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球星在中国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8 01:09 作者:澎湃新闻 围观:

当中国球员又一次和NBA联系在一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澎湃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球星在中国的故事有哪些1

穆玛

NBA季后赛正打得热火朝天,去年会师总决赛的雄鹿和太阳在同一天双双告别。太阳在“抢七”大战中惨败33分,以及围绕着保罗的那些“魔咒”,都成了社交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但不同于过往几个赛季,今年的NBA对于中国球迷来说,似乎更多了些“盼头”。

这几天,NBA正式公布了芝加哥联合试训的名单,中国球员曾凡博的名字赫然在列。作为2022年选秀大会前最重要的一个展示舞台,曾凡博的受邀意味着,中国球员又一次抓住了叩开NBA大门的敲门砖。

不仅如此,包括辽宁本钢的年轻前锋张镇麟,以及浙江稠州的19岁中锋余嘉豪,都已先后赴美,为挑战NBA而各自做着准备。

而在WNBA的赛场上,韩旭不仅迎来了新赛季的首秀,而且替补出场得到全队最高的10分,为这段WNBA之旅开了一个好头。

中国球员又一次和世界最顶级的篮球联赛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从姚明到易建联,从郑海霞到苗立杰,中国球员其实一直从没有停下对更高水平篮球舞台的追求。而这一次,他们有机会带来更多改变和突破吗?

谁是NBA选秀大会的下一位中国球员?

当曾凡博的名字出现在芝加哥联合试训的大名单时,这个消息不管是对于他本人还是中国篮球来说,都算是一个不小的激励。

熟悉NBA的人大都有所了解,在芝加哥举行的大型联合试训,是每一位梦想进入NBA的年轻人在选秀大会前最好的一个展示舞台。过去几年,当地的电视频道还对试训进行过直播。据美国媒体报道,今年的联合试训将在5月的17日至23日举行,共有78名年轻人参加,包括霍姆格伦和班开罗等“状元热门”也都入围了这份名单。

事实上,在去年的选秀大会之前,上海久事的郭昊文也曾受邀参加过联合试训前的NBA发展联盟(NBA G League)精英训练营,但他最终没能晋级到联合试训的名单。相比于郭昊文,直接受到邀请的曾凡博可以算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并且比其他中国球员距离选秀大会的舞台更近了一步。

那么,问题来了,曾凡博被NBA球队选中的几率有多大?

根据多个美国选秀网站的预测,根据曾凡博的年龄和背景,他有机会参加2022年和2023年的NBA选秀,而在2022年的选秀排位中,他在几个专业网站中“小前锋排名”里处于20位左右,有可能在2022年的第二轮中后段被选中。

上个赛季,曾凡博在美国发展联盟(NBA G League)的点燃队打球,这支球队诞生于NBA“点燃计划”,目的是希望高中生球员毕业后就可以进入联盟体系,避免人才流失。不过,由于伤病和状态的影响,曾凡博的这个赛季并不算亮眼,他在场均13分钟的出场时间里,可以得到3.8分,投篮命中率只有36.4%。

尽管这样的一份数据很难打动NBA球队,但是根据国内媒体《北京青年报》的报道,在NBA球探的报告中,曾凡博19岁的年纪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如果他发展方向正确的话,那么他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NBA球员。但他在包括身体、对抗、进攻选择、篮球技术等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除了曾凡博,其实刚刚帮助辽宁本钢赢得CBA总冠军的张镇麟和19岁的浙江稠州中锋余嘉豪,同样也有冲击NBA的潜力,而且他们也都先后前往美国进行特训。特别是张镇麟,在《北京青年报》透露的球探报告中,虽然张镇麟的持球和防守都需要提高,但“他拥有非常好的身体天赋,这比很多美国职业球员都要出色。他非常喜欢攻击篮筐,是一个很有勇气、无畏的球员”。

(从左至右)韩旭、张镇麟、余嘉豪、曾凡博、郭昊文

站上NBA和WNBA的赛场,中国球员这次更不一样

就在曾凡博、张镇麟、余嘉豪和郭昊文各自为了登上NBA舞台而努力时,中国女篮的新一代内线核心韩旭已经先一步登上了WNBA的赛场。

不久之前,韩旭加盟纽约自由人征战WNBA的消息就已经让中国篮球为之振奋,而当新赛季正式拉开大幕,韩旭的表现也让美国球迷眼前一亮。

在两天前的一场常规赛中,韩旭迎来了赛季首秀,她在第三节递补出场得到了全队最高的10分,就连国际篮联都在社交网络上盛赞了韩旭的表现:“这位来自中国的内线小巨人,除了高度,她还拥有灵活的脚步和强悍的防守能力。”

从加盟时受到的关注,到首秀的亮眼发挥,以及韩旭的表现在赛后所引发的热议,其实都是如今的中国球员与前辈们有所不同的典型例子——新一代的中国球员更容易融入美国篮球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背靠着更成熟也更加多元的中国篮球市场。

大数据是能够说明这种发展和改变的最直观体现。

在姚明进入NBA的那个年代,中国的大多数球迷才刚刚开始了解NBA,能够收看到NBA比赛的平台也集中在央视的转播。而如今,据NBA的数据统计,NBA在中国的社交媒体粉丝已经超过2.4亿,而且除了刚刚复播NBA的央视以外,中国的球迷有了更多不同平台和不同的方式来关注NBA比赛以及它们的周边产品。

就以全国五大有线数字付费频道集成播控运营平台之一的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下称SiTV)为例,在新媒体出现之后,SiTV在全平台的用户总数接近了2.1亿,而SiTV的劲爆体育频道则是在这个赛季常规赛期间一天一场转播NBA的比赛,这也就意味着,SiTV劲爆体育频道能够利用NBA比赛所触达的观赛人群拥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不仅如此,除了过去几个赛季东方明珠和百视TV一直在持续转播NBA的比赛之外,央视体育频道在这个赛季对于NBA的复播也代表着一个更加紧密合作的趋势。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了解,包括山东体育和陕西体育在内的一些省级体育频道也都恢复了NBA的直播,而广东体育和福建体育则是在洽谈之中,此外,百视TV也在筹划播出韩旭在WNBA纽约自由人的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传统的NBA转播,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平台的新鲜感,让赛事转播有了新的玩法,也吸引了更多用户关注篮球。以百视TV为例,百视TV的体育团队有很强的互联网垂类平台基因,所以采取的破圈打法跟今年季后赛里的菲尼克斯太阳队一样令人耳目一新。

更多国内平台的转播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这也代表着中国球员身后有着更大而且更多元的市场在支持着他们。除此之外,中国球迷在姚明、易建联和苗立杰等征战NBA的那些年所培养出的情怀,也是如今的年轻球员与NBA或者WNBA之间的重要纽带。

就如在季后赛第二轮都进入“抢七大战”的独行侠和雄鹿,曾经是王治郅和易建联征战过的球队,它们在美国并非典型的大球市,但在中国至今都拥有巨大的球迷基数。作为在季后赛排名靠后、没有主场优势的球队,它们反而能够在社交网络上制造出不少颇具话题的讨论。

反过来,NBA球队在中国市场得到的关注,也让球队管理层更愿意去了解中国球员。就如每场季后赛都被电视转播拍到的独行侠老板库班,他就很愿意为中国球员提供挑战NBA的机会。

在季后赛第二轮都进入“抢七大战”的独行侠和雄鹿,曾经是王治郅和易建联征战过的球队,它们在美国并非典型的大球市,但在中国至今都拥有巨大的球迷基数。

再次离NBA那么近,NBA能够给中国带来什么?

更加国际化的球员,更加优秀的天赋,再加上更加成熟和多元化的市场,以及更高关注度和影响力的转播平台……中国球员这一次尝试叩开NBA的大门,或许比过去几次都更有信心和底气。

事实上,中国篮球要想寻求进步和成长,NBA联盟并非唯一的平台。但相比于世界上其他的职业篮球联盟,NBA不仅仅在竞技水平和训练体系上更加优秀,而且在过去40年的合作与交流之中,NBA在中国已经深深地扎了根。

其实,在上个赛季以及更早之前,不少中国球员也征战了澳大利亚的联赛,但是不管从球迷对于篮球的关注度提升还是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改变来说,似乎都不及NBA联赛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中国篮球确实需要一位或者更多位新的面孔站上NBA的赛场了。

一方面,这是为了中国篮球能够有更快和更明显的成长。如果所有中国的优秀球员都只是留在国内的顶级联赛中训练和参赛,那么他们能够和世界上更高水平球员竞技对抗的机会也只剩下每年那么十几场的国际比赛,或是每年休赛期的赴美特训。就算中国的球员们确实有在进步和成长,但是如果这种成长的速度比不上国际篮球的进步速度,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篮球只能面对继续被拉开差距的残酷现实。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篮球过去几年在国际赛场上的起起伏伏,再加上反反复复的疫情对于国内联赛以及一些洲际赛事和国际赛事的影响,中国篮球在大众视野中的形象,也需要一个新的“门面”一样的球员来支撑。曾经,姚明是那个连接中美篮球文化的桥梁,而后易建联接过了姚明的接力棒,如今当易建联逐渐进入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中国篮球也是时候培养一个再次能够站上世界顶级联赛舞台的球员,来刺激中国球迷对于篮球的热情。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NBA联盟也一直在帮助中国篮球的发展。从此前和中国教育部门合作打造篮球教程,到在中国举行Jr. NBA这样的高中篮球联赛,再到把NBA关怀行动带到那些有困难的乡村学校,就如NBA总裁亚当·肖华曾经在中国赛期间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所说的,“帮助中国篮球,特别是青少年是我们会坚持做的,我们不只是希望再找到‘下一个姚明’,而是希望能帮助中国培养出‘下一个姚明’。”

如今,顶着“下一个姚明”标签的余嘉豪已经身处美国,希望能够站上NBA选秀大会的舞台,在他的身旁,曾凡博、张镇麟和郭昊文也都做好了准备。而在WNBA的舞台上,韩旭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余嘉豪和曾凡博他们“打了样”。

当然,包括余嘉豪和曾凡博在内的这些年轻人,能否进入NBA还是未知之数,但中国球员再一次离NBA这么近,他们的努力会为中国篮球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性。

球星在中国的故事有哪些2


记者王少恒报道 “现在这批队员的训练条件太好了!”钟纯林说,“以前,赵利红、张秋玲她们就在老校区里的小山头上踢,哪里有这么好的草地。她们摔一跤,膝盖上就掉一块皮。”


搞足球,钟纯林是在英德市一中起家的,他对这个“老东家”至今还心心念念,时不时就来看看一中男女队的训练。许多人知道钟纯林曾是赵利红的教练,是英德闻名的校园足球专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1984年,练体操出身的钟纯林来到英德市第一中学任教。上学时受学生影响喜欢上足球的他,很快感到了“孤单”,算上他,市一中只有三名体育老师。而那个年代的市一中,足球是空白。


比爱好上的“孤单”更令钟纯林难受的,是场地的空白。市一中的老校区不大,几乎没有场地搞足球,操场上能用的地方,都是跑道和篮球架。足球这项运动,开展的条件本身就有些苛刻。钟纯林是个爱琢磨的人,他喜欢想办法。“有条件肯定要搞,没有条件,难道就不搞了吗?”钟纯林说。



很快,钟纯林相中了学校山顶的一块空地。虽然那里并不足以撑起一个标准的场地,但有这样的地方,钟纯林已经心满意足。山不乏木,自己动手,钟纯林根据场地大小,按比例做了两个球门。就这样,在这么一块并不规则的场地上,市一中于1985年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届足球赛。就在这个山顶,就在这支球队里,走出了赵利红、张秋玲等优秀女足球员。后来有人说,钟纯林会挑地方,山顶办赛,预示着市一中的足球未来在英德市一览众山小。


“第一届比赛还叫超霸杯,到了1987年,比赛才改名叫振兴杯。”钟纯林说,“我离开学校的时候,只有一个要求:振兴杯不能断。”从1985年到2022年,市一中的校长换了许多任,“振兴杯”却从没有中断过。唯一没有举办的一年,是因为正好赶上了市一中校址搬迁,实在没有举办的条件。但第二年,时任校长“很自觉”地办了两届“振兴杯”,把前一年的补了回来。


市一中是英德市第二批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中学之一。申报之前,钟纯林告诉时任校长,两个材料一定要写好,“第一是你们的人才培养,赵利红和张秋玲都是你们这里出来的;第二就是振兴杯,振兴杯已经搞了三十多年了,校园足球才几年!”


时至今日,英德市第一中学的荣誉室里,还保留着学校第一支女子足球队的照片,照片里的钟纯林还略显青涩,留着当年时髦的发型。英德拥有女足基地,被外界称为中国女足的娘家,可鲜有人知道,这个娘家,起家之路的第一步,是从当年市一中校园里的小山头上迈出的。




2021年“省长杯”,英德一中男女队都进入了前四,男队排名第四,女队则获得了亚军。赛事结束后,有人跟钟纯林开玩笑:“第四名也不怎么样嘛。”钟纯林笑着回答:“广东一共21个地级市,四强里面,只有3个市,我们占了一个。而且,除了我们,没有任何城市的男女队都进入了四强。”足球的世界里,夺冠除了实力,还需要运气,钟纯林深知这一点。“冠军哪有那么好拿的。”他说。


“省长杯”上排在英德市一中前面的有四支球队,男子组前三名被来自广州的三支球队包揽,女子组的冠军则来自双重东道主五华县。“广州的球队,在省里基本没有对手。经济条件太好了,实在难以抗衡。”钟纯林说。清远的经济在省内长期排在中游,无法在财力上与珠三角地区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学校相提并论,但英德市是幸运的,这里有一群愿意干实事的人。


2015年,国家六部委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校园足球的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很快,英德市相关部门的领导就找到了时任少年宫主任的钟纯林。市里的态度也很直接,都知道钟纯林以前是搞足球的,一直带队,也有点名气,现在市里要发展校园足球,想听听钟纯林的想法。


“我当时的回复很简单,基本没有太多思考,我说文件太厚了,我还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但我觉得这个事情交给我没问题。为了英德足球,我要把校园这块撑起来。”钟纯林很快做出了答复,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要做这个事情,我需要组建一个团队,要求不多,就两个:第一,足球专业知识要强;第二,要讲奉献。”钟纯林是教师出身,在市一中当了十多年老师,又在少年宫带了十多年孩子,他知道学校里经费有限,所以计较工资、补贴的人他都不要。



就这样,钟纯林回到了他离开了17年的校园。很快,原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梁敏、英德市文广旅体局体育股的李伟祥、英德市足协主席罗新鹏、秘书长付恒、英德市第八中学张伟峰等人相继被调入英德市校足办。看人是一门学问。钟纯林以前选出赵利红、张秋玲这些苗子,如今又在为英德足球的未来挑选人才。六年来,靠着这个团队的不断努力,英德足球终于站上了省长杯的领奖台。


与经济发达城市足球名校动辄与职业俱乐部合作、聘请外教不同,英德校园足球的发展,几乎靠的全是本地人才的努力。钟纯林对此很感激,“我们校足办是没钱的,条件很艰苦,但我们经常一起探讨思路,大家目的很统一,就是要把事情做好。”


“前广州体育学院足球学院周毅院长总是笑话我们,你们英德的教练都是本地‘土炮’。”钟纯林说,“我们这里没有职业俱乐部,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多点回头看,多点总结,肯定会有提高,‘土炮’也不差嘛!”




钟纯林的办公室里有很多宝贝,其中一幅字,让许多人很是羡慕,想尽办法要“骗”走。钟纯林每次都笑笑:“这是英德足球的梦,要留在这里。”2016年5月,英德市傅式家族修建了一座祠堂,请来了全国有名的傅西路——前中央国家机关秘书,中国书画协会会员。傅西路人很魁梧,写得一手好字。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但傅西路每天只写四幅,写完就拂袖而去,留下等候的人面面相觑。


一天,傅西路偶遇钟纯林,问道:“你有点面熟。”犀利的眼神让钟纯林有些透不过气来,“昨天您写完四幅字,他们还求您写,您把他们骂了一顿,里面也有我。”钟纯林回答。从短短几句里,傅西路感受到了钟纯林的坦率。两人很快熟络起来,聊到了钟纯林的工作。“我在少年宫教孩子们踢球,也算个孩子王。”这样的钟纯林让傅西路动了心,决定给他写一幅字。


“我想写与足球有关的。”钟纯林直接给傅西路命了题。傅西路低头想了想,拿起毛笔,写下了“足球梦”三个字。写好之后,傅西路似乎有些不满意,来回踱步几次,拿起笔把梦字中间的空格全部涂黑,“我把字涂黑,是要告诉你,梦是一种意境,不是现实。百年之后再回首,人们会记得,你做的是让梦成为现实的事情,是在竭尽全力追逐心中的梦。”


傅西路写字挑人,而他的字里则透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英德期间,他为一个小本生意人写了一幅字,只因为吃完饭结账时,别人高声吆喝,只有这人一声不吭地拿了钱包去结账。傅西路给他写的是“方圆”,傅西路告诉他,方圆,既是规矩,亦是铜钱。守方圆之矩,才能得方圆之财。




尽管钟纯林教孩子踢球二十多年,可英德市校足办成立后,他仍不放过每次参加培训的机会。在他看来,每出去一次,都能启发自己,开拓思路。2016年,钟纯林参加广东省培训时,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支中超冠军的青年队和一支日本俱乐部的青年队打了一场友谊赛,两队离开后,记者采访时发现日本球队休息室干净整洁,还以为自己走错地方了,而中方球队的更衣室里乱糟糟,到处都是垃圾袋、水瓶和毛巾。


“这个反差太强烈了。我们总是说打造足球文化,可什么才是足球文化?”钟纯林说,“那次培训回来之后,我就开始整顿我们的队伍。”2017年,钟纯林在英德市校足办会议上提出了“为形象而战,为荣誉而战”的口号,形象在荣誉之前。钟纯林给英德足球立下了“方圆”:英德的球队比赛,不论小学生还是高中生,个人的比赛行李包必须在规定区域摆放成一条直线;比赛结束后,球队所在的区域内不许留下任何垃圾。


“对这些孩子们,从小到大都要用纪律去约束他们。只有在这种小细节上遵守了纪律,才会养成她们在球场上对战术、对纪律的坚决执行,形成英德的足球文化。”钟纯林说,“对学生来说,这同样是素质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他认为这种形象有助于小孩子健康地成长,养成好的品德。教练员要求学生这样做,家长们也很快会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思想,而有了这种统一,纪律很容易就得到贯彻和遵守。



校园足球的英德形象很快在省里传开。有一年,队伍打省锦标赛,到了赛场,英德队行李包的摆放和其他球队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两个裁判专门跑来拍照。”钟纯林说,“比赛结束,我们的球员都要回头看还有没有什么垃圾,有就要捡走,确保用过的地方是干净整洁的。”“去年省长杯决赛,我专门留意了我们的女队,看看她们们有没有乱放行李包,结果她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放成一条直线。”钟纯林不放过每一次检验成果的机会。这就是文化。


英德每一所省级推广校以上的学校,都有自己的队徽和队旗。钟纯林的理念里,英德市内的赛事,一定要有交换队旗的仪式。对外的比赛,不论正式比赛还是交流赛,球队一定要把旗带上,以展示英德的形象。钟纯林的想法很简单,他要让学生知道这个旗代表的是我的球队,代表的是英德,让学生们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在钟纯林看来,这是很简单的足球文化建设,然而,“很多省里的球队,都没有自己的队徽和队旗。”他说。


“有一次我们的球队去韶关打交流赛,出发前队员还提醒教练一定要带上队旗。”钟纯林说。他想得很明白,校园足球文化是什么?不是随便搞搞、拍拍照片,而是一点一滴细节的积累。




2022年3月10日下午,钟纯林受邀到英红启飞幼儿园,参加这里的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挂牌仪式,这是他连续第二天参加特色园的挂牌仪式。事实上,英德的幼儿足球开展得很早,远在教育部开放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之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英德错过了首批特色园的申报。


体育人喜欢较真,所以钟纯林很不服气。于是,他把广州体育学院足球学院院长周毅、广州体育学院教授辛利、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专职干事梁勇锋等人请到了英德,调研一家幼儿园。三位省里的专家一看到幼儿园门口有关幼儿足球的宣传纸已经在风吹雨淋下变得残缺不全,当时就表示:什么都可以搞突击,但这风雨的经历假不了。得到省里专家的支持后,英德开始大力申报特色幼儿园。短短几年间,英德市已经拥有了24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


幼儿足球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儿童年龄小,下肢力量较弱,无法直接复制小学阶段的普及。喜欢思考的钟纯林,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英德市校足办组织推广校以上的小学派师资下沉指导幼儿教师,先给老师上课,通过小游戏教会老师,再由老师上公开课,大家观摩、讨论,在思维上进行碰撞,形成幼儿园的兴趣培养体系。只有形成了体系之后,这些老师才能够自行教学。



“按照校足办的要求,我们的特色园都要有自己的小型足球场,大小可以不同,但必须有,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在里面玩。”钟纯林说,“幼儿教师们其实也不懂什么技战术,我们也不建议他们教,教了,有可能会过早把孩子的思维定型。所以我们国家的青少年队踢得还行,一到成年就不行了。幼儿足球应该先把兴趣培养好,把足球和文化的基础素质打好。有了这些基础,等孩子们上了小学、中学接触技战术的时候,他们的成长会很快。”


好的东西可以相互借鉴。英德的特色幼儿园每年要给片区和周边县区的幼儿园上一次公开课,然后大家一起交流想法。“我跟很多特色园的园长和老师说,这个牌子上面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你们好好想想,有多少乡镇的幼儿园和学校能挂上这样的牌子。所以一定要珍惜机会,努力把校园足球做好。现在你当园长,你努力把这个发展好,以后人们都会记得你、感谢你,不要觉得只是一个评优的事情。”钟纯林说。


不仅对园长、校长,钟纯林对老师、教练们也是这样要求。“有些校长说学校没有专业老师,不好搞,有些教练说我不是学足球的,搞不了。”每次听到这些搪塞之词,钟纯林都很生气,“我跟他们说,我不想只听到专业两个字,我想听到的是敬业两个字,这里面的差别很大。你再专业,不想做,也达不到效果;你不是专业的,但你愿意学,想提高,跟学校一起成长,学生都会感谢你。”


做过16年教师的钟纯林总是告诫他的同行,自己当年的专业也不是足球。也许,深耕英德足球数十年后,许多人都忘了,钟纯林是学体操出身的。




校足办建立之初,钟纯林就强调,他选人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讲奉献。“校足办没有钱,校园足球的专项经费一共才30万,有这么多学校,分下去,每所都没多少。”钟纯林说。昔日爱徒赵利红有时候会“嘲笑”他:“经济发达地区的顶级学校,一年请团队的资金都超过百万。”钱是不够用,钟纯林很清楚,他也清楚发展校园足球最缺的三样东西——钱、师资、场地。不过,他也有自己的态度:“如果普及足球一定要大把撒钱搞,那全国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地方就不用搞了。”


钱,不是英德校园足球的发展的优势,但在钟纯林看来,钱也不能成为校园足球在英德普及的障碍。2021年,英德市自筹50万资金,深圳壹基金出资50万,在英德市开展了校园足球壹基金足球队的项目。100万资金,100支壹基金足球队。


从数字上看,英德只有7所省级推广校和14所全国特色校,所以大部分参与项目的都不是校园足球特色校,而特色校唯一的优势是拥有建设两支球队的条件。这是一次发动社会力量面向英德市学校的全面推广计划,在全国也属首创。目前,英德市所有36所小学已经完成了成立100支壹基金足球队的目标。


资金得到了保障,钟纯林还要给他们打造师资力量。英德市足协主席罗新鹏自掏腰包,拿出30万人民币,大力促成了壹基金足球推广项目的合作。他与足协秘书长付恒,主要负责技术力量上的支持。一旦学校需要师资,就由校足办统筹安排,足协派教练进入学校进行义务指导。



任何模式落地之初,都可能遇到困难,校足办很快发现了问题。足协向学校派驻了技术骨干之后,有些学校的体育老师反而失去了兴趣,不参与训练了。这不是个体现象,许多学校都出现了这种问题。于是,校足办果断暂停了足协的技术支持,召集学校领导开会。“你们不要指望足协的教练天天来校园足球做事,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们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可以申请派人来支持,但常态化的东西,肯定是学校来负责,老师来负责。这是最基本的原则。”钟纯林在会上强调。


社会的足球文化,不止靠踢球的人,还有许多不直接参与其中的人共同形成。英德的校园足球圈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望埠镇,有一位被借调到县城房管局工作的老师,以前在学校也带足球队。2016年,在县政府饭堂吃早饭时,他听说英德要搞校园足球,通过交流找到钟纯林说:“如果是你负责,我就回学校。”有时候,热爱的力量也能抵过米面油盐。后来,这位老师当真回到学校当教练,一直坚持到现在。


这样的人在英德并不“孤独”。足协秘书长付恒,90后,是英德足球工作者中年轻一代的代表。通过公务员考试考上市公安系统的付恒,为了英德足球,断然放弃了别人眼中的“香饽饽”,投身社会足球工作。足协主席罗新鹏,个人出资支持英德社会足球十年,于今年四月获评首届英德市校园足球感动人物。


“搞校园足球的都很辛苦,我们要对得起他们,一个证书、一个纪念品花不了多少钱,但我们要记住这些人曾经为英德足球做过的事情。”钟纯林说。


球星在中国的故事有哪些3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李一丹 摄影报道

十月金秋,成都世乒赛刚刚落下帷幕,一部分运动员带着与成都的美好记忆离境归家,还有一部分运动员则停留在成都,备战即将在澳门举行的WTT冠军赛。刚刚率领卢森堡在世乒赛取得佳绩的华裔老将倪夏莲也在这里备战,成都的好客也让她在这里非常安心,她在朋友圈写道:“在成都,为什么有幸福感?因为这里有友好的人们、优雅的环境、齐全的设备和周到的服务,更为感动的是:吃到心心念念很久的美食,谢谢”。

成都世乒赛期间,封面新闻记者就在现场目睹了倪夏莲在乒乓台前的飒爽英姿,以及她在场下和丈夫汤米的甜蜜爱情。10月10日,封面新闻记者再次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专访了这位在世乒赛火出圈的乒坛长青树。

封面新闻:这次回到中国参加比赛有什么感受?成都的伙食如何?

倪夏莲:从酒店房间到参加比赛,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很热情的对待,感受到大家的爱。四川的东西都很好吃,这次世锦赛的食物也有很多选择,尝到了家的味道,川菜里爱吃的当然少不了回锅肉,最喜欢的是稀饭。

封面新闻:您现在是在成都备战WTT澳门冠军赛,在训练的间隙来和我们见面聊天,现在每天安排仍然很紧凑吗?世锦赛后有没有放松一下自己?

倪夏莲:目前正在备战,但是不是很在意输赢,现在其实是享受相对比较轻松的时间。

封面新闻:您是去看了最后一场中国男团的决赛,现场氛围怎么样?这次世锦赛之旅有没有和中国球员交流,有说了什么吗?

倪夏莲:中国队打得都非常好,不仅男团,女团王曼昱面对伊藤也打得很漂亮,顶住了,日本队其实也很厉害的,看着她们拿下3:0,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也需要在技术上和心态都发挥得非常好。他们的训练都很辛苦,很不容易,日本队非常强,但姑娘们都顶住了压力,很有实力。因为闭环的原因和他们没有太多交流,只有在训练的时候可以碰面,但因为备战大家心里都有轻重,不会说嬉笑打闹,都很认真对待,都是专心在训练。

封面新闻:其实很多不了解您的读者可能会比较关注您当初为什么会去卢森堡队,能不能再和大家聊一聊背后的故事。

倪夏莲: 最开始是收到德国的邀请,但我没有答应。卢森堡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乒乓球是很弱小的,但是对我非常好,很照顾我,给了我很多善意和关怀。和卢森堡一开始签的合约是比赛与教练,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打,后来卢森堡希望我打一打,因为也签了合约就开始上场,98年开始回到赛场,自己原本不想为其他任何国家去赢得荣誉,因为自己是中国人,但人相处的时间久了会有感情。后来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我丈夫当时在卢森堡国家队做教练。

封面新闻:这次在世乒赛首个比赛日就战胜韩国的田志希和李时温,网友的评价都说是惊喜,你自己觉得呢?赛后有没有看网友的评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

倪夏莲:大家说得非常准确,确实是惊喜。卢森堡在欧洲都很难排上名次,而韩国排名第四,这是一场很完美的球,当然对我来说更完美,毕竟我赢了。比赛都会很认真地准备,但是大家的打法都是互相很清楚的,WTT每年那么多赛事,也经常在赛场遇见,球员们都互相非常了解了。以前我也赢过她,并不是一开始就觉得一定会输,还是要去拼搏。知道自己“火”了,有朋友说你上新闻头条了,我也没有概念,我其实觉得大家开心就好了,也不会太关注,也不会去搜来看,看了一些,印象深刻的是有人说,看到倪奶奶赢了又多吃了几碗饭,倪奶奶就是你奶奶之类的。很开心,感受到了大家的爱。

封面新闻:看到您关键分拿下之后,一下蹦得非常高,喜悦之情溢出屏幕,当时的想法是什么?以前您也战胜过田志希,为什么这次会那么开心?

倪夏莲:当时非常开心,自然而然的开心就要表达出来。之前战胜她是个人赛,这次是团体赛,团体赛有更多的责任,压力也会更大,自己就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在卢森堡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说了ok就一定会做到的人,这场比赛对于我个人反而没有什么。

封面新闻:很多运动员都惊讶于您59岁的年纪还能保持如此高的竞技水平,是什么让你支撑下来的?本来我们都知道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常年多伤病,那么多年坚持下来有没有什么心得和秘诀?

倪夏莲:为什么还在坚持打比赛,其实还是因为责任感,当时让我带一个女孩儿进奥运会,她是一个老师,属于爱好者程度,带进奥运会很难的。但逐渐开始各种各样的比赛都打一打,后来我就陪着她一起打比赛坚持下来。之前有两次奥运会让我去,我都拒绝了,现在进奥运会非常难,但是巴黎奥运会有机会一定会去参加。

我很幸运的是没有什么伤病,已经年纪大了,我认为有伤病就是告诉你该休息。竞技体育是很残酷的,规则和打法迭代影响非常大,现在的规则和打法,发球的优势不是那么明显,没有那么多技术空间,进攻性较弱,以前国家队有一个男运动员是常胜将军,但后来受到影响都只能参加团体赛没再让他去单打,因为很难打过了。我自己也是,起球应该更高,但是从8岁开始练球的习惯很难改过来,训练的量来说也无法覆盖原来的方式了,但是要适应规则,不适应也没办法。

封面新闻:介意别人称呼您为老将吗?大家都记得您标志性的笑容,说您是开心果,永远给人一直很乐观很积极的状态,是您本身就是这样的性格吗?在您看来倪姐、倪阿姨、夏莲老师……这些称呼您喜欢哪一个呢?

倪夏莲:完全不介意,因为每个叫你的人都有自己的年龄自己的经历,任何称呼都可以。爱笑是因为父亲从小就告诉我人就是镜子,你笑对别人,别人也会笑对你。心态很重要,对年轻人的话,我其实更担心的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要逼太紧给太多的压力,至于很多人担心年龄大了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优势,坦然接受,至少努力过,无愧于心,但是健康是最重要的。

封面新闻:虽然最终止步于和葡萄牙的对阵,您还是笑着说创造历史很高兴,但也说留给自己赢的机会不多了,为什么?

倪夏莲:每一个球员输球都会难过,但是要很快地调节过来。有时候打法球路克制没有办法,葡萄牙队这次打得很好,甚至超常发挥,我达不到这样的发挥,输了也没关系。每年那么多比赛,竞技体育有人赢就肯定有人输,球员总是输得多,一次次积累经验的。

封面新闻:那天世乒赛的赛后新闻采访,我发现您在接受采访时,丈夫一直在旁边静静地等待,包括场上经常甜蜜地拥抱、您教他说中文“成都成就梦想”,网友都在说又相信爱情了!您感情一直如此吗?能不能分享分享你们之间的故事呢?

倪夏莲:说到爱情这里还是想多说一句,两个人相处都是需要互相包容,去表达,婚姻更多时候互相理解相互扶持,大家也不要轻易放弃。汤米是个“暖男”,欧洲人也更开放一些,中国人男人比较含蓄,希望可以更多地去表达,现在更多人愿意说出爱和感受是越来越好的。

(在聊天期间,倪夏莲的丈夫汤米也现身视频中,用中文给大家打招呼,还给成都送上祝福,“成都点亮梦想”,两人全程都紧紧搂着,非常甜蜜。倪夏莲说,“汤米很努力,‘成都点亮梦想’这句话练习了好几天,他感受到大家的喜爱,也很努力在学习”。)

封面新闻:自己的下一代有没有让他们学习乒乓球,他们有兴趣吗?孩子怎么看待自己的冠军妈妈呢?

倪夏莲:我的儿子30多岁,女儿17岁,小时候他们都打过乒乓球,但是都不是很喜欢,他们有各自喜欢的运动,比如马术等等。我绝对不会去强迫他们做什么,会尊重他们的喜好,但是坚持体育运动也是必要的,健康是第一位。

封面新闻:您觉得自己还能在职业乒乓球坛征战多久?有说法这是您参加的最后一届世锦赛,是真的吗?巴黎奥运会会再见吗?

倪夏莲:我自己也不知道会打到什么时候,就像机缘巧合我又去打比赛一样,自己都没有想到。最后一届参加世锦赛是谣言,我自己都没有听说过,大家千万不要轻信网络上的谣言,进奥运会很难的,但我也会努力。

封面新闻:老将坚守,新星也在绽放,想对未来的怀有乒乓球梦想的年轻人说什么?

倪夏莲:现在乒乓球竞争也很大,但是有很多机构和培训班什么的都很专业,但是想要做全国排名靠前也真的很不容易,现在我们看到的球员们也都吃了很多苦的。还是不要有太多压力,人生绝不只有一件事,要多看看其他的风景,不错过身边的风景,如果真的有自己确定的梦想,也要努力前进,散发自己的光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