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形容家乡的现代散文名篇

2023-03-29 09:33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故乡山川|散文《滨城花开步步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形容家乡的现代散文名篇1

文/张实国(山东滨州)

昨夜一场细雨,把这个世界淋湿了。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嫩绿的小草,青青的树叶向晨练的人们问好,一轮旭日在东方吐露金光。

霞光万丈,照耀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片土地。在黄河北部,有一座城市名叫滨城。滨城,城市不大,宜商宜居,街道宽敞,环境优美,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小城。不知您到没到过或有没有听没听说过这座小城。这座城有特点,就拿道路为例,南起东西方向的为黄河路,东起南北向的为渤海路。由一路、二路、三路依次排开,第一次来到这里就一目了然,想到什么地方不用问路,顺着地名标志就很快到达。黄河一路往南是长江路,渤海一路往东是东海路,环城路的名字也气派,东环路西环路南面为黄河大道北面是北海大道,地名街道简单明了。从整个街道路况来说,可能出乎您的意料,黄河五路、黄河八路、黄河十二路双向八车道,行驶在路上真正体验其他城市未有的开车驾驶的感觉。

黄河从滨州穿境而过,滨城在黄河以北,沿黄几个乡镇街道,群众的庄稼就生长在黄河岸边上。黄河滩区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近几年,滨城围绕黄河做文章,滩区建设日新月异。美丽的张王庄、小街黄河湾、西纸坊、十里荷塘、黄河楼,把沿黄的风情连起来,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黄河是母亲河。给滨城带来的不仅是喜悦也有忧愁。喜的是这么多年风平浪静,庄稼颗粒归仓,喜获丰收。沿黄逐渐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美景。忧的是黄河曾给上了年纪的长辈刻在脑海黄河泛滥的印记挥之不去。黄河为患在滨城历史上也出现过几次,令人记忆犹新的是1976年、1996年的几次大水,黄河大坝以南成为一片汪洋。南北两个大坝用肉眼就能看的清清楚楚,对岸的险情令对方胆战心惊,生怕出现一点点闪失。

滨城四季分明。春天,冰雪融化,小草发芽,路旁的迎春花、连翘争先报春。春天一到,滨城,杨柳吐绿,万物惊春。夏天,麦草青青,河水依依,穿着五颜六色的女子街头争艳,麦浪翻滚,黄河滩区大面积的麦田满目惊艳,热浪滚滚。秋天,瓜果飘香,景色宜人,苹果、石榴、大枣上市,冬枣将成市场上的主打品。冬天,雪花飘飘,覆盖大地,一代帝师杜受田故居,足以让你惊叹滨城文化、清廉家风的魅力。南有黄河楼、蒲湖,北有秦皇台、杜受田故居,四环五海七十二湖三十六名桥,水活滨州滨城的水韵定令你流连忘返。走不了多远,就有一个湖一处景点,每一个每一处都是经典。就连每条街道的转角街头公园,也许会惊奇到你。在滨城,遇见美,不用惊奇,只要稍微留意,美就在身边。

去年,我工作多年的单位旁边建成了秦台河休闲公园。下班在慢下来的气氛中,我到公园走一走,看一看。没想到的是公园两边步行小道的步步高花开了,惊艳的我半天没愣过神来,美景在身边。我没有摄影家手中的“长枪短炮”,随身携带的手机,是陪伴我摄影定格美好的忠实伙伴。我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慢慢欣赏花开,寻找每一个美的瞬间。并精选出几十张图片在全景滨州微信公众号刊发。今年我又去公园赏花,以题为《今年花又至 年年花不同》图文的形式展现位于渤海二路北环路以南的秦台河运动休闲公园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朋友们分享今年鲜花盛开,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大家知道,百日菊原产自墨西哥,是著名的观赏植物,有单瓣的有重瓣的,有卷叶的有皱叶的和各种不同颜色的园艺品种。百日菊也称之为百日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宽卵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期较长,大约每年六月到九月是盛花期,朵朵花朵陆续开放,长期保持鲜艳的色彩,象征着友谊天长地久。清晨或上午下午赏花感觉会各有不同。细心的市民发现,百日草第一朵花开在顶端,然后侧枝顶端开花比第一朵开的更高。非常有趣,所以人们又喜欢叫它“步步高”。百日草花朵盛开时,花朵的颜色相当丰富,五颜六色,也可以作盆栽欣赏。喜欢看花的人们观其花朵,一朵更比一朵高,就像我们日常的工作芝麻开花节节高,充满正能量,激发人们的上进心。

滨城花的品种很多,市花是月季,市树是白蜡。在滨城,月季之美,人人皆知。月季花姿秀美,花色绮丽、花朵大色泽美,按月开放,一年四季不断,花期长,观赏性高,深受市民的喜爱,素有“花中皇后”的美称。春天牡丹的雍容华贵、夏日荷花的清淡高雅、深秋菊花的色彩斑斓、冬季梅花的傲立冰雪都为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美好印象。

近年来,园林科研部门开展了月季品种的引种驯化研究,尤其注重对“现代月季”品种的推广种植。自2015年以来,引进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月季品种,丰富了城区月季品种,提升了城区景观品味和档次。

当你驾车或骑行漫步,特别是雨后初晴在黄河五路见到增植的月季树时,你会发现滨州的月季如此之美,甚至会感到惊讶,什么时间长出了这么多的月季树,笔直的树干,大朵大朵的月季花,红的、黄的、白的,争奇斗艳,煞是好看。开车在路上,一路繁花相伴,轻轻摇下车窗,一股股淡淡的、甜甜的花香扑鼻而来,让人心醉……,高高的树干,像帅帅的滨州小伙,花色各异的月季花,像漂亮的滨州姑娘,大方俊俏。当路过了还想调头再走一圈,我想,那定是滨城的月季景观效果迷住了你。

滨城的月季花花期较长,是滨州开花植物中花期最长的花卉品种。从每年4月下旬到11月中旬,城区街道两旁、公园广场的月季花竞相绽放,姹紫嫣红,分外好看。红色、黄色、白色、紫色、橙色等不同花色绚烂多姿,芳香袭人。月季花种植范围广,居民的阳台、院落、居住小区、公园绿地随处可见。

滨城多数乡村家庭的小院中,大都有种植月季的习惯。我喜欢种植月季,每到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就是一片火的海洋。杨万里有诗云“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月季的花语也有很多,寓意非常美好,其中比较常用的有“幸福”、“光荣”以及“等待有希望的希望”。月季有很多的品种,不同品种的它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花语。比如,白色的月季花语为“纯洁”、“崇高”;橙黄色的月季花语为“青春”;黄色的月季花语为“道歉”;红色的月季花语为“火热”。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寄情于繁花之间,有关树花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滨城一年四季,各种花儿华丽绽放,万紫千红、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走累了赏一朵花养眼,心累了赏一朵花养心。

滨城作为市辖区,文化底蕴深厚。有滨城八景、有兰家遗址、卧佛台、秦皇台遗址,历史人物杜受田、唐赛儿、游百川。在滨城,可以深入了解滨州文化、老渤海精神、孙子文化、杜氏文化等等。2000年撤地设市后,县级滨州市改称为滨城区。如今的滨城,犹如盛开的鲜花。抓创新,促转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抓统筹,促融合,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今天的滨城,推进动能转换,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推进扩大内需,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推进城市更新,焕发魅力城区新颜值。

滨城,不断深化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内涵韵味,让高品质生活成为滨城最靓丽的城市底色。滨城,准确把握滨城发展的新方位、新使命、新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在新起点上描绘好滨城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百年征程风正劲,奋楫扬帆再起航。滨城,幸福之城,滨城市民幸福指数逐日递增。

滨城借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打造了全区重点旅游“沿黄生态景观带”——十里荷塘景区,景区内荷塘面积达到了500多亩,种植了波中月影、白洋淀红莲、晓月凉风等26多个品种。每到荷花开,观赏荷花的季节,7万多株荷花竞相争艳,徜徉美景之中的旗袍走秀与荷花相辉映,那才是天上人间难得一见的美景。景区内有荷花仙子雕塑,有观景栈道、黄河水车、休闲凉亭,花海堤岸,为市民提供室外婚礼场地,营造了浪漫的现代婚礼环境。贴心细致的服务,方便市民游览,观光小火车、荷塘画舫、游览车、多人观光自行车的使用,让广大游客尽享荷塘风情。景区以“四季荷花”,为主题,春天种荷花(品种),进行种植,引进荷花新品种试种;在各个池塘之中种植不同品种的荷花和莲花,使品种多元化。夏天赏荷花,架设起木栈道、浮桥作为观荷长廊,方便游客摄影、观赏荷花。秋天采荷花,泛舟采荷、藕池挖藕,游客可亲身体会农事丰收的喜悦。冬天养荷花,推动荷花的养生主题,大力发展荷花养生膳食,突出十里荷塘的特色养生饮食。十里荷塘景色美不胜收,美的身边的黄河把滨城的故事带入大海,讲给海姑娘去听。到了滨城,你会发现,诗不必在远方,滨城就非常神奇。

亲爱的朋友,可爱的战友,假如您有机会有时间来滨州滨城,好客滨城欢迎您!用黄河水沏杯热茶,端上热气腾腾的锅子饼,几个菜肴,一杯美酒,我将黄河故事、滨城风土人情慢慢讲给您听……

(本文图片摄影:牛晋欣)

作家简介

张实国,笔名师谷、张士国。主任编辑,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喜欢诗歌、散文、歌词、童谣创作,部分作品散见国家、省市报刊。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著有诗集《感受四季》,新闻作品集《与新闻结缘》,诗歌合集《十诗人诗选》(2019年卷)。

壹点号一点写作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形容家乡的现代散文名篇2

作者:王安之

山,就该有山的样子,雄浑伟岸,独立于天地之间,看风雨无常,看日月交替,看四季轮回,看人来人往,不悲不喜,无忧无惧。

1979年的3月6日,节气惊蛰,虽是春雷惊动,万物复苏的春天,但北方的风还是很硬很冷,像滑滴溜的泥鳅,从打着补丁的领口和袖口往身上钻,不管是行走在路上还是蹲坐在屋里的人都蜷缩着,春雷也无法驱散浓稠的倒春寒,也无法唤醒僵硬的身体。

天黑的也快,南岭上的三分薄地,刨了还不到一半,天就黑了。

俺爹扛着镢头回到家,看见挺着大肚子,预产期就在这几天的俺娘正在棚子里烧火做饭,柴火灶吞吐着绛红色的火苗,锅里熬着花生面菜豆腐,锅壁上贴着玉米面的饼子,在翻滚的菜豆腐里竟然有两颗滚动的红皮鸡蛋,这是爸妈为了肚子里的我而特意的加菜。这温暖的火苗和翻滚的鸡蛋,就像惊蛰的春雷,惊醒了肚中酣睡的我,抻抻胳膊伸伸腿,这却让娘的额头掉落豆大的汗水。

吃饭的时候,墙上的广播匣子里传来播音员字正腔圆又兴奋激动的声音,解放军攻占谅山,取得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伟大胜利……爹和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眼放着光,这高兴的光似乎能够把黑漆漆的房间照亮。“谅山,远在越南的谅山,这名字没有你的名字好听”,爹看着屋后面矗立在夜色中的望夫山说。娘咽下嘴里的半颗鸡蛋,也开心的说:“也该给孩子提前起个名字了,我觉得就是这几天的事。”爹收回目光,盯着娘的大肚子,念叨着:“谅山,望夫山,对越自卫反击战,伟大胜利,只有国泰才能民安,叫新靖吧,就像望夫山上那块望夫石,无惧风雨,保佑咱们的孩子健康平安,也保佑咱们这一方水土世代平安!”于是,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与望夫山的缘分。

望夫山,在俺老家有很多传说,也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比如旺夫山、万夫山、万福山等……这些都是在我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听别人说的,或者是在崖壁上的石刻和荆棘丛中的断碑上看到的。其中,最喜欢的还是俺爹给我讲的一段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齐国有一对恩爱夫妻,刚结婚不久,丈夫就被抓去修长城,转眼几年过去了,丈夫杳无音信。在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夜晚,妻子梦见丈夫和一群苦役,在怪石嶙峋的群山之中,衣衫褴褛,冒着严寒搬运石料。妻子被这骨瘦如柴的凄惨景象吓醒了,连夜熬了一锅面疙瘩汤,借着星光上路,怎奈山水相隔,路途遥远,夜以继日,疲惫不堪,当登上一座高山时,犹见前路茫茫,盼夫心切,急火攻心,溘然而逝,上天垂怜,化为巨石,至今屹立在山顶,感召后人。”

听了这个故事,从小就特别喜欢喝面疙瘩汤,不管面对什么困境和忧伤,一碗下肚,浑身充满温暖和力量。这面疙瘩汤也让我越长越高,越长越壮,一路从摇篮走进幼儿园,然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越走越远。

1997年,对于香港和我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年,香港终于回归,而我,则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家乡,西进长安求学。

18岁的我,从小学到高中,从来都没有离开望夫山的视野范围。这么多年以来,犹如一只鸟,虽然扑扑楞楞的闹的挺欢,但始终没有飞离鸟笼的围栏。于是,在书本中了解的祖国大好河山,就像一颗沉寂多年的种子,在心底慢慢萌芽成流浪远方的渴望。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收拾行李,规划交通,到火车站与父母的分别,心情很是复杂,既有对父母的依依不舍也,有对远方的渴望,还有对未知的一丝恐惧。但这一切,都在火车驶离站台,明媚的阳光照进车窗,蓝天上的白云映进眼帘的那一刻开始,都化为了兴奋,如高考完成后离开考场的那一刻一样。

毕业后,又从老家莱芜到了济南,工作,买房,定居。夜深人静时,回望这一路,我就像化为望夫石的妻子一样,脚步不停,勇往直前!有时候,又会在梦中,梦见妈妈提着一罐面疙瘩汤,站在山顶遥望着儿子远行的方向。

直到有一年,在中山公园的旧书摊上看到一本清宣统年间,由张梅亭和王希曾编纂的《莱芜县志》,中有记载,“冠山,即万福山,俗讹为望夫,在县治东三十里,洞壑玲珑。汉昭帝元凤三年正月,山忽洶洶如千人声,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四十八围,三石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冠盖,宣帝起于民间之象,山阴有鹰窝崖,层崖削壁,幽险欲绝。”在我心中相伴了四十多年的望夫山竟然成了讹传。虽然冠山、万福山,也都有很好的寓意,但我宁愿相信,心中的这座山就是望夫山,永恒不变。

望夫山坐落在济南莱芜区东北,多山多岭少地,都说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我们这里,想见到黄土也难,更多的是在石头缝里刨食。但那都是大人的事,对儿时的我来说,那山就如同宝藏,藏着喜欢的一切,藏着总能带来秘密的惊喜。童年,就是在望夫山的石梁沟壑中玩耍着,发现着,惊喜着。

春天里,枯草新绿,树萌新芽,山花烂漫,走在山石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嫩绿的新叶不惹一点尘埃,摘一片在嘴里吹出嘹亮的声音,藏在树冠里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应和着,合奏出春天最美丽的交响曲。

夏天里,满山的槐花开出小灯笼一样的白花,给温突突的夏日清晨带来一丝清甜,爬上树,捋一把还带着朝露的槐花,旋即送去口中,丝丝清凉,唇齿留香,内心的愉悦化作最灿烂的笑容。

秋天来了,激情一夏的绿叶慢慢耗尽了活力,开始泛黄,在秋风秋雨里零落满地,起一阵旋风,落叶在空中翻舞着归集到树根旁。玩累了,随手摘点野果就能填饱肚子。磨山核桃皮,把手染成铁黑色,别说肥皂,就是用沙子搓都洗不掉。剥栗子皮,总是被刺猬一样的刺扎的噢噢叫,但这怎能阻挡烤栗子的香甜诱惑。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枝头,吃了没熟透的柿子,就像打了麻药,涩涩的拉不动舌头。

冬天,对儿时的我是既不喜欢又充满期待。不喜欢的是他的冷,这冷像把整座山都放进冷冰箱,穿着棉鞋都不敢站在石头上,那冷像刀子能扎透骨头。期待的是冬天的雪,从入冬开始,就仰望着寒气逼人的天空,在期盼着,期盼着那场该来的大雪,等到雪来,孩子们堆起一个个雪人,枯败的树枝被做成雪人的鼻子。在雪地里还能轻松发现野兔、野鸡的脚印,放上套子,第二天就能收获一锅美味。守在热腾腾的锅灶变,在寒冷的雪天里,似乎能够嗅到春天的味道,这或许是寒冬最美好的归宿吧。

山上的花草树木枯荣变换,但山顶的望夫石依然故我。我的童年,在望夫石的注视下,随着四季轮转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和快乐。成长的记忆中有了变和不变,就像今天的我,不管走到哪里,那不变的望夫山都深深的留在心中。

(本文摄影,图一:Magic K;图二:Kunal Kalra;图三:zhang kaiyv;图四:Mohan Nannapaneni。)

作者简介

王新靖,字安之,籍贯莱芜,现居济南。山东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齐鲁金穗文学社副主编。齐鲁晚报首届“青未了散文奖”获得者,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散文、诗歌等散见于《金融文坛》、中国诗歌网等文学期刊和网媒。

壹点号一点写作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形容家乡的现代散文名篇3

文/冯帆

世界上自从有了人,也便有了路。

自从有了村庄,也便有了通村的路。也许是先有了路,因路而安了村;也许本来没有路,先有了村,慢慢地一步步一天天一年年用脚就这样踩出了路。

每一条通村的路,或宽或窄,或曲或直,或坎坷或平坦,都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心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留在我脑海里的那条通村的土路,一定是我的先人们用脚一步步地走出来的。

我的老祖冯鹤峻来此安家落户于元末明初,历经六百多年的时间,到2004年走在这条通村的土路上,依然是一条窄窄的、晴天尘土飞扬、雨后泥泞不堪、两侧与农田紧紧相连的地地道道的田间小道。

沿着这条通村的土路向北行不过千米,与之相连的却是一条交通要道。这条道古为官道驿道,东起滨海(日照的岚山头),西连兖泗,历代帝王去曲阜祭孔均经此道,解放后多次翻修,现在是宽广的岚兖公路。

几百年的时间吆,我的先人们走出这条土路走到村外的世界,为家中的儿女们寻找一条条生存之路。

一百多年前,我的老奶奶就是带着她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媳妇踏着这条土路开启了她们一家五口的闯关东之程。通村的土路是窄的是不平的,但闯关东的路却更为艰难,当他们最终在大连的普兰店落户时,已经有一个儿子的命扔在了闯关东的路上。当我的老奶奶年过百岁将要咽气的时候,还对她的儿孙一遍遍地念叨:“我们老家有三间草屋,院子里有一棵一人搂不过来的大槐树,出村的那条小路通着一条大路……。”

七十多年前,1946年的腊月二十七的早上,我奶奶没有坐轿,而是被一辆独轮车从这条土路上推到了爷爷的一间半草屋里,从那一天起,我的奶奶在这条土路上走了数不清的来回。我记事的时候,经常听奶奶给我们说,她嫁给我爷爷成了冯家的媳妇,是如何养育这一大家子人的:“我16岁来到这门里,拉扯了这一大家子,受尽了人间的苦和累,吃尽了世间的眼量(凉)流干了泪。”奶奶说这话是发自肺腑的。我听父亲说过,父亲和我的大姑大伯他们小的时候,赶集上店操持一家人吃穿的都是奶奶。通村的小土路上,春天家里连地瓜干煎饼都吃不上的时候,夏天烈日当头的时候,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都有奶奶走在这条土路上的身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曾在生产队里干“牛倌”的爷爷又推起了小推车,到通村的路与岚兖公路相连的洪瑞车站摆起了水果摊。从此,这条通村的土路上每天的清晨和每天的傍晚,无论是天干地晴的日子还是狂风大作的时光,无论是阳光和煦的春天还是北风劲吹的寒冬,都有一个老人行走在这条土路上,他的小推车上的4到6个果筐里早上是满满的晚上是空空的,早上是带着满心的希望推着沉重的独轮车一步步前行,晚上往回返的时候是带着收获满满的喜悦轻快地归程。从爷爷开始摆水果摊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世,十多年的时间三千多个日子,每天风雨无阻地一来一回走在这条土路上,走过了艰难的岁月,走出了儿女的兴旺,走出了一条心中的幸福之路。

我听父亲讲过,他与这条通村的路更是有着割不断的情怀。小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差,一年连吃顿肉馅水饺的机会也只能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最有可能改善生活解解馋的就是到集市上。通村的路走出去二里路,就是后洪瑞村,这个村当时是洪瑞公社所在地,逢三八为集市,有供销社,有饭店。平时如果逢集的日子,奶奶能够牵着我的父亲的手一起去赶洪瑞集,父亲就有希望到洪瑞饭店吃一碗带着五花肉的粉条熬的菜,吃一块热锅饼,那一天走在土路上脚上特别轻快,心里特别开心。即使不是洪瑞逢集,只要奶奶去赶集了,回来的时候总要给我的父亲带点平时吃不到的水果熟猪蹄兔子肉之类的好东西,父亲总是在通村的路上翘首以待,有时还要在这条土路上往前走上几百米,以迎我奶奶的姿态展示对奶奶归来的渴望。

当年我父亲13岁进城赶考(考城里的重点高中)的那天早晨,奶奶给他煮了10个鸡蛋放在布包里,临出门的时候,奶奶又给了他5元钱作为3天的生活费。那是我的父亲第一次进城。

进城的路是从通村的路开始的:人生路漫漫,踏着通村的土路,父亲跨过坎坷冒着酷暑来到了城市,走在宽阔的大街上,没有了狂风后的尘土飞扬和暴雨后的泥水飞溅,但也丢失了田间的风景和泥土的芬芳。

穿越百年时光,当年闯关东的老奶奶终老在了东北大地上,她只能临终前嘱托她的孙子圆了她的愿望,再踏着她当年出村的路回到故乡,寻找她当年三间草屋和那棵大槐树的踪迹。

我的父亲是幸运的。大学毕业以后回到了家乡的县城工作,在城里结婚成家了,陪我父亲走在身边的多了一个漂亮的女人,那是我的妈妈;再往后我降生了,父亲和妈妈的手里又牵了一个男童。如今爷爷和奶奶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家里的老宅还在,我的父母每到周末还要踏着通村的路回到老宅,变化了的是当年的土路变成了水泥新路,是当年光着脚丫行走在土路上的男孩如今亦是年过半百的老人,那是我的父亲。

故乡的路无论是怎样的变宽变直变平,由土路变成砂石路变成柏油路水泥路,不变的是载着游子的家乡情怀和时时在眼前浮现的乡间小路。

【作者简介】冯帆,山东临沂人,机关工作,业余时间撰写亲情乡情散文,梳理对生活对人生的自我感悟,点亮生命之灯,走好人生之路。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齐鲁晚报》《当代散文》等。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