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工厂生产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1:17 作者:博学的晚风u8 围观:

车间里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博学的晚风u8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工厂生产的故事有哪些1

武鸣被撤掉了班长的消息像一阵风似在车间迅速传开了,工人都有些吃惊,是不是因为他得罪了新任的主任?是不是因为和他的副手合作出了问题而被撤掉了当了二十年的班组长?大家相互猜疑着。

大家都知道武鸣是全车间公认业务骨干,技术能手,优秀班组长。既有技术又有经验,是历届领导手下的得力干将,得过大大小小的荣誉多得的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从车间建成投产到生产步入正轨哪一项工作没有他的汗水,没有他付出的功劳。

没想到的是,一直被看作车间红人的武鸣这次却被新上任的主任撤掉了班组长,对于他以前成绩也被说得分文不值,许多员工很为他抱不平。

更令武鸣万万没想到是自己是新上任领导烧的第一把火,要说车间现在车间能担当生产重任的班组长可谓人少之又少。队伍中像他这样的技术又精,经验又丰富的班组长更是凤毛麟角,不知车间不知新主任为何还要这样呢,大家思不得其解,大家搞不明白新主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新上任的主任武鸣熟悉,是原来车间的技术员。虽然熟悉,但私下的交情不深,甚至有些反感,动不动一种盛气凌人的姿态,这让武鸣很不舒服,多次因为工作发生过口角。武鸣是个待人热情,性格直爽的人,不喜欢那种心胸狭窄,城府较深的人,尤其不喜欢和他交往。他只知道他的副手王林和新上任主任关系很铁。

武鸣觉得这是个人交际问题,与工作没有任何瓜葛,更与以前工作中的个人恩怨没有任何牵连,但事实恰恰是这样,是他和副手之间以前不可调和的矛盾才导致今天结局!

说到副手王林,武鸣气不打一处来,武鸣觉得王林不是他的副手,简直是一个心术不正,在车间为所欲为的混混。屁点技术没有,就会扇风点火,车间班组长都不愿与他合作,都害怕那天栽在这个人渣手上。以前的领导看武鸣多年的班组长,就让他俩合作把车间最烂班组搞上去。武鸣一百个不愿意,但无奈领导开口了,也就不情愿地接受了……。

两人自合作那一天起,就磕磕绊绊,不是班前会布置工作不一致,就是落实车间生产会议精神存在异议,搞得几个小组长不知听谁的好。每月车间班组排名总是垫底,这让武鸣在车间的威信大大折扣,这在以前是根本没有的事,武鸣多次要求车间领导要么换个副手,要么把他调别的班组都行,就是不愿呆在这个班,但是主任没有同意,这让武鸣很不解,为什么别的班组长一说调班就批准,为什么自己就这么困难,自己就这么让新主任讨厌?武鸣一直想不通,更让他想不通的是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班里各项考核始终徘徊不前,工作非常被动。

武鸣一直很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况且自己带的又是一个没人接受的烂摊子,新主任会给自己证明实力的机会的,这点老主任交代过的,新主任也会考虑班里的状况。会给他时间证明能力的机会的,武鸣始终坚信这点。

不过,武鸣忘了一点,那就是车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也不知是谁制定的,现在几乎成了一种制度,就是谁生产考核连续三个月排名垫底,不管是谁,名气有多大,资历有多深,经验有多丰富都得挪窝。

这次,武鸣也不例外,尽管他再怎么努力,尽管他资历多么老,面对这个不是规定的规定,他只能自认倒霉。

武鸣并不服输,也不肯就此罢休,他要向新主任反映。没有把生产搞上去他有责任,但并不是他一人的责任,为什么撤掉的我,而不是副手,要撤应该是两个人一起撤,这是投产以来一直这么做的,为什么这次偏偏是他武鸣,他要问清楚,搞明白,不能这么糊里糊涂就被撤了。

一个下午,他走进了新主任办公室……

这个办公室他来好多次,汇报工作,交流生产经验都是在这个房子里进行的。里面的设施一点没变,唯一变了的是他的主人。一个从老主任手里接过生产重任的年轻技术员。

武鸣进去的时候,新主任正在打电话,新主任示意招手武鸣坐下,武鸣便坐在靠墙边的沙发上,等着新主任把话讲完。

新主任接完电话,看到武鸣,先为武鸣倒了杯水递给武鸣,武鸣不抽烟,自然免了这个客套。

新主任问:“武鸣,有什么事?”

武鸣说:“我想不通,我没犯错,为什么车间把我的班组长撤掉了,总得有个原因吧?”

新主任扶了扶他的眼镜说:“第一,车间考虑你年龄大,身体也不怎么好,想让你干些轻松活,具体什么岗位我协商好了我通知你,第二,提倡班组长队伍年轻化,车间打算让年纪大班组长退下来,把生产任务交给年轻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听下面人反映,你班组管理有问题,说你和副手搞得很僵,一个不理一个,把班里搞得乱七八糟,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经过车间再三考虑,决定你不再……”

武鸣听了主任解释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车间撤掉我班组长的理由,是谁说我们班管理有问题,是谁说我把班里搞得乱七八糟,纯粹是胡说八道”武鸣说着气不打一处来,当他正准备辩驳时主任打断了武鸣的话。

新主任盛气凌人地指着武鸣说:“是谁说不重要,关键是你的态度不适合做班组长,你看看你,在领导面前都这样,在下面那还不是一意孤行,车间就这么决定了,我还要办公,你出去!”

武鸣窝着一肚子气走出了主任办公室……

武鸣觉得自己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之路都走过来了,经历过那么多意想不到困难都挺过去了,正当他想着如何搞好工作时,却遇到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从浪尖跌入谷底,他自然想不开,而且极不适应,他觉得自己价值和人生应在管理岗位上,而不是现在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更不是当一名普通的员工。

工作没了兴趣,犹如一潭死水,泛不起波澜,再看着那个副手王林整天跟个走狗似的跟在主任后面指手画脚。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把他以前在班里推广的一些经验方法全盘否定,这让独自的武鸣很不自在。他很想前去说那个王林一顿,但理智告诉他,现在今非昔比,如果冲动,解一时之气,会让现场很尴尬,也会让他出于更为不利处境。于是他忍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他是懂的,就当做耳旁风罢了。

生活从此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也让他无所适从,像失了魂似的。同事约他出去打牌,这可是他以前每天下班都玩的,而且一玩玩半个通宵,但现在他没心情玩这个,还把约他的同事数落一顿,惹得同事灰头土脸地走了。

老婆看他这样,安慰他说,不干好,落得个轻松,没黑没明地干,倒落得被人踩在脚下,早给你说过,你哪个副手一看就不是好人,来我们家你的同事中我就看不上他,流里流气地,没个正经,我劝你注意点。你就是不听,武鸣往常听老婆数落,也不往心里去,只顾抽他的烟,现在听到老婆这般唠叨,没好气地说:“你有完没完,头发长见识短,你懂什么,罗哩罗嗦!”

其实武鸣气就气在他就这样窝窝囊囊被搞下去,以后再也个机会实现他心中夙愿了。

在工厂,从班组长到普通员工其实没多大区别,但在武鸣看来却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至少武鸣这么认为,许多的领导也是从这班长组长一步步走向领导岗位,走向事业辉煌。有时他想自己距离那梦想的目标就咫尺之遥。

武鸣想着自己过去在车间那么受人器重,在领导眼里那么有地位,每年的生产先进,优秀班长从末旁落过,人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和认可,正因为如此,那才那么留恋过去的时光,怀念以前的领导。

让武鸣可气的是自己死心塌地地工作竟得到这种结局,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跳梁小丑竟成了主任眼中的干将,这让他很是不解。

一天晚上,郁闷的武鸣约朋友张震出来喝酒,地点还是他经常去的酒吧。车间的人也知道这个酒吧,是车间员工常去光顾地方。

武鸣和朋友在包间里喝着聊着,不大功夫,武鸣竟有些醉意,说话颠三倒四,朋友夺过武鸣手中酒瓶,劝他心情不好,喝喝解解愤懑就行,谁知武鸣硬是要喝。朋友拦不住他,只好由着他,武鸣喝着嘴里不停地叨叨着,朋友只好陪着他听他叨叨。

与此同时,另一包间传来了猜拳喝酒的噪杂声,说话的声音都听的清清楚楚……

一个说:这次车间调整班组长,武鸣确实不应该被撤掉,武鸣论经验有经验论技术有技术,人品没得说,管理人确实有一套,车间哪个班没有武鸣的身影。只是武鸣在方式方法上有些死板,还是以前的老一套,但这不妨碍他的。

另一个说:就是嘛,你们不知道武鸣的副手过去在武鸣的手下干过小组长,工作抓不起来不说,还拉帮结派,影响极坏,被武鸣免了组长,当时王林当着班里人的面发过誓说:“姓武的,你别得意,你别逞能,早晚有一天你会得到惩罚的”。

另一个接着说:这倒好,两个在一起,武鸣早晚会栽在他的手下,你看王林,虽是个副手,不但没有担起副手的一点责任,背后地里在主任的跟前又是汇报工作,又是讲他冠冕堂皇的漂亮话,把主任骗的团团转,好像班里的工作不是武鸣抓的而是他抓的,主任能不听他的甜言蜜语,能不对他有好感?

一个说:我听人说,王林晚上上夜班,交接班后,经常不见他的踪影,不是找地方睡觉,就是去其他单位和人聊天。搞得武鸣相当难堪。我们车间那些班组长没有吃过他的亏,只不过大家心知肚明不愿和他计较,这个人渣,亏领导把他当做骨干看待。可惜主任只喜欢听哪些马屁精的一念之词,根本不下去了解了解实际情况,可惜一个好班长被他撤掉了。

又有一个说:这个王林也真行,工作方面马马虎虎,但是在社交方面那可是我们这些人望尘莫及,工作搞不好,一个饭局搞定了。生产考核落在别的班组后面,喝一场酒就排在别的班组前面。

一个说:武鸣被撤掉的前几天,我亲眼看见王林和车间几个领导在一个饭馆吃饭,没过几天武鸣下来了,而王林上去了。

一个说:我还听人说:新主任新房装修还是王林请人装修的……。

听着隔壁包间里人说得有鼻子有脸的,看来有些传闻不是空穴来风。

武鸣听了隔壁的话,愣愣地坐在那儿,私下寻思,这主任真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亏我当时那么鼎力帮助他,在领导跟前说了多少好话,让他才有今天,他倒好升了官,听信一念之词,竟这样对待我……。

朋友张震抽出一根烟递给他,武鸣没有接住,掉在地上,他也不捡起来,独自在那里傻坐着。

武鸣觉得心里像是被人刺了一下疼痛难受……。

在极度的伤心之后,武鸣决定离开车间,离开那个这个曾经为之奋斗了近二十五年地方。

如果一个从事特种作业的工人五十五岁退休的话,四十五岁的武鸣在自己这个岗位呆了二十五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老兵了,他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留在这里,把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在这个岗位上。以前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离开这里,他还指望着干到退休。但是,事与愿违,他没有等到干到退休的那天,就离开了。

伴随着离开,武鸣于想明白了,有些事是勉强不来的,命里注定没有,怎么努力也是白搭,看来一心想往上走的想法并非是一盘好棋。它不仅能让一个人为它为之牺牲青春,甚至献出生命,还能让一个人就此热血膨胀而忘乎所以,最终导致最后的人生的失败……。

武鸣离开车间去新单位报到的那天,正赶上一场大雨,大雨弥漫着整个厂区,也弥漫了武鸣颗受伤而无助的心……。

关于工厂生产的故事有哪些2

◎冯萱、张慧瑜

近期,由宁海强导演,刘烨、韩雪、林永健主演的《钢铁意志》上线国庆档。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本片将镜头对准“共和国长子”——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鞍山钢铁厂,讲述了从解放军接管钢厂到成功炼出第一炉钢全面开展“一五计划”的故事。八一电影厂科班出身的导演宁海强一直深耕主旋律电影,从处女作《弹道无痕》到《百团大战》《歼十出击》《长津湖》等献礼片,本身就在军事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制作中颇有造诣。但此次他却将镜头从军人转向工人,去展现新中国建设的特殊历史时期,鞍山钢铁厂的工人群体的奋斗故事。

军人与工人:不断深化的工人身份认同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人阶级就已经在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和劳动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更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激昂的英雄气概和劳动热情。

影片主人公赵铁池根据组织安排,在粉碎东北国民党残部边撤离边炸毁鞍钢厂区计划之后,担任鞍山钢厂厂长,面对百废待兴的工业厂区,开始组织全厂工人进行钢铁复产工作。在影片的前后——保护工厂和恢复生产——两条叙事线索中,主角本身的身份角色也在发生转换。从战斗英雄到钢铁工人,不仅只是衣着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应对这一新身份所带来的新挑战和自己的身份认同的问题。

在面对“一个家庭的铁凑一起都不够打一把菜刀”的年代,在面对国民党组织筹备三年都没有成功炼出铁水的厂区,在面对被帝国主义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困境,赵铁池立下一定炼出钢铁的军令状并带领钢厂工人开始艰难突围。影片矛盾冲突较为集中地出现在了对于“工人”这一身份的认同问题,不论是周刚为代表的工人对于“你们工人就是做苦力的”这一论断与专家的冲突,还是赵铁池多次想返回战场却面对“再也回不去连队”这一现实困境的内心挣扎,都把工人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之下对于自身身份定位的迷茫感进行了生动刻画。

但当成功炼出第一炉铁水打破国民党三年以来的技术困境,当新中国的第一枚钢铁材质的国徽在天安门城楼出现,当中国自产的钢铁在朝鲜战场发挥作用的时候,关于钢铁工人这一共同体的认同感其实早已蕴含其中,在三次唱响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中,工人群体的认同感和钢铁意志或许已经有了现实的更加深刻的答案。钢铁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回忆,或许正是因为钢铁制造过程中的筚路蓝缕,以及在时代中默默奋斗的无数钢铁工人。

个人与集体:个人成长嵌入国家发展

长期以来,东北工业题材电影一直作为一种构建国家主体形象和民族核心认同的方式,在个人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同构中形成主旋律叙事。影片对焦“共和国长子”鞍钢钢厂,讲述了三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从战斗英雄变成钢铁工人的赵铁池带领工人炼出第一炉钢的奋斗史;以孟泰和王崇伦为代表的鞍钢工人通过技术革新提升钢铁品质的创新史;鞍钢为共和国输送钢铁的同时也为全国各地输送技术专家和熟练工人支援共和国工业建设的奉献史。影片不仅是中国成为钢铁大国的工业记录史,同时也是一部钢铁人的成长史。

影片通过全景式的呈现,带领观众了解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人阶级支援国家建设的历史,展现了新中国建设初期为祖国的钢铁事业默默奋斗和坚守的钢铁人故事,他们尽管在身份和角色上有所差异,但都把个人的成长嵌入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去。影片开头赵铁池泪别连队奔赴鞍钢接受新的建设任务;孟泰师傅为了支持技术专家宰了家里女儿用野草喂养的野猪给专家加餐;王崇伦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革新生产朝鲜战场上需要的钢铁和副油箱拉杆,以及在历史叙事中常见的“沉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在钢厂复产的开始捐出家里的钢铁零件支援建设……所有的钢铁人都把个人的生活与情感跟民族国家紧密相连,在生产出第一炉铁水时反复唱响的《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形成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更紧密地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建设想嵌合。

工业与国家:用钢铁铸就国家建设的脊梁

新中国的工业化是一段让人感到自豪的振兴史,而钢铁也是一个时代的回忆。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钢铁是工业的脊梁,民生的咽喉,电影《钢铁意志》聚焦于百废待兴的鞍钢厂区,把镜头对准炼出第一炉钢的任务和解放这片厂区的战斗英雄赵铁池,从钢铁工人成长历程的叙事中展现新中国工业成长的历史。电影的时间背景设置在1949年年初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军在南下进攻北平之前率先攻破了沈阳、鞍山并接管了被日本关东军破坏的鞍山钢铁厂,千疮百孔的工业基地上的生产力几乎为零,作为对解放事业和未来国防事业极端重要的战略物资,恢复钢铁生产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作为一种独特的视听语言,影片充分利用视觉冲击在叙事中的情感渲染力,把工业发展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导演借孟泰师傅在朝鲜战场的慰问活动与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巧妙连接——全面机械化武装的美军和主要依靠步兵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之间在武器装备水平的悬殊对比,以极为直观的画面进行呈现,对观众而言,又可以与《长津湖》《狙击手》等影片内容相互补充,从而大大增强了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更加直观地感受当时特殊历史语境下工业生产力对国家政权维护及国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钢厂总经理在办公室吼出,“他们在用钢铁欺负我们,炼好钢,他们打过来多少炮弹,就加倍打回去,彻底打垮它!”这句话也是无数钢铁工人的心声。朝鲜战场上的困境和同胞的鲜血激励着无数钢铁工人继续投身于祖国的钢铁建设中,有劳动模范孟泰,有技术大拿王崇伦,有工程师孙雪飞,还有钢厂里默默奋斗的无数钢铁工人,他们为中国战斗机制造的副油箱拉杆,也帮助志愿军飞行员打下了美国的王牌飞行员……这些情节虽然没有直接在银幕上呈现,却也是银幕之外不可或缺的叙事链接。

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电影极具传播力和影响力,其社会实践的意义不言而喻,主旋律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重要主角之一的工人必然不能缺席,用电影镜头来记录工人阶级的成长历程,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在记录新中国的成长,在反映社会的进步历程,因而这部主旋律电影本身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于工厂生产的故事有哪些3

柏琴发明人工合成染料的故事


威廉·亨利·柏琴

是谁第一个合成了人工染料,把丰富的色彩带给了我们生活的世界? 这个人是英国化学家威廉·亨利·柏琴。他在发明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时,只有18岁。

柏琴于1838年3月12日出生在伦敦。他的父亲从事建筑业,并希望儿子也能走自己的道路。可是,柏琴在14岁时,有一天去听科学家法拉第的学术讲座,小柏琴深深地被法拉第的有趣实验所吸引。从此,他便决心选择化学研究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地重演着。曾几何时,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听了戴维的学术讲座而激起了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今天,14岁的柏琴又因为听法拉第的讲座而决心献身科学。

当时,英国的教育界不重视化学。在学校里,化学课总是安排在午休时间,因为多数学生都对化学课不感兴趣。只有皇家化学学院才设有比较正规的化学课程。

年仅十七岁的柏琴就在皇家化学学院崭露了头角,为来自德国的化学家霍夫曼教授挑选他担任自己的助手。就在当助手的这段时间里,由于一次偶然的实验,年仅18岁的柏琴发明了人工合成染料。

1849年,当时的欧洲流行疟疾,每天要死掉很多很多的人。为了对付这种可怕的疾病,许多科学家都在寻觅治疗疟疾的良药。后来人们发现,从金鸡纳树中提取的奎宁是治疗此病的特效药。但是金鸡纳树主要生长在南美洲,能供给提取的奎宁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科学家们在想:能否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来制取奎宁呢?

霍夫曼有一天不经意地大声说到“难道就不能用煤焦油里的化学物质来制造奎宁吗?”这句话引起了柏琴极大的兴趣,他一心要研究这一课题。然而柏琴并不知道,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这一目的是无法实现的。柏琴开始在家里进行实验,研究这项不可能实现的课题。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实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可柏琴并不灰心,仍然每天坚持实验。

有一次,实验进行到最后一步,当加进重格酸钾时,反应瓶里出现了一种奇妙的紫色粉状物质。柏琴想:咦,奇怪!这玩意儿从来没看见过,是什么呢?

为了知道这种物质的性质,柏琴向容器中加了一点儿酒精。忽然他眼前一亮,酒精溶液变成了鲜艳的紫红色,美丽极了。

柏琴面对着这种紫色的物质在想: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呢?他随手从瓶子里取出一点儿放在手上,想仔细瞧瞧究竟是啥东西。一不留神,紫色物碰到他的白衣服,碰到的地方就变成了紫色。衣服搞脏了,柏琴也无暇顾及。

他敏锐地感觉到这种紫色物质可以用来做染料。他激动万分,立即重新做了刚才的实验。这次,他得到了更多的紫色物质,并把它调成了溶液,然后将一块白布浸入到溶液中。

几小时后,白布真的被染成了紫色,颜色鲜艳无比,水洗不掉,日晒不褪。合成染料制成了!长时间的实验虽然没有制出奎宁,却意外地合成了染料,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发明人工合成染料的人。

于是,柏琴决定辞去大学的工作,而成了一名实业家,并获得了生产这种染料的专利权。柏琴要作出这一决定需要勇气和坚定的信心,因为他遭到了教师霍夫曼的反对,但是,他还是坚定地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

父亲和哥哥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来支持柏琴的事业。一八五七年,柏琴一家开始建设染料工厂。柏琴克服了各种困难,独自设计并制造了所需要的各种装置,装备了自己的工厂,终于开始生产苯胺紫。

这种染料在当时的时装中心---法国巴黎颇受欢迎,于是,苯胺紫就流行起来。柏琴工厂生产的染料十分畅销,这位年轻的化学家一下子就变成了有名的富翁。

柏琴在23岁就已经成了世界上的染料权威。他应邀到伦敦的化学大会做报告,而迈克尔·法拉第也坐在听众席上。昔日的先生今天成了学生,昔日的学生则成了今天的先生。

后来,其它各国的化学家也开始研究新的合成染料。柏琴的老师霍夫曼于一八六五年回到德国,在柏林大学任有机化学教授,并开始研究染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时霍夫曼也成了柏琴的学生。

柏琴事业的全盛时期,也就是英德两国在这一领域里相互角逐的时期。例如,德国化学家弄清了著名的天然染料茜素(茜素是一种蒽醌类天然产物,其本身在366nm光照下是没有荧光的,但是当与硼酸混合后茜素的邻二酚羟基与硼络合形成一个强烈显黄色荧光的配合物。)的化学结构,于是,英国和德国便开始了竞争,看谁先能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出这种染料。柏琴于一八六九年找到了合成这种染料的方法,并申请了专利。德国化学家也几乎在同时合成了茜素,并早于柏琴一天申请了专利。柏琴和德国人达成协议,开始工业生产茜素、他的工厂变得更加繁荣了。

德国在有机化学方面的许多伟大而范围广泛的发明。十年后,德国人合成了靛蓝(一种蓝色,蓝中带紫的颜色。),这次没有竞争的对手了,终于使英国失去了它在这一领域中的领先地位。德国人掌握了主动权,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都始终保持着世界染料制造行业中的垄断地位。

一八七四年,年仅三十六岁的相琴已经变得非常富有。这一年,他卖掉了自己的工厂,重新致力于最初献身的化学研究。作为一名研究者,柏琴的一生也是硕果累累。一八七六年,他合成了芳香物质香豆素,从而指出了一条人工合成香素的途径。

一九O六年,是相琴发明苯胺紫五十周年纪念,这一年他被授予骑士称号,在欧洲和美洲举行了表彰他的特别集会,在纽约为了纪念他还设立了“柏琴奖”,专门授予那些在应用化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出席集会的人都系着柏琴工厂最初生产苯胶签染成的领带,那些荣获柏琴奖的人也都郑重地系着这种领带。这一切使柏琴达到了荣誉的顶峰。

第二年,即一九O七年七月十四日,威廉·亨利·柏琴与世长辞了,终年六十九岁。

在柏琴以前,人们的生活大都缺乏色彩。到他逝世时,世界却变得色彩缤纷了。这都和柏琴发明的第一种合成染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人工合成染料的成功,刺激着人们在其它领域进行新的努力,现在人工合成物质已遍及纤维、橡胶、药物乃至食品防腐剂、调味剂等各个领域。今天,科学家们正在大胆地、充满信心地重新建设着大自然。

鲜艳的合成染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