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史记是秦汉文学的散文

2023-03-29 08:27 作者:诗意可乐PL 围观:

《史记简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诗意可乐PL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史记是秦汉文学的散文1

一、《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的。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 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三、结构体例: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 是 五帝,夏,殷,周 ,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 ,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四、内容特点:

精妙的叙事艺术

1、五体会通。2、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3、追根求源,详因略果。4、条理清晰。

精彩的人物刻画

1、平民入传。2、个性鲜明。3、多维透视。4、旁见侧出。

悲壮的风格特征

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2、浓郁的悲剧气氛。3、强烈的传奇色彩。

五、史学影响: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六、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七、经典语句: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报任安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留侯世家》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记是秦汉文学的散文2

有的人,一出现就光芒四射;有的书,一问世就高开高走。《史记》就是这样的书。

《史记》一开始不叫《史记》,司马迁名之曰《太史公书》,因为他曾经的官职是太史令,负责国家历史的写作。而太史令又叫太史公,所以司马迁自称太史公。《汉书·艺文志》在春秋类下著录的书名就是《太史公》,改称《史记》是东汉之后的事情。

司马迁写《史记》是个人修史,工作量浩繁。十二本纪说帝王,三十世家述诸侯,七十二列传写百家人物,还有十表八书概述典章制度大事记,52万字,包罗3000年历史。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这书是“圆而神”,感叹司马迁竟然能把那么多五花八门来源的材料,圆融地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太神了。

那么,司马迁写史的材料来自哪里呢?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我读,我听,我看,我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就当过太史公,家里的古书多,从小就无所不读;还能借职务之便,阅览国家藏书、朝廷文书等。“余读”“吾读”这样的痕迹在《史记》中比比皆是。

《三代世表》:“我读《谍记》发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因此做了世表。”

《六国年表》:“我读《秦记》,读到犬戎打败了周幽王。”

《管晏列传》:“我读过管仲写的《牧民》《山高》《乘马》等文章,还读过《晏子春秋》。”

《司马穰苴列传》:“我读《司马兵法》,这本书博大精深,夏商周三代圣贤的用兵,也没能完全发挥尽它的奥妙。”

《五帝本纪》:“我阅读了《春秋》《国语》。”

《屈原贾生列传》:“我读过屈原写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文章。”

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司马迁是真正的读书种子,“世界读书日”应该找他当代言人。

《史记》里很多篇章写得栩栩如生,尤其是秦汉之际的史事,好像作者就在现场。有人说,这显示了司马迁的文学才能。文学才能也得有事实根据才能施展得合情合理。司马迁写细节入木三分,皆因他善于从当事人那里挖掘故事,这一点与记者的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荆轲刺秦王是《史记》名场面。在秦王大殿之上,荆轲是怎么图穷匕见的,嬴政是怎么躲闪规避的,医生夏无且是怎么帮忙的,嬴政是怎么杀掉荆轲的,荆轲说了些什么话……读《史记》时,如在眼前。这并非文学想象,而是如司马迁所言:“从前公孙季功、董仲舒都曾经和夏无且有过交往,清楚地知道当时的事,我是听他们这么讲的。”

其他的还有——

《赵世家》:“我听冯王孙说:‘赵王迁的妈妈是个歌女。’”

《卫将军骠骑列传》:“苏建跟我说,他们就是这样做将军的。”

这些都是司马迁听来的,还有他亲眼目睹的。《游侠列传》:“我见过郭解,他的体貌比不上一个中等人,说话也不引人注意。”

徐霞客之前最能走的写作者,应该就是司马迁了。为了写好《史记》,司马迁的足迹遍布名山大川,上下访求历史遗迹。

《五帝本纪》:“我曾经向西到过空桐山,向北到过涿鹿,向东到过大海边,向南曾渡过淮河长江。”

《河渠书》:“我登上了庐山。”

《魏公子列传》:“我去过大梁的废墟。”

《蒙恬列传》:“我到北方看了蒙恬为秦朝筑的长城。”

这样的“我去了”“我到了”还有很多,真可谓“不到现场不写稿”,这种现代记者的作风,对写作《史记》大有助力。

因此,《史记》的最大价值,就是司马迁通过上面几种途径占有的丰富史料。这还不算,司马迁的观点进步、见识卓越,具有超越时代的穿透力。

比如经济学,今天是显学,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就已经通晓了若干现代经济原则。

古代长期重农抑商,古人心目中的社会阶层排序是士、农、工、商,工商业视同末枝。而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说:“脱贫致富,当农民不如当工人,当工人不如当商人,在作坊里绣花远不如去市场上卖货。”

此外,司马迁对人物的点评,不以成败论英雄,不求全责备,而是实事求是,让人物是非彰显无疑。

至于《史记》的文学价值,自不必多说,鲁迅一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尽了。(熊建)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史记是秦汉文学的散文3

#历史开讲#

从鲁迅名言解读,《史记》的创举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文学和历史研究领域都享有极高的名誉,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当中,更是盛赞其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用骈文批评形式,点明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私家修史著述历程中的绝响。

《史记》成书撰写人物,从不以成败论英雄,他为江东霸王项羽立传,称《项羽本纪》,肯定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和悲剧英雄壮烈事迹。他贯穿现象直查历史事实本质,他为汉初把持朝政、权倾一时的女性政治家吕雉立传,放在《本纪》之列,肯定吕雉虽为女性不具备皇帝名号,但实质把握了皇帝之权,向天下实施号令,天下翁然河清海晏的政治成就;不将历史视角仅拘束于皇宫宫墙之内,他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调查、继承整理史家家传资料和宫廷内藏文献,广泛了解社会各类人物的生平经历,进而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秦汉人物。在布局上,他首创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位一体的体例,成为中国纪传体正史体例的开创者。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到《明史》的撰写,都依从了从《史记》以来开创的传记形式。

同时,鲁迅不仅充分肯定了《史记》作为纪传体史传的历史价值。他以“无韵”之“《离骚》”,来借代和比喻《史记》的文学价值,可以简单概括为人物传记的叙事价值和作者以古喻今借写人来抒发个人喷薄赤忠的情感价值。

司马迁视先秦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为偶像,屈原是楚怀王时期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楚辞体长诗《离骚》、《九章》、《天问》、《哀郢》等。屈原一腔爱国热情,却遇到国君昏庸听信谗言,因而被疏远。最后楚国被秦兵踏破,国君被掳,屈原看到残破的家园,愤而投向汨罗江。相传,人们为了屈原,而在端午节那天投粽子纪念他。

司马迁对屈原不屈的人格相当赞赏,他曾说:“余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他自己学习和概括了屈原的创作风格,也就是他自己提出的理论:“发愤著书”说:

即使写过程中,司马迁遭遇极刑,但他依然以圣贤发愤著书来自我激励,最终完成了这部传世史书。在《报任少卿书》:“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文学价值上,《史记》比起后世多个朝代史书的雍冗乏味,显得灵动而文采,其文学传记内容,也就是本纪、世家和列传的内容。

在叙事上,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既是表达清晰的史料具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也通过文本的撰写表现出作者司马迁驾驭和整合材料,能有血有肉撰写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以来缤纷复杂的人物群像。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游侠、刺客、儒生、道士纷纷进入他的笔下,绘制了斑斓的秦汉人物图谱。

他通过“以类相从”原则排列人物,同一类人物也通过其个性来独特刻画,如谋士类,张良、陈平就各不相同。如将领类,樊哙、韩信,各有优缺点。接着,司马迁也通过重要人物形象的经历的展开,勾勒了诸多众多的历史重要瞬间。例如,项羽和刘邦等人的传记中,就旁见侧出地写道楚汉争霸的重要历史事件,如火烧阿房宫、破釜沉舟、韩信叛变、夺取关中王、鸿门宴等情节。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的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历史作品,其影响力在东亚也是巨大的。日本作家斋藤敬谦曾言:

“子长同叙智者,子房有子房风姿,陈平有陈平风姿。同叙勇者,廉颇有廉颇面目,樊哙有樊哙面目。同叙刺客,豫让之与专诸,聂政之与荆轲,才出一语,乃觉口气各不同。《高祖本纪》,见宽仁之气于纸上;《项羽本纪》,觉喑呜叱咤来薄人。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人,亲闻其事,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

阅读中国历史,离不开传世史传文献,而其中最基础也最精彩的,当然是不能错过的《史记》了。

历史开讲第一期,分享《史记》特色,邀您共读《史记》,煮酒论史,以史为鉴,感悟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