明确说明。

但是很多细节都将这一身份指向了科尔。

比如在追查到第一名罪犯时,罪犯并没有反抗,而是说出了一句话。




再比如,科尔的幻觉并非只出现过最后。

第一集中他们在案发现场看见了一张悬赏通告。


而后科尔就办案时,看见了去世小女孩的灵魂。




科尔是容易接触黑暗的人,也容易被黑暗看上,所以让他成为黄衣国王的人间替身。

最后一集也出现过凶手将自己的父亲在床上活祭的场景。

在黑暗中,科尔自己也感受到了被一种东西正在吞噬。



而最终将他拉回光明的现实的,还是作为凡人入世的小马。

当他决心赴死救回科尔时的场景,如同信徒救回耶稣重生一样。


黑暗终会散去,而光明终会到来。

像科尔凝望深渊的人,最后也会抬头超光明看去,感受爱和希望。




总得来说《真探》是一部从试听到表演再到内涵都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在第四集的结尾还有一个6分钟的火拼长镜头。

场景其中依次出场人物大概有三十人,四辆车,一架直升飞机。

拍摄过程从屋内到街道再到车内,调度走位横跨三个街道,完成度足以载入美剧史册。




两位主演在剧中都贡献了极为出色的表演。

特别马修·麦康纳,他饰演的科尔,时而沉郁收敛,时而暴戾,但也让角色没有偏离冷峻的基调。

虽然艾美奖没有拿下视帝,但同年奥斯卡,他凭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拿到小金人,也算是对他演技的肯定。



行文叙事讲究,回味劲道,内涵丰盈,格调高端。

毫无疑问,《真探》就是这样一部神剧。

文章只是讲出了九牛一毛,其中的精髓和魅力还得观众自己领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