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制造冤案的文章叫什么

2023-07-20 12:21 作者:文汇网 围观:

“翻案”文章须基于事实——为郑逸梅先生说几句公道话|沈飞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汇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制造冤案的文章叫什么1

郑逸梅先生在书房写作

2019年12月3日早上,上班途中欣见“文汇笔会”微信公众号当天刚发布罗青先生的《“灰”中有“锦”八破不破——为海派绘画大师杨渭泉翻案》一文,快速浏览了一遍。到了办公室我又静心认真阅读。这篇文章使我对“锦灰堆”这种国画样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说获益良多,决非虚语。

罗文之所以会使我兴趣盎然地阅读,要细说原因还是蛮多的。先说文章标题,可谓巧思妙得,雅俗兼备,非常抢眼——“‘灰’中有‘锦’”,马上使我联想到王世襄先生所著《锦灰堆》一书。二是对陌生的所谓海派绘画大师杨渭泉怀有好奇心。我虽不治艺术史,但因工作之故,对从晚清民初到当下海派绘画的各位大师还是有所了解的,突然冒出一个长期蒙冤而尘封的新大师,自然很想知道他究竟为何方神仙。三是这“翻案”一词,因关涉百年海上画派,兹事非小,自然非看不可。

再说文章内容,一看就让我欲罢不能,因为文章一开头就提到了杨渭泉“百年奇冤”的制造者郑逸梅先生。郑逸老(1895—1992)生前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从1980年代中到他1992年去世,我因是文史馆安排给他的联络员,再加上我编辑《上海文史》,故与他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他的文章和书,读过不少。他的道德文章,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对罗文说的“郑代笔”郑达甫其人,我印象中这个名字也并不陌生,像是上海文史馆已故馆员。

郑逸梅先生1989年致本文作者信

读罗文,我的感觉是由喜而惊,继而生疑。疑问之一,郑达甫是否杨渭泉的代笔?之二是文史掌故专家郑逸梅先生真的诬枉杨渭泉了吗?他的那篇《杨渭泉“锦灰堆”的代笔人》行世后怎么会生出那么大的威力,竟会使“杨家锦灰堆八破图”对中国近代艺术史的贡献灰飞烟灭?

我当即从书橱里拿出《馆员名录——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六十年1953—2013》(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寻找郑达甫。事实证明我的记忆不错。关于郑达甫,名录是这么介绍的:“郑达甫(1891—1965){180—1956036}别名孝纲、佐宸,浙江镇海人。曾任镇海辅德小学、普益学校教员,镇海县政府书记,后专事绘画,擅长国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沪上流行的‘锦灰堆’之作,大多出于其手笔。”我知道文史馆的这本名录编写的经过,也曾参与其事,该书的资料来源都是依据馆员本人的档案材料,是第一手的,也可以说是有权威性的。这段郑氏简介,赫然写明其代笔“锦灰堆”确有其事。真是那样,郑逸老所写《杨渭泉“锦灰堆”的代笔人》所讲内容也非“戏说”故事了。

我读郑逸老不足千字的“代笔人”全文,感觉其文充其量是篇述事记人的文史掌故,不至于如罗青先生所说的“讽刺攻讦”。何况我了解的事实决非罗文所说,我若视而不见,沉默不语,使郑逸梅先生枉背抹杀杨渭泉父子杰出艺术贡献的恶名,于心不安。因此,我应该为郑逸梅先生说几句公道话。

要解决我的疑问,还是要进一步从郑达甫其人着手。

“馆员名录”显示,郑达甫1956年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是第180位馆员,与他同批入馆的有丁悚、马公愚、王个簃、朱屺瞻、吴湖帆、陆小曼等45人;他的卒年是1965年(11月7日),而非罗文说的1956年。知悉郑达甫的别名孝纲、佐宸很重要,这样就可以避免把落款郑孝纲或郑佐宸的作品误为“锦灰堆”的第二代画手了。

上海市文史馆已故馆员郑达甫先生

郑达甫进文史馆的确切时间是1956年4月1日。上海市文史馆成立于1953年6月,其时聘任馆员的基本条件是“文、老、穷”,或“文、老、名”,概言之就是聘任的对象需要年高德劭,有社会影响,生活有困难的文化老人。馆员在聘任前,有关部门按例要派员到拟受聘人士居住地的公安局或派出所作全面的情况调查,填写“上海市社会失(无)业高级知识分子调查表”,作为选聘馆员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郑达甫在入馆后的次月亲笔填写“馆员情况调查表”。同年7月文史馆在组织外调与馆员本人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再制定“馆员人事记录卡”。档案材料显示:郑达甫66岁,家庭成分是小资渔民,出身小学教员,籍贯为浙江省镇海县,身体健康,曾用名为孝纲、佐宸。特长是国画(锦灰堆)。曾就读宁波第四中学,于1910年高中毕业后,从1911年起先后在启蒙小学、辅德小学当教员,1913-1915年在镇海城内僧立普益学校当教员,1915-1916年任化东一校教员,1917-1919年在镇海县政府任书记,1919-1949年在上海鬻画为生,从1952年起在居住地昆明村居委会从事里弄文教工作。关于解放后表现,说他“52年后一贯积极搞里弄工作,现任宣教主任,各项运动都表现积极”。1954年他特别活跃,春节时画了一幅“锦灰堆”敬赠毛主席,获得中央有关部门复信致谢。他特意将此信配装镜框挂起来。同年他在大观园与海上书画名家熊松泉、谢之光、钱化佛等举办九友画展。他还兴致勃勃画了三幅画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但都未能入选,“因画题太左而退回”。因他的作品不合时代需要,画作没有市场,妻子钱氏又是家庭主妇,家庭收入只有每月救济金9元,加上郑在居委会工作每月津贴8元,一共仅17元维持生活。他受聘馆员后,每月的薪额是50元,一下子改变了生活窘迫状况。令我感兴趣的是,情况调查中关于他的专长和工作经历,两处都谈及了杨渭泉,一是“郑过去18年中的作品,由杨渭泉得名”;二是说到郑1918年来沪后,“1919年在杨渭泉手下作画,拆账生活18年。1938年起自由画画”。由此看来,郑达甫为杨渭泉代笔“锦灰堆”,记录在案,并非什么完全不为人知的秘密,郑逸老的“代笔人”一文对郑达甫的生平介绍,比较全面、翔实,基本准确,绝非信手拈来的道听途说,称之“戏说”故事是难以成立的。

细读郑逸老的“代笔人”一文,从“在上海有名的‘锦灰堆’画家,谁都知道是杨渭泉,认为他是此道的唯一能手。杨于十年前逝世,大家都很可惜他”,以及“杨渭泉自己既不能绘画,那么所有的作品,当然有人代笔的了。那代笔人是什么人呢?便是现在的上海市文史馆馆员郑达甫”来分析看,此文约写于1960年前后。此文收录在郑逸老《清娱漫笔》一书,于1984年7月才由上海书店出版,其时距文章写成已二十多年了。不知该文当初是否发表以及刊于何处?郑达甫是否读到过,看到了又作何反应?我无从查知。

郑逸梅《杨渭泉“锦灰堆”的代笔人》收入《郑逸梅选集》第二卷

无独有偶,1964年4月,同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的黄中(1892—1975)先生写了篇题为《不会作画的“画家”》的文史资料。该文内容与郑逸老的“代笔人”文可谓异曲同工,因未曾公开发表过,我以为它对澄清“代笔人”案提供了重要佐证,故引录如下:

本馆馆员郑达甫老先生擅长画“锦灰堆”。他画了自己也数不清的许多作品,但没有享过名。靠他的作品享名的是另外一人,姓杨,名渭泉。

郑先生年轻时,因避仇逃到上海,人地生疏,难以生活,经人介绍,当了杨渭泉的雇佣画师。杨渭泉把他养在家里,每月给他五十元雇佣费,要他天天作画。画好后,不许他署上自己的姓名,而由杨渭泉顶名盖章,拿出去卖钱或送人,作为在社交场中的活动工具。杨渭泉因此名利双收,成为专画“锦灰堆”的“画家”。

郑先生等于被雇佣的奴隶,行动没有自由,非得杨渭泉的准许,不得私自出外,更不许他泄露秘密,否则以停雇威胁。郑先生为了一家的生活,只能忍受这些严酷的条件,整天埋头作画。

杨渭泉有的是钱,所有“锦灰堆”需要的画材,都能设法供给。因此郑先生画的“锦灰堆”,内容丰富,幅幅不同。如果需要的题材,杨渭泉也设法弄到,非要郑先生去观摩不可时,也只能由杨渭泉陪同坐了自备汽车同去,不许郑先生单独行动。

黄中先生在文中还谈及郑达甫因画惯“锦灰堆”的技法,曾制造出能以假乱真的假文凭。当然,郑达甫造假文凭的活,也是由他的雇主杨渭泉一手安排的。据黄文披露,在1927年白色恐怖时期,上海有杨虎、陈群两个反共刽子手,其中陈群因铨叙的需要,由杨渭泉经手,安排郑达甫给陈群伪造一张日本明治大学的毕业证书,允诺给郑50元作为报酬。郑达甫把别人的明治大学的毕业文凭作为蓝本,凭着高超的技能巧妙地处理好“明治大学”四字的“水印”,和原有的“水印”相比丝毫不走样。事后,郑达甫获得了难得的意外收入50元,但杨渭泉所得的酬劳要多得多。

黄中是与郑达甫同年进上海文史馆的,“馆员名录”这样介绍他:“别名一华,上海宝山人。日本东京大学政治科肄业。曾任宝山小学教员,曾参加淞沪光复运动,后任大陆书局、金屋书店编辑,自办芳草书店,印行文艺书籍。内政部警政局科员,中国航空公司办事员。”他积极响应周总理希望历史老人多写文史资料“存史资政”的号召,为文史馆写了多篇文史资料。对于写郑达甫代画“锦灰堆”,他在文末坦然说明了资料的来源和写作初衷:“郑先生进馆后,初还顾虑,不敢谈出来。1958年馆里整风,我作私人访问时,他才给我谈出了如上所述。不知他写过这些经过没有?如果没有写过,我就写了这篇东西,请他去补正吧!”

那郑达甫对黄中的文章补正了吗?很遗憾的是,不仅没有,而且我以为他连这篇文章也没有见到——黄中的这篇文章因不符合文史资料的要求,结果被归入郑达甫的档案中了。当时负责史料工作的同志把文章交给负责档案工作的杨肇业,并明确告知这是陶菊隐副馆长、办公室苏峰主任的指示,还补充说:“黄中先生作为‘史料’送来。不合要求。”我为了解那时文史馆对黄中文章处理的具体情况,向今年已88岁的杨肇业先生求教,他一听我谈起郑达甫和黄中的文章,马上就想起了这桩半个世纪前的工作往事,对郑达甫印象深刻,说郑是画“锦灰堆”的。据他见告,他是1961年3月6日到文史馆工作的,告诉他把黄中文章放入郑达甫档案的人叫陈丙一。陈当时负责文史资料工作,对馆员提交的史料稿件组织审读,杨肇业是按照陈丙一的要求处理黄中文章的。他只知黄中文章“不合要求”,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他不清楚,也没去想过。那个时候,郑达甫不大来文史馆参加活动。

如今,我面对在郑达甫档案中长期沉睡的黄中文章,深感世事多变,感慨万分。我想,倘若当年文史馆的工作人员能依照黄中写文章的初衷,去请郑达甫核对或补充,那就不会让我们生不见郑达甫本人对自己艺术生涯的回忆文字的遗憾了。

行文至此,我想说,翻案并非禁忌,历史研究是常在不断翻案中获得突破性成果,但翻案应有充足的证据,在证据不甚充足的情况下,也不是不可生翻案之念。归根结底,翻案须基于事实,千万不要把话说满了,说过了,甚至于“无中生有”,以至旧案未翻,又制造出新的冤案。在我看来,罗青先生为杨渭泉的翻案文章,就有这样的问题。但愿拙文所谈,能为罗青先生关于近代上海的“锦灰堆”创作历史和杨渭泉父子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

2019年12月15日

作者:沈飞德编辑:谢 娟

制造冤案的文章叫什么2

往期文章链接:白话《金瓶梅》全书总链接,点开从头至尾完整阅读

《秦淮八艳系列》链接总帖 陈圆圆、董小宛、柳如是,持续更新


知县刘锡同的独生儿子伙同他人毒杀了葛小大,为了给儿子脱罪,又为报当年杨乃武写状纸曾经告过他一状;

刘锡同骗过小白菜,诬告新科举人杨乃武与小白菜通奸杀人。

杨乃武被囚在牢中,数天也不被提审;

原来刘锡同早已向学府发出公文书写杨乃武通奸杀人的罪行,要求上表夺了他的举人身份,以便下一步坐实案情。

这样一来,杨乃武空有一身打官司的本领,居然毫无使力之处,只像待宰羔羊一般在苦牢中等待。


却说杨乃武仓前镇的家中,此时却是喜气洋洋,姐姐叶氏与妻子詹氏前些日子听了来报,知道杨乃武高中了举人,顿时喜出望外——杨家已经衰落了许久,终于要在杨乃武身上重现荣光了!

两个兴奋得睡不着,说起以往杨乃武的点点滴滴,言语中带着骄傲;

不知不觉却又说到了小白菜的案子上,先是为她惋惜,唏嘘了一番。

詹氏道:“姐姐不知,那年小白菜住在我们家,曾与相公有过一段露水情缘。”

叶氏吃了一惊,忙问详情。

詹氏便将当初杨乃武被小白菜美色吸引、小白菜被杨乃武才情折服、两人秘密好了长达半年之久的那段往事说给叶氏听。

叶氏听了拍着胸口不无庆幸地说:“多亏你当初贤良明德,劝了他回心转意;若是一直那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岂不毁了我兄弟的一生?”

詹氏微笑,也是十分庆幸。

正闲话间,就听有人打门,原来是跟随杨乃武赶考的王庭南。

那王庭南气喘吁吁,也顾不得行礼:“不好了!不好了!公子出了大事了!”

待到王庭南将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说出,两个女人已经哭的气噎声竭,软作一团。

半响叶氏才止住哭声,到底比詹氏有些主意,说道:“如今我那兄弟逢此大难,只有我们两个指望,只是哭又有何用?”

“想那衙门,哪一处不要钱?现在最重要的却是先把钱带上,明日一早我们赶去余杭再想法子营救。”

杨家并不富裕,詹氏回房,将所有银钱拿出也不过只有百十块;

又将一些金银首饰也一并包在一起,交给叶氏。



第二日两人带着王庭南早早赶到余杭县,走到监牢前,递上二十块银元求牢头放她们进去与杨乃武见上一见;

牢头不肯,只答应将杨乃武的换洗衣服递进去。

詹氏泪流满面,也不管脸面,跪地哭求。

牢头见状,心肠倒是软了一半,叫小牢子在外望风,他带着叶氏詹氏王庭南进了牢房。

看着只是痛哭的姐姐和妻子,杨乃武劝道:“这都是命中的定数,若是我沉冤海底,家中还要你们帮扶。如今案情未判,一切都还未定,你们不要太过悲伤,早早回去,留王庭南在外探听消息就好。”

詹氏哭的说不出话来,叶氏道:“兄弟在这里且放心,家中有我。若是兄弟真被判了冤案,就算上京鸣冤也都在姐姐身上。”

杨乃武知道一切的症结都在小白菜身上,可如今她也被严密关押,无法劝说,就算让妻子姐姐知道也无计可施,倒不如不说,还叫她们安心些。

说了一会,也并无什么作用,牢头接连催促,几人也只好洒泪而别。


这一天,杨乃武正苦思:小白菜为何这样绝情?

就见几名衙役打开牢门,将他按倒在地,先是上了一副枷锁,这才推推搡搡的押了出来。

杨乃武是明白之人,衙役这样的阵势,很明显没有将他当做功名在身的举人,心中大呼不好!

果然到了堂上,刘锡同抖了抖手中的一纸文书:“杨乃武,学府已经将你的举人革除,你此时只是布衣身份,老实招供本县还可给你个体面,若是口齿牙硬,别怪本县大刑伺候。”

杨乃武心中悲苦,这个举人是他十几年苦读得来,本想振兴门楣,一展抱负,哪里想到就这样全都化作了乌有。

这比要了性命都更加叫他心痛难忍,虎目之中泪水潺潺流下。

功名没了,前途也就没了,杨乃武悲愤难当,本就不是他所为,他怎么会愿意招认杀人的罪过?

刘锡同见他只是愤恨却绝不肯招,冷笑一声:“来呀,将他与我剥去衣衫,重打三十大板!”

两班衙役如狼似虎,在刘锡同的注视下把杨乃武掀翻在地,褪去裤子,在他一阵惨叫下打了个血肉横飞。

杨乃武一介书生,哪里吃得这样的苦楚?

只是一个信念支持着:绝不可被这些人冤死,辱没了祖宗。

三十板打完,奄奄一息的杨乃武被当头一桶冷水浇了个全身湿透。

刘锡同还是没看到他的招供,气道:“本县倒看不出,你还是个强硬的货色。”

不由分说,又命人上夹棍,要看他骨头硬不硬。

一趟夹棍上完,杨乃武小腿欲断,昏死数次。

每次醒来刘锡同都在喝问:“招是不招?”

杨乃武咬紧牙关,一个字也不吐。

刘锡同恼羞成怒:“再给我打!”

师爷何春芳见状,唯恐当堂打死了杨乃武,连忙叫住。

刘锡同胡乱退堂,坐在后衙气恼不已。

何春芳道:“老爷不可过于气恼,若是打死了杨乃武,老爷这官也就做到头了。”

刘锡同道:“他只是不开口,又如何是好?”

何春芳冷笑道:“自古不管多硬的汉子,进了衙门,还没见过不招的。古人有炮烙之刑,神仙也难忍;咱们有火炭烙铁,明日只管在他不要命的部位烙上几烙,任他是铜筋铁骨也打熬不住,不怕他不认罪。”

刘锡同连呼妙计。


一夜疼痛难忍的杨乃武,第二日再被两名衙役夹着提上堂来,只见大堂正中一堆炭火烧的正旺,心中顿时叫苦。

刘锡同也不问他,吩咐剥去衣服,命人拿火红的烙铁在杨乃武背脊之上狠狠的按压下去...

一股刺鼻的烧焦味道弥漫整个大堂,杨乃武惨呼一声,只觉得有万根利刃同时刺身,顿时昏了过去。

待他悠悠醒来,背部一阵灼热,浑身仿佛散了一样使不出一点气力。

“杨乃武,本县有的是耐心,倒要看看你能强硬到什么地步。”

刘锡同阴阴的声音传来,这声音像是勾魂使者一样令人可怕,杨乃武不由抽搐了一下。

“再来。”

不等杨乃武反应,肋下又是一阵剧痛,眼前金光乱迸,险些又死了过去。

“我...愿...招...”杨乃武艰难的说出三个字,与此同时眼泪崩流而出,悲伤涌上心头。

‘到底还是熬不过去,我杨乃武愧对先人!’

刘锡同与何春芳大喜,命他将案情顺着他们的意思一一讲述一遍,又叫他签字画押。

两人细细看了一遍,心中很是痛快。

“杨乃武,你这是何苦?非要受了大刑才肯招供,倒不是个识相之人。来人,押进死牢。”

目的已经达到,刘锡同不无揶揄的说道。

押入死牢的杨乃武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他没想到刘锡同真的手段毒辣到这种地步;

原以为只要不招供,就算吃些板子也不过略受些苦楚,哪知今日他已经看出:如果不招供,很有可能死在余杭县。

这样下去再难有转圜。

如今人证物证再加上供词全都一应俱全,欲知杨乃武下场如何,明日再说。

(因疫情,封在单位,资料不全,请谅解。)

请关注@骁骑读书需要您的支持。

制造冤案的文章叫什么3

德雷福斯案:犹太军官无辜被流放

1894年9月26日,法国情报人员获得一张寄给德国驻巴黎武官施瓦茨考本的、没有署名的便笺,上面开列了一份清单,全部是有关法国陆军参谋部的机密情报。这说明,法国军队内有人在为德国人提供情报。

法国情报处立即向上级作了报告,陆军部长梅西埃将军命令部下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这个叛徒。情报处推断,只有可以同时出入参谋部四个办公室的实习军官能够掌握这些文件。在检查所有实习军官的笔迹时,情报处发现一个名叫德雷福斯的犹太裔青年军官的笔迹与那张便笺上的笔迹有些相像。当局的调查还发现德雷福斯有另一些疑点:他是参谋部所有实习军官中唯一的犹太人(这是最主要的),他的兄弟为了经营家产而保留了德国国籍。

德雷福斯因此被逮捕,审判在秘密中进行。但法国公众一听说是一个犹太人出卖了自己国家的情报,顿时群情激愤,很多人要求对德雷福斯处以极刑,报纸也连篇累牍地对此事进行报道,并向法官及政府施加压力,一定要给这个犹太人一点厉害瞧瞧。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1895年1月13日,法国军界在法国军事学院举行仪式,公开革除德雷福斯的上尉军职。在无数法国民众的唾骂下,德雷福斯交出了自己的指挥刀,受尽了凌辱。3个月后,他被流放去魔鬼岛。

然而,几乎被所有法国人都忽视的一点事实是,德雷福斯被捕以后,法国重要的军事情报仍不断地被泄漏,这终于引起军队一些部门的警惕,并开始重新审视德雷福斯案件。1896年3月,情报部门截获了施瓦茨考本写给法国军官费迪南·埃斯特拉齐少校的信,埃斯特拉齐也进入了调查人员的视野。

法军反间谍处处长皮卡尔在查阅埃斯特拉齐的档案时,看见了他当年要求调往参谋部工作的申请,发现字迹与德雷福斯案件中的那张便笺一模一样。皮卡尔立即将这一发现向副总参谋长贡斯汇报,并敦促军队重审此案。但随即皮卡尔被逐出参谋部,派到突尼斯边境去同阿拉伯人作战。不甘心的皮卡尔继续活动,希望能重审德雷福斯案件。

1898年1月10日,军事法庭开始审理对埃斯特拉齐的控告。尽管埃斯特拉齐已经承认了是他向德国人提供情报,德雷福斯不过是个替罪羊,但法官和陪审员们根据“上面的旨意”,还是宣判埃斯特拉齐无罪。

这个判决引起了许多法国有识之士的愤怒。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挺身而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政府。他因此遭军方逮捕,并被判了—年徒刑。

但以左拉为首的正义人士继续为德雷福斯案件奔走,向当局施加压力。在他们的努力下,1899年6月,法国政府宣布“赦免”德雷福斯,并在不久后晋升他为少校。但直到1906年7月12日,法国最高法院才重审整个案件,撤销原判,宣布德雷福斯无罪。

罗姆:他想造希特勒的反?

罗姆是阿道夫·希特勒最忠实的走狗之一。可希特勒在登上德国政坛权力的顶峰后,居然把这个老朋友给处决了。原来,罗姆遭到了戈林和希姆莱的陷害,希特勒误以为他要造自己的反。

早在1920年,罗姆便参加了纳粹党,还帮助希特勒组建起了一支暴力团体———冲锋队。1923年啤酒馆暴动失败后,他在监狱中度过了15个月,在此期间,他和希特勒成了最要好的朋友。罗姆的冲锋队在保护纳粹党的高级干部以及恐吓政敌这两个方面作用尤为突出,他们可以说是希特勒在早期最得力的政治打手,为希特勒夺取政权立下大功。

1933年,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罗姆满心以为希特勒会和冲锋队的兄弟们同享富贵,他却不知道,希特勒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

当时,口无遮拦的罗姆四处宣传要进行一场 “二次革命”,狠狠地打击德国国内的保守势力,以冲锋队取代“贵族化”的德国国防军。这一口号不但激怒了国防军,也使许多德国工商业界的头面人物感到不安。

与此同时,赫尔曼·戈林一直把罗姆视为其在纳粹党内的最大对手,海因里希·希姆莱则希望党卫队从冲锋队中独立出来,共同的利益使两人一拍即合。“大嘴罗姆”宣扬的“二次革命”被戈林和希姆莱添油加醋地报告给了希特勒。希特勒便要求罗姆放弃所谓“二次革命”的想法,但罗姆却依旧靠着自己那张大嘴到处树敌,四处宣扬他要发动“二次革命”。

这正中戈林和希姆莱两人的下怀,他们索性伪造了一些罗姆企图谋反的“罪证”,向希特勒证明,罗姆的“二次革命”其实针对的是希特勒本人。这两个纳粹枭雄不愧为诬告高手,当诸多 “证据”摆到希特勒的桌前时,连希特勒也被迷惑了,他决定将“叛臣贼子”罗姆送上不归路。

1934年6月30日,希特勒亲自来到德国南部,将睡梦中的罗姆抓了起来,接着冲锋队的高级领导们也全部被逮捕。在没有经过审讯的情况下,冲锋队高级官员全部被枪决。罗姆也于7月2日在狱中被杀。

事实上,罗姆并没有推翻希特勒的计划,他死得比较冤;真正害了罗姆的,是他那张爱说大话的嘴巴。

布哈林:他想刺杀列宁吗?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是苏联早期的重要理论家和领导人。他与斯大林之间的个人恩怨,在苏联共产党内部并非什么秘密。早年,布哈林曾经赞誉过斯大林的政敌托洛茨基,并坚决反对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布哈林甚至曾当众抖出斯大林的丑事———以前为了拉拢布哈林,斯大林私底下曾把布哈林比作喜马拉雅山,而把其他政治局委员看成是无足轻重的苍蝇。1928年,布哈林终于被斯大林赶出了苏共中央政治局。

1934年12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基洛夫被暗杀,斯大林藉此机会,开始了大清洗运动,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先后被杀。

布哈林预感到自己即将被捕,他写了一封致未来党的代表大会的信,要求妻子安娜·拉林娜背诵下来,然后把信烧掉。在信中,布哈林为自己所受到的冤屈辩白,呼吁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果然,不久布哈林就被以“阴谋推翻苏联政府”的罪名逮捕。在狱中,刑讯人员指控布哈林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反对列宁与德国签订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而派遣特务芬尼·卡普兰对列宁进行暗杀。

这是一桩彻头彻尾的冤案,布哈林拼命地申辩,但毫无用处。相反,刑讯人员还利用布哈林的妻子和儿子要挟布哈林 “说实话”。

最终,布哈林被迫将自己说成是“叛徒”和“反革命”,斯大林也毫不客气,于1938年3月将布哈林处决。这件冤案直到50年后才真相大白,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正式给布哈林平反。

弗里奇:盖世太保制造“鸡奸”丑闻

臭名昭著的盖世太保不仅令犹太人憎恶,连德军的高级将领也时常遭其暗算。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维尔纳·冯·弗里奇上将便是被盖世太保所炮制的冤案拉下马的。

1935年,弗里奇将军出任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他和国防部长维尔纳·冯·布洛姆贝格元帅一起积极为希特勒扩军备战。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将包括弗里奇在内的德国陆海空三军首脑召集到柏林的总理府,向他们阐述发动世界大战的计划。弗里奇当即表示异议,他认为德国陆军还没有充分准备好去打一场世界大战。希特勒对此非常不快。

这次会议结束后仅两个月弗里奇将军就遭了殃:弗里奇将军不好女色,他一直未婚,把精力都花在了德国国防军的建设上。可盖世太保高级官员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在慕尼黑找来了一个皮条客,叫他指控弗里奇是同性恋,犯有鸡奸罪(在纳粹德国的法律中,同性恋是违法的)。

1938年1月26日,弗里奇上将被带到了希特勒的总理府,与那个皮条客当面对质,皮条客一口咬定弗里奇曾托他找过男妓,并且说弗里奇为了掩人耳目还给了他一笔钱。更叫人匪夷所思的,在希特勒所过目的案件卷宗上,弗里奇犯有鸡奸罪的证据都写得明明白白,似乎盖世太保本事再大也伪造不出这样的卷宗。在这种情况下,弗里奇的辩白已经无济于事。消息传出,此事立刻成为震惊全德国的性丑闻。2月4日,弗里奇被迫辞去陆军总司令之职。

1939年9月二战爆发后,视名誉为生命的弗里奇将军作为战地军官上了波兰战场,9月22日他在华沙附近阵亡。差不多与此同时,在本案中曾为弗里奇提供辩护服务的律师冯·德·戈尔茨经过长时间调查取证,终于搞明白了盖世太保所玩的把戏。原来,盖世太保在档案库中找到一个名叫冯·弗里施的骑兵上尉的卷宗,此人在慕尼黑搞过同性恋,盖世太保就利用两者名字相近的巧合(德语中弗里奇是“Fritsch”,弗里施是“Friseh”),制造了这起冤案。

加伦:一代名将惨死狱中

加伦(原名布柳赫尔)是苏联名将,他于1914年加入沙俄军队,后来又为红军效力。

1924年,根据上级命令,加伦来到中国,担任国民革命军苏联军事总顾问,协助广州革命政府进行北伐战争,据说,当时的林彪还向其请教过军事知识。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加伦被迫回到苏联,从1929年起,他就开始在苏联远东地区工作。

1937年,苏联发生了著名的“图哈切夫斯基冤案”。斯大林根据一份“可靠的情报”认定,苏联最有才干的军事将领之一———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正在策划一场反对自己的政变。图哈切夫斯基遭到逮捕,斯大林委派加伦等人负责审讯图哈切夫斯基。最终,根据斯大林的意思,加伦等人判处图哈切夫斯基死刑。

图哈切夫斯基被处决的消息一传到德国,纳粹情报机构一片欢腾:那份“可靠的情报”正是他们伪造出来诬陷图哈切夫斯基的。

图哈切夫斯基死后,在政治上非常幼稚的加伦并没有想到图哈切夫斯基的悲剧会在自己身上重演。但其实,斯大林对沙俄出身的军人始终无法信任,其中就包括加伦。让加伦参与审讯图哈切夫斯基,让他看到图哈切夫斯基的悲惨下场,这正是斯大林“敲山震虎”的手段。

1938年7-8月间,苏联红军与日军在张鼓峰地区爆发大规模冲突。苏军虽然获胜,但自身损失也很大。加伦的一些政敌便开始散布流言,宣称日本人咄咄逼人的姿态早就已经显露,面对明显的战争威胁,加伦却故意不做充分准备,从而导致苏军遭到惨重损失。看样子,加伦与日本人有所勾结。

这些流言通过各种渠道传到斯大林耳中。斯大林立刻联想到,早在1938年6月,苏联远东地区内务人民委员会的一名高级干部叛逃去了“伪满洲国”。这个人的叛逃和加伦在战争前后的“反常表现”有没有联系?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于是,1938年10月,加伦被召回莫斯科,旋即被捕。

在狱中,刑讯人员为了让加伦承认自己从没有犯过的罪行,采取了一切逼供手段,甚至残忍地将他的一只眼睛挖了出来。

1938年11月9日,一代名将加伦在狱中惨死。到那时,苏联当局仍认定他是“叛徒”。

直到18年后,苏联方面才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证明加伦一案是彻头彻尾的冤案:作为远东方面军司令,加伦其实一直抓紧针对日军的战备,苏联在张鼓峰事件中所面对的是日本的精锐部队,损失较大可以理解。

同时,远东地区内务人民委员会的高级干部留希科夫叛逃一事与加伦更是毫不相干,那个人是因为害怕在大清洗运动中受牵连而逃往“伪满洲国”的,是斯大林的多疑酿成了这个悲剧。

加伦一案只是当时苏联大肃反一系列冤案中的一例。在这场疯狂的运动中,加伦并非第一个冤死的红军高级将领,也不是最后一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