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感谢母亲的诗句散文诗

2023-03-29 09:34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致母亲|母爱如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感谢母亲的诗句散文诗1

文/ 戚思翠(江苏)

“母亲,让人思念和心痛的名字。岁月带走了失去母亲的悲伤,却把思念留在了这里。我也在慢慢体会着,比悲伤还要浓郁的思念。今天想起了母亲,再一次,我像个孩子般哭泣。”韩国前总统李明博《母亲》中的这段文字,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坎上。它真正道出千万儿女的共同心声:母爱深深,母爱如海!

世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亲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她永远离不开母性的本能,勤劳、朴实、善良、仁爱、无私、伟大。母亲对儿女永远只是牵挂与付出、奉献与牺牲,并那么地心甘情愿而乐此不疲。用母亲们常自我调侃的话语说:还不尽的“儿女债”呀!听起来真有点儿酸涩,但看她们说这话时的神情,是多么的满足与幸福!

母爱总是满满当当、默默无闻的,她不图回报,无怨无悔。甚至于生死攸关之时,义无反顾地以生命作代价,换取儿女的平安、幸福或重生。

大多数时候,我们做儿女的自以为很理解母亲、孝敬母亲,其实并不然。母爱永远是无边、无私而永恒的,儿女的理解与感恩永远是有限、窄小而浮浅的。在母亲心里,装着的永远是儿女。母亲对儿女的情,对儿女的爱,总是肝胆相照。她的只言片语、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举手投足,无不镌刻着拳拳的母爱。

而这种母爱,无时不存,无处不有,它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旮旮旯旯;倾注在我们成长岁月中的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流淌在我们生命长河中的脉脉络络、点点滴滴;忽略在母亲对我们千叮万咛的絮叨中……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咀嚼。

我母亲如健在,今年也就不过92岁,可她离开我们快33个年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母亲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党员,在那极度贫困的年代,她与父亲竭尽所能土里刨食,养活了我们兄妹四人,并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别样的天空。

那年代农村的母亲,仿佛都是克隆出来的,清一色的蓝布大襟褂,青黑色大腰裤,成天蓬头垢面,忙忙碌碌。白天赶“工分”,夜里做家务,永远忙不完!我的母亲除具农村母亲勤劳朴素、正直善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共性外,还具“地下党”般的独立个性:自信乐观、光明磊落、坚强果断、不屈不挠。

曾有人笑说我母亲像“刘胡兰”。母亲的这种“革命精神”与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我们的思想意识里,母亲并没有死,她只是“隐身”在另一世界里,以另一种母爱的方式,“遥控”着我们不断前行。

1972年,我的父亲因有“问题”被关押,爷爷一气病倒,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更拿不出钱来供我们读书。我们一声不响地从学校扛着木凳回来了。母亲见了,严肃地对我们说:“孩子们,别怕,乌云遮不住太阳,你们的父亲并没有罪!有共产党在,就有咱们穷人的日子!有你们的母亲在,就有你们读书的日子!”

为省钱,读高中的大哥不得不改“走读”,常是饿着肚皮早出晚归十几里。一次竟晕倒在路上,医生诊断为胃出血需及时输血,心力憔悴的母亲毫不犹豫伸出自己的膀臂。可医生说母亲身体很虚弱,抽血很危险。母亲却说,只要他儿子安全脱险,自己死了也值!当母亲的血一滴一滴地输进大哥体内时,大哥醒了,却发现母亲还在昏迷中!

我有一哥一姐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年代。体弱多病、毫无营养的母亲几乎没有奶水。可嗷嗷待哺的孩子,却总离不开母亲的乳头,一旦离开就大哭不已。而母亲的乳头都被吮出血来,疼痛难忍。一次,母亲用手指头代替乳头哄着孩子,可时间一长,看着吮不到东西的孩子哭得昏天黑地,母亲索性咬破自己的食指,以血代奶……

过去,特穷,母亲多少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很长时间,我对母亲“耿耿于怀”。

后来长大成熟,我才幡然醒悟:母亲不易!母亲太苦太累……人活着先得有饭吃!特别在我成家立业生孩子后,更加体会到“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报娘恩”之理。可那时,母亲早就离开了人世,我永远无法“报娘恩”了,只能默默承受“子欲养而亲不待”之疼痛!

作者简介:戚思翠,笔名:田心、草根等。江苏盐城人(现居常州),自由撰稿者。于《世界日报》《侨报》《泰国中华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建设报》《中国环境报》《中国建材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青年作家报》等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发表小文1500余篇。参加各地征文获奖证书60多枚。作品《藏在伏天里的爱》荣获江苏省第22届报纸副刊好作品散文类一等奖;散文《说说我经历的五个龙年》获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散文《在异地,咀嚼乡愁》获“鲁迅文学杯”全国文化精英大赛联赛金奖。小说《最后一次党费》荣获武汉《新传奇》“喜迎建党100周年”征文赛一等奖,并入选其作品集;散文《故乡的秋》在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全国大赛中获三等奖,并入选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一书;散文《铁血丰碑》分别被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和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编入“红书”;散文《红色档案映耀“党史”》获常州市“档案映耀百年记忆”征文奖,并编入常州市档案馆《常州档案》杂志,同时荣获2021年“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银奖;散文《我跟父亲学插秧》,获亭湖区“文史亭湖”征文奖,且编入《文史亭湖》(2021卷);散文《崇文重医戚家庄》编入盐城市《盐都名村》;散文《芦花礼赞》被列入湖北孝感初中语文试卷。数十篇小文编入有关杂志书籍。座右铭:为梦而活,活在梦中。不图名利,享受过程。

壹点号 书卷文苑

感谢母亲的诗句散文诗2


俺妈今年72岁,绰号“不识数”已经伴随她50年了。


俺妈22岁结婚,婚后三天爷爷就跟她分了家。


爷爷说:“老三家的,就这三缸粮食,你先挑吧。”看着眼前两大一小缸的麦子,俺妈不假思索地说:“俺要小缸。”


事后,爷爷逢人就说:“俺老三家的,分不清大小多少,就不识数。”就这样,俺妈“不识数”的绰号便在村里传开啦。


三年后,爷爷因病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弟兄三个开始每月轮流照顾他。每次轮到俺家时,俺妈提前三天就去接他。



二伯说:“还有三天才够一个月呢,你后天再来吧。”俺妈羞怯地说:“俺也不识数。今儿既然来了,就让俺把咱爹接走吧。”


一个月后,等到大伯家要接走爷爷时,俺妈往往要多留爷爷一两天,每次的借口总是那句,“俺也不识数,好像还不到一个月哩”。


久而久之,俺妈“不识数”的绰号在村里就叫得更响了。


1992年我上高中,需要用粮食换粮票,俺妈让邻居大哥拉了满满一“奔马”三轮车麦子到学校。


负责换粮票的老师打趣地说:“这总共是1200斤麦子,你给恁闺女一个人换这么多?”



“俺也心里没数,管他多少斤类,吃饱好学习。”


俺妈乐呵地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嘛。”我当时作怪地想:不是人家说你,这“不识数”的名声都传到学校啦!


疫情肆虐无常,俺妈居住的小区也屡次被封。


人心焦灼,物资难购,俺妈用心经营的小菜园立即成了大家眼羡的对象:那笔直挺立的小葱、娇嫩欲滴的青菜、红肥绿瘦的辣椒、硕大健壮的白菜、风姿绰约的芫荽、潇洒傲娇的豆角都惹得大家垂涎欲滴、跃跃欲“摘”……


终于,有一青年手提一兜水果,讪讪地来到俺妈跟前,诺诺地说:“婶儿,用俺类水果,换点恁类青菜吧……”


俺妈当时正埋头逮菜青虫,听到说话声一时间没明白他的意思,便怔怔地望着他,没说话。


这人一看俺妈的表情,误会了她的意思,便着急地说:“俺还给钱类——只要恁给俺点青菜,俺还给钱类——恁这菜太喜欢人啦……”


俺妈一看他急迫尴尬的样子,哈哈笑了起来:“嗨,自己种的菜,随便吃。”



当俺妈将满满一大兜各色蔬菜递到那人手里时,小青年慷慨地将一卷钱塞过来,俺妈半嗔半怒地说:


“你是不知道我的外号吧?——给咱小区的人都说说,谁家缺青菜了,不用打招呼,免费随便吃!——就说是那个‘不识数’老婆儿说嘞!”


嘿,这次“不识数”三个字倒是说对啦!


小侄十二,喜欢Rap。只要有人提到俺妈“不识数”,他都要说唱两句:


“一二三四五,俺奶不识数。做人有讲究,不是大老粗。咱都学习她,干事不糊涂。像她不识数,大家才幸福!嘿~哈~,才幸福~,才~幸~福~”


得,老妈这“不识数”的大名要辈辈儿传啦!


作者简介:


赵俊芳,教师,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长葛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曾在省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曾荣获许昌市、长葛市特等奖、一等奖。


执文之手,与子偕老。笔尖拙劣,但书美好。

感谢母亲的诗句散文诗3

贾平凹,作为陕西文学的“三驾马车”之一,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而散文也同样带给他广泛的赞誉。透过《写给母亲》铿锵有力的文字,我感受到作者那无尽的亲情回忆、艰难成长、也领略到作者自我创作历程中的无限风采和对其他作家的独到点评。而置身书中身临其境之下,方才知《朗读者》中斯琴高娃泪如雨下是那么朴实通达。

不同的时代或许我们对母爱有着不同的思考和表达,但内心与母亲之间的那份回应或许变化并不大,书信也好,电话也罢,问候也好,哭笑也罢……

读一段文,亦是念一个人

该书既重情重趣、又重文重实,具备良好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值得细品细读!

仅以该段点墨推荐,致敬“母亲节”[玫瑰][撒花]!

#母亲节 感恩母爱##朗读者##读书##头条记录生活##今日荐书#


本图片来自京东商城


本图片来自京东商城


本图片来自京东商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