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威海当地的红色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1:08 作者:威海新闻网 围观: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革命火种从这里“红遍”威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威海新闻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威海当地的红色故事有哪些1

  【实地探访】
  3月24日,走进山林掩映中的龙山革命纪念馆,高挂在纪念馆中心的五星红旗正在山风吹拂下猎猎作响。胶东民居特有的灰褐色调里,“龙山火种”四个遒劲有力的金字赫然醒目。

  八百多年前,这里的龙山庙是周边居民津津乐道的“江北第一庙”。八百多年后,龙山革命纪念馆则因为另一个故事被更多世人所熟知。1931年7月,威海第一个党组织——荣成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在此成立,星星之火于黎明前的黑暗中被点燃,并从此燎原整个威海大地。

  走进展馆第一部分,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张饱经风霜的木制八仙桌。它的桌面早已褪色,桌脚也残缺不全,可读到桌上的说明,让人心潮澎湃——90年前的一个夏天,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孙己太和其他两位革命先驱展开秘密会谈,中共威海党组织就在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上世纪20年代末,随着各地党组织开始蓬勃发展,一批中共党员接受组织委派,回到家乡开辟党的工作,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其中便有最早在威海从事党组织活动的共产党员孙己太。

  1930年6月,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月的孙己太根据烟台市委的指示回到荣成,以石岛公安局巡长的身份建立党的组织,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并逐渐结识了李德生、张鲁生两名志同道合的党员同志。

  当时,弥漫在神州大地上的白色恐怖波涛汹涌,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危机四伏。1931年,当时的中共烟台市委又遭到了破坏,缺少了党组织引领,党的工作困难重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孙己太等三人在龙山庙碰头开会,在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成立荣成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并当即为初生的党组织定下了工作任务:立即设法与上级取得联系,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加强宣传,扩大党的影响。

  只可惜,次月,李德生身份不慎暴露,张鲁生、李德生被迫离开荣成,刚刚成立不久的荣成县临时革命委员会也就此解体。虽然它存在的时间不长,却已播撒下了星星火种,吸引了一批仁人志士和英雄先烈投身其中,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

  据荣成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连业功介绍,1931年9月,孙己太在荣成建立了荣成特支,丛烈光、毕家喜、毕春华、沙国政4名同志在他的发展下成为荣成境内第一批中共党员,新生力量就此在威海萌发。不到四年时间,便有135名中共党员遍布荣成,在党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谷牧、曹漫之、洪澍、于春铭……

  穿越时间长廊,历史愈发厚重。一页页翔实的资料,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将记者带回了那段峥嵘岁月。荣成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一一·四”暴动、埠柳乡校起义、古迹顶起义……无数革命先烈振臂高呼、英勇奋斗,为寻求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自由奉献终生。

  从1930年6月至1949年10月,荣成走出了100多名共和国将军,5700多名英烈光荣献身。从1938年算起,荣成共有5万多名青年参军入伍,端起土炮洋枪、挥动大刀长矛,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

  “八路军来独立营,谁参加来谁光荣,骑着马儿披着红,光荣光荣真光荣……”展馆收录的视频里,老党员虽已声音沙哑、满脸皱纹,可唱起歌来,双眼始终闪耀着信念的光。正如纪念馆五大主题所总结的一般,初生的党组织“火种”在危难之际唤起了荣成人民的拳拳救国心,他们浴血奋战,树立起一座可歌可泣的精神丰碑。

  岁月的风尘,总会不经意将波澜壮阔的历史轻轻埋藏。自荣成县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后,龙山庙再也没有集中组织过党的活动,但威海并没有忘记这座“红色起点”。2016年,新的龙山革命纪念馆在龙山庙原址上兴建而成,成为威海首批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从龙山庙中诞生的红色火焰始终熠熠生辉。

  龙山革命纪念馆馆长毕监胜告诉记者,自纪念馆对外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接纳6000余名游客。更有人从济南、德州等地跨越数百公里来此瞻仰革命先烈故事,重温入党誓词,再忆入党初心。

  凿破长夜开新纪,染成赤旗待后生。这里承载了无数革命先驱的殷切期望,也将永远激励着威海人在新的历史航程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亲历故事】

  72岁荣成龙山革命纪念馆馆长毕监胜:

  把威海第一个党组织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当了近5年馆长,前来了解荣成党组织发展历程的人越来越多,每年能有6000多人来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全国各地的学生、机关干部、红色旅游团络绎不绝。一直觉得,作为一名老党员和退役军人,我应该发挥余热,担起传承红色基因这份神圣责任。

  我生于荣成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父亲就爱给我讲张干卿、梁学福等荣成战斗英雄的故事,每次听完,内心都很澎湃,英烈们奋勇杀敌、舍生取义的事迹让我很是佩服,也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正是这颗种子,长大后我选择当兵、入党,退休后继续当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龙山革命纪念馆刚建起来的时候,参观者多讲解员少,中午经常没功夫吃饭,只能吃几块钙奶饼干“对付”一下。现在讲解员的队伍日益壮大,从一个发展到十个,还有一位71岁的志愿者,每周都来当讲解员,乐此不疲。

  有时候,我也亲自“上阵”做讲解,讲述党和人民艰苦曲折、前仆后继的光辉史迹。为了把那段历史讲得准确、生动,我走访了很多亲历者,了解史料上没有记载的故事。

  在走访附近村民的时候,我挖掘到一个很重要的线索,现在纪念馆的位置正是原龙王庙的正厢房,荣成第一个党组织就是在和尚东厢房的北炕上诞生的,现在党员教育厅的南边原本有个大戏台,农历初一到十五,周边村民都来赶庙会,很是热闹。

  走访的时候,我还很爱收集红色物件。有一次在村民家中发现一盏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马灯,或许它曾经为荣成党史上某位夜行人照亮了道路。我把它收集来放到纪念馆,让党史教学更有年代感和真实感。

  我每次讲解的内容都不是百分之百一样。“一门四英”肖永菊的后代来这参观,交流的时候我们聊了肖永菊儿子后来的去向和职业,这是任何史料上都没有的内容。我兴冲冲地把这些鲜活的细节都加入到讲解中,历史故事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传承红色基因,要从小学生开始培养。我最喜欢给学生做讲解了,每每看到他们歪着脑袋听得入迷,双眼放光,我这个72岁的老头就越讲越起劲。现在,纪念馆是荣成市第三十七中等学校的长期教育基地,每年9月,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会来这里举行升国旗仪式、佩戴红领巾等活动。看着一代又一代人来这接受红色教育,我觉得自己的付出都值得,也对得起曾经穿过的军装。

  【记者手记】

  “红色根脉”深植威海

  斑驳的八仙桌,托起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笔直的水杉树,象征着仁人志士的不渝初心。从曾经的龙山庙到现在的龙山革命纪念馆,虽历经时代变迁,但萌发于这里的红色印记不会消失,从这里流淌到历史长河里爱党爱国的红色能量也在威海代代传承。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最为艰苦和困难的日子里,党组织的成立为威海点亮了前行的明灯,从此将威海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近百年来,它所播撒的火种已孕育了一个个耳熟能详又感人至深的先烈故事。“红色根脉”随着280万威海人民的口口相传,深深植入威海大地。

  历史和实践不止一次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深植于威海人脑海深处的“红色根脉”,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新发展格局中成长奋进、劈波斩浪,以实际行动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 于淑仪 文/图)

威海当地的红色故事有哪些2

用红色故事诠释初心使命

——“红动齐鲁”山东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威海赛区复赛侧记

来自全省16市的优秀选手,3天的激烈比拼,119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7月28日至30日,“红动齐鲁”山东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威海赛区复赛举办。用乳汁救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全心护卫八路军后代的胶东“乳娘”,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渊子崖村村民……随着选手们的精彩讲述,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一个个红色故事,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次比赛,选手们讲述的故事很新颖,有不少是第一次挖掘整理出来;故事切口小、更注重细节,选手们的讲述感情充沛、直抵人心;题材丰富,人物众多,覆盖面广,基本能够反映山东抗战可歌可泣的历史。”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许多专业讲解员,讲的还是自己最熟悉的故事,但每一次讲解,仍然都会受到深深的感动。伴随着悠扬舒缓的背景音乐,来自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管理中心的单雅莎讲述了一位红色乳娘的故事。“乳娘”是威海人人传诵的红色故事,胶东育儿所更是威海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且无一伤亡。因为了解这一历史,更深深被其震撼着,单雅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乳娘”作为自己的参赛作品。

今年只有14岁的滕州市育才中学的学生王业皓,讲述了铁道游击队创始人洪振海的故事。“洪振海在我们那里家喻户晓,这次我自己也做了功课,查找了很多资料。”王业皓说,参加比赛对自己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准备比赛,对自己的家乡更加了解,更加热爱。

有些参赛选手讲述的是自己亲人先辈的故事,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枣庄市交通局职工谢峰以《红色薪火,传承运河》为题讲述了他的太姥爷领导当地百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沂源县实验小学学生唐于然讲述了《我太外公击毙了鬼子少将》的故事;威海高区一小学生孔令璋讲述了太姥爷《智擒汉奸》的故事。他们都表示,先辈的事迹催人奋进,自己有一种天然的自豪感,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一段段的红色故事讲给自己的后辈听,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先辈的事迹代代传下去。

在文稿撰写和讲述方式上,许多选手也是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费县县委党性教育工作办公室的参赛选手李聪从讲解员自身角度出发,用日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讲解员的感受。李聪坦言:“我希望这种带入式的讲述方式,可以引起更多人共鸣,将先辈们的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比赛已经结束,一个个红色故事似乎依然在耳畔回响,这是革命先辈留下的超越时空的记忆与感动。“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这次比赛将激励着大家把红色故事讲得更好、更完善,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下的落地。”比赛评委、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艳玲说。

威海当地的红色故事有哪些3

来源中国军网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 资料图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王云苗

中国军网7月17日电(记者王云苗)“我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时的殷殷嘱托,响彻齐鲁大地。时隔月余,来自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们,来到刘公岛,参观东泓炮台遗址、甲午战争博物馆,重温总书记教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王云苗

甲午之殇,铭记历史教训

7月的刘公岛,天蓝海碧,草木葱茏。站在丁公路,远远望去,在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顶部,象征北洋海军将士形象的人物雕像正手持望远镜,守卫着这片古老的海域。

岛之上,甲午殇。历史上,在这片海域发生的中日“甲午海战”,把刘公岛深深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中。

1888年,清政府北洋水师成军,刘公岛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光荣与屈辱同在,北洋水师保卫母港和舰队的最后一战——刘公岛保卫战也在此打响。在日军水陆两路的夹击之下,1895年2月17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京畿地区门户大开。迫于巨大的军事压力,两个月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从此,刘公岛变成了甲午战争的终结之地、北洋海军的忠魂驻节之地。时至今日,登岛的人们心情仍然是沉重的,每参观一处遗址,就像翻开一页发黄的日历,时刻告诫后人,落后就要挨打。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王云苗

打造党性教育基地,让历史活起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新世纪的刘公岛,建起了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岛上现有北洋海军提督署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是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自2016年6月基地开办以来,先后有700多个班次,3万多名党员干部来刘公岛学习接受教育。

在威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曲赓看来,党性教育基地不仅承载了甲午战争以来120余年的历史,基地内“红色胶东”元素也彰显出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人民至上、水乳交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共产党人的本色和初心。

位于刘公岛最东端的东泓炮台,是北洋海军遗留下来最大的一处炮台。当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共修筑了六处炮台,各种口径大炮54门,其中口径200毫米以上大炮13门。“到总书记走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总书记对于刘公岛的情怀。”来自威海本地的市民林女士,脸上写满了自豪和幸福。

《历史选择展馆》的开放,在当时也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个由北洋海军机械局和屯煤所等历史文物建筑改建而成的展馆,室内面积3000平方米,展陈面积22000平方米,从民族复兴的大视野,通过全方位展示甲午战争后中国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阐释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来此参观者无不产生强烈共鸣。

“教育基地不同于历史展馆,不能只陈列史实,更重要的是让历史说话,发人深思、启迪心灵。”刘公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做的就是让文物活起来,并把它们运用到党性教育基地的教学之中,让走进培训基地的学员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与灵魂触动,增加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互动性、参与性。”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王云苗

让红色基因在威海薪火相传

不仅是刘公岛,革命战争年代,威海军政民生死与共、水乳交融,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留下了丰富而壮丽的精神瑰宝。

风光秀美的天福山,诉说着那场点燃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烽火的起义故事;幽深寂静的成山林场深处,“把一生交给党安排”的铮铮誓言久久回荡;幸福威海展馆内,一张张笑脸记录着百姓的幸福瞬间,诠释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2016年,威海打造了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用发生在威海的史实,讲好中国共产党、讲好中国梦的故事。基地包含12个教学点,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呈现“1+2”的版块布局。基地建成至今,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多名学员前来接受教育。刘公岛作为北洋海军成军地和甲午战争主战场,是整个基地的主题板块。

和刘公岛一样,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也是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馆至今,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已为党员干部、群众和在校师生开展宣讲2000多场次,郭永怀的事迹和精神已深深感动了20万人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在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乳山教学区,每年有700多批次3万多人的团队、8万多人的游客走进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和胶东育儿所纪念馆,聆听党对群众“以命相救”、群众对党“以命相助”的生动故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需要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根植心中,不断激发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强大精神力量。牢记总书记的深切叮嘱,威海将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资源,自觉扛起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挖掘历史资源,丰富展馆内容,使展馆涵盖甲午战争史、红色胶东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等各个方面。教育基地还将在历史事件的精准性、历史故事的生动性、历史智慧的时代性上下功夫,用一部部生动和鲜活的历史故事,继续传达基地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红色基因。“让总书记的深情厚望,在刘公岛落地生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