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紧急救人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12:45 作者:光明网 围观:

“请让开,我们来!”她们跪地救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紧急救人的故事有哪些1

“急救!急救!

泳池边有人溺水了!

已经没有呼吸和心跳了

快来人啊”

“我们是清华长庚医院的护士

请告诉具体位置,我们立刻过去!”

3分钟后

奇迹般地

她们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条生命

7月28日,恰逢轮休的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护士范烁和徐甜甜正在游泳馆办理健身手续。听到前台系统中传来的紧急呼救后,二人迅速亮明身份,跟随工作人员快步赶往现场。

此时,患者已经被救上岸,体育馆的工作人员正在连接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围观人群有的不知所措,有的手忙脚乱,不时传来拖鞋和地面摩擦的呲呲声响,现场紧张又慌乱。

进入泳池场馆的范烁就早已调整到了工作状态,她边箭步向前,边快速环顾四周,评估环境风险,规划围观人群的最佳距离。

“不建议进行电除颤!”AED发出提示音。

范烁连忙俯下身来,跪在患者的右侧,紧急评估状态:呼叫不应、失去意识、没有呼吸、颈动脉与大动脉均无搏动。

6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告诉她,患者此刻心脏可能处于无脉性电活动状态,已经没有机械收缩了,需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大家再往后退一点,保持安静,赶紧拨打120急救,请工作人员联系患者家属!”

范烁向人群中呼喊并精准定位到按压点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范烁(前排左二)与王文洁(前排左一)进行施救

一下、二下、三下......

清理异物、开放气道......

范烁不假思索地实施早已驾轻就熟的急救程序,此刻的她宛如一台心肺复苏仪,手掌根与胸壁按压回弹之间,推动全身血液腾挪转移,流动的血液在静默的身体里滋养希望。

三个复苏循环以后,范烁重新评估患者状态。

“有心跳了!大动脉搏动也出现了!”

满头大汗的范烁激动地喊了起来。此时,距事故发生只过了3分多钟,距离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4分钟,仅剩下几秒钟......

每分钟100-120次,胸廓下沉深度达5-6厘米——是持续高质量胸外按压的关键,每一下按压,也要胸廓充分的回弹才能保证血液的有效循环。这是一个非常考验体力和耐力的技术活。

急救成功的范烁稍稍松了一口气,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将其摆放至复苏体位。此刻她才意识到为了争分夺秒,来不及摘手表的腕部被压出了很深的印迹,胳膊和手不住地发抖,浑身沾满水和分泌物,膝盖都是青紫的。

“咳咳咳......”

剧烈呛咳、没有意识、叹息样呼吸,浑身呈现紫绀状态,患者情况仍不容乐观。

范烁立刻重新抖擞精神,与赶来协助的同事徐甜甜、王文洁一起将患者翻身拍背,使其咳出误吸的水,用纱布清除口中的呕吐物、进一步清理气道后,将干净纱布垫于患者牙齿中间,防止舌咬伤。

随后,患者被顺利送往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直到得知同事为其完成气管插管,连接起整个呼吸系统,保障了病人维持生命最基本的运行后,范烁三人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徐甜甜、范烁、王文洁(从左到右)

三人及时有效的救援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患者已脱离生命危险,体征稳定,转回了普通病房。

“非常感谢这几位护士及时救命!”患者家属说,“作为医护人员,她们展现出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和专业技术,通过这件事,我对咱们医院更加信任了!”

8月中旬,体育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医院,向三名护士献上了锦旗。“白衣鼎力相助,彰显责任担当”,简单的十二个字,无疑是这段急救的真实写照。

与时间赛跑,与死亡战斗,尽一切努力守护每一条生命。6年间,范烁参与过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急救工作,救治人数超过2000名。死亡抢救面前,医护工作者的主动权源自自身的专业素养。

“对我们来说,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生死的考验,我们要做的不是合格,而是完美。日常我们经常进行各项操作技能培训、考核,持续不断的临床训练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

谈及她的贡献时,范烁说:“这是我的工作,我就是干这个的,救死扶伤,职责所在。碰到任何人,我都会去救,无论在什么场合。”

为生命的往来鞠躬,医护工作者无疑在大众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并非生而无畏,只因对生命充满敬畏。

正值开学季,新一批的莘莘学子踏入清华园。他们心怀憧憬,踌躇满志,对即将在清华园展开的故事翘首以盼。经过岁月磨砺,他们将循着一个个风物人情的脉络,发现磨砺清华人精神磐石的价值原点就镌刻在校训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人的言行之间,正是对校训的不断传承和延续。

为你们点赞!

文|吴新姿

图片 |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来源: 清华大学

紧急救人的故事有哪些2

在浙江台州玉环市坎门街道,有一支家喻户晓的救援队——玉环市海韵志愿救援队,他们随时准备着,在海上出现险情的时候出动救人。

海韵志愿救援队是当地首支专业从事海上救援的民间公益组织,2017年9月成立至今四年多来,海上巡逻8000多海里,成功救回107人,辖区海域溺水零死亡。海韵志愿救援队的队长叫郭爱国,今年52岁的他被当地人民亲切称为“海上守护神”。

01

“被救”心怀感恩 组建救援队帮助更多人

临近农历十五,海边的潮水越发汹涌,一点点地淹没岛礁,幸好救援队及时赶到,在巨浪中成功将4名被困人员依次解救上岸。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海边人,郭爱国深知大海的危险。虽然顺利救下游客,但也让几名队员负了伤。在郭爱国的家乡,海岸线长达44公里,是个被海水环抱的地方。郭爱国从小就与大海打交道,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可即便如此,他自己也有过差点被大海“吞噬”的经历。

玉环市海韵志愿救援队队长郭爱国:十二三岁的时候,以前我们后沙那里都有渔船在停靠,渔船停靠沙滩上,螺旋桨转动的时候会把船尾形成一个沙坑,有的沙坑都有一两米深。但是我们小的时候几岁,根本不懂这些事情,就往船尾过去,突然掉到那个坑里去。

由于事发突然,再加上坑里空间狭小,郭爱国和小伙伴施展不开手脚,一时慌了,两个人相互拉扯,一起沉向了深处。

就在意识逐渐模糊之际,一双有力的大手将他们俩从海里捞了上来。

正是这次被救的经历,在年幼的郭爱国心底种下了一颗“救人”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郭爱国越来越意识到大海的无情。坎门后沙是个天然“大泳池”,溺水事故时有发生。

玉环市海韵志愿救援队队长郭爱国: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跟大家说搞这个救人。我们2015年的时候就是在海边巡逻看看哪里有什么危险。

当时,郭爱国集结了10多位水性较好的好友,成立救援小队,利用空暇时间,去人流量较多的海域巡逻监督,成立不久便进入了救援时刻。

玉环市海韵志愿救援队队长郭爱国:我们四个人在那里巡逻的时候,发现有个人往那里跳下来,就马上开着橡皮艇过去把他救起来。

有了第一次救人的经历,之后的救援,郭爱国他们愈发地得心应手。他也从中收获了使命感和成就感,于是心里有了更成熟的想法。

玉环市海韵志愿救援队队长郭爱国:就凭这几个人肯定还是不行的,让更多有爱心的社会人士来一起参与这个事情。我就在2017年9月份成立了一个海韵救援队。

02

自掏腰包 壮大团队提升救援能力

2017年9月,玉环海韵志愿救援队正式成立,成为当地首支专业从事海上救援的民间公益组织。成队容易带队难,在救援队成立初期,一大堆困难和问题迎面而来。

既然有了组织,那就得有管理、有培训、有活动、有发展的规划。尤其面对危险的海上救援,不能靠大家用命去拼,得有科学的方案和靠谱的装备,毕竟不能让救援者去冒险做公益。成队不久之后,一位被困在礁石群中的少年让郭爱国深深意识到了“经费”这个横在眼前的大问题。

玉环市海韵志愿救援队队长郭爱国:船大,就开不进去,尝试了两三次,最后搁浅。第二梯队过来的时候,他们开橡皮艇过来,它是吃水很浅,就在水面上漂的,所以说它过来就比较方便。

凭借这些设备,郭爱国与队员一次次从巨浪中将这些受困人员解救出来。

玉环市海韵救援队队长郭爱国:海上救援不是靠肉搏,要靠装备,甚至我们这些装备要不断地更新。像我家里资金都是我老婆掌管,为了这个救援队,我想买这个装备,那时候她也不会同意,因为数额比较大有四五十万,然后没办法,我自己向朋友借了一部分钱。

郭爱国妻子苏艳芬:快过年的时候,他朋友电话打过来,说老郭欠他一百万没还,当时把我吓蒙了,怎么回事?老郭怎么会欠你这么多钱?后来才问出来,他是拿了钱拿去买船了,然后还买了一些救援设备,之前真的不理解,两个人矛盾闹得很大。

即便尚未得到家人的支持,但在救人这条路上,郭爱国从未停下脚步。为了海韵救援队的发展,他放弃了原本收入不错的海鲜生意,将重心转移到救援队的运作上,吸纳社会上有相关特长、且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员加入,让团队更有战斗力。

几年间,在郭爱国的带领下,救援队发展得像模像样,拥有巡逻船、救援艇、冲锋艇等救援设备,不少队员也考取了专业的救生证。

而救援队背后的开支,也不再是他一个人的默默付出。他坚持救人的善举,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当地政府、企业老板和亲朋好友纷纷加入赞助队伍,主动分担队内每年约50万元的维持费用。

玉环市海韵志愿救援队队员倪瑞景:外人看来,这个人好像很傻的,都把钱贴出来。他追求的好像钱无所谓,追求的就是那种精神境界吧,就很享受把人救上来的感觉,其实我们也一样。

郭爱国妻子苏艳芬:我慢慢地关注了他,然后觉得老郭做的事情还可以,后来我就理解了,然后自己也慢慢融入到队里了。

03

劈波斩浪 把“救人”当成义务和责任

郭爱国与妻子有一个12岁的女儿。目前,全家的收入来源全靠妻子经营的小汽配厂,好在收入不错,这也为郭爱国免去了后顾之忧,可以一门心扑在救援事业上。

有人说,这些年来,郭爱国的救人经历就像一部传奇故事,有惊险,有感动,也有温暖。为了解救他人,郭爱国无数次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但一路走来,尽管有后怕,有担忧,但面对需要被救援的人们,他依旧毫不犹豫地奋勇向前,伸出他的双手,一如他儿时得救时拉过的那双温暖有力的大手。

玉环市海韵志愿救援队队长郭爱国:这些都是我们历年来的一些救援记录,这里面记录了我们每次救援的这些照片、资料。对我来说,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利奇马台风登陆的时候,我们救了福建渔船22个人。

2019年8月10日凌晨2点,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后,玉环市几百艘船只全部进港避风到位。此时,海韵志愿救援队接到求助电话,一艘福建籍渔船因螺旋桨故障失去动力,在码头周边海域遇险,船上22名船员无法上岸,命悬一线。

玉环市海韵志愿救援队队长郭爱国:那时候的路上已经是水漫起来,路和河是看不清楚了,我们是一路清障,所以我们平时20分钟的路程,我们开了两个多小时。那时候我们说句实话就是凭着一腔热血,风力很大,我们根本没什么考虑就直接把车开到下面去。

当时海上风力达到16级,一名90多公斤的男性都无法站稳,出事渔船随浪摆动无法固定,救援人员难以上船施救。为确保安全,大家一边将车靠前停放挡风,一边将救援绳索抛给船员,趁着渔船上下颠簸至与码头平齐时,趁机将船员拉上岸。

玉环市海韵志愿救援队队长郭爱国:经历了这么多救援,那一次是特别危险的,因为在码头根本没有护栏,说句实话,搞不好就把你吹到海里去了。

同样印象深刻的救援发生在2018年5月的一天,新玉环人小姜和老乡结伴到玉环漩门三期看海,看到岸边拴着一块泡沫鱼排,他们觉得好玩,便跳了上去。不料,鱼排承受不住两人的重量,加上风浪较急,很快拴绳断了,老乡识水性,游了回来,剩下小姜一人,任由鱼排随风向外海漂去。

玉环市海韵志愿救援队队长郭爱国:那时候天都黑了,我们用橡皮艇在那里找了40分钟。后来我们把他救回来的时候,这个场景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他老婆大着肚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就要跪在我前面,说这个事情不是救她老公一个人,就是救她一家子,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也是成了我做这个救援队,不管多么艰辛,我还是要做下去的一个动力。

这些年来,郭爱国已经记不清到底多少次把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很多次救人上岸后,他也会害怕,但下一次遇到危险,他仍选择奋不顾身跳海救人。他早已把救人当成了一种义务,一种责任。

慢慢地,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加入救援队中,坎门总队、大麦屿分队、沙门分队日常有十人一组轮流值班,分别驻守在玉环各大码头边。

另外,海韵救援队还与玉环公安110指挥中心成立协调群,一有海上险情,就会通知救援队值班队员,联合开展救援行动,形成较为完整的应急联动机制。海韵志愿救援队成立至今,参与水域救援100余次,各类安全保障100余次,公益讲座50余次。

玉环市坎门派出所海港联勤工作站负责人陈通亮:有了他们加入之后,对于我们来说就不是孤军奋战,有了专业上的一份保证,因为他们很多都是有专业的救生资格证的,还有专业的设备,而且他们长期在海边,在及时性和专业性上有更好的帮助。

玉环市海韵救援队队长郭爱国:想过放弃,但是想想被救的那些人的表情,那些人的心情,说句实话,就是救人心情很愉快,我连睡觉都睡得很好。我们还要继续干,到时候自己真的干不动了,那肯定交给别人接着干。我们不是超人,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希望每次出海救援,每个队员和被救人都能平安归来。

04

坚守初心 守护生命

这个救援队的对手是大海,每一次救援,他们都是在和大海抢人,他们的对手还有周围不理解他们行为的那些家人和朋友,因为每一次跳入海中之前,他们都面对着焦灼的牵挂和心疼的阻拦,但郭爱国他们不愿意离开这个战场,他们觉得值,因为每一次战役的胜利的奖赏,都是一条条鲜活生命。

人常说,水火无情,可是有了郭爱国这三个字中的这个爱字,情就有了,那些可能因意外付出的生命代价也留下了。

这个救援队是公益的,救援是无偿的,但生命无价,每一个获救的人都可能因为他们的援手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就像当年被救的郭爱国一样。海水无情人有情,我们期待,郭爱国他们能不孤独地走下去,让更多的善良和勇敢在海面之外、海岸之上,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紧急救人的故事有哪些3

编者按: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弘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岗位上继续出色工作、活出精彩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新时代老兵新传”专题策划,记录退役军人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动人故事。

退役军人陈华。

经过不断实战救援历练,陈华带领的岳阳蓝天逐步成长为一支钢铁的队伍。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斌 通讯员 龙燕 岳阳报道

1985年入伍的陈华,是经历过硝烟的老兵。

在南疆炮火中淬炼过的陈华,战功卓著,先后荣获集体二等功两次、个人嘉奖三次。

也许是亲眼看过生命的凋零,也痛惜过美好的毁灭,退役后的陈华,致力于救人渡人,组建了蓝天救援队并开展志愿服务十年,赢得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蓝天寄深情,一念定终身

2008年汶川地震后,陈华下定决心,定要将后半生投身到公益事业。说干就干,回到岳阳,他和16位朋友经过反复交流,2009年开始筹备并学习各项专业救援技能,经过两年的磨合,2011年他们将岳阳市蓝天救援队的旗帜正式挂出。

那时,他们不敢奢望以后队伍会如何壮大,就算没有场地,大家路边围成一圈席地而坐的“圆圈会议”也能热烈而开心地讨论至深夜。他只求通过努力能在突发危难面前成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之光”。

为了让队伍快速进入正轨,他不仅自费到处学习各类急救知识、自掏腰包采购各种救援设备,还放弃了一切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到专业救援的追梦路上。

亲戚不理解,认为他太傻,可陈华从不解释,因为他知道,这辈子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免费救援的权利,才是他最大的愿望。经过和朋友们不懈努力,他逐步完善了队内的组织职能分工和各项制度,形成了规范的管理体系,队伍雏形顺利搭建。2014年4月24日,这支由纯民间力量组建的救援队伍终于在岳阳市民政局正式注册。

不畏岁月艰,花飞硕果丰

追求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建队之初,面对无人问津、无人关注,救什么、怎么救、没求救的窘境,身边的队友有的选择了退出,有的甚至劝他放弃。

看着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少,陈华一头黑发,不到半年就变白了。当大家关心的询问岳阳蓝天该怎么办的时候,他总是会故作轻松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可大家都知道,他比谁都着急,只是咬牙默默坚持而已。

因地震而萌生,与灾害作抗争,也许这就是岳阳蓝天人的宿命。2014年8月10日,云南鲁甸,7.0级地震突如其来。“集合、出发!”来不及和家人道一声告别,他就带领岳阳蓝天迈着紧急而坚定的步伐冲向灾区,不知疲倦的对受损情况开展摸排、从危房中转移老弱病残、到赈灾点运送物资。

在一次协助灾区百姓转运任务中,通过一个山体塌方区时,他身后突然响起“快跑!快跑!”的急切催促声,等他快速跑过那段路后,砰砰几声,两块篮球般大小的石头,落在身后2米远的地方,地面泥花四溅。当时他没觉得什么,但回到营地后还是感觉后怕,如果被石头砸中了,后果无法想象。可他知道,参与救援就不能怕危险,救援百姓才是最终大事,正如他带领队员出征时动员所说:“危险面前,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勇往直前,因为我们背后是社会大众对我们的信任、嘱托和支持。”也正是他们大无畏的精神,才圆满完成了地震救灾任务,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们的一致好评。返程的路上,当看到夹道欢送的人群,陈华的眼眶又一次湿润,内心却更加坚定。

十几年的磨砺,四千三百八十多次日升月落。他先后参与了“东方之星沉船”“云南鲁甸地震”“湖南京港澳高速公路爆炸”“新冠疫情防疫消杀”“河南抗洪抢险”等全国性的大型灾难救援15起,跨省救援20起,省内各种救援2000多起。

经过不断实战救援历练,他带领着蓝天逐步成长为一支钢铁的队伍。目前除市队外,还协助建立了汨罗、湘阴、华容、云溪4支分队,拥有正式队员及预备队员133名。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他深知作为救援队,扎实的救援技能水平才是存在的基础。他带领队员们每周针对性的训练,他总是打气道:“大家训练多出一滴汗水,救援就能多一份希望,就会少流一滴血。”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岳阳蓝天服务项目由单一的户外救援扩展到了防灾救灾宣传、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培训、无线电保障、坍塌破拆、医疗后勤保障、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等多项功能,一支训练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流程科学化的队伍成为巴陵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他常说,最好的救援,永远是预防。于是他多方联系相关部门,2015年正式启动“防溺水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先后为岳阳各县市区等60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宣讲,超过19.2万余名师生受益,此项目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17年9月,由陈华牵头发起的“为爱回家•黄手环计划”,向社会失能老人免费发放带有定位功能的黄手环,并免费提供监控和搜寻服务,这一项目也获得湖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奖。2021年,陈华又推动了“百校百师”项目,该项目采取对全市、区各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防溺水知识集中培训,将防溺水、防性侵、防校园暴力等宣教由岳阳市主城区辐射至城外,延伸到了周边各偏远地区,使得受益人群覆盖面更广。

天道会酬勤,“疫”往又情深

在队员的眼里,队长就如同机器人一样不知疲倦,如同超人一样总是冲锋在前,将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的献给公益事业。2020的疫情暴发以来,本就和家人聚少离多的他,更是把有限的时间几乎都投入了防疫消杀的“战斗”中。

今年的大年初六,对于突击队员们来说,只是一个平常的工作日,可这天是陈华的生日。没有鲜花、没有蜡烛、没有家人团聚一堂,有的只是带领着队员们游走于岳阳大街小巷迎着风雪一路消杀。他并没有声张,对于他而言,也许这已是常态。中午回到宿舍,当陈华放下装备走入食堂的时候,全体队员一起唱起了生日歌,一个小小的蛋糕也拿到队长的身前。“队长,你的奉献我们不会忘记,你的生日我们也不会忘记,快许下你的生日愿望吧。”望着这出乎意料的一幕,这位侠骨柔情的汉子哽咽了,吹灭队友手中打火机的火苗,他许下了“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的愿望。

2022年上海疫情暴发,接到求助函后,他立马组织全队14人赶赴上海闵行区,投入到消杀支援工作中。每天的消杀结束后,他总会一个个询问队员们的状态,查看他们的体温。当大家都进入梦乡时,他又一个人坐在台灯前,用劳累过后微微颤抖的手记录着一笔笔物资消耗,规划着明天的行动,安排着队员们的保障等等,一直到凌晨。

队员发现队长半夜还在忙碌核对工作的时候,劝他注意身体早点休息。他总是说:“我是队长,这些就是我该做的事,把这帮兄弟们带出来,一个都不能有事,我要对他们健康负责;对于社会物质的捐助,一个都不能出错,要对他们的信任负责。”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经过他和全体队员的努力,近一个月的援沪消杀活动圆满完成。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谈起过往的艰苦岁月,他总是淡然地说道:“大家都渴望岁月静好,但是为了广大群众的祥和,总要有人敢于负重前行,我愿这辈子做逆行的守护者,用党员的信念兑现我的承诺!”

相关文章