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散文可以写进考试里吗高中

2023-03-29 09:44 作者:红网衡阳 围观:

成新平8篇散文入选教材教辅或考试试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红网衡阳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散文可以写进考试里吗高中1

红网时刻 通讯员 孟仔 衡阳报道

近日,记者获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衡阳市乡土散文作家成新平有8篇散文入选中小学教材教辅或考试试卷。

成新平今年58岁,是当代湖南文坛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乡土散文作家。他出身农家、热爱农民、关注农村,情系乡亲,始终为农民写作,每篇作品都饱含着质朴可贵的乡村情结和山野风韵,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人格魅力和文化良知。

成新平至今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半月谈》等媒体载体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7900多篇,约1100万字,有180多件作品在国家、省级好新闻评选或征文中获奖。成新平还出版了《乡音乡情》《乡愁乡韵》《头版头条》《父老乡亲》《引导舆论》《岳北农工会》等9部专著。其中《乡音乡情》获2015年度中国散文年会“最佳散文集”奖(排名第一)。

近日,成新平8篇散文入选中小学教材教辅、考试试卷或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这8篇散文分别是2005年3月23日《北京日报》第9版刊发的《葛振林,魂归狼牙山》,其中《寻找恩人》一章入选2014年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练习题、北京版六年级上学期小学语文课本练习题和2019年鄂教版、鲁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练习题;2010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第24版刊发的《榨茶油》,被选入山东省冠县古城镇中学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并被大学生考试网列为初中语文高能阅读训练试题;2009年5月8日《人民日报》第16版刊发的《车塘水》,入选四川省中学生八年级语文教材、《今日中学生》(2011年第11期)、初三学生电子阅览室等多家刊物;2013年6月4日《人民日报》第5版刊发的《寒门读书梦,见证复兴路》,入选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和云南、浙江、河北、陕西、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2013年6月19日《人民日报》第24版刊发的《捕蝉》,入选北京大学语文教研组权威指导、全国特级语文教师联袂打造的高中版《满分阅读》(2013年第10期)以及天星教育微学刊、中国论文网等全国性教育网站,并被列入2015年湖南衡阳市高三五校联考(衡阳市一中、八中、岳云中学、衡南一中、祁东二中)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人民论坛》2011年第9期刊发的《“小人物”塑造中国力量》,被中宣部2011年10月12日《出版阅评》强力推介,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批示:要善待平常的小人物,并入选张红梅模拟试题;发表于2018年第10期《散文百家》的《乡村味道》被列入2020年河南省名师联盟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发表于《散文百家》2018年第4期的《过火》入选湖南省娄底市中考语文试题、安徽省濉溪县中考语文试题和杭州市桐庐县初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散文可以写进考试里吗高中2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书却没买上,怅然而归的途中,细细想来,今天确实有所得,从同学的行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难的道理,这是买不到的生活教科书啊!这一式往往可以别开生面的立出新意,开人眼界。

使用这一式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甲事未办成的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试》。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才气过人,而复试为什么落差极大,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设置悬念,造成疑问。于是苏林教授决定去探个究竟。一路所见,都是为突出陈伊玲的精神。这是探因的过程。原因找到了,原来她为救灾,不顾自己明天就将考试的处境,宁肯失去个人的机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疑问排除了,陈伊玲的品质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问题是开篇的悬念,一是悬念设置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悬念要能带动全篇。

5.集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交代文旨→

其主要特点是开头有个引子,引出话头,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记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质,或反映开头点明的文旨。

这一式无论记事、记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记人可用来写《我的×××》一类文章,记事可写《×××市场行》一类文章,抒情可写景物,如《××景物记》。

6.对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个人行为几个阶段的对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如《变色龙》。

总的说来,记事套路多半也可用来记人,有的还可用来写抒情散文。设计这些套路,意在指导学生入叙事之门,克服叙事的简单化和单一化。既有利于参加各种考试,又有利于将来工作中的应用。

叙事散文写作技巧

取材时,事宜“真”、情贵“切”

所谓“真”、“切”,一方面指选材最好取自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另一方面,所选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触动过自己的真实感情,应是自己情感沉积层中久久不能磨灭的那些人和事。 情感是一篇优秀散文的生命所在。只有那些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重新引起你的真情,使你更投入地进行写作;而投入的写作,更能表达出你写作时最真实的体验,既没有道德,伦理、家庭禁忌的限制,也没有编造故事的苦恼和干瘪,更能表现你独立的写作风格。 法国文学家蒙田在《随笔集》中说:“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书中描述的就是“我的生平”。 《中国新散文大系•散文二卷•导言》中说: 现在的散文之最大特点,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要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个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示在我们的眼前。这一个自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最宝贵的个性的表现。 那些真实触动过感情的生活记忆,是作者独有的积累和感悟。写作者因此写得如行云流水,读者阅读时可心领神会。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可以提供给读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丰富读者的情感世界。这也正是文学的重要功能。 应该注意的是:写“我”的生活记忆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展示“我”——主人的——作者的心灵的历程。这就是说,情感发自内心,而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记述的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给亡妇》这篇文章,虽然以书信的形式展开的,但记录的亡妻生前的生活小事,却一定是在作者内心深处永远不会释怀的。我们感觉到的也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怀念与叹息。一件事情在你一闭上眼睛的时候就浮现出来,你一定是你的最佳选材。 希望考生在进行选材时,应该回忆那些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有趣的、久久难以忘怀的事情,哪怕回忆的事情只有打碎过的一个杯子,之后自己是如何去处理这个杯子的,将那些最微小的一颦一笑都细腻地记录下来,通过真情的描写,将感情传达给他人。 这样的回忆,会越来越多地激发出往事中的闪光点而成为创作中难得的素材。 在逐步回忆时,还要逐步积累。要时刻观察周边的人、事、小事、怪事,哪怕是一盏忽明忽暗的日光灯,或者是飘着水草的一泓小溪,都应该站在那里题为一会光的变化,触摸一下水的温度和水草的润滑,并将这种感受真切地记在心里,同时再以形象的文字复述出来。通过这些开发、回忆,许多有趣的生活片段便会随时出现在你的头脑中。(二)写作时,情贵“真” 写作时,感情贵在“真”。这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要引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并运用这种感情,澎湃于内心,激情于笔端,排除那些道德、功利、技巧、规范等对创作者的束缚,把内心的最直接的感觉充分表达出来。不要假饰,不要有意拔高。巴金先生在《谈我的散文》中说: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这个“我”是不出场的,然而他无处不在。这不是说我如何了不起,绝不!这只是说明作者在文章里面诚恳地、负责地对读者讲话,讲作者要说的话。说真话,显然要将言不由衷、人云亦云抛除在外。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也曾说:我回过头来看看童年的创作。它是粗糙的、幼稚的,但总是纯洁无私的。它不追求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孩子写作只是出于自己的愿望,是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他所珍贵是创作的那一瞬间,在这个瞬间里他感觉到了愉快,仅此而已。文学创作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独特系统。“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是文学的最高标准,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无功利的,是人类情感的描摹、记忆、创作和补充。作者感受的愉悦,应该是写作后释放的快感。考生在创作时,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释放激情,才能将作品写得清晰、透彻、深入。朱自清先生作文时的情况正是由于本身透漏出的一种真诚而引起类我们的联想。(三)写作时,文字贵在“真” 文字的“真”主要是指所写的文字要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形象、具体,即如鲁迅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如何能达到这一要求呢?苏联文学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最有分量、最令人惊叹的散文是凝练的散文,它删除了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这段论述,实际上要求的是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保留文字传大后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比如还是《给亡妇》中的这几句话: ……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一去不复返。我送车的时候,你忍不住哭了,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 虽然只有短短五十余子,却字字具体地描摹了当时的情状,表达了妻子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畏惧,言简意深,读罢令人内心酸楚。质朴的文字缩短了作品和读者的空间,也令读者舍弃了观看绚烂文字时外在的感叹而深入地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凄凉、欢乐、无奈、哀怨…… 另外要强调的是:戏剧文学是要承担戏剧、影视的创作任务的,而这些艺术形式都要通过演员、布景、台词、调度、画面来完成的,这些都相当具体。因此,对文字的直观性和形象感的把握要求就更高。质朴是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或者刻意玩弄文字游戏。形象是要将看到的事物变成可视的形象;而形象中更要有感情,是内在心象的表达。(鲁迅——《藤野先生》留学生: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如有考生在写下雪时,这样写到:“大雪纷纷扬扬地铺天盖地,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冰雕玉砌的国度,大地也披上了一层盛装。”这种语言是苍白、概念化和一般化的。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雪飘着,空气变白了……”这样的言语简单、直观,同时还有作者的个人化情感在里面,更富有感染力。此外,要注意行文的节奏感,可以跳跃就跳跃,需要重点渲染就不遗余力地去渲染。要注意事物的象征意义,即以此物暗示更深入的其他含意。要注意文字中的幽默感,这样会使文章更富于生趣;林语堂、老舍先生的一些散文中就充满幽默感。(《润土》杨二嫂:、“张着两脚,活橡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四)写作时,人物描写贵在“真” 记录人物,描写人物的内心,是散文写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目的。 记“人”贵真,既要求描写人物的真情实感,也要描写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比如下面的一段文字,记述了一位父亲的一个生活细节: 我家的电灯坏了,……父亲横竖要自己去换那个灯管。我真怕他将近二百斤的庞大身躯砸在地板上,执意不从。……父亲面带愠(yun)色,我也不再说话……。父亲站在沙发扶手上,却怎么也够不到那个灯管。我说:“我给你拿一个小凳子吧!”父亲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够了半天,父亲的汗流了下来,还是没有完成。……我只有从着父亲去给他买包烟。 我走到门口,假意地重重地关上门,却偷藏在门后顺着门缝望去。哈哈!果在我的预料之中,父亲轻轻地抱着肚子滑下沙发,把小凳子从沙发地下抽了出来。……看着已经换好的灯管,父亲摸着肚子,自言自语道:“还跟我斗?!破灯管!” 这段文字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文中的几个动作——“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抱着肚子滑下沙发”、“ 摸着肚子,自言自语道:还跟我斗?!破灯管!”——形象、生动、完全是作者随心所至,全无伦理批判,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可爱的父亲。 (五)写作时,注意细节的刻画 美术作品的直观,源于通过线条、色彩、光影对观众视觉的直接刺激。文学作品虽然没有这些构成元素,但仍可以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创作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细节主要指人物神态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处理、当时环境的描述、人物内在心里的描摹等,即“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要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这一段文字: 她将白色的手帕在头上扬了扬,素白的帕子几次碰到头发。迎着橙红色的夕阳,我猛地发现,那里竟多了几丝我从未觉察的白发。……白白的帕子、白白的头发,这是我离开母亲时全部的印象。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样的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这种情感潜流是作者有意地忽略了其他并不重要的信息,而将最能展现作者心意的这些直观、具体的细节充分渲染,就像电影的特写一样,使观众感同身受,在心中充分回味。比如对父亲换灯管的描写,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描写父亲穿越铁道站台的情节,都是比较好的细节描写。(六)事件选择要“小中见大”,小而精彩在杂繁纷呈的生活素材中,哪些可以成为我们着力写作的素材呢?其实,无一物不可以入文字。但多年的文学创作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小中见大,蕴意深邃,并能认识生活本质的材料,应该是我们进行创作的着力点。高尔基说:“采取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典型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 我们选取的素材,应该首先是自己情感深处的亮点,只有找到写作的“焦点”,把握那些自己有兴趣而且能把握的事件、人物、情感,才能将文字写得具体,有个性,才能避免空泛和概念化,就像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样。(七)谋篇时,要有独特性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的人写同样一件事情或一种情感,表现出来的文字却可能截然不同:有的文章平庸无味,而有的文字却能引人入胜。出了文字功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显示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文字的精彩上,其遣词造句,结构铺排,场面的描写讲究、简练、细致又富于层次,而令人读来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待世界的认识以及由此认识而引发的事件选取上。其中,以对待世界的认识为重要。世界展示在每个人面前的大多是它的表象。而认识这种表象下面所隐含的内容,却是因人而异的。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事件和情感都是相仿的,看似或喜或悲、或得或失,但这只是生活的“常数”,是共性。而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因为他的人生阅历、家庭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个性的不同,这些相仿的事件和情感就变得不那么一样了,这是独特性,是生活的“变量”,是“个性”。比如“得失”的关系。一般思维中都认为“得”是好的,是令人幸福的。但有的时候,“得”的同时却也会失去很多。比如人身的自由、身体的健康、信任等等。反之,“失去”一些物质的局部,而应看到全体,也可能得到精神的解放等等。在观察、分析生活的时候,因多方面考虑,不应局限在一个局部利益。有时,这种独特性也表现在对事物的细腻体验之中。前面说过,对于世界的表象、“常数”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但对这些表象、“常数”的一些罅隙的体察却容易被人忽略。比如前面谈到的“注意细节刻画”这个问题中,我们已经给出了这样的例子。这样的细致体察和细节刻画也可以使文章充满个性。更多的文章则表现在直面自己的生活方面,大胆地把那些为人所不知的事情呈现出来,尽管有的生活可能看来卑琐,甚至不光彩,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这些是作者心底最隐私的东西,是“心灵的吩咐”。这在下面的一些例文中可见到很好的例子。大部分文章显得平庸,多是因为选材时过滤了那些独特的生活,或者将原本的生活“美化”、修饰;将个性隐瞒在共性的下面,作者的视角陈旧,文章便自然无趣了。要突破“常数”,将这些“变量”细腻地记录出来,使读者看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东西。不但补充了读者的阅历,更找到了与作者情感相契合的东西,并通过个人的体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因而文章的丰富性也就产生了。

校 园

童年的我,据说很淘气,与我同龄的小孩都受过我的欺负。这跟我后来的畏缩与谦让差别太大,所以我怀疑这是否是真的。①

小时候怎样爬到人家屋顶掏鸟蛋,结果弄得那一家房子漏雨找到我家;怎样领了小时的玩伴曙光到河里洗澡吓坏了他的母亲之类。我很不相信。但无论如何,我被送入学校了。母亲要下地干活(队里记考勤,否则扣工分),不能天天看着我,就好说歹说,让后邻家的大闺女带我。于是她就成了我的第一个老师。那年我六岁。

学校里再也不是我的天下。同班里最小的也比我大两岁,最大的整比我大一倍。经常是纸做的蛤蟆被人抢了个净光,跟人摔跤气不过哇哇大哭起来。两排房子的校园,惟一的体育项目是广播体操。校长给我们喊口令,听到他的外地口音我常忍不住想笑,我又是站在最前头,于是被擒出来的次数就更多。这样的上欺下压,使我觉得上学实在是件苦差役。但我觉得这小小的学校不是我待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会冲出去。②我没有退学是因为不上学的孩子必须天天背着筐去割草,或者去放牛。没有伙伴的日子我不愿意过,而且怕吃苦,就继续上我的学,即使因为中午去河里游泳被老师剥光衣服面壁站着也在所不惜。

小学五年级我学到了多少知识我不知道,支持我考上学的,一方面是我要报复平日欺负我的大孩子,一方面是可以继续不干活。祖父曾是半个秀才,会算卦看黄历写对联,影响到父亲是读书虽然无甚大用亦无甚大害,态度就是不闻不问,允许我继续读中学。我后来老是唯唯诺诺不敢和人打架,原因恐怕就出在那小学的五年。

中学果然就大得多了,那所我渡过了六年的校园至今还历历在目。去年回过一次母校,样子已经大改--新的教学楼已经高达六层,原来的泥路如今全被六角形的水泥块铺过,即使下雨也可以“笃笃”地走。但印象中还是过去的校园。水泥地盖不住六年的印象。③

我在中学的校园里一年年长大,渐渐地,不再是无拘无束的小孩子,我的肩上逐渐落实了一种使命。我自己,也开始懂得父母的艰辛,以为必须从大学的校园里回家才可以使所有人扬眉吐气。④中学的校园里,我渡过了六年最刻苦耐劳的岁月。现在想起来虽然不觉得,当时却幻想着冲出这围墙,以为外面任何一处的世界都比这好多了。校外总能听到或者看到校内没有的奇妙。有一次晚自习的时间我偷跑出去看电影,却恰好碰上了打架的;还有一次我买东西时被人掏了包,丢的虽然是对方拿去毫无用处的饭票。但给我的印象是外面的世界真是太乱。校园是美丽而安全的栖身地。所以当我刚升入高中,领到“某某一中”的校徽时,我很炫耀地佩在胸前,出去走在大街上。它代表了我的进步和纯洁,但我同时隐隐地感到也代表了软弱。⑤

那一天我被一个城里孩子拉了去看录像。我曾因看到光身子女人的油画而脸红遭人嘲弄,所以这次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走在最前头。⑥

“明天你要是告诉老师……”

我因为跟老师关系太近,曾遭同学孤立,所以今天故意背叛。听到这句话很使我伤心而且生气。

“我再也不是干那事的人。”我勇敢地说。

那一次录像看得我魂飞魄散。第二天见到班里的女生就脸上发烧,赶快低下了眼走掉。隔窗看楼下,平日看惯的校园变了形状,似乎将有大不安降临在我头上。⑦有一个多星期我听课不入耳,莫名紧张。渐渐地,我开始适应并接受这些东西,但糟糕的是我不觉得。

中学六年我不曾谈过恋爱,每一个跟我接触的女生都让我产生一种自卑感,让我觉得跟她们说话是对她们的一种亵渎。现在这些老同学都很少见面了,偶尔见了,也从不谈起这种心理,她们只是说当时我是个内向而刻苦的人,又加上大家的路在以后不同了,都有了许多新的压力和无奈,相见时的话竟然很少。拿出毕业照来,也不过自嘲当时自己的单纯与傻气,无人谈起那棵老槐树。老槐树已有两人合抱那么粗,四周安了几个石凳。雨后,最常见的是夏日,如果一个人会在树下石凳上正看书,忽然就有一阵雨点落到书上和脖子里,那是谁从背后来,跳一跳够着了一枝,一拽,叶上的积水就洒你一身。然后是哈哈的笑声,然后是同坐过来一个,问最近的考试怎么样。

最近的考试即使很好,仍然有太多的担心。心里排着自己的名次,想着自己考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可能忽生一阵焦急,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自己,这狭窄的校园实在是奢侈的消遣地。当时的使命已经更大,读书不再是我个人的事,已经被寄托了全家的期望。⑧父亲已经不为牵牛或者赶集贱卖了东西责备我。他虽然少言语,那份期望实在比多言的母亲更殷切。

大雪天父亲来给我送钱。我们从教室走到宿舍,正好是从学校的北头走到南端。走了半天,父亲说:“大学是不是会比咱村还大?”⑨我当时觉得自己站得比父亲高看得比父亲远,这句话无形中给我增加了更大的压力,感动而且惶恐。走出这中学校园的愿望虽沉重却更强烈了。

有一段时间,大约是两年,我不在学校。但我总渴望着有一个校园是我的归宿。似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晋升是我惟一的目的。没有了这种追求就失去了自己。{10}但,当我终于出进在一所大学的校园里,我却发现这并不是我所要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再走进一所更大的校园,一条是走出校园去面对外界,而第一条路的最后也仍然是走出去。遥想开去,我茫然不知所措。我已经不必为父亲而争取上进,我可以为了我自己而干事了。但一想到最终将不在校园里生活,就感到将无所适从。校园校园,校园是社会中多么薄弱单纯的地方!我却因为将失去它而悲哀。我自嘲于自己的脆弱和不健全。我知道自己必须建立一些东西来为自己走出校园做准备,这种对校园生活的迷恋与珍惜会弱化我。{11}中学的校园里不是长出过一棵老槐树吗?我主动去找这种东西使自己茁壮。

校园约束我长大,我曾渴望冲出去,现在变到因为将失去而茫然。这是一种怎样的成长,又是怎样的一种培养呢?我知道还必须启动我自己,因为我将不在校园里存在,虽然至今我还保留着小学五年留给我的畏缩与谦让。

点评:

文字娴熟,无做作之感。虽有一种回忆的沉重,但是没有“未赋新诗强说愁”的单薄与枯燥。文字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积压的郁闷、挣扎,对家庭的责任以及由于生活中自我过多评价后所产生的精神羁绊。

作者动用的人生体验与众不同,展示了由“情理”中的上学到“全家期望”的必须上学。展示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懵懵懂懂的“成人”经历直到完全自觉地背负家庭责任的过程。读罢让人感到一丝悲凉。

通过作者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生长在一个并不是很好的乡村环境中,但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哀哀自怜,而是将“我”、家庭娓娓道来,心态平和。

文章虽无非常细碎的场面描写,但在介绍性的文字中有一种个人分析色彩,并用这种认识洗练地结构文章。这是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

由于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校园》这类题目往往成为涉世不深的考生或文学爱好者的青春期“初恋备忘录”,或者是好人好事的“公告板”。绿树红花、老师的斥责、同学的援手等等,往往充斥全篇。但是在表象表达之后,个人独特的成长经历却被考生毫不重视地忽略了。由于没有深入回忆,窥视内心,有一些东西被考生“有意”或者“无意”地遗忘了,比如,文章中结伙观看“黄色录像”等“劣迹”,往往就是我们的禁忌而主动被考生遗忘了。

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少年的率真与青春的真实写照,并没有产生不良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丰富的真实世界一旦被人为地淘洗,过滤,则文学世界也就索然无味了。

如果文章中将一些场面细化,将人物的语言、姿态以及环境等更加具体一些,那么,就会更加深入地渲染了人物的心理,从而使文章更加有色彩,更加增强感染力。

文中下划线的①,文章一开篇便将作者成长的差异一笔点明。

文中下划线的②④⑧,是一个改变的过程--活泼泼的人被自己编制的责任的网逐渐包裹,而且是那么自觉。

文中下划线的③,旧的记忆与新的景象形成一种反差。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但大多被我们遗忘了。

文中下划线的⑤,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反省。也许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对自己的深入认识,但当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能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自己进行内在剖析。

文中下划线的⑥,作者心态展现真实而且有趣。

文中下划线的⑦是什么样的“变形”?是视觉上的,还是听觉上的?是颜色的改变,还是具体事物的改变?应该有比较具体的描写。“大不安”不用总结也能表现出来。现在这种抽象的概括让人模糊且意犹未尽。

文中下划线的⑨,不造作,是个性化语言。

文中下划线的⑩{11},这些语言都是具有自我批判性的。把简单的目的变得耐人寻味。

1.文章语言质朴。

许多人揣测老师是不是喜欢华丽的言语,其实那种揣测是没有道理的,而且每个学校什么风格没个老师什么风格我们无法全部把握。但唯一能走遍天下的真理就是: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的要求很难具体下定义,但是我觉得,一是要尽量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触动过自己的事情,文由心出;二是在写的时候要全心投入自己描述的情景中去,能先自己把自己感动哭是最佳的状态;三是用自己觉得最能表达自己感觉的语言,如果有些书面词语能准确表达就用,方言或歇后语能表达也可以大胆地用,千万不能暗示自己一定要多用成语,避免陷入堆砌的误区。

2.文章的感情脉络要清晰。

清晰的脉络也是需要坚持的一点,老师在改卷的时候,如果陷入了迷茫,弄不清楚作者的感情走向,甚至作者本身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写些什么、写这些有什么意义,那就坏了。

3.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要强,没有错别字。

老师改卷时读完一篇文章,对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文字能力就已经有判断了,这两点是判断一个学生程度好坏的重要依据,不可小视。

4.描写人物的方式和角度需注意。

散文如果是描写人物的,应该以“我”的视角来观察人物,以“我”的感受来描述人物,以“我”与人物的关系来塑造人物。不能用直白的议论去说这个人是好是坏,而是应该通过“我”和人物关系的变化,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感情色彩,让读者不自主地就站在你那一边了,而不是硬让读者去认同你的评论。

5.选材需典型。

写充满感情的叙事散文,所选用的事例应该有力一些。如果只是很迷蒙,读者虽然知道你想要去表达一种什么感情,但是文章却不能把读者设身处地地带入到那情那感中去,就不太好了。比如一篇文章前面部分想表达“我”对某人的不满,可以选一两例能让人觉得这个人非常“可恶”的事例(不要多或杂),着力去描绘好这一两个事例,充分展现出那个人的“可恶”以及自己的不满。到了后面,想写出“我”对那人感情的转变,选择的事例也要有力度,要强烈地震撼人心。也就是说,好与坏的落差必须大,最好能选择那种一下子能击中读者心灵的事例。

6.细节描写需充足。

细节是要带感情色彩的,不是随意找的,是把人物情感变化的瞬间固化、放大得到的。细节是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大特点,所以如果通篇没有细节描写或细节描写太少、太简单的话,也不太好。细节是最能体现功力,体现你观察生活的能力的。关于这方面,我找了个例文(大家有可能看过),贴出来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总结:

这些都是我的个人感觉,大家觉得有价值的地方就参考一下,觉得我有些说的不对也别和我计较,嘿嘿。我今年在考试中,叙事散文的成绩不错,所以想了想这几点需要注意的,也结合了一些指导意见,发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附文:《寿宴》

那年秋天我六岁,随父母回到乡下奶奶家。到了村口,远远看见老屋门前停了黑压压的一片自行车,就觉得气氛非凡。果然,姥爷做大寿,远远近近的亲戚都请了来。

我被妈妈摁下头,“这是你表姑家大表哥”--鞠躬,“这是……”在矮人大半载儿的我的眼里,只见一对对穿着裤子的腿一闪而过,尼龙打皱的,卡其布的,膝盖处鼓出两个包来,还被磨得平实而明亮。随着这些腿的离去,上面总有一只大手向我柔嫩的脸蛋儿,像一排排钉耙耧过,我索性硬起脖子,好增加母亲把我摁下去的难度,心里却直琢磨那些花里胡哨的寿礼,热气腾腾的寿宴,对于大手的刺痛,也不免有节奏地紧张着……

“呦!瞧这孩……还得叫大叔哪!”妈妈“噌”地把我摁弯下去,等我挣扎着抬起头时,迎面伸过来一只手,那只手比先前的手都小,又嫩,只是脏了点儿,我心里一爽,却只见那只手迅速变了姿势,照着我的脸蛋儿就是一拧,“哎呦”,我握着脸叫道。那孩子大约八岁光景,精瘦中透着强壮,光脚丫子沾满黄泥,脚趾头被秋雨泡得起皱发白,却得意地抠着地。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还没有来得及开口,他就被一个胖大的女人给拽走了,留下一个可恶的鬼脸。“他大奶您慢走!”妈妈朝那个年纪不相上下的女人喊道,一面心疼地揉了揉我那可怜的脸。

寿宴终于开始了,我被妈妈抱上了一条红漆大板凳,在一片热气腾腾中,我莫名其妙地兴奋着。一扭头,那粘满黄泥的光脚丫半悬在灯下踢腾着,不时碰一下我那双安静的小脚,刚买来的小马靴被蹭上了斑斑黄泥。“跟你大叔好好玩啊! ”妈妈安抚我的头,大概又觉得不妥,她顿了一下,改口道:“让着你大叔点儿。”大叔的妈妈看了我妈一眼,妈妈窘窘的,忙菜塞给我。

“吃水果喽!”厨子们端上一盘盘水灵的葡萄、鲜美的苹果,尤其是那白瓷盘里淡绿中透着嫩黄的--“哈密瓜”我叫道。“哈密瓜”八岁的大叔搔头看了看他母亲,重复道。那股沁香散发开来,甜甜的、清清的,我的口水似泉涌而出。

其实我并不曾吃过哈密瓜,只是我的姑姑有次出差带回了两粒哈密瓜味的水果糖,我对那种糖味情有独钟,有三天之后,还总觉得手有余香,不停地嗅那几个曾剥过糖纸的手指头。

我咽了口吐沫,直盯着那盘被切得小小的、薄得透明的淡绿色瓜片。八岁的大叔马上警惕起来,他捋了捋裤腿,把两只泥巴脚踏上了光洁的板凳,猫着腰,身体前倾,朝向那细白瓷的瓜盘。“啊。刀工真好!”“嗯,这工夫真是到家!”圆桌的亲戚啧啧称赞,一边兴起红色的大筷子,夹起那薄如蝉翼的瓜片--“尝尝这是啥玩意儿!”他们说。哈密瓜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是鲜见的稀罕物。

只见忽悠忽悠被夹走了几片,“好吃,好吃!”于是开始一叠一叠地夹,大叔便丢下筷子,撅着屁股上了手。我心急如火,“妈!”我拉她的衣角,两只脚悬空踢登着,手里的勺子捏到了尽头,却怎么也够不着。挡在前面的大叔加过头来得意地瞟了我一眼。被积压出的汁液和着手上的泥灰,一道道灰绿的渍迹顺差他的胳膊肘流下来,滴到桌上。

妈妈终于也抢到了一叠瓜片。她先放进自己的盘里,夹出一小部分来,放到我的小瓷盘里待我满心欢喜地张口要吃时,却被一只手“咣”地砸进盘里抓了去。妈妈一愣,她脸色变得很不好看。“你大叔真调皮。”她说,又小心夹出几块来放到我的小勺里,“咣”一眨眼,又被那只灰绿的胳膊抢了去,一股恼火直冲心头,我干咳嗽几下,愤怒地瞪着他,张着嘴要哭出声来,却被妈妈塞了一撮粉丝,“乖,不哭。”妈妈柔柔地拍打我的背,以便把她那只瓷盘子移了过来,盘子中间,是全桌仅剩的几片哈密瓜,晶莹、湿润而且甜美。我噙住泪,惊慌地一把抱过盘子,挣扎着要跳凳逃跑,不出所料,盘子又被只灰绿的手一把揪住,“妈——”我尖叫,以便倾尺全力将盘子扣在胸前,那只手却像铁钩般直逼盘与身体的间隙,那一抠一抠的力量,硌得我生疼。“妈——”我救命似的大喊,在妈妈的保护下,终于“腾”地跳 离那高高地板凳,顾不得三七二十一,往外便冲,却听“咚”的一下,“哗啦--咣!”我一愣,由于一头失重,大叔一屁股跌倒坐地上,我怀中的盘子不知为何,早脱离于我,在地上粉身碎骨了。寿宴静了下来,一圈大人俯视着和我的大叔,只有那被挤瘪的瓜片粘在我的前襟,顺着挤出的汁液,慢慢滑落下来。

哇!”大叔哭了起来,他慢慢翻起手掌,一条长长的划痕渗出血来。“哇——”他咧开大嘴,眼泪一滴一滴滚落下来,嘴角下撇,口水也嘀嗒嘀嗒扯着丝掉下来,他哭得是那样伤心,以至于我在目瞪口呆之时忘记了和他一起大哭。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的“无动于衷”,使不明真相的大人们将一颗同情之心一致献给了我那八岁的大叔。

大人们面面相觑。“哈!碎碎平安,‘岁岁’平安!”一个人脑明口快,“对,红运当头鸿运当头哇!”另一个人说。气氛缓和下来。

大叔被扯到厨房去,他的“红运伤口”被一层草木灰覆盖,包扎。大叔的妈妈在一旁骂骂咧咧:啊!欺负到你叔辈儿头上了啊!这才几岁的娃娃。哎哟!……“唉!真是,那可是他大叔哟!……大人们摇头叹气。

妈妈的脸通红,全家族人的指责令她窘迫不堪,还有的是不更事的大叔一而再,再而三对我的欺负,更多的是大叔的妈作为长辈对此事的不理不睬,她一把扯过大叔,照着屁股打下去,“叫你不听话!看你还听不听话!怎么那么不听话呀你……”她实在找不出更多打的理由来。于是我在莫名其妙中也开始了我的嚎啕不止。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哈密瓜,我对它的气味的敏感有了如此遭遇。

我第一次吃到了哈密瓜,是在第二天的中午,是妈妈花高价买来的,吃得非常过瘾。以后直到现在,妈妈总爱买哈密瓜给我,看我一口一口吃下去,满足地笑着,问我:“还记得你六岁那次……”什么呀?不知道!”我说,“一点儿也记不得!”

我只记得胸前那坨滑下的瓜片发出的清香的味道,舔起来在点涩,更多的是甜蜜。

散文可以写进考试里吗高中3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含蓄委婉)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方法: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②惟妙惟肖:③体物入微: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⑥言简意丰:⑦意在言外: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题型六:引文的作用

答题格式(要点)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关于句子的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

答题格式:描写(表现)对象(内容) +手法(修辞格)+分析 +表达(艺术)效果(情感、语言等)。

另外,此类题型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

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

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

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

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

提示(要点)

①概括内容作用

②提示主旨作用。

③线索作用

④修辞作用(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

散文阅读答题套路

分析散文的结构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

写人叙事的散文多按时间、空间顺序进行;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物,某种情为线索行文,议论文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

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会分析句段和穿插性材料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段的结构作用因位置不同而不同:

  • 处在开头,一般是统引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抑扬、引发下文某种思考;

  • 处在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过渡;

  • 处在结尾一般为总结上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意,升华主题,令人深思等。

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

  • 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

  • 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文章需要而定;

  • 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

概括段意、主题

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有:

▌读题目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与中心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切入点。

▌析首尾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内容,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析议论抒情句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联系背景

有不少文章,只要了解它的产生背景,就可能深切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除了对作者和写作年代关注外,还要抓好文后的注释或说明性的文字。

同学们一定要切记,概括作品主题时一般用语是:本文通过对……叙述(描写),表现了……思想情感(赞美了……或批判了……)。

▌不同文体不同的主旨

  • 写人记叙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价值、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

  • 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晤,思想认识程度深广,更富于理趣;

  • 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

对局部的段意的概括,最主要的是认真、仔细地阅读,弄清句子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照应,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体会语句丰富含义

所谓“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包括三层意思:

  • 一是体会句子的表层意义;

  • 二是体会句子的语境意义(即深层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 三是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这一点也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各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是考查的重点,同学们复习一定要格外留心。

如何解答句子含义题?

▌抓关键词语

一个句子中常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所以体会句子含意一定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发现它们,也就意味着把句子的理解转化成了对主要词语的理解。

▌析修辞手法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确有力,作者常用修辞手法。解题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了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

如果是比喻句,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要找出形象性等。

▌看特殊位置

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理解并解释它时,可以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做题时首先要判断句子在文中和文段中的地位,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位,确定基本含意。

▌悟文本主旨

中心内容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体会时可以结合主旨来进行。

▌察相邻句子

有些句子不在文章、语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语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特别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观结构层次

  • 有些句子结构复杂,如大长单句,可通过提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

  • 如果是一个复句,如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子,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个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在“正”的部分,但“偏”的部分绝不可忽视。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


以上几种解读句子含意的方法可以独立使用一种,也可以视情况把其中几种结合起来运用。当然,句子解读无定法,句子的理解最重要的前提还应是结合文本,立足主旨,否则不能正确理解句意。

鉴赏表达特色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而设的一种题型,它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题型。

这一类考题有如下特点:

  • 命题角度有两种,一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二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的艺术特色。

  • 考查的表达技巧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 确认所用技巧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方式、语言表达等。

▌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①记叙详略

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叙写,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节,渲染烘托;略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丝不苟。

②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不过很少。

不同的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交流、抒情,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客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③记叙的方法

顺叙、倒叙、插叙。顺叙的好处是结构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引起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

(2)描写

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关于描写景物方法的考查。描写方法主要有:抓住特征,绘声、绘形、绘色的描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动静结合、正侧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

写人散文是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这些方法是写人散文的考查重点。

(3)议论

散文里的议论很讲究艺术性。它是在记叙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故形成了夹夹议,叙议水乳交融的特色。考试中也会有涉及的。

(4)抒情

因为散文是抒情的艺术,自然成了考查重点。两种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散文考查间接抒情往往是借景、物抒情,显得含蓄,这是常考点之一。

议论、抒情在散文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文章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要全面考虑。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衬托、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散文常见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高考考查学生对语言运用特色赏析的重要方面。平时要储备考纲规定的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方面的知识。

比喻: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比拟: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亲切感人,感情更充沛,爱憎更鲜明。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用来写景,使景象迭起,五彩缤纷;用来叙事,有条不紊;用来抒情,酣畅淋漓。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反复: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旨。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诵读。

夸张: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

设问、反问:设问,语意突出,反问语意更突出,感情更强烈。

▌散文谋篇布局的技巧

散文常见布局技巧,如“铺垫、伏笔、悬念”等,在“分析结构”考点考查。

▌散文的语言表达

散文常考鉴赏语言的角度:

(1)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2)句式的选择:长短句交错运用,整句(排比、对偶)散句的运用。

(3)修辞方法的选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借代、顶真、反复反语等)

(4)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符合身份等。

▌散文常见线索:(鉴赏时要善抓线索)

  • 感情线索

  • 事件线索

  • 人物线索

  • 思绪线索

  • 景物线索

  • 行动线索

免责声明如文章转载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 ,我们尽快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