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家庭故事的节目有哪些名称

2022-11-09 19:16 作者:北京卫视 围观:

北京卫视《暖暖的火锅》第三期 | 流浪”毛孩子”的领养 一场生命之间的双向奔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北京卫视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家庭故事的节目有哪些名称1

#暖暖的火锅

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燕京啤酒特约赞助的全国首档火锅美食情感真人秀《暖暖的火锅》第三期,将于今日21:05在北京卫视播出。

本期节目中,暖暖火锅团主理人张国立继续带领团员兰天奇、宗铭以及飞行团员INTO1刘宇开启新旅程。几人以火锅为媒,走进流浪动物的世界,感知生命之间的双向治愈。不仅如此,节目还迎来了一位“老朋友”——北京卫视主持人悦悦,作为本期“特殊任务”委托人的同时,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北京领养日”的资深志愿者。本次火锅之旅将由悦悦发起,她不仅邀请暖暖火锅团成员们体验一日流浪动物保护志愿者的工作,同时还与成员们一起为可爱的“毛孩子”和它们的领养人们举办一场温馨的火锅宴。

盲童与治愈犬的相遇

续写一段陪伴和治愈的故事

疗愈犬,又称为精神抚慰犬或者陪护犬。是指经过特殊训练后,能够通过肢体接触来安抚人类情绪,起到陪伴和精神抚慰作用的狗狗。与搜救犬、导盲犬一样,都属于工作犬的一种。首都爱护动物保护协会为流浪动物发起了一个疗愈犬项目,让曾经无家可归的流浪犬通过科学、正向的培训成为工作犬,用服务回馈于社会,为孤独的老人送去陪伴、为特殊的孩子带去温暖。而这些曾经的“流浪犬”也因被人类的喜爱和接纳,抚平着曾经身心的伤痛。

本期节目中张国立与兰天奇体验了一天流浪动物保护志愿者们的工作,接送一只名叫小七的疗愈犬,去它工作的地方,疗愈一位患有先天性视障且语言和发育都很迟缓的6岁孩子。通过孩子母亲向张国立等人的介绍我们得知,在与疗愈犬小七相处之后,这位小朋友的语言有了巨大的进步,不仅会简单的表达自己的心情,还学会了用“汪汪”来表述自己对于小狗的喜爱。像这样被小七疗愈过的对象数不胜数,但是为何这只温暖又可爱的疗愈犬却曾被两位领养人连续退养?在它的身上发生过哪些令人惋惜的事情?被退养过两次的小七是如何通过全国性的选拔成为疗愈犬的呢?

从流浪犬到冬奥宣传片上的“新星”

是一场双向选择的邂逅

狗对于许多人类来说,能折射出类似“亲情”的情感关系,忠诚、热情、依赖都是狗对于主人所特有的专属感情。本期节目中暖暖火锅团飞行成员悦悦根据任务线索寻找到一只名叫“旺仔”的小狗。这只可爱的河北犬原是一只流浪狗,在2018年被收养,并在今年与小主人贝贝一起参与了冬奥会宣传片的拍摄。

在与悦悦的交谈中它的主人不禁连连感叹命运的神奇,以及旺仔对于他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之大。原本只是抱着试探性的心理,随口问了一句路边的小狗是否愿意和自己回家,没想到从此家中便多了一位成员和守护者。一场相遇让平凡的一天不再平凡,一个决定让普通的家庭不再普通。旺仔的到来让这个家庭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变化?旺仔与小主人贝贝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是如何被选上参与到冬奥宣传片的拍摄呢?都将在本期节目中,一一揭开谜题。

以领养代替购买 用爱终止流浪

本次火锅宴上,不仅有好吃的什锦火锅,还有一群可爱的“毛孩子”们。从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蜕变到一个家庭里最可爱的精神寄托,它们经历了哪些故事?一个个领养故事多面地展露着人与动物之间的共鸣、生命与生命的双向治愈。通过一天的体验,暖暖火锅团对爱与责任、遗憾与希望、苦难与善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白了不同生命个体的意义与价值,对流浪动物和领养流浪动物有了新的认知。

领养代替购买,在偌大的城市里收养一只小狗,获得一份全心全意的爱是一件多么温暖的事情。对一些人来说,”毛孩子”是家人、是伙伴,是与世界接触的眼睛,是在身侧的守护者,也是治愈内心创伤的良药。领养代替购买,让所有人的力所能及代替一个人的全力以赴,秋意渐浓,给可爱的”毛孩子”们一个家与它们度过一个暖暖的秋天吧!

今日21:05北京卫视暖暖的火锅,开启一场用生命温暖生命,以心灵抚慰心灵的旅程。

家庭故事的节目有哪些名称2

大部分的家长,都是第一次做父母。


没有经验储备,没有接受过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指导,突然间我们就上岗了。


以至于我们经常会感到困惑与焦虑,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这6部高分的纪录片,让我们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学习、去感悟。



《生命·成长》



这是一档教育类纪录片,邀请了教育学、心理学、生命工程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教育的可能性。


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何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孩子?父母又需要做什么?


嘉宾纷纷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践行出发,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听后让人打开思路。



节目内容质量很高,很多内容值得细细品味。


更是获得网友们的高度评价:没有一句废话,所有谈话都值得记录下来。





《他乡的童年》



这部纪录片走访了6个典型国家:芬兰、印度、日本、英国以及以色列,最后回到中国,为我们揭示了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及方式


探讨是中国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是好学校?怎样的教育才算是好教育?


比如让很多人触动的芬兰,强调的是没有竞争的教育,关注的是孩子学习能力以及个人成长。



在教育焦虑如此严重的今天,他乡的教育方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让我们思考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应该如何更好地尊重孩子、引导孩子。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共识,未来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





《你好未来人类》



这场疫情使我们的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孩子们开始接触在线教育,科技带给我们的是利还是弊?


这部纪录片历经16个月,聚焦“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来到中国、美国、英国、以色列、肯尼亚这5个国家,探讨多元教育的未来趋势。


全片围绕着一个问题:“我们正在用19世纪的体制,20世纪的知识,来教育21世纪的人才。”


如何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才?未来教育要如何教、教什么、谁来教,也许这部纪录片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关键的7岁》



这一部纪录片是澳洲一项万人的儿童纵向研究,跟踪了11个孩子1岁到7岁的成长,记录下每个孩子纵向的变化。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适应社会中的很多规则,个性也会向社会妥协。


父母做了什么,老师做了什么,从而影响了孩子什么,这些都值得每位父母和教育人思考。





《小小少年》



这是一部关于“教育与兴趣”的纪录片,拍摄了6位痴迷于自然、科技、艺术、运动等不同领域,并天赋异禀的孩子,记录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成长故事。


比如在肉铺跳芭蕾的女孩、痴迷于机器人的少年组合、沉迷于昆虫的男孩……



当一个孩子痴迷于一件事,会爆发出怎样的能量和创造力?不同家庭,面对孩子兴趣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亲子相处模式对成长的影响怎么样?


片子没有将镜头局限在少年身上,对他们所处的环境、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都进行了探讨。





《人生第一次》



央视出品,必属精品,这部纪录片一度在B站飙到9.7高分。


它记录了不同普通人一生中,那些意义重大的“第一次”。


从孩子的出生、上学、上班、当兵、到结婚、买房、退休、养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也是我们的第一次。


许多人都被这个小小男孩定义的“勇敢”触动到,去看了这部纪录片。



每集都有打动人的地方,特别真实和温情。


故事及镜头也捕捉得很好,让我们能看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的成长,也给观众留足思考空间。


看完后不禁会感慨,人的一生,是那么漫长,又那么短暂。那些看似过不去的坎,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



家庭故事的节目有哪些名称3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

二舅火了。7月25日,b站UP主 @衣戈猜想 发布《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11分钟视频爆火,也让片中66岁的“二舅”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片中,@衣戈猜想回顾二舅的人生称:学业优秀、被称为天才少年的二舅,初中时发烧,由赤脚医生打了四针后,左腿落下残疾。后他自学木匠工艺谋生。二舅始终没有结婚,收养了女孩宁宁,并用十几万元积蓄,为她付了房子首付。现在,二舅带着88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

在视频爆火后,@衣戈猜想表示不希望二舅被打扰,二舅及其母亲已被从村中接走。

不少网友称被“二舅”的故事打动,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一些网友认为,在短片中未发一言的二舅,其苦难已经过up主的“滤镜”加工。也有网友对“二舅”故事中的部分细节提出质疑。

二舅和老母亲

视频中,@衣戈猜想在旁白中称,很难把二舅定义为一个木匠,他在家这三天的时间里,二舅给村里人修好了一个插线板、一个燃气灶、一盏床头灯、一辆玩具车、一个镢头、一个洗衣机、一个水龙头。“这个村子里有的一切农具、家具、电器、车辆,二舅不会修的只有三样: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

视频称:“二舅总说他能顾得住自己就不错了,他其实顾住了整个村子。村里人都开玩笑叫他歪子,但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我们爱这个歪子, 我们离不开这个歪子。”

“二舅因为身体原因没法种地,但是长达三四十年的时间,他家里面永远堆满了米和菜。就是因为人家谁东西坏了,往你家里面一扔,人家扭头就走了,然后等人家想起来再拿的时候就已经给人修好了。等过几天人家山上什么蔬菜、粮食熟了,去地里干活,路过二舅家的时候就往家门口扔一点,所以二舅家菜米面有的是。”视频作者@衣戈猜想曾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

当地一名村民告诉澎湃新闻,视频中的“二舅”和母亲一起住,村里人有些小物件坏了就会送去给他修。

多位邻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二舅”确实以木工为业,近几年还会偶尔做工,也会帮助邻居们做一些简单家具的维修,不收钱,有时候也不收东西。

据邻居和“二舅”亲属讲述,“二舅”88岁的母亲由5个儿女共同赡养。五个子女中,有四个都住在相邻的村子里,平常家里电风扇、饮水机坏了,“二舅”妹妹还是会习惯性向“二舅”求助,而“二舅”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她面前,“随叫随到,他从来不会让我难过”。

“最好的二哥被更多的人看到了。”“二舅”的妹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她回忆,这条视频的拍摄者唐浩,是小妹的女儿的女婿,前段时间他们小两口回来过一次,用两三天时间完成了拍摄,第一次看见这个视频的时候,她觉得很感动,“看哭了,我们姊妹几个看完后心里都很难受,很心疼二哥,二哥是真苦”。

她说,她从没听“二舅”说起过这种“苦”,在他们面前,“二舅”是个乐观的人,去年老母亲生病以后,他经常带着老母亲出去散步、爬山,看到老母亲不高兴,就会想着办法讲笑话哄她开心。

伴随着巨大的流量,网上开始出现对“二舅”的质疑和揣测,对于这些声音,“二舅”的妹妹表现得并不在意,“谁愿意说说去,谁愿意看就看”。

致残原因和残疾证

视频中提到,“二舅”初中时落下左腿残疾,“不知道什么手续上的原因,二舅的残疾证怎么都办不下来”。

在接受采访时,视频作者@衣戈猜想表示,二舅当年从北京回去不久,残疾证就办下来了。

7月29日,当地残联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二舅”是肢体三级残疾,且是低保户。对于视频中“残疾证怎么都办不下来”这一说法,该工作人员称,视频中提到二舅第一次办理残疾证,应该是在二三十年前,当时还没有残联。

该工作人员说,残疾证十年一换,2009年应该给“二舅”换过证。“如果(他)属于低保户,补贴方面是民政局在负责。”

他说,残联一般会重点照顾一级、二级,没有自理能力、躺在床上不能动的残疾人,三级残疾属于还能自理的残疾人。“这个事情报道出来之后,我们了解到他,他做了好人好事。”

澎湃新闻多次致电当地民政局,该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暂未关注到相关情况,仅依据现有信息还无法查询到“二舅”的低保信息。

同日,当地市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二舅一家搬离了原来的村子,暂时不愿意接受采访。

对于“二舅”如何落下残疾,前述视频称:“有一天,二舅发高烧请假回家,隔壁村的医生一天在他屁股上打了四针,二舅就成了残疾。”

作者@衣戈猜想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二舅)现在跟那个(害了他的)医生,看着关系还是挺好的,隔个10天半个月还能碰上一次,跟遇到其他的村民没什么区别。

据红星新闻报道,原“县卫生院”的退休院长也表示,为“二舅”打针的医生已经去世。老院长说,他也曾为“二舅”看过病,“这个事我知道,一开始是高烧,后面打完针后就出现这个情况,后来是麻痹”,“一开始打的不是这个屁股,后来到这屁股上了。”

在老院长看来,“二舅”患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并非打针(直接)导致残疾,这一疾病目前已在该地区得到有效遏制,“发了糖丸(指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后就再也没有那个病了。”

“二舅”走红后的村庄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作者@衣戈猜想曾这样描述二舅所在的村子:村子有四类人,(大约)80%是留守老人,村里老人没有退休一说,10%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孩子被爸妈接到县城去了,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在农村;剩下个别的青壮年,在外地打工的时候受伤了,有的甚至已经丧失劳动能力,腰彻底废了,或者腿断了,没法在外面打工,就回村养着了;还有一个就是“树先生”。

“以前村子里还特别热衷于搞文艺汇演,双簧、跳舞。但是年轻人全都走了,村里面几个文艺骨干,比如我老姨夫,所有的事情都他张罗,大家一块凑钱买道具,每一个家庭出一个节目。但是老姨夫现在也不行了,走不动了,好几位文艺骨干也都已经过世了,冷清了很多。”他说。

据红星新闻7月30日报道,随着年轻人不断外流,村里如今只有一百多口人,几乎都是老人和留守的孩子。自从视频走红以后,这个从村头走到村尾不过十来分钟的小村庄,几乎人人都知道“歪子”(指“二舅”)成了“名人”,对于突然造访的陌生人,他们并不意外。

一位曾在村里教书的老人,主动向记者介绍起“二舅”,也就是他们口中“歪子”的过往,这名老人称,自己在抖音上看到了“二舅”的视频,视频里讲述的故事,和他在生活里认识的“歪子”出入并不大,“基本上有八九成都是真的”。

据他说,在村子里大家有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找“歪子”帮忙,老人家的门锁就是对方帮他装的。帮村里人修东西,“歪子”从不收钱,有时候村里人想给他些蔬果、粮食也不要,“这就够意思”。邻居们说,“谁的水泵坏了,就用那个表,上去一看就知道哪坏了,给你买个配件就换了”。至于“二舅”不在的时候,如果遇上有什么要修的,就得到村子前面去找别人帮忙。

责任编辑:戴越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