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儿童健康大脑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1:20 作者:平人善燕 围观:

家长陪伴3-18岁孩子的智慧,就藏在这三个小故事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平人善燕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儿童健康大脑的故事有哪些1


本文用三个小故事,

道明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简单实用,建议看完,并转发给有需要的家长。

全文1633字,看完约十分钟。


每位家长都是愿意陪伴孩子的,更懂得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家长都期盼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有作为的人。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令家长头疼不已,同时也希望了解怎样陪伴孩子。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每一个阶段都会经历成长带来的问题。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国家,学校,家长各级都很重视。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艾瑞克.艾瑞克森就把每一个阶段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称之为“危机”


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危机”,他的心理健康就很正常;如果没有顺利度过这个危机,在他以后的人生当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下面这三个家长陪伴孩子的故事,分别是针对3~8岁,8~12岁以及12岁~18岁的孩子。

看完悟到的家长,他的孩子一定会终身受益。

故事一:

(儿童版)5岁小昕的故事:妈妈叫小昕吃饭

5岁的小昕喜欢看动画片。

吃饭的时候到了,妈妈喊:小昕,吃饭了。

小昕不回答。

妈妈又喊:小昕,吃饭了。

小昕还是不回答。

妈妈吼道:小昕,叫你吃饭了,你怎么不动呀?都叫你多少遍了呀?你都看了多久了呀?怎么还叫不动呢?吧嗒吧嗒……

爸爸什么都不说,走过去拉起小昕,边走边说:小昕,走,吃饭去。


3~8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年龄小,大脑皮质从接受信息到理解再到执行还不是很畅通。


家长如果只是用语言跟她下指令,她是不能及时启动的,也就是听到了,但是不动。


如果家长再带着情绪去跟孩子吼,讲道理,无异于“鸡同鸭讲”,所以,这时,不仅要告诉她做什么,并且还要带着她做。


故事二:

11岁的小军被好朋友骂了


11岁的小军放学回来,心情不好,跟妈妈吐槽他的好朋友小明说他是“猪”。

小军跟妈妈吐槽小明一些不堪的事情,说的时候爆着粗口。


妈妈听了,开导小军:小明可能不是有意说你,不能因为这件事情,影响你俩的关系。教育小军不能背后说好朋友的坏话。


小军听后,对着妈妈喊了一句:你懂啥?!就知道说我。


一直在旁边关注小军的爸爸,走过去搂着小军的肩说:走,跟爸爸说,爸爸愿意听。

事后爸爸对妈妈说,孩子心里烦,就是想跟你唠叨叨,你听着就行了。


8~12岁的孩子已经形成了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和逻辑推理,妈妈此时讲的道理,会再次激发孩子的情绪,


所以,这个阶段的家长,要学会做个会倾听的家长。


故事三:

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要学会给孩子空间


家长都想孩子学习好,考好学校,有好前途。

于是对孩子的学习特别上心,还给孩子讲假如不好好学习的道理。


朱琳是个智慧的妈妈,她不跟孩子讲你要好好学习,考好学校,找好工作。

朱琳自己埋头学习,在家里墙上贴上自己的工作清单。


朱琳越来越优雅,越来越智慧。

每次孩子问她问题,找她帮忙,朱琳都说我很忙,你自己想办法解决。


孩子只能自己查资料,想办法解决问题。也做了一个学习清单,贴在自己房间的墙上。

从初一到高三,六年过去了,朱琳的孩子如愿考上自己想上的大学。


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认为自己长大了,要独立,同时对自己也有许多的不确定性。


这个时期的家长,一是言传身教,这远比讲道理有效;二是学会装不知道,让孩子有发挥的空间。


写在最后:


现实生活中,陪伴孩子,远不止这三个故事这么简单。

相信爱孩子的你,只要确定好培养孩子的大方向,用心去做,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

感谢阅读,并请一键转发给需要的家长。



特别分享:幸福时光


每天中午13:00点,与老妈一起,来一场动力催眠全身spa。

感受全身从里到外,每一个细胞的放松,每一块肌肉里面每一个肌纤维的松弛,每一根肌筋的复原。


用老妈的话说:好轻松呀。


多年的奔波,加上身体体质特质,我的身体的肌肉和筋都是很紧的。


身体紧缩到什么程度呢?这么来形容吧。一旦过于劳累或者受凉,我的整个后背都疼,而且很沉,右眼球会发胀,颈椎两侧的肌肉(俗称筋),会时不时地紧一下,头部四周也会像闪电一样时不时的闪一下。


身体不舒服,心情就会比较低落,每天中午与老妈一起,来一次特殊的身心spa,真的是神清气爽。

神奇的是:右眼球,经过的动力催眠,也不那么胀了。


结束语:


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残留着动物的基本属性:战斗和逃跑反应。

也保留基本的身心复原力。这个复原力就是生命的本能。



看到这里的你,如果认可我的话,不如点赞收藏,来个转发,让更多的人因此受益。

儿童健康大脑的故事有哪些2

金波先生,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有名儿童文学大师、儿童文学大家。

早春三月,北京还充满了寒意,可我们刚一走进金波老人的家,首先就听到了一阵阵清脆的蝈蝈叫声,这叫声立即让我们想到了童年。就是这种给自己的最大的感受就是让自己保留一颗童心,就是对于事物他永远有一种新鲜感、有一种好奇心,自己觉得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新鲜感、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带着这样一种心理去看外部的世界、去看孩子的世界你才会有亲和力。

看到金波的名字,很多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都会有记忆,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读到过他的童话《尖尖的草帽》、《沙滩上的童话》、《春的消息》、《带雨的花》;音乐课本里他写词的歌曲《海鸥 海鸥》、《在老师身边》这些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至今还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里。可以说,很多孩子都是读着他的作品、唱着他的歌开始文字上的启蒙并快乐地成长的。童年的小巷永远那么幽深,孩子的脚步走不到尽头,天天都有唱不完的歌谣,顺着小巷潺潺地流。金波的童年只有母亲陪伴在身边,在他还不满周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参加革命、匆匆离开了家,无意间留下了一本1934年出版的《诗歌季刊》,这本杂志中的《河北童谣一束》成了金波最重要的启蒙教材,而他的启蒙老师正是满口乡音的母亲。她就给自己每天念童谣、每天念,小时候你知道,小时候有时候,小孩儿他希望反复地去听,爱听的故事说完一遍再说一遍,童谣唱一遍再唱一遍,自己记得那时候自己大概三岁的样子,自己就不知道多少次只要拿到那本书,自己妈妈就开始给自己念上面童谣。自己现在还记得有一首叫《秋风起天气变》,是这样一首,它是河北的一首童谣,自己记得自己妈妈那时候她用她的乡音就给自己念,她就说、秋风起,天气变,一根针、一条线,娘啊娘,你为什么这样忙,我给我儿缝衣裳,娘啊娘,你受累不要紧,等儿长大多孝顺。就这么一首,当时自己听了以后吧,心里有点酸酸的,说实在的,因为你想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就跟妈妈在一起,她读的又是这样的一首儿歌,所以就这首诗其实它给了自己最初的道德准则,就是作为一个孩子,长大了要多孝顺父母。

九岁的时候,听着童谣长大的金波在小学的作文课上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首诗,然而这首诗交给老师之后,却给金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自己就很快地就把这作文交了,交了之后老师在讲台上就看,看半天以后他就走下讲台、走到自己的跟前,很严肃地问自己,这诗是你写的吗,就那个态度自己很害怕,自己知道老师肯定是不相信,自己说是我写的,可是自己又没法证明怎么是我写的呢,自己正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时候、自己的同位子他就说,我证明是他写的,因为什么,因为我看见他、他写写改改,跟我借过橡皮,还有哪个字不会写、问过我。所以老师一下就相信了。

在确认了金波的文学天赋之后,这位老师做出了一个令金波意想不到的举动。老师拿着这个作文以后,他给我用他的毛笔字抄得工工整整,完了呢,赶上那期的墙报,就把自己这首诗抄在墙报上、贴在墙报上。后来就贴在校门外头,来来往往的人都看,自己当时特别得意,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很大,自己第一呢,当时自己觉得自己非常感谢这个老师,因为他相信了我。在上小学的时候,金波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算数甚至出现过不及格的情况,但是因为作文优秀,在小学毕业的留言册上,金波的语文老师为金波写下了这样的寄语,努力吧、争做一个文坛上的佼佼者。简简单单的一句鼓励,让一个懵懂少年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几十年后,金波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这本小小的纪念册,每一页都写着老师的祝愿,那些热诚的临别赠言。一页一页像彩色的蝴蝶,它跟着我飞过了漫长的岁月。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是快乐的时候,还是悲伤的时候。我都会常常翻阅着这蓝色、绿色、褐色的一页一页。在高中期间,金波又遇到了一位伯乐:王建瓴老师。正是在他的鼓励下,金波开始给报纸和杂志投稿,多年以后,金波满怀感激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歌词《在老师身边》。就这些,自己一回想,自己觉得老师对我那种关怀、那种爱护几乎就是自己的精神营养,没有他们的精神营养,他哪怕夸我一句、写这么一句话,自己都记得很清楚,所以后来自己写歌词的时候,自己说一定要把自己这种感情写到歌词里头,要写一点儿让孩子能唱的、歌唱老师的歌,所以当时自己觉得有几句、自己挺得意的几句,说虽然离开了妈妈的怀抱,红领巾却抱着我们的双肩,这句自己就觉得就把带上红领巾跟妈妈的怀抱自己把他联系起来写。这首歌曲后来被收入小学音乐课本,它凭借着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打动了无数莘莘学子。1957年,金波顺利考上了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正是在这里金波创作出了一首传唱更广的歌曲巜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1958年,在北京师范学院读大二的金波已经时常有诗歌在报纸上发表,这位在校园里小有名气的诗人还被音乐家协会破例吸纳成了歌词创作小组的成员。自己记得当时就在这个小组会上,我们就说我们五一的推荐歌曲要开始了,那么你们大家都要写一写,最好主题要更宏大一点的,那么当然自己就选择了这个主题、勤俭的这个主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学创作方面形成了向民间学习、向群众学习的风气,为了更好地完成歌词创作,金波特意来到农村采风。农村的艰苦生活,让金波深刻认识到了为什么要提倡节俭。你比如我们到农村去,到农村去那时候我们跟农民一起吃饭,那在他看来、所谓就像我们今天吃菜,哪种菜有营养,他谈不到那么多、他也不一定知道那么多,他就是去采野菜。比如这个时期,灰灰菜可能最好吃、最嫩,那就给我们去采来了之后,当然我也认识哪种是灰灰菜,然后就可以吃。就这些个地方,比如说鸡下了蛋了,舍不得吃,因为他要攒着、攒到一定数量到集上去卖、才能换回一点儿日常的用品。这些东西,自己觉得在我的城市生活中自己都没有遇到的,我不会说攒着鸡蛋,我知道鸡蛋就是为吃的,但是他们的鸡蛋是可以换东西的。

回到学校,金波借着这份感受,连夜开始了歌词的写作,在创作中、金波的一件秘密武器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威力。当时自己因为在搜集民谣当中,童谣民谣当中、民间谚语当中有些句子给自己的印象很深,比如这首歌词里头就有这个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那么这两句实际上都是民间的谚语,民间的谚语,那么自己把它用在勤俭持家上来讲是非常恰当的,其实这两句、最精彩的两句不是我写的、是民间谚语,但是人们在评论这首歌词的时候,就说金波能够很善于地把民间的谚语用在歌词里头,实际上这些东西早在自己脑子里就有了,只是当自己认定了这个主题的时候、这些个很生动的语言就浮现出来了。1959年,这首金波作词、刘兆江作曲的歌曲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在全国广为传唱。1960年被收入到当时的音乐课本中,并且作为保留教材,一直沿用了十多年。这个当时还在读大二的学生很快引起了校领导的重视,毕业后、学校专门找到金波让他留校任教,面对这个别人求之不得的机会,金波却一点儿都不兴奋。自己记得上学的时候那时候自己大概上大学三、四年级,当时有个刊物叫巜儿童音乐》,这个刊物上发表达自己的歌词,那么后来这个编辑就到学校里头去找自己,他主动就找自己,他说我们看到你的作品,因为那也是自然投稿嘛,他说以后能不能多给我们写一点儿,以后他就定向地约自己写哪一类的题材,所以从那时候自己就开始、自己就觉得要给孩子写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觉得孩子这个世界让我们的心态都比较好。因为自己当时不大想留校的,因为我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自己还是希望跟孩子接触,自己希望哪怕能到小学去、自己都愿意,因为什么,当然小学是不可能,因为他们学校是给中学培养师资的,那自己说中学也行。

为了给他最大的创作空间,领导特意安排金波在习作组教写作。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新老作家佳作迭出,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丶洪汛涛的《神笔马良》都成了风靡一时的作品。金波的童话诗虽然流传不广,但凭借着独树一帜的风格,也在其中展示着自己的风采。童话诗是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它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浅显易懂的寓意透露出生活的哲理,寓教于乐,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所创作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写童话诗不仅需要语言简洁、琅琅上口,最难得的还是要有一颗童心,而在金波的身上,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一珍贵的品质。童心就是最真纯的感情,如果一个人从事了这种创作,他对于他这种修养,刚才自己说的,他就会变得有亲和力,对事物心态非常平和,对人永远是觉得自己不够,我们在孩子面前,就像屠岸先生给自己写过一个条幅,他说、做学生的老师,做孩子的学生。我很幸福,因为这种幸福、这种追求让自己变得比较单纯。

儿童健康大脑的故事有哪些3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一直备受关注。青少年很多时候不善表达,也难以主动求助专业力量。这就需要社会各方主动跨前,伸出双手,走近每一颗需要守护的心灵,给予陪伴和支持。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温馨避风港”如何施展“魔力”?杨浦怎样形成困境儿童全方位立体救助模式?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又有什么新举措?今天为大家讲述凝聚爱与力量的故事。

“魔法屋”关怀每个“少年的你”——即使无法相见,陪伴依然在线

在延吉新村社区,藏着这样一处留给孩子们的“世外桃源”——低饱和的大地色空间,氤氲着野菊香薰的淡淡幽香和莫扎特的舒缓旋律,落地窗外,丝竹随风摇曳,偶有顽皮的小猫匍匐在前;另一侧,柔和的暖光灯照耀着各式书籍,投射下光影,原木地板上随意摆放着懒人沙发和彩色软垫……

这个“世外桃源”叫“舒屋”,在此,学校和家庭的规则和禁令都“暂时失效”。孩子们可以做想做的各种事情——读书、作曲、画画、插花等,也可以和复旦大学的哥哥姐姐们聊天,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这些空间设计的巧思均来自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晓茹。疫情期间,李晓茹带领的“复旦大学文明实践星辰心理志愿服务队”开启“云聊天”模式,对孩子们进行“云陪伴”,制作小视频,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更多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帮助和关怀。

日前,这支团队荣获杨浦区“最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团队”称号。

“舒屋”究竟有何种魔力,成为越来越多孩子除校园、家庭外的“温馨避风港”?

李晓茹形容“舒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这个精心布置的空间,也和她一直以来的研究密不可分。

2018年,受杨浦区文明办委托,李晓茹提交了一份基于大规模调研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尽管当今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但这一群体的心理危机事件却仍旧与日俱增。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她一直在思考:究竟做些什么才能真正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李晓茹提出,可以从后端走向前端——从针对已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开展治疗、干预,转向前期就开展预防、促进工作。她看到,在青春期这一人生的关键节点,孩子面临着自我整合、同伴关系、异性相处等多元问题,而青少年很多时候不善表达,也难以主动求助专业力量。“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伤害。他们很可能正处于挣扎、寻找出路的阶段,在这种时候,他们是非常需要有人陪伴支持的。我们不能等到厌学、辍学、抑郁这些问题出现后才‘对症下药’。”

因此,李晓茹想打造一个专注于青少年修养身心的过渡空间。这一实体空间将零散的活动长期落地,不同于解决特定烦恼的传统心理咨询机构,也不会像图书馆、少年宫那样具备明确的功能。最终,这一想法通过上海市、区文明办的资源统筹得以实现——2021年6月,名为“舒屋”的社区青少年成长中心,在杨浦区延吉社区第一睦邻中心建成运营。

“平日里,孩子们更多‘用大脑去生活’,他们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定向发展,却忘了停下来用五官感受生活的意义。”于是,李晓茹把关装修风格,通过环境的色彩、声音、气味营造出类似大自然的感觉,并特别引入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士带领的芳香疗法、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系师生带领的音乐疗法等,以最大程度唤醒孩子们的感官,让他们放下心理防御,从而更好地开展言语互动。

“星辰心理志愿服务队”也成立于2021年,由李晓茹和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本科生组建而成。在“舒屋”,一个志愿者通常与两个孩子形成陪同小组。这一形式既方便聊天,也能与其他小组开展活动。李晓茹和团队学生们进行头脑风暴,设置了“无限空间”“零舍”“棒棒堂”“π空间”等七大功能区,并推出各种趣味活动。在“挑战不可能”中,偏科不再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志愿者引导孩子将难对付的学科画成想象中的怪兽,模拟它带来的烦恼;在“价值观拍卖”中,志愿者带领孩子用虚拟钱币竞拍人生的梦想……

除此之外,李晓茹还不时邀请专业人士来开展特色活动,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会从“智力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聊聊“成功是什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邱慧洁则带孩子们一起DIY精油皂来减压……

“‘舒屋’的确有魔法!”带着孙女参加了舒屋首期“青少年成长夏令营”的徐奶奶感叹道,以往说三句要吵两句的小孙女在这里待了一个暑假后“声音轻了,人也温柔了起来”。“这些哥哥姐姐都好牛啊!好多‘学霸’!”就读某寄宿中学的男孩在这里打开了与室友的心结,还从志愿者的经历里找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今年3月,疫情中止了“舒屋”的线下活动。李晓茹分析了青少年在居家封控期间的心理需求,将“舒屋”转到线上,开启了“云舒屋”聊天室。孩子们可以在网上提前预约“大群畅聊”或“一对一私聊”模式。每天上下午固定时间段,都有志愿者们“在云上”与孩子们互动。

“假如你有时光机,最想穿越到过去或未来哪个时刻?”“你认为好朋友应该具备的三个标准是?”“今天我们都是线上绘画大师!”……考虑到刚进入聊天室的孩子们会感到陌生和胆怯,聊天室允许孩子们可以不打开话筒和摄像头,仅用打字完成互动,直至卸下心防。

一位志愿者说:“孩子们的思维通常比较跳脱,他们会有另类的表达方式,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趣味的方式鼓励他们表达想法和情绪,一方面要敏锐觉察他们现阶段可能面临的烦恼。”

在话题“荒岛求生只能一人相伴”的互动中,有一个小男孩答道:“我一个人都不想带!”“这时候志愿者会意识到,他可能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这个孩子其实很愿意表达自己,有强烈和人交流的冲动,但他阐述的内容又和这些表现相反。那我们就会问‘今天是朋友带你来的聊天室,那在你眼中,你的这两位朋友是什么样的呢?’然后再询问朋友们对他的评价。这时他发现其实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自己还是很珍惜和在乎朋友的。”

这种沟通方式,让越来越多孩子打开心扉,他们开始对着麦克风畅所欲言,也鼓起勇气打开摄像头,自在地表达自己……至今,受益于“舒屋”线上线下服务的青少年高达3000余人次。

谈到“舒屋”的未来,李晓茹表示会保留反响热烈的活动,将其打造成品牌,在教育“双减”的背景下继续助力青少年成长。

从防备到接纳——无家可归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去年6月的一个夜晚,一个瘦弱的女孩被江浦路街道救助所、民警及学校老师一同护送来到杨浦区未保中心。她叫小怡(化名),16岁,在杨浦读高二。在工作人员的协同交接下,小怡入住区未保中心。

这个尚处在青春期的少女,人生经历有些特殊。2018年,小怡父母因感情破裂决定离婚,她被判归母亲抚养,但实际与父亲共同居住。2019年,小怡母亲以共有物分割纠纷起诉了小怡父亲,要求法院强制执行,导致小怡和父亲的共同住所被法院清退查封。事发后,她的父亲很快失联,小怡无处居住,一时失去方向。这天,江浦路街道救助所接到学校电话,发现孩子放学后已经无家可归,必须尽快进行临时安置。

小怡入住区未保中心后,时值期末,仍需上课及期末考试。因此,社工们每天护送小怡从站内出发,至周边公交站乘坐公交车到学校,确保她的上下学安全。

暑假期间,社工们又常常带小怡外出,一起吃饭、看书、采购零食及文具等。甚至在了解她的用餐喜好后,食堂专门为她“开小灶”。源源不断的关爱,让这个性格内向的少女从起初的防备,逐渐转为接纳,与社工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

与此同时,另一头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区未保中心协同法院,区检察院未检科联合公安机关、属地居委会等,与小怡父母开展约谈,告知监护和抚养义务,开展亲职教育,并进行了督导令口头训诫,责令二人承担起监护职责,落实家庭教育指导。

在区未保中心、江浦路街道、区检察院等各方力量的凝聚下,去年8月,小怡被母亲接走。小怡母亲承诺,会好好照顾孩子,给她一个温暖的家。

像小怡一样遭遇生活困境的孩子,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单单凭借区未保中心的力量,很难全面守护他们的健康成长。对这些亟待关注的孩子,构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刻不容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区检察院与区民政局、区工商联、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卫健委、区财政局、区就促中心、区红十字会、区残联、上海小邻通实业有限公司,已经共同推动成立实体化注册、社会化运作的困境儿童救助民非组织——“上海杨浦区杨杨成长关爱中心”,为困境儿童提供生活帮助、保护处分、亲职教育等司法社会服务。在中心成立的基础上,又借区救助站资源优势,建立了“杨杨成长关爱基地”,各成员单位进一步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设计并完善“困境儿童救助互联机制”,通过救助内容、救助方式和社会分工上的统筹兼顾,形成困境儿童全方位立体救助模式,扩大救助覆盖范围,提升实际救助效果。

目前,各成员单位本着加强联动、注重实效、以点带面的原则,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定期更新数据库,分类救助等级程度,将数据报送各成员单位。大家还分别选派联络员参与信息互通,并确定“困境儿童救助互联机制”负责人,确保在获取困境儿童信息后第一时间履行相应职责,循序渐进地实现本区困境儿童救助“零缺位”“零缝隙”的目标。

其中,区民政局重视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及时发放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确保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依托民政部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困境儿童详细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动态更新、精准帮扶;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家庭的困境儿童实施临时救助,提供关爱服务;对符合民政救助条件的困境儿童,及时救助至基地、发放生活必需品等。

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又添新丁”——探索新型关爱保护工作模式,健全关爱服务体系

8月5日,杨浦区困境未成年人结对帮扶共建签约仪式举行。

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与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杨浦区工作站签订了《杨浦区困境未成年人结对帮扶共建协议》。根据协议,中伦律所将与杨浦区内困境未成年人开展帮扶结对,不定期组织律所参访、法律援助、帮困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

据了解,签约双方将聚焦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工作,结合两法两条例出台和实施,突出志愿服务,持续深化“四全行动”,使企业和机构投入未成年困境服务形成常态,助力未成年人关心和保护创新发展。签约双方均表示将发挥各自专业和资源,丰富合作项目,进一步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帮扶和成长空间。

签约仪式后,团区委还邀请立法参与者和研究员姚建龙开展《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要义解读》的主题讲座,帮助杨浦青年工作者明确两法背景下的职责所在,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努力奋进。

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团区委将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探索新型困境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模式,多措并举健全困境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形成长效稳定的帮扶机制。同时,进一步做好“以爱接力 让爱发光”工作项目,通过区青联委员、区青企协会员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接帮扶困境未成年人的形式,对全区困难家庭未成年人开展走访慰问、心理关护、学业辅导和心愿收集等常态化帮扶援助工作,将点滴星光之爱心和力量,汇聚成暖阳,照亮困境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道路。

(来源:上海杨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