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德宏的说说

2022-10-18 00:13 作者:此时德宏 围观:

德宏人文|满地芬芳,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此时德宏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德宏的说说1

我的“勐戛印象”始于1994年秋天。只身来芒市求学的我跟着班主任去三仙洞游玩,我满心期待,这可是芒市的“著名景点”呀!


三仙洞属于勐戛镇,翻译成傣语就是金贵的坝子。当时条件很差,我们只能站在东风大货车的拖斗里。路越来越狭窄,越来越颠簸,我们紧张地扶着铁栏,扶到手疼,最后索性全部坐下来,拥挤在一起,任由车子上下左右地甩,颠簸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三仙洞。从此,颠簸且尘土飞扬的坑洼路这样令人大失所望的“勐戛印象”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时隔20多年,因脱贫攻坚入户走访,我再次踏上前往勐戛的路。刚坐上车的我,那段记忆隐约浮现在眼前。路途一路顺畅,路边的茶地犹如绿地毯,一直延伸到天边,让我浮想联翩。“到勐戛了!”司机的一句吆喝,看着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奇万分,坑洼早已不复存在,顺畅的道路及街道两边耀眼的党旗,让我看到了美好的勐戛。

勐戛镇的李镇长介绍,2016年以来,国家围绕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所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以来,勐戛镇在短短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政府大院宣传栏上醒目地写着,勐戛镇的总目标:强基、富民、和谐、文明。思路:生态环保立镇、科技教育兴镇、产业发展强镇、文化旅游活镇、综合治理稳镇。产业发展思路:稳粮、强畜、扩桑、优烟、改茶、导菜、抓果、推渔。再看看勐戛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表,都以亩、吨、万元为单位,农户的增收也是以万元为单位,这些数据,展现出勐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向脱贫致富路上的美好图景,也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掉队,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我们迫不及待走进这片金贵坝子的腹地,直奔农户家里。带我们去村子的是大新寨村委会的范主任,他黝黑泛红的脸上布满皱纹,嗓音洪亮。半坡村以位置而得名,光照充足,适合发展蚕桑。我们走进建档立卡户杨乔宝的家,这是一户特殊的贫困户,杨乔宝和妻子以及他的弟弟都是残疾人,只有女儿身体正常,女婿是缅甸人,家里的房子是通过国家帮扶资金及自筹资金盖的新房。缅甸女婿是杨家脱贫路上的顶梁柱,杨乔宝家养了3头牛、十几头猪,还养了蚕、盖了蚕房。我问他,现在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他告诉我,生活上倒是没什么,考个驾驶证是他最大的心愿。走进杨乔宝家堂屋,墙的正中间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画,沙发上睡着两个多月大的孩子,这一幅画面,令人动容。

从杨乔宝家走出来时,突然下起雨来,难得一场夏雨送来一丝丝凉爽。大雨落在水泥地板上,雨水溅到鞋子上,但鞋子湿而不脏,村里的水泥路真干净。

范主任说,村民们的梦想,就是有新房住,有好路走。村委会干部和扶贫干部把每户贫困户情况吃透,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只要有共同的目标,大家的心就会热起来,做事就有激情。

一路上,我们先后走进了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蚕桑产业户家。看到每家每户通过产业扶持,生活越来越好,群众言行举止越来越文明,我不由得想起李镇长说的话:现在的村民不只在人居环境及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改变,更可喜的是村民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提升,幸福指数有了很大提高。

这次入户走访,我认识了桑蚕产业带头人余林才,他是勐戛镇杨家场村蚂蟥沟村民小组的傈僳族。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政府动员村民发展桑蚕产业,只有余林才和另一个农户报名。第一年技术不成熟,收入只有8000多元。余林才没有放弃,不断改进技术,第二年就有了好收成,收入达到10000多元。在余林才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发展桑蚕产业,村里的养蚕户越来越多,收入也逐渐增加,余林才也有了成就感。

正值夏收时节,走进勐戛,看到村民们从崭新的房子里走出,走进田间地头耕耘忙碌,或在山间的茶地里劳作。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此起彼伏,各家各户涌向成熟的麦田,收割运送。傍晚,农户骑着摩托车,迎着微风,有说有笑地回家,这画面如此幸福温馨。想起见李镇长的那天,我问他,能不能说说在脱贫攻坚路上遇到过哪些困难而心酸的事。这话似乎触及了他内心深处,他低下头沉默了许久。他的艰辛和心酸,还有那些让他欣慰的点滴成就,瞬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忠于使命,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什么又是责任与担当”这简单而质朴的道理。

自古以来,勐戛人会用唱山歌来表达心声。每逢节日,勐戛山歌白天回荡在田间地头,夜晚飘扬在山村上空。勐戛山歌有特别的韵味,承载着勐戛人的情感和归宿,幸福而踏实,让人回到了最初的本心。而今,勐戛山歌除了传唱千年的古调,更增添了歌唱时代的新曲:

  中共中央是条龙,全国人民花一棚。

  四季花开龙行雨,百花争鸣朵朵红。

  十九大铸中国梦,一带一路暖人心。

  不忘初心为百姓,创新脱贫得民心。

  中央政策好无边,德宏建设像花园。

  花园观花慢慢看,一年更比一年鲜。

勐戛的水好得出奇,勐戛人世世代代保持小河小溪的清澈,给子孙们留下一片青山绿水。捧一捧清冽的泉水饮下,那甘甜直抵心间。走在路上,我有了新的“勐戛印象”,再次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山歌,就如盛开的野白花,点缀着勐戛坝子,满地芬芳。

来源:德宏团结报

原标题:满地芬芳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施露

审核:祝小涵

德宏的说说2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五年。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你有什么话想说?德宏团结报社新媒体推出“寄语十九大,展望未来的五年”主题征集活动,进一步了解网上民意,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所想所盼,寻求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

征集时间

10月17日—10月30日

征集内容

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谈谈你身边的变化、说说你的故事;

围绕党的十九大,谈谈观看盛会、学习大会精神的切身感受,对未来五年的展望……

征集对象

不限

征集方式

1、关注《德宏团结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直接发送语音或文字至后台,说出你想说的话,并附上联系方式。

2、在《德宏团结报》公众号或Hi德宏APP征集页面上点击评论,直接留言。

3、编辑寄语+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1056620420@qq.com。

快来参与

您的寄语将有机会在《德宏团结报》新媒体平台上展出,您的寄语将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下一个选题方向,另外,我们将从参与者中抽取20名幸运者,送出神秘礼物一份!赶紧来参与吧!

德宏团结报整理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Hi德宏,获取更多新闻资讯!

责编 张仁韬 夏丽萍

审核 杨清舜 刘晓燕

德宏的说说3

于一个地地道道的江东人来说,生于斯长于斯。那是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有着时间所冲不淡的记忆。从地理上讲,江东应该算是老家了,也就是故乡。在2000年后逐渐迁至芒市大河畔(南景),山歌依然再唱,而且还要一直唱下去。迁出大山者众,数万人为伍,但所有人都会说:“我是江东搬来的,我是江东人。”事实上,这样的解释是没有必要的,口音里已经清楚地写着个人的户籍。再往前,祖居腾越、龙陵之境。



让人所念念不忘的,除了留着的童年,更多的是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有龙江河谷,那里有雄伟的山峰,还有密林和弯曲的山路。当然,最割舍不掉的是留着世代祖宗。这应该是江东人心里最要紧的,是江东人的根系所在。直到如今,尚有半数的人还留在故地生活。选择离开的,也定是在心底下了不少决心的。但这样思故怀旧的情愫是更浓了,像飞着的风筝一般,俞是走的远线牵得俞紧。

说起江东,必是会得到赞扬的。这些年,在外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但凡介绍,“K是江东的。”得,第二句话准让人接了去。大体上也都相近,尽是“江东出人才;江东人能苦;江东人会做生意;江东人团结。”这个时候,我总会觉得有些自豪,又会马上回复“谢谢夸奖,谢谢。”在这样的光环闪耀的表扬面前,还是要尽可能的谦虚一些的,谦虚没有坏处。



我总在想:外面这么多的褒奖,别人一次又一次的愿意竖起大拇指相赠,这是什么原因。我相信,他们的认可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和善意的表达。除了对江东自然风光和文化风物的爱意之外,更主要的是集中在江东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朴素的品质。江东人这种朴素的品质,我愿意用三个词语来表现,即:走在前列、敢拼敢闯、团结奋进。

品质彰显精神,江东人的精神,多在于人事。勇于争先的劲头,尝试探索的胆识,携手向前的理念,这些句子适合用来描写龙江的水。水在山谷中淘尽孤独,也侵染了江畔的人。江东人之品质,江东之精神,自然与龙江水是无法割舍开的。那是流淌在肉体中的血液,也是回响在时空中的绝唱。龙江水之涛声,亦是江东人心底之吼声。这样的声音伴着我们的过去,也随着我们的将来和远行。

争先立潮头,我最先想到的是经营茶叶生意和从事建筑工程的江东人。他们总告诉自己:要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让自己优秀起来,在业内打响自己的声名。我接触过的从事茶叶生意的李富恒、卢凤美等做茶起步较早的人,这样的感触是最直接的。搞建筑工程的杨新泽、胡德平、张良等也如此,争先靠前意识尤为明显。他们相信做好每一桩事会赢得更多人的放心,更多的人便会给予江东人机会。这源于山区田少人多造成的生活实际,也是出门找路的求生欲所逼。有一从事保险行业的曾回答我:“当初出门是为了省出一点米给妹妹。”营生的人都在念信誉的经,但江东人更多懂一些:信誉的基础是质量和效率,马虎不得。



在拼闯中的探索,不得不提江东中学。多年前的一场芒市地区元旦越野赛跑比赛中,来自江东中学的学生代表不但获得了冠军,而且包揽了随后的诸名次。有人在现场打出了红色布标,上曰:“江东精神靠闯劲,成败输赢都要拼。”标语上的内容后来制成了大字悬挂于江东中学楼顶,成为山顶上建起的这所学校最吸引人的标志。这样的探索拼闯,既鼓舞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刻苦学习、走出山门,也极大的促进着江东教育。与原江东中学校长陈自问谈起山区办教育的心得时,他的回答是“敢于尝试和探索”。直至今日,江东中学的办学水平依然是全州山区教育的佼佼者。另者,“博爱助教”的率先创立,也是远近闻名的成功案例,为社会力量促教探索了可行之路。探索的话题,还会联想到这样一个事实:“来自花拉厂村的一个创业成功者的发家史,最初驾驶着一张摩托,身后拉着妻儿、被褥、锅灶,这样便下山进工地去了。三年后,摩托退役改换了皮卡车,回去拉了人组起了工程队。如今作为公司的负责人,越拉越多的人都跟在了他身后。”没有哪一次成功是轻而易举的,创业史即是拼闯的过程,探索的过程。



携手勇向前,这是可贵的。江东不乏先行者,看准了机会赶早路,收获巨大回报。这样的人每个地儿,不同时期都很多。然,江东人最是看重手拉手的。我数次参与过江东博爱助教金的捐助活动,走出江东创业、开办企业的老板,从来慷慨解囊,出资助教。在他们心里,苦钱比什么都重要,钱收益多少关系着跟着他出走的人。但他也相信:眼前的事办好了,可以带出山去更多的人。2017年我参与过江东商会换届,与会者争先恐后的发言情景记忆最深,他们提名新人的加入,把更多的手拉在一起,把圆圈围得更宽。在商场中,似乎更多的理解为残酷的竞争,堪比战场争杀。让人刷新认知的是:江东人更愿意坐在一张桌子周围,手牵手一起分享美餐。这样的方式进餐,每一顿美餐都不是最后的晚餐。

江东之精神,是表于人的。在各领域从事各行业者所共有之,见于琐碎中的细节、长久中的坚持。简要罗列,只是其中一二。作为后来人,吾辈当珍视、当爱惜。


来源: 微美芒市

原标题:笔尖|从江东精神说起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张如尘

审核:祝小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