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介绍播放德云社的文章

2023-05-20 07:26 作者:俗文化研究所 围观:

说说德云社,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俗文化研究所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介绍播放德云社的文章1

其实,这个念头,很多年前就有。不过感觉写出来也没什么意思。现在看网络上风起云涌德云社的各种消息,说什么的都有,这种念头愈发的强烈。我在知乎算新人吧,也不过玩了半年多,关注我的不过六百多人,正好,我把此文首发知乎,算给这六百多人看吧,或者当成说自言自语也行。

先说说我为什么敢评论德云社吧。我是04年底05年初开始现场听德云社的。04年底偶尔去过德云社(那时候叫北京相声大会,为了表达方便,或者说就是为了少打几个字,以后,只用德云社代替)再去就是05年春节以后了,看了没两次,就搬到天桥了。在此说明,此文全凭记忆写成,虽然年代并不久远,虽然很多的当事人还存在着,虽然有很多记录文字在网络上还可以找到,但是,本人实在没有考证癖,我就懒得去查了。而且,本人13年得了一场大病,多少对记忆力有些影响,如果有人愿意纠正我文字中时间表述的错误,我十分欢迎,抬杠的就算了。

那时的张云雷还叫小辫,而且给德云社开场。谁也不知道当时的小辫日后会闹出那么大动静。

想说德云社,离不开郭德纲。很多人不理解郭德纲蹿红的原因。我倒是觉得正常。郭德纲蹿红,我觉得是三个原因:一是他的坚持。坚持小园子的演出,造就了他成熟的演出风格和对观众的洞察力。观众需要什么,观众的喜怒哀乐他站在台上一清二楚,可以这么说,他说相声的水平,他‘说学逗唱’怎么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做评价。但他在台上对观众的把控能力,至少在北京的演员里,我还没见出其右者。二是他以及他的团队(其实就是他老婆)对目前我国造星过程的了解。郭德纲在北京的十几年,有过穷日子,但到后期也不那么难过了。他可以接一些散活,就是给给电视节目撰稿,主要是综艺节目。其中,就会接触很多艺人,有跑通告的,有微红的,有大红的等等。郭德纲是个有心人,这些人怎么红的,为什么有的人红的短暂,有的人红的长久,他应该都会记在脑子里。等有朝一日,全用在了自己身上。而他夫人白派大鼓演员,红的比较早。十五岁开专场,让骆玉笙老先生到场观看并得到了极高的赞赏。而后十几年,在天津的小园子很红,也很有一批人捧她。可谓熟知小园子红的技巧和利用粘子蹿红的技巧。但是有一点,他劲儿使大了,他不是一般的小红,而是爆红,红了以后应该怎么办,他恐怕就手足无措了。这就是为什么郭德纲前期蹿红的时期,很流畅,一气呵成,出现问题,解决的也是那么自信,而现在,感觉就不对了,出现问题,处理上感觉也是慢了一拍,不那么流畅了。三是这么多年被电视相声和晚会相声所压抑的粘子们的力量。这个力量有多强大呢,张承武的事就不说了,只要经历过那几年的粘子都知道。我可以这么说,从05年的下半年,德云社的演出,场场不落。一开始,只有周六有下午场和晚场,后来加上周日的晚场,再后来加上周日的下午场,再后来加上周五单口专场等等。我那时候,周末过的可充实了,中午离开家,到晚上看完晚场在一起宵夜(很多时候也有后台演员),等到家的时候,都夜里两三点钟了。更有甚者,有自己跑业务的,为了不耽误听相声,甚至于把客户约到天桥附近的肯德基,好方便见完客户去听郭德纲。当年德武还没有下海,在网上,为郭德纲冲锋陷阵的,几乎都是这帮人,包括弄天乐票房。那时候几乎不能听见说郭德纲的不是,如果有,必死磕。天津专场我们也去,但是自发的,网上,舆论所说郭德纲自带观众团,不甚确切,观众团是有,但不是郭德纲带的,是我们自发的。我们把天津中国大剧院前几排,最佳的观看位置全包了,这样,郭德纲以及天津专场的演员,演起来,感觉和自己的主场一样,该起尖的地方起尖,该大咔嚓的地方大咔嚓,该合托的地方合托,感觉就跟北京一样,这也给天津专场的成功多了一份保证吧。

这可能也替德云社埋下了饭圈文化的种子。可是,郭老师,你别忘了,当年的粘子,是因为喜欢相声才这么做的,即便喜欢你,也是因为你对相声的一份执着,和现在的钢丝是有区别的。天津省亲专场回来,采访郭德纲的媒体就开始在后台排队了,郭德纲也开始接商演了。一开始的商演还有老粘子随着去看(对,买票长途去看),随着郭德纲走红,老粘子和他也越来越疏远了。到后来,钢丝出现了,钢丝节也出现了,再后来,二爷出现了,二奶奶们也出现了。可是,小辫儿没了。

小辫儿改成二爷,代表着德云社一种价值观的改变。如果郭德纲还算是一棵树,从地里长出来的树,那么走红的二爷就是被二奶奶们托起来的一块云彩。树状的云彩。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谁都懂。可是舟上的郭德纲就看不出来?所以我说现在他反应慢了。随着张云雷的几次风波,咱们不管推波助澜的人目的如何,你也得解决呀,否则对方一定是小波澜看你的反应,随后就会有大的,你未必承受的了的波浪涌来,到那时候怎么办?

现在的德云社80%以上的演员都在学郭德纲,不管说(贯口)还是唱(包括太平歌词,以及各种戏曲的学唱),当然,宗郭氏也没毛病,因为郭是师父吗。但是,原唱呢,正宗的版本呢?没人学吗?何况这帮学的人,还学不了100%.越学越走饥。郭老师,我能理解你很忙,不求你亲自教徒弟,但是,起码给徒弟树立一个好的学艺方向呀!现在,德云社被外界叫上名字的演员,已经有几个了,谁能拿出去跟人拼实力?拼拼老活的严丝合缝,拼拼新活的创作能力?这事,恐怕您自己也知道,要不最近玩命招兵买马呢。

郭老师您商演的能力,您在台上对观众的把控能力,确实一流。可是,人不是万能的呀。术业有专攻,尺长寸短。这都是难免的。后台,缺个把场的老演员,所以,演员抓哏总出现问题,不止是小辫;学员缺几个明白师傅,高峰老师不错,但他不是铁人,又要演出又要教学,就没办法面面俱到了,不是吗?有个明白师父,好提高学员的写作能力,您也知道,相声有自己的规律,其实写相声不需要多高的文化,掌握了规律就行;您的德云社缺乏专业的经理人,起码得找几个专业的公关吧?是,处理问题,你有自己的主意,但总得有人去执行吧?专业的公关通稿总得有人去写吧?关键是,事情出来了,如何处理最佳,总得有个专业人士给您建议吧?德云社还有其他买卖,总得请个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吧?没错,是您把相声从低谷中,带了出来。我感谢您,虽然我只是一个相声爱好者。我也希望您的火穴能够长久不息。您的徒弟,能出几个后辈的楷模,相声承上启下的人物。这是我的愿望。

抱歉,文中用了一些术语,(或者说行话),我一开始写只是为了行文方便,后来也没有改。而且此文中所写,为我亲眼所见,观点,为我个人猜测推断所来。我说了,这篇文章,给小范围人看的,或者就当我自言自语吧。抬杠的就免了吧。探讨的,我欢迎。

介绍播放德云社的文章2

郭德纲又接受采访了,面对中新经纬的记者他谈了德云社很多事,总结起来至少有八个方面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外界对郭德纲的采访内容多数只关注了一件事和一句话。

一件事是,德云社不打算上市。

一句话是,我对钱不感兴趣。

实际上,郭德纲这次采访吐露了很多心声,有些是明面儿上的,有些是需要读者去品的,本文就来品一品郭德纲这八件事中的小细节。

一、商业成功背后有辛酸

对于德云社的商业成功,郭德纲认为这也是“不得不如此”,因为他从16岁时就想进入体制内说相声,没有得偿所愿才被迫搞商业化相声。

辛酸吗?有点,这也是德云社粉丝津津乐道的一句话,我(郭德纲)本来是条虫,你们(各曲艺团)把我逼成了龙。

事实上,郭德纲确实曾经尝试进入三个曲艺团却失败,一个是16岁时想进天津曲艺团,另一个是同一时期的全总文工团,这两次失败其实没什么不正常,一个16岁的孩子,也没有正经学过相声,凭借启蒙老师的几段传授和一腔热血仅仅16岁就进入天津曲艺团?这显然不太现实。

第三次是进北京曲艺团失败,这个确实有各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没拿过奖,缺乏硬指标。二是当时有拿全国大奖的相声演员在前面。

但郭德纲也有两次进入体制内说相声的机会,是他自己放弃了,一次是在天津红桥文化馆,如果他老老实实不在“杵”上出问题那他就留在那儿了,以后没准还能接杨志刚的班当馆长。第二次是铁路文工团说唱团,侯耀文曾经告诉记者,准备2006年给郭德纲办手续,将铁路文工团签约演员的身份转正为正式演员。不过,当时的郭德纲已经成名,他已经没必要再进体制内了。

所以,我们对郭德纲和各曲艺团的“恩怨情仇”要分两面看,也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各曲艺团,尤其是天津曲艺团和全总文工团。

二、我对钱不感兴趣

郭德纲谈到自己对德云社这两年损失多少钱没有概念,他没算过,也没问过,原因是他对钱不感兴趣。疫情总会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这就是外界热议的话题“郭德纲对钱不感兴趣”,这话得用动态观点看,说郭德纲从来都对钱不感兴趣,那自然是不客观的,不感兴趣的话不就留在红桥文化馆了嘛。

但笔者认为,现阶段的郭德纲对钱可能还真不太感兴趣,因为钱这个东西很重要,但一旦多到一定程度就变成数字了,对郭德纲来说,比起钱来可能还有更重要的人生价值。

所以,笔者认为郭德纲这么说没毛病,用不着调侃。

三、德云社不上市

这个话题里郭德纲说了三小点,他不想上市,管理层不考虑上市,徒弟们和他都没有公司股份。

笔者认为,郭德纲说的是真心话,很真诚,以他现阶段的状态,实在是没有心思鼓捣上市,也没那个必要,因为德云社算是一家轻资产公司,行业性质决定了不需要找别人赊账,别人(观众)更不可能找德云社赊账,现金流肯定非常充裕。

但是,这是郭德纲现阶段的想法,不代表将来不会变,而且就算他不变,也不代表其他人不会变想法,毕竟上文说了,德云社说起来算是一家优质的公司,粉丝数量大现金流也大,一旦被资本看中,也不是没有上市的可能。

董事会真要为德云社是否融资和上市表决起来,老郭没有股份,真到那一天他估计也会很无奈。

四、德云社人手不够

郭德纲谈到,全国每一个大城市都找过德云社,邀请他们去开分社,但德云社人手不够,有些云字科和鹤字科的徒弟观众还没见过没上台呢,盲目扩张没有意义。

第一,老郭也不算吹牛。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推文旅项目的时候,德云社必定是香饽饽。不过,“每一个大城市”当然是夸张说法,这是相声演员的职业病。

第二,老郭很真诚,德云社别看徒弟很多,说相声的人也很多,但实打实讲还是缺人手,一方面缺能镇得住场的明星,另一方面更缺有优秀作品的艺人,郭德纲是干这个出身,那些个徒弟有几斤几两他比外界清楚,他这话没藏着掖着,已经很真诚了。

说到底,德云社什么时候能脱开郭德纲了,什么时候才叫不缺人了。

五、再次确认流量才是王道

郭德纲换了一种说法再次确认德云社的指导思想“流量是王道”。

实事求是讲,如果德云社还是十几年前的德云社,那不炒流量也没问题。但是,德云社已经成为一个很庞大的民营商业相声团体,不炒流量真就活不下去,因为大环境放在这里呢,没有流量没有关注度确实做不起一家娱乐公司。

但是,我们也得看到,在一些流量明星都开始往高质量作品发展的趋势下,纯炒流量已经不太好使了,高质量的作品正逐渐成为流量的源泉,炒热搜、炒话题将慢慢成为过去式,这也是摆在德云社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郭德纲在这里提到了一句“八十年代相声大师们也在体育馆演出,底下几千人一起叫好不也挺好吗?”

这句话可能对一些肤浅的粉丝来说是一个打击,笔者之前曾撰文介绍八十年代相声巅峰期的商演,那时候的相声演员出去走穴一般喜欢到体育馆甚至体育场,观众照样座无虚席。很多德云社的粉丝在评论区抬杠,说笔者这是撒谎,八十年代根本没人看相声,根本没有商演云云。

郭德纲从八十年代走来,自然了解那个时代的相声热潮什么样,再次感谢老郭亲自为笔者的文章当证明人。

六、力挺秦霄贤和秦霄贤模式

郭德纲认为德云社力捧秦霄贤没问题,这也是跟侯宝林先生和相声常家学习,因为他们也曾涉足话剧和电影。

老郭的这个说法有些偷换概念了,因为秦霄贤模式和侯宝林先生以及常家还不一样。

侯宝林先生和常家那是人家已经在相声行业取得了莫大荣誉和成就之后才开始涉足其他领域。

秦霄贤的相声水平如何连他的粉丝都没有自信,他还没在相声界取得一定成就就跑去跨界,这就是拿相声当敲门砖的典型,对德云社的相声品牌其实是一种伤害。

最直接的例子,老郭也去当主持人,也去拍电影和参加综艺,岳云鹏同样如此,谁提意见了?谁觉得不对了?

归根结底,网友们就是觉得秦霄贤对不起德云社相声演员这个名号嘛。

七、直播招生不是传播曲艺

郭德纲认为,德云社龙字科直播招生就是利用了网络的便利,但还谈不上对曲艺的传播作用。

这一点郭德纲明显比他的一些粉丝清醒,不会动不动把“传播曲艺”“弘扬传统”挂在嘴边上,也不会再说给谁谁看坟这样的豪言壮语,这是老郭的人间清醒,对德云社来说是幸事。

八、没考虑德云社接班人

郭德纲说他没想过将来让谁接班,不论是郭麒麟还是郭汾阳都没考虑过,他们俩以后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看来采访到最后,郭德纲又有些不真诚了。德云社好歹是一家比较大的娱乐企业,如果郭麒麟和郭汾阳都还未成年,郭德纲说没考虑过接班人那还有可信度,可是郭麒麟都多大了,放在任何企业,儿子都这么大的情况下肯定都要考虑是否接班的问题,这涉及到郭麒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

笔者认为,德云社决策层内部和郭德纲家里肯定早就有各种考虑,但家里的事情没必要向外界说,没意义也没好处。不过,从目前的态势看,郭麒麟的未来和德云社的未来确实有渐行渐远的模样,重耳的玩笑话也不一定不真。

综上,对于中新经纬这次专访,郭德纲的表现比以前要成熟许多,有些话捞干地说,有些话说一半,有些话收着说,越来越像企业家。

郭德纲这个岁数,不论是经商还是做艺都是黄金期。

介绍播放德云社的文章3

新书《郭论》拾遗明清历史大话名著

本报讯 (记者 黄蓥)“这次我不说相声了,说的是中国历史、俗世文化。论论人间是非,笑谈乾坤风月。”郭德纲讲述文化通史的《郭论》一书,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他这样介绍该书主题。

郭德纲1973年生于天津,酷爱各种民间艺术,八岁投身艺坛。1996年创办北京德云社,说相声、讲评书、唱戏、拍电影、拍电视剧、主持电视节目。此次推出的《郭论》有“捡史”“论俗”“歪批”等几大主题。《吃饭那点儿事儿:饭桌上使筷子的讲究》《老北京的一种精致生活:补锅补碗补大缸》《复仇有传统,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内务府:一个敢从皇帝嘴里抢食的部门》……光看这些文章标题,您大概就能想象的出郭德纲嬉笑怒骂间如何将一段段往事娓娓道来。出版方透露,书中拾遗明清历史、解读市井文化、大话经典名著……郭德纲以独特的视角、有温度的故事,解读中国人骨子里的“忠”与“义”,带读者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同时郭德纲游走于舞台和人世间的智慧、热血和真性情,也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也有人好奇,郭德纲讲历史靠谱吗?您还别说,人家真心研究过。譬如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中有很多《西游记》的段子,他很喜欢吴承恩的《西游记》。在《郭论》中他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并不是从吴承恩先生起才有的,《西游记》的故事雏形形成得特别早,有各种版本。他还提到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所有故事的处理方法都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不太一样。

郭德纲还说:“我要讲的玉堂春、杜十娘、董小宛和李师师,有些人觉得这几个的身份不行,但你细想,唐、宋、元、明、清,有多少大身份的人,到现在提名字也都没人知道,历史把他们全忘了,但是一些个小人物,甚至说不入流的人,他们做了一些事情,倒是能名垂千古。”《郭论》中他把讲历史的段落自嘲地归结为“捡史”,更是用一定的篇幅向读者讲述了野史不野,正史不正,重要的是有故事有意思才能被人们记住的观点。他书中的杜十娘爱情梦断瓜州古渡,从良之路变成了断头之路;李师师惊艳了一个朝代,生于歌舞升平的盛世,却愿死于国难当头的大义;董小宛痴爱难评说,一生敢爱敢恨。郭德纲还花式盘点了明朝的那些奇葩皇帝,比如,整日热衷折腾木器,致使魏忠贤权倾朝野的明熹宗;一剂泻药病故的明光宗;两次登基的明英宗……这些看似不正经的历史故事,恰恰应验了那句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

“不论是说书也好,说相声也好,干我们这一行的人,多多少少都得研究一下历史。正史我们得看,野史我们也得瞧,来回一对比,有可能就能看出来,其中是些小故事的”。郭德纲研究历史自有方法,“我本来就没什么水平,我就一说相声的普通民间闲散艺人,连个初中的文凭都没有,我只能是分享些‘记问之学’。”因为喜欢,才会去追寻去刨根问底,也才会有知识的汇集。“‘记问’二字的意思是,不会的就去问,不懂的就看书,每个人都是这样成才的。”

为什么取名《郭论》,郭德纲有一番心里话:“‘郭论’的‘论’字,我实在是不敢当,有学问的人才能叫‘论’,在我这儿,应该只能算是个‘囵’,囫囵的‘囵’。我幼儿失学,但却又爱念书,爱读书,却又不求甚解。我这点儿记问之学,也不敢跟各位去论什么,这本书纯粹就是一种交流,哪里不对了,各位读者一定要提醒我,让我也长长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