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李字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2022-11-06 21:48 作者:铁面人解读历史人 围观:

历史上,真实的李谷一有哪些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李字的历史故事有哪些1

李谷一老师,我国有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老艺术家、被誉为“中国流行歌曲教母”、中国女高音歌唱家。

1964年,一部花鼓戏电影《补锅》让她走进中国观众的视线。1980年,她演唱的中国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乡恋》引发全社会关注。1983年,她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9首歌曲,成为春晚舞台上至今难以逾越的高峰。她是一个继承者,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当中一路走来;她又是一个开拓者,让中国的流行音乐走进新的时代。她演唱的《小花》、《知音》等电影插曲早已家喻户晓;而《难忘今宵》、《我和我的祖国》、《故乡是北京》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更是成为经典的旋律。她就是著名歌唱家、改革开放先锋人物:李谷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首名为《乡恋》的歌曲随着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在中国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她录乡恋的时候,她自己还是掉眼泪的,觉得好像还是有点伤感。这首当时被誉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第一首流行歌曲的《乡恋》开创了改革开放以后流行歌曲的先河。这时中国社会虽然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但思想解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乡恋》这样的歌曲、许多专家不敢轻易表态,但无不佩服李谷一的勇气。十一届三中全会都召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那么就是我们唱歌的都想自己有一个新的探索、一个创新,走一个前人没走过的路子可不可以。艺术上的探索被无限上纲之后,带给艺术家的便是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时间对歌曲《乡恋》的批评指责向李谷一压来。称她唱的是靡靡之音。一个是想不到,一个是不服气,最重要就是自己不服气,我怎么就对国家对党对人民、怎么回事,解放的时候自己才五岁、自己长在红旗下,党的教育一直党培养自己,到现在自己怎么可能去反党反人民。正当李谷一忿忿不平之时,作曲家谷建芬站出来支持她。她为自己打抱不平,挺生气的,她特别不服气、就写个《年轻朋友来相会》。

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重压,更激发了李谷一与生俱来的倔强,她带着不服气、仪态万方地走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1983年,这位生于昆明、长在长沙的湘妹子带着浓浓的湘韵空前绝后地在一届春晚上一连唱了9首歌,其中一首就是曾经让她遭受磨难的《乡恋》。思想解放了,后来出现了很多的抒情歌曲,很多的音乐人开始写流行音乐。徐子崴说:“《乡恋》当年在春晚那是轰动的,绝对是现象级的一个热点的一个话题,对我们小的时候学习音乐是有很重要的这种启蒙作用的。”如果说李谷一演唱《乡恋》的锐意创新是中国文艺改革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么、她的这份勇敢和顽强这时才刚刚展现,由于她1975年曾跟随上海交响乐团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演出。1978年,又和80多位艺术家一起到美国去访问演出,世界音乐的最新气象扑面而来。后来包括去日本、去法国,去开自己的独唱音乐会,在国外见了很多些东西,所以想在艺术品种上做一个创新一个创立。

对新事物热烈追求的李谷一,申请创办了中国轻音乐团。原来想叫大众音乐,自己觉得太土了,所以用Light(轻快的),Light Music(轻音乐)就是轻快的,用这么叫轻音乐团,轻松愉快的轻音乐团。当时文化部批的是雅俗共赏。然而,万事开头难,草创立初的中国轻音乐团连个办公排练的地方都没有,开会、学习,大家可以挤在李谷一的家中。可是排练就麻烦了。他们借到煤矿管理学院,借过一年,但他们就有一个要求,逢年过节的时候你给我们演出一场两场的。自己说这好办、这容易,所以就同意了。这合同签了一年,他们在那里排练了一年,也排出了很多节目。在计划经济尚未完全实现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统帅一个文艺院团可不是仅仅排练、演出那么简单,全团的工资待遇、计划生育、包括团员的住房一应都要承担。当时改革没有全国铺开,很多方面走不通,我要到大学去要学生要不来、国家不给名额,住房也没有条件,所以就是很多东西局限了你,你没办法让人才能够进来。人才进不来,你的艺术品种、你的艺术作品、你的艺术业务就上不去。李谷一找领导、拉赞助,亲自编排曲目,带领全团演出达千余场,并且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受到了文化部、地方政府和部队的多次表彰,李谷一把自己最好的年华放在了中国轻音乐团,她不仅是团长、还是台柱,她的演唱支撑着这个新生的、呈现独特艺术样式的音乐团体。中国轻音乐团办的有声有色,而李谷一再忙再累仍然不忘艺术的追求,她研究声乐艺术理论,这些论述文章显现了她独到的见地和理论高度,与此同时1991年她还获得文化部优秀演员奖、新曲目优秀奖。李谷一的歌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难忘今宵》、《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和我的祖国》、《刘海砍樵》、《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一大批歌曲经她演唱而风靡全国。人们记住了李谷一甜美隽永的歌声,她的粉丝难以计数。

李谷一是新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歌唱家,她的艺术之根来源于生她养她的湘江岳麓,抗战胜利之时刚满1岁的李谷一随父母从昆明回到故乡长沙,在湖南师范大学宿舍大院、年幼的李谷一对艺术充满了好奇。一个礼拜大学,每个大学它有时候放个电影,礼拜六就放个电影,他们看电影、戏曲他们很少看到。花鼓戏在河东,所以自己进花鼓剧院之前从来没看过花鼓戏。潜心学习舞蹈的李谷一对花鼓戏一无所知,然而临近毕业时舞蹈系高老师的一次谈话,改变了李谷一的人生轨迹。高老师给她做工作,花鼓剧院他们需要一批能歌善舞的这样的年轻一代的演员,不光是学戏曲的、他们就需要舞蹈演员。嗓子(又)要好的,结果去了。到了花鼓戏剧团,李谷一很快融入了这门极具魅力的剧种。它是跟舞蹈也完全不一样。比方自己讲一个动作,戏曲要求是齐眉,我们这是齐眉,不能超过眉毛、叫齐眉,在胸这里、齐眉。可是花鼓戏它不是齐眉,它在头顶,动作就开放多了,这也是代表一个剧种它思想解放的一个表现;舞蹈就不一样,舞蹈是你能伸多长、你看,完全肢体是解放,最高能升到最高最解放的。1965年,中南五省文艺汇演在广州举办,20岁的李谷一被选中担纲主演折子戏《补锅》一炮而红。清新秀丽的扮相,活泼灵动的身段,一个鲜活的少女形象迅速征服了观众和评审专家。有10个小戏都是比较优秀的,但是我(他)们应该是头筹。湖南花鼓剧团的《补锅 打铜锣》获得了最高赞誉,并很快由珠江电影厂组织电影的拍摄。拍电影跟舞台演出完全是两码事,它按照分镜头。机器在这个地方,你全部所有的戏从头到尾的戏有时候跳得很大、幅度很大,但是你要把表演连贯下来,这也是一种对演员的一种锻炼和磨练。

《补锅 打铜锣》登上了电影银幕,这不仅是李谷一的第一次触电,也是湖南花鼓戏剧种的第一次。对这个剧种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年后的1985年,李谷一又参加了一部名为《中国革命之歌》的电影拍摄。因为表演是很多跑圆场,最困难在哪里,它一个圆场跑出来一个亮相、完了唱高音。“桂花开花,好高好高”,所以你跑完圆场,一个亮相,完了就唱很高很高,完了就扭,扇子、手绢一扭,它是载歌载舞的,但幸亏有这些戏曲的功底。花鼓戏这十几年、戏曲对自己的培养,其实就是自己艺术的土壤,也是自己艺术的根。

如果说湖南花鼓戏是李谷一的艺术之根,那么担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则是她对艺术之根的反哺之情。钟宜淳说:“两三年以前(当时),在岳麓山岳麓书院办了一个介绍花鼓戏的讲堂,她也又回来了,又把我们在这里每一个人唱、介绍花鼓戏的来龙去脉、花鼓戏的发展的过程,她也在这里宣传了花鼓戏。”李小嘉言:“在外面去演出的时候,包括出国演出的时候,她就不忘记唱几段湖南花鼓戏。”钟宜淳言:“她对花鼓戏不惜余力,情系花鼓、心恋花鼓,她对花鼓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谷一的歌声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创作,当时有句话叫做每片必歌,每歌必李谷一。改革开放那个时候,因为喜欢听甜美的、清亮的声音,自己那时正好也具备这个条件、小抒情,所以大家比较喜欢听。刘卓说:“自己其实最喜欢还是《绒花》,因为小的时候家里有磁带录音机,家里偶尔也能听得到,然后大了来北京了以后,跟李健在一个小的音乐现场表演(的)过《绒花》。”听众喜欢李谷一的歌唱,更喜欢李谷一的不断更新自我。她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守正创新,常常引领了时代的风尚。因为自己是戏曲演员出身,因为在自己的歌曲里头有很多是用戏曲的元素来谱写的歌曲、艺术歌曲。还有一种呢就是原来戏曲好的唱段把它做成歌来唱,比方说像《浏阳河》、《刘海砍樵》等等。1984年春节晚会搞反串,自己当时想什么反差比较大,自己就请姜昆给自己唱“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姜昆很聪明,他说大姐啊你唱好录音。他这个小录音机带在身上,我一听我听你唱什么我就学会。果不然,自己也没跟他合作过,他就听自己的录音,完了他学会了、很聪明,到了那天直播的时候、他直接上台了。自己到了美国、到了法国、到了日本,都说那个什么,你把那个《刘海砍樵》、华人华侨很多,再唱一遍给我们听,喜欢听。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李谷一歌声的源头来自汩汩流淌的湘江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李谷一提出戏歌概念之后,一批具有地方风情和戏曲韵味的新作品别开生面,又一次带动了民歌演唱新风格的潮流。刘岳说:“自己做了一个实景剧,还邀请李老师来唱这个主题曲,叫《你不开 船不来》,完全用的就是湖南的常德丝弦的一个主题。我自己写完,自己脑子里第一印象自己就反应,这个一定是请李老师来唱,就没有比她更合适。”同为长沙人的刘岳,在合作中发现李谷一录音时喜欢带着几根黄瓜。自己看李老师吃黄瓜,这个是什么独门暗器,她说主要是开这个、让口腔打开。里面最后有一个挺高的一个音,自己说这个高音是不是得吃两根黄瓜。”

近些年,李谷一在将自己奉献给歌唱事业的同时,潜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歌者和戏剧表演者。她传尽毕生所学,甘愿成为年轻歌手和音乐家的陪衬。

徐子崴创作的《你养我长大 我陪你变老》,通过质朴无华的母子对话形式,独具匠心地呈现了母亲舐犊之情和子女拳拳孝亲之心。徐子崴讲:“写完了之后自己就觉得到底谁来歌中做我的妈妈,想了、突然一下,自己觉得只有最合适的一个人,只有一个人是最合适的,就是李谷一老师。”

李字的历史故事有哪些2

从时间和空间来说,我从苏州来到神木,是一个关于回归的故事。



我来自距离这片土地1600公里外的江南古城苏州,距家6公里处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出生的地方,978年前,范仲淹也是从苏州而来,在神木写下了《题留麟州》: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



自纪录片《杨家将》开机以来,与团队数十次登上距今1200多年前的麟州故城遗址,常常在沧桑傲立的城垣遗址之下,一边带着历史感吟哦千年前那句“长烟落日孤城闭”,一边饱含敬畏地思考下一个千年。



千年风霜虽过,英雄浩气在苍茫岁月中雄浑不改。


二十多年前吟诵这首诗的时候,就能想象到麟州军民视国土为金的“不弃麟州”的过人胆识,能把兵家反复争夺的要塞建设成建功立业的宝地,忠门烈后,可歌可泣。二十多年后机缘使然,同样在一个秋天,一踏上神木这方宝地,我立刻被古麟州杨家城易守难攻的布局震撼。杨家将扼控麟州,可以西抗西夏,北拒契丹,东保河东无虞。



徜徉在古麟州杨家城,我似乎可以看见一代名臣范仲淹在杨家城的忧思,体会出了对杨文广器重的缘由。杨家城的战略地位,使争夺麟州成了宋、辽、西夏战争的一个焦点。据《史料》记载,麟州城下的战事多达数十次。西夏虽一再派大军围攻,甚至屡战屡败,却不愿休战。军事对手的恋战,真是苦多,范仲淹的“不见桑耕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一定是被杨家城军民英雄虎胆感动,“战斗真是我方悍将建功立业的机会”的呐喊,在历史的长空久久回荡,动人心魂。



战将生涯,冷暖无常,机缘得失,块垒酒杯。作为一个文人,又何尝不是天地行者。年少时常少年不识愁滋味地唱叹:红尘十丈,喧嚣扰扰,内锢心灵,外约其身。似乎我们久居象牙塔,被现代生活习惯保护得过多而又甘于庇佑,脱离自然和野性的浸润,越来越容易被社会异化为保护动物。庸俗的追求让人深陷岁月之中,纵有四只快马蹄掌,也难抵达年少时英雄气的目光和心中英雄的远方。多少青春梦想和年少轻狂被日复一日的现实所消解,苍白和无聊如此铺张,把抱负和眼界挤在墙角一隅,纯真和理想主义狼狈逃亡。幸得麟州故城一遇先贤,便不断思考当下的一千年前与一千年后,在英雄的故乡思考终点更有一份深刻体味。


故城遗址边,移步在夕阳中,听余晖倾泻的声音,黄昏之花绽如蜻蜓点水,荡漾归心。西北没有郁郁竹舍,小桥流水,但是有大江平野,天地广袤。在景别的切换中,经常在黄昏袭来的历史感里想起诗人罗·勃朗宁说的一句话:故事永远是旧的,也永远是新的。这里的故事何尝不会成为另一代人的故事呢?




这片黄土地,开启的不只是一串脚印,开启的还是一段心灵的旅途。




我常常在想,为了一方安宁浴血奋战的杨家将士曾经也是一群如花怒放的少年,也曾走在陌生的路上,读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谣,见陌生的脸谱,闻陌生的风情,慢慢地走的远了,肩上背负起了庞大的日月星辰,心里装下了江山黎民,然后他们与世界大爱相熟后,便一往无前地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年十一月有幸受邀担任省征兵宣传片总导演和总撰稿,恰逢与《杨家将》纪录片团队开了一天纪录片内容讨论会议,接到任务后只用了一晚时间便写就了初稿:


在这里,才华和英雄气不再孤单。

相逢,朝气的理想锋芒。

奋勇,等高的精神海拔。

共鸣,荣耀与青春的和声。

热血青年的朝气,坚志而勇为,

在静谧处奔涌,以至千里,以成江海!

这里的故事蕴含一段美丽的新旅程,

我们愿陪你看遍世界,

潜入最深的海底,登上最高的山峰,

我知道看遍世界的人,

眼中藏着星辰大海,胜过所有秋月春花,

我们的守护,是万里江山,是福亘千年!

谦谦君子道,铮铮风骨行,

天地雄浑,千秋凛然,

躬逢盛世,同心报国,

忠勇强军,责任在肩,

因为我们,音乐、电影里传唱的青春,就不再是叛逆、忧伤、迷茫,而是坚毅、勇武、是无私无畏、志存高远。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这是写给从军的后生,也是致敬杨家将精神。我将接过范文正公的豪情,用光影用电波将英雄主义传承下一个千年。


作者简介:李亢,苏州人,《杨家将》纪录片总导演。

李字的历史故事有哪些3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父爱如山。历史上那些有关父爱和孝道的故事,至今依然褶褶生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常清君收到了在外求学读书的儿子通过手机发来的祝福消息,以及通过快递寄来的父亲节礼物,真真好感动!

历史上那些有关父爱和孝道的故事,至今依然褶褶生辉。常清君在此讲述一则父亲教育子女的历史故事,以及一则子女孝敬父亲的历史故事。

曾子为何要杀猪

先说说父亲教育子女的历史故事: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在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记载了一则故事,原文如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按惯例常清君先解释一下其中字词:

之市:到集市去。常清君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古代文言文中,“之”既可以做助词(属虚词范畴),又可以做动词(属实词范畴),如本文“曾子之妻之市”一句中,前一个“之”是助词,“的”的意思,后一个“之”是动词,“到”的意思。

女还:你回去吧。 女,通“汝”(rǔ ),人称代词,你。

顾反为女杀彘:(我)回来就为你杀猪(来吃)。顾反:从街上返回来。 反:通“返”,返回。彘:(zhì),猪。

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适:到,去。

待:依赖。

成教:教育有效果。

知:同“智”,心智,此指判断能力。

所以:用来…的方法。文言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有区别的,是“所”和“以”的组合,即“所”字结构。

此外,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子”字,也分别具有不同含义,“曾子”中的“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先生”,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最为频繁,如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等。“其子随之而泣”中的“子”是“儿子”的意思。“子欺之”中的“子”是人称代词“你”的意思,此处特指曾子的儿子。“今子欺之”中的“子”也是人称代词“你”的意思。

整篇文章翻译为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曾子的妻子打算到集市去,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她一起去。曾子的妻子(他儿子的母亲)就对孩子说:“你先回家去,等我回来后,就为你杀一头猪来吃。”

等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就准备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来吃,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你何必当真呢?)”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乱开玩笑的。正因为小孩子不太懂事,而要依靠于父母学习,并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就是在教他学会欺骗人。当母亲的欺骗儿子,儿子今后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应该用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真的把猪杀了,然后将其煮炖好后,和妻子、孩子一起吃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曾子杀猪”的典故,故事中一位满怀父爱、言而有信、教子有方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让同样身为人父的常清君心生钦佩。

常清君再顺便介绍一下:曾子(公元前505年-前435年),姒(读作sì)姓,曾氏,名参(关于这个名字究竟该如何读的问题,学界目前仍存有争议,一说读shēn,一说读cān)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孔子亲传弟子之一,亦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黄香温席真感人

再说说子女孝敬父亲的历史故事:

据汉代纪传体史书《东观汉记》记载:“黄香家贫,躬执勤苦,尽心供养,暑则扇床枕,寒则自温席。”

广为流传于民间的“二十四孝”故事里,其中有一则“扇枕温衾”的故事:“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古代著名的蒙学读本《三字经》里也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之句。

这些描述的都是有关汉代黄香孝敬父辈的感人事迹:黄香的母亲早逝,为了更好地照顾孝敬父亲,小小年纪的他(当时他才9岁),在炎热的夏天的夜晚,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再让父亲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的夜晚,他又先钻进冰冷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将被子变暖后,再让父亲睡觉。

二十四孝故事里,还专门写有两首有关黄香的孝敬父辈事迹的古诗,一首是:“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另一首是:“扇枕凉簟夏清风,枕温席暖冬熏笼。温衾内显黄香性,衾影无惭孝新星。”

这个故事因为知名度太高、流传太广,以至于“黄香扇”都成为了汉语里的一个专用名词,如唐代岑参的《奉送李宾客荆南迎亲》一诗中就写有:“手把黄香扇,身披莱子衣。”之句。

其实孝心更重要

可能有人会说,现代社会早已经普及电扇、空调等之类的家用电器了,再用不着子女夏天去为父母扇席,冬天去为父母暖被了。

其实,在常清君看来,所谓“孝敬”,更为重要的是看其子女是否真正有发自内心的一片孝心。(“孝”是会意字,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着老人)

常清君也在此顺便介绍一下:成年后的黄香,先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尚书令等职,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重用。

在汉安帝时又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当地遭受水灾,黄香拿出自己所有的俸禄积蓄来赈济灾民。

常清君云:曾参教子颇有效,黄香温席好感人。


(常清君谨以此文致意父亲节,也献给自己已在天堂的敬爱的父亲。爸爸,您还好吗?爸爸,并不只是在父亲节,我才想起您!)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