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栽稻苗说说(稻苗好的说说)

2022-10-18 00:10 作者:农民的小帮手 围观:

水稻苗成片发黄,刚种下没多久,难道已经“成熟”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农民的小帮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栽稻苗说说(稻苗好的说说)1

今天,看到很多新朋友关注小帮手,发来了和水稻种植相关的问题,从中先挑选一个,也是问的较多的,水稻叶片发黄是啥原因?咋解决?

说到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水稻种植户都会遇到,那么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有没有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小帮手给大家具体说说,具体有以下4点。

1、中毒性发黄

主要是硫化氢中毒和有机酸中毒导致,硫化氢中毒很好判断,拔起中毒稻苗,根系发黑并且闻着有一股臭鸡蛋味,有机酸中毒也好判断,根系不发黑,但是会萎缩,并且没有新根产生。

这两种中毒情况,都会造成水稻叶色显黄,然后变成枯黄,严重的,导致稻苗死亡。一般可施用土壤改良剂,比如常见的生石灰就可以。

2、缺素发黄

缺氮、钾、锌等,都会造成水稻发黄现象。

以缺氮为例,具体外部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也小,然后从老叶片的尖端开始发黄,然后扩散到茎叶、心叶,最终全株都发黄,从远处看,秧苗还没到成熟期,就一片黄色,不知道的朋友,还以为水稻已成熟,其实是缺氮引起的。解决办法,追施尿素即可。

3、除草剂药害

水稻苗后除草剂在施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药害,用量小了,草打不死,用量大了,把稻苗打黄,严重的直接打死,所以,既要把握住施药时间,又要注意施药量,市面上的除草剂,一般是从2叶一心开始用药,用量的话,一定要遵从经销商告诉的剂量。

4、病害

比如赤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等,一般患病后的植株,心叶会萎缩,然后慢慢枯死,导致水稻苗成片发黄,一般的病害都是提前预防,市场上很常见的多菌灵、咪鲜胺等即可。

针对稻苗发黄的情况,小帮手就先说到这,如果关于水稻种植,你还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小帮手,留言即可!

栽稻苗说说(稻苗好的说说)2

栽禾,是我们老家军家话对插秧的专用称呼。

不记得是哪一年开始,生产队开始改变了原来集体出工,按出工天数计算工分的工作方式,从脱秧、插秧、耘田到割稻子,基本上都采取按工作数量计工分,又叫按件计分。

比如,脱秧按秧把个数计算,一般30个秧把算一个工分,插秧按田亩计算,插秧一亩一般20个工分。最有趣的是割稻子,按禾栏计算,将割好的稻子装在禾栏,装满两栏为一担,挑到打谷子的地方后,领一块计数的竹牌,收工后按竹牌数量计算工分。

所以,每年割稻子时,基本上是各家各户为单位,大人小孩一起挥舞镰刀下田收割,那个以家为单位、热闹的、挣工分的场面,至今仍然会时常在脑海里浮现。

一九七O年,我已经八岁,春耕时,父亲就对我说:“今年要学栽禾了。” 我明白父亲的意思,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脱秧,耘田和割稻子都属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工)种,大家都可以干的。而栽禾,即插秧,是技术活,不仅工分高,而且,不是谁都能干好的农活。

那个时候,且不说割稻子,就是脱秧,不论是早稻的水田秧,还是晚稻的旱秧,跟大姐二姐学了几年的我,已经是一流的脱秧能手,一早上可以脱300个以上。但是,父亲说的学栽禾,才是我梦寐以求的心愿。

为此,父亲专门给我物色了一个栽禾师傅。清明节后的一天晚上,父亲带着我去余屋,在全全哥哥家里,对全全哥哥说:“我家老四要学栽禾了,让他跟你学。” 平时话语不多的全全哥哥看了我一眼,只说了一个字:“好。”

插秧,在以水田为主的南方山区,是非常讲究的一项重要农活。

首先,秧苗脱离育苗的秧田,要合理地移植到水田,既不能插的太深,又不能插的太浅,要合适。太深,不利于秧苗生根发育,太浅,容易被雨水或鸭子冲掉,不能落地生根。

其次,要合理密植,讲究株距,既不能太密,又不能太稀疏。太密,会影响稻苗拔节抽穗的阳光,不能结稻,而太稀则浪费水田面积,直接影响产量,所以要合理均衡种植,有严格的株距要求。

最后,通过手指分拔秧苗的数量要合适,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为五或六根秧苗为一小撮,而且,通过左右手分拔出来的合理数量的这一小撮秧苗,要正插入田,不能歪歪扭扭,东倒西歪。

正是插秧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插秧人的重要性,在我的老家,一般都要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一段时间,屁股跟屁股学习一段时间,生产队才会安排你去独立完成插秧工作。所以,插秧的工分报酬是所有农活中最高的。

清明后没有多久的一个清晨,我正在岗头上放牛,全全哥哥找到我说:“趁现在没人,我先带你去田里学习插秧。” 于是,我把牛绑在竹林里,跟着全全哥哥来到一块昨天下午父亲耙好的水田里。

全全哥哥已经把秧苗都挑来了,从左手抓秧把、捻秧苗开始,到右手捏住秧苗,到下田蹲马步,及行距株距和横竖对齐,再到屁股往后退。全全哥哥先讲解再示范,手把手教了整整一个早上,待我基本掌握其中的程序和诀窍后,突然对我说:“今天就到这里,不再学了,自己慢慢回味一下,明天早上再来。”

就这样,全全哥哥连续一个星期的早上都约我去学习插秧,最后的两个早上,还让我独自开始一块田的插秧中最难的“吊坠”工作。

早稻栽禾快结束时,全全哥哥带着我大大方方地正式出工,在众目睽睽之下,还不满八岁的我,在一块比较方正的水稻田里的正中央,打下一条秧桩,因为秧把太大,我的右手握不了,只能一分为二,全全哥哥专门给我准备了一个小木盆,放在水田里。

下田后,我熟练地解开秧把,分一半到木盆里,往屁股后面一推,就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公开栽禾。

随着一小撮又一小撮秧苗从左手捻出,右手熟练地把一小撮又一小撮秧苗栽入水田里,一条虽然不能说是笔直的,但基本上是垂直到底的“吊坠”出现在水田里。

那一刻,站在田埂上观看的乡亲,包括父亲和大哥,都应该是口瞪目呆,大吃一惊。因为,在水田栽禾,与割稻子不同,是蹲下马步边栽边往后退,左手右手和左脚右脚必须协调配合并保持一致,才能有质量和速度及美观保证,必须经过很多次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做到。观场看的人自然不知道我已经练习了七八个早上了。

这一年暑假的双抢,全全哥哥又让我和他组合栽禾,还分1/3的工分给我,双抢结束后,正式告诉父亲,明年老四可以自己独立栽禾了。

以后的很多年,一直到一九八一年,我都依靠全全哥哥教的栽禾手艺,在生产队勤奋栽禾,为家里挣了不少工分。

现在的农村已经不栽禾了,抛秧代替了栽禾,但是,我的栽禾师傅全全哥哥,我一直没有忘记。

谨以此篇短文怀念那艰苦而又欢乐的年代!

栽稻苗说说(稻苗好的说说)3

“乡亲们今天的日子过得很踏实。”

这是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与当地农民拉家常时说的话。

农,天下之大业也。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常常走进田间地头看收成,与老乡们拉家常。

今天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一起来看总书记对农民生活的惦记和牵挂、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关注和要求。

“乡亲们今天的日子过得很踏实”

“家里都种的什么?忙不忙得过来?”

“忙得过来,老两口一起干。”

“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

“今年没有套种。”

这是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走进田间,与村民高治周的对话。

总书记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同正在田里干活的乡亲们拉起家常。

听到乡亲说“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总书记笑着说:“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

“沧桑之变啊,乡亲们今天的日子过得很踏实。”总书记感慨地说。

总书记托起沉甸甸的谷穗,察看长势。旁边的玉米秆上结着玉米棒,总书记伸手捏了捏,看玉米是不是成熟了。

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幕,村民高治周感慨地说:“总书记能听懂我们的陕北土话。农民的生活,他都懂着咧!”

沿着田埂,总书记察粮事、问民情,亲切的话语温暖人心。

2013年7月,在湖北鄂州,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水稻育种基地,拔起一棵稻苗察看分蘖情况,夸奖说“很壮实”。

2014年5月,在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看到田里小麦长势喜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2021年10月,在山东东营,正值大豆收获的季节,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块示范田,俯身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这一幕,让一旁的农技负责人罗守玉既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农民才有的动作呀。”

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曾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回忆说:“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

2020年5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

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措施,扶农民一把。今年8月,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至此,2022年中央财政已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31元,实际增长9.7%。

“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

“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

2020年5月,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个特别的词——“金扁担”。

总书记说,当年在陕北黄土地上,乡亲们告诉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2018年4月,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时强调,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

如果说种子是基础,那么耕地就是命根子。

总书记对耕地保护看得很重,他叮嘱说:“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

农业现代化,还有一个关键是科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已建成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打响种业翻身仗、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一系列措施推出,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列出一组数据: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预计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目前,秋粮收获2.46亿亩,进度近两成。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75%左右。眼下,我国秋粮主产区丰收在望。

“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

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如今,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历史性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要主题。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脚下的生态茶园强调,农业是有生机活力的,乡村振兴要靠科技深度发展。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具体要怎么做?

今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三方面重点工作: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乡村发展方面,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乡村民宿等。

乡村建设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5月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坚持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意愿。

乡村治理方面,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办好民生实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乡亲们的日子才会越过越踏实,乡亲们的获得感成色才更足。

监制丨徐冰

主编丨王兴栋

编辑丨战星岑

海报丨徐啸

校对丨高少卓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