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诗词的励志故事有哪些

2022-11-09 19:18 作者:云台 围观:

古诗词常用典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云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诗词的励志故事有哪些1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欣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因此,鉴赏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1、投笔

《后汉书》载: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苌弘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

“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7、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

《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0、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

隐者的代称。

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1、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13、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4、长亭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15、南浦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又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16、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17、柳树

古人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18、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9、雕虫

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如李贺《南园十三首》: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当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20、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21、杜鹃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如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又如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2、鹧鸪

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

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3、黍离

《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

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4、桑榆

《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6、杜康

《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7、瑟瑟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8、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9、鸡黍

《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30、关山月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31、梅花落

梅花落——曲调名。

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在诗中,诗人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他当时的心境相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32、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33、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后世以此曲为亡国之音。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4、杨柳曲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5、行路难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36、王孙

王孙本意是贵族子弟,有时也指隐士,这里是作者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37、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如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38、烂柯人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9、莼羹鲈脍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u)菜羹:菰菜、莼(chu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40、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如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41、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42、精卫

精卫——出自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43、黄金台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后用来形容招纳贤才的地方或人才荟萃之地,也表示对人才的渴望。

如李贺(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4、陶朱

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45、谢家

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

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

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就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如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6、南冠

南冠——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 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李白《流夜郎闻不预》:“北阙圣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47、冯唐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汉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48、李广难封

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亦称“飞将军”,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后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


49、闻笛赋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后用来表示对旧友的怀念。

50、风骚

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23)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24)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25)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26)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27)明月:乡愁

(28)青云:高的地位

(29)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30)青紫:高官显爵

(31)丁香:愁心或情结

(32)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33)蝉鸣:悲秋

(34)青天:清官

(35)落花:伤春

(36)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37)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38)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39)梅雨:悠悠愁绪

(40)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典故集锦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8、芳草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故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9、芭蕉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如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10、梧桐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如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如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4、乌鸦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如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如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如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如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如《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4、神器

神器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45、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47、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51、鸡口牛后《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人杰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60、壁还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61、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2、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4、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5、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6、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7、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含贬损之意的:

69、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1、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2、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73、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4、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5、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6、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7、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8、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79、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1、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82、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83、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86、斑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7、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88、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9、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90、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91、三尺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92、还珠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93、金鸡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94、烂柯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5、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96、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97、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98、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99、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100、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01、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ɡū)菜羹:菰菜、莼羹。


1.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尺素:此处代指书信。古代通常用长一尺的绢帛书写文章,故称这种短笺为尺素。晋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 也用以指书信。

2.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

劳劳亭: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红豆: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4.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

献芹:自谦说法。《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楼兰:唐人好用汉典。代指敌人。《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青鸾:即青鸟,古诗词中指传送信息的使者。

7.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这就是“接舆歌凤”典故的由来。陶渊明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之句。就是借用的“接舆歌凤”的典故。李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

五柳: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故后人以“五柳”象征隐士。

8.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鹧鸪:象征处境艰难或心情惆怅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商女:即歌女,代指不顾国家危亡而醉生梦死的状态。

后庭花:教坊曲名。本名《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后主制。其辞轻荡,而其音甚哀,故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汗青:此处指史册。(1)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烤时竹子上冒出的水像汗一样,所以古人称竹简为汗青。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2)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一说,取竹青浮滑如汗,易于改抹。后以“汗青”指著述完成,如“卷帙繁伙,汗青恐无日也。”

11.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天狼:代指敌人。天狼星在古代是战乱的象征,是不祥的征兆,所以要射它,为国家带来和平。

1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13.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画眉:指夫妻恩爱。

14.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明志诗》)

桑梓:代指家乡。《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1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采薇:采薇,代指隐居避世。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16.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辛弃疾《沁园春》)

三径:指隐居生活。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17.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关于诗词的励志故事有哪些2

家国情怀,自古相通。心怀故土,报国献身,是中华儿女深入骨髓的爱国信念。

正值国庆来临之际,和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爱国诗人/将军们的爱国诗词。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守福建时,在福清县海口城西某座山峰高处,把一个形似台子的地方命名为“望阙台”,写下了一首同名绝句。全文如下: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率军奔走,与倭寇征战已经十年了。孤悬于边境的臣子,在望阙台上向北方眺望。千山万岭之上厚厚的秋霜,正如我的心头热血,染红满山的秋叶。

明朝倭寇猖獗,部分朝中重臣与沿海望族甚至与匪寇勾结,导致战乱不断。

戚继光率军驻守福建十年,历经千难万险,浴血奋战,守土安民。

当曾经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时,戚继光写下了这首诗,也写过“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冲斗牛”等诗词,表达自己的热血与忠诚。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首《就义诗》来自明朝著名谏臣杨继盛。嘉靖三十二年,杨继盛奏本弹劾严嵩,列举了他的“五奸十大罪”。

当时的严嵩,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杨继盛很快就被诬陷下狱,拷打致死,年仅四十岁。

临终前他留下了这首诗,短短20个字,忠肝义胆,浩气长存。

明穆宗即位后,追赠他为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

清代马长淑曾经写过一首诗赞颂他:

赡拜孤忠遇象贤,捧来手迹当依然。非关铁画银钩笔,自爱忠肝义胆传。

磊落丹心留汗简,峥嵘浩气满云笺。鸿毛泰岱胸中宝,刀锯何曾介眼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839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广东禁烟,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

此后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林则徐遭到投降派诬陷,道光帝将他革职发配到新疆伊犁充军。

年近六十的林则徐在西安告别了家人,出发去往伊犁前,他写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大致意思是:我能力低微却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如果再担当重任,以我这衰老的身躯和平庸的能力,一定是无法支撑的。如果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我将不顾生死,怎么可能追逐福气、躲避灾祸呢?我被流放正是皇帝的恩泽厚重,因为才能低下,正好去做一个守卫边疆的小兵。我跟老妻开玩笑,说起《东坡志林》中所记载的杨朴的故事。

隐士杨朴被宋真宗召见,他不愿意做官,对皇上说临行前妻子送了首打油诗给他,“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帝大笑,放他回家去了。

苏东坡赴诏狱时,妻子和孩子都哭着送他,东坡说,“你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一样写首诗送我吗?”妻子破涕为笑,东坡这才出门。林则徐也效仿苏东坡,跟妻子开个玩笑,劝解她放宽心胸。

这首诗虽然表面谦恭,内蕴戏谑不满,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最真实地表达了自己为国为民的无私之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

出自陆游《病起书怀》,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

这一年,金宋依然交战不断,韩世忠也阵亡了。此时的陆游已经52岁了,被罢免官职后,他病了20多天。

他居住在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为国为民满心忧虑,挑灯夜读《出师表》,他忍不住泼墨挥毫写下这首诗: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久病体虚人消瘦,纱帽的帽檐都宽松了,孤身一人借住在与都城相隔万里的成都江边。

虽然地位卑下,却从不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已经定下的事情,也要等出了结果才能下结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夜已深,我还在挑灯细读传世之作《出师表》,字里行间的忠义之气,是古今相通的啊。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诗从此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之士用以自勉自励的座右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我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都是一样的。


立身岂患无余地,报国惟忧或后时。

此句出于梁启超的自励诗,全文如下:

平生最恶牢骚语,作态呻吟苦恨谁。万事祸为福所倚,百年力与命相持。

立身岂患无余地,报国惟忧或后时。未学英雄先学道,肯将荣瘁校群儿。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揅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1898年,梁启超全力以赴协助梁启超,反复上书光绪皇帝说明变法主张,同时创办报刊、组织学会,极力推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但是由于顽固派镇压,维新仅仅持续100天就失败了,“戊戌六君子”被害,康有为和梁启超被迫出逃。

这两首诗就写于1901年,梁启超流亡海外时,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因为失败而丧失救国救民的热忱与信心。

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饮冰”一词来源于《庄子·人间世》: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早上接受了国君的诏命,到晚上就必须喝冰水,是因为内心焦躁担忧。

而梁启超在乱世之中,忧心国事,为国家和历史的使命而焦虑,因此才有“内热”,唯有“饮冰”可解。

正如自励诗中所写,他从来不担心自己无处立身,只担心时不我待,报国无门。

在后期康有为成为保皇派后,梁启超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辞去了北洋政府的职务,婉拒了袁世凯的贿赂,全力支持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摧毁了袁世凯的复辟企图。

同时他倡导并发起了“新民运动”,在文艺界进行革新,试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进行思想启蒙,来开启民智,改变国家的困境。

作为有使命感、有追求的知识分子,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信念。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在日本东京留学时,在赠给挚友许寿裳的小像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荐”有献祭之意,而轩辕黄帝,代表中华民族。前两句表达了对故土的爱与思念,内心没有办法逃避爱神之箭,无时无刻不在热爱着那个风雨飘摇、暗无天日的祖国。这份情感想寄托给天上的星星,星星却毫无觉察。我立誓要将一腔热血奉献给我的民族。

鲁迅前往日本留学,原本为了救人救国,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是在某节课上,他跟同学们一起看了一场电影,电影中有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抓捕,即将公开枪毙。而周围聚集起来围观的,都是中国人。

那一幕让他觉得,“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文学可以医治人的灵魂,改变国人落后的思想,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就像他说的那样,他从来没有停止过用笔进行战斗,而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依然发人深省,依然激励着很多很多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压轴放出毛主席的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应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娄山关激战。凛冽的西风烈烈吹过,高远的天空中大雁啼鸣,叫断清晨带露的晓月。马蹄声杂乱,军号声沉郁。不要说雄关峻岭宛如玄铁般难以逾越,如今我们大踏步从头翻越。茫茫青山如海,艳艳残阳如血,我们重振旗鼓,一往无前。

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在万峰插天的大娄山间,从拂晓出发到傍晚激战结束。气度豪迈,悲壮又充满希望。

即使抛开当时的环境背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话也一直激励无数的人。

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永远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没有任何困难是铁山一样无法打破的,只要勇敢、坚持,找对正确的方向,一往无前地向前冲,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最后,送上《中华世纪坛序》,历数中华文化,体会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此文当为典范。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

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烽火硝烟,江山激昂。

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

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

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

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辉,磅礴东方。

世纪交汇,万众景仰;共襄盛举,建坛流芳;昭示后代,永世莫忘。

关于诗词的励志故事有哪些3

很久很久以前,在风光旖旎的扬州瘦西湖附近,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庙。在这座寺庙里,寄宿着一个复习备考的穷书生。这个书生,名叫王播。

囊中羞涩的王播,为了节省伙食费,经常去蹭寺里的免费斋饭吃。时间长了,寺里的和尚们就有些啧有烦言:这个姓王的太会算计了,老想赚我们的便宜,这哪成。于是,和尚们便想了一个法子,来捉弄羞辱这个穷书生。

寺里开饭,以开饭钟为号。和尚们决定捉弄羞辱王播之后,于饭后收拾干净才敲钟。当王播听到钟声赶到餐厅后,已经空空如也、一无所有,只有他一个人在那里发呆凌乱。如是者三,王播怎么会看不明白,这是和尚们在让自己难堪。这种事情,是很伤自尊的。郁闷之余,王播在寺中墙壁上题了这样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题罢,掷笔怅然而去。“阇黎”,代指僧人和尚。

在一个人奋斗前行的道路上,正面的激励与反面的刺激,都有可能转化为强大的动力,就看我们如何对待。深受“饭后钟”刺激的王播,从此读书更加刻苦努力,终于在贞元十年(794年)进士科金榜题名。

做了大官之后,王播怀着衣锦还乡的心态,到那座寺庙故地重游。在寺中,王播发现自己当初题的那两句诗,已被和尚们当做珍贵文物遗迹一般,用碧绿色的纱罩仔细保护了起来。感慨万千的王播,再次提笔,将那两句诗凑成了两首绝句。其一:“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其二:“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这两首诗虽然谈不上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在感叹物是人非之余,道尽世态炎凉、人情世故,读来也颇有意思。自此之后,“饭后钟”就成了一个固定用语,专指穷困书生遭受歧视白眼被冷落。唐代的科举很有趣,这类的成语典故,着实创造了不老少。

王播,祖籍太原,少时生活在扬州。也许是早年生活的艰辛,使王播的相貌比较成熟沧桑一些。进士及第之时,只有三十来岁的王播,看上去像个五十来岁的小老头儿。在王播的同榜进士同学中,有个名叫陈通方的年轻后生,此人是个尖酸刻薄、嘴巴不饶人的促狭鬼。

在新科进士同学的庆贺宴会上,陈通方又找到了开涮对象。他借着酒劲儿,用力捶着王播的后背取笑道:“王老,王老!奉赠一第!”那意思是,考官们看着王播年龄那么老还参加考试不容易,出于同情心才把他照顾录取了。很是难堪的王播,尴尬地回应道:“陈少,陈少!切莫作恶!”

陈通方这一番比较伤人的笑闹,让王播很没面子。而王播绝非大度之人,虽然很有政治才干,但睚眦必报,应归为小人之列。小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陈通方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时口舌之快,却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终生的敌人。而这个敌人又比较有才,还能爬上高位,那就更麻烦了。

“年轻有”的陈通方,步入仕途之后却“前途无”了。混迹官场多年,久久原地踏步走。为母丁忧守孝之后,陈通方工作一时又没了着落,生活穷困潦倒,不免熬得心急火燎。而当初被他瞧不起的王播,却钻营有方,仕途得意,步步高升。考取进士只有十几年的功夫,王播已经官居相当于副部级的盐铁转运使,主管全国的盐铁专卖事务。

陈通方见自己当初看不起的王播发达了,就拉下脸皮哀求他,看在同学一场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赏自己个一官半职。比较有才的陈通方,还写了一首诗献给王播,其中有“应念路旁憔悴翼,昔年乔木幸同迁”这样凄楚哀怨的句子。早知如今可怜巴巴,何必当初轻浮张狂?

早就记了仇的王播,原本不想理陈通方那个茬。他俩有个同榜进士同学,名叫李虚中。李虚中是个厚道人,他劝王播不要计较陈通方年轻时的轻浮不懂事,该拉他一把还是要拉他一把,毕竟是同学嘛。在这种情况下,王播也不想把事情做的太难看,就勉强答应帮陈通方一回,让他到江西去做个管盐铁买卖事务的小官。

陈通方得到消息之后,想必会为老同学王播的不计前嫌而心存感激。但是王播可没有那么简单,陈通方还没走到江西任所,王播又发出了新的任职通知,要他赶到浙东去报到。于是,陈通方赶紧收拾好行李包裹掉头东返。即将抵达浙东之时,王播又发来了新命令,让陈通方到南陵(今安徽南陵县)去上班。

如此指东打西,陈通方怎么也走不到领工资的地方了。事已至此,陈通方方才明白,王播哪里是不计前嫌啊,分明是在像耍猴一样折腾着自己玩嘛。思前想后,陈通方不由为自己年轻时轻易无谓地得罪人而懊悔不迭。郁闷劳累之下,陈通方一病不起,竟然就死在了奔波的路上。这个王播,比陈通方更刻薄。陈通方的刻薄,是在嘴皮子上。王播的刻薄,是在骨子里。

王播颇具政治才干。在为官早期,王播倒也能认真工作,并且政绩不俗。比方说,王播曾担任过两个县的主官。在他的治理下,属地“奸盗弭息”,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安宁。在年终考评中,王播管理的地方曾被誉为“畿邑之最”。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他也敢于秉公直言,弹劾惩处贪赃枉法之徒。

但王播是个过于看重官帽之人,在为官中后期,王播为了向上爬,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在唐穆宗、唐文宗年间,王播曾两度出任宰相。他之所以能爬上这样的高位,主要靠重金贿赂皇帝身边的宦官近臣。至于这些钱财的来路,自然是靠搜刮民脂民膏。比方说,王播在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当地遭遇重大旱灾,百姓穷困潦倒。在这种情况下,王播依然不收敛、不收手,照常盘剥敲诈不误,“民皆怨之”。

王播虽然不是一个出名的诗人,也难称一个真正的好官,但在他身上发生的与科举、与诗有关的故事,却具有比较高的历史知名度,也颇能发人深省。

壹点号谷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