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正能量王者台词散文集

2023-03-29 09:43 作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围观:

荐书丨《血驹》:牧草金黄 骏马血红,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正能量王者台词散文集1

《血驹》

作者: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ISBN:9787544835343

【推荐语】

少年云登和骏马血驹的传奇一生;它们幼年时相遇,有着灵异般的心灵相通;他们一起创造了被后人不断追忆的草原传奇;北方游牧精神最后的图腾,草原骏马文化令人黯然神伤的最后背影;广阔的历史视角,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草原上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让你沉迷其中。

血驹因毛色如血而得名,它神奇地站立着降生。牧马人之子云登三岁时第一次见到血驹,竟宿命般地在火炉旁和它相拥而眠……自此,云登与血驹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一生注定生死相依。

血驹天性狂野,桀骜不驯,至死未让牧马人在自己身上留下象征驯服的马印;它驮着云登冲破狼群的围困,在赛马场上是不败的王者,它穿越风雪万里归乡……当烟尘散尽,骏马也终于老去,苍老的血驹像它出生时一样,挺立着在风中逝去,草原上只剩下孤独的骑手云登……

《血驹》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了骏马血驹与骑手云登传奇的一生,苦难中人与马的细腻情感纠葛,陈规戒律中倔强灵魂的自由飞扬,挫折磨难中心与心的呼唤和抚慰,无不传递出草原文化的雄浑博大。作为北方游牧精神最后的图腾,血驹与云登像风一样掠过草原,留下被后人不断追忆的草原传奇,是草原上蒙古骏马文化如长调般令人黯然神伤的最后背影。

【作家简介】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蒙古族。与两头乳白色蒙古牧羊犬相伴,在草原与乡村的接合部度过了童年时代。出版有长篇小说《黑狗哈拉诺亥》《黑焰》《鬼狗》,中短篇小说集《狼獾河》《狼谷的孩子》《驯鹿之国》《叼狼》《克尔伦之狐》,长篇开放式散文集《蒙古牧羊犬——王者的血脉》《生命的季节——二十四节气》《罗杰阿雅》等多部作品,获得过多种奖项,有多部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牧草金黄 骏马血红——读长篇小说《血驹》

徐鲁

黑鹤是一位拥有远大梦想的作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用自己的文学作品乃至实际行动,去修复和“重建”他心中的草原游牧文明。他的每一篇、每一部关于动物、草原、森林、山野的作品,都是在朝着这个梦想走去。长篇小说《血驹》,以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草原上的纯种蒙古骏马为主角,再现了骏马血驹和骑手云登历尽磨难而又浩气长存的生命传奇。狂风呼啸般的自由意志,隆隆回响的奔马蹄音,穿越了辽阔的北方草原,也超乎了当下的物欲横流的庸常生活现实,而成为一种远大、浩荡的文学主题。

小说里回荡着作家黑鹤对草原骏马的爱与知。整个故事讲述了骏马血驹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命史,而骑手云登是这部辉煌的生命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开头第一章“悬崖飞降”,就像一个“引子”,写童年的云登骑在一匹青马的背上,从一处高高的断崖上纵情飞降,写得惊心动魄,让读者领略了草原骏马古老的生存潜能和非凡的生命风姿。第二章“血色幼驹”,用了上万字的篇幅写血驹的诞生,写得温情脉脉,极尽作家对这个神奇的小生命降临的欣悦、呵护与期待。黑鹤写各种草原小犬崽诞生时的那种母性般的温柔、呵护与欣悦之状,在这一刻又得以复现。

哲学家舍斯托夫在《在约伯的天平上》一书里有此发问:那些折磨人的、难以忍受的苦难,为什么总是会降临在天赋最高的人的头上?黑鹤也深知,任何一个高贵和纯净的生命的获得,都必须在烈火里烧三次,在沸水里煮三次,在血水里洗三次。我们看到,草原上的狼群、人类的骟刀、牧人的套马杆、侵略者的征服欲望,还有来自北方草原的风雪严寒等,都在血驹的生命之路上如影相随,折磨着它、考验着它,也锤炼着它的骨骼、肌肉和意志。黑鹤用无数鲜活和密集的细节,刻画了血驹和他的主人云登一次次的生离死别。他写血驹与狼群的搏斗、与套马汉子的对抗和较量,也是写得惊心动魄,让读者看到了血驹誓不言败、永不屈服的生命风采。它野性和高贵的头颅,只愿意向与它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骑手云登低下。甚至在凛冽的风雪严寒中,它也宁愿献出自己殷红的热血,温暖着云登那即将冻僵的生命。

小说的第十五章“风雪”和第二十二章“云之高处”写血驹之死,在我看来,是这大气磅礴的生命交响诗中的华彩乐章。作家写云登在一场暴风雪之后,逡巡在草原深处,突然看到有一群骏马站立在那里,没有移动。小说里这样写道:“这是被暴风雪夜晚的严寒夺去了生命的马,它们会一直站在这里,直到春天到来,冰雪解冻时,它们才会倒下。”而在它们倒下的地方,冰雪将消融,新的牧草将会丰茂无比、铺满大地,在大地深处,将会回响着这些曾经自由地奔腾过的强健的生命的隆隆轰鸣的蹄音。

牧草金黄,骏马血红。小说的尾声是这样写的:“草原上的牧人一直传说,在那些天气晴朗的黄昏,经常能看到有长鬃骏马在云登喇嘛的坟墓前流连,那骏马在夕阳之中,毛色如血。”黑鹤用这部近20万字的小说,预言着他心中的一个梦想:沿袭自千年之前的草原上的骏马文化,从未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消逝。这些曾经像狂风和火焰一样呼啸的生命,即使真的从辽远的地平线上消逝了,它们那不死的灵魂,又将在一个鲜活的文学世界里,高昂着头颅,飞扬着长鬃,仰天嘶鸣。

正能量王者台词散文集2

散文集《孔雀翎上的雪峰》(广西民族出版社)汇集了龙仁青近年来关于青海高原的散文作品,具有强烈的地域与民族色彩,呈现出蓬勃明亮的艺术风格。青海特有的地域风情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加之对故乡和藏族文化的热爱,使这些连接起青海的古老与现代、内蕴民族立场和深厚情感的散文,成为作者献给故乡的一曲赤子颂歌。

在题材内容上,集子里的作品熔青海高原的神话历史、自然风貌、人文艺术、时代新变于一炉,既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也有鲜活入微的生动细节,再现了青海湖、昆仑山、金银滩等群山、众水、草原的神话传说与巍峨阔大;讲述了格萨尔王、吐谷浑王、莲花生大师等英雄王者与古圣先贤的勇武、智慧与仁慈;写出了藏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土族等多民族迁徙、融合、发展的历史流变;描绘了河曲马、戴胜鸟、金露梅等草原动植物的风姿情态;介绍了“拉伊”、“花儿”、德昂洒智藏文书法、鞭麻墙、寺庙等民族艺术、文物、建筑的掌故与细节;展现了可可西里“野牦牛队”、热贡唐卡和堆绣手工制作者、《格萨尔王》说唱艺人等劳动者在新时代追求美好生活的不懈努力。《孔雀翎上的雪峰》不仅满足了读者对青海高原自然人文风光的好奇与幻想,也唤起中华儿女对西部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共鸣。

创作背后,统摄如此厚重和多样主题的,是作者“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和“多元共生”的文化观。一方面,作者笔下的青海,天地分雌雄、花鸟俱有灵,每一座山川、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姓名性别和传说过往。这种万物平等、生生不息的文化气脉贯穿作品始终,也拓展了作品的思辨空间,增添了哲理韵味。在《他乡故知是麻雀》中,作者反思现代社会“咏花不见花”的抽象,忧虑用概念去认识和表征事物,会丧失对具体的“这一个”的关注。而游牧文明背景下诞生出的及物的、具体的爱,诞生出的能够怀抱这种爱的安宁纯粹的赤子之心,赋予牧民能在四合的暮色下认出每一只觅家之羊独特面孔的“超能力”。

另一方面,散文集丰富的内容和宏阔的视野,也折射出作者“多元共生”的文化立场和创作理念。在青海风光独特、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大环境下,作者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心态,打开了高远辽阔的视野。品味他笔下的这些作品,宛如与作者一道深入边疆、瞻仰古迹、寻访村落、观察蚁窝,又好像在与梭罗、约翰·巴勒斯、罗伯特·皮尔等作家、学者进行跨时空对话。身为用汉藏双语写作的作家,龙仁青拥有在两种不同文化间自由行走的“穿墙破壁”能力,他以“打开另一扇门”的见识,打开故乡之门,把门内的风景带给世人,这是其独特的书写乐趣与立场表达。

作家的创作观念还反映在文集的编排上。《孔雀翎上的雪峰》的分类方式颇为新颖,《高处的风烟》一辑五篇的描写主体皆为“男性”,从远古的山峰、河流,到神话中的勇士、大德,到历史中的古城、虎符,再到如今可可西里的巡山队员,充分展现了青海高原的雄性风范;《雪莲花的姐妹们》一辑主要写青海湖、西王母、草原上的花朵等姝色各异的“女性”。篇目的排布也考虑到读者对空间变换与时间变迁的体验,仍以第一辑为例,从青海湖到四周的大山再到更远的东西南北地区,空间的变化以青海湖为圆心展开;从造山运动到封建王朝更迭再到今时今日,时间的流逝如同青海高原海拔跌宕的变化不可阻挡。颇富匠心的安排,使山与人比肩,传说与历史并置,空间与时间同在,读者脑海中便自然展开一幅超越眼前铅字的多维立体图。

《孔雀翎上的雪峰》中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同时呈现了真挚朴直与蕴藉节制的特质。当讲述青海民间流传千年、至今仍在青海人民心中不断积淀的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时,作者的语言像奔腾的大河之水吞吐古今,读起来荡气回肠;在描写索南达杰、扎巴多杰、普措才让等当代英雄时,又能感受到浓厚的敬意如灼热的岩浆般在高原冻土下涌动。在这奔涌的语言节奏中,作者很少直抒胸臆,感情始终审慎而节制,让读者自己体会蕴藏的深情,正如他在写历史、写文化、写自然时尽力做到客观翔实。然而高原的万物皆有情,何况感觉敏锐的作家。在《布衣歌者》一文的三节中,“孤独的歌者”一节,作者说他也孤独,“弟弟的角白灵”一节,作者说他也怀念,“普天下的雌鸟”一节,作者说他也流泪,将内在的情绪波动融化于富有象征意味的天地之中,使全篇几乎未着一个“爱”字,却传达出作者爱万物、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赤诚。

站在过去与未来交汇的路口,作者向世界展示青海的造化神奇,并用新足迹覆盖旧光阴,以赤子之心观察青海的新时代,观照普通劳动者如何适应现代生活、传承古老技艺、实现脱贫攻坚,让每个人的心跳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此时,龙仁青眼中的“故乡”已融入“祖国”,他真诚面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打捞和提炼其中的独特元素,讲出了一段富有个人特色与民族特色的“青海故事”,为故乡和祖国献上了一曲意蕴无穷的时代颂歌。李 硕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正能量王者台词散文集3

捞一本有价值的好书,过一段有深度的生活。

大家好呀,这里是夏泉在捞书。

今天夏泉继续跟大家分享优质随笔:



2022年最火的内容是什么?不是爆剧,不是二舅,而是持续性考古经典,大张旗鼓文艺复兴。


“当下的日子乏味到全靠过去硬撑了,听千禧年的音乐,看九十年代的电影,读20世纪的书,和八年前的老友聊天,想三五年前的事儿。总之,是没法活在这种当下的。” (源自博主@赤線花子)


这一条微博,2.6万转发,3.3万点赞,可见大家有多怀念过去确定的幸福。


那些旧年月里的温柔,在回望中闪出金光,抚慰着我们焦躁、焦虑、焦灼的内心。


就像作家叶兆言这本散文集《生有热烈,藏于俗常》,没有夸张情事,没有醒人深言;


只是忠实记录了八九十年代的琐碎日常,读书、上学、游玩、醉酒,就足以让我们感到亲切、温暖、感动了。





1、旧时江南美


叶兆言57年生于江苏南京,后长于南京,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六朝古都流水滋养着他的灵魂,旧时江南的妩媚蓬勃让他切切难忘:


童年的记忆中,河水永远在流,这和现在见到的情况完全不同。


小时候见到的都是活水,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是臭水潭。


那时人们依着潮汐安排生活,简单淳朴,有一股宁静自守的古典情味:


清晨起来,河水已泛滥到了后门口,站在门外稍稍弯腰,就可以舀到水。


晚上吃完饭,大人把锅碗瓢盆放在河边的码头上,慢慢地涨潮了,河水漫上来了,到退潮以后,容器里常会有小鱼留下来,慌慌忙忙地游着。


可惜现在江南已很难看到潮起潮落。到处修了闸,水位完全由人工控制,人的日常生活,和潮汐几乎无关。


脱离了潮汐,也就远离的自然,远离了那些可爱活泼的生灵:


三十年前,江南水乡到处可以见到螃蟹,河沟里,田埂旁,捉几个螃蟹来下酒,谈不上一点儿奢侈。


流水是螃蟹的生命线,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螃蟹的足迹。


如今是在梦中,才能重温当年捉螃蟹的情景。


好羡慕这种野趣盎然的活动呀,简直就像一部清新小电影:


水波潋滟、蟹满池塘、蝉鸣整夏。


大大小小的动物还没学会避开人类,一切都那么自在鲜活。


难怪他要为南京著书立传,从东吴霸业写到民国绮影,把江南的风流婉约珍藏于笔尖纸隙。


是啊,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谁能不忆江南呢?






2、旧时人心淳


八九十年代是文学鼎盛的年代,伤痕、反思、寻根、新写实、新历史等创作思潮风起云涌。


余华、苏童、莫言、王安忆、刘震云等重量级作家都在此时登场,大家在创作上相互激发、共同进步,私下里交往密切、感情甚笃。


书里有一章叫《少时乐新知,中年思故友》,就是追忆他们年轻时的快乐时光。


比如前段时间以一己之力把疲乏的《向往的生活》带好看的刘震云,当年就是嘴炮王者:


他总是用说真话的表情说假话,用说假话的神态说真话。


他是我们这茬作家中最机智的一个人,谁要和他斗,便是找不自在。


他的惯用伎俩是先发制人贼喊捉贼,然后猝不及防地反咬一口。


比如,他想要逗趣的时候,见面就会客气地先喊一声老师,态度绝对诚恳。


你若是不好意思接受,他会很谦虚地说:谁都可以是我的老师。


你若是反过来喊他老师,他立刻严肃地问你是不是真觉得他是你的老师;


如果你说是的,那么从此以后,你就真成了刘震云的学生。


苏童便是经过这么一段对话,正式成为他的弟子。


大家在一起说笑的时候,刘震云还会不动声色地强调:“对你们的世侄,不用讲那么多客套。”


哈哈,突然感觉苏童老师憨得可爱呀,回答怎么想当作家时,余华和莫言不也诓过他一把吗?


叶兆言写到《闲话苏童》那一篇时,也说他就像他小说里的那些少年,稚朴、纯真、理想主义。


他讲了一件特别搞笑的事儿,说有一年开青创会,他俩住一个房间,苏童晚上接到一个陌生女人打来的神秘电话。


她约苏童到楼下咖啡厅去坐一会儿,却不说自己是谁,还说这不重要,关键是他敢不敢下去。


苏童反复纠结,还是结结巴巴地说:“我不是怕,但我不知道这么晚了,你要找我干什么。”


这时电话里传出一帮女人的笑声,原来,这是当年思想解放的大胆女子在拿男子开玩笑。


叶兆言写:挂电话后苏童虽然若无其事地笑了,还骂了一句粗话,但是脸却像块红布似的不可遮挡。


哈哈,当年大家真的都好好玩呀,有幽默的、有纯情的、有犀利的……


虽然风格不同性格各异,但只有创作交流,不论山头坐次,真真是明珠璞玉相辉映、百花齐放共争春。





3、旧时风气畅


文艺的蓬勃发展得益于社会氛围的自由开放,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奋起直追、大步走向世界的时候。


叶兆言79年上大学,正赶上了那个张扬肆意、充满激情的纯情年代,他笔下的大学生活是真正的象牙塔、乌托邦。


那时年轻人好不容易重获高等教育机会,个个都在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搞科研。


南大学生宿舍晚上十点熄灯,到时候铁定拉电闸,对于那些想用功读书的人来说,十点钟就结束战斗实在太早了,拉了电闸以后,想发愤,只好到厕所那边去,因为只有这里的灯是长明的。


宿舍十点熄灯后,大家就挤到厕所的长明灯下,顶着令人窒息的尿臊味,或站或坐,在那昏黄的过道灯下,用功读书到深夜。


这是完全自发的学习,是崇敬知识文化的自我驱动,与今日大学生为就业为考研的功利性学习完全不同。


而且,他们会苦读也会贪玩。那时大学少有条文束缚,管理也颇松散,学生们活动没啥拘束。


格非写有一次他和朋友玩闹,在上课前咕嘟咕嘟灌了好几口白酒,悠悠然出现在教室:


自然没有想到会喝醉,坐在课堂上,兴奋得不得了,也不为什么事,忍不住乱笑。


老师在上面讲,我们三个喝过酒的,在下面神聊,声音大得引人注目。


大学老师中很有那种涵养好的先生,我们说我们的,他照样说他的。


喝了酒胆子特别大,趁老师不注意,我们三个人又偷偷溜出教室,跑回宿舍的草坪打排球,打着打着,酒性上来,我就势往地上一坐,人堂而皇之睡着了。


这真是花儿一样的好日子啊,仿佛是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特有的浪漫剪影。


所以,谁能忍住不怀旧呢?过去我们曾多么充实、多么欢畅、多么可爱!


即便现在我们被生活催赶着、不能彻底躺平,也可以窝在这些回忆里,享受片刻的惬意与安宁。


注释:本文头图出自电影《无问西东》,书籍摄影图源自时代华语官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