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天津有哪些科技名人的故事

2022-11-05 15:41 作者:金台资讯 围观:

人报甘头条|天津蓟州援甘教师的“梨王佳话”,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金台资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天津有哪些科技名人的故事1

“一粒种子虽然很渺小,但只要播种下去就会有丰收的希望”,这是天津市蓟州区罗庄子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王艳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蓟州深山飘梨香

王艳忠,1984年毕业于天津农业学校,分配工作时毅然放弃留城的机会,一头扎进蓟州北部的深山区一干就是38年,农技专业毕业的他感到,在家乡的山林里搞林果培植更适合发挥他的专业特长,领导为此把他调到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工作。王艳忠拿出家里仅有的8万元积蓄,承包了50亩果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经过两年改良试验,成功将本地滞销的酸梨和库尔勒酸梨嫁接为市场畅销的红香酥梨,每斤红香酥梨收入翻三番。

果树嫁接成功后,他决心带领果农走出一条增收致富路,把自己果园当作示范园,让果农参观学习,讲解改良果树品种的好处,传授果树嫁接技术,用诚心和过硬的技术打动了果农。除了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王艳忠还在各村培养技术员,在成人学校开设了技术服务站,安排一名农技老师全天值班,随时解答农民的问题。为满足果农需求,王艳忠组织罗庄子镇成校成立7个专业技术小分队,历时一个月的时间,深入罗庄子镇各村果园面对面进行劣质果树嫁接换优指导工作,全镇改接红香酥梨60万株,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亩,罗庄子镇红香酥梨基地,已经成为罗庄子镇的标志产业,果品商标注册为“环秀罗庄子”,产品现已打入京津市场,成为远近闻名、深受大众欢迎的驰名果品,王艳忠的事迹通过各大媒体广泛宣传,被称为天津的“梨王”,今年他被评为“感动蓟州”十大杰出人物。

王艳忠说:“看到老百姓富裕了,我心里就特别幸福。我喜欢这里的大山,因为我就是在这里土生土长,老百姓就是我的亲人。”

古浪泗水凝深情

“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们通过‘远程’指导,一次又一次地把技术传播到古浪泗水,让远方的‘亲人’感受到在致富的道路上有蓟州教育人的爱与担当。”这是王艳忠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2017年3月,王艳忠通过罗庄子镇政府得知,蓟州对口援助的甘肃古浪县泗水镇海拔、气温、土质、光照等条件,非常适合红香酥梨栽培,于是他大胆向镇政府提出援助古浪进行果树异地培植的想法,得到了镇、区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王艳忠亲自带领团队于2017年4月,首批从罗庄子镇选择150株干粗6公分以上、6年生成品的红香酥梨树,运送到古浪县,在泗水镇三个地方进行试栽,成活率99%。2018年开始结果,每斤售价比当地水果高出1元。

王艳忠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迅速把视觉转移到泗水镇4个行政村,把原有劣质梨树种进行嫁接,打造当地红香酥梨种植基地。2018年3月通过镇政府投资20万元,将1万株红香酥梨成品苗和40万芽红香酥梨接穗运至古浪县泗水镇,第二次率领5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当地指导嫁接,面对面培训技术人员,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1万株树苗栽植和技术人员培训。

2018年11月,王艳忠第三次赴古浪指导栽植苗木越冬和嫁接改造树木冬春管理工作,并在泗水镇优质梨基地竖起 “东西协作精准扶贫天津市蓟州区-古浪县泗水镇红香酥梨种植基地”牌匾。

2019年5月,王艳忠随蓟州区科技局一行8人,第四次赴古浪县泗水镇红香酥梨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对2018年改接的红香酥梨枝条进行拉枝造型和修剪,对新改接的树体进行夏季管理。

目前,泗水镇红香酥梨基地面积已扩大到1320亩,仅2017年栽植的150棵红香酥梨就采摘红香酥梨10000斤,产值2万元,王艳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对古浪县的产业帮扶,带动当地200余户果农脱贫致富。在甘肃省武威市举办的“科技周”上,泗水镇红香酥梨基地推送的红香酥梨展品受到甘肃省和武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红香酥梨成为“科技周”最受欢迎的果品。

在甘肃疫情期间,王艳忠通过微信与泗水镇基地农民沟通,先后两次无偿援助果袋331.6万个,并通过古浪县科技局汇去4万元现金,完成200人的专业技能培训。

如今,王艳忠被聘为“东西部帮扶科技特派员”,每天,他都要通过网上平台亲自为古浪的技术人员和果农培训指导,《中国教育报》以《屏对屏,穿越时空的“远程”技术帮扶》为题专门刊发了他的事迹。

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中,王艳忠用自己执着与奉献的精神,用蓟州教育人的朴素情怀,深情唱出了一曲奉献家乡、情传古浪的“梨王赞歌”。

天津有哪些科技名人的故事2

在深入挖掘推广天津网络文明建设有效做法和鲜活经验,广泛动员激励社会各界更好地参与到网络文明建设中来,8月29日,在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分论坛中国网络素养教育论坛上,“天津市网络文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正式公布展示。

  案例1:推进“三个一”系统工程,完善联合辟谣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涉疫网络谣言治理效能。

  天津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深入推进“三个一”系统工程,建立完善了天津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1年以来,认真对200余条涉疫网络谣言线索进行分析研判,正面回应辟除12条,侧面迂回发声回应12条,转发有关部门辟谣4条,向相关部门转交有效线索10余条。及时对“网传我市疫情现有确诊1393人”“和平区线下复课初步安排”等网络谣言进行正面回应辟除,发布相关辟谣稿件12篇,并组织本市辟谣传播矩阵推转,累计阅读量超300万次,及时澄清谬误、回应关切、稳定人心,为天津疫情防控工作营造平稳可控的网络环境。

  案例2:数字技术推动为民服务和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天津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平台“津心办”

  “津心办”推出了天津“健康码”,一站式提供公安、人社、教育、医疗等服务事项1800余项,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上线“清明专区”,做好文明之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推出“瞰天津、阅津彩”专区,以滚动新闻形式呈现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新闻信息。目前,“津心办”累计注册人数超1650万,访问量超7亿次,在疫情防控、惠企便民、网络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天津的一张亮丽“数字名片”。

  案例3:网络文明在心中 关爱老人树新风——天津市“银发”智能服务平台

  天津市“银发”智能服务平台聚焦老年群体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实现云网赋能,使关爱老人“智能暖心”,应急救助“一键呼叫”,基层服务“一键到达”,有效解决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截至目前,平台覆盖全市共2.7万户重点关爱人员,累计智能关怀12万次,处置告警事件1.3万起,入选国家发改委评选的全国首批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

  案例4:携手网络新时代 争做津门好网民——天津市原创网络公益歌曲征集评选暨天津市大学生网络公益歌曲大赛

  2019年以来,天津市网络公益歌曲大赛面向全市社会各界文艺爱好者、音乐教师、音乐创作人以及大学生群体,广泛征集原创公益歌曲,对优秀歌曲进行集中表彰,并邀请大学生公益歌手担任形象大使,参与公益项目宣传推广活动。大赛征集原创网络公益歌曲200首,《问红船》《我对党旗说》《小康路上洒满阳光》等得到“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等专业音频媒体大力支持。借助公益歌曲大赛影响力,面向全市公开征集网络公益项目,为网络公益事业募集资金一百余万元。

  案例5:推行智慧监管系统 提升数字监管能力——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建设

  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支撑构建新型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国家“互联网+监管”多级联动应用全国唯一试点建设,打造全市统一的监管一体化平台。平台汇聚各类监管数据6亿余条,实现1600余部现行有效法律法规编码化,支撑全市500个部门2.6万余名执法人员开展执法工作。打造交通新业态领域“非法网约车”风险预警模型,助力2022年天津市网约车合规增长率全国第二。开展“化妆品网上净网”行动,排查线上经营化妆品电子商务经营者 450个,清理网络平台内电子商务经营者675个。加强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能力。

  案例6:河西区“好网民青年说”主题活动

  自2018年创办以来,共有20名不同行业的青年通过讲述工作和生活中感人、暖心的故事,分享了新时代青年的心路历程,通过“网信河西”系列政务新媒体平台,开设#好网民青年说#话题,引导广大青年网民通过参与话题,传播网络正能量,截至目前,微博#好网民青年说#话题阅读量累计达2.1亿次,进一步展现了河西青年蓬勃向上的朝气、责任与担当。

  案例7:构建黎明品牌新生态 共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国网天津电力建立覆盖各项业务和产品的人物、创新、服务等“黎明”复合型品牌架构,开展各类宣讲120余场,受众6万余人次。在黎明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好人王娅、全国劳模黄旭、驻村书记刘勇等一批先进典型相继涌现,实现个体先进向群体先进的拓展升级。研制“黎明牌”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实现国际标准立项“零突破”。动一线班组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驱动、知识驱动型转变,63个创新工作室、2000余名“电力创客”“蓝领创客”竞相涌现。打造“黎明出发 点亮万家”“旭日东升 点亮心灯”等服务子品牌,不断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品牌形象引导广大网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案例8:走好走实网上群众路线 用心用情用力服务职工群众——津工智慧平台

  “津工智慧平台”设置“学新思想”“热点推荐”“天津新闻”“工会要闻”专栏,做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等网上学习宣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重病关爱、大病救助网上申报、网上普惠服务、在线求职服务、在线法律服务、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在线红娘服务等网上办事服务,打造网上的职工之家。截至目前,平台核心应用“知工”APP累计下载量超过300万次,累计新闻阅读量约1亿次/年,办理职工网上入会申请审批19.7万人次。

  案例9:用时代话语丰富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打开方式

  “柯彤心理话”是天津理工大学万柯彤老师开办运用的系列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小红书),原创近百篇网络思政文章和网络思政系列短视频,并利用传统节日、庆祝节日、纪念日等重要节点,把学生思想困惑、政治选择、生涯规划等热点问题变成热门话题,鼓励青年朋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报国之志。截至目前,“柯彤心理话”抖音粉丝2.4万,获赞34.2万,微信视频号累计播放量达10万,助力提升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案例10:创新打造以《印象津港》为载体的新时代国有企业形象传播案例

  《印象津港》系列插画是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企业形象与企业价值的重要载体,作品以中华名族传统文化中的24节气为创意核心,融入民俗、节庆、港口元素、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等内容进行再创作,形成系列插画与视频作品,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宣传媒体矩阵进行广泛传播,该系列作品自发布以来已刊发70余期,并衍生出企业文化日历,创意海报、产品包装特色文创宣传形式,传播覆盖已达10万余人次,展示了天津港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枢纽港口的全新形象,是国有企业做好新时代网络文明传播的全新尝试。

(津云新闻记者 霍艳华)

天津有哪些科技名人的故事3

人们所熟知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以及生产新冠疫苗的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都是落户于天津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天津开发区一直注重以科技引领区域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提出“科技兴区”战略,90年代实施“资本引进与科技创新‘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从而涌现出多个“黑马”企业在科技领域大展拳脚,推动着科技事业的发展。

中环三津的崛起

1992年3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春风怡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新老客户汇聚中环三津有限公司,已经隐去所有标志的产自日本、荷兰、韩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十几个不同品牌的高分辨率单色显像管整齐地一字排开,中环三津公司的产品像等待受阅的士兵,静静地排列其中,接受着各路行家严格而挑剔的选择。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经过反复的检验、品评、比较和论证,绝大多数客商竟不约而同地选中了中环三津的产品。公司总经理张文铭在员工们的簇拥下,如同凯旋归来的将士,大家都发自内心的笑了。

原来,在中环三津濒临倒闭的危急时刻,作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技术专家张文铭临危受命,赴任公司总经理。从那时起,他就确定了一条“科技兴企”的战略,带领企业在电子真空学领域坚持不懈的探索和攀登。有一次,单色管生产线咽喉部位的蒸铝机出了故障,这台从日本引进的设备,电控系统非常复杂,如果请日本专家来公司抢修,一是耗资巨大,二是延误时日,影响生产。于是公司派专人负责,组成课题组来啃这块硬骨头!工作人员在车间一蹲就是几天,查资料、找线索、搞会诊。凭着深厚的专业技术功底,终于找到了症结,不仅顺利地排除了故障,还趁机对整台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检修。年轻的技术人员感慨地说:“修了一台设备,上了一堂大课。”

公司职工在电子枪装配车间认真操作


一花独发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公司把招聘来的技术人员安排在关键岗位,充分授权,让他们各展所长,在公司搭设的舞台上演主角、唱大戏。一名负责解决“荧光膜黑点”课题的研究生,经过对大批产品的严格检验和理论分析,毅然否定了日本专家的结论,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技术对策,使产品合格率高出日本同行十七个百分点。这一成果震惊了日本专家,他们怀着满腹疑团前来考察。在严格周密的理论论证和高质量产品面前,他们向中国同行深深鞠了一躬。在张文铭的指导和参与下,公司技术人员先后解决行业科技难题百余个,取得多项科技进步成果,使中环三津的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中环三津公司从昔日亏损大户,一跃成为高科技、高效益先进企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5%,并向美国、韩国等地市场挺进。中环三津的成功在世界各国同行中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在世界市场占有优势地位的日本NEC公司领导层不相信这是真的,先是派部长来考察并写了报告,仍不相信,之后社长亲自前来探个究竟,在事实面前终于折服了。就连电子工业十分发达的美国,其生产单色管的一家大公司,也准备关闭在墨西哥的公司,远涉重洋,来与中环三津公司合作。

天津中环三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华盛昌齿轮凭实力为国争光

1970年至1976年,就职于天津机械研究所的张亚雄便与南开大学吴大任教授合作,开始了空间啮合理论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他们研究出数控电封闭110千瓦大型蜗杆减速器实验装置,并获得大量实验数据。1987年,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工程被国家计委列入国家“七五”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

为了加速工业性试验项目的完成,使项目成果转化落地为产品,并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1990年,天津机械研究所蜗轮传动开发中心与香港合资(1993年新加坡增资),在天津开发区兴建高科技企业“天津华盛昌齿轮有限公司”,专业设计、生产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把实施工业性试验项目与建成合资企业同步推进。同年,公司正式颁发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机国家专业标准,并在全国推行,成为进口产品的替代产品,为我国开发国内外市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0年6月5日,天津华盛昌齿轮有限公司成立


在实施工业性试验项目的过程中,公司1991年生产的3000台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有28.43%的产品配套用于纺织机、石油钻机、矿山机械,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10.46%的产品替代进口,用于冶金、石油、化工行业;还有8. 45%的产品解决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急需。产品行销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行业遍及冶金、矿山、建工、化工、食品、轻工等20个机械行业。仅仅几年时间,在完成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的同时,企业也成为我国生产平面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最大的生产实体。

天津华盛昌齿轮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1991年初,华盛昌齿轮公司还与世界著名厂商德国克林根贝尔公司开展技术合作。由中国人提出数学模型、运动方程和程序及机床的全部参数及结构图谱,德国人负责设计和制造当时世界上一流水平的8轴数控4轴联动新型环面蜗杆磨床。双方经过3年的紧密合作,将中国人的蜗杆制造技术与德国的机床制造技术充分融合,制造出的机床仅用12分钟,即可加工出一根德国DIN标准3级精度的蜗杆,实现了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效加工能力。这种创世界水平的高智能机器是中德技术合作的结晶,天津华盛昌齿轮公司凭实力为中华民族争了光。1994年12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津华盛昌齿轮有限公司,并谆谆教导“有志者事竞成,要争取更大的成果”。

天津开发区先后提出科技事业是区域发展的“加速器”“增长点”和“方向盘”,依托科技发展,完成了由“泰达制造”到“泰达创造”的转变。1996年,天津开发区投资3500万元,买下了泰丰工业园内一栋11层工业厂房,作为创业中心大厦。该中心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全国开发区中首个创业中心,被国家科委称为“天津开发区的大手笔”。2000年3月2日天津开发区颁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高级人才入区的暂行规定》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双高”政策,更是为吸引高级人才入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科技兴区”,泰达一直在路上。

信息来源: 泰达图书馆档案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